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类方药治疗青光眼视神经损伤有效性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益气活血类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有PF-03084014体内实验剂量效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报道的益气活血类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2月1日。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4和Stata 14软件对裸眼视力、眼压(IOP)、视野平均敏感度(MS)、视野平均缺损(MD)、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_(100)潜伏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期(LP_(100))5个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MK-4827体内入9篇文献,共计746例患者,其中试验组395例,对照组351例。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联合益气活血类方药治疗可更有效改善IOP[MD=-1.750,95%CI(-2.900,-0.610),Z=3.000,P=0.003]、MS[MD=3.060,95%CI(2.540,3.580),Z=11.580,P=0.000]、MD[MD=-1.560,95%CI(-1.880,-1.230),Z=9.360,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改善裸眼视力及LP_(100)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类方药联合西药治疗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可更好地改善该类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二代测序在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临床应用

【目的】为了探索杂交捕获二代测序技术在子宫内膜癌分子亚型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病理确诊的子宫内膜癌112例,均进行基于1 021个基PF-6463922分子式因paselleck HPLCnel的杂交捕获二代测序检测,分析各分子亚型的分子变异谱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DNA聚合酶ε(POLE)突变型8例(7.1%),错配修复功能缺陷型34例(30.4%),TP53突变型26例(23.2%),非特异性分子谱型44例(39.3%),4个亚型肿瘤突变负荷中位数分别为252.0、38.4、5.8及5.4 Muts/Mb。子宫内膜癌各分子亚型之间与患者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是否有脉管内癌栓与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TEN(Targeted oncology75.5%)、PIK3CA(66.7%)、ARID1A(55.9%)、TP53(40.2%)、NF1(29.4%)为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突变。【结论】对子宫内膜癌进行二代测序,可同时获悉其分子分型各项指标,有效筛查Lynch综合征、各亚型分子变异谱、为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提供指导,并有助于分子遗传特征的进一步积累及探索。

N-乙酰半胱氨酸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 SAA)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血小板恢复的影响。方法 纳入接受allo-HSCT治疗的62例SAA患者,其中31例接受allo-HSCT后进MLN4924分子量行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N-乙酰半胱氨酸组),31例未进行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selleck FUT-175比性。与对照组相比,N-乙酰半胱氨酸组患者≥50×10~9/L、≥100×10~9/L的血小板恢复时间更短,骨髓巨核细胞多,血小板输注量更少(P均<0.0genetics of AD5)。对照组患者有14例(45.2%)出现不良反应,而N-乙酰半胱氨酸组仅有3例(9.7%)患者出现不良反应。通过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可见,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之前应用可能影响血小板恢复的药物及是否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是影响血小板恢复时间的主要因素(P均<0.05)。3年随访发现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8)。结论 N-乙酰半胱氨酸能促进SAA患者allo-HSCT治疗后血小板恢复、减少血小板输注量。

