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基于核因子E2相关因子(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Nrf)2信号通路探讨克癃胶囊改善前列腺增生的分子机制。方法 取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Reclaimed water、假手术组、非那雄胺组和克癃高、中、低剂量组。采用睾丸切除术和皮下注射丙酸睾酮的方法建立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大鼠模型,各药物治疗组大鼠在睾丸切除术后第8天,注射丙酸睾酮的同时以相应药物灌胃,持续给药28 d后处死。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selleck合成前列腺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睾酮(testosterone,T),二氢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blebbistatin.html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雌二醇(estradiol,E2)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中TNF-α、IL-1β、IL-6、Nrf2和NQO1的m RNA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BPH模型组大鼠前列腺组织中腺上皮呈立方状或高柱状,腺腔明显扩张,腺腔内分泌物明显增加;血清中T和DHT水平明显升高(P<0.05),E2水平明显降低(P<0.01);前列腺组织中TNF-α、IL-1β、IL-6 m 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Nrf2 m RNA和NQO1m 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克癃高剂量组大鼠高柱状腺上皮的数量明显减少,前列腺腺腔扩张也明显改善;克癃胶囊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清E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T和DHT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前列腺组织NQO1 m 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克癃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前列腺组织Nrf2 m RN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TNF-α、IL-1β、IL-6 m RN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克癃胶囊可改善BPH大鼠前列腺组织的病理性增生,具体机制可能与其激活Nrf2信号通路、抑制炎症有关。
“大推天河水”不同操作时长对发热幼兔的退热效果及下丘脑5-HT、NE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推天河水”不同操作时长对内毒素致热幼兔的退热效果及下丘脑中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的影响,探究推拿操作时长与退热疗效的效应关系。方法:将40只新西兰幼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推天河水5 min组、大推天河水10 min组和布洛芬组,每组8只。模型组、大推天河水5 min组、大推天河水10 min组和布洛芬组通过耳缘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LPS,200 ng/mL),1 mL/kg,建立发热模型。大推天河水5 min组在造模后1.5 h于幼兔左前肢掌面正中行“大推天河水”手法,时长为5 min,频率为50~100次/min;大推天河水10 min组分别在造模后1.5、2.5 h行“大推天河水”手法,每次时长为5 min,累计时长为10 min,频率为50~100次/min;布洛芬组在造模后1.5 h予布洛芬混悬液(0.01 g/mL)灌胃,1 mL/kg。观测幼兔造模后体温动态变化,比较各组幼兔体温降至正常范围的时间,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下丘脑中5-HT及NE的含量。结果:大推天河水5 min组幼兔造模后2.0~3.0 h的体温上升高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Medicine and the law0.01);大推天河水10 min组幼兔造模后1.5~3.5 h的体温上升高度低于模型组(P<0.05);布洛芬组幼兔造模后2.0~3.5 h、5.0~5.5 h的体温上升高度低于模型组(P<0.01);大推天河水10 min组幼兔在造模后2.5~4.0 h的体温上升GSK2118436高度明显低于大推天河水5 min组(P<0.01);布洛芬组幼兔在造模后3.0~4.0 h、5.5~6.0 h的体温上升高度低于大推天河水5 min组(P<0.05);布洛芬组幼兔造模后5.5~6.0 h的体温上升高度低于大推天河水10 min组(P<0.05)。大推天河水10 min组及布洛芬组幼兔退热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及大推天河水5 min组(P<0.01)。模型组幼兔下丘脑中5-HT含量低于正常组(P<0.01),NE含量高于正常组(P<0.01);大推天河selleck合成水10 min组及布洛芬组幼兔下丘脑中5-HT含量高于模型组(P<0.01),NE含量低于模型组(P<0.01);大推天河水5 min组幼兔下丘脑中5-HT、NE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推天河水10 min组及布洛芬组幼兔下丘脑中5-HT含量高于大推天河水5 min组,NE含量均低于大推天河水5 min组(P<0.01);布洛芬组幼兔下丘脑中NE含量低于大推天河水10 min组(P<0.01)。结论:“大推天河水”手法对发热幼兔具有显著退热作用,且叠加操作时间与疗效相关,其退热效应可能与调节下丘脑中5-HT、NE的平衡相关。
挤压、发酵对燕麦营养及抗氧化性影响的研究
