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生物学特征及预后

目的:分析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生物学特征并初步探讨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04例MC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并通过生存分析来观察疗效。结果:104例患者中男性88例,女性16例,中位年龄54(25-79)岁,晚期(Ⅲ和Ⅳ期)患者占93.0%(93/1selleck激酶抑制剂00),伴有骨髓Belumosudil研究购买浸润的占48.08%(50/104)。Ki-67≥50%的患者具有较高的WBC数和LDH水平。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时WBC≥15×109/L、累及骨髓、高LDH、高β2-微球蛋白水平、Ki-67≥50%、SOX11-患者的OS率和EFS率更低(P=0.005,0.049,0.033,0.025,0.042,0.018和0.001,0.021,0.024,0.035,0.014,0.026),R-CHOP和R-HyperCVAD治疗组的患者2年OS率和EFS率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P=0.02,0.002和P=0.001,0.001),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具有更高的OS率和EFS率(P=0.037,0.013)。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仅WBC数、SOX11是否表达以及4个疗程能否达到缓解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MCL患者以老年男性多见,影响预后的因素较多,而WBC数≥15×1duration of immunization09/L、SOX11-以及4个疗程未能达到缓解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不利因素。

基于铁死亡相关基因标签的肝细胞癌预后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目的 通过对TCGA测序数据库的挖掘,筛选肝SGLT抑制剂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ainoma, HCC)预后相关铁死亡基因并构建Signature预后风险评估模型。方法 从TCGA数据库获取HCC测序数据,采用R语言进行铁死亡相关基因表达差异性分析,采用Log Rank检验和单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进行K-M生存分析。基于time ROC分析及LASSO Cox回归,构建Signature预后模型。C59抑制剂利用时间依赖ROC曲线与AUC对预后风险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估。结果 初步筛选得到21个差异表达的铁死亡相关基因,经单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和K-M生存分析,进一步筛选得到7个预后相关的铁死亡相关基因。基于上述预后相关铁死Predisposición genética a la enfermedad亡差异性基因集进行Signature预后模型的构建,lambda.min=0.0317,Risk score=0.118×FANCD2+0.1514×SLC1A5+0.1632×SLC7A11。利用时间依赖ROC曲线与AUC对预后风险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显示,1年预测效能AUC=0.773,3年AUC=0.667,5年AUC=0.658。结论 通过对TCGA测序数据库的挖掘,筛选并构建基于FANCD2、SLC1A5、SLC7A11三个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构建的预后风险评估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对HCC预后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不同构型精氨酸改性壳聚糖水凝胶促皮肤创面的修复

背景:目前临床皮肤创面愈合仍然是一大难题,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生物材料成为当下组织修antibiotic-bacteriophage combination复领域的LBH589研究前沿,因此,研究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创面敷料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制备不同构型精氨酸改性壳聚糖水凝胶,评估其促大鼠创面愈合的能力。方法:(1)体外实验:采用EDC/NHS体系分别合成了单纯左旋精氨酸、单纯右旋精氨酸及左旋精氨酸与右旋精氨酸联合改性的壳聚糖材料,以醛基化的四臂聚乙二醇为交联剂,通过席夫碱反应构建精氨酸改性壳聚糖水凝胶,依次命名为CS-L、CS-D、CS-DL水凝胶,表征水凝胶的理化性能。将3种水凝胶浸提液分别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采用CCK-8法及活死染色评价水凝胶的细胞相容性,通购买Nirogacestat过划痕实验评价水凝胶对成纤维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将3种水凝胶分别与大鼠红细胞悬液共孵育,评估水凝胶的血液相容性。将3种水凝胶浸提液分别与巨噬细胞RAW264.7共培养,评估水凝胶对细胞产生NO及极化分型的影响。(2)体内实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成年SD大鼠分为4组,每组9只,在每只大鼠背部制作2个2 cm×2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对照组创面滴加生理盐水,CS-L组、CS-D组、CS-DL组创面分别滴加对应的水凝胶,包扎固定。术后定期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术后3,10,21 d取材,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术后10 d取材,进行M2型巨噬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结论:(1)体外实验:扫描电镜下可见3种水凝胶内部均有明显的互穿网络结构,孔径范围70-200μm;3种水凝胶均具有良好的溶胀性能、降解性能、自愈合性能及合适的机械强度。3种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与血液相容性,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迁移。3种水凝胶均具有促进巨噬细胞极化的能力,其中CS-D水凝胶促巨噬细胞极化能力最强;CS-L水凝胶具有促进巨噬细胞产生NO的能力。(2)体内实验:术后3,10 d,CS-L组、CS-D组大鼠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术后21 d,3种水凝胶组大鼠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术后3 d,各组大鼠创面组织中都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伴有新生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术后10 d,对照组创面中仍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其他3组炎症情况有所改善,特别是CS-D组炎症细胞减少较为明显;术后21 d,各组创面上皮修复良好,CS-L组和CS-D组基本无炎症细胞浸润,对照组仍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S-D组M2型巨噬细胞数量多于其他3组(P <0.05)。(3)结果表明:不同构型精氨酸改性壳聚糖水凝胶可以通过不同机制促进创面愈合。

