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重楼皂苷Ⅱ(PPⅡ)诱导肝癌HepG2细胞发生铁死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 MTT)实验检测PPⅡ(0、1.5、3.0、4.5、6.0、9.0、18.0 mg·L~(-1))对HepG2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平板克隆实验检测HepG2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划痕实验检测HepG2细胞迁移能力;利用试剂盒检测HepG2细胞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 LDH)的含量;借助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HepG2细胞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利用试剂盒检测HepG2细胞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游离Fe~(2+)的含量;利用透射电镜观察HepG2细胞的线粒体超微结构;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HepG2细胞中铁死亡相关蛋白p53、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 SCL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 GPX4)、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Long-chain acyl-CoA synthetase 4, ATamoxifen分子式CSL4)及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 protein 1, TFR1)表达的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PPⅡ各给药组HepG2细胞selleck存活率明显下降,并呈剂量依赖性(P<0.01);与空白组比较,PPⅡ给药组细胞克隆数明显减少(P<0.01);与空白组比较,PPⅡ给药组划痕愈合距离明显缩短,迁移距离和药物浓度呈反比(P<0.01);与空白组比较,PPⅡ各给药组细胞LDH的泄漏显著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空白组比较,PPⅡ给药组细胞内ROS相对荧光强matrix biology度显著增强;与空白组比较,PPⅡ给药组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物MDA积累量显著增多(P<0.01);与空白组比较,PPⅡ给药组细胞内GSH含量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而减少(P<0.01);与空白组比较,PPⅡ给药组细胞FeRhoNox-1荧光强度明显增强(P<0.01);与空白组比较,PPⅡ给药组细胞出现空泡,线粒体明显皱缩,线粒体嵴减少甚至消失;与空白组比较,PPⅡ给药组细胞中p53、ACSL4、TFR1蛋白表达显著上调,SLC7A11、GPX4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综上,PPⅡ通过调控p53/SLC7A11/GPX4信号通路轴,促进ACSL4表达和细胞摄取Fe~(3+),使抗氧化系统失衡,诱导HepG2细胞铁死亡。
多花黄精试管苗工厂化生产及PLT家族鉴定与表达分析
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作为我国传统药食同源中药材,其地下根状茎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之效。随着生态环境改变、野生资源被采挖的日益枯竭以及市场上需求量逐渐加大,促使不得不进行大面积人工栽培以补充野生资源的不足,但多花黄精种苗问题成为限制人工栽培的瓶颈,工厂化育苗具有不受季节限制且周年连续生产等优点,是实现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种苗的关键手段。本研究以邵武多花黄精组培苗为材料,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1.外源激素及添加物对多花黄精根状茎生长、活性成分含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福建省邵武市多花黄精种子‘sw33号’、‘sw100号’、‘sw200号’、‘sw207号’4份种质资源经扩繁形成的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多种外源激素和添加物调控多花黄精根状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对4份种质资源根状茎生长结果趋势差异显著,其中各处理对‘sw100号’和‘sw200号’根状茎生长的结果趋势较为一致,MS+6-BA 1.0 mg/L+NAA3.0 mg/L+马铃薯泥50.0 g/L+香蕉泥50.0g/L+白糖60.0 g/L+琼脂7.0 g/L的培养基处理下对多花黄精组培苗根状茎的生长效果最好(P<0.05)。以‘sw200号’为材料,探究不同激素、添加物处理对活性成分含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6-BA、NAA和添加物联合处理能medical entity recognition较有效促进根状茎生长、多糖、总皂苷、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提高。综合分析MS+6-BA 0.5 mg/L+NAA 3.0mg/L+马铃薯泥50.0 g/L+香蕉泥50.0 g/L+白糖80.0 g/L处理下对多花黄精根状茎生长效果较好,多糖、总皂苷含量上的表达量都较高,与CK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2.