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检测在肾病综合征血栓形成风险评估中的临床意义,为肾病综合征血栓形成风险提供诊断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肾炎患者41例作为慢性肾炎组,肾病综合征患者45例作为肾病综合征组。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反应时间、凝血时间、Angle、血栓最大弹力度、凝血指数等血栓弹力图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反应时间、血小板诊断血栓形成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两组患者血红Y-27632体内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2、0.388、0.328、0.284、1.133、1.455、1.294、0.760,P>0.05);肾病综合征组患者反应时间、凝血时间、血栓最大弹力度低于慢性肾炎组,Angle、凝血指数高于慢性肾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44、15.303、10.759、4.180、21.771,P<0.05);活化selleck BLZ945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反应时间、血小板诊断血栓形成的效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31、5.168、6.257、5.649、6.45Median sternotomy8,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可作为评估肾病综合征血栓形成风险和肾脏损害程度的指标,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与纤维蛋白原升高有关,受血小板影响较小,对于肾病综合征的抗凝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不同饮水量对~(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影响的临床研究
背景:部分患者行~(14)C-尿素selleckchem GNE-140呼气试验LY294002说明书(UBT)时存在尿素胶囊潴留食管的情况,饮水量对~(14)C-UBT评估幽门螺杆菌(Hp)的影响尚未明确。目的:探讨不同饮水量对~(14)C-UBT结果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7月—2023年8月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拟行~(14)C-UBT并行无痛胃镜检查的400例患者,根据饮水量不同随机分成4组,其中A组饮水量25 mL,B组50 mL,C组75 mL,D组100 mL。行~(14)C-UBT后30 min内接受无痛胃镜检查。记录尿素胶囊在食管内的潴留情况。同时行Hp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A组、B组、C组、D组尿素胶囊的食管潴留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胶囊潴留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余三组(P<0.05)。四组诊断Hp的敏感性、准确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特异性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A组、D组的敏感性、准the oncology genome atlas project确性显著低于B组、C组(P<0.05)。结论:饮水量50~75 mL对~(14)C-UBT的影响较小,尿素胶囊在食管内潴留较少,可在临床上推广。
从“肠道黏膜屏障完整性”角度探讨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
黄芩汤出自《伤寒论》,为治疗热泻热痢的经典方剂,具有清肠止痢,和中止痛之功效,被后世誉为治痢之先方。现代临床上黄芩汤主要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目前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与肠道黏膜完整性的破坏有关。黄芩汤能够保护肠道黏膜机械屏障、改善肠道菌群失调进而调节生物屏障、缓解氧化应激进而调控化学屏障、减轻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及维持肠道内的免疫平衡状态进而保护免疫屏障等。黄芩汤可通过上述多途径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者从肠道粘膜屏障角度出发,从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细胞信号通路(IL-6 / JAK / STAT3 信号通路、NLRP3/Caspase-1细胞焦亡通路、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多方面对黄芩汤调控溃疡性结肠炎肠道粘膜屏障保护的作用机制予以论述。中医方面,营卫是人体的营养与防御系统,起到维护人体的生命活动与防御外来病邪方面的重要作用。肠道黏膜为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Trichostatin A小鼠同时可以防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为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卫与肠道黏膜具有相似性Telaglenastat小鼠,从调和营卫角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提供思路。
基于非靶向尿液代谢组学技术的毛蕊花糖苷治疗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幼龄大鼠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
通过非靶向尿液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毛蕊花糖苷对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purinomycin aminonucleoside nephropathy, PAN)幼龄大鼠的内源性代谢特征,初步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大鼠尿液生化指标含量;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LTQ-Orbitrap MS)联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 OPLS-DA)等寻找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及相关核心代谢通路。使用MetaboAnalyst 5.0平台绘制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来评估核心代谢物临床诊断效能。结果显示,毛蕊花糖苷显著降低PAN幼龄大鼠尿蛋白/尿肌酐比值。PAN幼龄大鼠模型非靶向尿液代谢组学共筛选出17种差异代谢物,涉及到的通路有苯丙氨酸代谢以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Dorsomorphin;毛蕊花糖苷干预PAN幼龄大鼠共筛选出13种差异代谢物,涉及到的通路有苯丙氨酸代谢以及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其中,毛蕊花糖苷治疗后可显著回调的差异代谢物有亮氨酰脯氨点击此处酸和苯乙酮。