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miR-183-5p对PC3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中筛选在前列腺癌中显著高表达的miR-183-5p,在PC3细胞中过表达miR-183-5p作为miR-183-5p mimics组;将转染空白质粒的PC3细胞作为miR-NC组,通过细胞克隆、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实验、噻唑蓝(MTT)、细胞划痕、Transwell小室迁移及侵袭实验检测miR-183-5p mimics组与miR-NC组前列腺癌细胞PC3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在PC3细胞中稳定过表达miR-183-5p进行皮下成瘤实验观察miR-183-5p在体内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预测软件筛选出叉头框蛋白(FOXN2)作为miR-183-5p的下游靶基因并检测miRCB-839半抑制浓度-18Microlagae biorefinery3-5p对其蛋白表达的影响。在PC3细胞中转染FOXN2过表达质粒,共转染miR-183-5p后进行回复实验验证miR-183-5p通过靶向FOXN2促进PC3细胞增殖及侵袭。结果:与miR-NC组比较,miR-183-5p mimics组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均更高(P<0.05),且其在体内亦可促进瘤体生长(P<0.05)。miR-183-5p组与靶基因FOXN2表达量高于miR-NC组(P<0.05),转染FOXN2质粒后可逆转miR-183-5p mimics对细胞增殖及侵袭的促进作用。结论:miR-183-5p可通过靶向FOXN2促进前列腺Tamoxifen生产商癌细胞PC3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
目的:分析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2年11月无锡市康复医院收治的112例SU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DNA biosensor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漏尿情况、盆底肌肌力及肌纤维平均肌电值、尿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及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均下降,观察组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及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及肌纤维平均肌电值均明显升高,观察组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及肌纤维平均肌Wnt-C59核磁电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腹压漏尿点压(ALPP)、功能性尿道长度(SFL)、最大尿道压(MUP)、最大尿道闭合selleck抑制剂压(MUCP)均明显升高,观察组ALPP、SFL、MUP、MUC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SUI可改善漏尿情况,提升盆底肌力,改善尿动力学指标。
ES-PMMA骨水泥对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作用及影响内皮细胞凋亡机制的初步研究
第一部分兔膝关节置换模型中ES-PMMA骨水泥对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作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是一种常用且十分重要的植入性耗材,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骨科手术,它由固体粉剂和液体组成,使用时再将两者混合。其在固化前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和黏性,可填充在复杂的手术部位,固化后起到支撑和黏合作用,并承受一定载荷。骨水泥操作简便,固定可靠且不易松动,常用来治疗骨质疏松造成的椎体压缩骨折和关节置换术中的假体固定。研究表明,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植入后易产生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及氧分压降低等一系列症状,引发骨水泥植入综合征(bone cement implantation syndrome,BCIS)。生理状态下,细胞当中的抗炎因子和促炎因子处于平衡状态,但当存在手术等创伤刺激后,特别是关节置换等骨科大手术,则会诱导环氧化酶-2(COX-2)表达和前列腺素释放,并激活前列腺素受体。前列腺素能增加炎症细胞中环磷酸腺苷的浓度,从而增加促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分泌,抑制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合成,引发炎性反应。此外,白细胞介素-17(IL-17)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Th17)分泌,也是机体重要的促炎性LY2157299体内实验剂量细胞因子,而IL-10主要由调节性T细胞(Treg)分泌,是机体重要的抗炎细胞因子,二者共同调控机体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的平衡。课题组前期的研究表明,依诺肝素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以下简称ES-PMMA骨水泥),作为一种改进的新型材料,在实验室中,将依诺肝素钠粉剂与骨水泥固态粉剂人工混合后,可较好地保持原有骨水泥的强度和刚度。同时,依诺肝素钠能够从骨水泥中有效释放出来,并发挥其应有的药物活性。众所周知,在临床上低分子肝素应用于血栓性疾病和体外抗凝治疗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然而,肝素具有多效性,可参与调节免疫应答和炎性反应,其中的分子机制及药理学作用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而依诺肝素钠作为低分子肝素的一种也应有相同的药效。本次实验我们利用ES-PMMA骨水泥良好的释放特性,探索依诺肝素钠在兔膝关节置换模型中对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作用。目的:通过利用ES-PMMA骨水泥良好的释放特性,探讨其在膝关节置换动物模型中对局部炎性因子的作用。方法:选取新西兰兔建立膝关节置换模型,共40只,随机分为四组:传统PMMA骨水泥组、ES-PMMA骨水泥组、假手术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在手术植入相应骨水泥后的第30、60、90分钟,传统PMMA骨水泥组、ES-PMMA骨水泥组取切口内黏有骨水泥的局部组织,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取相同部位组织。应用免疫组化病理学方法,检测术区局部组织中炎性因子IL-17A、IL-6、IL-1β和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表明,IL-17A阳性细胞表达在传统PMMA骨水泥组、ES-PMMA骨水泥组、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中,60分钟时ES-PMMA骨水泥组阳性细胞表达增多,但明显少于传统PMMA骨水泥组;假手术组在90分钟时视野中阳性细胞最多。IL-6阳性细胞表达集中在组织间隙内,ES-PMMA骨水泥组IL-6表达各时间点均少于传统PMMA组和假手术组。IL-1β在传统PMMA骨水泥组、假手术组30分钟时表达最多,ES-PMMA组30分钟明显少于两者。TNF-α阳性细胞表达传统PMMA骨水泥组、假手术组30分钟时两组无明显差异,ES-PMMA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传统PMMA组和假手术组。小结:1.兔膝关节置换模型可作为成熟的动物模型,模拟手术局部炎性环境,进行宏观实验。2.在兔膝关节置换模型中,ES-PMMA骨水泥植入后可通过释放依诺肝素钠,降低术区局部组织中炎性因子IL-17A/IL-6/IL-1β/TNF-α的表达水平。第二部分ES-PMMA骨水泥影响脂多糖(LPS)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机制的实验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所导致的炎性反应可引起诸多并发症,而这与炎性因子的增加有着密切联系,在动物实验中我们已经发现ES-PMMA骨水泥对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局部炎性因子分泌有抑制作用,可调节局部炎性微环境。