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病证严重程度与血小板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IS)病证严重程度与血小板相关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收治的53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组,同期45例非缺血性脑卒中非气虚血瘀证病人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凝血功能、血小板基础参数等血小板相关生物学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小板相关生物学指标与气虚血瘀证严重程度(气虚血瘀证量表积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IS病人气虚血瘀证严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因素;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临床血小板相关生物学指标预测气虚血瘀型IS的效能。结果: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气虚血瘀证量表积分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786,P<0.01),气虚血瘀证量表积分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花生四烯酸(PAg-AA)、纤维蛋白原(FIB)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JQ1价格8,0.362,P<0.05),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呈负相关(r=-0.331,P=0.015);NIHSS评分与PAg-AA、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idnarulex临床试验磷酸腺苷(PAg-ADP)、FIB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20,0.528,0.276,P<0.05或P<0.01),与APTT呈负相关(r=-0.338,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Ag-ADP、FIB、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容(PCT)是IS病人气虚血瘀证严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共同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PAg-ADP、FIB、PLT、PCT预测气虚血瘀型I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1 0,0.719 6,0.627 3,0.660 8,以PAg-ADP及FIB预测价值最显著(P<0.01)。结论:气虚血瘀型IS存在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功能异常,PAg-ADP、FIB指标水平是影响气虚血瘀证候及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长期联合监测对Steamed ginseng气虚血瘀型IS病人的预后判断和疾病转归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评估价值。

CO_2点阵激光联合手功能训练干预手背部烧伤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CO_2点阵激光联合手功能训练干预手背部烧伤增生性瘢痕的疗效并分析CO_2点阵激光与手功能训练干预增生性瘢痕的交互效应。【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3年2月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科诊治的40例手背部烧伤后瘢痕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治疗意愿,在穿戴弹力手套进行压力治疗的同时,以手功能训练(A)、CO_2点阵激光(B)为因selleck NMR素析因设计分为四组:(1)A1B1:CO_2点阵激光+手功能训练+弹力手套;(2)A1B2:手功能训练+弹力手套;(3)A2B1:CO_2点阵激光+弹力手套;(4)A2B2:弹力手套。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干预前,干预3月后,干预6月后三个阶段的瘢痕情况,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手功能的评估结果,应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内和组间差异通过双向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并采用Bentertainment mediaonferroni事后校正,随访期内的不良事件采用事件发生率进行分析,对于治疗或随访期不完整的患者,用意向性治疗集(ITT)分析法。【结果】1.从四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统计发现手LGK-974分子式背部烧伤患者男性比女性多,工人较非工人多。2.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分组因素包括4个水平(A1B1、A1B2、A2B1、A2B2),时间因素包括3个水平(测量次数:干预前、干预3月后、干预6月后)。分组因素和时间因素的交互效应不显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SS评分的组内效应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SS评分的组间效应不显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TAM占正常值的百分比数据比较,分组因素和时间因素的交互效应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效应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效应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组间效应得到:(1)干预前TAM占正常值百分比的组间效应不显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干预3月后TAM占正常值百分比的组间效应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1B1与A2B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2B1与A2B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6月后TAM占正常值百分比的组间效应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1B1与A1B2组、A1B1与A2B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Carroll手功能试验:分组因素和时间因素的交互效应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效应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效应不显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组间效应得到:干预前手功能试验得分的组间效应不显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干预3月后,组间效应不显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分组在干预6月后,组间效应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1B1与A2B2组、A2B1与A2B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O_2点阵激光、手功能训练、压力治疗均能改善手背部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增加手指活动范围,提高手功能。2、在压力治疗的基础上,CO_2点阵激光联合手功能训练在改善瘢痕状态,增加手指活动度,提高手功能方面疗效优于单一治疗,在临床上可建议患者优选瘢痕综合治疗。

