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核表达重组KLK7及其在胰腺癌细胞中的活性研究

研究背景:综合国内外研究和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组织激肽释放酶7(kallikrein-related peptidase 7,KLK7)可以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抑制、沉默、敲低和敲除KLK7均可降低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还可导致胰腺癌细胞发生铁死亡。目的:在本研究中,采用原核表达、纯化出活性KLK7蛋白,并将其回补到KLK7缺失的INCB018424胰腺癌细胞中,探究其对胰腺癌细胞功能的影响,为KLK7作为胰腺癌的潜在治疗靶点提获悉更多供科学依据。方法:(1)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p GEX-6P-1-KLK7原核表达载体。(2)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GST-KLK7蛋白。(3)采用GST亲和磁珠纯化GST-KLK7,随即采用肠激酶剪切GST,活化KLK7。(4)使用酶标法鉴定KLK7活性。(5)通过挽救实验验证KLK7蛋白在胰腺癌细胞中的活性功能:采用CCK8法、实时细胞检测技术和克隆形成实验评价KLK7活性蛋白对KLK7缺失的胰腺癌细胞株的增殖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回补KLK7活性蛋白对KLK7缺失引起的胰腺癌细胞铁死亡的逆转作用;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评价回补KLK7活性蛋白对胰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1)成Medications for opioid use disorder功构建p GEX-6P-1-KLK7原核表达载体。(2)成功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GST-KLK7重组蛋白,并采用GST亲和磁珠纯化GST-KLK7重组蛋白,经剪切活化得到KLK7蛋白。(3)回补KLK7活性蛋白,可显著提高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4)回补KLK7活性蛋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逆转KLK7缺失造成的铁死亡。结论:本研究表明,原核表达出具有活性的KLK7蛋白可显著提高KLK7缺失的胰腺癌细胞PANC-1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的能力,且可逆转KLK7缺失引起的铁死亡,为KLK7作为胰腺癌的潜在治疗靶点提供科学依据。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神经的评估

目的:检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神经的形态及功能变化来评估视神经的损害情况。方法:对28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眼底照像、视野、视神经OCT扫描、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等检查结果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患者28例28眼中,能获取视神经图像25眼Mirdametinib体内实验剂量(89%),25眼中视盘颜色:正常9眼,充血水肿16眼,未出现苍白;C/D:<0.6者5眼,>0.6者1眼,不能分辨的有19眼;盘沿情况:正常6眼,不能分辨的有19眼;无法获取视神经图像3眼(genetic association11%)。视野检查:正常9眼(32%),出现视野损害的2眼(7%),因白内障视野检测无参考意义8眼(29%),假阳性率≥15%的2眼(7%),不能配合检查7眼(25%)。OCT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检查:能测量的26眼(93%IACS-010759配制),其中神经纤维层厚度正常24眼,神经纤维层厚度局部变薄2眼。屈光间质严重混浊不能测量2眼(7%);P-VEP检查中P100波峰时正常的18眼(64%),峰时延长的10眼(36%)。P100波振幅正常的11眼(39%),振幅降低的17眼(61%)。结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大发作后视神经并不出现典型的青光眼损害,部分表现视盘充血水肿,对于视神经评估需要主观和客观检查进行综合评估,目前还没有更精确的一种评估方法。