而在实际的膝关节置换术中,由于骨水泥植入后可在肺动脉监测到血栓形成,可能是因PMMA骨水泥聚合反应,导致大量的热量释放所致。其反应过程中,由于释放热量导致刺激局部组织,进而激活机体凝血系统,产生的微血栓可造成肺栓塞。经前期研究结果证实,因手术本身刺激激活了凝血系统引发术区存在高凝血状态。同时,当灌注骨水泥并打入假体时,髓腔内压力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微血栓被挤压至循环系统中,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但这些微血栓的形成是否与局部炎性微环境的改变存在联系目前并无报道。在对血栓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中,内皮细胞损伤是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内皮细胞损伤引起内皮下胶原暴露,激活凝血系统,诱发血小板聚集、活化,这是产生血栓的必要条件之一。膝关节置换手术由于局部组织破坏及骨水泥的植入,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了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此外,内皮细胞损伤后同时释放炎性因子,产生炎性反应并改变炎性微环境。而炎性因子和血栓形成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我们选择了内皮细胞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从体外实验中继续讨论ES-PMMA骨水泥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膝关节置换手术创伤大,疼痛剧烈,机体因为应激反应导致炎性反应增加,特别是IL-6,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升高。结果可引发Ⅳ型超敏反应,其机理主要是效应T细胞、巨噬细胞和白细胞渗透到假体植入部位,并通过改变炎性微环境,诱发局部炎性反应,损伤周围组织。在细胞实验中我们发现,ES-PMMA骨水泥作为一种新型材料,通过对炎性因子的抑制作用,可显著降低内皮细胞凋亡率,而内皮细胞凋亡及坏死减少后,局部炎性环境得到改善,血管内皮下胶原暴露机会也会随之减少,可有效降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这也进一步说明了ES-PMMA骨水泥具有一定的抗炎特性。目的:通过建立LPS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模型,探讨ES-PMMA骨水泥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并影响内皮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骨水泥的制备同动物实验,将制备好的骨水泥液相混匀后放入1cm*1cm*1cm模具中固化待用,试件使用前经高压蒸汽灭菌处理。预实验采用MTT法筛选出LPS最佳的诱导浓度,并进行细胞毒性检测;以最适浓度的LPS模拟内皮细胞凋亡模型。实验分为四组:空Captisol白对照组、LPS诱导组、PMMA+LPS组和ES-PMMA+LPS组。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内皮细胞凋亡情况;Elisa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细胞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6、TNF-α、IL-10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的含量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TT法筛选LPS浓度为100mg/ml时,24小时细胞存活率最大,达80%,随着时间延长,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确定实验中诱导浓度为100mg/ml。流式细胞术及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诱导nocardia infections组IL-6,TNF-α和ICAM的含量增多(P<0.001),IL-10含量减少(P<0.001),凋亡率升高(P<0.001);ES-PMMA+LPS组较LPS诱导组IL-6,TNF-α和ICAM的含量减少(P<0.05),IL-10含量增多(P<0.05),凋亡率降低(P<0.001)。此外,Western blot、免疫荧光结果提示:IL-6、TNF-α和ICAM蛋白表达LPS诱导组较空白对照组上调(P<0.001),平均荧光强度升高(P<0.001),IL-10蛋白表达下调(P<0.001),平均荧光强度降低(P<0.001);ES-PMMA+LPS组较LPS诱导组和PMMA+LPS组IL-6,TNF-α和ICAM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P<0.01、P<0.001),IL-10蛋白表达上调(P<0.001);ES-PMMA+LPS组较LPS诱导组IL-6,TNF-α和ICAM平均荧光强度降低(P<0.001),IL-10平均荧光强度增加(P<0.01)。小结:1.在LPS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模型中,ES-PMMA骨水泥可抑制IL-6、TNF-α和ICAM蛋白表达,减少炎性反应。2.ES-PMMA骨水泥可通过提高抗炎因子IL-10蛋白表达水平,发挥抗炎作用。3.ES-PMMA骨水泥可降低内皮细胞凋亡率,其机制与调节促炎因子的相关蛋白表达有关。第三部分ES-PMMA骨水泥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在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共培养中发挥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巨噬细胞常用于维持体内平衡及抵抗病原体入侵。其通过抗原提呈和吞噬作用,广泛参与机体免疫反应,是体内固有的免疫细胞。巨噬细胞的极化反应是其参与炎性反应过程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在微环境中受到不同刺激因素发挥作用的基础。巨噬细胞可根据表面标志物及细胞因子不同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包括M1型巨噬细胞(classical activated M1-type macrophages)即经典活化型,M2型巨噬细胞(alternatively activated M2-type macrophages)即替代活化型。促炎性因子主要由M1型分泌,并参与炎性反应及组织损伤;抗炎性因子主要由M2型分泌,抵抗炎性反应并进行组织修复。抗炎反应和组织修复之间的表型转变决定了炎性反应的最终结局。当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巨噬细胞经历M1型极化,蛋白标志物CD16/32,CD64,CD80,CD86等分子的表达增多,诱导局部炎症反应和促炎性巨噬细胞产生;M2型特征为蛋白标志物CD10,CD163,CD206及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等分子高表达,可促进组织修复。巨噬细胞的极化机制较多,其中包括TLR4/NF-κB、MAPK、AKT2、STAT1等与M1型有关,STAT3/6、AKT1、PPAR-γ与M2型有关。巨噬细胞在不同组织中会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而产生极化。脂多糖(LPS)是一种微生物成分,可以催动巨噬细胞向M1表型极化。如前所述,M1型巨噬细胞能够诱导产生促炎性相关因子,如白介素家族及肿瘤坏死因子(TNF)家族。相比之下,M2型巨噬细胞则具有抗炎反应及组织修复的能力。在炎症的演变过程中,巨噬细胞会先产生促炎性的M1表型,帮助宿主对抗病原体。随后,巨噬细胞逐渐向M2表型转变,形成抗炎反应,并修复受损组织。由于巨噬细胞在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组织代谢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若巨噬细胞极化紊乱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疾病。有效分析巨噬细胞极化障碍的机制和过程,对疾病的诊疗大有帮助。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密切参与炎症的病理过程。