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茵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作用机制

目的:探索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动物实验研究中药茵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出茵陈有效成分及其靶点,经uniprot统一靶点简写;GeneCards、OMIM及GisGeNET数据库在线检索BPH的疾病靶点。在venny 2.1网站筛选出交集靶点并将交集靶点在线做“蛋白-蛋白”网络分析和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genetic architecture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使用Cytoscape制作“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建立BPH大鼠模型,使用茵陈药液灌胃治疗,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靶蛋白表达。结果:茵陈中确认细节有12个有效成分,这些有效成分通过干预67个靶点调节多个分子通路,从而治疗BPH。槲皮素、茵陈色酮、β-谷甾醇、芫花素、茵陈黄酮、异鼠李素等是核心成分,肿瘤蛋白p53(TP53)、丝/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JUN、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是核心靶点。GO分析结果显示,生物过程主要涉及细胞对激素反应和对脂质的反应等,细胞组分更多包含转录调节复合物、膜筏、质膜筏等,分子功能包含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核受体活性和激酶调节活性等。KEGG分析结果显示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缺氧诱导因子-1(HIF-1)、IL-17、TN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EGFR、P53等信号通路与茵陈治疗BPH相关。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经茵陈治疗后前列腺重量减轻,血清TP53蛋白表达增加,血清AKT1、EGFR、JUN、IL-6、TNF、VEGFA等蛋白表达减少(均P<0.000 1)。结论:茵陈作为治疗BPH的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通路参与调控疾病靶点,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广泛的作用机制。

库龄策略下考虑调剂的血小板联合库存优化

传统的血站与医院分散管理库存的模式越来越难以应对日益常态化的长周期血荒.为此,文章提出血小板的联合库存优化问题.针对血站-医院库存系统,考虑血小板生命周期、系此网站统总成本、Non-symbiotic coral短缺量以及过期报废量等因素,构建了基于库龄策略与调剂的血小板联合库存优化模型;作为对比,也构建了传统的分散库存管理模式下的决策模型以及不考虑调剂的联合库存优化模型.三个模型均采用双目标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描述.针对模型特点,设计了一种改进的非支配排序多目标鲸鱼优化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whale optimization algorithm,NSWOA).数值实验结果证明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且改进的NSWOA优于非支配排序多目标粒子群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N点击此处SPSO)与非支配排序灰狼优化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ray Wolf optimization,NSGWO).结果表明,血荒状态下集成调剂的联合库存管理模式,可减少短缺和报废,提高库存绩效.

归肾丸对卵巢早衰大鼠骨密度及骨微结构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归肾丸对卵巢早衰大鼠骨密度及骨微结构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为归肾丸治疗骨质疏松提供实验依据支持。方法 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归肾丸组,每组各8只,其中模型组和归肾丸组通过腹腔注射顺铂的方法(第1、8天腹腔注射顺铂溶液6.0 mg/kg)建立卵巢早衰大鼠模型。造模后正常组、模型组灌蒸馏水,归肾丸组给予归肾丸免煎剂[9.45 g/(kg·d)],第30天处死大鼠,留取动脉血、双侧股骨。Micro CT检查各组大鼠骨密度和骨微结构参数;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RANKL/OPG、IL-10及TGF-β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selleckchem Dibutyryl-cAMP检测骨组织RANKL、OPG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T细胞中CD25~+Olfactomedin 4Foxp3~+Treg细胞的比例。结果 归肾丸组与模型组比较,Micro CT骨微结构扫描提示BMD、BV/TV、Tb.N、Tb.Th均明显升高(P<0.05);Tb.Sp明显下降(P<0.05);血清中OPG、IL-10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RANKL/OPG明显下降(P<0.01),RANKL、TGF-β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提示归肾丸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比例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免疫组化检测提示归肾丸组骨组织OPG表达较模型组升高,RANKL表达下降(P<0.05)。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外周血Treg细胞的比例与OPG呈显著正相关(r=0.539,P<0.01),与RANKL/OPG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0.578,P<Canagliflozin0.01)。结论 归肾丸可改善卵巢早衰大鼠骨量减少和保护其骨微结构,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Treg细胞,从而抑制RANKL/OPG途径。

