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olox调控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目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再生医学和临床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MSC治疗作用要归因于其强大的增殖、分化及免疫调节能力。但MSC在体外扩增传代培养的过程中,随着细胞代数的增加将不可避免的出现复制性衰老。MSCs衰老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变化的发生,如分化能力、增殖能力的降低,并且免疫调节能力随之减弱,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MSCs的应用。本研究以间充质干细胞PGE-2的分泌作为衡量指标,通过化合物库筛选获得了具有抗氧化特性化合物trolox(6-羟基-2,5,7,8-四甲基苯并吡喃-2-羧酸),系统探究了其对MSCs的衰老和免疫调节能力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在该研究中,我们首先探究了低代次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的形态,检测了其分化特性。利用流式技术检测了其表面标志物(CD90、CD105、CD146、CD34、CD11b、CD45),以及ELISA检测了其细胞因子(PGE-2)的分泌能力。然后利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q PCR等方法对比了低代次和高代次的MSCs的差别。为探明trolox对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我们在该研究中首先利用CCK-8增殖实验及ELISA检测PGE-2的分泌,以确定探求trolox处理MSCs的最适浓度。之后利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了trolox处理前后MSCs表面标记物的变化,并将trolox处理前后的MSCsselleck VX-445与巨噬细胞进行transwel共培养,以探明trolox的处理对MSCs免疫调节能力将产生何种影响。此外,利用q PCR检测了trolox处理前后MSCs中衰老蛋白P16、P21的表达以及mi R-17-92簇的表达。为了探明trolox对MSCs发挥作用的机制,我们将mi R-17-92簇高标达质粒转入MSCs,使其高表达,以此对比高表达前后MSCs的衰老及免疫调节的变化。此外,A20蛋白为mi R-17-92簇的下游靶点,因此我们通过蛋白印迹实验验证了衰老前后的MSCs、trolox处理前后的MSCs以及高表达mi R-17-92簇前后的MSCs中A20蛋白的表达情况。另外,由于MSCs体外培养过程中易衰老可能与氧化应激相关,并且trolox作为一种抗氧化性物质,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比色法对比了trolox处理前后细胞中最具代表性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以及检测了抗氧化家族prdx的表达变化。结果:光镜下可观测到,年轻的MSCs贴壁旋涡状生长,形态细小狭长,并且具有良好的成骨成脂分化能力。流式结果显示MSCs细胞表面标志物CD90、CD105、CD73呈阳性,CD34、CD11b、CD45呈阴性,符合UC-MSC表面标志物的标准,并且年轻的UC-MSC具有良好的PGE-2分泌能力。UC-MSC高代次后,相较于低代次的MSCs而言,其β-半乳糖苷酶阳性染色率更高,并且停留于G0/G1期的MSCs比例上升。此外,UC-MSC高代次后成骨成脂成软骨三系分化能力下调,以及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PGE-2的分泌能力下降。Trolox处理间充质干细胞24h和48h时,trolox的最佳浓度分别为0.25μM(P<0.0001)和2.0μM(P<0.0001)。增殖实验结果显示,trolox浓度超过5μM(P<0.01)能促进MSCs的增殖。此外,trolox处理前后M此网站SCs的表面标记物未发生变化,仍表现为CD45、CD34阴性,CD73、CD90、CD105阳性。Trolox处理组中,间充质干细胞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的细胞更少以及衰老相关蛋白P16的表达下调,并且,经trolox处理后,MSCs的增殖能力以及PGE-2的分泌能力能维持更多代数。此外,将经trolox处理的MSCs与巨噬细胞共培养,促进了巨噬细胞向M2(抗炎型)型巨噬细胞极化以及抑制了其吞噬能力。在trolox处理后,MSCs中的mi R-17-92簇的表达Coronaviruses infection上调以及下游靶点A20的表达下调。在使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mi R-17-92簇后,β-半乳糖苷酶阳性染色细胞及A20的表达下调,并且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后,更多的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并且也表现为吞噬能力的下降。另外,比色法实验结果表明,trolox处理后,MSCs的抗氧化酶CAT、SOD、GSH-PX的活性以及prdx5、prdx6、gpx4基因的表达上调。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证明,trolox通过抗氧化途径和mi R-17-92簇-A20通路来延缓了体外培养过程中出现的MSCs的衰老,进而有利于MSCs的增殖。此外,还改变了MSCs的免疫调节能力,包括:促进免疫调节因子PGE-2的分泌、促进巨噬细胞的M2型极化、以及降低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因此,抗氧化性物质trolox的处理可能有利于MSCs体外培养,从而促进其在再生医学以及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两种消融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复发因素分析