多花黄精移栽及栽后不同时间活性成分的变化研究多花黄精驯化移栽试验发现,无根组培苗中炼苗时间长短对成活率有极大的影响,其中7d炼苗期为最佳,此时移栽苗的成活率为55%;根状茎大小1~2cm是组培苗移栽的最适范围;通过有无根系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进行对比发现,有根移栽的成活率高达92.5%,无根的成活率仅为55%,表明根系是多花黄精组培苗成活的关键,移栽前的生根处理是工厂化育苗必不可少的一步。多花黄精移栽苗移栽后1个月、3个月、5个月、9个月、12个月5个时间段活性成分含量检测发现,三种活性成分含量随着移栽苗种植时间的增长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栽后5个月时含量最低,栽后第12个月时含量最高,与栽后5个月时相比差异显著(P<0.05)。3.多花黄精组培苗遗传稳定性的ISSR分析以多花黄精不同继代数的组培苗(1至14代)叶片DNA为模板,筛选出5条多态性好的引物,共扩增出342条条带,利用NTSYS软件计算出多花黄精不同继代数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90443005,不同继代数之间遗传相似性系数较为相近,但当继代次数增加到11代时变异率增加到13.04%,多花黄精组培苗在多次继代后才出现变异现象,在10代之内相对很稳定,适合工厂化育苗生产。4.多花黄精工厂化继代培养基简化及经济效益分析多花黄精工厂化生产中通过替换培养容器和简化继代培养基等探究培养容器、MS粉和琼脂用量简化三因素对多花黄精组培苗生长的影响,为多花黄精工厂化生产降低成本。结果表明:培养容器更换为组培袋后组培苗生长旺盛,与组培瓶培养效果无差别;不同MS粉用量结果显示MS粉和1/2MS粉用量相比较,未有明显的生长上的变化;1/2琼脂用量对组培苗生长没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可选用1/2MS粉用量,1/2琼脂用量用组培袋来进行继代培养。结合中药材生产现状,对规模为15亩温室大棚及1000m~2组培室工厂效益分析表明,工厂年产量大概为76.92万袋,第一年大概需投资521.7万元,净利润-409.49万元,从第二年开始仅需投资133万元用来维持基本药品消耗、水电费及员工工资等,此时净利润-20.79万元,第三年实现净利润219.66万元。5.根状茎生长相关基因多花黄精PLT基因家族鉴定与表达分析为探究PLT基因在根状茎中的表达模式,本研究从多花黄精转录组数据库鉴定获得15个PcPLT家族成员,该家族均无内含子结构,蛋白编码CHIR-99021采购长度为159~601个氨基酸,均为亲水蛋白;关键基因q RT-PCR结果显示PcPLT2-3和PcPLT2-7在根状茎中表达最高,PcPLT2-2在根中表达最高,具有组织特异性;根状茎不同生长时间下,PcPLT2-2在第45d时表达量最高,PcPLT2-3与PcPLT2-7在第30d时表达量最高,PcPLT家族在根状茎生长过程中均呈现出高表达;不同光周期处理下PcPLT2-2、PcPLT2-3、PcPLT2-7均在全光照下表达量最高,全黑暗下表达量最低,表明PcPLT基因对光周期有响应;PcPLT1-3在500 m M Na Cl处理48h后表达量上调,PcPLT1-4、PcPLT2-7表达量下调,PcPLT基因对盐胁迫有响应;PLT2-2、PcPLT2-3、PcPLT2-7在45℃高温胁迫后相对表达量下调,MT及高温胁迫后表达量有较为明显的上调,表明PcPLT基因对高温、MT及高温胁迫有响应。以上结果表明该基因作为根状茎器官发育调节因子不仅参与多花黄精根状茎的生长发育,还响应光周期、高温及盐胁迫等;亚细胞定位验证结果显示PcPLT2-2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PcPLT2-7定位于细胞核中;瞬时转化结果显示PcPLT2-2和PcPLT2-7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阴性和1302空载的表达量,对于其功能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综上所述,本PF-07321332研究结果表明6-BA、NAA和添加物联合处理对根状茎生长及活性成分积累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在MS+6-BA 0.5mg/L+NAA 3.0 mg/L+马铃薯泥50.0 g/L+香蕉泥50.0 g/L+白糖80.0g/L处理下对促进多花黄精根状茎生长、多糖和总皂苷积累效果均较好;ISSR结果表明继代次数10代以内最好;工厂化育苗中组培容器简化为组培袋,MS粉用量简化至2.2 g/L,琼脂用量简化至3.5 g/L对植物生长无明显阻碍,且配制100 L培养基成本降低932元;同时PcPLT基因对多花黄精的根状茎生长及非生物胁迫均有响应,该结果可为多花黄精药用根状茎快繁生产、根状茎生长及抗胁迫提供参考,同时为深入研究PLT调控植物根状茎器官生长发育的生物学功能和多花黄精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加味桂枝茯苓丸对PDPN大鼠背根神经节形态及致痛物质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寻加味桂枝茯苓丸对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背根神经节形态结构和致痛物质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中药加味桂枝茯苓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材料与方法:选用104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在200-220g左右。适应性喂养一周,随机法抽选12只大鼠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大鼠进行糖尿病模型造模。将需造模大鼠禁食12小时后,测定空腹体重,随后腹腔注射2%的链脲佐菌素溶液,剂量按照50mg/kg,诱导大鼠成为糖尿病模型。3天后测定大鼠尾静脉血糖,将血糖浓度高于16.7mmol/L的大鼠纳入后续研究中。