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以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合募配穴”电针疗法在改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更多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合格受试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两selleck合成组均进行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合募配穴”电针治疗,每次30分钟,每天1次,连续治疗5次为1疗程,2个疗程之间休息2天,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每日清晨空腹口服10mg,共治疗4周。以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生活质量、不良反应为观察指标评价“合募配穴”电针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前,两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AM symbioses重、BMI、病程、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的基线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2.RDQ评分变化比较:治疗后两组PF-07321332研究购买RDQ总分及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食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RDQ总分、反酸、烧心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胸骨后疼痛、反食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两组RDQ总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RDQ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分及主症、次症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主症反酸、烧心及次症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主症胸骨后灼痛及次症易怒、易饥等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比较: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5.安全性比较:治疗组、对照组均未发生不良事件,安全性良好。结论:1.“合募配穴”电针治疗肝胃郁热型GERD疗效肯定,在改善临床症状、缓解中医证候、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效果优于口服雷贝拉唑治疗。2.“合募配穴”电针治疗GERD有效,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长链非编码RNA作为竞争性内源RNA及其靶向技术在胰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作为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tive endogenous RNA,ceRNA)及其靶向neutral genetic diversity技术在胰腺癌中的最新研究,为lncRNA靶向干预或作为胰腺癌早期诊断标志物提供新思路。方法 检索国内外有关lncRNA作为ceRNA及其靶向技术在胰腺癌中的相关研究的文献并予以综述。结果 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肿瘤等病理状态下,细胞内lncRNA的丰度可引发ceRNA串扰,lncRNA通过miRNA应答元件与miRNA不完全碱基互补结合发挥类似于“海绵”的作用而吸附miRNA,从而改变miRNA的活性和有效性,同时调节下游靶基因的表达。目前已有大量研究鉴定了lncRNA介导的ceRNA调控网络即lncRNA/miRNA/mRNA购买CL13900轴,通过多种细胞功能在胰腺癌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促癌或抑癌作用。此外,较多靶向lncRNA的技术如小干扰RNA、反义寡核苷酸、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CRISPR相关蛋白9、小分子抑制剂等已广泛开展了临床前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结论 ceRNA假说中非编码RNA与具有非编码特性的mRNA组成的功能复合体,在Docetaxel体内实验剂量转录组上形成一个多水平、跨调控的ceRNA网络。通过ceRNA网络机制实现lncRNA表观遗传修饰和关键的转录后调控,已成为一种探讨lncRNA功能的成功范式,已有较多研究探索了诸多lncRNA在胰腺癌发生和发展中的抑癌和促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并且靶向lncRNA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研究lncRNA提供了条件,lncRNA有潜力作为胰腺癌癌前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许氏平鲉Myomaker通过调控成肌细胞融合促进肌肉肥大生长的调控机制
