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dsDNA抗体阴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Sm抗体、抗Rib-P抗体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抗Sm抗体、抗Rib-P抗体对抗双链DNA(dsDNA)抗体阴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抗dsDNA抗体阴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68例selleckchem SAHA作为研究组,同期72例非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期体检健康者78例作为健康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3组抗Sm抗体、抗Rib-P抗体,随后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抗Smtextual research on materiamedica抗体、抗Rib-P抗体对抗dsDNA抗体阴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价值,以及研究组抗Sm抗体、抗Rib-P抗体与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抗Sm抗体、抗Rib-P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健康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抗Sm抗体联合抗Rib-P抗体诊断抗dsDNA抗体阴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曲线下面积及敏感度均高于单一指标诊断。研究组抗Sm抗体、抗Rib-P抗体阳性者蛋白尿发生率及C3阳性率明显高于抗Sm抗体、抗Rib-P抗体阴性者(P<0.05)。结论 抗Sm抗体、抗Rib-P抗体对抗dsDNA抗体阴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二者联合诊断价值更佳,有望CH-223191化学结构作为诊断抗dsDNA抗体阴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有效指标。

非生物胁迫对青稞褪黑素等功能成分影响及代谢组学分析

青稞是一种古老的粮食作物,营养价值比一般谷物高,但目前关于青稞的研究相对较少。非生物胁迫是指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不利影响,会导致种子萌发率降低、幼苗生长减缓等现象。褪黑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在青稞的生长发育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表明,褪黑素可以促进种子的生长发育,减轻非生物胁迫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但目前关于非生物胁迫对萌发青稞中褪黑素及其他功能成分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本实验以青稞为原料,重点研究了不同手段的非生物胁迫对萌发青稞的褪黑素等功能成分的影响并对盐胁迫下萌发青稞的代谢组学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盐胁迫、低温胁迫和低氧胁迫均影响了萌发青稞的生长状态,抑制作物根和根上部分生长,造成植物生长发育迟缓。不同胁迫处理均不同程度的诱导了萌发青稞褪黑素含量的积累,其中,0.8mmol/L硫酸锌胁迫萌发第6 d时褪黑素含量达到最大为(13.227±0.119)ng/gsoft bioelectronics,是种子的2.50倍。(2)三种非生物胁迫均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萌发青稞的β-葡聚糖、GABA、还原糖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其中,1.0 mmol/L的硫酸锌胁迫、先真空后萌发的低氧胁迫及10、15℃的低温胁迫均有效抑制了β-葡聚糖的降解。0.8 mmol/L硫酸锌胁迫、15℃低温胁迫及先萌发后真空的低氧胁迫均能提高萌发青稞GABA含量。盐胁迫、低温胁迫不利于萌发青稞还原糖含量的积累,但提高了可溶性糖含量;先萌发后Ubiquitin抑制剂真空对萌发青稞的还原糖、可溶性糖含量均有提高作用。(3)0.6~0.8 mmol/L浓度的硫酸锌胁迫及先萌发后真空的低氧胁迫对萌发青稞的总黄酮、总酚含量及抗氧化能力均有提升作用。相关性分析表示,在不同非生物胁迫下,萌发青稞中的褪黑素均可成为抗氧化能力的贡献者。(4)本次实验采用UPLC-Q-TOF 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在青稞种子样本及经0、0.2、0.8 mmol/L硫酸锌胁迫萌发5 d的的青稞麦苗样本中共鉴定到730种代谢物,其中有380组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羧酸及其衍生物、有机氧化合物及黄酮类获悉更多等;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四组样本间组内代谢物的差异小于组间差异,能够很好的解释青稞是否经过萌发处理及是否经过硫酸锌胁迫处理;结合KEGG通路分析,代谢物大体分为5类;进一步分析可知,经0.8 mmol/L硫酸锌胁迫萌发的青稞麦苗样本,褪黑素合成前体物质表达量增加,这可能是硫酸锌胁迫提高了植物褪黑素含量的原因。

mTORC1抑制剂通过影响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生物学活性抑制KRAS基因突变型结肠癌的进展