Gd-EOB-DTPA增强MRI对不典型增生结节和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效能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Gd-EOB-DTPA增强MRI的不同序列成像特征和组合序列在鉴别诊断不典型增生结节(DN)和肝细胞癌(HCC)中的总体诊断效能。方法Roxadustat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CBM数据库,搜索关于Gd-EOB-DTPA增ligand-mediated targeting强MRI鉴别DN和HCC的诊断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1998年1月到2023年3月。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完成文献筛选、提取数据特征和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7.0和Meta Disc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包括DN 375个,HCC653个。Meta分析结果显示:多参数联合诊断序列中,合并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95%CI(0.87,0.98)]、0.95[95%CI(0.91,0.97)]、18.57[95%CI(9.64,35.78)]、0.06[95%CI(0.02,0.14)]和0.98[95%CI(0.97,0.99)]。结论 Gd-EOB-DTPA寻找更多增强磁共振对于DN和HCC具有明确的鉴别诊断效能,肝胆期成像极大弥补了动态增强对早期HCC低敏感度的诊断缺陷。

依达拉奉右莰醇通过铁死亡-脂质过氧化通路对脑出血大鼠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对脑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血肿周围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将1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依达拉奉组和依达拉奉右莰醇组,每组32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大鼠构建急性脑出血模型,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右莰醇组于造模后分别腹腔注射依达拉奉6 mg/kg、依达拉奉右莰醇7.5 mg/kg,每12 h注射1次,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 d、3 d、7 d和14 d按Garcia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分,HE染色观察血肿周围脑组织病理变化,化学荧光法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活性氧(ROS)含量,微量酶标法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蛋白免疫Biofuel production印迹法selleckchem Nirmatrelvir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和磷脂胆碱酰基转移酶3(LPCAT3)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脑出血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血肿周围脑组织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神经细胞变性,ROS含量、ACSL4和LPCAT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GSH点击此处含量、GPX4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脑出血组比较,依达拉奉组和依达拉奉右莰醇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升高,血肿周围脑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ROS含量、ACSL4和LPCAT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GSH含量、GPX4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依达拉奉右莰醇组干预效果优于依达拉奉组(P<0.05);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在术后3 d时变化最明显,术后7 d、14 d逐渐恢复(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右莰醇可能通过调节脑出血大鼠神经细胞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减少脑组织脂质过氧化,抑制神经细胞铁死亡,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电针对胫骨骨折老年小鼠海马铁死亡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如何通过调节海马神经元细胞铁死亡改善胫骨骨折老年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方法:选用雄性老年C57小鼠96只按照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4组(n=24),空白对照组、建模组、电针组(术后连续14d电针百会穴、双侧足三里穴)、铁死亡抑制剂Liproxstatan-1组(Lip-1组,术后连续14d腹腔注射铁死亡抑制剂)。术后1d,对各组小鼠cruise ship medical evacuation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评估小鼠认知功能,筛选出产生了认知功能障碍的小鼠。于术后1d,14d两个时间点,对各组小鼠行水迷宫试验检测学习记忆能力,处死小鼠后断头取海马组织。