为探究Myomaker在硬骨鱼肌肉生长过程中调控作用,本研究以肌肉具有无限生长能力的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为研究对象,证明Myomaker在其肌肉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许氏平鲉myomaker基因全长5 386 bp,编码序列长870 bp,编码289个氨基酸。胚胎整体原位杂交实验结果表明,myomaker的表达始于体节期,信号主要集中在体节位置,而在孵化前期和仔鱼期信号主要集中在头部和躯干前部。用myomaker过表达质粒投喂仔鱼30 d后,myomaker表达量显著升高,且过表达组小面积肌纤维(500~1 000μm~2)数目显anti-folate antibiotics著少于对照组,而大面积肌纤维(>1 000μm~2)数目显著多于对照组。之后停止投喂myomaker过表达质粒,继续培养90 d,过表达组大面积肌纤维(>5 000μm~2)占比仍大于对照组,这说明Myomaker在促进许氏平鲉肌肉肥大生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体外细胞实验证明许氏平鲉Myomaker可以促进小鼠C2C12成肌细胞发生融合,这说明Myomaker促进许氏平鲉肌纤维面积增大可能是通过调控成肌细胞融合实现的。本研究结果丰富了MFG-4592使用方法yomaker调控非模式动物肌肉PF-07321332分子量生长发育的资料,为进一步加深对大体型硬骨鱼类肌肉无限生长调控分子机理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长春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癌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机制探讨
研究背景: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与非糖尿患者群相比,糖尿病患者肿瘤发生更为常见。因此调查2型糖尿病(T2DM)患者患癌症的风险,分析其危险因素,进一步阐明T2DM增加肿瘤发病风险可能的机制,为预防控制T2DM患者伴发肿瘤提供理论依据。目的:本研究拟利用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筛选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癌症的危险因素,利用经典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模型,评估糖尿病及其病程、相关BMS-907351抑制剂临床指标以及降糖治疗药物与癌症发生风险的关系,为2型糖尿病与癌症的防治与管理提供临床建议。其次,利用2011-2021年建立的长春市健康队列的基线流行病学和随访中的糖尿病信息,统计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并分析T2DM是否是肿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随后利用GEO数据库,从多基因角度挖掘T2DM患者伴发肿瘤的可能机制,初步构建T2DM和恶性肿瘤的免疫细胞水平景观图,探讨免疫细胞与T2DM伴发癌症的关联性。最后,利用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究T2DM及血糖相关检测指标与恶性肿瘤的因果关联。方法:1.病例分析研究的研究对象来自2013-2022年吉林省长春市4所三甲医院住院部收治的T2DM患者46066例。分成单纯T2DM组(n1=30272),T2DM伴发肿瘤组(n2=15794)。比较组间的一般人口学资料,糖尿病病程、个人史、疾病史、血糖血脂相关指标、循环微量元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程度。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T2DM患者伴发肿瘤的危险因素。2.分析T2DM患者降糖药物的使用与肿瘤风险的关系:分别统计服用每种药物的患者数,单独使用每种药物的患者数,联合用药的患者数量,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调整年龄、性别、病史等混杂因素后,分析其与伴发恶性肿瘤的关系。将胰岛素使用分成低、中、高三个剂量组,分析不同剂量组患者伴发肿瘤的风险差异。3.队列研究的研究对象来自2011-2021年长春市健康队列,共9529人,其中T2DM患者1501例,非T2DM患者8028例。研究设计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线资料,Ceralasertib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T2DM是否作为癌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探究T2DM患者的生活习惯,情绪状态,疾病史对癌症风险的影响。4.构建2型糖尿病患者的肿瘤风险预测模型:利用LASSO算法筛选特征变量,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算法分别构建2型糖尿病患者的癌症风险预测模型,并使用Delong test比较模型的预测效果。5.T2DM与肿瘤风险相关的机制探索:在GEO数据库中选择在T2DM患者中发生率较高的十种癌症组织与癌旁组织的测序数据,以及T2DM患者样本和正常人样本的基因表达数据。对相同类型肿瘤的数据集进行合并,以|log2foldchange|>1且p.adj<0.05为差异基因的筛选标准筛选不同癌症与T2DM差异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CDEGs,Common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genes)。