这些通路主要揭示了毛蕊花糖苷干预PAN幼龄大鼠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氨基酸代谢。ROC曲线进一步分析出的2种核心生物标志物亮氨酰脯氨酸和苯乙酮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9。综上所述,毛蕊花糖苷可能通过回调内源性差异代谢物调控氨基酸代谢相关通路治疗PAN幼龄大鼠,这将有助于初步阐明毛蕊花糖苷治疗儿童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干预deep-sea biology机制。同时提取出的特征性生物标志物对于评估毛蕊花糖苷治疗儿童慢性肾小球肾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金丝桃苷调控Nrf2/HO-1/NQO1通路减轻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 Antibody-mediated immunity探究金丝桃苷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IR)损伤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信号通路的调节。方法 以结扎双肾动脉60min再恢复灌注120min构建肾IR大鼠模型,将4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金丝桃苷12.5、25、50mg·kg~(-1)组,留取大鼠血液和肾脏组织标本,检测24h蛋白尿、血肌酐及尿素氮、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PF-02341066说明书HELGK-974采购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变,免疫组化法检测caspase-3表达,qRT-PCR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细胞介素(IL)-6、IL-10mRNA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肾组织中Bcl-2、Bax、Nrf2、HO-1、NQO1蛋白表达。另取32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金丝桃苷50mg·kg~(-1)组和金丝桃苷+ML385(30mg·kg~(-1))组,进行上述检测。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金丝桃苷25、50mg·kg~(-1)组24h蛋白尿、血清肌酸酐、尿素氮、MDA水平均显著下降,SOD水平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肾组织出现明显病理损伤,炎症细胞浸润严重,金丝桃苷组肾组织病理损伤均减轻,50mg·kg~(-1)组改善更为明显。与模型组比较,金丝桃苷25、50mg·kg~(-1)组Bax/Bcl-2、caspase-3蛋白表达、iNOS和IL-6 mRNA表达显著下降,IL-10mRNA和p-Nrf2/Nrf2、HO-1及NQO1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金丝桃苷12.5mg·kg~(-1)组Bax/Bcl-2表达显著下降(P<0.05)。ML385可部分阻断金丝桃苷对肾IR大鼠的改善作用。结论 金丝桃苷可能通过上调Nrf2/HO-1/NQO1信号通路,抑制肾脏细胞的凋亡、过度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减轻肾脏IR损伤。
褪黑素对H_2O_2诱导蛋鸡卵巢颗粒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为探讨褪黑素对蛋鸡卵Isotope biosignature巢颗粒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试验选取产蛋高峰期蛋鸡进行颗粒细胞分离培养,分别用0、12.5、25、50、100、200μmol/L H_2O_2处理3、6、9 h,根据颗粒细胞增殖活性和氧化指标变化建立氧化应激模型。试验分为4组:试验Ⅰ组为对照组,试验Ⅱ组为H_2O_2组,试验Ⅲ组为H_2O_2+Mel组,试验Ⅳ组为褪黑素组,利用CCK-8法、DCF法及TUNEL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活性氧(ROS)水平和凋亡率,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抗氧化指标SOD1、SOD2、CAT、GPX3和PRDX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H_2O_2组细胞增殖率降低(P<0.05),丙二醛(MDA)水平增加(P<0.05),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P<0.05);(2)与对照组相比,H_2O_2组细胞活性氧(ROS)水平、凋亡率增加(P<0.05),增殖活性降低(P<0.05),Crizotinib供应商Ⅲ组细胞ROS水平、凋亡率降低(P<0.05),增殖活性增加(P<0Liproxstatin-1使用方法.05);(3)与对照组相比,H_2O_2组细胞SOD1、SOD2、CAT、GPX3和PRDX3等抗氧化基因和蛋白表达下降(P<0.05),而褪黑素干预后则促进了抗氧化基因和蛋白表达(P<0.05)。研究提示:褪黑素干预后缓解了H_2O_2对颗粒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其可通过清除ROS及上调蛋鸡卵巢颗粒细胞抗氧化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起保护作用。
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与初诊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及狼疮肾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初诊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初诊SLE患者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ibrinogen-albumin ratio,FAR)与疾病活动度及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分析调查方法,分析156例SLE初诊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如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补体(complement,C)、FAR、SLE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等,以159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依据国际通用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指数2000(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2000,SLEDAI-2000)评估SLE患者的疾病活动情况,分为轻度疾病活动组(SLEDAI评分<10分)和中重度疾病活动组(SLEDAI评分≥10分);根据有无狼疮肾炎,分为狼疮肾炎组(LN组)与非狼疮肾炎组(NLN组)。分析各组间FAR的差异。利用Spearman/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索FAR与SLE患者实验室指标及SLEDAI评分间的联系,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LE疾www.selleck.cn/products/diabzi-sting-agonist-compound-3病中重度活动、合并狼疮肾炎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FAR用于预测SLE、SLE疾病活动性及LN的价值。