HE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结构及损伤情况;ELISA法观察小鼠海马组织GPX4,Fe~(2+)、MDA、NADPH、ROS表达水平的情况;结果:术后与对照组相比,经过处理的三组小鼠在水迷宫实验中速度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小鼠在行为学检测中表现为Navitoclax研究购买穿越平台次数减少,逃避潜伏期增加(P<0.05),建模成功。术后1天,与对照组相比其他三组小鼠海马神经元数量减少,组织形态受损(P<0.05),Fe~(2+)、MDA、ROS含量增加,GPx4蛋白和NADPEPZ-6438体外H表达降低(P<0.05);在术后14天的测试中,建模组认知功能并无明显变化(P>0.05)。与建模组相比,电针组与Lip-1组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神经元数量有所恢复,组织形态明显改善(P<0.05),Fe~(2+)、MDA、ROS含量大幅下降,但仍比对照组要高(P<0.05),GPX4蛋白和NADPH表达上调(P<0.05)。结论:电针可以通过抑制海马神经元细胞铁死亡改善胫骨骨折老年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臭椿酮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生长并诱导自噬和铁死亡的体内外研究

2020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统计,全球肺癌患者新发病例已有220万,死亡病例高达180万,位居癌症死亡人数第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比例的85%,即使经过手术和放、化疗以及靶向治疗等手段处理后依然会复发,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导致预后不良。因此探索新的靶点和药物仍是治疗NSCLC亟需攻克的难题。目前,细胞自噬是癌症治疗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对肿瘤发生进展,转移和治疗抵抗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细胞面对各种不利因素刺激时,过度自噬可激活细胞死亡程序,引起肿瘤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另外,铁死亡这一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可以在肿瘤模型实验中发挥抗癌效果,其具体抗癌机制获得国内外学者的诸多关注。我国中药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有多种活性成分可调节细胞发生自噬和铁死亡,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臭椿酮(ailanthone,AIL)是中药臭椿的有效活性成分之一,已被证明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但其对于肺癌的具体治疗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拟采用体内、体外实验方法,探究AIL对NSCLC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对肿瘤细胞自噬和铁死亡的影响,评价中药单体AIL对肺癌的防治效应。第一部分臭椿酮体外抗肿瘤作用目的:检测AIL对小鼠Lewis肺癌(Lewis lung cancer,LLC)细胞增殖、自噬和铁死亡的影响。方法:1.MTT法检测梯度浓度AIL作用LLC细胞,计算IC_(50)值并确定后续实验浓度。2.光镜下观察0、2.5、5、10μM浓度AIL作用LLC细胞24h后的细胞形态变化。3.平板克隆实验检测0、2.5、5、10μM浓度AIL作用LLC细胞24h后的细胞克隆形成能力。4.免疫荧光实验检测0、2.5、5、10μM浓度AIL作用LLC细胞24h后自噬相关基因P62和LC3B的蛋白表达水平。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0、2.5、5、10μM浓度AIL作用LLC细胞24h后自噬相关基因P62、Beclin1、ATG5、LC3B的蛋白表达水平。6.DCFH-DA探针法检测0、2.5、5、10μM浓度AIL作用LLC细胞24h后ROS的累积情况。7.比色法检测0、2.5、5、10μM浓度AIL作用LLC细胞24h后铁死亡相关指标Fe~(2+)、LPO、MDA、GSH、T-SOD、CAT的表达水平。8.蛋白质印迹法检测0、2.5、5、10μM浓度AIL作用LLC细胞24h后铁死亡相关指标x CT、GPX4、FTH和TFRC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AIL抑制LLC细胞活力:AIL可抑制LLC细胞的增殖活力,IC_(50)值为7.696μM,并具有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2.AIL对LLC细胞形态学的影响:光镜下观察发现,AIL作用后LLC细胞粘附能力减弱,形态皱缩、大小不均匀、折光能力差,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细胞形态改变愈加明显。3.AIL抑制LLC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显示,与0μM对照组相比,随着AIL浓度增加,LLC细胞克隆形成数量明显减少(F=0.680,P<0.001),提示AIL可抑制LLC细胞克隆形成能力。4.免疫荧光法检测显示AIL促进LLC细胞发生自噬:AIL使细胞中LC3B蛋白绿色荧光强度增加(F=152.179,P<0.001),P62蛋白绿色荧光强度降低(F=255.494,P<0.001),并具有剂量依赖性。5.