为了改善燕麦的消化性,提高β-KPT-330葡聚糖生物利用率和抗氧化性,本实验采用挤压膨化selleckchem RP56976技术耦合微生物发酵,对燕麦进行处理,考察处理前后干物质含量、β-葡聚糖含量、表观表观黏度和生物可给率、淀粉的消化性及抗氧化性能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燕麦相比,除淀粉含量未有明显变化,其他指标经挤压膨Antiviral bioassay化耦合发酵处理后均有显著提高(P<0.05),其中β-葡聚糖含量和生物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0.86%、36.38%,表观表观黏度降低了37.86%,快速消化淀粉(RDS)提高了13.58%,慢速消化淀粉(SDS)提高22.42%,抗性淀粉(RS)降低了24.23%,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分别降低了21.11%、34.17%,支链淀粉:直链淀粉降低了16.67%,多酚及黄酮含量分别提高了28.98%和37.83%,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IC_(50)减低了38.68%和31.67%。本实验说明挤压耦合发酵技术可以很好的改善燕麦的淀粉消化性、提高β-葡聚糖生物利用率以及抗氧化性,提高了燕麦的营养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对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受冠状cell-mediated immune response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156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第2年是否继续服用DAPT药物将患者分为双抗组(n=73)和单药组(n=83)。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支架植入术后2年内VTE的发生率、病死率、靶病变再血管化治疗情况及出血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罪犯血管情况、支架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双抗组患者VTE的发生率低于单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MCC950 IC50意INCB28060生产商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死率、靶病变再血管化治疗的比例、轻微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大出血事件。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架植入术后1年以上的DAPT可降低术后2年VTE的发生风险,同时降低死亡风险,且不增加大出血风险。
基于机器学习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半月板损伤铁死亡作用机制和免疫浸润研究
背景:半月板损伤是骨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不同年龄阶段半月板损伤的病理特征和症状差异明显,目前研究发现其与铁死亡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具体作用靶点及调控机制尚不清楚。目的:确定不同年龄阶段半月板损伤的重要铁死亡相关生物标志物和免疫浸润研究。方法:(1)从GEO数据库中获得训练数据集,使用GSE191157基因芯片表达矩阵分析数据,同时,从铁死亡官方下载相关基因进行进一步分析。(2)使用“limma”包对半月板损伤的老年患者和年轻患者Laduviglusib体内实验剂量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对GSE191157基因芯片的所有基因进行WGCNA分析。(3)选取2个与半月板损伤疾病最相关的颜色模块,再将相关模块的基因与铁死亡相关基因取交集。(4)随后将交集基因进行本体(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5)通过机器学习LASSO回归对不同年龄半月板损伤铁死亡交集基因进行分析,提取核心基因。(6)最后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SSGEVA免疫浸润等功能分析,确定核心基因与半月板损伤铁死亡确有相关性。结果:共鉴定出2517个差异基因,与铁死亡相关基因取交集得到61个基因,经WGCNA分析后得到与疾病相关性最高的青色和黄色模块,与之取交集得到46个交集基因;通过机器学习LASSO回归筛选出4个核心基因BEX1、MMP13、PTPN18和SLC38A1;GSEA分析结果提示半月板损伤铁死亡主要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RNA转录与剪接、mTOR信号通路和ECM-受体相互作用有关;免疫细胞浸润分析显示出核心基因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MMP13在效应记忆CD8 T细胞、CD56dim自然杀伤细胞、中央记忆CD4 T细胞中呈现E-616452纯度负相关,而SLC38A1、BEX1、PTPN18三个核心基因呈正相关。结论:该研究共筛选出4个与不同年龄阶段半月板损伤的铁死亡相关关键基因,分别为BEX1、MMP13、PTPN18和SLC38A1;免疫细胞浸润分析显示出核心基因monitoring: immune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
基于生物信息学和细胞实验探讨肝豆扶木汤调控铁死亡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作用
目的 探究肝豆扶木汤对EAlbright’s hereditary osteodystrophyrastin诱导的肝癌细胞HepG2铁死亡的影响,以及对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轴的调控作用。方法 利用BATMAN-TCM数据库获取肝豆扶木汤的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GeneCards数据库检索铁死亡相关靶点,将所得的肝豆扶木汤活性成分的潜Lorlatinib NMR在靶点与铁死亡相关靶点更多进行交集筛选后,再借助CB-Docking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最后对结合度较好的靶点进行细胞实验初步验证。体外细胞实验构建Erastin诱导的HepG2细胞铁死亡模型,设置空白组、模型组和肝豆扶木汤低、中、高剂量组,检测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活性氧(ROS)水平,RT-qPCR和Western blot法验证细胞P53、SLC7A11、GPX4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肝豆扶木汤中有效成分共215种,潜在靶点1 741个,铁死亡相关靶点275个,其中Relevance score≥3的共23个。取交集后,肝豆扶木汤中活性成分为19种,铁死亡相关靶点为11种。肝豆扶木汤关键有效成分与靶点SLC7A11、P53、VDAC2/3、ACSL4、HMOX1、ALOX15、PRKAA1等均有一定的结合活性,其中与SLC7A11蛋白靶点结合能力最强。肝豆扶木汤能提高细胞GSH、ROS、MDA水平(P<0.01),上调SLC7A11、GPX4 mRNA和蛋白表达(P<0.01),下调P53 mRNA和蛋白表达(P<0.01)。结论 肝豆扶木汤可能是通过调控SLC7A11/GPX4轴来抑制Erastin诱导肝癌细胞HepG2铁死亡的发生,从而起到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艾灸改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观察
