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鼠骨骼肌损伤模型分析丹参素对骨骼肌损伤后修复再生的促进作用

旨在探明丹参单体成分丹参素在骨骼肌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建立骨骼肌损伤模型,设置丹参素治疗组,通过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肌纤维修ABT-263试剂复过程,genetic etiologyWestern blot和Q-PCR方法检测肌再生相关因子(α-Actinin、eMyHC、MyoD、MyoG、Pax7和MSTN),炎症相关因子(IL-6和IL-10),巨噬细胞类型相关因子(F4/80),瘢痕组织形成相关因子(CollagenⅠ和α-SMA)及肌间脂肪相关因子PPAR-γ的表达。结果显示,丹参素降低损伤组腓肠肌对Evans blue的摄取,显著增加α-Actinin和eMyHC因子的表达水平。与损伤组相比,肌肉再生相关因子MyoD、MyoG和Pax7的表达水平在丹参素治疗之后显著升高,而MSTN显著减少。丹参素显著降低损伤组F4/80的表达,加快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的转化,降低IL-6 mRNA水平,增加IL-10 mRNA水平。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丹参素减少受损骨骼肌胶原纤维的分布,并且降低CSTM2457作用ollagenⅠ和α-SMA的表达。同时,丹参素显著增加肌间脂肪因子PPAR-γ的表达。因此,丹参素能够加快肌纤维的再生,促进肌间脂肪的形成,减少纤维化瘢痕的生成,从而加快骨骼肌修复进程,提高骨骼肌修复质量。

柚皮素对骨骼肌有氧代谢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

研究目的:提高骨骼肌氧化代谢能力可以预防各种代谢类疾病,如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骨骼肌是哺乳动物体内含量最多的组织,由不同类型的肌纤维混合而成,根据肌球蛋白重链分为慢肌球蛋白(MyHCⅠ)和快肌球蛋白(MyHCⅡa、MyHCⅡb、MyHCⅡx)。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均具有高度的可塑性,有研究表明,通过增加Ⅰ型肌纤维的比例可以提高运动耐力、抗机体疲劳和预防代谢疾病等。柚皮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芸香科植物中的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代谢紊乱、抗纤维化、降血糖、降血脂等多种药理活性。在医药学领域有广泛的关注,近来已经报道柚皮素在改善肌肉健康方面具有有益效果,能够促进肌细胞的摄糖能力,但是尚未探索柚皮素调节骨骼肌氧化代谢能力的作用和机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在氧化能力强的组织中高表达,如骨骼肌和心肌,通过提高脂肪酸氧化和控制线粒体质量关键成分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和调控氧化代谢,是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关键调节因子。另外PGC-1α优先在富含Ⅰ型肌纤维的肌肉组织中表达,且在调控肌纤维类型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运动能够显著提高骨骼肌氧化代谢能力,缓解机体疲劳和代谢相关疾病,由于社会当中存在运动障碍和运动耐受能力差的人群,身体不足以支持运动,因此希望通过营养补充代替运动的方式弥补运动不足的情况。综上所述,本研究以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建立两组不同剂量柚皮素处理组模型,通过运动能力测试及分子水平检测,探究柚皮素对骨骼肌氧化代谢能力的影响。研究方法:(1)动物分组及营养素干预:选用雄性8周龄C57BL/6J小鼠30只,在SPF级动物房适应一周后,将实验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CON)、50 mg/kg体重柚皮素处理组(NE50)和100 mg/kg体重柚皮素处理组(NNeuroscience EquipmentE100)。分组完成后每天给柚皮素处理组小鼠(NE50、NE100)灌服不同剂量的柚皮素溶液,对照组小鼠灌服同等体积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Erastin纯度灌胃时间为12周。灌胃期间每三天记录一次小鼠食物摄入量,每周记录一次小鼠体重变化。(2)代谢率及体成分检测:使用Columbus CLAMS实验动物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并记录小鼠摄氧量(VO2)、二氧化碳排出量(VCO2)及呼吸代谢率(RER),使用QMR06-06OH小型动物体成分分析仪检测实验小鼠瘦肉含量和脂肪含量。(3)运动能力测试:使用小鼠握力测定仪测试小鼠前肢抓力;小鼠跑步机测试低速跑和高速跑运动时间,小鼠跑步测试前两周进行低速适应性训练;使用钢丝悬吊测试前肢悬挂时间。(4)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qPCR):所有运动测试结束两天后取材,使用戊巴比妥钠麻醉小鼠,取各组小鼠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从转录水平检测肌肉组织中肌球蛋白重链基因亚型MyHCⅠ、MyHCⅡa及肌红蛋白、TNNT1和PGC-1α的表达。(5)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从翻译水平检测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中肌球蛋白重链7(MyHCⅠ)、肌球蛋白重链2(MyHCⅡa)及PGC-1α的表达。(6)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通过荧光染色,分析各组腓肠肌氧化型肌纤维数量分布情况。(7)酶活性检测:检测骨骼肌中氧化酶SDH(琥珀酸脱氢酶)和糖酵解限速酶HK(己糖激酶)的活性。(8)数据分析:数据通过SPSS 21.0和Gra PhPad Prism 8进行统计分析及文章作图,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P<0.05时差异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柚皮素显著提高小鼠耐力运动表现。经运动能力测试后显示柚皮素处理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前肢悬吊时间和低速跑力竭时间显著增加(NE50,P<0.05;NE100,P<0.01),而运动爆发力相关的前肢抓力和高速跑测试未见明显变化。(2)柚皮素增强小鼠的氧化代谢能力。