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简易脑立体定向仪辅助神经内镜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自制简易脑立体定向仪辅助神经内镜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viral immunoevasion至2020年12月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收治的4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手术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采用简易脑立体定向仪辅助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扩展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E)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GOS-E良好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65.8±10.5)min比(125.3±20.4)min]、术寻找更多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50.2±10.6)ml比(295.3±更多18.5)ml]、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88.2±3.8)%比(70.3±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GOS-E良好率为72.7%(16/22),高于对照组的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6%(3/22),与对照组的3/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自制简易脑立体定向仪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能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血肿清除率高,能够改善患者近期预后。

葛根素注射液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瘀血内阻型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瘀血内阻型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血压、中医证候评分及临床selleck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均较治疗前降低(P获悉更多<0.05),观察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头痛如刺、胸闷、心悸、手足麻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头痛如刺、胸闷、心悸、手足麻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3.33%(P<0.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瘀血内阻型原发性高血压疗效emerging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logy较好,能有效控制血压,改善临床症状。

Hp感染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观察

目的:探究及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潮州市湘桥区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高血压合并Hp分型Ⅰ型患者为A组,30例高血压合并Hp分型中间型患者为B组,30例embryonic culture media高血压合并Hp分型Ⅱ型患者为C组,同时期的30例无Hp感染的高血压患者为D组。比较四组的血清血管内皮损伤指标[内皮素-1(ET-1)、血Adavosertib浓度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微炎症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清血管内皮损伤指标及微症性反应指标与Hp分型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高血压Hp感染患者血清血管内皮损伤指标与微炎症性反应指标的关系。结果:四组ETPR-171浓度-1、vWF、sVCAM-1、sICAM-1、CRP、IL-6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及C组的ET-1、vWF、sVCAM-1、sICAM-1、CRP、IL-6及TNF-α水平均高于D组,A组、B组均高于C组,且A组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血清血管内皮损伤指标及微炎症反应指标与Hp分型呈负相关(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血压Hp感染患者血清血管内皮损伤指标与微炎症反应指标呈正相关(P<0.05)。结论:Hp感染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较大,对高血压患者进行Hp感染的防控与诊治需求较高。

通心络胶囊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系统评价及序贯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通心络胶囊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使用计算机对CNKI,WanFang,VIP,CBM,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7月,全面收集通心络胶囊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合并病冠心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者严格按照已制定的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GRADE profiler3.6.1软件进行证据质量评价,TSA 0.9.5.10 Beta软件进行序贯分析。结果 共纳入14项临床研究,涉及1164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通心络胶囊联合常规疗法相较于单纯西医治疗在提高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RR=1.44,95%CI[1.22,1.70Captisol采购],P<0.05),提高心绞痛缓解有效率(RR=1.46,95%C[I1.29,1.67],P<0.05),提高心电图改变有效率(RR=1.50,95%C[I1.31,1.72],P<0.05),降低空腹血糖(MD=-0.83,95%CI[-1.11,-0.54],P<0.05),降低糖化血红蛋白(MD=-0.50,95%CI[-0.82,-0.19],P<0.05),降PCI-32765 IC50低总胆固醇(MD=-0.60,95%CI[-0.97,-0.23],P<0.05),降低甘油三酯(MD=-0.74,95%CI[-1.05,-0.43],P<0.05),提高高密度脂蛋白(MD=0.26,95%C[I0.20,0.32],P<0.05),降低低密度脂蛋白(MD=-0.34,95%C[I-0.57,-0.12],P<0.0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降低餐后2 h血糖(MD=-0.18,95%C[I-1.71,1.35],P>0.0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序贯分析显示,临床总有效率累计纳入的研究超过了传统界值和TMedical careSA界值,进一步肯定了其临床疗效。结论 通心络胶囊联合常规疗法相较于单纯常规治疗改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更显著,且安全性较好。但受限于纳入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所得结论仍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与传统开放术式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对比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ic genetic driftexcision,CME)术与传统开放术式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6月-2019年6月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传统开腹手术的6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2017年PF-07321332细胞培养6月-2021年6月于本院行腹腔镜CME术的6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指标变化情况、手术前后肿瘤标志物含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前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引流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FUT-175体内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CA19-9、CEA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CME术治疗右半结肠癌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在保证手术切除效果的同时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轻患者应激创伤反应的严重程度,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提高术后短期疗效,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肠癌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模式及其预后评估