目的研究mTORC1抑制剂通过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生物学活性影响KRAS基因突变型结肠癌的进展。方法建立KRAS突变型结肠癌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KRAS突变组,mTORC1抑制剂组和KRAS突变+mTORC1抑制剂组;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组织中肿瘤Tezacaftor生产商浸润淋巴T细胞的数量;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2、IL-10、IFN-γ、TGF-β的表达情况;另外构建KRAS突变型结肠癌细胞系HT29,将细胞分为4组:HT-29组,KRAS突变组,mTORC1抑制剂组和KRAS突变+mTORC1抑制剂组;CCK-8法检测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p53、Bcl-2、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KRAS突变组结肠癌小鼠相比较,KRAS突变+mTORC1抑制剂组小鼠肿瘤组织中CD4~+T细胞、CD8~+T细胞数量增加(P<0.01,P<0.001),Foxp3~+Treg细胞的数量减少(P<0.000 1),小鼠血清中IL-2、IFN-γ的水平升高(P<Nucleic Acid Electrophoresis Gels0.000 1,P<0.001),IL-10、TGF-β的水平降低(均P<0.001);另外,与KRAS突变型HT29组细胞相比,KRAS突变+mTORC1抑制剂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P<0.05),并且凋亡情况显著提高(P<0.000 1),并且Bcl-2蛋白水平降低(P<0.001),Bax、cleaved caspase3、p53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selleck 3-MA01,P<0.001)。结论mTORC1抑制剂通过影响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分布情况以及通过p53/caspase相关通路抑制KRAS基因突变型结肠癌的进展。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犀角地黄汤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

目的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银屑病炎症相关的特征基因并探索犀角地黄bio-based oil proof paper汤的干预机制。方法 从GEO数据库中筛选包含银屑病皮损及正常对照的数据集。从GSEA数据库中获得炎症相关基因。使用limma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与炎症相关基因取交集获取差异表达的炎症相关基因(differentiallyexpressedinflammation-relatedgenes,DEIRGs),并对DEIRGs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GNE-140otoencyclopediaofgenesand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geneco-expressionnetworkanalysis,WGCNA)和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eastabsoluteshrinkageandselectionoperator,LASSO)回归筛选出银屑病炎症相关的特征基因,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ROC)检验。检索TCMSP、TCMID数据库,筛选犀角地黄汤活性成分和靶点,与DEIRGs取交集得到有效作用成分和有效靶点。然后,通过Pubchem、PDB数据库获取相关结构文件,再利用swissdock数据库进行分子对接并计算结合能。结果 本研究CDK抑制剂共筛选560个差异表达基因和20个DEIRGs。GO和KEGG富集分析共得到779条生物功能和37条通路。WGCNA分析共筛选出483个基因,与20个DEIRGs取交集得到9个银屑病核心炎症反应基因,通过LASSO回归筛选出6个与银屑病发病高度相关的炎症反应特征基因,分别为CXCL10、F3、NMI、P2RY2、RTP4和TPBG。ROC曲线显示各个基因的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均>0.9,LASSO回归模型的AUC为1。将犀角地黄汤的中药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检索解析后发现赤芍中的活性成分鞣花酸(ellagicacid)可作用于CXCL8,芍药苷(paeoniflorin)可作用于IL-6;牡丹皮中的活性成分栎精(quercetin)可作用于CXCL8、IL-6、F3和CXCL10。结论CXCL10、F3、NMI、P2RY2、RTP4和TPBG可能是银屑病的炎症相关特征基因,预测犀角地黄汤中的赤芍、牡丹皮有作用于银屑病相关特征基因的成分,可为后续药物研究提供参考。