柚皮素处理组小鼠(NE100)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夜间呼吸交换率(RER)显著降低(P<0.01),摄氧量(VO2)明显增加(P<0.05);柚皮素处理组小鼠(NE100)腓肠肌中SDH和HK酶活性显著增加(P<0.01),表明柚皮素处理可以提高骨骼肌中氧化代谢酶活性。(3)柚皮素促进小鼠氧化型肌纤维mRNA和蛋白表达。q-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柚皮素处理组显著上调慢肌相关基因MyHCⅠ、TNNT1(NE50,P<0.05;NE100,P<0.01),MyHC IIa(NE100,P<0.05)和肌红蛋白(NE100,P<0.01)的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柚皮素显著激活肌球蛋白重链MyHC I和MyHCⅡa蛋白表达(MyHC I:NE50,P<0.05;NE100,P<0.01。Mselleck激酶抑制剂yHC IIa:NE100,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NE100组小鼠肌肉中氧化型肌纤维数量较对照组增加明显(P<0.01)。(4)柚皮素显著上调小鼠骨骼肌PGC-1α表达水平。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经柚皮素处理后小鼠肌肉组织中PGC-1α显著增加(NE50,P<0.05;NE100,P<0.01)。研究结论:柚皮素可以增强小鼠耐力运动能力,提高氧化酶活性及摄氧量,显著提高PGC-1α在骨骼肌中的表达。因此柚皮素补充可能在调节骨骼肌氧化型肌纤维含量和提高氧化代谢能力中起到重要作用。

导管消融术对不同类型房颤患者左心房机械重构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及其引发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逐渐升高。目前老年患者所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长,房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房颤能显著增加患者的卒中风险。除此之外,房颤相关的卒中患者通常预后差,相较于其他类型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以及高死亡率等特点。房颤发作时心房的不规则收缩,往往会造成心房射血分数的下降。随着房颤时间的延长,患者罹患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射频消融术作为房颤有效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恢复窦性心律、改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并被证明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射频消融术的成功率始终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对于持续性及长程持续性Human hepatic carcinoma cell房颤患者。除此之外,射频消融术对于房颤患者左房重塑的影响尚不清楚。一方面,射频消融术有助于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这可能利于左心房功能的改善。另一方面,消融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也会造成医源性心肌损伤,甚至形成新的瘢痕,这可能导致左心房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尤其是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左心房较阵发性房颤患者往往有着更广泛的心肌纤维化和更低的左心房应变。目前不同类型房颤患者消融术后的心房改善情况尚无定论。因此,进一步探究射频消融术对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房功能的改善程度,可以为临床消融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二维斑点追踪技术(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是一种新技术,能够定量评估心肌运动功能。它不依赖于多普勒原理,无角度依赖性,相较于比组织多普勒成像有更大的优越性。相关研究证实了应用无创2D-STI评价左心房功能的可靠性。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机械结构,通过2D-STI测量应变(Strain,S)和应变率(Strain rate,SR),以此来综合评价左心房整体功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反应在房颤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炎症反应通过造成内皮细胞的损伤以及功能障碍,导致心房心肌的纤维化,进而引起心房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最终促进了房颤的发生。射频消融术术中通过消融热量造成心房心肌的永久性坏死,进而达到阻断肺静脉以及周边异常电位的目的。然而,射频消融术术后是否会引起患者机体的炎症反应,并导致左心房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尚不得而知。本研究分析了收集的炎症指标,目的在于讨论不同类型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炎症指标的变化程度。另外,近年来人们发现他汀类药物除具有降脂作用外,还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但他汀是否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的左心房功能目前仍未有定论。我们的研究旨在评估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及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前及术后左心房结构、功能以及炎症指标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他汀类药物是否能改善左心房的功能。