内皮细胞可触发巨噬细胞的选择性生长、分化和功能极化。在本部分实验中,我们通过检测巨噬细胞的极化趋势并建立了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共培养模型,对共培养中内皮细胞凋亡率和炎性因子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发现与传统PMMA骨水泥相比,ES-PMMA骨水泥可促进巨噬细胞M2极化,并通过减少共培养模型中炎性因子的表达降低内皮细胞的凋亡率。目的:通过检测细胞培养液中巨噬细胞的极化趋势和共培养模型中炎性因子表达和内皮细胞凋亡率,进一步探究ES-PMMA骨水泥的抗炎机制。方法:骨水泥试件、筛选细胞培养液浓度同第二部分。实验同样分为四组:LPS诱导组、PMMA+LPS组、ES-PMMA+LPS及空白对照组。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极化和共培养体系中内皮细胞凋亡情况。Elisa、Western Blot、细胞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共培养体系中IL-6、TNF-α、IL-10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的含量和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巨噬细胞相关蛋白CD86表达水平LPS诱导组较空白对照组上调(P<0.01),ES-PMMA+LPS组表达水平下调(P<0.05);CD206表达水平LPS诱导组较空白对照组下调(P<0.001),ES-PMMA+LPS组表达水平上调(P<0.01)。2.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共培养体系中,LPS诱导组较空白对照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P<0.001),ES-PMMA+LPS诱导组较LPS诱导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01)。Elisa检测上清液中的IL-6、TNF-α和ICAM含量LPS诱导组较空白对照组增多(P<0.001),IL-10含量降低(P<0.001);ES-PMMA+LPS诱导组较LPS诱导组上述细胞因子含量降低(P<0.01或P<0.05),IL-10含量增多(P<0.05)。3.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IL-6、TNF-α和ICAM蛋白表达LPS诱导组较空白对照组上调(P<0.001),平均荧光强度增加(P<0.001);IL-10表达下调(P<0.001),平均荧光强度降低(P<0.001);ES-PMMA+LPS组较LPS诱导组和PMMA+LPS组IL-6、TNF-α和ICAM蛋白表达下调(P<0.05或P<0.01),IL-10表达上调(P<0.001);ES-PMMA+LPS组较LPS诱导组IL-6、TNF-α和ICAM平均荧光强度降低(P<0.001),IL-10平均荧光强度增加(P<0.001)。小结:1.ES-PMMA骨水泥通过释放依诺肝素钠可调节巨噬细胞特异性蛋白CD86和CD206的表达,减少巨噬细胞M1极化,并促进M2极化,减少炎症反应。2.在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中,ES-PMMA骨水泥可降低内皮细胞的凋亡率,其机制与减少促炎因子IL-6和TNF-α表达有关。3.ES-PMMA骨水泥可降低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蛋白表达,可抑制因内皮细胞损伤后的巨噬细胞黏附趋势,抑制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4.ES-PMMA骨水泥提高了共培养体系中抗炎因子IL-10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验证了第二部分的实验结果。结论:1.兔膝关节置换模型可作为成熟的动物模型,模拟手术局部炎性环境。在动物实验中,改良的ES-PMMA骨水泥植入后可通过释放依诺肝素钠,降低术区局部组织中炎性因子IL-17A/IL-6/IL-1β/TNF-α的分泌水平。2.在LPS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模型及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共培养体系中,ES-PMMA骨水泥可抑制促炎性因子IL-6、TNF-α和ICAM蛋白表达,提高抗炎性因子IL-10表达水平,减少炎性反应,发挥抗炎作用。3.ES-PMMA骨水泥可通过释放依诺肝素钠,干预巨噬细胞特征性蛋白CD86及CD206的表达,调节其M1/M2表型极化方向,从而减少炎性反应。4.在体外实验中,ES-PMMA骨水泥均可降低内皮细胞的凋亡率,其机制与调节炎性因子的相关蛋白表达有关。5.ES-PMMA骨水泥通过降低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蛋白表达,抑制因内皮细胞损伤后的巨噬细胞黏附趋势,防止炎性反应进一步加剧。6.改良的ES-PMMA骨水泥同样也会引起局部炎性反应,但较传统PMMA骨水泥产生的炎性反应小,说明依诺肝素钠具有一定抗炎作用。
5-ASA与高脂饮食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第一部分 溃疡性结肠炎中血脂与5-ASA疗效的相关性分析目的:探究血脂水平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疾病活动和预后的关系以及对5-氨基水杨酸(5-Aminosalicylic acid,5-ASA)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了 2003年1月至2020年9月具有详细血脂报告的497名UC患者的回顾性数据,分为短期血脂队列和长期血脂队列,进行单因素、多因素以及生存分析评估血脂水平与疾病活动度、远期结局以及5-ASA疗效的相关性,同时根据血脂谱行亚组分层分析评估各类血脂与疾病活动度与预后的相关性。所有患者均随访至2021年9月30日。结果:1.与血脂正常的UC患者相比,血脂异常患者表现出更严重的疾病活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p<0.05)水平与疾病活动度负相关(p<0.05)。2.与短暂性血脂异常和血脂正常的患者相比,持续性血脂异常患者的UC相关手术风险(风险比[Hazard ratio,HR]:3.2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86-5.75,p<0.001)和肿瘤发生风险(HR:7.92,95%CI:3.97-15.78,p<0.001)更高、无手术和无肿瘤生存期更短(均p<0.001)。HDL-C(均p<0.001)和载脂蛋白 A1(Apolipoprotein A1,ApoA1,均p<0.05)水平与手术、肿瘤发生风险负相关。3.接受5-ASA治疗的UC长期血脂队列中,与高HDL-C组相比,低HDL-C组的药物升级率更高(100.0%vs.74.4%,p<0.001),而粘膜愈合率更低(23.2%vs.41.8%,P=0.014)。低HDL-C水平是5-ASA治疗的UC患者药物升级(HR:1.63,95%CI:1.24-2.18,p<0.01selleck激酶抑制剂)和粘膜愈合(HR:0.56,95%CI:0.33-0.96,p<0.05)的独立影响因素,低HDL-C组的患者更早升阶梯治疗(HR:1.72,95%CI:1.31-2.25,p<0.001)和更晚实现粘膜愈合(HR:0.57,95%CI:0.34-0.97,p<0.05)。结论:1.UC患者的持续性血脂异常(特别是低HDL-C水平),与严重疾病活动风险和不良预后相关。应评估血脂模式,以改善UC早期高危患者的管理。2.相比高HDL-C水平,低HDL-C水平的UC患者5-ASA治疗药物疗效更差。血脂代谢尤其是HDL-C水平应纳入5-ASA用药策略的考虑变量中,同时为药物升阶梯治疗提供时机的参考。第二部分5-ASA与高脂饮食对小鼠急性结PacBio and ONT肠炎的影响及免疫机制背景和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脂水平与疾病活动度及预后相关,且5-ASA(5-Aminosalicylic acid,5-ASA)在血脂异常患者中抗炎效果欠佳。本研究旨在探究5-ASA与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FD)对急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其免疫机制。方法:1.建立C57BL/6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小鼠结肠炎模型,分为等热量对照饮食(Control diet,CD)非模型对照(CD-NC)组、CD-DSS模型组、CD-5ASA治疗组、HFD-NC组、HFD-DSS模型组、HFD-5ASA治疗组。通过体重下降、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镜下结肠炎评分、结肠长度和结肠组织病理评分评估结肠炎严重程度。