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MUC1共同调控肿瘤化疗耐药的MUCIN家族成员的筛选

目的·在黏蛋白(MUCIN)家族成员中,筛选与黏蛋白1 (mucin1,MUC1)协同调控肿瘤细胞化学治疗(化疗耐药的蛋白。方法·利用2对细胞系(紫杉醇耐药细胞HeLa229/TR-CasCTL和MUC1敲除细胞HeLa229/TR-CasMUC1,母本细胞HeLa229/P和紫杉醇耐药细胞HeLa229/TR),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技术检测MUAlpelisibCIN家族成员的mRNA表达水平,分析其与MUC1表达的相关性;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筛选出的MUCIN家族成员的蛋白表达水平,以筛选出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与MUC1表达存在相关性的靶蛋白;通过短发卡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方法沉默靶基因,利用药物半抑制浓度(half-max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实验检测细胞耐药性的变化;进一步利用GEPIA数据库分析多种肿瘤组织中MUC1和MUC13的平均表达水平;采用R2数据库分析在宫颈癌、结肠癌和胰腺癌组织中MUC1与MUC13表达的线性相关性;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MUC1和MUC13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qPCR检测结果显示,在MUCIN家族成员中,与MUC1在mRNA水平存在相关性的有MUC13和MUC18;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在蛋白水平,只有MUC13随着MUC1的上调而上调,随着MUC1的敲除而下调;IC_(50)实验结果显示,随着MUC13的沉默,肿瘤细胞对紫杉醇的IC_(50)明显下降。进一步利用GEPIA数据库分析发现,在多种肿瘤组织中MUC1与MUC13存在同时高表达或低表达的特点;通过R2数据库分析发现,MUC1和MUC13的表达量在宫颈癌、结肠Navitoclax分子式癌和胰腺癌肿瘤组织中呈正相关;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发现,MUC1和MUC13的表达量与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呈负相关。结论·MUC1与MUC13在肿瘤细胞化疗耐药中存Panobinostat在协同作用,同时与肿瘤患者的生存预后密切相关;临床上联合抑制MUC1和MUC13在肿瘤细胞化疗耐药治疗上具有可行性。

江苏省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流行情况及其与肥胖的关联

目的 了解江苏省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流行状况,探讨超重、肥胖与MS的关联。方法 数据源于2015—2019年度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对56 575名纳入分析的60~75岁老年人群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检测资料进行分析,计算MS及其组分患病情况,分析超重、肥胖与MS的关联。结果 ≥60岁老年人群MS患病率为33.1%,超重、肥胖者的患病率分别为62.5%和35.9%。各组分中,高血压患病率最高,为82.1%,其次为高血糖(48.0%)、腹型肥胖(31.5%);各组分组合比例最高的为腹型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占22.4%。与体重正常者相比,超重和肥胖者发生MS风险的OR值分别为3.704(95%CI:3.521~3.8Alpelisib半抑制浓度97)和11.188(95%CI:10.546~11.869),男性肥胖者与MS的关联强度高于女性(16.231 vs. 8.448),Selleckchem Ipatasertib性别和肥胖的乘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LBH-589.html积项具有相乘交互作用(χ~2=136.214,P<0.001)。结论 超过60%的肥胖者患有MS,男性肥胖者MS患病风险高于女性。