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索导管消融术对不同类型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第二部分探索导管消融术对不同类型房颤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第三部分探索房颤射频消融联合他汀类药物应用后左房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第一部分导管消融术对不同类型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目的:射频消融术被广泛应用于房颤患者,然而其对不同房颤类型患者左心房逆重构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对比研究了射频消融术对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性房颤及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本实验纳入2016年4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在我院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根据房颤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例和长程持续性房颤组。于术前、术后1周、2周、3周、4周、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前后径(Left atrial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LAAD)、左心房上下径(Left atrial vertical diameter,LAVD),利用LAAD测量左心房最大容积(Left atrial maximum volume,LAVmax)以及左心房最小容积(Left atrial minimum volume,LAVmin),并计算左心房排空分数(Left atrial emptying fraction,LAEF)。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获得左心房各节段应变及应变率曲线,测量并计算左心室收缩期左心房平均峰值应变(S),左心室收缩期及左心室舒张早、晚期左心房平均峰值应变率(SRs、SRe、SRa)。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到涉及重复测量射频消融术术前后不同指数的连续数据,采用Bonferroni进行P值校正(0.05/8=0.006)。校正后的P值<0.006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180例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组60例(平均年龄56.9±10.8岁,男性34例),持续性房颤组60例(平均年龄61.3±9.7岁,男性37例),长程持续性房颤组60例(平均年龄60.9±7.7岁,男性30例)。在左心房结构方面,持续性房颤组和长程持续性房颤组术前LAAD、LAVD、LAVmax、LAVmin均大于阵发性房颤组,术后持续性房颤组和长程持续性房颤组上述指标均减小,但仍大于阵发性房颤组(P<0.001)。阵发性房颤组1年内LAAD、LAVD、LAVmax、LAVmin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6)。持续性房颤组术后3个月LAAD、LAVD显著降低(P<0.001),长程持续性房颤组在术后2周LAAD显著降低(P<0.001),Cobimetinib采购而LAVD在随访过程中未见明显降低(P>0.006);持续性房颤组和长程持续性房颤组在术后1-3周时LAVmax及LAVmin开始出现显著下降,之后仍持续下降。在左心房功能方面,阵发性房颤组LAEF、S、SRs、SRe、SRa在1年内无明显变化(P>0.006),但仍有改善趋势。持续性房颤组和长程持续性房颤组术后1周LAEF、S显著升高(P<0.006),之后仍持续升高;持续性房颤组和长程持续性房颤组术后SRs和SRa绝对值较术前显著升高,而SRe绝对值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有上升趋势。小结:射频消融术治疗在不同类型房颤患者中带来的左房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不尽相同。1)射频消融术治疗对于左房结构影响:持续房颤与长程持续房颤患者左房内径及左房容积的改善明显优于阵发房颤患者。2)对于左房功能的影响:阵发房颤患者1年内LAEF、S较前有改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持续房颤及长程持续房颤两者在术后1年内LAEF、S较前显著改善。3)射频消融术能显著改善房颤患者的左房结构和功能,尤其是持续性房颤和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第二部分导管消融术对不同类型房颤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目的:炎症反应似乎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炎症相关指标可以预测房颤复发。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了收集的炎症指标,目的在于讨论不同类型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炎症指标的变化程度。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于2016年4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在我院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180例房颤患者,根据房颤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例和长程持续性房颤组。术前完善常规化验及检查及进行CHA2DS2-VASc评分和HASBLED评分,充分评估患者出血及脑卒中风险。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2天、3天、1周、2周、3周、4周、2个月、3个月重复测量中性粒细胞数目(Neutrophil,Ne)、淋巴细胞数目(Lymphocyte,Ly)、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指标,并计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绝对值的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结果:共纳入180例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组60例(平均年龄56.9±10.8岁,男性34例),持续性房颤组60例(平均年龄61.3±9.7岁,男性37例),长程持续性房颤组60例(平均年龄60.9±7.7岁,男性30例)。三组患者术后NLR的变化趋势相似,在术后1天NLR达到高峰,1周内显著下降,直至术后1个月基本恢复术前水平。三组患者术后CRP的变化趋势略有不同,在阵发性房颤组,术后CRP逐渐升高,于术后2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步下降,于2周基本达到与术前相似水平。在持续性房颤组和长程持续房颤组,术后CRP逐渐升高,于术后3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步下降,于2周基本达到与术前相似水平。