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显示AIL促进LLC细胞自噬:结果显示,随着AIL剂量的增加,细胞内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F=456.014,P<0.001)、ATG5(F=247.187,P<0.001)、LC3B(F=152.740,P<0.001)表达均逐渐升高,同时P62(F=1234.348,P<0.001)蛋白表达下降。6.AIL促进LLC细胞内ROS的累积: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与0μM对照组相比,AIL作用后细胞内代表ROS水平的绿色荧光信号增多,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荧光强度越明显(F=182.200,P<0.001)。同样地,多功能酶标仪检测结果也显示,AIL作用引起LLC细胞内荧光水平明显增加(F=15.863,P<0.001)。7.AIL诱导LLC细胞内Fe~(2+)、LPO、MDA水平升高,GSH、T-SOD、CAT水平降低:比色法检测AIL作用LLC细胞24h后,细胞内Fe~(2+)(F=353.507,P<0.001)、LPO(F=380.356,P<0.001)和MDA(F=230.938,P<0.001)浓度明显升高,且随着AIL浓度升高,更进一步提升了细胞内游离的Fe~(2+)、LPO和MDA的浓度。此外,细胞内GSH(F=67.112,P<0.001)、T-SOD(F=74.961,P<0.001)和CAT(F=88.188,P<0.001)含量下降,且随AIL浓度增加,其含量下降更明显,结果提示AIL诱导LLC细胞铁死亡。8.AIL下调x CT蛋白,上调GPX4、FTH、TFRC蛋白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0μM对照组相比,加入不同剂量的AIL作用后,肺癌细胞内x CT(F=2055.887,P<0.001)、GPX4(F=160.192,P<0.001)、FTH(F=402.311,P<0.001)表达水平明显减少,而TFRC(F=484.205,P<0.00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且有显著的剂量依赖关系,结果提示AIL能够诱导LLC细胞发生铁死亡。结论:AIL可抑制肺癌LLC细胞活力,促进肺癌细胞发生自噬和铁死亡。第二部分AIL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目的:探讨AIL对肺癌模型小鼠肿瘤细胞增殖、自噬和铁死亡的影响。方法:1.建立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收集对数生长期LLC细胞,调整细胞密度至5×106个/ml制成单细胞悬液,以每只200μl细胞悬液皮下注射于C57BL/6J小鼠的右后肢股部。建立第一代Lewis肺癌细胞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每天观察第一代Lewis肺癌移植瘤模型小鼠状态,待皮下瘤体积达到800mm3时,采用1%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处死小鼠。无菌剥离瘤块,去除中心颜色变暗及坏死部分,将肿瘤剪成1×1×1mm大小组织块,接种于小鼠右后肢腹股沟部,建立第二代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每天观察第二代Lewis肺癌移植瘤模型小鼠状态,待瘤块体积达到800mm3时,重复上述肿瘤组织接种步骤,建立第三代Lewis肺癌细胞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2.对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小鼠进行分组给药:将32只第三代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Control)、AIL 1mg/kg组、AIL 5mg/kg组和阳性对照顺铂组(DDP5mg/kg)。肿瘤接种次日给药,对照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每天给药;AIL组小鼠分别给予1mg/kg、5mg/kg浓度的AIL,每天给药,持续给药14天;阳性对照顺铂组小鼠给予5mg/kg浓度的DDP,每周给药一次,连续给药2周。所有小鼠给药方式均为腹腔注射。3.监测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小鼠生理特征:实验期间,每三天称取小鼠体重、游标卡尺测量并计算瘤体体积,监测小鼠整体状态。4.样本收集:第14天给药的24h后,采用1%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处死小鼠。收集小鼠血清,剥离小鼠肿瘤、主要脏器并称重。将收集的肿瘤组织分为2份:一部分用4%多MK-4827分子式聚甲醛进行固定,待脱水制成石蜡切片备用;其余立即放于液氮备用。5.乌拉坦诱导的肺癌小鼠模型建立、分组及给药:自造模之日起,阴性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同时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阳性对照顺铂组按照4mg/kg一周给药一次,持续4周;AIL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1mg/kg和5mg/kg的AIL,按照3天给药1次,持续20周。6.监测乌拉坦诱导的肺癌模型小鼠的生理体征:实验期间,每2周称取小鼠体重并监测小鼠整体状态。7.样本收集:在最后一次给药的48h后,采用1%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处死小鼠。收集小鼠血清,剥离小鼠肺脏和其他主要脏器,拍照并计数肺部肿瘤结节数。将收集的肺组织分为2份:一部分用4%多聚甲醛进行固定,待脱水制成石蜡切片备用;其余立即放于液氮备用。8.小鼠主要器官进行HE染色。9.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肿瘤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P62、LC3B、ATG5、Beclin1的表达水平。