选择胃癌与结直肠癌进一步对CDEMs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和PPI网络构建,利用 CytoHubba 插件通过最大团中心性(maximum Clique Centrality,MCC)算法筛选重要性排名前10的hub基因。随后利用Cibersort软件包分析浸润免疫细胞和基质细胞群的群体丰度,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计算共同DEM表达量与22个免疫浸润细胞丰度的相关性,绘制相关性热图。6.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究T2DM及血糖相关指标与胃癌和结直肠癌的因果关联:以FPG,2h-PG,空腹胰岛素(FIRI),HbA1c和T2DM作为暴露因素,其中血糖性状的遗传预测数据来自2021年葡萄糖和胰岛素相关性状联盟(MAGIC)进行的GWAS研究,将年龄、研究地点和主要成分作为协变量进行调整。胃癌的SNPs结果数据从日本生物银行(BBJ)的大型GWAS研究中获得。使用达到全基因组显著性阈值(p<5×10-8)的SNPs位点作为遗传工具变量,对于在该阈值下,只得到2个或以下的SNP时,将阈值放宽为p<5×10-6。利用MR PRESSO方法和MR-Egger回归截距评估水平多效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T2DM患者46066例,其中单纯T2DM患者30272例,T2DM合并肿瘤(T2DM+CA)患者15794例。T2DM+CA组患者的女性比例较高、年龄更大、BMI更高、糖尿病病程更长(p<0.001)。2.T2DM伴发恶性肿瘤中消化系统肿瘤占比最高,共4242例(32.14%),其次为呼吸系统3043例(25.78%)、泌尿生殖系统3131例(23.72%)、内分泌和免疫系统1080例(8.18%)、血液和造血系统589例(3.46%)等,除男女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具有性别特异性之外,男性在消化系统(40.13%),呼吸系统(30.28%),淋巴系统(3.93%),血液与造血系统(5.57%)的肿瘤构成比均高于女性(p<0.05)。3.不同年龄组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恶性肿瘤的风险:合并不同系统肿瘤的患者年龄均显著高于单Integrated Microbiology & Virology纯T2DM组(all p<0.001)。随着年龄增长,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恶性肿瘤的风险逐渐显著升高。与年龄小于20岁的患者相比,年龄在20-30,30-40,40-50,50-60,60-70,70-80,和>80 岁区间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伴发恶性肿瘤的风险分别是其1.43,2.03,2.86,4.24,5.90,6.00,7.94倍。4.BMI对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恶性肿瘤的影响:与BMI≤24kg/m2患者相比,BMI在24-28 kg/m2,28-32 kg/m2,>32 kg/m2区间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度分别是BMI≤24kg/m2患者的1.53倍,1.38倍,1.21倍。5.糖尿病病程对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恶性肿瘤的影响:自糖尿病诊断以来5至10年的患者伴发肿瘤的风险最高,是糖尿病病程<5年的患者的2.51倍。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增长,伴发恶性肿瘤的风险逐渐降低,但仍然显著高于病程小于5年的T2DM患者(p<0.001)。6.T2DM患者每日胰岛素剂量是伴发癌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受试者癌症风险分别是低剂量组的1.481和1.808倍(p=0.003)。7.肿瘤标志物与血糖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A199、CA125、CA153、CA50、CEA、cPSA 均与 FPG 呈显著正相关。CA199、CA153、CEA、cPSA、SF与2h-PG呈显著正相关。APT与INS呈显著正相关。CEA和cPSA与CP呈显著负相关,而HE-4与CP呈显著正相关。CA199、CA125、CA242、CEA、AFP、cPSA均与HbA1c呈显著的正相关。CA199还与HOMAIR呈显著正相关(all p<0.05)。8.队列研究设计的基线资料显示,T2DM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年龄更高,体重更重,腰围和臀围更宽,BMI和腰臀比更高。60~69岁年龄段之间T2DM患病率最高,70岁之前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上升,70岁以后T2DM患病率有下降趋势。随着年龄增长,体重有下降的趋势,腰围和腰臀比有上升的趋势。60~69岁年龄段BMI最高,同时患病率也最高。家人吸烟、接触化学物质及放射线是患T2DM的危险因素。不饮酒和偶尔饮茶是T2DM的保护因素。每周吃夜宵天数>3、每周吃早餐天数<3、每周吃午餐天数<3是患T2DM的危险因素。进行轻度活动是T2DM的保护因素,也是T2DM患者肿瘤风险的保护因素。心梗、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下肢动脉病变、高血脂、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胰腺炎和肾结石是T2DM的危险因素。