小结:射频消融术后1-3天内炎症指标较术前显著升高,但均在2-4周内恢复术前水平。不同类型房颤的炎症指标在术后均有升高,而后降至正常水平。我们的研究结果可能提示在不同类型的房颤消融手术中,炎症反应都参与其中,持续房颤与长程持续房颤的炎症反应更明显。第三部分房颤射频消融联合他汀类药物应用后左房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目的:研究显示,经他汀类药物可以提高急性脑卒中和房颤的患者的其生存率。另外还有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房颤患者电复律后的房颤复发率,然而对于他汀类药物能否降低射频消融术后的心功能影响则鲜有报道。基于此,探究房颤射频消融联合他汀类药物应用后左房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以期为减少射频消融术后的复发率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本实验纳入2016年4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在我院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180例房颤患者,根据是否使用他汀类药物干预,将患者分为他汀组90例,非他汀组90例。他汀治疗组患者术前3天至术后1年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辉瑞)。非他汀治疗组患者则始终不用他汀类药物干预,如遇特殊情况必须使用者则排除。术前完善常规化验及检查及进行CHA2DS2-VASc评分和HASBLED评分,充分评估患者出血及脑卒中风险。术前、术后1周、2周、3周、4周、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均重复测量心脏结构和功能等指标。结果:在左心房结构方面,LAAD、LAVmax、LAVmin在术后随访各时间节点,他汀与非他汀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样在左心房功能方面,LAEF、S、SRs、SRa和SRe在术后随访各时间节点,他汀与非他汀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小结:总体来说,从心房结构和功能的角度上来看,规律服用常规剂量他汀的患者在此后的一年时间内并无明显受益。提示我们在已经发生结构重构的患者当中,即使患者能从手术中获益,但却无法从他汀类药物中获益。在结合既往已有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预防房颤的发生发展以及复发尤为重要。结论:1.我们通过对比研究射频消融术对不同类型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显示在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通过恢复窦律可明显改善持续房颤与长程持续房颤患者的左房结构、LAEF以及左房应变。而对于阵发房颤患者来说,射频消融术治疗有改善其心房结构与功能的趋势,但并无统计学差异。2.我们通过对比研究射频消融术对不同类型房颤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类型房颤的炎症指标在术后均有升高,而后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房颤与长程持续房颤的炎症反应ZD1839分子量更明显强于阵发房颤患者。3.我们通过研究是否口服他汀类药物对房颤消融患者左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对房颤患者心房结构和功能无显著影响。

MPP~+刺激的星形胶质细胞小细胞外囊泡通过miR-543-3p/Sirt1介导脂肪酸储留导致神经元凋亡

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仅次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常见于60岁左右老年人。PD起病大多较隐匿,进展缓慢,当出现动作缓慢、僵硬和震颤等运动功能损害时已是病理晚期。其主要的病理变化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伴随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明显减少,但其原因和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最近的报道显示,过量的脂肪酸(Fatty acid,FA)会导致神经元细胞脂质过氧化、氧化应激、线粒体解偶联和功能障碍,参与了PD的病理变化。因此精细控制和及时消除神经元细胞中的游离FA对于防止PD相关的神经退行性变至关重要。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细胞类型,也是主要的免疫和反应细胞。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能释放多种分子,加剧炎症并影响神经元细selleck FUT-175胞的功能。小细胞外囊泡(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s EVs)是由细胞产生并释放具有膜结构的小囊泡,能够介导细胞之间的通讯,其中携带的微RNA(micro RNA,miRNA)已被证明与PD相关。最近研究发现,miR-543-3p在MPP~+处理的星形胶质细胞中高表达,调控谷氨酸转运体造成运动功能障碍,提示其可能参与了PD的发生发展。我们前期研究发现PD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s EVs中miR-543-3p高表达。星形胶质细胞是否通过s EVs中的miR-543-3p影响神经元细胞死亡。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沉默调节蛋白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是miR-543-3p的靶基因。研究表明,Sirt1可以调节脂质代谢和自噬,调节神经元细胞的凋亡来减轻神经退行性疾病造成的损伤。基于以上研究,我们提出假设:PD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小细胞外囊泡通过miR-543-3p/Sirt1介导脂肪酸储留导致神经元凋亡。方法:1.利用MPP~+处理获得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然后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分别验证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蛋白和miR-543-3p的表达情况。2.使用超滤加超速离心分离星形胶质细胞培养上清的小细胞外囊泡,通过纳米流式检测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蛋白免疫印迹对小细胞外囊泡进行鉴定,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miR-543-3p在小细胞外囊泡中的表达情况。