以普通饲料喂养4周,测定糖尿病大鼠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若两者任意一组阈值较造模前下降50%则判定为PDPN造模成功AMG510抑制剂,将PDPN大鼠随机分为5组,命名为模型组、胰激肽原酶肠溶片组(简称怡开组)、加味桂枝茯苓丸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治疗组从造模成功后进行灌胃,1次/d,疗程8周,期间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血糖、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热痛阈值与机械痛阈值情况;运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组织形态;第8周时运用ELISA法检测加味桂枝茯苓丸对PDPN大鼠血清中致痛物质5-羟色胺和组胺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与各治疗组大鼠精神不济,反应迟顿,毛色暗黄无光,出现饮水量明显增加、进食量增多、尿量频多的症状,但给药组大鼠症状好于模型组。2.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与各给药组大鼠血糖水平显著升高(P<0.01);给药4周、8周,加味桂枝茯苓丸中剂量、高剂量治疗组大鼠血糖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怡开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与各给药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模型组在给药4周时体重明显下降(P<0.01);8周时加味桂枝茯苓丸中、高剂量治疗组大鼠的体重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有一定的上升(PIntegrase抑制剂<0.01),怡开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4.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较正常组大鼠在给药4周时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降低(P<0.01),8周时加味桂枝茯苓丸高剂量治疗组大鼠的神经传导速度较模型组有一定的上升(P<0.01)。5.给药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与各治疗组大鼠50%缩足反应阈值明显下降(P<0.01),模型组与各治疗组50%缩足Viral genetics反应阈值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4周、8周时,模型组50%缩足反应阈值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加味桂枝茯苓丸中、高剂量治疗组大鼠50%缩足反应阈值较模型组有一定的上升(P<0.01)。6.给药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与各治疗组大鼠舔足时间明显缩短(P<0.01),模型组与各治疗组舔足时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4周、8周时,模型组舔足时间较正常组显著减少(P<0.01);加味桂枝茯苓丸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大鼠舔足时间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1)。7.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5-HT,HA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血清中5-HT,HA表达明显下降(P<0.01)。8.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L4-6背根神经节细胞间隙增宽,排列松散紊乱,部分节细胞与卫星胶质细胞分离。但各治疗组形态较模型组好。结论:加味桂枝茯苓丸能够改善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的精神状况与行为情况,降低血糖,增加体重,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缓解PDPN大鼠对痛觉的敏感程度,降低大鼠血清中致痛物质5-HT,HA的表达水平,从而发挥缓解PDPN疼痛的作用。
白喉乌头改善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滑膜增生的作用机制
目的 本研究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大鼠模型,nursing in the media探讨白喉乌头是否具有改善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滑膜增生的作用及机制,为RA的治疗提供新策略。方法 选取SPF级Wistar大鼠(新疆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7~8周龄雌性大鼠,分5组,每组8只,共40只。其中空白组采取生理盐水皮内注射进行对照;其余组大鼠皮内注射牛Ⅱ型胶原乳剂以建造RA模型并鉴定,给予生理盐水1mL灌胃,1次/d,连续4周;低剂量组Pevonedistat体外开始灌胃给药,白喉乌头22.5mg/kg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配制成药液,每日给予1mL药液,连续给药4周;高剂量组灌胃给药,白喉乌头45mg/kg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配制成药液,每日给予1mL药液,连续给药4周;阳性对照组:雷公藤1mg/kg更多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配制成药液,每日给予1mL药液,连续给药4周。小鼠关节滑膜组织形态观察采用HE染色法;TNF-α、IL-6、IL-1β、IL-10、IL-12水平测定采用ELISA法。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滑膜平整光滑;模型组滑膜组织增生显著且伴有水肿;低剂量组纤维增生少,高剂量组则无增生组织变化,水肿程度轻;与模型组相比,空白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TNF-ɑ、IL-6和IL-1β表达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低、高剂量组之间TNF-ɑ表达量差异也较为显著(P<0.05),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IL-10表达量无差异(P<0.05);IL-12表达量只在模型组和高剂量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白喉乌头能显著降低RA大鼠滑膜组织中相关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IL-10、IL-12的水平,从而减轻滑膜组织炎症反应,减轻关节滑膜的纤维组织增生,防止关节的进一步破坏。