9.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显示,调整了年龄性别、BMI、病史信息后,T2DM是癌症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遵医嘱控制饮食,规律服用降糖药物,规律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和补充营养素是T2DM患者伴发肿瘤的保护因素。几乎每天都有轻生或伤害自己的想法是T2DM患者伴发肿瘤的危险因素,与家人关系差的T2DM患者伴发肿瘤的风险高于与家人关系好的患者。10.调整了年龄、性别、BMI和疾病史的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表明,FPG和2h-PG与癌症风险呈“J”形关联。癌症风险度最低点的FPG为5.1 mmol/L,2h-PG为8.1mmol/L。另外,随着FPG在(2.4-5.1)mmol/L这个范围的增加,癌症风险降低,但当FPG超过5.1 mmol/L继续增加时,伴发癌症的风险开始显著升高。随着2h-PG在(4.9-8.1)mmol/L这个范围的增加,癌症风险降低,但当2h-PG超过8.1mmol/L继续增加时,伴发癌症的风险开始显著升高。11.由糖尿病病程、性别、BMI、胰岛素用量、吸烟、饮酒、FPG、FIRI、HbA1c、CPHD和CRHD共11个变量作为预测因子构建的T2DM患者肿瘤风险预测模型显示,logistic回归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均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其中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效果最优,ROC曲线下面积达0.9455。12.胃癌在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之间的差异基因与T2DM的DEGs的共同差异基因最多,有106个。其次是肺癌,105个,乳腺癌101个,结直肠癌74个,宫颈癌45个,前列腺癌43个,肝癌42个,膀胱癌26个,子宫内膜癌24个,胰腺癌21个。胃癌和T2DM的CDEGs显著富集于癌症中的转录失调,糖尿病性胃肠疾病,以及IGF-1,NF-kB,JNK/SAPK,AMPK等通路。其中MYC,COL3A1等是胃癌与T2DM共同差异基因中的关键基因。结直肠癌和T2DM的CDEGs显著富集于矿物质的吸收通路,其中MT1基因家族,PLA2G2A等是胃癌与T2DM共同差异基因中的关键基因。13.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结果显示,IVW,MR-Egger和WME三种分析方法均提示T2DM与胃癌和结直肠癌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不提示FPG,FIRI,HbA1c,2h-PG与两种癌症的因果关联。敏感性分析显示没有SNP会对结果产生偏移影响,结果较为稳健。结论:1.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恶性肿瘤的风险在年纪较大,BMI较高,糖尿病病程较长,有吸烟饮酒习惯,冠心病或脑卒中病史的患者中较高。尤其是对于年龄大于40岁,BMI在24-28 kg/m2区间,糖尿病病程在5-10年间的T2DM患者,有必要进行肿瘤筛查。2.对于T2DM患者降糖药物的选择,针对高龄,高BMI,长糖尿病病程和有吸烟饮酒史,冠心病,脑卒中病史的伴发肿瘤风险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建议选择有控制体重作用的降糖药物,而谨慎选择胰岛素促泌剂和高剂量的胰岛素。3.T2DM是癌症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T2DM组的癌症发生率为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8%。T2DM患者应遵医嘱控制饮食,规律服用降糖药物,进行轻度活动,减少夜宵次数,规律吃早餐和午餐,保持身心健康。尤其是对于有心梗、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下肢动脉病变、高血脂、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胰腺炎和肾结石的T2DM患者是发生癌症的高危人群,更应该注意以上生活习惯的调整。4.FPG和2h-PG与癌症风险呈“J”形关联。癌症风险度最低点的FPG为5.1 mmol/L,2h-PG为8.1 mmol/L。临床上应密切观察肿瘤高危T2DM患者的FPG和2h-PG指标,鉴于其与肿瘤的非线性相关关系,过高过低均会增加肿瘤风险。5.由糖尿病病程、性别、BMI、胰岛素用量、吸烟、饮酒、FPG、FIRI、HbA1c、CPHD和CRHD共11个变量作为预测因子构建的T2DM患者恶性肿瘤风险预测随机森林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6.多种肿瘤标志物与血糖或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如FPG、2h-PG、INS、CP、HOMAIR等显著相关。提示T2DM可能与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相关联。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肿瘤的危险因素,密切观察以上指标可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肿瘤的早期信号。7.胃癌和T2DM的共同差异基因可能通过调控癌症中的转录失调,糖尿病性胃肠疾病等信号通路参与T2DM患者伴发胃癌的发病机制。结直肠癌和T2DM的共同差异基因可能通过调控矿物质吸收等通路参与T2DM患者伴发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提示T2DM与胃癌和结直肠癌之间均存在因果关系。