3.建立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的共培养体系,通过免疫荧光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验证星形胶质细胞的miR-543-3p能够经过小细胞外囊泡传递至神经元细胞。4.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小细胞外囊泡处理后的神经元细胞活性,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神经元细胞的凋亡情况。再利用共培养和miR-543-3p mimics验证神经元细胞的凋亡。5.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对miR-543-3p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并对它们进行功能富集分析。6.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小细胞外囊泡处理后的神经元细胞内脂肪酸含量,再检测神经元细胞脂质过氧化程度,通过免疫荧光观察脂滴,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7.利用miR-543-3p mimics和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Social cognitive remediationeine,NAC)探究miR-543-3p导致神经元细胞脂肪酸储留的具体机制。8.利用si Sirt1敲低神经元细胞的蛋白表达,通过免疫荧光和蛋白免疫印迹验证Sirt1的功能。9.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蛋白免疫印迹和双荧光素酶基因检测验证miR-543-3p的靶基因。结果:1.miR-543-3p在使用MPP~+激活后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4)。2.纳米流式检测仪检测小细胞外囊泡粒径分布在50~200 nm;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小细胞外囊泡呈杯口状;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小细胞外囊泡三个阳性蛋白标志物ALIX、TSG101和CD9为阳性,阴性diABZI STING agonist供应商蛋白标志物GM130为阴性。3.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免疫荧光观察到miR-543-3p通过小细胞外囊泡从星形胶质细胞转移到神经元细胞内。4.细胞活性和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MPP~+刺激的星形胶质细胞小细胞外囊泡通过miR-543-3p诱导神经元细胞凋亡。5.miR-543-3p的靶基因在调节脂肪酸转运处富集,其脂肪酸毒性可能导致神经元的凋亡。6.MPP~+刺激的星形胶质细胞小细胞外囊泡通过miR-543-3p介导脂肪酸储留导致神经元细胞发生脂质过氧化、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其具体机制是miR-543-3p通过小细胞外囊泡在神经元细胞中高表达,影响了脂肪酸向胞外转运,导致其产生了脂肪酸毒性。7.miR-543-3p通过小细胞外囊泡靶向Sirt1调控脂肪酸转运导致其在神经元细胞内储留。结论:1.miR-543-3p在MPP~+刺激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其分泌的小细胞外囊泡中高表达。2.MPP~+刺激的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小细胞外囊泡miR-543-3p诱导神经元凋亡。3.MPP~+刺激的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小细胞外囊泡miR-543-3p介导神经元脂肪酸储留导致脂质过氧化、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4.miR-543-3p通过小细胞外囊泡靶向Sirt1介导神经元脂肪酸转运功能障碍导致脂肪酸毒性产生。

不同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株感染对巨噬细胞焦亡,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目的肺炎克雷伯菌可引起广泛感染,是导致医院获得性肺炎和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一种重要病原菌。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感染通常造成高死亡率,该病原菌的出现对临床细菌感染的有效治疗提出了一个严峻挑战。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对宿主细胞和先天免疫系统的影响,重点关注宿主-fee-for-service medicine病原体相互作用背景下的细胞焦亡、凋亡和自噬,以期更好地了解肺炎克雷伯菌的致病机制。方法黏液拉丝实验检测细菌高黏液表型,PCR实验扩增荚膜血清型K2基因和毒力基因iro B、rmp A以鉴定经典肺炎克雷伯菌(c Kp)与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 Kp),然后用这两种菌株分别感染RAW264.7巨噬细胞和C57BL/6小鼠进行体外和体内研究。用FITC标记肺炎克雷伯菌后感染巨噬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Calcein-AM/PI双染色实验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试验测定感染后的巨噬细胞活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实验检测巨噬细胞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量以及DCFH-DA荧光探针检测巨噬细胞中活性氧(ROS)的生成情况来评估炎症反应;利用免疫印记实验(Western blot)检测Captisol焦亡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 p20和GSDMD-N的表达水平,Annexin V-FITC/PI实验检测巨噬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实验测定自噬蛋白LC3的表达量等评估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后巨噬细胞焦亡、凋亡和自噬的发生情况。此外,进一步采用气管插管滴注肺炎克雷伯菌悬液建立小鼠肺炎模型,进行体内验证实验。