CCL20/CCR6/Notch1信号通路影响卵巢癌 CD44~+/CD117~+细胞亚群增殖能力和耐药性的机制

目的 探究CCL20/CCR6/Notch1信号通路影响卵巢癌CD44~+/CD117~+细胞亚群增殖能力和耐药性的机制。方法 离体培养人EOC SKOV-3细胞系,CD44~+ CD117~+ CSC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紫杉醇组。对照组:在具有CM或培养基的96孔板中Docetaxel作用培养卵巢癌细胞(4 000/孔),添加生理盐水培养24 h。紫杉醇组:在具有CM或培养基的96孔板中培养卵巢癌细胞(4 000/孔),添加紫杉醇10Physiology based biokinetic model0μg培养24 h。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44~+ CD117~+ CSCsCCL20、CCR6、Notch1以及间充质标记物N-钙黏蛋白和Snail的表达;细胞迁移实验和细胞侵袭实验检测CD44~+ CD117~+ CSCs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流式细胞仪分析CD44~+ CD117~+ CSCs的凋亡水平;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分析CD44~+ CD117~+ CSCs的增殖能力。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紫杉醇组CD44~+ CD117~+ CSCPLX3397试剂s细胞中CCL20、CCR6和Notch1表达上调,间充质标记物N-钙黏蛋白和Snail蛋白上调,上皮标记物E-钙黏蛋白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紫杉醇组CD44~+ CD117~+ CSCs细胞中的迁移侵袭能力上调,紫杉醇组CD44~+ CD117~+ CSCs细胞中的凋亡水平下调,紫杉醇处理CD44~+ CD117~+ CSCs细胞中的细胞集落形成数目水平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卵巢癌CSCs自分泌CCL20并通过与CCR6受体结合活化Notch1信号通路,进而上调IL-1Β的表达并维持侵袭转移特性和耐药性。