老年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抑郁情绪关系

目的 通过对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25Rapamycin细胞培养-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的测定,探讨其与老年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 收集172例老年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情况、既往史、健康相关行为、25(OH)D、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运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依据HAMD-24项评分将受试者分成T2DM合并高血压及抑郁症组(A组)和单纯T2DM合并高血压组(B组),运用Pear_son相关分析评价抑郁症与血清25(OH)D水平及其他更多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抑郁情绪多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 172例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中25(OH)D严重缺乏者为28例(16.3%),缺乏者为84例(48.8%),不足者为40例(23.2%),充足者仅为20例(11.5%)。A组日光浴、体育锻炼、25(OH)D、HDL-C水平低于B组,HbA1水平高Panobinostat核磁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5(OH)D、日光浴、体育锻炼、HDL-C与抑郁情绪呈负相关(r_s=-0.532,r_s=-0.228,r_s=-0.315,r_s=-0.213,P <0.05);HbA1c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r_s=0.338,P <0.05)。结论 老年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体内的25(OH)D普遍缺乏;低25(OH)D、高HbA1c、体育锻炼时间少及减少日光浴是老年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易产生抑郁情绪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结肠癌合并肠梗阻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结肠癌合并肠梗阻的效果。方法 选取78例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实施左半结肠切除一期吻合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长以及住院天数。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1%(2/39),显著低于对Panobinostat分子量照组的20.5%(8/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159.09±39.21)ml少于对照组的(249.23±42.67)ml,手术时长(134.59±21.32)min以及住院天数(13.49±1.23)d均短于对照组的(220.34±25.56)min、(18.90±2.4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elleck Rapamycin。结论 临床中对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实施左半结肠切除一期吻合术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Selleck R428且手术各项指标较传统手术更理想,具有更高的实用性,临床中可根据患者情况及意愿选择合适手术。

钻孔置管引流与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

目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钻孔置管引流治疗和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展开探讨。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6月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硬币法将7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取软通道穿刺抽吸、引流治疗方法,试验组采取钻孔内镜下极微创手术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手术前后斯坎迪纳维亚神经卒中量表(SNSSY-27632小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试验组手术历时、术中出血量及治疗时间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SNSS、BMN 673体内实验剂量NIHPD0325901核磁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分数都有明显提升,且试验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钻孔置管引流治疗更高,能更好地缩短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使之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RCN3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数据库结合生物实验分析RCN3(Reticulocalbin 3)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结肠癌HT29和SW620细胞以及结肠正常黏膜细胞FHC进行培养,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验证RCN3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利用Ualcan数据库获取RCN3在正常结肠组E7080织和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数据。从LinkedOmics数据库获取RCN3的共表达基因信息, 通过基因本体论分析(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确定这些RCN3共表达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及相关功能。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RCN3相关编码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最后, 根据GEPIA、Ualcan和LinkedOmics生物数据库共同对比分析RCN3的表达与结肠癌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qRT-PCR和Western-blot实验结果显示HT29和SW620结肠癌细胞中RCN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FHY-27632核磁C正常细胞(均P0.05)。通过分析生物数据库结果显示, 结肠癌组织中RCN3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结肠组织(P0.05)。GO富集分析显示:RCN3相关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外区域结构的组成, 细胞外基质与多种受体的结合过程以及通过细胞外区域结构参与如细胞黏附、免疫应答和血管生成等多种与肿瘤发展相关的生物过程。KEGG通路分析显示:RCN3相关基因主要参与了ECM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吞噬体信号、IgA相关肠道免疫网络信号等与肿瘤侵袭、迁移和炎症免疫反应相关的信号通路的传导。蛋白网络互作分析显示:与RCN3蛋白直接相互作用的编码蛋白基因主要包括了如PRDX6、NOSIP、PCSK6、IMMP1L、PRRselleck抑制剂G2、FBXO47、FCGRT、FKBP9、PCDHGA12、PNMAL1等, 他们主要参与了结直肠癌、肝癌、胃癌、乳腺癌、肺癌、卵巢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进程。生存曲线分析显示, 高表达RCN3的结肠癌患者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的患者(P0.05)。结论 RCN3在结肠癌组织和细胞系中呈现高表达, 且其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可以作为结肠癌早期筛选、预后预测的标志物之一。

他克莫司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购买LY28352190年3月于本院接受他克莫司治疗且完成随访的90例IMN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疗效,并依据临床疗效分为缓解组Y-27632(包括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n=63)与未缓解组(n=27)。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他克莫司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 9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28例,部分缓解35例,未缓解27例。两组性别、合并糖尿病、病理分期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patasertib IC50未缓解组年龄、合并高血压、有血尿占比均高于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高血压、有血尿是他克莫司治疗IMN患者疗效较差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他克莫司治疗IMN效果较好,但仍存在部分患者临床疗效较差的情况,而年龄(>60岁)、合并高血压、有血尿是疗效较差的危险因素,临床应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提高临床疗效。