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及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的危险因素、预测指标,及其对生存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纳入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新发肺癌患者,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病人后分为两组,即VTE组和非VTE组(VTE组为肺癌伴VTE患者,共237例,非VTE组随机选取同期无VTE的肺癌患者,共474例)。通过医渡云、病案室、智业及lis系统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吸烟史)、伴随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理类型、驱动基因突变类型、肿瘤分期(国际TNM分期标准(第8版))、治疗方式、VTE类型;首次药物治疗前1个月之内的基线血实验室检查资料: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imer)、白蛋白(ALB)、癌胚抗原(CEAimmediate consultation)、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糖类抗原(CA125)、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 GRP)。对入组患者随访至患者死亡或随访截止时间(随访截止时间为2022-09-30),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肺癌合并VTE的因素,根据Kaplan-Meier法绘制两组生存曲线,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即ROC曲线评估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对肺癌合并VTE的预测价值。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纳入肺癌合并VTE患者237例,其中167例患者1-3个月发生VTE,占比70.47%,23例患者在4-6个月发生VTE,占比9.7%,24例患者在7-12个月发生VTE,占比10.13%,23例患者在1年以上发生VTE,占比9.7%。2.比较两组患者发现:年龄、性别、冠心病、慢阻肺、病理类型、肿瘤分期、驱动基因突变、治疗方式、WBC、CRP、D-二聚体、PT、CEA、CA125、NSE、CYFRA21-1、Pro GRP、ALB与肺癌合并VTE有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7;95%CI:1.015-1.060)、冠心病(OR=2.555;95%CI:1.371-4.764)、D-二聚体(OR=2.317;95%CI:1.827-2.939)、CEA(OR=1.350;95%CI:1.063-1.715)、腺癌(OR=1.960;95%CI:1.324-2.901)、分期III期(OR=3.519;95%CI:1.677-7.382)、IV期(OR=5.293;95%CI:2.774-10.101)是肺癌合并VT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erastin.htmlE的购买VX-765独立危险因素(P<0.05)。4.本研究VTE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4.00个月(95%CI:11.48-16.52个月),非VTE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5.00个月(95%CI:23.25-26.75个月),VTE组的生存时间低于非VT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的X~2=69.469,P<0.001)。5.将年龄、冠心病、D-二聚体、CEA、腺癌、病理分期中的III、IV期(多因素分析的结果)联合预测肺癌合并VT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5,95%CI:0.760-0.829。其中D-二聚体预测肺癌合并VT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7,95%CI:0.689-0.766,截点值为0.865,灵敏度为73.4%,特异度为62.0%;CEA预测肺癌合并VT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0,95%CI:0.618-0.702,截点值为5.69,灵敏度为62.0%,特异度为65.6%;年龄预测肺癌合并VT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92,95%CI:0.548-0.637,截点值为67.5,灵敏度为40.5%,特异度为73.6%。结论:1.肺癌在前三个月发生VTE的风险最高。2.年龄、冠心病、D-二聚体、CEA、腺癌、分期III期、IV期是肺癌合并VTE的独立危险因素。3.VTE事件会缩短患者生存时间。