同时收集血清标本检测血脂水平,收集结肠标本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tion,qRT-PCR)法检测细胞因子信使 RNA(Messenger RNA,mRNA)表达水平。2.分离和提取小鼠肠道固有层免疫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肠道免疫细胞比例和分型;收集小鼠结肠组织蜡块,采用多重免疫荧光评估肠道巨噬细胞浸润情况。3.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获取活动期UC患者和正常人粘膜表达谱数据,使用CIBERSORT算法进行免疫浸润分析。收集UC患者结肠组织标本,分为血脂正常组(n=3)、高TC组(n=3)和低HDL-C组(n=3),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各组5-ASA治疗前后的肠道巨噬细胞。4.体外构建THP-1炎性巨噬细胞模型,分别予5-ASA和脂质混合物(Lipid mixture,LM)干预后行细胞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各干预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5.利用THP-1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eritoneal macrophages,PM)体外构建炎性巨噬细胞模型,予5-ASA、LM和HDL-C单药和联合用药干预后采用CCK8法测定药物毒性,并行qPCR检测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结果:1.在小鼠实验中,与CD-DSS组相比,CD-5ASA组小鼠第10天DAI、结肠缩短程度、内镜下结肠炎评分、组织病理评分有减低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均p>0.05);HFD-5ASA 组相比 HFD-DSS 组,逆转了血清 HDL-C 的下降(p<0.05),同时小鼠第10天DAI、结肠长度短缩程度、内镜下结肠炎评分和组织病理评分均显著减低(均p<0.05)。和对应饮食的模型组相比,HFD-5ASA组中结肠黏膜炎症因子包括白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 α)的 mRNA 相对表达量下降(均p<0.05),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01),而CD-5ASA组中未见上述变化。流式细胞检测和多重免疫荧光结果表明,相比HFD-DSS组,HFD-5ASA组小鼠肠道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比例显著下降(n=6,均p<0.05),且M1巨噬细胞比例降低、M2巨噬细胞比例升高(均p<0.05)。2.GEO数据库免疫浸润分析中,与健康人相比,活动期UC患者肠道M0和M1巨噬细胞比例升高(均p<0.05)、M2巨噬细胞比例降低(p<0.0.001)。人体结肠组织标本的CD68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血脂正常组的UC患者的结肠病变部位在5-ASA治疗后比治疗前的巨噬细胞浸润减少(n=3,p<0.05),而在高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低HDL-C水平组中治疗前后未见显著变化(各n=3,均p>0.05)。3.体外炎性巨噬细胞模型RNA测序结果中,GO富集分析显示5-ASA处理与炎症反应和巨噬细胞分化明显相关,混合脂质(LM)干预与巨噬细胞中炎症反应和药物反应通路等显著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5-ASA处理后DEGs在炎症性肠病相关通路、多种细胞因子信号及多种免疫细胞相关通路富集,LM处理后DEGs主要在炎症因子信号通路以及IBD相关通路等富集。Control组相比Blank组上调了多种炎症因子、炎症因子受体以及趋化因子相关基因表达,5-ASA和LM处理均可使Control组中变化的基因表达水平正常化。(均p<0.05)4.THP-1和PM体外炎性巨噬细胞模型中共同验证了,单药5-ASA明显上调抑炎因子表达,单药LM或者HDL-C明显下调促炎因子的表达,5-ASA联合LM或HDL-C可下调多种促炎因子,同时上调多种抑炎因子。结论:1.5-ASA联合HFD可上调HDL-C水平,同时抑制肠道巨噬细胞的浸润、降低M1型巨噬细胞比例、升高M2型巨噬细胞比例,下调结肠组织黏膜的促炎因子表达、上调抑炎因子表达,明显减轻DSS小鼠结肠炎炎症。2.5-ASA联合脂质通过下调炎性巨噬细胞促炎因子水平、上调抑炎因子水平,发挥直接抗炎作用。第三部分 5-ASA与高脂饮食对小鼠急性结肠炎中肠道菌群的影响背景和目的:饮食和肠道菌群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机制的核心因素,5-ASA联合高脂饮食(MCC950化学结构High fat diet,HFD)显著缓解小鼠结肠炎症。本研究旨在探究5-ASA与HFD对急性结肠炎的抑炎作用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方法:构建C57BL/6高脂饮食的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小鼠结肠炎模型后分成六个实验组:等热量对照饮食(Control diet,CD)非模型对照(CD-NC)组、CD-DSS模型组、CD-5ASA治疗组、HFD非模型对照(HFD-NC)组、HFD-DSS模型组和HFD-5ASA治疗组。收集小鼠新鲜粪便标本,根据标本收集时间分为三组:①基线组包括CDO(CD预处理前)和HFDO(HFD预处理前);②饮食预处理后组包括CD1(CD预处理后)和HFD1(HFD预处理后);③治疗后组包括CD-NC、CD-DSS、CD-5ASA、HFD-NC、HFD-DSS、HFD-5ASA。基于 V3-V4 可变区,使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各组小鼠粪便进行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以比较各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差异,同时比较各组间菌群在门、科和属水平上丰度差异。应用LEfSe分析识别各组中的特征细菌分类群,同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临床指标、炎症因子、血脂水平与属水平粪便细菌丰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饮食预处理前后的四个实验组(CD0、HFD0、CD1和HFD1)共68个样本中有962个共有扩增子序列变异(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s,ASVs),四组间α多样性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但β多样性分析显示HFD处理后微生物结构与CD处理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01)。对门、科、属和种水平上丰度变化最大的细菌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HFD处理使正常小鼠的肠道菌群在各水平上发生结构性改变(均p<0.05)。2.在 DSS 和药物干预的六个实验组(CD-NC、CD-DSS、CD-5ASA、HFD-NC、HFD-DSS和HFD-5ASA组)共36个样本中共有ASVs有209个,相比CD-NC组,HFD-NC组肠道菌群的丰度未见显著差异(Tukey检验,p>0.05),但生物多样性增加(Wilcox检验,p<0.05)。DSS处理显著降低了粪便菌群丰度和多样性,5-ASA只在HFD-DSS小鼠中逆转了这种变化(均p<0.05)。DSS处理在门、科和属水平上下调多种有益菌和中间菌的丰度、上调有害菌的比例,但5-ASA只有在HFD-DSS组中逆转这种改变(均p<0.05)。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DA Effect Size,LEfSe)分析显示 CD-NC、CD-DSS、CD-5ASA、HFD-NC、HFD-DSS 和 HFD-5ASA 六个实验组中特定分类群的数目分别有5、5、3、11、1和6个,Spearman相关性分析确定了属水平上的毛螺菌科NK4A136群(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丰度与临床指标包括DAI评分、内镜下评分、组织病理学评分以及肠道巨噬细胞浸润呈负相关,而与结肠长度呈正相关。同时,毛螺菌科NK4A136群丰度与所有促炎因子表达水平负相关、和抑炎因子IL-10表达水平正相关(均p<0.01)。另外,毛螺菌科NK4A136群丰度与血清HDL-C水平正相关(p<0.01)。结论:HFD处理对正常小鼠肠道菌群具有调节作用,5-ASA联合HFD可改善肠道菌群失调,毛螺菌科_NK4A136群是5-ASA联合HFD发挥抗炎作用的潜在有益菌属,其丰度与血清HDL-C水平正相关。