研究目的观察艾灸配合常规西药治疗对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改善情况以及安全性,为艾灸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为改善肿瘤患者化疗后生活质量提供优势方案。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化疗,且出现毒副作用时均采用常规西药处理。对照组从化疗周期的首日开始予常规止吐、保护肝肾、抑酸护胃药物治疗及对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从化疗周期的首日开始予DAJ-23型多功能艾灸仪对关元、气海、足三里、膈俞进行艾灸治疗。选取化疗前和化疗后的第7天、第14天以及第21天作为时间点,完善血常规检查。将两组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计数、血小板(PLT)计数和血红蛋白(HGB)含量以及骨髓抑制程度作为主要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并同时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medical financial hardship卡诺夫斯基健康状况量表评分(KPS评分)、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的变化。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基线比较:在治疗前统计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比较,包括性别、年龄、所患肿瘤类型、外周血象、KPS评分、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骨髓抑制情况比较(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WBC、NE、PLT计数及HGB含量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WBC、NE、PLT计数及HGB含量组内比较低于治疗前,但较治疗selleck HPLC后第7天、第14天均有升高。对照组四项血细胞计数前后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的WBC、NE、PLT计数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HGB含量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HGB含量基本恢复化疗前水平。(2)组间比较:在化疗后第7天将两组患者的WBC、NE、PLT计数及HGB含量进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化疗后第14天试验组WBC、NE、PLT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HGB含量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化疗后第21天试验组四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WBC、NE、PLT计数差异显著(P<0.01),HGB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骨髓抑制级别比较:两组患者在化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进行组间比较,在化疗后第14天试验组骨髓抑制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1),且Ⅱ度、Ⅲ度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化疗后第21天试验组已无Ⅰ度以上的骨selleck NMR髓抑制,整体骨髓抑制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症状比较(1)KPS评分: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对照组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临床证状积分:试验组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艾灸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能减轻化疗对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的影响,减轻骨髓抑制,其中对改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的疗效更好;2.艾灸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能提高肿瘤患者化疗后生活质量;3.艾灸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安全有效,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化疗在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及化疗在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纳入48例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患者,按1:1随机分为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化疗方案治疗组(观察组)和传统标准化疗组(对照组)。分析两组近期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及生存状况的差异。结果:比Pevonedistat研究购买较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评估近期疗效,两组ORR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DC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比较,在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高血压、蛋白尿及手足综合征的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生存状况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能genetic conditions够延长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中位总生存期(mOS)(P<0.05)。结论: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FUT-175小鼠+化疗能够提高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的疗效,患者能够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基于微孔气调包装的草莓和杨梅保鲜技术研究