目的 探索结肠癌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模式及其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利用CIBERSORT软件包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MS-275临床试验)数据库、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共筛选38例正常结肠组织样本及316例结肠癌组织样本,基于标准化后的基因表达谱对22种浸润免疫细胞进行提取和量化,分析免疫细胞在正常组织和癌组织中的浸润差异。利用多因素COX回归构建列线图。结果 Enasidenib浓度与正常结肠组织相比,活化的CD4~+记忆性T细胞、M0巨噬细胞、M1巨噬Biosphere genes pool细胞在结肠癌组织中浸润显著增多,幼稚B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及未活化的肥大细胞显著减少。高水平活化的肥大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浸润与肿瘤转移和分期进展密切相关(P<0.05),低水平活化的CD4~+记忆性T细胞和滤泡辅助性T细胞与肿瘤淋巴结播散及分期进展相关(P<0.05)。基于差异浸润的免疫细胞构建的列线图预测1年、3年、5年生存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37、0.763和0.741,该模型具有良好预测效能。结论 结肠癌患者中免疫细胞的浸润差异可能在疾病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预后模型可能为结肠癌患者的生存评估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结肠癌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模式及其预后评估

目的 探索结肠癌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模式及其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利用CIBERSORT软件包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MS-275临床试验)数据库、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共筛选38例正常结肠组织样本及316例结肠癌组织样本,基于标准化后的基因表达谱对22种浸润免疫细胞进行提取和量化,分析免疫细胞在正常组织和癌组织中的浸润差异。利用多因素COX回归构建列线图。结果 Enasidenib浓度与正常结肠组织相比,活化的CD4~+记忆性T细胞、M0巨噬细胞、M1巨噬Biosphere genes pool细胞在结肠癌组织中浸润显著增多,幼稚B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及未活化的肥大细胞显著减少。高水平活化的肥大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浸润与肿瘤转移和分期进展密切相关(P<0.05),低水平活化的CD4~+记忆性T细胞和滤泡辅助性T细胞与肿瘤淋巴结播散及分期进展相关(P<0.05)。基于差异浸润的免疫细胞构建的列线图预测1年、3年、5年生存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37、0.763和0.741,该模型具有良好预测效能。结论 结肠癌患者中免疫细胞的浸润差异可能在疾病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预后模型可能为结肠癌患者的生存评估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基于“五脏同调”理论探讨中医食疗调理痰湿体质高血压的作用