1-MCP对氯化钾和干旱胁迫下苹果砧木及其幼树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苹果等果树的生长和生产时常受到干旱胁迫,氯化钾(KCl)是一种常用化肥,一些果树对其中的氯非常敏感,施用不当也会对果树造成胁迫。减轻干旱胁迫和过量KCl伤害,对维持果树正常生长和生产有重要实践意义。平邑甜茶是苹果常用砧木,本研究以平邑甜茶幼苗和2年生‘富士’苹果幼树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干旱和不同浓度KCl对幼苗和幼树的影响,比较了氯化钾和硝酸钾的影响差异,重点探讨了1-甲基环丙烯(1-MCP)对干旱和高浓度KCl伤害的缓解作用,结果如下:1.KCl处理幼苗15 d,随着浓度由0.25 mmol/L升高到100 mmol/L,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光合速率、根系活力及根系和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并均在5 mmol/L达到最高,根系和叶片Mselleck合成DA含量在25mmol/L时开始高于对照。KCl在0.25~5 mmol/L时促进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在50 mmol/L时呈明显抑制作用,在75~100mmol/L时对幼苗产生强烈伤害。2.5、15、25、35 mmol/L氯化钾和硝酸钾处理幼苗40 d,对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均有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程度越大,在5~25 mmol/L时氯化钾对地下鲜重、根系平均直径、根系活力、根系和叶片SOD、POD、CAT活性抑制程度大于硝酸钾,说明氯的毒害作用大于硝酸钾。在35 mmol/L时,二者对植株的损伤均达严重程度。3.0.025~0.2 g/L 1-MCP熏蒸,对50 mmol/L KCl处理15 d的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均有缓解作用。0.025、0.05 g/L的1-MCP对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光合、根系活力、根尖数、根长及植株内的SOD、POD、CAT酶活性、脯氨酸含量表现为逐渐升高,对根系和叶片中的MDA、H_2O_2、O_2.~-含量和细胞死亡率则逐渐降低,对N、K养分含量没有显著作用,促进Mg、Zn的含量,而在0.1、0.2 g/L下,对幼苗生长、根系活力、根长及酶活的提高开始下降,抑制MDA、H_2O_2、O_2.~-含量和细胞死亡率的能力减弱。以0.05 g/L的缓解效果最显著。4.采用15%聚乙二醇-6000(PEG-6000)水培模拟干旱胁迫处理7 d,熏蒸0.025~0.2g/L的1-MCP促进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净光合速率、根系长度以及根系活力,提高了幼苗根系和叶片SOD、POD、CAT活性及脯氨酸含量,降低植株MDA、H_2O_2、O_2.~-含量和细胞死亡率。在0.025、0.05 g/L时表现为逐渐升高,0.1、0.2 g/L时,对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减弱,以0.05 g/L的效果最显著。同时0.05 g/L的1-MCP提高了植株中的P含量,0.2 g/L的1-MCP提高了根系和叶片中Ca、Mg含量,0.1 g/L的1-MCP提高了茎中Ca、Mg含量,但对锌含量无Wnt-C59分子式显著影响。5.在50 mmol/L KCl处理条件下,采用土壤打孔和树冠悬挂两种不同方式,施用8.25 mg 1-MCP对苹果幼树均有缓解效果。对于根系长度及根系活力、根系和叶片中SOD、POD、CAT活性及脯氨酸含量在土壤打孔处理下的效果更显著,也可以显著降低MDA、H_2O_2、O_2.~-含量和细胞死亡率。树冠悬挂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两者对根系和叶片中的N、K含量无显著差异,但都可提高植株中P、Ca、Mg含量。6.通过控制土壤含水量(40%~50%)对苹果幼树进行干旱处理,土壤打孔和树冠悬挂两种方式下,施用8.25 mg 1-MCP对干旱胁迫均有缓解作用,其中土壤打孔可以显著促进根系长度、体积、根尖数以及根系活力,叶片中SOD、POD、CAT活性及脯氨酸含量,降低植株MDA、H_2O_2、O_2.~-含量和细胞死亡率。树冠悬挂对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叶片Ca含量有显著影响,打孔对根系Ca和Mg含量有显著影响Intrathecal immunoglobulin synthesis,两者对Zn含量无显著影响。
Asprosin扰乱线粒体动力学稳态从而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第1章引言肥胖是近年来困扰人类健康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会诱发一系列病症,其中血管内皮损伤是肥胖进程中最早出现的病变之一,也是最主要的致死因素。一般认为血管内皮损伤与异常脂代谢密切相关,近几年的研究显示,在肥胖状态下,能量代谢稳态失衡可归咎于线粒体活动异常。为了维持能量代谢的稳态,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分布和功能都会发生不断的变化。同时机体能量稳态失衡,会导致脂肪细胞、血管细胞、神经元和免疫细胞以及它们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组成的脂肪微环境发生改变。Asprosin(ASP)是一种新发现的脂肪因子,在调控糖脂代谢稳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ASP可以通过结合肝脏上嗅觉受体734(OLFR734)促进肝脏葡萄糖的释放,还可以直接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下丘脑促进食欲。在肥胖人群中,其水平的异常增高参与了心血管疾病(CVD)的进展和糖尿病等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但ASP在肥胖状态下对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中的作用以及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围绕“肥胖状态下异常升高ASP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系统研究。我们首先采用不同水平ASP处理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和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RTAECs),观察ASP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线粒体动力学稳态的影响;其次建立脂肪组织特异性ASP缺陷(ASP-deficiency)小鼠模型和高脂饮食(HFD)诱导小鼠肥胖模型,从整体水平研究ASP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最后应用小干扰sh RNA技术敲减DRP1以及DRP1药理特异性抑制剂(MDIVI-1)抑制线粒体fission,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究ASP对血管内皮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PI3K/AKT/eNOS)的改变及其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故本研究从整体动物、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多层面探究不同的ASP水平对血管内皮功能、胰岛素信号通路和线粒体动力学稳态的影响,为肥胖及肥胖相关CVD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也为以ASP为靶标开展的新药研发奠定坚实的实验基础。第2章脂肪因子ASP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影响目的:在体外细胞水平采用人工重组的ASP处理HUVECs和RTAECs,以此模拟肥胖条件下ASP升高,观察ASP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探索PI3K/AKT/eNOS通路蛋白表达及激活情况,初步探讨ASP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研究ASP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hereditary breast:1.