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对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女性的临床资料与子宫内膜病变的关系进行分析,为绝经后无症状妇女,制定一个合适的病理内膜阈值,协助制定合理的临床决策。方法选取、收集2017年1月-2022年9月就诊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行经阴道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厚度≥5mm绝经后妇女的临床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对象均有完整病历资料及内膜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根据子宫内膜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分为三组,即:良性组、不典型增生组及恶性组,分析比较三组的一般情况,归纳总结不同病理结果的经阴道超声特点,例如内膜回声异质性、内膜肌层边界等,比较三组之间差异。进一步根据有无绝经后出血(Postmenopausal Bleeding,PMB)症状,分为PMB组与无PMB组,分析比较不同危险因素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同时selleckchem组内绘制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确定内膜厚度临界值。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本研究纳入标准病例,共计458例。将收集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组,其中良性组303例、不典型增生组44例、恶性组111例。对三组患者的年龄、初潮年龄、绝经时间等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得出三组在合并高血压(分别为:114例、占比37.6%;24例、占比54.5%;59例、占比53.2%;p=0.005)、合并糖尿病(分别为:41例、占比13oncology staff.5%;11例、占比25.0%;24例、占比21.6%;p=0.042)方面,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绝经时间等其他方面得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子宫内膜厚度、伴/不伴绝经后出血与病理结果比较:对比三组临床资料得出:不典型增生组及恶性组,其内膜厚度较良性组增厚明显,p<0.05。伴PMB者,病理结果以子宫内膜癌占比最高,不伴PMB者,病理结果以良性组中的子宫内膜息肉占比最高,p<0.05。良性组以子宫内膜息肉者最多(178例、占比38.86%),次者为子宫内膜增生不伴不典型增生(89例、占比19.43%),粘膜下肌瘤最少(14例、占比3.06%)。3.超声特点比较:通过对比良性组、不典型增生组及恶性组在超声图像特点方面的差异,得出:良性组中,即良性病变者,其阴超多提示子宫内膜均匀增厚,共计213例(213/303)、占比为70.30%,并且明显高于不典型增生组及恶性组(分别为22.73%、18.02%),得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不典型增生组及恶性组均以不均匀增厚为主,其各自例数及占比分别为:30例(33/44)、占比68.18%和63例(63/111)、占比56.76%,显著高于良性组(88例、占比29.04%),且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超声提示的不均质回声团及子宫内膜-肌层分界不清方面,总体例数偏小,且较多见于恶性组,分别为:15例(13.51%)、13例(11.71%);此两种超声特点于良性组及不典型增生组中均少见(<5例);同时于三组内分别就此两种超声特点进行比较,得出其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01。4.危险因素分析:因恶性组及不典型增生组在其一般临床资料上结果类似,故将恶性组及不典型增生组并为一组。并依据有无绝经后出血症状,分为PMB组及无PMB组。PMB组良性病变共145例,初潮年龄在15.19±2.14岁,晚于恶性及不典型增生组(131例)的14.31±2.06岁,p<0.05;恶性及不典型增生组内膜厚度≥10(mm)者共102例(102/131)、占77.9%,明显高于良性组(32例、占22.1%),p<0.05;恶性及不典型增生组,伴高血压病的患者例数为69例(69/131),占52.7%,高于良性组(56例、占38.6%),p<0.05。剩余方面对比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危险因素,即初潮年龄、子宫内膜厚度≥10(mm)、伴有高血压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厚度≥10(mm)(OR:12.213,95%Cl:6.800~21.936,p<0.00购买Puromycin1)、有高血压病史(OR:2.021,95%Cl:1.117~3.655,p<0.05),为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及不典型增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初潮年龄,是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保护性因素(OR:0.451,95%Cl:0.246~6.800,p<0.05)。