季节性雪被对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生物化学特征的影响

季节性雪被是调控寒冷生态系统冬季生态学过程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气候变暖已导致北半球季节性积雪显著减少,并对寒冷生态系统季节性雪被特征(例如,雪被深度、雪被周期、覆盖面积等)产生深刻影响。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川西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是响应气候变化的生态敏感区,地表雪被减少可能通过影响土壤微环境对土壤微生物生化特性和碳氮矿化过程产生强烈作用,然而其影响机制和作用机理迄今缺乏应有的关注。因此,以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针叶林为研究对象,设置野外雪被控制装置,设计自然雪被(对照)、雪被去除50%(雪被减少处理)和雪被去除100%(雪被去除处理)三种处理,采用原位土柱培养法,在2018–2020年冬季(雪被形成期、覆盖期和融化期)和生长季(前、中和后期)的关键时期研究了季节性雪被变化对岷江冷杉林中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层的土壤微环境、微生物活性、生物量、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以及土壤碳氮矿化速率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冬季最大雪被深度为39±4cm。相较于对照,雪被减少和雪被去除处理中的雪被深度分别降低53.63%和100%。雪被处理(雪被减少和雪被去除)导致土壤更为剧烈的温度波动,雪被减少和雪被去除导致土壤有机层平均温度分别降低0.41°C和0.24°C,矿质层土壤温度分别降低0.58°C和0.47°C。雪被减少降低冬季土壤温度的效应最为显著,而雪被去除导致生长季的土壤温度偏低。雪被减少和雪被去除导致土壤冻融循环频次分别增加17.67次和15.33次,土壤含水量分别降低1.34%和13.13%,但雪被处理没有显著biometric identification改变土壤p H值。(2)雪被处理仅对土壤β-葡聚糖苷酶活性影响显著,但雪被处理和采样季节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土壤β-葡聚糖苷酶、纤维素酶、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且不同土壤层次间差异显著。雪被减少和雪被去除导致土壤β-葡聚糖苷酶活性降低5.23%~11.61%,脲酶活性降低8.35%~10.77%,但使土壤有机层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7.58%~11.80%,土壤矿质层中其活性降低3.56%~9.88%。在冬季,雪被减少和雪被去除抑制β-葡聚糖苷酶、纤维素酶、硝酸还原酶活性,但在冬季雪被形成期促进土壤有机层脲酶活性;在生长季后期,雪被减少和雪被去除会抑制脲酶活性,并显著促进硝酸还原酶活性。雪被处理并未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但导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此网站含量显著增加39.18%~79.18%,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增加主要发生在雪被形成期和融化期。(3)相较于对照,雪被减少和雪被去除显著增加真菌、细菌的Chao和ACE丰富度指数,真菌Chao和ACE丰度指数分别增加3.13%~6.41%和6.41%~2.54%,细菌Chao和ACE丰度指数分别增加2.12%~5.95%和2.00%~5.92%。微生物丰富度的显著改变主要发生在冬季。在门水平,雪被减少导致Basidiomycota真菌和Acidobacteria细菌丰度增加,并降低Mortierellomycota真菌、Actinobacteria细菌丰度。在属水平,雪被减少导致Boletaceae属真菌丰度增加,并降低Mortierella属真菌、Acidothermus属和Acidimicrobiia属细菌丰度。然而,雪被去除并未显著影响土壤真菌和细菌群落的群落组成。(4)雪被处理显著影响土壤碳矿化速率,但雪被减少和雪被去除对土壤氮矿化速率的影响相互对立。相较于对照,雪被减少和雪被去除导致土壤碳矿化速率降低11.39%~26.14%;然而,雪被减少使土壤氮矿化速率降低122.50%,雪被去除使其增加178.39%。此外,雪被处理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总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氮浓度。雪被减少和雪被去除导致土壤有机质浓度增加30.72%~121.6%,可溶性有机氮浓度增加42.54%~132.09%。雪被减少和雪被去除导致土壤有机层可溶性有机碳浓度增加32.85%,土壤矿质层可溶性有机碳浓度降低11.42%;导致土壤有机层总氮浓度增加63.06%,土壤矿质层总氮浓度受雪被减少和雪被去除影响分别等效增加和降JQ1价格低9.68%。(5)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表明,雪被减少和雪被去除引起的土壤降温、酶活性降低和土壤有机质积累会抑制土壤碳矿化速率。同时,雪被减少和雪被去除引起土壤降温和含水量降低会抑制土壤氮矿化速率。雪被减少导致土壤氮矿化速率受土壤酶活性降低和有机质积累的影响而降低;雪被去除对土壤有机层中反硝化酶的抑制作用和对土壤总氮的促进作用会降低土壤氮矿化速率,对土壤矿质层中反硝化酶的促进作用和土壤总氮的抑制作用会促进土壤氮矿化速率。综上所述,季节性雪被变化驱动的土壤微环境变化调控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动态作用于微生物活性(β-葡聚糖苷酶、纤维素酶、反硝化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微生物群落丰富度(真菌和细菌的Chao指数和ACE指数)以及土壤有机质周转,进而影响土壤碳氮矿化过程。相较于自然雪被覆盖下的土壤,雪被减少会抑制土壤碳矿化速率,但对氮矿化速率的影响取决于雪被深度。由雪被减少变化至完全去除雪被,土壤氮矿化速率会从降低转变为增加。这些结果的发现为深入认识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提供了数据参考。