硫酸镁联合拉贝洛尔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 分析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采用硫酸镁联合拉贝洛尔的临床疗效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Axl抑制剂21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150例患者,根据用药的不同,将单用硫酸镁治疗的50例作为对照1Ipatasertib组,将单用拉贝洛尔治疗的50例作为对照2组,将联合使用硫酸镁与拉贝洛尔治疗的5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3组疗效、血液黏度、蛋白尿量、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妊娠不良结局。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1组(76.00%)与对照2组(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舒张压及收缩压分别为(78.15±6.04)mm Hg及(117.03±13.12)mm Hg,均低于对照1组[(87.15±6.14)mm Hg及(139.22±16.83)mm Hg]与对照2组[(88.05±6.43)mm Hg及(138.96±16.54)mm Hg],均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液黏度、蛋白尿量分别为(2.23±0.98)mPa·s及(1.01±0.19)g/24 h,均低于对照1组与对照2组,均P<0.05,对照1组与对照2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胱抑素、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清白细胞介素等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1组与对照2组,均P<0.05;观察组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2%),显著低于对照1组(24%)与对照2组(18%),P<0.05。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硫酸镁与拉贝洛尔联合治疗不仅能够控制血压、降低患者血液黏度、蛋白尿量与血清炎性因子水Panobinostat抑制剂平,同时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MACEs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s)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护理对策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1年4月南Alpelisib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诊的11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CI术后发生MACEs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AMI患者PCI术后MACEs发生率为27.83%(32/115)。PCI术后是否发生MACEs患者的年龄、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术前Killip分级、SaO_2、冠脉病变支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是否发生MACEs患者的性别、饮酒史、高血脂、发病至急诊PCI时间、梗死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年龄≥60岁、糖尿病、高血压、术前Killip分级Ⅱ~Ⅳ级、SaO_2<90%、多支冠脉病变是AMI患者PCI术E7080后发生MACE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MI患者PCI术后MACEs发生与年龄、吸烟史、糖尿病更多、高血压、术前Killip分级、冠脉病变、SaO_2密切相关,针对上述因素制定护理对策,可减少MACEs发生。

肠复方逆转肠癌髓源性抑制细胞对CD8~+ T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的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肠复方含药血清干预后的肠癌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对CD8~+ T细胞功能的影响,探究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小Selleck Navitoclax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免疫磁珠法EPZ-6438小鼠分选小鼠脾脏MDSCs及外周血CD8~+ T细胞并鉴定活性及纯度。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血清组、香菇多糖组及肠复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4只,除空白血清组外,其余组予以相应药物灌胃制备含药血清。采用各组大鼠血清培养小鼠脾脏MDSCs,一部分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gp91phox和p47phox蛋白表达水平;另一部分MDSCs与CD8~+ T细胞建立共培养体系,采用ELISA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 免疫磁珠分选后的MDSCs纯度为91.35%,CD8~+ T细胞为99.78%,两者活性均大于90%。肠复方中、高剂量组肠癌MDSCs中ROS水平、gp91phox和p47phox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空白血清组(P均<0.05),且肠复方高剂量组均明显低于肠复方中剂量组(P均<0.05);香菇多糖组、肠复方低剂量组肠癌MDSCs中ROS水平、gp91phox和p47phox蛋白表达水平虽较空白血清组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香菇多糖组及肠复方低、中、高剂量组共培养体系上清液中IL-2、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血清组(P均<0.05),肠复方低、中、高剂量组均明显高于香菇多糖组(P均<0.01),且肠复方高剂量组均明显高于肠复方低、中剂量组(P均<0.05)。结论 肠复方可以逆转肠癌MDSCs对CD8+T细胞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gp91phox和p47pE7080试剂hox蛋白表达而降低MDSCs中ROS的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