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儿童肿瘤患者使用神经激肽1受体拮抗剂(NK-1RA)福沙匹坦预防高致吐性化疗(HEC)所致恶心呕吐(CINV)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估。方法 选择2021年7月至11月确诊恶性肿瘤并接受HEC治疗的患儿。将使用福沙匹坦+昂丹司琼+GNE-140使用方法地塞米松预防HEC所致呕吐的患儿纳入福沙匹坦组,仅使用昂丹司琼+地塞米松治疗的患儿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最终入组107例患儿,男51例、女56例,中位年龄3.5(1.4~7.3)岁。其中福沙匹坦组55例,对照组52例。福沙匹坦组和对照组之间整体、急性、延迟性呕吐阶段CINV程度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急性、延迟性呕吐阶段福沙匹坦组的完全控制率(CCR)较高Biotic resistance,轻/中度呕吐患儿比例较低,无重度呕吐患儿。福沙匹坦组25例(45.5%)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4例,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两组患儿头痛、厌食、乏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福沙匹坦联合昂丹司琼+Roxadustat地塞米松预防肿瘤患儿HEC相关恶心呕吐具有良好有效性和安全性。
福沙匹坦预防儿童肿瘤患者高致吐化疗药物相关恶心呕吐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
目的 探讨儿童肿瘤患者使用神经激肽1受体拮抗剂(NK-1RA)福沙匹坦预防高致吐性化疗(HEC)所致恶心呕吐(CINV)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估。方法 选择2021年7月至11月确诊恶性肿瘤并接受HEC治疗的患儿。将使用福沙匹坦+昂丹司琼+GNE-140使用方法地塞米松预防HEC所致呕吐的患儿纳入福沙匹坦组,仅使用昂丹司琼+地塞米松治疗的患儿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最终入组107例患儿,男51例、女56例,中位年龄3.5(1.4~7.3)岁。其中福沙匹坦组55例,对照组52例。福沙匹坦组和对照组之间整体、急性、延迟性呕吐阶段CINV程度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急性、延迟性呕吐阶段福沙匹坦组的完全控制率(CCR)较高Biotic resistance,轻/中度呕吐患儿比例较低,无重度呕吐患儿。福沙匹坦组25例(45.5%)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4例,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两组患儿头痛、厌食、乏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福沙匹坦联合昂丹司琼+Roxadustat地塞米松预防肿瘤患儿HEC相关恶心呕吐具有良好有效性和安全性。
丁酸钠通过诱导铁死亡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目的 探讨丁酸钠(sodium butyrate,NaB)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并诱导铁死亡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分别用MTT、平板克隆和细胞形态观察探讨NaB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总活性氧(ROS)荧光探针DCFH-DA、脂质ROS荧光探针C11-BODIPY~(581/591)、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MTT探讨NaB是否诱导肝癌HepG2细胞铁死亡。通过分析公共数据库TCGA、HCCDB探讨肝癌和正常组织SLC7A11表达水平以及肝癌人群的生存曲线。Westernblot检测探讨NaB对Hoptical biopsyepG2细胞SLC7A11表达的影响。结果 MTT和平板克隆实验结果显示,2mmol/LNaB显著抑制HepG2细胞增殖活性(P<0.05)和克隆球形成(P<0.05)且NaB可使细胞皱缩变圆和细胞数量显著减少。ROS和GSH检测结果显示,NaB可明显增加HepG2细胞总ROS和脂质ROS含量并BI 10773下调GSH,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可逆转NaB诱导的HepG2细胞ROS积累、GSH减少和增殖活性抑制。TCGA和HCCDB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织相比,肝癌组织中selleckchem 3-MASLC7A11显著上调(P<0.001),且SLC7A11高表达比低表达的肝癌患者预后生存期短。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aB可下调HepG2细胞SLC7A11蛋白表达水平,Fer-1可逆转NaB诱导的SLC7A11蛋白水平下调(P<0.05)。结论 NaB通过诱导铁死亡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营养学报,2023,45(2):157-162]