基于中医证型变化探究膝骨关节炎与肌骨超声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基于中医证型变化探究膝骨关节炎与肌骨超声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130膝),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理将其分为肝肾亏虚证组(32例,40膝)、湿热蕴结证组(30例,34膝)、气滞血瘀证组(18例,34膝)、风寒湿痹证组(20例,22膝)。比较各中医证型患者病情程度分级和各中医证型超声下滑膜增生、滑膜血流、关节腔积selleck产品液、骨侵蚀范围。结果 肝肾亏虚组、风寒湿痹组重度患者数量多于其余三组(P<0.05),湿热蕴结组重度患者多于气滞血瘀组(P<0.05),湿热蕴结组中度患者多于其余三组(P<biohybrid structures0.05),气滞血瘀组轻度患者多于其余NSC 127716抑制剂三组(P<0.05),其中湿热蕴结组中轻度患者多于肝肾亏虚组和风寒湿痹组(P<0.05);四种中医证型之间的滑膜增生程度、骨侵蚀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亏虚组Ⅲ级血流信号占比少于湿热蕴结组和风寒湿痹组,无血流信号和Ⅰ级血流信号占比高于湿热蕴结组和风寒湿痹组(P<0.05);肝肾亏虚组和风寒湿痹组无关节腔积液占比高于湿热蕴结组和气滞血瘀组(P<0.05),湿热蕴结组Ⅰ级积液占比高于肝肾亏虚组(P<0.05)。结论 膝骨关节炎肌骨超声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有关,肌骨超声可为膝骨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

雌激素受体突变型乳腺癌的耐药机制及其治疗策略

乳腺癌作为一种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威Roxadustat抑制剂胁全球女性的健康。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阳性乳腺癌是其中占比最高的一种亚型,其发展受ER信号通路调控,临床治疗上除手术切除外还可辅以药物治疗。降低雌激素水平或拮抗ER功能的内分泌疗法是针对ER+乳腺癌的经典药物疗法,临床应用广泛且效果明确,但是在治疗中产生的耐药性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中不可避免,其中一个关键oral and maxillofacial pathology耐药机制为ESR1(编码ERα的基因)基因突变,促使受体形成配体非依赖性激活构象并招募共激活分子,促进下游乳腺癌细胞生长、增殖和转移相关基因转录表达,导致抗雌激素治疗敏感性和有效性降低,目前抵抗突变耐药性乳腺癌的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carfilzomib-pr-171.html相关药物处于开发中。本综述重点探讨ERα激活性突变产生的耐药机制,总结了目前针对突变型ER+乳腺癌的有效治疗策略,为突变耐药性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

BUBR1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周期的调控作用及其对顺铂敏感性的影响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诊断的癌症,在女性癌症相关死亡的原因中排名第二,其风险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虽然较早发现可以降低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但开发新的乳腺癌治疗靶点仍然至关重要。BUB1有丝分裂检查点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B(BUB1 mitotic checkpoin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BPUN30119,BUBR1)是纺锤体装配检查点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有丝分裂对nanoparticle biosynthesis多种细胞生物的进化和维持自身稳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BUBR1在多种癌症中异常表达,且多为高表达。BUBR1负责确保细胞分裂期间染色体的正确分离,所以BUBR1高表达易引起细胞周期紊乱进而导致细胞癌变,促进癌症进展。目前已有文献表明BUBR1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作用,但是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在癌症的治疗过程中,肿瘤对化疗药物出现耐药性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顺铂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化疗药物也不例外。顺铂是一种铂类化疗药物,主要通过引起细胞DNA损伤从而杀死癌细胞来起到抑制癌症的效果,因耐药性的出现,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治疗靶点以增强肿瘤细胞对于顺铂的敏感性。本研究通过生物学信息学分析表明BUBR1在乳腺癌中高表达,BUBR1的高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N分期与病理学分期无显著关联,即BUBR1在所有阶段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无病期,其高表达可能影响癌症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本研究通过实验验证了 BUBR1在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SKBR3中高表达,通过shRNA构建BUBR1低表达的稳转细胞系降低BUBR1在人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利用体外实验探索BUBR1影响癌症进程的潜在机制。研究发现,BUBR1敲低可以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此外还可以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发生细胞周期阻滞。为深入探索BUBR1影响乳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我们对下游的转化生长因子β活化激酶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Activated kinase 1,TAK1)和 c-Jun 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信号通路进行研究,并选用了 TAK1的信号通路抑制剂(NG-25)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结果表明BUBR1的敲低可以显著抑制TAK1/JNK信号通路的磷酸化,并且与NG-25抑制剂联合使用可以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表明BUBR1通过TAK1/JNK信号通路调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细胞周期。此外,本研究通过在裸鼠上的肿瘤异种移植模型中证明了 BUBR1敲低后可以增强乳腺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BUBR1的敲低可以显著增强人乳腺癌细selleckchem Dolutegravir胞对顺铂的敏感性,减小移植肿瘤的体积。综上所述,BUBR1在乳腺癌细胞系中高表达,并且将BUBR1敲低可以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调控乳腺癌细胞的周期,因此BUBR1可能成为乳腺癌潜在的治疗靶点,可以作为乳腺癌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将BUBR1与顺铂耐药性联系起来,将有助于探索乳腺癌治疗的新策略。