10.比色法检测肺癌小鼠血清中Fe2+、LPO、MDA、GSH、T-SOD和CAT的水平。结果:1.AIL对Lewis肺癌移植瘤模型小鼠一般状态的影响:对C57BL/6J小鼠进行皮下移植瘤实验后,阳性对照顺铂组小鼠活动量明显减少;其他组小鼠精神状态尚可。实验过程中,不同处理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差异。2.AIL抑制Lewis肺癌移植瘤模型小鼠肿瘤生长:与模型组相比,AIL 1mg/kg组,AIL 5mg/kg组和阳性对照顺铂组可显著抑制小鼠肿瘤细胞生长。其中1mg/kg和5mg/kg的AIL对LLC细胞所形成的小鼠肿瘤体积(F=35.099,P<0.001)和重量(F=25.639,P<0.001)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3.AIL促进Lewis肺癌移植瘤模型小鼠肿瘤细胞发生自噬:小鼠肿瘤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P62(F=951.235,P<0.001)、Beclin1(F=97.252,P<0.001)、ATG5(F=1282.965,P<0.001)、LC3B(F=88.430,P<0.001)在模型组、AIL 1mg/kg组、AIL 5mg/kg组和阳性对照顺铂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与模型组相比,AIL(1mg/kg和5mg/kg)处理后的小鼠肿瘤组织中P62(P<0.001)蛋白表达下降,而Beclin1(P<0.001)、ATG5(P<0.001)、LC3B(P<0.001)表达均升高,且具有剂量依赖性。4.在Lewis肺癌移植瘤模型小鼠中,AIL诱导铁死亡:小鼠血清中Fe2+(F=181.330,P<0.001)、LPO(F=58.238,P<0.001)、MDA(F=145.838,P<0.001),以及具有清除ROS功能的抗氧化酶GSH(F=48.670,P<0.001)、T-SOD(F=52.604,P<0.001)和CAT(F=120.710,P<0.001)水平在模型组、AIL 1mg/kg组、AIL 5mg/kg组和阳性对照顺铂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与模型组相比,AIL(1mg/kg和5mg/kg)处理后小鼠血清中的Fe2+(P<0.001)、LPO(P<0.05)和MDA(P<0.001)浓度明显升高,而GSH(P<0.05)、T-SOD(P<0.05)和CAT(P<0.05)的含量明显降低,且具有剂量依赖性。5.AIL对Lewis肺癌移植瘤小鼠主要脏器的影响:取出荷瘤小鼠主要脏器,并进行称量和HE染色。与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顺铂组小鼠肝脏(F=17.224,P=0.001)脏器系数增高。其他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Belumosudil半抑制浓度。HE染色镜下观察无明显病变。6.AIL对乌拉坦诱导的肺癌模型小鼠一般状态的影响:通过定期观察发现,对照组生存状态良好;AIL 1mg/kg组和AIL5mg/kg组小鼠精神状态和活动量尚可;而模型组和阳性对照顺铂组小鼠表现出活动量减少、对食物欲望降低、嗜睡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较差等现象;阳性对照顺铂组小鼠精神状态不佳的表现尤为明显。与用药前相比,对照组小鼠在前10周体重稳步增长(P=0.003),后期体重趋于稳定(P=0.158);模型组小鼠前5周体重下降(P=0.002),后期停药后体重恢复(P=0.223);阳性对照顺铂组在前10周造模并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小鼠体重明显下降(P=0.007),停止乌拉坦和顺铂注射后,体重逐渐恢复至正常(P=0.057);AIL 1mg/kgmicrobiota assessment组和AIL 5mg/kg组小鼠1~10周整体体重趋于稳定(P>0.05),后期AIL 1mg/kg组(P=0.022)和AIL 5mg/kg组(P<0.001)小鼠体重均呈上升趋势。7.AIL可降低乌拉坦诱导肺癌模型小鼠的肺癌发生率和肺部肿瘤结节数:AIL 1mg/kg组,AIL 5mg/kg组和阳性对照顺铂组小鼠肺癌发生率和肺部肿瘤结节数均低于模型组(P<0.05);且与AIL 1mg/kg相比,5mg/kg的AIL更能降低小鼠肺癌发生率(P<0.001)和肺肿瘤结节数(P=0.0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AIL促进乌拉坦诱导肺癌模型小鼠的肺部肿瘤细胞发生自噬:小鼠肺部肿瘤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P62(F=96.019,P<0.001)、LC3B(F=284.211,P<0.001)、ATG5(F=669.711,P<0.001)、Belcin1(F=815.193,P<0.001)在阴性对照组、模型组、AIL 1mg/kg组、AIL 5mg/kg组和阳性对照顺铂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与模型组相比,P62蛋白在AIL1mg/kg组(P=0.016)和AIL 5mg/kg组(P<0.001)的小鼠肿瘤组织中表达下降,而LC3B(P<0.001)、ATG5(P<0.001)、Beclin1(P<0.001)蛋白表达均升高,且具有剂量依赖性。9.在乌拉坦诱导的肺癌模型小鼠体内,AIL诱导铁死亡:比色法检测小鼠体内血清铁离子和脂质过氧化物等水平,Fe2+(F=43.677,P<0.001)、LPO(F=53.223,P<0.001)、MDA(F=286.015,P<0.001),以及具有清除ROS功能的抗氧化酶GSH(F=690.885,P<0.001)、T-SOD(F=1211.322,P<0.001)和CAT(F=16.227,P<0.001)水平在阴性对照组、模型组、AIL 1mg/kg组、AIL 5mg/kg组和阳性对照顺铂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与模型组相比,AIL处理后小鼠血清中的Fe2+(P<0.001)、LPO(P<0.05)和MDA(P<0.001)浓度明显升高;而GSH(P<0.05)、T-SOD(P<0.001)和CAT(P<0.05)的含量降低,且具有剂量依赖性。