结果(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FAR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Z=-10.390,P<0.001),SLE疾病中重度活动组患者的FAR明显高Regorafenib供应商于疾病轻度活动组(Z=-4.703,P<0.001),狼疮肾炎组患者的FAR明显高于非狼疮肾炎组(Z=-6.312,P<0.001);(2)SLE患者的FAR和C3(r=-0.249,P=0.002)、血清总蛋白(r=-0.474,P<0.001)呈负相关,和红细胞沉降率(r=0.383,P<0.001)、C-反应蛋白(r=0.293,P<0.001)、血尿素氮(r=0.220,PTransfusion-transmissible infections=0.006)、血尿酸(r=0.296,P<0.001)、血肌酐(r=0.180,P=0.025)、24小时尿蛋白(r=0.588,P<0.001)、SLE疾病活动度指数(r=0.430,P<0.001)呈正相关;(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AR是SLE疾病中重度活动(OR=1.010,95%CI:1.003~1.018,P=0.008)、狼疮肾炎(OR=1.020,95%CI:1.009~1.032,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4)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FAR用于预测SLE的曲线下面积为0.839(95%CI:0.793~0.884),敏感度为71.2%,特异度为84.9%;用于预测SLE疾病中重度活动的曲线下面积为0.718(95%CI:0.637~0.799),敏感度为73.2%,特异度为63.5%;用于预测狼疮肾炎的曲线下面积为0.795(95%CI:0.723~0.867),敏感度为63.2%,特异度为83.0%。结论初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狼疮肾炎的检出率为43.6%。初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是疾病中重度活动、狼疮肾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疾病发生、疾病活动度及狼疮肾炎发生情况评估有预测价值。
人参二醇皂苷组分防治帕金森氏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通路退化被认为是疾病的核心病理。至今,以多巴胺替代为治疗原理的左旋多巴类药物仍然是缓解PD运动症状的金标药。几十年来,针对氧化应激、神经炎症和α-突触核蛋白沉积等关键病理的药物研发思路受到广泛关注,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脑微血管损伤广泛存在于包括PD在内的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脑中,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脑微血管损伤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在神经炎症的状态下,炎性小胶质细胞释放炎症因子诱导具有神经毒性的A1型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成也被证明促进了P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展。这就启发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病变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A1型星形胶质细胞是各自独立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还是其关联后成为致病因素?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研究人参皂苷防治神经功能紊乱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及其机制。前期研究发现,在线粒体复合酶Ⅰ抑制剂鱼藤酮诱导的PD大鼠模型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发生在胶质细胞病变和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化之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鱼藤酮诱导的细胞损伤模型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了大量炎症因子,且其条件培养基可以诱导A1型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成。人参二醇皂苷组分(Panaxadiol saponin fraction,PDSF,主要含Rb1、Rb3和Rd)可以对抗鱼藤酮诱导的黑质纹状体中血管损伤和多巴胺能神经通路的退化以及运动功能障碍。综上所述,可以推测,线粒体复合酶I功能缺陷引发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可能诱导A1型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成,从而促进PD的发生和发展;PDSF可能通过保护神经血管单元,从而发挥防治PD的药效。为了验证以上推测,本论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科学问题:1.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是否通过诱导A1型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成促进PD发生和发展;2.PDSF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炎症以及其炎症介导的PD病理事件的影响;3.拟阐明在神经血管单元的主要成员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对PD关键致病因素线粒体复合酶I功能缺陷最脆弱的原因;4.PDSF保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抵抗线粒体复合酶I功能缺陷的作用机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鱼藤酮诱导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对PD发生和发展的影响。首先,用鱼藤酮分别诱导了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建立细胞损伤模型,确认了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对鱼藤酮损伤最敏感。随后,分别利用外源性炎症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模拟鱼藤酮诱导的炎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以及通过si RNA沉默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验证鱼藤酮损伤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主要通过释放炎症因子诱导神经毒性的A1型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成。