浆果类水果因营养丰富,富含花青素、酚类等多种抗氧化活性物质而备受欢迎,其果实水分含量高且没有坚实的外果皮保护,货架寿命极短。目前,水果常用的保鲜技术为:低温保鲜、辐射保鲜、臭氧保鲜、气调保鲜等,但现有的这些保鲜技术仍不能满足浆果类水果的采后保鲜需求。因此,探讨更为有效的保鲜技术,对延长浆果类水果货架期具有重要意义。草莓和杨梅是浆果类水果中更易腐烂的品种,对采后的保鲜要求更高,故本文以草莓和杨梅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孔膜和气调包装组合技术进行保鲜处理,探讨单独微孔保鲜、微孔和气调组合保鲜对草莓和杨梅采后保鲜效果,同时建立多品质货架期预测模型,为开发和完善易腐烂浆果类水果保鲜技术提供参考。具体研究内容为:1.基于硬质盒式包装条件,确定草莓和杨梅气调保鲜的最佳气体比例,通过数学模型理论推导维持包装内最佳气体比例平衡的微孔参数,并进行实验验证。为确定草莓和杨梅气调保鲜的最佳气体比例,用不同浓度的气体组成(O_2/CO_2浓度(%):5/10;10/10;5/15)对水果进行处理。根据密闭系统法测定草莓和杨梅呼速率,并基于非竞争性抑制作用Michaelis-Menten方程进行参数表征,结合所用膜的膜厚、面积、透气系数和水果的最佳气体比例,推导实现包装气体比例平衡的微孔参数。结果表明,草莓和杨梅气调保鲜的最佳气体比例均为10%O_2+10%CO_2+80%N_2,且孔径为100μm,孔数分别为4和2的微孔膜(243.93 cm~2)可以分别维持草莓和杨梅包装内最佳气体比例动态平衡,与利用数学模型理论推导得到的孔参数一致。2.根据所确定的草莓最佳贮藏气体比例及微孔膜参数(孔径100μm,孔数4),探讨微孔气调包装技术在草莓采后保鲜中的应用。采用微孔气调包装MAP P4(10%O_2+10%CO_2+80%N_2+微孔膜)、无孔气调包装MAP P0(10%O_2+10%CO_2+80%N_2+无孔膜)处理草莓,以微孔普通包装Prostate cancer biomarkersAIR P4(初始气体为空气+微孔膜)为对照组,贮存期间测量草莓的总酚、花青素、类黄酮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保鲜效果MAP P4>MAP P0>AIR P4,其中MAP P4通过维持包装内最佳气体比例平衡,增加多酚化合物的积累,在贮藏结束时,总酚含量增加25%,花青素和总黄酮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高13%和29%。同时,与对照组和MAP P0相比,MAP P4显著提高了过氧化氢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第19天时仍可适销,草莓4℃下无霉保质期延长了6天。3.根据所确定的杨梅最佳贮藏气体比例及微孔膜参数(孔径100μm,孔数2),研究气态臭氧预处理和微孔气调包装协同处理在杨梅采后保鲜中的应用。用不同浓度的臭氧气体(18.3、36.7、54.9 mg/m~3)对杨梅进行单独处理,基于腐烂率、MDA等指标筛选得到杨梅保鲜的最佳臭氧气体浓度为18.3 mg/cm~3;采用臭氧协同微孔气调包装OG+MAP P2(18.3 mg/cm~3臭氧预处理+10%O_2+10%CO_2+80%N_2+微孔BAY 73-4506抑制剂膜)、微孔气调包装MAP P2(10%O_2+10%CO_2+80%N_2+微孔膜)对杨梅进行保鲜处理,以未经处理的空白包装作为对照组(CK),定期测量杨梅的腐烂率、抗坏血酸过氧化氢酶、苯丙氨酸解氨酶等指标。结果表明:保鲜效果OG+MAP P2>MAP P2>CK,即单独臭氧处理和微孔气调包装均能显著抑制杨梅采后腐烂的发生和维持较高的总酚、花青素和类黄酮含量。协同处理(CL13900细胞培养OG+MAP P2)增强了对杨梅的保鲜效果,有效减缓硬度的下降,降低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抗坏血酸的损失,同时,将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提高至对照组的1.42倍和1.9倍,从而减少过氧化氢和超氧化物阴离子的积累,杨梅4℃下无霉保质期被延长至8天。4.基于零级动力反应模型,建立草莓和杨梅的多品质货架期模型。结果表明:以硬度、丙二醛含量、TSS含量、TA含量、花色苷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为变量建立的不同包装形式下的草莓多品质指标货架模型的R~2均大于0.98,相关性高,能很好的预测不同包装形式下草莓贮藏时间的变化;同时,以硬度、抗坏血酸含量、TSS含量、TA含量、总酚含量和类黄酮含量为变量的不同保鲜方式下的杨梅多品质指标货架模型的R~2均大于0.98,相关性高,能很好的预测不同保鲜方式下杨梅品质随贮藏时间的变化。
子宫内膜癌ProMisE分子分型与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ProMisE分子分型与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8年12月于大连理工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74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ProMisE方法进行分子分型,比较不同分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7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错配修复缺陷型20例(27.0%),POLE突变型2例(2.7%),p53野生型34例(46.0%),p53突变型18例(24.3%)。4种分子分型患者在淋巴结转移(P=0.004)、临床分期(P=0.018)和病理分级(P=0.036)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53突变型(OR=27.669,95%CI:3.224~237.480,P=0.00PLX-4720使用方法2)和肌层浸润≥1/2(OR=22.046,95%CI:4.185~116.146,P<0.001)是淋immune microenvironment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分子分型可为术前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对于术前诊断性刮宫标本的ProMisE分子分型为p53突变型的Nirmatrelvir配制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高,术中可能需要扩大手术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