沉默circCCDC66靶向miR-129-5p对食管癌细胞Eca-109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该文探讨了沉默circCCDC66对食管癌细胞Eca-109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qRT-PCR法与Western blotselleckchem JNJ-42756493法分别检测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中circCCDC66、miR-129-5p、HMGB1的表达量;体外培养人食管癌细胞Eca-109,将si-NC、si-circCCDC66、miR-NC、miR-129-5pmimic、si-circCCDC66+miR-129-5pinhibitor分别转染至Eca-109细胞;qRT-PCR法与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细胞中circCCDC66、miR-129-5p、HMGB1的表达量; CCK-8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与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集落形成数及细胞凋亡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circCCDC66与miR-129-5p的靶向关系,以及miR-129-5p与HMGB1的靶向关系。食管癌组织中circCCDC66、HMGB1的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P<0.05), miR-129-5p的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AZD1152-HQPA体内实验剂量P<0.05);转染si-circCCDC66或转染miR-129-5p mimic后miR-129-5p的表达量、细胞凋亡率、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P<0.05),而HMGB1蛋白水平降低(P<0.05),集落形成数减少(P<0.05); circCCDC66可靶向调控miR-129-5p的表达, HMGB1是miR-129-5p的靶基因;共转染sicircCCDC66和miR-129-5p Annual risk of tuberculosis infectioninhibitor可降低转染si-circCCDC66对Eca-109细胞增殖、集落形成、凋亡的影响。沉默circCCDC66可通过靶向调控miR-129-5p/HMGB1表达而降低食管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并可诱导细胞凋亡。
猪肺泡巨噬细胞系对不同毒力猪链球菌抗感染特性的研究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是对全球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重要细菌病原体,也是一种新兴的人畜共患病原体。S.suis感染会引起脑膜炎、败血症、关节炎、心内膜炎和肺炎等临床症状。巨噬细胞是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不同的微环境中表现出相当大的异质性。巨噬细胞分为两种主要表型:促炎M1型和抗炎M2型。作为主要的免疫细胞,猪肺泡巨噬细胞(PAMs)在肺部形成了抵御S.suis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不过原代PAMs制备成本高、操作复杂。PAM-Tang是原代PAMs引入SV40大T抗原的永生化细胞,能够用普通培养液在体外进行连续传代,但永生化的PAM-Tang能否取代原代PAMs成为研究S.suis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的理想细胞模型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进行了PAM-Tang细胞系对S.suis的抗感染特性研究。为了评估PAM-Tang的吞噬功能,本研究首先通过活细胞成像对PAM-Tang的吞噬能力进行监测,活细胞成像显示S.suis感染PAM-Tang约15 h后能够被PAM-Tang吞噬,并且在吞噬过程中PAM-Tang中溶酶体数量显著增加(P<0.05);进一步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PAM-Tang有吞噬泡,并且在吞噬泡中观察到S.suis菌体的存在;以上结果表明PAM-Tang可以有效吞噬S.suis。为确定S.suis感染期间对PAM-Tang极化的影Histochemistry响,利用M1和M2型巨噬细胞特异性抗体对感染后PAM-Tang的极化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suis诱导PAM-Tang发生M1型极化。为探究S.suis是否能诱导PAM-Tang分泌炎性细胞因子,通过ELISA方法检测促炎性细胞因子IL-18、IL-1β和TNF-α的分泌水平;应用RT-q PCR方法检测IL-6和IL-8的m 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S.suis可以诱导PAM-Tang细胞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为探究S.suis在PAM-Tang中诱导炎症信号通路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炎症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NLRP1和Caspase-1在感染后表达量增加,说明NLRP1炎症小体信号通路被激活,这可能导致大量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同时,磷酸化的ERK1/2和p38蛋白表达量增加,表明MAPK炎症信号通路也参与了S.suis感染期间的炎症反应。