磁共振T1mapping技术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组织特性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3.0T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成像T1mapping技术对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左室总体、各部及各节段心肌组织特性的应用价值,并探究其初始T1值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21年10月~2022年12月就诊于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例DCM患者(DCM组)和25例正常者(对照组)的临床及CMR资料,扫描序列包括电影序列、初始T1mapping序列、延迟增强序列。通过左室短轴电影序列获得左室心功能参数,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左室每搏输出量(Left ventricular stroke volume,LVSV)、左室心输出量(Left ventricular cardiac output,LVCO)、左室心肌质量(Left ventricular myocardAZD6738小鼠ial mass,LVMM)。通过T1mapping序列获取左室所有心肌节段的初始T1值及左室心肌总体的初始T1值。根据DCM患者的心肌是否存在延迟强化(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将DCM组分为DCM-LGE(+)组与DCM-LGE(-)组、DCM-LGE(+)节段组与DCM-LGE(-)节段组。然后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DCM组、DCM-LGE(+)组、DCM-LGE(-)组、对照组之间左室总体、各节段、各部心肌初始T1值有无差异;比较DCM-LGE(+)节段组、DCM-LGE(-)节段组、对照组之间的初始T1值有无差异。通过绘制初始T1值的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其对DCM患者的诊断效能。结果:(1)DCM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M组LVEF、LVSV小于对照组,DCM组LVEDV、LVESV、LVMM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LVC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DCM组、DCM-LGE(+)组、DCM-LGE(-)组、对照组之间左室总体、各节段、各部心肌初始T1值比较,DCM组1-16各节段、基底部节段、中间部节段、心尖部节段、左室总体心肌初始T1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CM-LGE(+)组第2、3、4、5、6、8、9、10、11、12、13、14、15、16节段、基底部节段、中间部节段、心尖部节段及左室总体心肌初始T1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CM-LGE(-)组第1、2、6、8、9、10、11、12、13节段、基底部节段、中间部节段及左室总体心肌Programmed ventricular stimulation初始T1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CM-LGE(+)组第13、14节段及心尖部节段初始T1值显著高于DCM-LGE(-)组(P<0.05)。(3)DCM-LGE(+)节段组、DCM-LGE(-)节段组、对照组之间的初始T1值比较,DCM-LGE(+)节段组初始T1值高于对照组(P<0.05),DCM-LGE(+)节段组初始T1值高于DCM-LGE(-)节段组(P<0.05),DCM-LGE(-)节段组初始T1值高于对照组(P<0.05)。(4)利用ROC曲线分析初始T1值对DCM的诊断效能,初始T1值鉴别DCM组与对照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9,P<0.001,最佳截断值为1218.1ms,敏感度71.8%,特异度78.1%。初始T1值鉴别DCM-LGE(+)节段组与对照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P<0.001,最佳截断值为1237.65ms,敏感度为73.5%,特异度为86%。初始T1值鉴别DCM-LGE(-)节段组与对照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4,P<0.001,最佳截断值为1221.2ms,敏感度为65.7%,MS-275浓度特异度为79%。初始T1值鉴别DCM-LGE(+)节段组与DCM-LGE(-)节段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31,P<0.001,最佳截断值为1315.55ms,敏感度为45.1%,特异度为81.1%。结论:1、CMR成像T1mapping技术可无创性定量评估DCM患者左室总体、各部及各节段心肌组织特性,DCM患者左室总体、各部及各节段心肌初始T1值增大,在DCM患者心肌受损病变发展过程中,推测心尖部心肌最晚受累及。2、CMR成像T1mapping技术初始T1值可在传统LGE前,早期发现DCM患者心肌异常(心肌水肿或纤维化)。3、初始T1值对DCM患者有较好的诊断效能价值,通过初始T1值推断DCM患者是否延迟强化的最佳临界值为1315.55ms,可对有造影剂禁忌症的DCM患者在评价心肌组织特性方面提供新的诊断思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肺静脉狭窄的临床分析

Lorlatinib的 分析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肺静脉狭窄(pulmonary vein stenosis, PVS)情况。方法 选择2020年11月至2023年11月我院收治行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25例为对象,行射频消融术,术前术后予以左房-肺静脉CT三维解剖重建,观测术后肺静脉开口狭窄、严重程度。根据术后14 d及3个月后的随访结果评估早期与晚期复发情况。结果 以右肺静脉开口异常最为常见。左上肺静脉(selleck NMRlef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 LSPV),左下肺静脉(left inferior pulmonary vein, LIPV),右下肺静脉(right inferior pulmonary vein, RIPV)及右上肺静脉(right superior pulmonaryvein, RSPV)最大径值、最小径值、横截面积、圆度手术前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静脉指数差值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125例中右肺静脉开口3支变异达26例(20.80%),左肺静脉开口3支变异达5例(4.00%),右肺静脉多支变异达5例(4.00%)。与术前相比,术后左房容积较低存在统计学差异inborn genetic diseases(P<0.05)。术后随访14 d发现,早期复发房性心律失常57例(45.60%),房颤54例(43.20%),房扑6例(4.80%)。结论 阵发性房颤经射频消融治疗后可诱发肺静脉轻度狭窄。