持续泵入对比间断滴注两性霉素B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 比较持续泵入与间断滴注两性霉素B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万方、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收集24 h持续泵入(试验组)对比间断滴注(对照组)两性霉素B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及队列研究,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起至2023年1月。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改良的Jadad量表评价RCT的质量,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评点击此处分量表评价队列研究的质量;采用RevMedicare Provider Analysis and Review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1篇RCT及6篇队列研究,共计76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RR=1.44,95%CI(1.13,1.83),P=0.003]显著高于对照组,全因死亡率[RR=0.37,95%CI(0.19,0.72),P=0.003]、输液反应发生率[RR=0.28,95%CI(0.18,0.43),P<0.000 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肾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1,95%CI(0.45,1.11),P=0.13]。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得结果稳健。结论 24 h持续泵入两性霉素B治疗侵袭性真菌GDC-0973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间断滴注。

拉贝洛尔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疗效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拉贝洛尔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患者的疗效。方法 HDP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口服拉贝洛尔100 mg治疗,q12 h,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 000 U,qd,均用药至分娩前1 d。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胎儿脐血流动脉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与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比值(S/D),终止妊娠前24 h尿蛋白(24 h-PRO)、血清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胎盘生长因子(PLGF)、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MK-1775纯度水平及安全性评价和妊娠结局。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纳入29例和33例。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10%(27例/29例)和72.73%(24例/3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S/D分别为1.61±0.18和1.73±0.19,SBP分别为(102.35±8.64)和(119.47±9.90)mmHg, DBP分别为(80.34±4.67)和(71.24±4.29)mmHg, Fib分别为(3.11±0.36)和(3.87±0.39)g·L~(-1),D-D水平分别为(1.32±0.40)和(1.75±0.53)mg·L~(-1),PT分别为(13.05±0.71)和(11.92±0.89)s, TT分别为(18.95±1.80)和(16.83±1.94)s, 24 h-PRO分别为(1.19±0.05)和(2.35±0.07)g,血清sFlt-1水平分别为(1 528.05±102.33)和(1 901.92±131.47)pg·mL~(-1),血清PLGF观察指标分别为(149.33±12.19)和(125.68±9.17)pg·mL~(-1),试验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胎儿宫内窘迫、胎盘早剥、早产、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9.09%、3.03%、购买Dorsomorphin12.12%、6.06%和24.14%、20.69%、31.03%、27.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头痛头晕3例、恶心呕吐1例、失眠2例,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头痛头晕2例、恶心呕吐1例、失眠1例。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69%和12.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拉贝洛尔联合低分子肝素可有效提高HDP患者疗效,调节sFLt-1/PLGF信号通路,改善妊娠结局。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对比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

目的 比较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和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并探讨两种手术对视盘血流密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20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为selleck NMR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120只眼),观察组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对照组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两组患者均在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对视力、眼压、散光度、前房深度和前房角度等指标进行常规检测,并在手术前和手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测量视盘血流密度,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两组视力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两组散光度、前biomarkers definition房深度及前房角度较术前均升高(P<0.05),眼压较术前均降低(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眼压、前房深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观察组散光度低于对照组(P<0.05),前房角度大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视盘内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d显著下降(P<0.05),术后1周显著上升(P<0.05),术后1个月达到术前水平(P>0.05),术后3个月显著高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视盘内血流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selleck Lapatinib5);术前、术后各时间点两组盘周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法,能够更好地改善视神经功能,值得在临床应用。