西瓜食酸菌Ⅲ型分泌效应物基因aop2功能分析

Ⅲ型分泌效应物(type Ⅲ secreted effectors, T3SEs)是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 BFB)的病原菌——西瓜食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分泌的关键致病因子。鉴定西瓜食酸菌特异的、具有GNAT(Gcn5-related N-acetyltransferase)超家族结构域的T3SE基因aop2,分析其编码蛋白质影响植物免疫的方式,可为深入认识该基因在病菌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其序列特征;借助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aop2的表达调控及其表达与抗病相关基因表达间的关系;利用基因突变及基因功能互补手段,通过分析致病性、Western medicine learning from TCM寄主活性氧积累量等解析基因功能;使用瞬时表达技术了解Aop2抑制激发子诱导的细胞坏死能力及其亚细胞定位情况。aop2基因启动子区存在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 T3SS)核心基因结合位点,其编码的蛋白不存在信号肽和跨膜螺旋区,含一个GNAT家族乙酰转移酶结构域但无同源蛋白;T3SS核心基因hrpG/hrpX突变体中aop2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缺失aop2基因的突变体对寄主黄瓜的致病力降低,但黄瓜子叶中活性氧积累量增加;Aop2可定位于烟草整个细胞,能够抑制由坏死因子NIP诱导的PCD(programmed cell death);Aop2的表达增强了烟草叶片Nirogacestat分子量中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PAMP-triggered immunity, PTI)信号通路,以及SA和JA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Aop2为西瓜食酸菌一个含有GNAT结构域的特异T3SE,其在与寄主黄瓜互作中发挥毒性点击此处因子功能,在与烟草互作中参与调控植物细胞死亡及PTI和植物激素相关抗病防卫反应。

基于多组学的NtLTPI.38功能分析及调控烟草耐盐性研究

盐胁迫是植物面临的重要非生物胁迫之一,严重影响包括烟草在内的作物品质与产量,进而影响了烟叶生产的经济效益。深入研究烟草等植物响应高盐胁迫的分子调控机制,对利用基因工程提高植物耐盐性具有重要意义。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Non-specific lipid transfer proteins,nsLTPs)通常具有保守的结构相似性、低序列统一性,在植物生长和抗逆性方面具有广泛生物学功能。在课题组已经获得的过表达NtLTPI.38株系(OE)和敲除株系(ntltpI.38)的基础上,通过转录组、代谢组和脂质组联合分析,结合盐胁迫后形态结构、生理变化、物质代谢的研究,探究NtLTPI.38基因响应盐胁迫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正常生长条件下野生型株系K326(WT)与转基因株系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表明:在OE vs ntltpI.38、ntltpI38 vs WT以及OE vs WT不同比较组中注释了 699、608和573种差异代谢物。其中,类黄酮物质(Flavnoids)在所有差异代谢物中比例最大,分别有74、51和54个差异代谢物。Types of immunosuppression3个组别中,分别有47、17和26个上调代谢物。过表达NtLTPI.38株系中类黄酮物质上调的数量均高于野生型和敲除株系。KEGG富集分析发现,三个组别均富集到甘油磷脂代谢(Glycerophospholipid metabolism)、三羧酸循环(Citrate cycle,TCA cycle)和花生四烯酸代谢(Arachidonic acid metabolism)。而在ntltpI38 vs WT 和 OE vs WT 组别中,KEGG代谢通路均富集在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glyoxylate and dicarboxylate metabolism)、亚油酸代谢(linoleic acid metabolism)和嘌呤代谢(purine metabolism)途径中。2.非靶向脂质代谢组分析表明,基于OE vs ntltpI.38、ntltpI.38 vs WT和OE vs WT 比较分别注释了 28、32和19种差异脂质代谢物。其中,过表达株系中三酰基甘油(TGs)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和敲除株系。而神经酰胺(Cer)[如Cer(d42:4)和Cer(d44:4)]含量显著低于K326和敲除株系。此外,过表达株系中PC:PE的比率显著高于敲除株系。对差异脂质代谢物KEGG富集分析发现,在三个组别的比较中,差异脂质代谢物主要富集在甘油磷脂代谢(Glycerophospholipid metabolism)和甘油脂代谢(glycerolipid metabolism)途径。3.转录组分析表明,在OE vs ntltpI.38、ntltpI.38 vs WT和OE vs WT 比较组别中,分别发现4812、4253和422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05个为三个组别共有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发现,GO主要在蛋白质磷酸化(protein phosphorylation)和蛋白激酶活性(protein kinase activity)、DNA 模板化(regulation of BIBW2992 MWtranscription,DNA-templated)中富集。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注释为钙调磷酸酶B样蛋白(CBL)、CBL相互作用蛋白激酶(CIPK)、钙依赖性蛋白激酶样蛋白(CDPK)以及转录因子。此外与盐胁迫下Ca2+信号传导有关的基因,包括FERONIA(FER),膜联蛋白(ANN),细胞壁相关激酶(WAK),呼吸爆发氧化酶同系物D(RbohD)和脱落酸受体;离子转运通道蛋白相关基因,如K+转运蛋白(AKT)、高亲和力K+AG-221分子式转运蛋白(HKT)、Na+(K+)/H+反转运蛋白(NHX)、环核苷酸门控通道(CNGCs)和氯离子通道(CLC)基因也在不同株系间差异表达。在KEGG富集分析中甘油磷脂代谢(Glycerophospholipid metabolism)和甘油脂代谢(glycerolipid metabolism)途径与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相对应。4.通过不同组学联合分析,构建了NtLTPI.38基因调控类黄酮物质和脂类物质基因表达和物质代谢的代谢调控网络图。NtLTPI.38基因通过参与三羧酸循环、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和甘油脂代谢途径,调控脂质代谢物合成。通过参与莽草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途径,调控类黄酮物质变化。5.对野生型和转基因烟草株系进行200 mM NaCl盐胁迫处理,结果发现,高盐胁迫下,过表达株系表现出更强的耐盐性。盐胁迫后,与野生型和敲除株系相比,过表达NtLTPI.38基因提高了烟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K+含量、Ca2+含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总黄酮含量、DPPH、AB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烟草叶片的相对电导率、Na+含量、Cl-含量、H2O2含量、O2·-含量、MDA含量,表明NtLTPI.38基因可以通过提高烟草渗透调节能力、抗氧化能力、维持细胞离子稳态能力和ABA激素含量等来增强烟草的耐盐性。综上所述,NtLTPI.38可以通过调节脂类物质含量,调控Ca2+信号和ABA信号传导、离子通道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类黄酮物质合成等机制来提高盐胁迫下烟草的抗氧化能力、维持细胞离子稳态,从而提高烟草的耐盐性。