单系统特殊部位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正>患者男,46岁。无明显诱因颈部疼痛伴左上肢麻木乏力1月余,后四肢均出现麻木乏力,遂入我院。患者入院前于当地医院行颈椎MRI检查,发现C4椎体及附件、C3-5硬脊膜、右颈部肌肉异常强化,考虑转移性病变。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右颈部肿大淋巴结,大小约2.0cm×1.5cm,质硬,无明显压痛;四肢肌力减低,左上肢约0级,右上肢约3级,双下肢约4级,四肢感觉存在。颈椎MRI平扫+增强显示:C4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图1,2);C2-6水平椎管内、外(沿神经袖向nerve biopsy两侧椎管外)及右侧椎旁软组织内占位(图3,4),呈等T_1等T_2信号,边界不清,局部肌间隙消失,脊髓受压,增强后明显强化(图5)。后行病灶切除术,术中见灰白色肿瘤组织突入C2-3左侧椎间隙,局部侵入骨质,血运中等,呈片状、肉芽状沿硬膜外间隙生长,伸入双侧椎板外下方及脊髓腹侧。组织病理HE染色(×100)见嗜酸细胞、组织细胞、NSC 119875体外中性粒细胞和小淋巴细胞,并见散在大细胞(图6)。免疫组化:CD1α(+)、S100(+)、CD68(+)、CD30 (+),CK、CD3、CD20、PAX5、CD21、ALK、CD15、EMA均为阴性,Ki67约40%阳性,原位杂Compound C细胞培养交EBER阴性。最终病理诊断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miR-7靶向调控CTSK对贵州黑山羊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目的】探明miR-7与CTSK基因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贵州黑山羊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为贵州黑山羊优良品种保藏、选育与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在线数据库筛选miR-7与CTSK基因3'UTR的结合靶点,通过将CTSK基因3'UTR插入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中进Immunodeficiency B cell development行互作位点检测;采用CCK-8和划痕试验检测miR-7是否靶向调控CTSK基因影响贵州黑山羊卵巢颗粒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过表达miR-7后采用RT-qPCR检测NSC 125973分子式其对促增殖蛋白PCNA、抗凋亡蛋白BCL2和促凋亡相关蛋白BAX、caspase-3、caspase-9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CTSK基因3'-UTR 2个预测靶点的野生型和突变型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双荧光素酶试验结果表明CTSK基因3'UTR区的2个预测靶位点均受miR-7调控;CCK-8和细胞划痕结果表明:转染miR-7试验组的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NC)组;RT-qPCR结果表明:上调miR-7能极显著上调PCNA和BCL2的表达,抑制BAX、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结论】miR-7可以靶向结合CTSK的3'UTR区2个靶位点并极显著抑制CTSK基因的表达;过表达miR-7可以显著促进贵州黑山羊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并促进增殖标志基因、抗凋亡基因的表达和抑制促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寻找更多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miR-7靶向调控CTSK表达影响贵州黑山羊繁殖性能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拟南芥花粉特异基因SKU5-SIMILAR 13调控花粉管生长的研究
花粉管在雌蕊组织内的正常生长是保证被子植物有性繁殖成功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植物授粉和受精效率以及提高作物产量的基础。尽管花粉管的生长对授粉的完成很重要,但人们对花粉管在雌蕊组织中生长的调控机制仍知之甚少。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等方法研究了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花粉及花粉管特异表达的SKU5-Similar(SKS)家族的SKS13基因参与调控花粉管在引导组织内生长的功能,主要结果如下:在拟南芥SKS家族的19个基因中,SKS13在花粉中的表达量最高且较为特异,其突变体的雌配子传递效率无明显异常,而雄配子体传递效率明显降低,表明了SKS13参与维持雄配Regorafenib配制子体的功能。分析发现,sks13突变体花粉的活力、外形及花粉的体外萌发率与野生型相比均没有明显差异,但是花粉管在体外生长初期的长度明显短于野生型,且花粉管在体外培养时更容易破裂。