摸索ASP处理浓度。设置一系列ASP浓度梯度(20 nmol/L、40 nmol/L、60 nmol/L、80 nmol/L和100 nmol/L)分别加入到HUVECs和RTAECs细胞培养基中作用48 h。采用MTT检测ASP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力影响。2.设置一系列ASP浓度梯度(1 nmol/L、10 nmol/L、50 nmol/L、100nmol/L)分别加入到HUVECs和RTAECs细胞培养基中作用48 h,最后用胰岛素(100Erastin半抑制浓度 nmol/L)作用细胞30 min。检测(1)一氧化氮(NO)水平:NO检测试剂盒(硝酸还原酶法)检测HUVECs和RTAECs细胞培养液中NO水平。(2)丙二醛(MDA)含量:使用MDA试剂盒检测;(3)胰岛素信号通路检测: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中PI3K/AKT/eNOS通路蛋白及磷酸化蛋白水平。结果:1.随着ASP浓度增加(20 nmol/L、40 nmol/L、60 nmol/L、80 nmol/L、100 nmol/L),ASP对HUVECs和RTAECs细胞的活性没有明显影响。2.随着ASP浓度的增加(1 nmol/L、10 nmol/L、50 nmol/L、100nmol/L),HUVECs和RTAECs细胞释放到培养基中NO水平下降,同时反应脂质氧化水平的MDA水平在HUVECs和RTAECs细胞中逐渐增加。3.随着ASP浓度的增加(1 nmol/L、10 nmol/L、50 nmol/L、100nmol/L),血管内皮细胞胰岛素通路相关蛋白p-PI3K/PI3K、p-AKT/AKT、peNOS/eNOS表达逐渐减少。结论:(1)ASP在浓度≤100 nmol/L范围内对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和RTAECs)无明显毒性,后续实验可在此范围内选择ASP作用浓度。(2)在细胞水平上,ASP可以呈浓度依赖性升高细胞氧化应激水平,抑制PI3K/AKT/eNOS信号通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第3章脂肪因子ASP对小鼠主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目的:使用小鼠肥胖模型,探究脂肪因子ASP对小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从整体水平研究ASP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ASP或ASP中和抗体(AASP)干预实验:我们前期已经成功制备了ASP抗体AASP。在本实验中我们将24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鼠),分别为Ctrl组、ASP组、HFD组和HFD+AASP组,其中Ctrl组和HFD组分别喂予正常饮食和高脂饮食24周,ASP组喂予正常饮食24周后腹腔注射ASP(0.5μg·g-1·day-1)连续给药4周,HFD+AASP组喂予高脂饮食24周后腹腔注射AASP(0.5μg·g-1·day-1)连续给药4周。(1)监测小鼠的身体测量学指标(如体重、体长等)。(2)检测小鼠血清中ASP的水平、糖脂代谢包括血糖、T-CHO、TG、HDL-C、ITT和GTT以及主动脉中NO以及MDA的含量。(3)通过超声检测小鼠血管舒张功能、血流动力学,通过MRBP大小鼠无创血压仪检测小鼠的血压。(4)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主动脉中p-PI3K/PI3K、p-AKT/AKT和p-eNOS/eNOS的表达情况。2.ASP缺陷小鼠实验:我们前期已经成功构建了脂肪组织ASP缺陷鼠(ASP-deficiency)。将12只野生型(WT)雄性C57BL/6鼠随机分为WT组和HFD+WT组。WT组喂予正常饮食24周,HFD+WT组喂予高脂饮食24周。将12只ASP缺陷鼠(ASP-deficiency)雄性C57BL/6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正常饮食(ASP-deficiency)和高脂饮食(HFD+ASP-deficiency)组,ASP-deficiency组喂予正常饮食24周,HFD+ASP-deficiency组喂予高脂饮食24周。(1)监测小鼠的身体测量学指标(如体重、体长等)。(2)检测小鼠血清中ASP水平、糖脂代谢指标(如血糖、ITT、GTT、T-CHO、TG、HDL-C)以及主动脉中NO以及MDA的含量。(3)通过超声检测小鼠血管舒张功能、血流动力学,通过MRBP大小鼠无创血压仪检测小鼠的血压。(4)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主动脉中p-PI3K/PI3K、p-AKT/AKT和p-eNOS/eNOS的表达情况。结果:1.ASP或AASP干预实验(1)小鼠身体测量学指标:正常饮食C57BL/6小鼠给予ASP后小鼠体重显著增加。高脂饮食的肥胖小鼠中给予AASP后,小鼠的体重明显下降。(2)小鼠血清ASP水平、糖脂代谢指标以及NO、MDA水平改变:与Ctrl组相比,HFD组血清ASP、血糖、T-CHO、TG以及主动脉组织MDA水平显著上升而血清HDL-C和血管组织中NO水平显著下降,而且小鼠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受损明显;ASP干预组各项生化指标同HFD组相似;但AASP干预(HFD+AASP)4周后,小鼠各项生化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水平,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异常也得到显著改善。(3)小鼠血管舒张功能和血压水平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Ctrl组相比,ASP、HFD、HFD+AASP组由硝普钠(SNP)介导的血管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均没有明显影响,而ASP组和HFD组由乙酰胆碱(Ach)和胰岛素(INS)介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显著下降;与HFD组相比,HFD+AASP组小鼠的由Ach和INS介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显著改善。此外,与Ctrl组比,尽管HFD组的血压升高,但ASP、HFD和HFD+AASP组颈动脉流速无明显差异,分别给予SNP、Ach和INS等血管扩张药,ASP、HFD、HFD+AASP组的血压和颈动脉流速无明显变化。(4)主动脉内皮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改变:与Ctrl组相比,ASP和HFD组可负性调节PI3K/AKT/eNOS通路;与HFD组比较,给予AASP后,可以逆转高脂诱导的该通路的抑制。2.ASP缺陷小鼠实验(1)小鼠身体测量学指标:与WT组相比,HFD+WT组小鼠的体重明显升高,而ASP-deficiency和HFD+ASP-deficiency组的体重无明显差异。(2)小鼠血清ASP水平、糖脂代谢指标以及血管中NO、MDA水平改变:与WT组相比,HFD+WT组中除了NO和HDL-C水平下降外其他指标均显著升高,说明HFD导致了小鼠糖脂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IR);ASPdeficiency和HFD+ASP-deficiency组小鼠血清ASP水平下降,其他血清糖脂代谢指标以及血管组织中NO和MDA水平无明显差异但显著低于HFD+WT组。(3)小鼠血管舒张功能和血压水平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WT组相比,ASP-deficiency、HFD+WT和HFD+ASP-deficiency组的由SNP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均没有明显影响,且ASP-deficiency和HFD+ASPdeficiency组由Ach和INS介导AY-22989临床试验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也无明显差异,而HFD+WT组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显著下降。与WT组比,ASPdeficiency和HFD+ASP-deficiency血压无明显差异,HFD+WT组的血压升高,ASP-deficiency、HFD+WT和HFD+ASP-deficiency组颈动脉流速无明显差异,给予血管扩张药(SNP,Ach和INS)后,ASP-deficiency、HFD+WT和HFD+ASP-deficiency组的血压和颈动脉流速均无明显变化。(4)主动脉内皮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改变:与WT组相比,HFD+WT组负性调控PI3K/AKT/eNOS通路,C57BL/6小鼠ASP缺陷对PI3K/AKT/eNOS通路无明显影响,但ASP缺陷可以逆转高脂对PI3K/AKT/eNOS通路的抑制。