10.AIL对乌拉坦诱导肺癌模型小鼠主要脏器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顺铂组小鼠肝脏脏器系数增高,并具有显著性差异(F=3.642,P=0.044);其他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HE染色镜下观察均无明显病变。结论:在Lewis肺癌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和乌拉坦诱导的小鼠肺癌模型中,AIL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并引起肿瘤细胞发生自噬和铁死亡。

氯尼达明协同RSL3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铁死亡的机制研究

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属于遗传异质性克隆性疾病,最常见于成人。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主要的治疗方式,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可达到长期无病生存甚至治愈。然而,AML的治疗方案仍存在较严重的毒副反应、相关治疗并发症,这是人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因此,深入认识AML,通过现有药物的联用,开发新的治疗方案是必要的。根据本课题组既往研究发现二氢青蒿素通过铁蛋白降解并诱导AML细胞铁死亡,可以抑制其增殖。然而,AML与铁死亡的发生之间有无其他启动途径尚不清楚。目的:本研究主要探索氯尼达明(Lonidamine,LND)联合Ras选择性致死因子3(RAS-selective lethal 3,RSL3)的治疗方案诱导AML细胞铁AZD9291使用方法死亡的相关机制。旨在进一步理解诱导AML细胞铁死亡的治疗机制,从而为利用铁死亡治疗AML的临床策略提供microbe-mediated mineralization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把AML细胞株HL-60和Kasumi-1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CCK-8试剂盒检测LND与LND联合RSL3对HL-60和Kasumi-1的细胞活力的抑制效果,并利用免疫印迹分析测定细胞内蛋白质x CT表达的下调对LND有无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进一步结合零膨胀泊松(Zero-inflated poisson,ZIP)回归模型评估LND联合RSL3对抑制AML细胞的协同分数。其次,利用Calcein/PI细胞活性与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和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具体评估LND与RSL3联合方案对HL-60细胞的杀伤效果。然后,利用Mito SOX探针染色法通过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LND与RSL3单独及联合应用于HL-60细胞所导致的细胞线粒体超氧化物水平的变化,进一步在LND联合RSL3的基础上加用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米托蒽醌甲磺酸盐((Mitoquinol mesylate,Mito Q)观察HL-60细胞线粒体超氧化物以及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的变化。为验证铁死亡是否参与LND联合RSL3导致的细胞损伤,用LND与RSL3处理HL-60和Kasumi-1的细胞后,通过酶标仪测定细胞内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水平变化,进一步通过流式细胞仪利用BODIPY 581/591 C11探针染色法检测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e,LPO)水平,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利用DCFH-DA探针染色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最后,在LND和RSL3联合方案基础上,加用铁死亡等抑制剂,通过观察HL-60细胞的活力,及其ROS和LPO水平的变化以进一步验证由铁死亡途径导致的细胞死亡,小分子抑制剂包括Ferrostatin 1(Fer-1)、Deferoxamine(DFO)、GSH、Z-VAD-FMK、Necrosulfonamide(Necro),进一步利用免疫印迹分析检测LND、RSL3与Fer-1处理后的细胞内蛋白质x CT、GPX4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首先,HL-60和Kasumi-1细胞经LND与RSL3处理后,细胞活力受到抑制并呈现出剂量依赖性的特点,并且LND能够下调细胞内蛋白质xCT的表达。经ZIP模型评分,LND联合RSL3抑制AML细胞的协同效果显著,并且两药联合对HL-60细胞具有协同杀伤效果。其次,LND与RSL3的方案可以增加HL-60细胞的线粒体超氧化物水平,而Mito Q可以缓解这一方案的毒性作用,并抑制MMP超极化。值得注意的是,用LND与RSL3方案处理AML细胞后,不仅减少了细胞内GSH水平,而且增加DNA Methyltransferas抑制剂了细胞内的ROS和LPO水平。为进一步明确上述现象的发生机制,在该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铁死亡等抑制剂,发现细胞活力较两药联合处理时恢复,ROS、LPO水平降低,并且细胞内蛋白质x CT表达水平上调。结论:LND协同RSL3减少AML细胞的GSH水平,增加AML细胞的LPO、ROS及线粒体超氧化物水平,下调AML细胞xCT与GPX4的表达,并最终诱导AML细胞铁死亡。