进一步研究发现sks13突变体的花粉管更容易破裂可能是由于其顶端细胞壁中的果胶积累变少,纤维素含量增多引起的。sks13突变体的花粉管在雌蕊组织中生长变慢,造成了其雄配子体传递GDC-0973生产商效率降低,角果变短,种子数目变少。预测SKS13蛋白的氨基端含有一个信号肽。为了研究SKS13的亚细胞定位,我们构建了两种亚细胞定位载体,即GFP序列分别融合在信号肽序列末端(GFP-SKS13)及SKS13羧基端(SKS13-GFP),分别转入sks13-1突变体中。结果显示sks13-1突变体中表达GFP-SKS13时SKS13定位于花粉管内部,而表达SKS13-GFP时则定位于花粉管的细胞质和顶端的细胞壁区域。但是只有转入SKS13-GFP时能恢复突变体的育性,因此,SKS13的正确定位为花粉管的细胞质和顶端的细胞壁。利用转录组学分析sks13突变体与野生型花粉在基因表达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sks13突变体花粉中多个与JA的合成、代谢及信号转导相关的基因表达明显下调,且sks13-1突变体花粉中JA的含量降低。外源抑制剂处理会抑制野生型花粉管中JA的生物合成,使花粉管长度变短并影响果胶在花粉管壁的分布,这与sks13突变体的表型相似。表明SKS13促进JA的medical financial hardship合成,并且通过介导JA的生物合成调节花粉管细胞壁的成分。JINGUBANG(JGB)是一种含有WD-40结构域的蛋白。以前的研究表明JGB通过抑制JA的生物合成来抑制花粉萌发,并维持花粉管在引导组织中的生长。我们的研究发现jgb sks13双突变体花粉的体外萌发率、花粉管细胞壁中果胶与纤维素的分布与jgb突变体更为相近,表明JGB与SKS13分别调控花粉管中JA的水平,JGB抑制而SKS13促进JA的生物合成。在SKS家族中,SKS14在花粉中的表达水平仅次于SKS13,但sks14突变体的雌雄配子体传递效率均没有明显异常,花粉管在引导组织中的生长速度与野生型相比也无明显差异。而sks13 sks14双突变体在引导组织中的生长却明显慢于sks13突变体,这表明SKS13与SKS14调控花粉管在引导组织中的生长时存在功能冗余。以上结果共同表明,SKS13促进JA的生物合成,调节花粉管细胞壁的成分,参与授粉过程中花粉管在引导组织中的生长。
拟南芥SYP32对花粉壁发育和花粉管壁完整性调控机制解析
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是亲代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雌配子体和雄配子体,二者相互结合形成受精卵,进而逐步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这些过程包括配子体的发育、花粉管伸长、双受精和胚胎发育等重要过程,每个环节都受到一系列基因的精准调控。花粉是雄性生殖细胞,花粉壁形成网状结构,是最复杂的植物细胞壁。细胞壁生物合成需要的物质和调控因子通过膜泡运输分泌到质膜和细胞壁。真核细胞的膜泡运输过程主要包括运输囊泡的出芽、定向移动、拴留、锚定和膜融合等步骤。膜泡运输过程依赖多种调控因子的协同作用来完成,如衣被蛋白(coat)、拴留蛋白(tether)、SM蛋白和SNARE(soluble N-ethylmaleimide-sensitive factoselleckr attachment protein receptor)蛋白等,这些因子大多是高度保守的。其中,SNARE因子在运输囊泡的锚定和膜融合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拟南芥cis-Golgi定位的Qa-SNARE是AtSYP3家族,包括AtSYP31和AtSYP32,可能调控内质网Pexidartinib使用方法向高尔基体的顺向运输。据报道,AtSYP31和AtSYP32共同调控雄配子发育且部分功能冗余。为了深入探讨AtSYP32在植物生殖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本研究以拟南芥atsyp32突变体、AtSYP32 RNAi、AtSYP31和AtSYP32共同RNPolymer-biopolymer interactionsAi(AtSYP31/32 RNAi)和AtSYP32过表达株系(AtSYP32 OE)为实验材料,利用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手段,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AtSYP32缺失突变体纯合致死。atsyp32+/-突变体、AtSYP32 RNAi、AtSYP31/32 RNAi和AtSYP32 OE株系幼苗的根长、植物体的株高和育性等与野生型比较发生显著变化,而atsyp32-2互补株系的表型完全恢复,说明AtSYP32调节植物营养发育和生殖发育。2.atsyp32+/-突变体、AtSYP32 RNAi和AtSYP31/32RNAi株系的花粉活性降低。体外萌发实验显示,atsyp32+/-突变体部分花粉和花粉管发生爆裂;体内萌发实验显示,部分花粉粒在柱头不能发生水合作用,很多花粉管不能伸长,一些萌发的花粉管不能径直生长,导致很多胚珠无花粉管伸入实现双受精。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部分花粉粒萎缩、花粉壁不完整。透射电镜观察发现,atsyp32+/-、AtSYP32 RNAi和AtSYP31/32 RNAi株系部分花粉粒不能形成完整的花粉壁,花粉内壁厚度变薄、外壁排列异常,而且花粉粒之间、花粉粒与残留的绒毡层之间有粘连。AtSYP31/32 RNAi株系的表型更严重。然而,atsyp31突变体植株和花粉粒没有出现上述表型。这些现象说明AtSYP32调控花粉壁结构完整性和花粉管伸长,而AtSYP31增强AtSYP32的功能。