结论:(1)ASP可导致小鼠糖脂代谢紊乱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胰岛素抵抗(IR)。(2)AASP可改善HFD诱导的糖脂代谢紊乱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IR。(3)脂肪组织ASP缺陷也可改善HFD诱导的糖脂代谢紊乱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IR。第4章脂肪因子ASP对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动力学稳态的影响目的:根据第三章研究结果,ASP可以引起体内糖脂代谢紊乱和氧化应激水平升高,从而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然而,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可能与线粒体功能障碍介导的ROS升高密切相关,而线粒体动力学稳态是维持线粒体正常功能的主要方式。因此本章拟从细胞和动物水平研究ASP对线粒体动力学稳态的影响,进一步理清ASP诱导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线粒体动力学稳态之间的关系。方法:1.细胞实验:设置一系列ASP浓度梯度(1 nmol/L、10 nmol/L、50 nmol/L、100 nmol/L)分别加入到HUVECs和RTAECs细胞培养基中作用48 h,最后用胰岛素(100 nmol/L)作用细胞30 min。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DRP1(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的Ser-616和Ser-637的磷化蛋白水平以及MFN2(线粒体融合蛋白)的表达水平。2.动物实验:(1)动物实验分组同第三章方法1。分别检测Ctrl组、ASP组、HFD组和HFD+AASP四组小鼠中DRP1和MFN2水平。(2)动物实验分组同第三章方法2。分别检测WT组、HFD+WT组,ASP-deficiency组和HFD+ASP-deficiency组小鼠中DRP1和MFN2水平。结果:1.细胞实验(1)随着ASP浓度的升高,HUVECs和RTAECs中DRP1表达逐渐上调,而MFN2水平逐渐下调,出现了线粒体动力学稳态失衡。(2)随着ASP浓度的升高,同总DRP1一样,HUVECs和RTAECs中DRP1的Ser-616和Ser-637的磷化水平均显著升高。2.动物实验(1)同HFD组一样,C57BL/6小鼠给予ASP后也可显著升高血管组织中DRP1的表达,下调MFN2的表达,导致线粒体动力学稳态失衡。(2)ASP-deficiency在正常饮食下不影响血管组织DRP1和MFN2的表达,但在高脂饮食下,ASP-deficiency可逆转HFD诱导的DRP1上调以及MFN2下调,恢复线粒体动力学稳态。结论:(1)ASP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动力学稳态失衡。(2)AASP和ASP缺陷均可改善肥胖状态下线粒体动力学稳态失衡。(3)ASP诱导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能与线粒体动力学稳态失衡有密切关系。第5章脂肪因子ASP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线粒体动力学机制及意义目的:根据第四章研究结果发现,ASP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且可诱导线粒体动力学稳态失衡,那么ASP诱导的线粒体动力学稳态失衡是不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机制呢?此外,抑制线粒体fission来恢复线粒体动力学稳态是否对ASP诱导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具有改善作用?因此本章以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为靶标,通过给予DRP1药理性抑制剂MDIVI-1抑制DRP1活性或通过sh RNA干扰下调DRP1表达探究ASP诱导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及其潜在的临床转化价值。方法:1.DRP1药理性抑制实验:将HUVECs和RTAECs分为6组,分别为Ctrl组、棕榈酸盐(PA:0.25 mmol/L)组、ASP(50 nmol/L)组、PA+ASP组、PA+ASP+MDIVI-1(10μmol/L)组、PA+ASP+DMSO组,其中PA、ASP作用细胞36 h,再接着用MDIVI-1作用12 h,最后用胰岛素(100nmol/L)作用细胞30 min。(1)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形态和结构;(2)Western blot检测DRP1和MFN2水平;(3)NO水平检测;(4)MDA的含量检测;(5)胰岛素信号通路检测: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中PI3K/AKT/eNOS通路蛋白及磷酸化蛋白水平。2.DRP1敲减实验:根据DRP1靶点设计出三种针对DRP1不同靶位的敲减慢病毒。将含有DRP1-sh RNA1、DRP1-sh RNA2、DRP1-sh RNA3和Scrambled sh RNA的慢病毒感染HUVECs和RTAECS,孵育72 h,通过Western blot检测DRP1敲低效率,与Ctrl组比较确定最佳DRP1敲减病毒。将HUVECs和RTAECs分为Scrambled sh RNA和DRP1-sh RNA组,每组又细分为4个亚组,分别为Ctrl组、PA(0.25 mmol/L)组、ASP(50 nmol/L)组和PA+ASP组。其中PA、ASP作用细胞48 h,最后用胰岛素(100 nmol/L)作用细胞30 min。(1)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形态和结构;(2)Western blot检测DRP1和MFN2水平;(3)NO水平检测;(4)MDA的含量检测;(5)胰岛素信号通路检测: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中PI3K/AKT/eNOS通路蛋白及磷酸化蛋白水平。结果:1.DRP1药理性抑制实验(1)线粒体形态结构改变:PA和ASP分别处理血管内皮细胞均可导致线粒体fission,表现为线粒体碎裂,分支变短,两者合用后,线粒体fission更加显著;给予MDIVI-1后,MDIVI-1可以显著对抗高脂状态下ASP诱导的线粒体fission以及DRP1表达的上调和MFN2的下调。(2)给予MDIVI-1后,MDIVI-1可以显著逆转高脂状态下ASP诱导的NO水平的下降以及MDA水平的升高。(3)给予MDIVI-1后,MDIVI-1可以显著逆转高脂状态下ASP诱导的PI3K/AKT/eNOS通路蛋白的下调,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2.DRP1敲减实验:(1)通过Western blot检测DRP1沉默效率:与Scrambled sh RNA组相比,DRP1-sh RNA1、DRP1-sh RNA2、DRP1-sh RNA3均可不同程度下调DRP1蛋白表达,但以DRP1-sh RNA1最为显著,因此DRP1-sh RNA1用于后续DRP1敲减实验。(2)线粒体的形态结构:DRP1敲减可显著改善PA、ASP和PA+ASP导致的线粒体碎片化,抑制线粒体fission,下调DRP1表达,却上调MFN2表达。(3)DRP1敲减可显著逆转PA、ASP和PA+ASP导致的NO水平的下降以及MDA水平的升高。(4)DRP1敲减可显著对抗PA、ASP和PA+ASP诱导的PI3K/AKT/eNOS通路蛋白的下调,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结论:(1)抑制DRP1活性可以纠正高脂模型中ASP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动力学稳态失衡,降低氧化应激水平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2)DRP1敲减可以纠正高脂模型中ASP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动力学稳态失衡,降低氧化应激水平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3)ASP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由于线粒体动力学稳态失衡所致,故纠正ASP诱导的线粒体动力学稳态失衡可能是肥胖及其相关的CVD防治的有效途径。