CXCR3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B细胞淋巴瘤是淋巴造血系统肿瘤中最常见且异质性最大的一类疾病,其分类演变也比较繁杂,为了解趋化因子受体对B细胞淋巴瘤发病的影响,本研究拟探讨CXCR3与B细胞淋巴瘤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8月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就诊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30例为观察组,其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6例,套细胞淋巴瘤5例,滤泡性淋巴瘤4例,经典霍奇金淋巴瘤5例,选取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在空腹状态下抽取60名不同患者的外周血各5ml,fee-for-service medicine采用BD FACSCantoⅡ流式细胞仪测定CXCR3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白细胞、淋巴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回顾观察组临床资料,分析CXCR3水平影响因素,并进行单因素分析,组间表达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XCR3高低标准以染色结果进行判断,从染色强度与阳性细胞数得分进行相乘,结果为0-1分阴性;2-3分为+、4-5分为++、>5分为+++;0-3分为低表达;≥4分为高表达。对观察组患者完成Telaglenastat临床试验12个月门诊随访进一步分析CXCR3不同表达下患者的预后。结果(1)观察组16例CXCR3呈高表达,高于对照组(3例高表达)(P<0.05);(2)观察组CXCR3表达水平与是否接受治疗有关(P<0.05);(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流式细胞术下CXCR3高表达率高于套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及经典霍奇金淋巴瘤患者(P<0.05);套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及经典霍奇金淋巴瘤患者CXCR3高表达率(分别为20.00%、25.00%、20.00%)无相关性(P>0.05);(4)观察组CXCR3水平与白细胞、淋巴细胞水平有关(P<0.05);(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酸脱氢酶水平、Ki-67水平、骨髓受累是淋巴瘤患者CXCR3表达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6)生存曲线结果表明:CXCR3水平检测高表达患者平均生存期为4.29月短于CXCR3水平检测低表达者(P<0.05)。结论CXCR3在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呈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患者是否治疗、肿3-Methyladenine核磁瘤类型、白细胞水平、淋巴细胞水平、乳酸脱氢酶水平、Ki-67水平、骨髓是否受累存在紧密的联系,能实现淋巴瘤的辅助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原发性腮腺淋巴瘤的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

目的 分析原发性腮腺phenolic bioactives淋巴瘤(PPL)的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96例PPL患者,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局部治疗及系统治疗,于治疗结束后随访3年,统计患者生存情况,并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分析病理特征,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PPL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96例PPL患者中,仅有1例霍金淋巴瘤(HL),其余95例为非HL(NHL),其中结外边缘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常见病理类型,分别占PPL的45.26%、32.63%;病理特征:MALT淋巴瘤肿瘤细胞核小至中等大小,略不规则,细胞质淡染,肿瘤细胞在正常腺体周围增殖,大部分病例可见明显淋巴结上皮病变;DLBCL肿瘤细胞体积大,细胞质淡染、丰富,细胞核体积较大;治疗结束后随访3年,96例患Blebbistatin体外者中有58例生存,占比60.42%,38例死亡,占比39.58%。两组性别、年龄、原发位置、临床Ann Arbor分期、局部症状、近期肿物加速生长病史、存在B症状比较,差异Y-27632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术后吸烟、血清LDH水平异常升高、肿瘤最大直径大、肿瘤无包膜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吸烟、伴血清LDH水平异常升高、肿瘤最大直径大、肿瘤无包膜比率均是影响PP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LDH水平异常升高、肿瘤最大直径大、肿瘤无包膜均是影响PP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