3.atsyp32+/-突变体、AtSYP32RNAi和AtSYP31/32 RNAi株系的部分花粉粒内部的细胞结构异常,内质网膨大、胞质中滞留大量不同类型的运输囊泡。这些现象暗示AtSYP32在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调控膜泡运输。而AtSYP31/32 RNAi株系表型更加严重,大量花粉粒内部无细胞结构,还有一部分出现质壁分离,这种现象说明AtSYP31增强AtSYP32对花粉发育的调控功能。4.通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检测发现,atsyp32+/-突变体的花粉壁组分如胼胝质、花粉管细胞壁组分如果胶、半乳糖醛酸聚糖、去脂化半乳糖醛酸聚糖和木葡聚糖等的分布和含量发生显著变化。这些现象暗示AtSYP32调控这些物质的极性运输和分泌。5.调控花粉管细胞壁完整性的RALF4/19-LRX-AUN1和RALF4/19-ANX/BUPS-MARIS通路,以及细胞壁生物合成相关的膜泡运输途径中的重要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显著变化,暗示AtSYP32通过调控细胞壁生物合成物质和调控蛋白的分泌来调控花粉壁发育和花粉管细胞壁的完整性。6.酵母双杂交、荧光素酶互补实验和BiFC实验证明,AtSYP32与木葡聚糖合成酶XXT5互作,可能促进木葡聚糖在高尔基体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与花粉管细胞壁内受体蛋白LRX11和信号肽RALF19相互作用,可能促进这些调控因子的分泌效率。同时,AtSYP32与调控雄配子发育的SNARE蛋白BET12和AtSEC22、调控绒毡层发育的COPII衣被蛋白SEC31B相互作用,协同调控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顺行运输,从而调控花粉壁发育和花粉管细胞壁完整性。综上所述,AtSYP32通过调控膜泡运输来调节花粉壁发育和花粉管细胞壁完整性,在植物生殖发育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GPX4、FOXP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
目的 探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叉头框蛋白P2(FOXP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期间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8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术中切除的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同时收集整理其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PX4、FOXP2蛋白表达;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乳腺癌组织中GPX4、FOXP2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LogisICI 46474采购tic回归分析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乳腺癌组织中GPX4阳性表达率较高,FOXP2阳性表达率较低(P<0.05)。肿瘤直径≥3 cm、分化程度较低、TNM分期较晚、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GPX4阳性表达、FOXP2阴性表达比例高于肿瘤直径<3 cm、分化程度较高、TNM分期较早、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乳腺癌组织GPX4阳性表达、FOXPAMG510供应商2阴性表达的乳腺癌患者2年生存率低于乳腺癌组织GPX4阴性表达、FOXP2阳性表达的患者(P<0.05)。Logreactor microbiotaistic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分化程度以及乳腺癌组织中GPX4、FOXP2表达情况均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GPX4呈高表达,FOXP2呈低表达,二者均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一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用免疫调节药物致静脉血栓事件危险因素和预防情况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 亚洲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使用免疫调节药物致静脉血栓事件流行病学与欧美人群有着显著差异,是否需要及给予何种血栓预防方案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研究中国MM患者使用免疫调节药物致静脉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制定血栓预防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免疫调节药物(沙利度胺或来那度胺)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基线实验室检查结果、合并用药和是否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估VTE事件发生率并探讨VTE事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85例MM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5例患者出现VTE事件(发生率2.70%),包括肺栓塞1例和下肢静脉血栓4例。