丹参酮ⅡA对AOM/DSS诱导的小鼠炎症相关性肠癌模型的阻延效应及机制研究

目的:本研究以偶氮甲烷(Azoxymethane,AOM)联合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癌转化模型为研究对象,在明确丹参酮ⅡA阻延小鼠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基础上,观察其对小鼠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血管生成素-4(Angiogenin-4,Ang-4)的表达情况,探讨丹参酮ⅡA防治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作用机制。方法:1.AOM/DSS诱导小鼠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模型的建立:本实验分模型组和空白组,其中模型组按照AOM浓度分为10mg/Kg组、12.5mg/Kg组、15mg/Kg组。以腹腔注射AOM为第0天,7control of immune functions天后予以2.5%DSS溶液连续饮用7天,然后改为普通饮水14天,每21天1个循环,分别循环3周期。实验中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饮食、体重变化等,分别于实验第6、9、14、18周结束时取下整段结直肠,取材后观察结直肠组织大体形态,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情况,确定AOM浓度。2.丹参酮ⅡA对AOM/DSS诱导的小鼠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模型的阻延效应及机制研究: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低剂量组、丹参酮ⅡA中剂量组、丹参酮ⅡA高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以AOM/DSS诱导造模,实验第3周开始给予相应药物干预,连续给药直至实验结束。实验中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饮食、体重变化等,分别于实验第6、9、14、18周结束时取下整段结直肠,取材后观察结直肠组织大体形态,通过HE染色观察结直肠组织病理情况,筛选出干预效果最高的丹参酮ⅡA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结直肠组织中TNF、Ang-4的表达情况。结果:1.AOM联合DSS诱导小鼠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模型的建立:AOM腹腔注射以后,小鼠一般IACS-010759配制情况未发生变化。DSS给药后,各模型组小鼠逐渐活动减弱,摄食减少,体重减轻,出现腹泻、血便,甚至弓背等。HE染色表明第6周结束时大部分组织结肠单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基层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隐窝结构紊乱(轻微),提示炎症形成,有少部分结肠隐窝结构混乱,间质炎性细胞明显增多并见隐窝脓肿,腺体增生,可见多灶畸变隐窝灶,呈不典型性增生,核分裂可见,灶性腺上皮MAPK抑制剂细胞层次增多,核稍大深染,部分出现不典型性增生。第9周结束时,结肠粘膜重度不典型增生,大部分结肠腺体结构扭曲变形,灶性不典型的腺体浸润至粘膜肌层,结肠肿瘤形成,区域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并癌变。第14及第18周结束时结肠肿瘤发生情况较前明显增多。2.丹参酮ⅡA可以减少AOM/DSS诱导的小鼠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成癌率,并改善小鼠的生命状态。HE染色表示丹参酮ⅡA中剂量组延缓结直肠癌形成的时间,减轻肿瘤的浸润程度。QPCR表明丹参酮ⅡA组相较于模型组,可以降低结直肠组织中TNF、Ang-4的表达情况(p<0.05)。结论:在AOM联合DSS诱导的炎症相关性肠癌模型过程中,丹参酮ⅡA中剂量组具有抑制小鼠肠道肿瘤发生的作用,同时可改善模型小鼠的一般情况,其延缓炎症相关性肠癌的机制可能与降低肠道组织中TNF和Ang-4有关。

丹黄散激活PINK1/Parkin信号通路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目的 基于PINK 1/ParkMAPK抑制剂in信号通路探究丹黄散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随机分为对照组、生长因子组、丹黄散组、高糖组、高糖+生长因子组、高糖+丹黄散组,每组3例,干预48 h;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转移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率;免疫荧光法测定抗凋亡蛋白Bcl-2、Beclin-1、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点击此处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假定激酶(PINK 1)、帕金森病蛋白(Parkin)、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 3-Ⅱ)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在正常环境下及高糖处理后,丹黄散均可降低细胞的细胞转移率和侵袭率(P<0.05);荧光免疫法结果显示,在正常环境下及高糖处理后,丹黄散均可上调细胞中的Bcl-2、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P <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正常环境下及高糖处理后,丹黄散均可下调Bax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升高Bioresorbable implants细胞中的PINK 1、Parkin和LC 3-Ⅱ蛋白表达水平(P <0.05),且丹黄散效果均明显优于空白血清和生长因子(P<0.05)。结论 丹黄散可通过激活PINK 1/Parkin通路,减缓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丹黄散促进线粒体自噬进而增强损伤修复有关。

