VK_2和VD_3联合用药对骨质疏松相关腰椎退行性疾病腰椎融合的疗效分析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患有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中,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的老年患者所占比例将会不断增加。目前,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被广泛应用于这类患者群体中,用于解除脊髓或神经根的受压缓解其临床症状并通过实现椎间融合恢复脊柱的稳定性。然而,由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下降明显和可用于椎间植骨的自体骨的质量差,在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中使用腰椎内固定系统进行腰椎融合术后往往很难实完全的椎间融合,常会出现融合器下沉、延迟愈合、假性关节的形成和术后椎弓根螺钉松动等并发症。一些研究表明,在老年患者中不融合的发生率为5%至35%。因此,如何在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最大限度地改善老年患者的骨密度、降低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以提高手术效果成为脊柱外科医生所研究的热点问题。据Bioconversion method体内外研究,维生素K2(VK2)和维生素D3(VD3)具有促进骨形成作用,特别是在联合应用时,效果更为显著。此外,它们的价格低廉,使得VK2和VD3联合治疗成为一种安全有效且低成本的促进椎间融合的方法。然而,目前还没有用于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联合应用VK2和VD3后进行融合效果评估的临床试验。研究目的:探究联合应用VK2和VD3对骨质疏松相关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脊柱椎间融合术后的融合率、骨密度、骨代谢和临床症状的影响。研究方法:本临床试验纳入了 2018年7月至2022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了 PLIF或TLIF治疗并伴有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所有符合条件的患者根据在术后1周至6个月接受或不接受VK2和VD3联合疗法被分为两组。在术后3、6月,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来评估患者的椎间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腰背痛评估问卷(JOA-BPEQ)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所有患者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骨密度(BMD)和血液学检测骨代谢标志物以评估骨代谢情况。结果:对入组患者完成随访并具有完整的可供分析的临床数据。所有符合条件的患者的人口学方面(年龄、性别、BLY2157299MI等)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在术后3个月,VK2+VD3组的30名患者(88.24%)显示完全融合,而对照组只有24名患者(68.57%)。在术后6个月,VK2+VD3组有31名患者(91.18%)显示完全融合,而对照组有25名患者(71.43%)。术后3个月和6个月,VK2+VD3组的融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48/0.036)。但在术后6个月,VK2+VD3组的股骨颈BMD增加了 5.90%,对照组的股骨颈BMD减少了 0.89%;在VK2+VD3组的总髋关节BMD增加了 1.84%,在对照组的总髋关节BMD减少了 4.09%;VK2+VD3组的腰椎的BMD增加了 3.10%,而对照组的腰椎的BMD减少了 11.42%(P=0.003)。与对照组相比,VK2+VD3组术后3 个月 PINP 显著增加(91.81%±65.16%vs36.79%±52.49%,P<0.001),且 VK2+VDEPZ-64383组的PINP增加率大于40%,这表明VK2+VD3的联合应用在临床上的有意义的。而术后 3 个月两组的 β-CROSS 略有下降(8.06%±31.32%vs 7.21%±35.81%,P=0.064),虽然两组血清中β-CROSS的水平略有下降,但下降率远低于35%。在两组中,根据术后JOA-BPEQ和VAS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在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出现并发症包括假性关节的形成和椎弓根螺钉松动的病例报告。结论:针对老年患者骨量减少或患有骨质疏松症的状况,应用VK2和VD3联合治疗可促进腰椎椎间融合,提高椎间融合率,改善临床症状,促进骨形成;避免TLIF或PLIF术后6个月内的骨密度进一步下降。虽然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或回顾性临床研究,但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应用VK2+VD3对伴有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的腰椎融合术后的老年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并能在术后早期改善腰椎椎间融合情况,为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脊柱外科手术提供新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