功能性力量和血流限制训练整合理论研究

研究目的:如何提高运动员、普通群众身体素质、运动表现、降低损伤是当今世界优秀教练员和科研人员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科学的训练方法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如今流传较为广泛的力量训练主要是美国体能专家提出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和日本的血流限制needle prostatic biopsy训练。这两种训练方法与传统高负荷力量训练有很大差别。功能性力量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力量训练偏重大肌群、单关节等不足。血流限制训练使身体最大限度避免因为负重较大导致的运动损伤、以及解决力量训练进阶困难等问题,尽管传统的高负荷力量训练可以有效的提升肌肉力量和增加肌肉围度,但这种训练方法并不适合所有训练情况,主要受场地、器材、还受训者自身身体情况等因素限制。功能性力量训练可以通过非平衡稳定状态下进行多关节、多维度、多肌肉群等方面有针对性训练,使身体功能链接能力、神经控制肌肉能力、平衡稳定能力得到提高,力量输出功率增大。为更好的提高功能性力量训练的效果,对功能性力量训练、血流限制训练进行深层次探索,实现训练整合,对未来专家学者展开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通过web of science、pubmed、ebsco、cnki查阅功能性力量训练、功能性训练、血流限制训练、加压训练等相关文献,并结合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等进行文献梳理,通过对两种训练的应用效果与作用机制探讨二者整合后的预期效果,为未来开展实证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参考。研究结果:研究表明:1)肌肉适能:功能性力量可以提升肌肉适能,可以有效提升被试者爆发力、最大力量等,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非平衡稳定状态下进行多维度和多肌群的训练增强神经调控肌肉的能力,使得更多肌纤维被募集参与运动,传出功率增加,力量增强;血流限制训练由于加压装置使得血液流速被控制,造成缺血缺氧的内环境,内部代谢负荷刺激增加,使得肝细胞增殖因子、生长素IACS-010759供应商等分泌量大大提高,促进肌肉合成,肌肉横截面积明显增大,力量得到显著提高。也有研究表示功能性训练结合血流限制训练对肌肉力量提升效果明显高于但一功能性训练,且体内促肌肉生长激素表达程度更高。2)无氧能力:功能性力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无氧能力,主要由于神经调控肌肉能力增强,可以募集更多肌纤维参与运动;血流限制训练对于无氧能力提升优于功能性力量训练,血流限制训练由于训练方式的特殊性导致被试者承受缺血、缺氧的代谢负荷刺激,在此状态下无氧供能系统占据能量供应的主导地确认细节位,不得不募集更多的快肌纤维(II型肌纤维)维持运动。因快肌纤维相较于慢肌纤维无氧代谢酶活性更强,而血流限制训练在生理缺血缺氧的状态下可诱发更多快肌纤维参与工作,提高无氧能力。3)有氧能力:有氧能力的提升主要受神经肌肉系统、细胞中氧含量的影响而变化,神经调控肌肉能力越强或细胞中氧含量越高有氧能力也会随之出现增强。功能性力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有氧能力,延长运动时间,主要可能是通过神经调控主动肌、拮抗肌等能力增强,减少能量内耗,使得运动时间延长,肌肉力量、耐力、协调等素质得到改善和提升。也有研究证明血流限制训练可以提升有氧能力,但更多为血流限制训练结合步行、低强度训练,鲜有研究证明血流限制训练结合中、高强度抗阻训练可以有效提升有氧运动能力。研究结论:1)功能性力量训练与血流限制训练结合在理论上是支持的,二者尚不存在较大冲突,可以形成优势互补,血流限制训练可以作为一种负荷,形成”内部+外部”双负荷刺激,减少负重、增大生理负荷刺激,进一步促进肌肉合成的生长激素的表达。2)功能性力量训练与血流限制训练整合训练可强化快肌纤维的募集能力、增加肌肉横截面积使得肌肉力量得到增强,提高被试者无氧能力。3)功能性力量训练与血流限制训练整合后有利于无氧能力的提升,但有氧能力是否能得到提高,尚不能从已有研究和相关机制进行准确阐述,但可从运动强度和加压压力为切入点进一步展开相关实证研究。功能性力量训练与血流限制训练整合后可以进一步强化功能性力量训练效果,但还需进一步探究对不同人群的应用效果、剂量效应、安全性等问题。功能性力量训练与血流限制结合训练法可作为提升运动员和普通人群运动表现、身心健康的一种新的训练方法。

一种新的泛素化-铁死亡相关基因特征用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分析

本研究通过筛选泛素化-铁死亡相关基因构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预后模型,并探究泛素化-铁死亡相关基因对HCC预后的影响。使用R包DESeq2对TCGA-LIHC数据集进行差异分析,获取HCC差异表达基因(HCC_DEGs)。将HCC_DEGs、泛素化相关基因(ubiquitination related genes, URGs)和铁死亡差异表达基因(ferroptosis_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FERR_EDGs)取交集获得泛素化和铁死亡相关基因(UBFE_EDGs),将UBFE_EDGs依次进行LASSO回归分析、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以筛选出最佳独立预后基因用于构建HCC预后模型(ubiquitination and ferroptosis-related prognostic model, UBFE)。由生存曲线、 ROC曲线和校正曲线评估UBFE的预测准确性。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UBFE风险评分是否为HCC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ssGSEA分析和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用于评估UBFE与泛素化及铁死亡的相关性。结果显示,HCC_DEGs、 URGs和FERR_EDGs取交集得到45个UBFE_EDGs,依次进行LASSO回归分析、单selleck CH-223191因素Cox回归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2个UBFE_EDGs(DCAF13INCB28060说明书和UBE2C)用于构建HCC预后模型UBFE。生存曲线、 ROC曲线和校准曲线分析显示UBFE高风险评分组(HighUBFE)与HCC患者预后差显著相关,UBFE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性。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BFE风险评分是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UBFE联合TNM分期的预测准确性更高,列线图预测HCC患者的1年、 2年和3年生存率与实际生存率的一致性较高。ssGSEA分析和单Endosymbiotic bacteria细胞分析的结果均显示UBFE风险评分与泛素化呈正相关性,与铁死亡呈负相关性,UBFE高风险评分组的铁死亡拮抗反应高于UBFE低风险评分组的。本研究构建的UBFE在预测HCC患者的预后方面具有较好的表现,DCAF13和UBE2C可能通过泛素化和铁死亡通路影响肝细胞癌的进展及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