为了探究不同毒力S.suis与PAM-Tang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用不同毒力的S.suis接种PAM-Tang,结果表明与SS2强毒菌株700794的黏附水平(3.4×10~4)相比,SS9无毒菌株W7119对PAM-Tang有更高水平的粘附(2.69PLX5622化学结构×10~6)。通过LDH实验对不同毒力S.suis的细胞毒力测定NSC 125973分子式,结果显示细胞毒性与S.suis的孵育时间呈正相关,并且与弱毒株相比(OD_(492)=1.2),强毒菌株诱导了更高水平的细胞毒性(OD_(492)=2.42)。用TUNEL检测方法对S.suis诱导PAM-Tang的凋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弱毒株相比(112个/mm~2),强毒菌株在PAM-Tang中诱导更高水平的细胞凋亡(207个/mm~2)。为确定S.suis诱导的PAMs凋亡的信号通路,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凋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S.suis在PAM-Tang和原代PAMs中都是通过Caspase和p53依赖的信号通路诱导PAMs细胞凋亡的。总之,本研究表明了PAM-Tang对S.suis的吞噬能力和对S.suis的抗感染免疫反应,同时也证实了PAM-Tang细胞系可作为理想的体外细胞模型开展S.suis诱导PAMs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巨噬细胞脂质代谢在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是由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arneffei)感染引起的深部真菌病。T.marneffei主要感染HIV阳性患者和免疫低下人群。然而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马尔尼菲篮状菌病逐渐超出原来的流行区域,成为死亡率高但易误诊的重要致死性深部真菌病。因此需要深入研究T.marneffei感染的致病机理,寻找临床治疗的新策略。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艾滋病患者继发感染T.marneffei后,巨噬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水平升高,推测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抵抗T.marneffei感染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病原菌感染与宿主脂质代谢密切相关,甘油酯、鞘脂、胆固醇和脂肪酸代谢在巨噬细胞的激活和调节抗菌中发挥着多种作用。我们在T.marneffei感染的THP-1巨噬细胞中观察到宿主细胞脂质合成增加,脂滴蓄积。但是这种脂质代谢的异常表现在T.marneffei感染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课题通过一系列体内外实验探究巨噬细胞脂质代谢在T.marneffei感染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巨噬细胞内脂滴在抵抗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我们前期在T.marneffei感染的THP-1巨噬细胞中观察到脂质代谢异常,脂滴在细胞内蓄积。本部分内容进一步探究T.marneffei诱导巨噬细胞内的脂滴合成增加以及脂滴在T.marneffei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建立体外T.marneffei感染THP-1巨噬细胞模型和T.marneffei侵袭性感染小鼠模型。通过脂质组学检测未感染和T.marneffei感染3小时巨噬细胞的脂质代谢物变化,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ELISA、q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T.marneffei感染细胞内脂质代谢水平。通过在体外细胞系以及体内小鼠模型上抑制脂滴合成,揭示脂滴在T.marneffei感染中的作用。【结果】1.油红O可将T.marneffei感染后巨噬细胞内增多的空泡染为橘红色,提示空泡为脂滴;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明确T.marneffei感染巨噬细胞内脂滴数量增多,并且细胞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升高(P<0.05)。2.脂质组学共鉴定到差异脂质代谢物277个,其中上调脂质代谢物216个,下调脂质代谢物61个。上调脂质代谢物主要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和鞘磷脂,而下调脂质代谢物为甘油二酯和游离脂肪酸。KEGG通路分析显示甘油酯代谢、鞘脂代谢和Fc介导的吞噬作用富集显著。3.T.marneffei感染的巨噬细胞内脂medical simulation质合成关键酶(FAS、ACC1、DGAT-1)和脂滴表面蛋白(Plin2、Plin3)的相对表达量增加,调节脂质合成相关的蛋白及转录因子TLR2、NF-κB、SREBP-1、AKT和m TOR活性增强(P<0.05)。