每隔24小时记录一次小鼠生存率,连续记录七天,绘制小鼠生存曲线;H&E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肺组织中IL-1β和TNF-α的表达量以评估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相关标志物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验证细胞焦亡、凋亡和自噬的体内发生情况。结果1.cKp组的巨噬细胞平均吞噬率为28.2%,hvKp组的平均吞噬率只有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alcein-AM/PI细胞染色实验显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后巨噬细胞死亡数量增多,且hv Kp组细胞死亡数量明显高于c Kp组;LDH释放实验表明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促进巨噬细胞释放LDH,且hv KP组巨噬细胞上清液中LDH活性更高(P<0.05),hv Kp感染对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更明显。3.生存分析显示hvKp组的小鼠在感染后四天内全部死亡,而c Kp组有75%的小鼠在整个观察期间内仍然存活,hv Kp组小鼠死亡率显著高于c Kp组(P<0.05)。4.H&E染色显示hv Kp组小鼠肺组织炎症细胞广泛浸润,肺泡壁明显增厚和破裂,而c Kp组小鼠肺组织炎症细胞少量浸润,肺泡壁轻度增厚。hv Kp组小鼠肺组织病变程度较c Kp组小鼠更严重。5.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和炎症介质ROS在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后表达量增多,hvKp组表达量明显高于c Kp组(P<0.05)。6.hv Kp组焦亡标志物NLRP3、ASC、GSDMD和Caspase-1表达量明显高于c Kp组(P<0.05)。7.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促进细胞凋亡,凋亡蛋白Caselleck激酶抑制剂spase-3在感染后表达量升高,且hv Kp组较c Kp组表达量更高(P<0.05)。8.c Kp组自噬标志物LC3、Beclin-1表达量较hv Kp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1.与cKp菌株相比,hvKp菌株能够抵抗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2.hv Kp菌株较c Kp菌株可引起更严重的细胞损伤和肺组织损伤。3.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可诱导细胞焦亡,hv Kp菌株较c Kp菌株诱导的焦亡程度更强烈。4.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促进细胞凋亡,hv Kp菌株的促凋亡作用较c Kp菌株更明显。5.c Kp菌株可明显诱导细胞自噬,而hv Kp菌株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细胞自噬。6.抑制自噬可能是hvKp菌株高致病性的部分原因。

血液净化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MM)是血液系统第二大恶性肿瘤,肾脏是其常见的受累器官。新型化学治疗药物的出现,改善了患者的总生存期,联合使用血液净化快速去除血清中的单克隆游离轻链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及预后。文章重点阐述高截留量血液透析、血浆置换(PE)、双重滤过血浆置换和超滤再生血液透析滤过这4种血液净化技术在MM治疗中的应用效果Compound 3使用方法,以期为临床疾病Hepatitis E治疗提供参考。高截留量血液透析在清除游离蛋白轻链方面有明显优势,在诊疗指南中也有更高的推荐等级,但在改善MM患者肾功能预后和远期生存方面优势不显著。MM并发高黏滞血症是PE的明确适应证。超滤再生血液透析滤过和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是两种改进后血液净化方式,可以显著减少治疗过程中患者白蛋白的丢失,应用前景广阔;但这两项血液净化NSC 125973分子式方式应用于治疗MM的研究尚不充分,需要更多试验探索。

甲硝唑栓联合干扰素凝胶治疗慢性宫颈炎患者的作用探讨

目的:探究分析甲硝唑栓联合干扰素凝胶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作用。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慢性liver biopsy宫颈炎,分组方法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5例,实验组实施甲硝唑栓联合干扰素凝胶治疗,对照组单纯采取甲硝唑栓治疗,将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阴道分泌物清洁度对比发现,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白带异常、腰酸、尿痛、外阴瘙痒、灼热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对比发现,实验组少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R-171细胞培养(P<0.05)。阴道分泌物异常、腹部疼痛、乳房胀痛、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发现,实验组为5.71%,对照组为22.86%,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3个月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6个月复发率(2.86%)、12个月复发率(5.71%)明显低于对照组(17.14%、22.8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宫颈炎的治疗中Trichostatin A配制采用甲硝唑栓联合干扰素凝胶治疗,可消除患者的炎症因子,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少,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miR-424靶向PTEN基因调控IL-6/STAT3信号通路影响骨髓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机制