黄芪多糖(Aps)与5-Fu联合对结肠癌细胞SW480凋亡诱导及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 初步探讨黄芪多糖(Aps)提高结肠癌SW480细胞对氟尿嘧啶(5-Fu)的敏感性,促进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择SW480结肠癌细胞株为实验对象,将黄芪多糖100μmol·L~(-1)和5-Fu 30μg·mL~(-1)组单用或联用48 h作为药物实验组,另设不加药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blotPUN30119使用方法ing检测各组细胞bcl-2、p21、caspase-3、caspase-9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情况,比较阈值法确定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以GAPDH为内参,半定量分析蛋白相对表达量,EMSA法检测各组细胞核因子-κB的DNA结合活性,多组间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样本均数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 联合用药组caspase-3selleck合成、caspase-9和p21基因表达与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黄芪多糖组和5Median paralyzing dose-Fu组,联合用药组生存素与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黄芪多糖组和5-Fu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p21在两单药组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LSD检验,P<0.05)。结论 黄芪多糖与低剂量的5-Fu联用对结肠癌SW480细胞凋亡诱导作用显著大于高剂量5-Fu单独应用的效果,可能是通过黄芪多糖抑制核因子-κB的DNA结合活性,进一步上调caspase-3、caspase-9、p21及下调生存素起作用,提示黄芪多糖对5-Fu抗结肠癌细胞的作用具有协同和增强作用,为临床上结肠癌疾病的辅助化疗提供了一个新思路,黄芪多糖可为结肠癌化疗提供辅助治疗。

针灸联合消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分析针灸联合消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21年1月到2022年12月前来本院就诊的90例BIBW2992采购乳腺增生患者进行分组,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各为45例,分LGX818别采取针灸联合消癖汤治疗、消癖汤治疗,以两组患者的乳房结块、疼痛评分情况、不良情绪评分、治疗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为观察指标,之后统计比较观察结果。结果:两Plant cell biology组患者疗程结束日的结块质地、结块大小、疼痛评分评分均比疗程前低,并且观察组患者的降低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证明有统计价值(P<0.05);在干预后,两组患者观察组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明显更低,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在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评价指标对比差异并不大(P>0.05);进行治疗总有效率调查,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44/45,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37/45,82.22%),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与观察组对比,对照组更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乳腺增生过程中,针灸联合消癖汤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优势,不仅可以使患者的乳房结块与疼痛症状得到改善,保证患者良好的情绪状态,将治疗效果提升上来,而且也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