钨同位素分析方法的开发及其在壳幔钨循环中的应用

同位素地球化学有助于示踪物质源区以及地质过程。钨(W)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包括质量相关分馏和非质量相关分馏(同位素异常),其中W同位素异常可以制约地球早期分异、后期增生以及核幔相互作用等过程;稳定W同位素可以示踪不同地球化学储库中的W循环。本文主要基于W同位素的非质量相关和质量相关分馏过程开展研究。W同位素异常测试方法有MC-ICP-MS和N-TIMS两种质谱分析方式。本文开发了 N-TIMS测试W同位素异常的分析方法,并与MC-ICP-MS测试对比分析不同质谱对W同位素异常测试的差异。本文通过实时在线获得氧同位素组成的方法,有效地扣除了氧化物的影响;同时通过优化杯结构,样品单次测量的时selleck NMR间缩短至4小时之内,测试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W同位素异常分析的长期测试精度通常优于5 ppm,可用于识别硅酸盐样品中W同位素组成的微小变化。MC-ICGefitinib-based PROTAC 3分子量P-MS与N-TIMS的测试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此外,本文探讨了 W分析测试过程中的183W非质量相关效应的来源与影响,发现183W校正效果对MC-ICP-MS更明显,可能反映了 MC-ICP-MS和N-TIMS测试上样量的差异。太古代幔源样品普遍存在W同位素异常,本文通过分析南非Kaapvaal克拉通3.54 Ga到3.27 Ga和华北克拉通3.8 Ga到2.5 Ga岩石样品中的W同位素组成来探究W同位素异常与时间和空间的演化关系。结果发现,华北克拉通3.8 Ga样品具有显著的182W正异常,而3.4 Ga之后的年轻样品中没有182W正异常。南非Kaapvaal克拉通3.54 Ga到3.27 Ga的样品中均没有发现182W异常。结合前人关于古老幔源岩石的研究,可以发现太古代地幔W同位素在时间和区域上存在差异,可能指示了地幔对流或板块构造等过程在时间和区域上的差异。随着板块构造运动以及区域性的地幔对流,地幔不均一的混合速率也不一致,形成了不同古老克拉通地幔的W同位素差异;但地幔整体上逐渐均一化,之后形成的大多数地幔来源的岩石具有与现代地幔一致的W同位素组成。随着质谱技术的发展,稳定W同位素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潜在的同位素指标来研究不同过程(高温和低温)以及地球不同储层之间的W循环。本文主要开发了 MC-ICP-MS测定稳定W同位素的新技术,使用双稀释剂(180W-183W)进行校正,并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影响W同位素测量的干扰因素。结果发现当纯化后的样品溶液中的Hf/W≤3 × 10-4,Ta/W≤ 1,Os/W≤0.06,Ce/W≤0.0075,Nd/W≤2以及Sm/W≤ 5时,这些潜在的干扰元素对W同位素测试没有显著的影响。纯W标准溶液(NIST SRM 3163,Alfa Aesar W)和 USGS 参考物质 NOD-A-1 的δ186/184W值的长期外部精度优于±0.024‰(2SD)。本文还获得了最小上样量为5 ng的高精度W同位素分析精度,精度为0.026‰(2SD),可用于分析W含量极低的样品。USGS 岩石学标样(AGV-2、BCR-2、BHVO-2、GSP-2、RGM-1、SDC-1、NOD-A-1和NOD-P-1)经重复测量得到的δ186/184W值为0.017‰~0.144‰。本文首次报道了两种钨矿矿物(白钨矿和黑钨矿)国际标样的W同位素组成。白钨矿的W同位素组成与地幔值在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误差范围内一致,且相对于黑钨矿偏重0.04‰。钨矿中的W同位素差异可能反映了两者晶体结构的差异,具有四面体配位的白钨矿比具有八面体配位的黑钨矿更容易结合重W同位素。福建行洛坑矿床的黑钨矿和白钨矿样品与国际标样表现出类似的特征,白钨矿样品平均值相对于黑钨矿W同位素组成也整体偏重0.04‰。此外,白钨矿与黑钨矿样品的平均值均落在相应的国际矿物标样值误差范围内,表明黑钨矿和白钨矿本身可能是相对均一的,可以作为W在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一个端元。不同岩性岩石和钨矿矿物中稳定W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使W同位素成为研究地质储库中W循环的潜在地球化学指标。

从肝治心组方调控SLC7A11/GPX4介导的铁死亡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 基于SLC7A11/GPX4介导的铁死亡途径探讨从肝治心组方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从肝治心组方组和地尔硫?组,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并予相应药物灌胃14 d。ELISA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肌钙蛋白T(c Tn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生化法检测血清谷胱甘肽(GSH)含量,HENirmatrelvir临床试验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普鲁士蓝染色观察心肌细胞铁沉积水平,免疫组化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阳性表达,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心肌组织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谷胱甘肽合成酶(GSS)、GPX4蛋白及m RNA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K-1775血清MDA、cTnT含量和CK-MB活性显著升高,SOD、GSH含量显著降低(P<0.01),心肌纤维断裂、排列紊乱,细胞肿胀伴炎性细胞浸润,胞质空泡样变性,胞膜破裂,线粒体嵴断裂、排列不规则,铁沉积显著增加(P<0.biomechanical analysis01),心肌组织SLC7A11、GSS、GPX4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从肝治心组方组和地尔硫?组大鼠血清MDA、cTnT含量和CK-MB活性显著降低,SOD、GSH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心肌纤维排列较规则,细胞肿胀减轻,胞膜相对完整,线粒体结构改善,铁沉积显著减少(P<0.01),心肌组织SLC7A11、GPX4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 从肝治心组方可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损伤,减少心肌组织铁沉积,其机制可能与调控SLC7A11/GPX4信号通路从而抑制铁死亡有关。