目的 探究miR-424靶向张力蛋白同源第10号染色体缺寻找更多失的磷酸酶基因(PTEN)调控白细胞介素(IL)-6/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STAT)3信号通路影响骨髓瘤(MM)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机制。方法 靶基因预测、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424对Immunosandwich assayPTEN的靶向调控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骨髓瘤患者骨髓标本及骨髓瘤细胞株中miR-424、PTEN的表达,并分析miR-424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脂质体瞬时转染法将mimic NC、miR-424 mimic、anti-miR-424 mimic、si-control、si-PTEN转染H929、U266细胞并分为对照组、miR-NC组、miR-424组、anti-miR-424组、anti-miR-424+si-NC组和anti-miR-424+si-PTEN组;噻唑蓝(MTT)法及单克隆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PTEN、IL-6、STAT3、B细胞淋巴瘤(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原癌基因(c-Myc)水平。结果 双荧光素酶实验及Western印迹验证了miR-424对PTEN的靶向调控作用。MM患者骨髓标本及MM细胞株中miR-42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骨髓标本及浆细胞,PTEN水平明显低于正常骨髓标本及浆细胞,且miR-424水平与PTEN水平呈负相关,与ISS分期、危险分层、轻链类型呈正相关关系。与mJNJ-42756493iR-NC组相比,miR-424组细胞增殖能力、IL-6、STAT3、Bcl-2、c-Myc水平明显升高,凋亡率、PTEN、Bax水平明显降低;anti-miR-424组细胞增殖能力、IL-6、STAT3、Bcl-2、c-Myc水平明显降低,凋亡率、PTEN、Bax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anti-miR-424+si-NC组相比,anti-miR+424-si-PTEN组细胞增殖能力、IL-6、STAT3、Bcl-2、c-Myc水平明显升高,凋亡能力、PTEN、Bax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MM细胞的增殖、凋亡受miR-424及PTEN的双重调控,miR-424可靶向PTEN调控IL-6/STAT3信号通路影响MM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O-GlcNAc糖基化修饰通过SIRT1调控冷刺激小鼠骨骼肌线粒体质量控制的机制

O-GlcNAc糖基化被认为是一种“营养和应激传感器”,其广泛参与细胞中的信号传导、转录、翻译、细胞分裂、新陈代谢和应激敏感性的生物学进程。本团队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O-GlcNAc糖基化修饰在冷应激过程中作为“营养和应激感受器”对骨骼肌葡萄糖代谢、胰岛素敏感性和细胞凋亡具有调控作用。并且,O-GlcNAc糖基化信号缺失将直接干预葡萄糖代谢和线粒体质量控制。然而,O-GlcNAc糖基化对线粒体质量控制的调节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SIRT1为靶点,对O-GlcNAc糖基化在骨骼肌线粒体质量控制过程中的机制进行探究。阐明O-GlcNAc糖基化在骨骼肌线粒体质量调控过程中的作用。明确O-GlcNAc糖基化对骨骼肌线粒体质量调控过程中的影响并鉴定其作用靶点。研究并揭示O-GlcNAc糖基化通过靶蛋白调控骨骼肌线粒体质量控制的机制。本研究对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和骨骼肌特异性敲除Ogt(skeletal muscle specific knockout Ogt,Ogt m KO)小鼠骨骼肌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和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与WT小鼠相比,Ogt m KO小鼠骨骼肌出现骨骼肌形态结构异常和线粒体结构异常等现象。同时,与WT小鼠相比,Ogt m KO小鼠骨骼肌中SIRT1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为了进一步探究SIRT1在Ogt m KO小鼠骨骼肌线粒体调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给予小鼠冷刺激处理,使小鼠处于能量动员状态。实验结果显示,小鼠骨骼肌缺失O-GlcNAc糖基化信号,造成骨骼肌形态结构异常,线粒体脊断裂,自噬相关蛋白、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线粒体分裂/融合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线粒体功能异常等线粒体质量调控异常的现象,并且冷刺激加速了O-GlcNAc糖基化缺失诱导的线粒体质量调控异常现象。同时SIRT1的表达受到抑制,然而O-GlcNAc糖基化是否直接作用于SIRT1来参与上述过程尚不清楚。接下来,本研究在体外实验中以C2C12细胞为实验对象,给予Cheart infection2C12细胞32℃亚低温处理,使其处于能量动员状态,对上述机制进行探究。实验结果显示亚低温造成C2C12细胞自噬和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以及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然而抑制O-GlcNAc糖基化信号则加重了C2C12细胞的线粒体质量调控异常现象,增强O-GlcNAc糖基化信号后,上述线粒体质量调控异常现象得到明显的缓解和改善。然而,在亚低温条件下,O-GlcNAc糖基化修饰的下游靶蛋白尚不明确。本研究对亚低温条件下C2C12细胞SIRT1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对SIRT1的O-GlcNAc糖基化修饰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组C2C12细胞NAD~+含量、SIRT1酶活、Sirt 1 m RNA、SIRT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O-GlcNAc糖基化被抑制后上述指标进一步下调,而增强O-GlcNAc糖基化信号上述指标显著上调。免疫共沉淀法、代谢标记法和s WGA法检测结果均显示,C2C12细胞内Panobinostat使用方法源性的SIRT1与OGT存在相互作用。将SIRT1-His重组蛋白和OGT-GST重组蛋白共孵育结果显示,外源性的SIRT1与OGT亦存在相互作用。Yin OYang 1.2系统预测结果显示,SIRT1在160(Thr)和161(Ser)位点可发生O-GlcNAc糖基化修饰。本研究构建了SIRT1野生型质粒和SIRT1修饰位点的突变体质粒,分别转染至C2C12细胞中,以评估SIRT1在低温环境下对骨骼肌细胞的调控机制。