研究结果证明,鱼藤酮通过激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NF-κB并释放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诱导了A1型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成,并进一步确认显著降低了A1型星形胶质细胞的吞噬功能,A1型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加重了鱼藤酮对神经元的损伤。最后,利用动物模型进一步验证了炎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引发的A1型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成参与了线粒体复合酶I功能缺陷诱导的PD发生和发展。研究数据显示,在给予鱼藤酮的第二天(此时动物未出现行为变化),在黑质和纹状体就出现大量的炎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此时在炎症激活的微血管腔周围出现隐约可见的A1型星形胶质细胞;给予鱼藤酮的第十天(此时出现3级或以上PD运动障碍行为),大量A1型星形胶质细胞出现在炎症激活的微血管腔周围,与A1型星形胶质细胞吞噬功能降低的结果一致,此时在黑质和纹状体区域内出现了α-突触核蛋白沉积和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化;给予鱼藤酮的第十五天,A1型星形胶质细胞数量、α-突触核蛋白沉积和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化进一步增多。在此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出现在A1型星形胶质细胞形成之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鱼藤酮诱导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炎症促进了A1型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成,进而促进PD发生和发展。2.PDSF对鱼藤酮诱导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炎症以及其炎症介导的PD病理事件的影响。首先利用细胞模型观测了PDSF对鱼藤酮诱导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及其连锁病理事件GW4869使用方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PDSF可以抑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NF-κB激活和释放炎症因子,而且这种被PDSF保护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条件培养基不会诱导A1型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成,不仅避免了A1型星形胶质细胞的神经毒性并维持了星形胶质细胞的吞噬功能。在大鼠模型中,PDSF几乎可完全对抗鱼藤酮诱导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NF-κB激活和炎症因子的产生,并预防A1型星形胶质细胞形成、α-突触核蛋白沉积和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以及PD运动功能障碍。可见PDSF可保护线粒体复合酶I功能缺陷状态下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因此避免了炎性内皮细胞诱导A1型星形胶质细胞形成及其神经毒性和PD的发生和发展。3.探索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对鱼藤酮诱导的线粒体复合酶I功能缺陷易损的分子机制。线粒体能量代谢障infective endaortitis碍、氧化应激和神经炎症与PD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然而三者之间的上下游关系尚不清楚。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鱼藤酮可以导致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三磷酸腺苷(ATP)水平低下。同时,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总量(NADH+NAD~+,NAD(H))以及NAD(H)与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的总量(NADPH+NADP~+,NADP(H))的比例(NAD(H)/NADP(H))呈现了数倍的升高,可见NAD(H)向NADP(H)的转化受到阻碍。由于,NAD(H)向NADP(H)的转化反应不仅依赖于ATP提供磷酸而且依赖ATP催化的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激酶(NAD kinase,NADK),所以在此可以提出www.selleck.cn/products/Etopophos这样的科学假说:ATP不足可以导致NADK介导的NADP(H)合成障碍,进而导致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转变为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的再生障碍,发生氧化应激及其引发的炎症反应。据此,通过考察添加外源性ATP是否可以挽救鱼藤酮诱导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失衡、炎症反应和细胞毒性,结果发现外源性ATP可以使鱼藤酮诱导的线粒体复合酶I功能缺陷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维持氧化还原平衡,并抵抗鱼藤酮诱导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通过考察ATP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NADK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ATP不影响正常胞内的NADK水平但可显著对抗鱼藤酮诱导的胞内NADK水平下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了ATP可以延长NADK蛋白降解时间,揭示了ATP对维持脑微血管内皮细胞NADK水平的关键作用。最后,通过si RNA选择性下调NADK水平来观测ATP的上述保护作用是否依赖于NADK。与科学假说一致,下调NADK水平极大地削弱了ATP的相关保护作用。此外,NADK抑制剂硫代烟酰胺也可以极大地削弱ATP的相关保护作用。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ATP保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对抗鱼藤酮的毒性的作用依赖于NADK,而NADK的蛋白稳定性依赖于ATP。4.PDSF保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抵抗线粒体复合酶I功能缺陷的作用机制。首先,观测了PDSF抵抗鱼藤酮诱导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ATP和NADK水平的降低以及GSH/GSSG和NADPH/NADP~+的比值失衡。研究数据显示,PDSF可显著对抗鱼藤酮诱导的ATP和NADK水平降低,并维持细胞内GSH/GSSG和NADPH/NADP~+的比值于正常水平。随后,通过si RNA NADK沉默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NADK考察了PDSF是否通过NADK介导的抗氧化通路来维持胞内氧化还原稳态和抵抗鱼藤酮诱导的炎症反应。结果发现,NADK缺失几乎完全抵消了PDSF对抗鱼藤酮诱导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反应。结合研究内容3的结果,上述结果表明维持胞内ATP和NADK水平对PDSF对抗鱼藤酮诱导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反应至关重要。