无PMB组内恶性及不典型增生组内膜厚度≥10(mm)者共18例(75.0%),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57例、占比36.1%),p<0.05。两组资料在剩余方面对比,得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最优病理内膜阈值:在PMB组内,绘制ROC曲线,得出的病理内膜阈值为9.5(mm)(AUC=0.810,敏感度为80.20%,特异度为69.70%,95%置信区间为0.757~0.863)。无PMB组内,绘制子宫内膜厚度与病理结果的ROC曲线,得出最优内膜厚度的截断值为10.5(mm)(AUC=0.827,敏感度=84.60%,特异度=70.40%,95%CI=0.732~0.922)。结论1.绝经后子宫内膜厚度与病理结果密切相关。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较内膜息肉等良性病变,其内膜厚度平均值更高。2.子宫内膜异质性回声、子宫内膜与肌层边界不清也是提示子宫内膜病变预后不良的指标。3.无绝经后出血妇女,若子宫内膜厚度≥10.5mm,尽早行子宫内膜活检更为合理;当子宫内膜厚度<10.5mm时,暂时不行有创性诊断是可行的,但需严格随访。
挥发性麻醉剂预处理通过PI_(3)K/Akt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目的 研究三种挥发性麻醉剂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地氟醚组、异氟烷组和七氟烷组,各组15只。除假手术组外,其Bafilomycin A1作用余大鼠采用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建HIV phylogenetics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开胸,不结扎。治疗组大鼠分别在缺血前持续吸入1.0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的地氟醚、异氟烷和七氟烷;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同时吸入氧气,均持续30min。缺血再灌注120min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心房利钠肽(ANP)、N端前脑钠素(NT-proBNP)、肌酸激酶(CK)、肌Smoothened Agonist核磁酸激酶-MB(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组织病理情况。检测Col1a1和Col3a1mRNA水平、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及胱天蛋白酶3(caspase-3)]、磷脂酰肌醇3-激酶(PI_(3)K)和蛋白激酶B(Akt)的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损伤明显,纤维化程度加重;其左心室收缩末期压力(LVES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度(+dp/dt_(max))、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度(-dp/dt_(max))、p-PI_(3)K/PI_(3)K和p-Akt/Akt蛋白表达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而Col1a1和Col3a1mRNA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ANP、pro-BNP、cTNT、CK、CK-MB、Bax/Bcl2蛋白表达比值、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心肌损伤明显减轻,纤维化程度降低,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结论 三种挥发性麻醉剂对心肌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大鼠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激活PI_(3)K/Akt信号通路有关。
2023版CSCO肿瘤心脏病学指南中化疗及免疫治疗心脏毒性的更新要点解读
2023年4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肿瘤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发布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心脏病学指南2023》(简称2023版指南)。该指南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防治指南2021》的基础上首次更新并更名。指南的更新从既往聚焦心血管毒性防治,拓展为肿PLX-4720小鼠瘤心脏病学,将肿瘤患者的全程管理纳入重要考量,倡导对具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或已有心血管疾病的肿瘤患者提供恰当的预防和监测计划,改进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cancer therapy-related cardiovascular toxicity,CTR-CVT)的预防、诊断、治疗和管理措施,以保障抗肿瘤治疗的安全性并改善患此网站者预后。2023版指南纳入了更加夯实和更加前沿的循证Schools Medical医学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参考,成为临床医师不可或缺的“口袋书”。