基于骨髓微环境从脾肾论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是一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髓系肿瘤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间充质细胞是骨髓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骨髓微环境在MDS的获悉更多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human fecal microbiota并提出了以微环境为目标的MDS防治策略。现代中医学者认为,MDS与脾肾二脏关系密切,脾肾亏虚是其基本病机之一,且临床上采用健脾补肾为主论治MDS疗效确切。MDS骨髓微环境与脾肾亏虚证动物模型间充质细胞的病理改变在多方面相契合,且健脾补肾类药物对于脾肾亏虚证动物模型间充质细胞的功能具有明显改善作用。文章将MDS骨髓微环境的相关变化与MDS脾肾亏虚为本的病机相结合,提出微环境的支持造血作用减弱、成骨份化障碍、衰老相关改变及免疫失衡可能是MDS脾肾亏虚证科学内涵之一,并结合相关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认为从脾肾论治MDS的作用靶点或许与改善微环境的衰老与增殖、恢复Pidnarulex研究购买免疫调节功能、促进成骨分化及支持造血作用等有关。通过探究微环境与脾肾之间生理病理关系,能为中医药靶向MDS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为探索中医药干预MDS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索氏土田七体外扩繁和细胞悬浮培养及类黄酮积累能力的研究

索氏土田七为姜科土田七属植物,主要分布于亚洲,如中国台湾、印度、老挝、和越南等地。块茎入药,索氏土田七为珍贵药用植物,可用于抗炎、心脏保护、神经保护并有抗癌功效。在越南和中国民间医学中分别用于治疗炎症、肺炎、腹泻和癌症。索氏土田七的块茎含有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类黄酮、香豆素、多糖和精油。索氏土田七的栽培通常是个体种植者自发进行的,缺乏总体规划和产品增值。目前PS-341使用方法,索氏土田七的主要栽培方法是无性繁殖。该方法育苗数量有限,极大地限制了索氏土田七的繁殖与应用。该方法出苗数量有限,倍增系数小,0.99-2.0倍不等。类黄酮是植物、水果和种子中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在植物中,类黄酮具有许多功能,比如调节细胞生长、吸引授粉昆虫以及防止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索氏土田七的块茎含有生物活Z-VAD-FMK研究购买性物质,主要是属于黄酮类的黄酮醇。类黄酮因其生物活性特性,对人类的健康有许多益处。例如抗炎、抗癌、抗衰老、心脏保护、神经保护、免疫调节、抗糖尿病、抗菌和抗寄生虫等特性。索氏土田七在野外的数量正在减少,因此很难有丰富而稳定的原料来源。使用索氏土田七的体外扩繁和细胞悬浮培养物生产黄酮类化合物有望实现对这种名贵药材的高效利用。姜科植物离体培养是可行的,但是缺乏针对索氏土田七的离体培养的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建立并优化索氏土田七离体扩繁和细胞悬浮培养体系,初步探索索氏土田七类黄酮物质的积累规律。(1)索氏土田七的体外扩繁:消毒在70%酒精20秒组合0.1%Hg Cl_220分钟效果最好。芽的诱导在MS添加5.0毫克/升BAP得到5.45±0.59芽/外植体或4.0毫克/升Kinetin得到5.48±0.87芽/外植体。体外繁殖在MS添加2毫克/升BAP组合0.5毫克/升NAA最好的结果,实验获得7.54±0.79芽/外植体。根的诱导在MS添加0.5毫克/升NAA组合0.5毫克/升IBA是最好的,实验获得26.17±1.5生根/芽。在组培苗驯化使用土壤:沙子:堆肥(1:1:1)存活率最高(100%),苗长29.40±3.59厘米。(2)索氏土田七愈伤组织诱导:消毒使用10%Johnson溶液20分钟组合0.1%Hg Cl_215分钟是效果最好的。愈伤组织诱导在MS添加3.0毫克/升2.4-D组合3.0毫克/升BAP效果最好,实验获得48.49±0.44%的外植体可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增殖能力在MS添加1.0毫克/升2.4-D组合1.0毫克/升BAP效果最好,愈伤组织得到0.58±0.009毫克。(3)索氏土田七细胞悬浮培养:样品量愈伤组织是3克,震速度是120转速/分钟。生长调节剂在MS添加1.5毫克/升2.4-D组合1.0毫克/升BAP效率最好,MS添加长调节剂细胞悬液得到8.31±0.11克(鲜重),0.74±0.11克(干重)。蔗糖浓度在30毫克/升效率最高。在适当的条件下,细胞生长在第14天达Remediation agent到顶峰,第14天细胞悬液得到15.97±0.89克(鲜重),0.85±0.09克(干重),细胞悬液在14天类黄酮积累能力最高,类黄酮得到3.73±0.1%。细胞悬液培养在10-16天精油积累能力达到0.22%至0.26%,精油索氏土田七的细胞悬液培养比索氏土田七的自然块茎多。索氏土田七的块茎得到0.11%的精油。