目的探究基于”五脏同调”理论指导的中医食疗调理痰湿体质高血压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永州市零陵区中医医院进行治疗的70例痰湿体质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LXH254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每组35例。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 年龄(59.80±11.96)岁, 给予常规临床治疗;治疗组男21例、女14例, 年龄(58.20±11.64)岁,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基于”五脏同调”理论指导的中医食疗干预。对两组患者痰湿体质症状、血压、血脂水平及生活质量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selleck Tamoxifen本t检验, 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干预后, 治疗组胸闷腹胀、身体沉重、口黏痰多、舌苔厚腻评分分别为(0.62±0.12)分、(0.52±0.10)分、(0.67±0.13)分、(0.56±0.11)分, 均低于对照组(0.71±0.14)分、(0.58±0.12)分、(0.75±0.15)分、(0.64±0.13)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 治疗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分别为(113.67±12.63)mmHg(1 mmHg=0.133 kPa)、(79.65±8.85)mmHg, 均低于对照组(121.54±13.50)mmHg、(84.31±9.37)mmHg,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 治疗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别为(4.12±0.82)mmol/L、(1.25±0.25)mmol/L、(2.47±0.49)mmol/L, 均低于对照组(4.65±0.93)mmol/L、(1.41±0.28)mmol/L、(2.79±0.56)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为(1.82±0.36)mmol/L, 高于对照组(1.64±0.33)mmol/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 治疗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分别为(81.47±9.05)分、(83.61±9.29)分、(84.36±9.37)分、(82.73±9.19)分, 均高于对照组(75.52±8.50)分、(76.82±8.54)分、(79.24±8.80)分、(77.19±8.57)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Steamed ginsengP0.05)。结论基于”五脏同调”理论指导的中医食疗调理对痰湿体质高血压患者有较好作用, 患者体质症状显著减轻, 血压、血脂水平得到有效改善, 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小檗碱与吴茱萸碱联用对结直肠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观察小檗碱与吴茱萸碱联用对结直肠癌HCT116、RKO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探究其可能机制。方法: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8(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小檗碱(30 μmol·L~(-1))、吴茱萸碱(0.8 μmol·L~(-1))及两药联用(30+0.8 μmol·L~(-1))对HCT116及RKO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小檗此网站碱(30μmol·L~(-1))、吴茱萸碱(0.8 μmol·L~(-1))及两药联用(30+0.8 μmol·L~(-1))对HCT116及RKO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 (Western blot) 法检测小檗碱(30μmol·L~(-1))、吴茱萸碱(0.8μmol·L~(-1))及两药联用(30+0.8 μmol·L~(-1))对HCT116及RKO细胞中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相比,小檗碱组(30 μmol·L~(-1))和吴茱萸碱组(0.8 μmol·L~(-1))对HCT116及RKO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无明显抑制作用,而两药联用组(30+0.8 μmol·L~(-1))能显著抑制HCT116及RKO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能力(P<0.01);与空白PLX3397供应商组相比,小檗碱组(30 μmol·L~(-1))和吴茱萸碱组(0.8 μmol·L~(-1))对HCT116及RKO细胞中PI3K、N-cadherin、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无明显作用,而两药联用组(30+0.8 μmol·L~(-1))能显著降低HCT116及RKO细胞中PI3K、N-cadherin蛋白的表达Biometal chelation(P<0.01),升高E-cadherin蛋白的表达(P<0.01)。其中,吴茱萸碱组(0.8 μmol·L~(-1))也能显著抑制HCT116及RKO细胞中Akt蛋白的表达(P<0.05),但这种抑制作用小于两药联用。结论:小檗碱与吴茱萸碱联用能够显著抑制结肠癌HCT116、RKO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发挥“1+1>2”的增效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相关。

老年人BMI与高血压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老年人适宜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范围尚未确定。本文拟探讨老年人BMI与高血压发生风险的关系,为老年人适宜BMI范围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体检中心老年研究对象(≥60岁)共9 474例资料,其中男性5 337名,女性4 137名。所有研究对象均随访5年。基线资料为2014年的身高、体质Cobimetinib半抑制浓度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根据基线BMI将所有老年研究对象分为5组:BMI<18.5kg/m~2组,BMI 18.5~22.9kg/m~2组,23.0~24.9kg/m~2组,25.0~29.9kg/m~2组和BMI≥30.0kg/m~2组。调查问卷法收集既往慢性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收集基线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selleck PCI-32765白、低密度脂蛋白和肾小球滤过率数据。随访期间每年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 Pa)和(或)舒张压≥90mmHg认定为高血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基线BMI与高血压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 随访5年期间新发高血压2 138例。调整年龄、性别、糖代谢、脂代谢和肾小球滤过率后发现,以BMI为18.5~22.9的老年人群为对照,BMI<18.5kg/m~2组,23.0~24.9kg/m~2组,25.0~29.9kg/m~2组,≥30.0kg/m~2组高血压发生风险的HR值分别为0.65(95%CI:0.48~0.88),1.23(95%CI:1.10~1.38),1.47(95%CI:1.32~1.63)和1.85(95%CI:1.44,2.38)。BMI每增加1.0kg/biogenic nanoparticlesm~2,高血压发生风险增加7%(HR:1.07;95%CI:1.06,1.09;P<0.001)。男女分组的结果与总人群趋势一致。排除60~65岁、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的老年人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的结果与主效应分析一致。结论 老年人BMI升高可明显增加高血压发生风险。为降低老年人群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建议将体质量控制在正常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