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化疗对恶性淋巴瘤患儿的治疗效果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方案化疗对恶性淋巴瘤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80例恶性淋巴瘤患儿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44),对照组患儿采取CHOP方案化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水平、血常规指标[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脏器功能异常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儿TNF-α、PDGF-BB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患儿TNF-α、PDGF-B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uromycin临床试验。治疗后,两组患儿WBC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Hb、PLT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患儿WBC水平低于对照Library Construction组,Hb、P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心脏超声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AY-22989价格发生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观察组患儿的肿瘤复发转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化疗可提高恶性淋巴瘤患儿的治疗效果,改善血常规指标,降低肿瘤复发转移率,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脏器功能损害。
尸体肝移植伦理审查问题研究
目的伦理审查是保障器官移植事业合规发展的重要程序与必要环节,其具体实践应当予以进一步关注,患者相关权益也应当且必须受到保障。近年来,终末期肝病患者数量逐年上升,而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的最佳治疗手段。肝移植作为一项重要的器官移植类别,其每年移植数量总体较少,主要原因是肝源的极度短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是当前供肝的主要来源,每例尸体肝移植手术都必须通过移植医院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审查才能开展。而尸体肝移植伦理审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对相关规章制度还落实不到位,患者仍处于弱势地位,患者权益仍需被关注。本研究通过对尸体肝移植伦理审查具体实践中的案例进行探讨分析,探讨患者相关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建议。对象尸体肝移植的伦理审查实践过程:选取目标移植医院近两年内开展的部分尸体肝移植会议审查过程和通讯审查过程。方法质性研究:通过非参与式观察法参与旁听山MRTX849研究购买西省某三级甲等移植医院尸体肝移植伦理审查会议,共18次,包括会议审查和通讯审查两种形式,二者以开会场地和紧急性作为区分,每次审查例数为1-3例,共31例,为后续进行案例分析提供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获取的会议笔记、病情介绍等案例资料进行探讨分析,挖掘案例背后隐藏的有关患者权益保障的问题。结果通过对案例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尸体肝移植伦理审查形式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知情同意书的缺失、知情同意过程的模糊、公正性的“离场”、“器官接收确认书”的“隐匿”。尸体肝移植伦理审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伦理审查会议参会委员人员构成不合理、医学专业委员的“似是而非”、非医学专业委员的“雾里看花”、患者个人情况缺失、患者家庭情况缺失。结论本研究基于伦理视角,以尸体肝移植伦理审查实践案例为依据进行分析,针对在伦理审查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应当严格落实伦理审查制度的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上,补充和细化不同伦理审查形式中的具体实践要求,如在知情同意方面,邀请伦理专家直接参与知情同意过程,在伦理审查会议中对知情同意相关情况需重点汇报;在伦理委员会建设方面,加强伦理委员会委员的genetic fate mapping筛选,开展对伦理委员会委员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及考核,以更好地推动伦理委员会发挥应有作用;在伦理审查会议方面,建议在病例报告等重要材料中补充患者的相关重要信息,并为伦理审查会Angiogenesis抑制剂议进行合理降速,以充分践行伦理审查的“初心”,最终切实保障患者相关权益。
pH响应型DOX@R_9-PEC-NP药物载体的合成及释药性能研究
利用天然果胶(PEC)和九聚精氨酸(R_9)构建一种具有穿膜效果及pH响应型的载药纳米球(R_9-PEC-NP),用于目标药物的靶向递送。以PEC和R_9Anti-microbial immunity为原料,合成了具有穿膜效果的九聚精氨酸修饰的果胶衍生物(R_9-PEC),并用元素分析仪(EA)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R_9-PEC进行了表征;在R_9-PEC溶液中CaCO_3自组装形成一种具有pH响应型的纳米球(R_9-PEC-NP),selleck Empagliflozin并用Zeta电位与粒度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形貌、尺寸和电位进行了测定,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和倒置荧光显微镜分析了R_9-PEC-NP对阿霉素(DOX)的装载及释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R_9和PEC成功连接,呈现规BIBW2992体内实验剂量则的球形,平均粒径为215 nm;所制备的R_9-PEC-NP微粒可对DOX实现有效装载,包封率为(88.70±3.56)%,载药量为(8.15±0.12)%;该纳米球可以缓控释放DOX,且具有较好的pH响应性,同时,因R_9的连接赋予其细胞穿膜性能,使其成为潜在的智能给药系统载体材料。
负载丹酚酸B和ALA的新型纳米光敏剂对光动力治疗口腔白斑病和口腔癌增效作用的研究
目的:合成负载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lB)和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的新型纳米光敏剂(nano-SalB-ALA),验证nano-SalB-ALA对光动力治疗口腔白斑病和口腔癌的增效作用。方法:采用脂质体薄膜分散法合成包载SalB和ALA的新型纳米光敏剂(nano-SalB-ALA),并制备包载SalB的脂质体纳米粒(nano-SalB)和包载ALA的纳米光敏剂(nano-ALA)作为对照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口腔白斑细胞Leuk1和舌癌细胞Cal27对nano-SalB-ALA的摄取情况;SOSG实验检测selleck MS-275nano-SalB-ALA光动力治疗中单线态氧的释放;CCK-8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析nano-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SalB-ALA光动力治疗对Leuk1和Cal2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Cal27细胞裸鼠皮下成瘤模型验证nano-SalB-ALA对光动力治疗的增效作用。结果:体外细胞实验证实Leuk1和Cal27可以有效摄取nano-SalB-ALA,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Metabolism抑制剂摄取量逐渐增多;和对照组相比nano-SalB-ALA作为光敏剂可以产生更丰富的单线态氧以及更有效地抑制Cal27和Leuk1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和对照组相比nano-SalB-ALA光动力治疗对裸鼠皮下成瘤抑制作用更强。结论:新型纳米光敏剂nano-SalB-ALA可能通过增加单线态氧的释放改善病变部位缺氧微环境,从而增强光动力治疗口腔白斑病和口腔癌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