胶质瘤相关分子特征的预后意义及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随着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胶质瘤的分子特征的研究日益进展,新版WHO CNS5在2016第一版的基础上将肿瘤分为了更多生物学和分子定义的病理类型,并引入了新的肿瘤类型且增加了肿瘤亚型,尤其是儿童人群中。MRTX1133通过对部分相关分子特征在不同级别的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及这些分子特征和胶质瘤相关临床因素关系以及其预测和预后价值进行研究,并对样本所有的胶质瘤进行了重新分类,以此了解胶质瘤患者的胶质瘤分类、分级以及其判断预后的价值。从而针对性地改变胶质瘤患者的诊疗方案,使方案个体化,为患者的后续诊疗提供方向。方法:本研究纳入了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两年之间在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就诊并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确诊为胶质瘤的患者,共116例样本。应用免疫组化、二代测序等技术检测116例胶质瘤患者的相关分子特征的突变情况,将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不同临床因素与这些分子特征的相关性以及不同分子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IDH基因突变与胶质瘤患者的WHO分级(P<0.001)、年龄(P=0.047<0.05)有相关性;IDH基因突变和性别、是否伴发癫痫、是否初发无明显相关性。1p/19q联合缺失与胶质瘤患者的WHO分级(P=0.019<0.05)有相关性;1p/19q联合缺失和性别、年龄、是否伴发癫痫、是否初发无明显相关性;1p/19q联合缺失在IDH突变型中的比例明显高于IDH野生型患者(P<0.001)。TERT启动子突变与胶质瘤患者的年龄(P<0.001))有明显相关性;TERT启动子突变和WHO分级、性别、是否伴发癫痫、是否初发无相关性;TERT启动子突变在ATRX突变型中的比例明显低于ATRX野生型患者(P<0.001)。MGMBemcentinibT启动子甲基化与胶质瘤患者的WHO分级有明显相关性(P=0.014<0.05);MGMT启动子甲基化和性别、年龄、是否伴发癫痫、是否初发无相关性;MGMT启动子甲基化在IDH突变型中的比例明显高于IDH野生型患者(P<0.001)。Air Media MethodMGMT启动子甲基化在1p/19q联合缺失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1p/19q无联合缺失患者(P=0.002<0.05);ATRX基因突变与胶质瘤患者的WHO分级(P=0.023<0.05)、年龄(P<0.001)有明显相关性;ATRX基因突变和性别、是否伴发癫痫、是否初发无相关性;ATRX突变型在IDH突变型中的比例远高于IDH野生型患者(P<0.001)。TP53基因突变与各项临床因素都无明显相关性。BRAF基因突变与年龄有相关性(P<0.05),与其他临床因素无相关性。本研究H3F3A基因突变仅有4例且全为H3 K27M突变型,未发现与各项临床因素有明显相关性。结论:本研究表明IDH、染色体1p/19q、TERT、MGMT启动子甲基化、ATRX、TP53、BRAF、H3F3A的突变情况对于明确胶质瘤的病理诊断、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制定个体化治疗和后续治疗等都具有重大意义。比如:IDH突变(主要是IDH1)是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最重要的诊断标志物;1p19q杂合性缺失是少突胶质瘤的必要条件之一;TERT启动子突变、IDH突变和染色体1p19q缺失之间可能相互调节、影响,存在复杂的关联性。
子宫内膜病变经阴道超声鉴别的诊断效能分析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经阴道超声鉴别的诊断效能,以期为子宫内膜病变临床诊断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东方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56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类型分为对照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86例porous medium)和观察组(子宫内膜癌患者,70例)。两组患者均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且所有患者均行病理组织活检进行病理学诊断,并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对比子宫内膜增生与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处超声显像指标及子宫内膜病变组织微血管密度;对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典型病例经阴道超声诊断的影像学图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病理检查共诊断出86例子宫内膜增生,而经阴道超声共准确诊断出子宫内膜增生83例,误诊2例,漏诊1例,诊断准确率为96.51%(83/86),一致性分析显示,经阴道超声与病理检查诊断子宫内膜增生的结果高度一致(Kappa=0.823,P <0.05);病理检查共诊断出7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而经阴道超声共准确诊断出子宫内膜癌66例,误诊2例,漏诊2例,诊断准确率为94.29%(66/70),一致性分析显示,经阴道超声与病理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结果高度一致(Kappa=0.854,P<0.05);两组误诊、漏诊、准确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显著厚于对照组,子宫内膜血流阻力指数、血流搏动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子宫内膜病变组织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获悉更多组(均P<0.05)。结论 经阴道超声可测量患者子宫内膜Docetaxel厚度,测定患者子宫内膜血流状况,评价子宫内膜新生血管生成情况,较为准确地鉴别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且鉴别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可作为子宫内膜病变的首要诊断方式。