4.脂质合成抑制剂Τ863减少巨噬细胞内脂滴的同时可抑制巨噬细胞吞噬T.marneffei,培养上清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18、IL-37水平降低(P<0.05),巨噬细胞对T.marneffei的清除减弱。5.侵袭性T.marneffei感染小鼠肝脾肿大明显,血浆中IL-1β、TNF-α、IFN-λ、IL-2、IL-6、IL-5、IL-10和IL-12p70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Τ863腹腔注射抑制脂质合成可加重小鼠肝脾肿大,增大肝脏、脾脏和肺脏T.marneffei浸润面积,并且降低血浆中IL-1β、TNF-α、IFN-λ、IL-6、IL-5、IL-10和IL-12p70细胞因子水平,缩短感染小鼠中位生存时间(P<0.05)。【结论】T.marneffei可能通过TLR2/NF-κB/SREBP1通路诱导巨噬细胞合成脂滴。Τ863抑制脂滴合成可减弱巨噬细胞吞噬杀伤T.marneffei,加重感染小鼠脏器菌量负荷,降低小鼠生存率。脂滴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和杀菌功能,有助于宿主抵御T.marneffei感染。第二部分1-磷酸鞘氨醇介导的S1PR2/PI3K/Akt通路在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巨噬细胞中的作用研究【目的】基于第一部分研究中的脂质组学分析发现鞘脂代谢在T.marneffei感染的巨噬细胞中上调,本研究拟进一步探究鞘脂信号通路在T.marneffei感染巨噬细胞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建立T.marneffei感染巨噬细胞模型和T.marneffei侵袭性感染小鼠模型,通过透射电镜观察T.marneffei感染巨噬细胞形态学变化,ELISA检测相关脂质活性物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鞘脂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观察感染小鼠脏器病理表现。【结果】1.透射电镜和荧光显微镜发现T.marneffei可被巨噬细胞吞噬,感染后3 h胞内脂滴增多,但随着共培养时间延长,T.marneffei在巨噬细胞内增殖。2.与对照组相比,T.marneffei感染巨噬细胞的培养上清中1-磷酸鞘氨醇(S1P)水平升高,巨噬细胞内Sphk2、S1PR1和S1PR2的mRNA表达增加,S1PR1和S1PR2蛋白表达上调,PI3K和Akt磷酸化增强(P<0.05)。3.与对照组相比,T.marneffei侵袭性感染小鼠肺脏S1PR1和S1PR2蛋白表达上调,PI3K和Akt磷酸化增强;免疫组化显示随着感染加重,小鼠肺脏S1PR2表达逐渐增强(P<0.05)。4.S1P腹腔注射加重小鼠肺脏T.marneffei浸润,JTE-013选择性抑制S1PR2减轻小鼠肺脏T.marneffei菌量负荷,延长小鼠生存时间。【结论】T.marneffei感染上调巨噬细胞鞘脂代谢,激活巨噬细胞S1P/S1PR2/PI3K/Akt通路,可能介导T.marneffei在细胞内增殖,抑制S1P信号通路是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潜在的治疗靶点。第三部分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巨噬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目的MS-275说明书】我们前两部分研究发现T.marneffei感染的巨噬细胞脂质代谢显著变化,细胞内脂滴合成增加,鞘脂代谢上调,而T.marneffei感染导致宿主巨噬细胞脂质代谢改变的机制不清。故通过高通量组学技术在蛋白质水平初步探索T.marneffei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巨噬细胞内脂质代谢变化的相关机制。【方法】提取未感染和T.marneffei感染后3小时的巨噬细胞总蛋白,采用高通量4D-Fast DIA蛋白定量组学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系统分析T.marneffei感染后的巨噬细胞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及与脂质代谢相关的机制,并通过Western Blot对筛选的差异蛋白进行验证。【结果】1.蛋白质组学分析鉴定出5998种蛋白,其中可定量比较蛋白数5986个。以1.5倍差异表达变化为阈值,共鉴定到720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368个蛋白表达上调,352个蛋白表达下调。干扰素刺激基因ISG20和RNA结合蛋白RBM3分别是上调和下调最显著蛋白。2.差异表达蛋白亚细胞结构定位分析显示28.19%的差异蛋白定位于细胞质,26.53%定位于细胞核,13.33%定位于细胞外基质,12.22%定位于质膜。T.marneffei感染的细胞代谢活跃,鉴定到脂质代谢及抗感染相关蛋白。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了宿主抗病原体的细胞内I型干扰素反应。3.体外验证实验发现T.marneffei感染巨噬细胞后,巨噬细胞中IRF7、ISG15、STAT1和p-STAT1蛋白表达上调(P<0.05),IFN/STAT1/ISG15信号通路激活。【结论】T.marneffei感染巨噬细胞差异表达蛋白以固有免疫信号通路相关蛋白上调为主,呈现病毒感染相关免疫反应的类似特点,I型干扰素信号与巨噬细胞抗T.marneffei密切相关。T更多.marneffei感染巨噬细胞中STAT1/ISG15信号通路激活,可能参与介导巨噬细胞内脂滴合成,是潜在的脂质代谢调控因子。