那屈肝素钙对高龄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那屈肝素钙对高龄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丽水市中医院收治的120例高龄复发性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保胎治疗,治疗组除常规保胎治疗外,加用那屈肝素钙皮下PS-341纯度注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 PLa Selva Biological StationI)、收缩末期最大流速/舒张末期最大流速(S/D)]、妊娠结局及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RI为(0.84±0.05)、PI为(2.35±0.37)、SD为(7.31±2.59),治疗后RI为(0.86±0.08)、PI为(2.41±0.44)、SD为(7.14±3.00),经t检验,治疗后RI、PI、SD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疗前Wnt-C59RI为(0.85±0.04)、PI为(2.43±0.33)、SD为(7.35±1.97),治疗后RI为(0.77±0.08)、PI为(1.99±0.46)、SD为(4.96±1.63),经t检验,治疗后RI、PI、SD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活产率(80.00%)显著高于对照组(4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02,P<0.05);治疗组早产发生率为10.41%,对照组早产发生率为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新生儿死亡及明显先天畸形。两组患者中均存在轻微不良反应,停药后恢复正常,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那屈肝素钙治疗高龄复发性流产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改善患者的妊娠结局,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良性前列腺增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与铥激光剜除术治疗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与铥激光剜除术(Tm LE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效R428浓度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01—2022-06西平县中医院外二科收治的96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分为TURP组和Tm LEP组,各48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记录手术前后的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RUV),以及男性性健康问卷-射精功能障碍(MSHQ-EjD)、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国际勃起功能指数评分问卷表-5(IIEF-5)评分。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时长、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的Qmax、RUV指标,以及MSHQ-EjD射精功能、MSHQ-EjD射精困扰度、IIEF-5评分、IP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m LEP组的前列腺切除体积、术中失血量、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优于TU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URP与Tm LEP治疗BPH患者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控尿、勃起、射精等功能bio-functional foods,但Tm LEP的前列腺切除体积MRTX849采购、术中失血量、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优于TURP组。

低分子肝素剂量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使用剂量对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7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患儿入院后均予以基础治疗,对照组予以小剂量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观察组予以大剂量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共治疗20d,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的凝血指标(TT、PT、APTT、FBI、D-D)变化情况,以及其Cys-C、β_TGF-beta/Smad抑制剂2-MG水平变化、不良反应。结果:干预后,两组的TT、PT及APTT时间均较干预前延长,DS-3201 IC50D-D、FIB、Cys-C、β2-MG水平下降(P<0.05),但干预后两组上述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63%,明显低于对Medial pivot照组的18.42%(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有效改善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机体凝血功能及肾功能,但小剂量使用情况下安全性较高,临床还需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适宜剂量。

HPLC-ELSD测定灵芝孢子粉及其相关产品中脂肪酸的含量

灵芝(Ganodema língzhi)是中国传统的扶正固本、滋补强壮的名贵药材,灵芝孢子粉是从灵芝生长成熟后从菌盖中弹射出的生殖细胞,含有多糖类、三萜类、脂肪酸类和甾醇类等,具有抗肿瘤、抗衰老、养肝护肝、免疫、降血糖和抗氧化等药理Evolution of viral infections活性。破壁后的孢子粉在受到外界如光、热、氧气等因素时会发生氧化形成游离脂肪酸,会导致肠胃不适、严重超标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损害。目前国标中测定酸价主要是冷溶剂滴定法,测定的是脂肪酸的总量。本实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显色器(HPLC-ELSD)测定孢子油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通过优化色谱条件,建立了亚油酸、棕榈酸和油酸的HPLC的定量测定方法,该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好,可靠性强,可用于灵芝孢子粉、孢子油及其相关产品中亚油酸、棕榈酸和油酸成分的定量测定。将国标化学法与HPLC-ELSD测定结果进行对比,两AZD6738化学结构种方法的匹配度较好,其中化学法测定的是滴定消耗的KOH的量,是脂肪酸的总量,而液相法测定的是脂肪酸的绝对含量。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国内四个灵芝主产地的灵芝孢子粉脂肪酸含量相差较大,贮存时间对破壁灵芝孢子粉脂肪酸影响最大,存放5年脂肪酸含量提高了26倍。通过对8种不同品牌市售灵芝孢子油产品的脂肪酸含量测定,发现脂肪酸含量相差较大,其中含量最高的为4.3%,最低的为0.21%。通过建立HPLC-ELSD可以更加精确测定脂肪酸的含Navitoclax价格量,为目前市场上灵芝孢子类产品的质量检验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胸部CT影像组学预测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脑转移风险的研究