情志应激促进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

情志应激与多种疾病的“易感性”相关,肿瘤的发展转移受情志因素的影响明显。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本文分析了情志应激诱导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导致的气血紊乱状态对癌毒转移扩散的影响。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进展,综述了情志应激对肿瘤转移影响的现代生物学调控机制,涉及多靶点和复杂机制,其中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发挥关键作用。持续激活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和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SNS)导致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等激素的释放及其GSK1349572分子量受体的激活,进而改变了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不仅如此,激活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的应激激素也能够通过作用免疫SCH772984细胞培养系统,影响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同时,情志应激诱导的氧化应激状态和肠道菌群medical oncology失调等,也能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和炎症反应,从而加剧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和转移。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情志应激与肿瘤转移的关系,为发掘中医药治疗肿瘤靶点和策略提供参考。

不同黄酮含量苦荞麦对铅镉胁迫的响应差异研究

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是起源于我国的重要杂粮作物,富含禾本科作物缺乏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Dinaciclib和降血脂等作用。然而,苦荞麦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象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苦荞麦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和耐受解毒机理已有少量报道,但不同黄酮含量的苦荞麦材料对重金属的耐性和积累差异及其内在机理仍不清楚。本研究以黄酮含量具有显著差异的两个苦荞麦材料:Xikuqiao(XQ,高黄酮材料,含量为3.72%)和KQⅡ-3(KQ,低黄酮材料,含量为2.CH-223191价格60%)为材料,通过盆栽控制性试验,研究两个苦荞麦材料在0、500、1000、2000 mg kg~(-1)铅(Lead,Pb)和0、1、5、10、15 mg kg~(-1)镉(Cadmium,Cd)胁迫浓度下对Pb和Cd的吸收累积特征、生长生理响应以及基因表达的差异,旨在为Pb、Cd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苦荞麦阻控技术找到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黄酮含量苦荞麦XQ和低黄酮含量苦荞麦KQ对Pb和Cd的吸收量没有明显差异,但在高浓度Pb处理下,KQ根系对Pb的滞留作用更强,转运系数更低,而在Cd处理下两个材料根和地上部的Cd含量及转运系数的差异均不明显。在所有处理浓度下,XQ和KQ中的Pb和Cd主要储存在细胞壁和可溶性两组分中,XQ和KQ的Pb在两组分中的分布比例总和分别大于81%和89%,XQ和KQ的Cd在两组分中分布比例总和分别大于83%和88%,KQ中分布比例更高;在所有处理浓度下,XQ和KQ中Pb和Cd大部分以低毒的氯化钠和醋酸两种提取态存在,XQ和KQ中Pb的这两种提取态分布比例之和分别大于53%、55%,XQ和KQ中Cd的这两种提取态分布比例之和分别大于64%、67%,KQ中占比高于XQ,表明KQ对Pb和Cd的高耐受性依赖于更强的区室化作用和解毒能力。(2)KQ对Pb和Cd的耐受性高于XQ,主要表现为Pb和Cd处理对KQ生物量的抑制作用更弱。Pb和Cd处理对XQ叶绿素a/b比值的影响不明显,但引起KQ叶绿素a/b值的显著降低(Pb处理由3.83降至1.75;Cd处理由3.83降至2.41),提高了KQ对弱光的利用能力。此外,KQ在高浓度Pb和Cd处理下的谷胱甘肽、总黄酮和槲皮素含量的升高幅度相较于XQ更大(Pb2000处理下,XQ、KQ总黄酮含量较对照增幅分别为55.11%、64.62%;Cd15处理下,XQ、KQ总黄酮含量较对照增幅分别为71.51%、79.62%),更能有效抵御Pb和Cd处理产生的氧化损伤,是KQ对Pb和Cd耐受能力更强的重要生理基础。(3)Pb和Cd处理对高黄酮含量苦荞麦XQ基因表达的扰动相较于低黄酮含量苦荞麦KQ更强。XQ在Pb和Cd处理下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氨基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以及脂质代谢等与植物生长相关的过程,而KQ则更多的参与了离子稳态(Caheap bioleaching转运蛋白和Fe转运蛋白)、抗氧化(氧化还原酶活性、谷胱甘肽代谢和黄酮生物合成)以及液泡对Pb和Cd的区室化分布(ABC转运蛋白)等重金属解毒过程,这是KQ对Pb和Cd耐受能力强于XQ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