伴IRF4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目的 探讨伴IRF4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LBCL-IRF4)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收集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 2017-1medication error2—2020-12诊断的2例LBCL-IRF4,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及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2例患者中男女寻找更多各1例,年龄分别为11岁、7岁,发病部位分别在颈部淋巴结(例1)和扁桃体(例2);形态上,例1膨胀性生长构型;例2弥漫性浸润构型;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表达全B细胞标记物,2例均弥漫表达CD10、Bcl-6、MUM1及Bcl-2,Ki-67增殖指数均大于80%。2例均出现IRF4基因断裂重排。结论 LBCL-IRF4是一Dinaciclib配制种少见并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的大B细胞淋巴瘤,好发于儿童和年轻人,主要累及Waldeyer环或头颈部淋巴结,治疗后预后较好。
用~1H核磁共振定量法同时确定成盐化合物的含量和各组分的比例——以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为例
~1H核磁共振定量(~1H quantitativ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 qNMR)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实验快速等优点.本文通过该方法可准确测定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在样品中的含量,并给出丙酚替诺福韦和富马酸的比例.结果与其他分析测试所得结medical optics and biotechnology果相符.该方法以氘代二甲基亚砜(DMSO-d6)为溶剂,采集待测样品地核磁共振氢谱,对比丙酚替诺福韦定量峰、富马酸定量峰与内标物响应峰面积,分别计算丙酚替诺福韦和富马酸的含量.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和富马酸与内标物的质量比值在0.91~1.24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1H qNMR法测得二者质量分数分别为100.06%和10.90Lorlatinib作用%,与质量平衡法测得的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建立的核磁共振定量方法不仅可准确、快速地测定丙酚替诺福韦和富selleck合成马酸这2种成分的含量和比例,还为多组分、成盐的化学原料药的比例确定、绝对含量测定提供参考.
三黄一龙汤对佐剂性关节炎继发心血管病变大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及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三黄一龙汤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心脏的病理组织学、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效应因子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和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探讨三黄一龙汤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继发心血管病变的干预作用及调节机制。方法:70只Wistar健康雌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三黄一龙汤低剂量组、三黄一龙汤中剂量组、三黄一龙汤高剂量组和安慰剂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其余各组大鼠建立佐剂性关节炎模型。三黄一龙汤低剂量组、三黄一龙汤中剂量组、三黄一龙汤高剂量组分别给予每日生药量19.确认细节8、39.6、79.2 g/kg灌胃,阳性药物组给予来氟米特2.1 mg/kg灌胃,安慰剂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干预4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心脏的病理组织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蛋白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外周血和心脏组织quinoline-degrading bioreactorAngⅡ、ALD、TNF-α和IL-6的变化。结果:病理结果显示,相对于正常组,模型组继发心肌损伤,主要表现为心肌组织发生局部炎症,局部心肌细胞排列紊乱,个别大鼠心肌有轻微间质水肿。方药三黄一龙汤能够显著改善心肌损伤,使其炎症病灶缩小,水肿程度减轻,下调心脏组织AngⅡ和ALD的表达(P<0.05),降低外周血和心脏组织TNF-α、IL-6水平(P<0.05)。结论:方药三黄一龙汤可能通过抑制RAAS中AngⅡ和ALD的表达,减少TNF-α、IL-6的产生,从而缓解佐剂GSKJ4性关节炎继发的心血管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