结果显示,亚低温条件下过表达SIRT1后C2C12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异常现象、氧化应激水平得到明显的缓解,自噬相关蛋白、线粒体自噬激相关蛋白、线粒体分裂/融合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转染SIRT1-E2~(mut-AA)质粒并没有缓解亚低温造成C2C12细胞的上述异常现象。本研究将体内实验与体外实验相结合,以SIRT1为靶点,对O-GlcNAc糖基化修饰在小鼠骨骼肌线粒体质量控制过程中的调控机制进行探究。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小鼠骨骼肌敲除Ogt基因介导的O-GlcNAc糖基化信号缺失,通过抑制SIRT1的表达,造成骨骼肌纤维化和衰老程度增加,糖原累积减少,线粒体功能显著下降,自噬和线粒体自噬增加,氧化应激水平增加;Ogt m KO小鼠骨骼肌的上述现象在冷刺激条件下表现的更为严重。体外实验结果表明,亚低温条件下,C2C12细胞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自噬、线粒体自噬和氧化应激水平显著上调;然而抑制O-GlcNAc糖基化信号,加速了亚低温诱导的C2C12细胞的线粒体结构和功能Tofacitinib异常,增强O-GlcNAc糖基化信号改善了C2C12细胞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现象。亚低温条件下,Sirt 1 m RNA表达水平、SIRT1蛋白表达水平和SIRT1的去乙酰化活性显著下调;抑制O-GlcNAc糖基化信号进一步下调了SIRT1的表达水平及其去乙酰化活性,增强O-GlcNAc糖基化信号上调SIRT1的表达水平及其去乙酰化活性。过表达SIRT1改善了亚低温造成的C2C12细胞线粒体功能异常现象,SIRT1在Thr~(160)和Ser~(161)位点缺失O-GlcNAc糖基化修饰上述现象不能得到改善。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O-GlcNAc糖基化修饰通过SIRT1的Thr~(160)和Ser~(161)位点调控骨骼肌线粒体质量控制的作用及机制为揭示生物机体环境适应性提供给理论依据。确定O-GlcNAc糖基化修饰在骨骼肌线粒体质量调控过程中的靶点,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干预靶点和策略。

二甲双胍对中长波紫外线所致裸鼠皮肤急性光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1.建立中长波紫外线所致裸鼠皮肤急性光损伤模型。2.探究二甲双胍是否对中长波紫外线所致裸鼠皮肤急性光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方法:通过自制中长波紫外线照射装置对BALB/c Nude裸鼠进行分组照射建立中长波紫外线所致裸鼠皮肤急性光损模型,并通过大体观察、病理切片染色等技术手段对模型进行评价。在稳定建模后,将裸鼠随机分为空白组、MET组、对照组,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置,对照组仅接受65J/cm~2中长波紫外线照射,MET组接受65J/cm~2中长波紫外线照射同时给予腹腔注射MET溶液。通过大体观察对比裸鼠皮肤外观变化,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对比裸鼠皮肤病理变化,通过流式ROS检测对比皮肤组织ROS变化,通过F4/80免疫组化染色对比巨噬细胞浸润情况,通过WB检测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及MMP-1表达情况。采用Graph Pad Prism 8.3进行数据分析及作图,各独立实验至少重复3次。数据以Mean±SD表示,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数据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方差齐则采用LSD检验,方差不齐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当P<0.05时认为其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1)65J/cm~2中长波紫外线照射后,UV组裸鼠背部皮肤出现了较多皮屑,皮肤光泽度明显降低,局部可见不同程度的红肿、破溃、痂壳形成;H&E染色提示UV组裸鼠织水肿增厚,组织间隙模糊,正常皮肤附属器减少消失,表皮层增厚显著,角质层可见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Masson染色提示,UV组蓝染区域有所缩小,分布欠均匀,蓝染的胶原蛋白排布杂乱,连续性被打断;镜下表皮厚度测定提示UV组表皮厚度明显高于空白组(P<0.0001)。(2)65J/cm~2中长波紫外线照射及分组给药后,MET组裸鼠背部皮肤出现的皮屑,皮肤光泽度降低、局部红肿、破溃、痂壳形成等病变较对照组轻;H&E染色提示,与空白组相比,MET组和对照组镜下rearrangement bio-signature metabolites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表皮层增厚,角质层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皮肤附属器减少,皮下毛细血管浸润扩张,但MET组上述表现更轻,镜下表皮厚度测定提示MET组表皮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Masson染色提示,与空白组相比,MET组和对照组蓝染区域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分布欠均匀,蓝染的胶原蛋白排布杂乱,连续性被打断,但MET组上述表现更轻;流式ROS检测提示,与空白组相比MET组和对照组ROS均明显升高(P<0.05,P<0.001),与MET组相比对照组ROS明显升高(P<0.01);F4/80免疫组化染色提示与空白组相比,MET组和对照组巨噬细胞数均明显升高(P<0.05,P<0.0001),与MET组相比,对照Gefitinib-based PROTAC 3分子式组巨噬细胞数明显升高(P<0.05);WB提示与空白组相比MET组和对照组IL-1β(P<0.01,P<0.0001)、IL-6(P<0.05,P<0.0001)、TNF-α(P<0.05,P<0.0001)、MMP-1(P<0.05,P<0.0001)相对表达均较高;与对照组相比,MET组IL-1β(P<0.05)、IL-6(P<0C59核磁.05)、TNF-α(P<0.05)、MMP-1(P<0.05)相对表达较低。结论:65J/cm~2中长波紫外线照射BALB/c Nude裸鼠可使其背部皮肤出现急性光损伤的表现,可作为急性皮肤光损伤动物模型用于实验研究。二甲双胍可能通过减少ROS产生、减少IL-1β、IL-6、TNF-α、MMP-1等因子产生释放、减轻巨噬细胞浸润等途径对中长波紫外线所致裸鼠皮肤急性光损伤产生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对MET在皮肤急性光损伤方面的作用研究进行了完善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