补血方联合造血刺激治疗相对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补血方联合造血刺激治疗相对immunobiological supervision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4月—2021年2月期间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相对高危(IPSS-R积分>3.5分)MDS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13例和化疗组17例。中药组采用补血方联合造血刺激治疗,化疗组常规化疗方案。治疗6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期、血液学反应和血液学改善、疾病缓解、疾病稳定,以及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emoglobin, MCC950临床试验HGB)、血小板(Platelet, PLT)、中性粒细胞(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ANC)]、输血依赖改善[脱离红细胞输血(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 independence, RBC-TI)、脱离血小板输血(Platelet transfusion independence, PLT-TI)]及随访情况。结果 中药组中位治疗时间为12个月,中位OS为12(6~95)个月,化疗组中位治疗疗程为4个疗程,中位OS为19(5~93)个月,两组患者中位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疾病稳定(SD)5例(38.5%),血液学改善(HI)6例(46.2%),治疗失败(TF)6例(46.2%),总有效率(ORR)为53.8%,化疗组骨髓缓解(mCR)3例(17.6%),SD5例(29.4%),HI4例(23.5%),TF8例(47.1%),ORR为52.9%,两组患者ORR、HI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脱离红细胞输血(RBC-TI)率为44.4%,脱离血小Dinaciclib抑制剂板输血(PLT-TI)率为50%,化疗组RBC-TI率为21.4%,PLT-TI率为20%,两组患者RBC-TI、PLT-TI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血方联合造血刺激与常规方案治疗相对高危MDS的疗效相近,可作为相对高危MDS的可行性治疗方案。

覆盆舒癃颗粒治疗肾气亏虚型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覆盆舒癃颗粒治疗肾气亏虚型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将117例诊断为肾气亏虚型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患Medical mediation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58例),治疗组给予覆盆舒癃颗粒,对照组给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各6周。以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为主要疗效指标;最大尿流率(Qmax)、生活质量指数(QoL)、前列腺体积(V)、膀胱残余尿量(PVR)、中医证候积分为次要疗效指标,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后,两组IPSS评分、QoL、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P<0.05),Qmax较治疗Rapamycin前显著升高(P<0.01),两组间各参数RSL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84.7%(50/59),对照组总有效率87.9%(51/5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覆盆舒癃颗粒治疗肾气亏虚型良性前列腺增生是安全、有效的。

核盘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SsGPX1的功能研究

维持活性氧(ROS)的稳态对病原菌的生长发育和致病性至关重要。过多的ROS可导致DNA损PF-03084014体内伤、脂质过氧化、蛋白质失活,最终导致细胞死亡。为了避免或克服ROS造成的损害,病原体形成了复杂的ROS解毒系统,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s)等,以消除过量的ROS。其中GPXs是真核生物中一类用于缓解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的还原酶,但其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具体作用还知之甚少。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是一种寄主范围广泛的死体营养型植物病原真菌,其致病过程不可避免地遭受氧化胁迫。这里笔者在核盘菌基因组中鉴定到唯一的一个GPX-SsGPX,它包含一个GPX结构域,且与稻瘟菌中解毒ROS的毒力Rapamycin因子MoHYR1同源。通过基因敲除与回补的功能学研究发现,在核盘菌中敲除Ssgpx后,尽管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菌落形态和菌核的产生水平与野生型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敲除突变体对多种氧化胁迫剂(如H_2O_2和甲萘醌)均表现出显著敏感。此外敲除突变体对高浓度的铁离子显著敏感。更重要的是,当接种在拟南芥和大豆叶片上时,敲除突变体的病斑面积显著变小,尤其是在较抗性的叶片上。综上研究结果表明,SsGPX对核盘菌Plant bioassays抵御氧化和高铁胁迫以及致病上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