研究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率高,脑转移(BM)是EGFR突变NSCLC患者常见的治疗失败模式,但目前缺少预测该类患者脑转移风险的研究。本研究旨在建立基于临床因素和原发灶CT影像组学方法以预测Ⅲ/Ⅳ期EGFR突变NSCLC患者无脑转移生存期(BM-FS)的综合模型。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8月5日至2020年11月24日于山东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18例首次诊断为EGFR突变型、Ⅲ/Ⅳ期的NSCLC的患者,根据入排标准从中筛选出142例患者构建随访队列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并进行随访,计算患者BM-FS。收集患者治疗前胸部CT图像,使用3D-slicer软件进行感兴趣区域(ROI)勾画,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将142例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采用LASSO算法和5折交叉验证确定最优特征,根据特征加权回归系数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s)。根据Radscores截断值将患者分为脑转移高危组和低危组,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估影像组学模型效能。AY-22989使用方法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建立临床模型,将临床特征和Radscores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构建综合模型。比较临床、影像组学和综合模型的C指数以评估三个模型的预测效能。基于模型的鉴别能力、校准表现和临床效用对综合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估。研究结果共提取出851项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出6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构成Radscores。根据Radscores截断值(cut-off value=3.735)将患者分为脑转移高危组和低危组,总队列中两组间BM-FS存在显著差异hereditary nemaline myopathy(P<0.0001)。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组中的1年、2年和3年BM-FS AUC分别为0.774,0.809,0.704,验证组中的1年、2年和3年BM-FS AUC分别为0.815,0.896,0.763。筛选首次治疗反应为脑转移的临床预测因素(P<0.001)。结合临床因素和Radscores的综合模型在训练组中的1年、2年和3年BM-FS AUC分别为 0.858,0.834,0.722,验证组中的 1 年、2 年和 3 年 BM-FS AUC 分别为 0.906,0.866,0.831,表现出较好的预测效果。综合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的C指数分别为0.865(95%CI:0.810-0.921)和 0.824(95%CI:0.716-0.932)。与临床模型相比,综合模型表现出更好的预测能力(Ceralasertib核磁训练组P<0.001,验证组P<0.001);与影像组学模型相比,综合模型预测能力未见明显提高(训练组P=0.083,验证组P=0.647)。综合模型的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表明模型校准度、临床效用较好。结论结合临床因素和Radscores的综合模型在预测Ⅲ/Ⅳ期EGFR突变NSCLC患者BM-FS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有助于对患者脑转移风险进行分层和预测,进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上调GCLM改善缺氧复氧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铁死亡

目的 探讨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修饰亚基(glutamate-cysteine ligase modifier subunit, GCLM)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hypoxia reoxygenation, HR)的作用与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近端小管上皮细胞(human proxim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HK2),分为正常对照组Laduviglusib纯度(Ctrl组)、缺氧复氧组(HR组)以及GCLM过表达后的缺氧复氧组(HR+GCLM OE组),其中HR组在缺氧24 h(94%N_2+1%O_2+5%CO_2,无血清无葡萄糖的DMEM/F12培养基)后复氧6 h(95%空气+5%CO_2),HR+GCLM OE组在转染了GCLM过表更多达质粒24 h后,再缺氧复氧处理。检测各组GCLM、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 GPX4)的表达水平,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活性氧(ROS)等铁死亡相关指标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R组丙二醛以及活性氧蓄积(P<0.01),谷胱甘肽显著降低(P<0.01),透射电镜线粒体出现铁死亡改变,同时伴随着GCLM和GPX4表达下降(P<0.01)。与HR组相比,过表达GCLM能显著缓解活性氧以及丙二醛的蓄积(P<0.01),促进谷胱甘肽的生成以及GPX4的表达(P<0.01),缓解缺氧复氧介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结论 上调GCLM可能通过抑制铁死亡而改善缺氧复氧损伤,提示GCLM在急性aviation medicine肾损伤中有着潜在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