经Logistic回归分析基本人口学特征、基线实验室检查结果、合并用药等多项指标,未发现免疫调节药物致静脉血栓selleckchem PD0325901事件的危险因素。通过肿瘤患者VTE风险评估模型对患者进行血栓风险分层,136例高风险状态患者根据指南推荐应予以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抗凝,实际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的患者分别为5例及10例,单独使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的患者高达159例。出现VTE事件的5例患者均为VTE高风险状态,其中1例未予任何Liraglutide细胞培养预防措施,其余4例皆使用阿司匹林单药预防,均未按指南推荐合理给予预防用药,提示MM患者普遍存在血栓预防措施不足。高风险状态患者按pathological biomarkers指南推荐预防用药的VTE发生率为0,仅予阿司匹林的发生率为3.4%,未予任何预防用药的发生率高达33.3%。结论 本研究验证了亚洲MM患者VTE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欧美国家,但VTE事件为免疫调节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可影响患者预后,仍应给予血栓预防以足够的重视。有必要积累更多数据来建立中国MM患者VTE事件风险评估模型,为制定针对中国患者的VTE预防指南提供参考。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网状meta分析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评价不同手术方式对小体积前列腺增生术后尿流率的影响。方法:通过以下数据库检索小体积前列腺增生术后尿流率的随机对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2月;由2名研究人员分别检索、筛选文献,单独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并提取文献数据,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通过R4.2Tofacitinib分子式.2统计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项研究,1 460例患者,涉及6种手术方式,包括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 TURP)、经尿道前列腺切开术(transurethral incision of the prostate, TUIP)、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holmium laser enucleation of the prostate, HoLEP)、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切开术(holmium laser transurethral incision of the prostate, HoLIP)、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联合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 combined with transurethral incision of tMolecular Biologyhe bladder neck, TURP+TUIBN)、经尿道铥激光汽化术联合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thulium laser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 combined with transurethral incision of the bladder neck, TmLRP+TUIBN)。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最大尿流率(maximum flow rate, Q_(max))排序为:HoLEP>TmLRP+TUIBN>TURP+TUIBN>TURP>HoLIP>TUIP,术后6个月Q_(max)排序为:HoLEP>TURP+TUIBNLapatinib抑制剂>TmLRP+TUIBN>TURP>HoLIP>TUIP,膀胱颈预防性切开及前列腺剜除可以改善术后尿流率。结论:6种手术方式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各有优势,HoLEP、TmLRP+TUIBN、TURP+TUIBN在改善术后尿流率方面优于TURP,可以作为小体积前列腺增生优先选择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