为了探究PDSF的作用机制是否会调动细胞的“自救机制”,我们进一步观察了星形胶质细胞(这种细胞对鱼藤酮毒性相对较耐受),研究它们在线粒体复合酶I功能缺陷时如何调节其ATP和NADK水平,以及其下游抗氧化物质的氧化还原平衡。研究数据显示,低浓度鱼藤酮(0.1μM)可降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内ATP和NADK的水平,并伴随着NADPH/NADP~+和GSH/GSSG的氧化还原失衡和炎症反应。而鱼藤酮仅小幅降低星形胶质细胞的ATP水平、反而上调了NADK蛋白水平至超过正常水平并伴随氧化还原平衡和非炎症状态。进一步研究显示,NADK抑制剂硫代烟酰胺或si RNA NADK均极大地抵消了星形胶质细胞对鱼藤酮损伤的耐受性。上述研究结果说明,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增强NADK介导的抗氧化通路是其对抗鱼藤酮诱导的细胞损伤的重要“自救机制”。所以,可以认为PDSF激活了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这样一种“自救机制”。综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在线粒体复合酶I功能缺陷引发的PD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及其诱导的A1型星形胶质细胞形成扮演着重要角色。2.线粒体复合酶I功能缺陷引发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ATP不足导致了NADK的快速降解,NADK不足介导了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反应,而星形胶质细胞通过激活NADK介导的抗氧化通路提高了其对线粒体复合酶I功能缺陷的耐受性。3.PDSF可保护线粒体复合酶I功能缺陷状态下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避免了炎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诱导A1型星形胶质细胞形成及其神经毒性和PD的发生和发展。在此过程中,PDSF通过维持ATP水平和上调NADK水平,激活了NADK介导的抗氧化通路,从而提高了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对线粒体复合酶I功能缺陷的耐受性。本文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PDSF防治PD的新颖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奠定了PDSF作为一种新型抗PD候选药物的科学基础,而且为研发新型抗PD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普拉克索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
目的 观察普拉克索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8月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收治的78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样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左旋多巴组、联合治疗组,各39例。左旋多巴组予左旋多巴片,联合治疗组在左旋多巴组基础上予盐酸普拉克索片,2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Berg平衡量表(BBS)、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生活质量评分及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还原酶、过氧化氢酶),并观察2组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治购买R428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左旋多巴组(97.44%vs. 79.49%,χ~2=4.522,P=0.033)。治疗3个月后,2组UPDRS评分低于治疗前,BBS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联EPZ-6438临床试验合治疗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左旋多巴组(P<0.01);2组SDS、SAS、生活质量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低于左旋多巴组(P<0.01);2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PAMP-triggered immunity谷胱甘肽还原酶、过氧化氢酶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高于左旋多巴组(P<0.05或P<0.01)。治疗期间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26%,与左旋多巴组的5.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1,P=0.671)。结论 普拉克索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较好,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提高平衡能力,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桑树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MaLAR和MaUGAT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无色花青素还原酶(leucoanthocyanidin reductase, LAR)是催化无色花青素转化为儿茶素的一个关键酶,是植物类黄酮生Epigenetics抑制剂物合成路径中的一个下游酶,可抑制无色花青素在花青素合成酶(anthocyanidin synthase, ANS)的催化下转化为花青素;花青素-3-O-葡萄糖苷-2-O-葡萄ephrin biology糖醛酸转移酶(cyanidin-3-O-glucoside 2-O-glucuronosyltransferaDecitabine细胞培养se, UGAT)是植物花青素生物合成路径中一个关键酶,其催化花青素-3-O-葡萄糖苷转化为花青素3-O-(2-O-β-D-葡萄糖醛酸基)-β-D-葡萄糖苷,使得无色花青素最终转化为稳定的花色苷物质而累积在果实中。通过与川桑(Morus notabilis)基因组数据库进行比对鉴定到了MaLAR和MaUGAT基因,并以粤椹大10与和田白桑的桑椹cDNA为模板克隆了MaLAR和MaUGAT基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粤椹大10 MaLAR与甜樱桃(Prunus avium)亲缘关系较近,和田白桑MaLAR与川桑亲缘关系较近;粤椹大10 MaUGAT与和田白桑MaUGAT均与川桑亲缘关系较近,均属于蔷薇目。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MaLAR在和田白桑桑椹S_1—S_3阶段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粤椹大10;而MaUGAT则在粤椹大10桑椹S_2—S_3阶段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和田白桑。研究表明MaLAR在桑树花青素合成途径中可能起负调控作用,而MaUGAT在桑树花青素合成途径中可能起正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