PACG视盘参数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视野缺损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患者的视盘参数、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circumpapillary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cp RNFLT)及视野缺损的相关性,并比较KOWA nonmyd WX立体眼底照相机与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Ⅲ,HRT-Ⅲ)测量PACG患者视盘参数的一致性。方法:本研究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就诊的PACG患者74例(74只眼),根据中华眼科学会青光眼学组制定的青光眼诊断标准分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APACG)组35例(35只眼)和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CPACG)组39例(39只眼)。应用KOWA nonmyd WX立体眼底照相机及HRT-Ⅲ测量各组selleckchem NSC 125973患者的视盘参数,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测量各组患者的平均cp RNFLT,应用汉弗莱视野计(Humphrey field analybiomimetic adhesiveszer,HFA)检测各组患者视野的平均偏差(mean deviation,MD)值(以下简称MD值),并对各组患者的视盘参数、平均cp RNFLT及MD值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然后选用组内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评价KOWA nonmyd WX立体眼底照相机与HRT-Ⅲ测量PACG患者各项视盘参数的一致性;最后选用Fisher’s z检验比较APACG组和CPACG组的视神经结构和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系数差异。结果:1.PACG患者使用KOWA nonmyd WX立体眼底照相机测得的视盘参数中,垂直杯盘比、杯盘面积比及盘沿面积与平均cp RNFLT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盘沿容积与平均cp RNFLT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杯盘比、杯盘面积比、盘沿面积、视杯面积及视杯容积均与MD值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盘沿容积与MD值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HRT-Ⅲ测得的视盘参数中,杯盘面积比、盘沿面积及盘沿容积与平均cp RNFLT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杯盘面积比、盘沿面积、视杯容积、视杯面积和盘沿容积与MD值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KPT-330价格平均cp RNFLT与MD值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2.PACG患者使用KOWA nonmyd WX立体眼底照相机测量的各项视盘参数与HRT-Ⅲ测量的各项视盘参数均具有一致性(P<0.05)。两种仪器测量的盘沿面积、视杯面积、杯盘面积比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视杯容积之间具有中等一致性,盘沿容积之间一致性较差。3.APACG组患者视盘参数中的垂直杯盘比、杯盘面积比、视杯容积、盘沿面积及视杯面积与MD值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盘沿容积与MD值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cp RNFLT与MD值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CPACG组患者视盘参数中的垂直杯盘比、杯盘面积比、视杯容积、盘沿面积及视杯面积与MD值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盘沿容积与MD值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cp RNFLT与MD值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4.CPACG组患者视盘参数中的垂直杯盘比、杯盘面积比和视杯面积与MD值的相关性系数显著强于APACG组(P<0.05)。CPACG组平均cp RNFLT与MD值的相关性系数显著强于APACG组(P<0.05)。结论:1.PACG患者的垂直杯盘比、杯盘面积比及盘沿面积等视盘参数与SD-OCT测量的平均cp RNFLT及HFA检测的MD值三者之间均具有相关性。2.KOWA nonmyd WX立体眼底照相机测量的视盘参数与HRT-Ⅲ测量的视盘参数之间具有一致性。3.CPACG组视神经结构与功能损伤的相关性强于APACG组。4.KOWA nonmyd WX立体眼底照相机测量的视盘参数可以作为诊断及监测PACG进展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