小麦直立叶突变体MtHS29性状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研究背景】叶枕作为禾本科植物特有的连接叶片和叶鞘的器官,决定叶片角度,影响光捕获,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是影响小麦产量Tamoxifen的重要性状。叶枕是一个高度可塑性的器官,它决定叶片的角度动态变化,并根据发育阶段和内部信号变化,从而优化光捕捉。TaSPL8是目前唯一成功克隆的控制小麦叶片形态的基因。虽然已鉴定出有关叶片大小和角度的多个QTL位点,但对它们的形态同源性或发育机制的相关研究知之甚少。【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以Mt HS29为实验材料,对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通过F2代分离群体,利用BSR测序技术和遗传连锁分析,初步确定直立叶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区段。通过加密分子标记,利用高世代F5群体,精细定位直立叶突变基因。【结果与分析】Mt HS29的田间表型出现在返青末期,随着生长时期表型逐渐加重。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叶片不同程度的缺失叶枕、叶舌和叶耳,呈直立向上生长的状态,株型紧凑。突变体旗叶和倒二叶的变异最严重,出现叶枕区域的全部缺失。取野生型及突变体的倒二叶进行细胞学观察,发现倒二叶近轴面表皮到中央维管束之间和远轴面表皮到中央维管束之间的距离显著缩短,细胞层数减少。遗传分析表明该直立叶突变性状由单个显性基因控制,将直立叶突变基因初步定位在5A染色体。通过F2群体,利用标记chr5A-78和chr5A-80将该基因定位在75.11Mb;通过F3群体,利用加密标记将该区间缩小至21.16 Mb;通过F5群体,利用标记CT111和CT138将该基因定位在6.37 Mb的物理范围内。【结论】本研究发现新直立叶突变体,并将该基因定位于5A染色体6.37Mb。本研究为小麦株型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为阐明小麦直立叶VE-822小鼠形成Plant biomass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骨质增生丸治疗颈椎病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查询筛选骨质增生丸治疗颈椎病(Cervical Myelopathy,CM)的靶点基因、信号通路,以了解骨质增生丸的药理学作用。方法 检索TCMSP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设置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获得骨质增生丸的主要有效成分,使用selleck合成UniProt数据库获得靶点基因,然后查询GeneCards数据库,查找CM相关的靶点Vancomycin intermediate-resistance基因。用韦恩图取两者靶点基因的交集,再运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对靶点基因进行GO和KEGG的数据分析,再绘制中药-成分-靶基因-疾病的网络作用图。结果 骨质增生丸的有效化学成分共520个,筛选后获得最终83个,靶点基因545个,确定CM靶点573个,二者共同靶点基因86个,PPI网络分析发现蛋白激酶B(AKT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1β(IL1β)、肿瘤抑制蛋白(TP53)、激活蛋白1(JU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低氧诱导因子-1(HIF1A)、原癌基因蛋白(FOS)可能是骨质增生丸治疗CM的关键靶点。GO富集分析共有563数据(P<0.05),其中生物过程主要包括positive regulation of transcription from RNA polymerase II promoter(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response to drug(药物反应)、positive regulation of cell prolife获悉更多ration(细胞增殖的正调控等)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数据明确了166条信号通路,其中信号通路主要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等通路。结论 骨质增生丸可能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治疗CM,主要起到抗炎、调控免疫及抗氧化的作用,但后期需要通过分子对接与生物实验验证靶点的有效性,证实骨质增生丸的作用机制,为后期临床用药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