目的:比较两种消融手术(冷冻消融和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以及两者对于心肌损伤程度的差异性,并分析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1IACS-10759 MW年6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并首次行消融术治疗的275例房颤患者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年,单因素和多因素二Space biology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值(NLR)、胱抑素C(CysC)及左心房内径(LAD)与患者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的预测价值,同时比较两种消融手术对心肌损伤程度的影响。结果:冷冻消融组113例,31例复发(27.43%),射频消融组162例,51例复发(31.48%),其术后远期复发率相比(27.43%vs.3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组手术时间[(138.21±48.59) min]较冷冻消融组[(115.51±31.28) min]更长(P<0.05)。手术并发症方面射频消融组手术总体并发症为3.7%,冷冻消融组为3.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LAD、CysC是房颤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NLR、CysC及LAD预测患者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6、0.701、0.773,LAD+CysC+NLR联合预测时AUC最大(0.907),预测价值更高。心肌损伤程度方面,两组患者术后cTnT均升高,NT-proBNP均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射频组相比,冷冻组术后cTnT显著升高(P<0.05),且两组晚期复发率(22.00%vs. 27.27%,P=0.532)无差异。结论:两种消融手术术后晚期复发率相当;冷冻球囊消融术对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大,但对房颤晚期复发率没有影响。NLR、LAD、CysC是房颤消融术后预测晚期复发的MDV3100溶解度独立危险因素,且LAD+CysC+NLR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钙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肿瘤免疫治疗研究

钙离子(Ca~(2+))作为第二信使,在细胞内生理过程中都起着关键作用。扰乱肿瘤细胞的Ca~(2+)稳态诱导Ca~(2+)超载,是一种杀伤肿瘤的新方法。尽管如此,单一Ca~(2+)超载疗法却难以实现对肿瘤转移和复发的有效抑制。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被认为是抑制肿瘤转移和复发的重要手段。然而,Ca~(2+)超载能否有效激活免疫系统,以及如何协同增强Ca~(2+)超载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肿瘤组织特有的免疫抑制微环境是制约免疫治疗的关键因素。细胞焦亡作为一种具有免疫原性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被证实能逆转免疫抑制微环境,实现抗肿瘤免疫的激活。肿瘤组织中紊乱的代谢状态,尤其是乳酸水平的升高,有利于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建立。基于此,本论文提出Ca~(2+)超载和细胞焦亡联合,以及Ca~(2+)超载和乳酸抑制联合的两种策略,解除免疫抑制微环境,实现抗肿瘤免疫治疗。本论文通过在过氧化钙(CaO_2)纳米材料Bucladesine纯度表面生长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ZIF-8),并负载不同的小分子药物姜黄素(CUR)和α-氰基-4-羟基肉桂酸(CHC)构建了两个具有不同功能的钙基纳米复合材料CaO_2@ZIF-8/CUR-HA和CaO_2@ZIF-8@CHC-HA,分别通过激活肿瘤细胞焦亡和抑制乳酸释放来增强Ca~(2+)超载治疗过程中的免疫反应。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合成了CaO_2纳米材料,并通过一步法成功包载了CUR和ZIF-8,制备了CaO_2@ZIF-8/CUR-HA纳米材料。该材料具有肿瘤酸环境下的响应性降解、Ca~(2+)释放和H_2O_2产生能力,能有效诱导CT26肿瘤细胞的Ca~(2+)超载和细胞焦亡,在CT26小鼠皮下瘤模型中展示出出色的抗肿瘤免疫效果。转录组学分析验证了该材料能有效激活免疫相关信号的通路。2、在CaO_2@ZIF-8中负载抑制单羧酸转运蛋白1的药物CHC,成功制备了CaO_2@ZIF-8@CHC-Hhexosamine biosynthetic pathwayA纳米材料。该材料在酸性环境中降解释放Ca~(2+)和CHC,能诱导Ca~(2+)超载并抑制乳酸外排,抑制巨噬细胞M2极化,有效逆转免疫抑制微环境,并在小鼠4T1皮下瘤模型中展示出有效的抗肿瘤免疫治疗能力。总之,本论文设计了两种钙基纳米复合材料selleck抑制剂,通过Ca~(2+)超载与细胞焦亡联合,以及Ca~(2+)超载与抑制乳酸外排联合两种策略,逆转了免疫抑制微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基于Ca~(2+)超载的抗肿瘤免疫治疗,为钙基纳米复合材料在抗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思路。

PPARδ对OA和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内脂质蓄积作用的研究

目的:通过油酸(Oleic acid,OA)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孵育小鼠源性RAW264.7巨噬细胞构建泡沫细胞模型,明确OA和orandom heterogeneous mediumx-LDL对脂滴相关蛋白PAT家族蛋白的作用以及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δ(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δ,PPARδ)表达的影响,以明确PPARδ对PAT家族蛋白的影响,为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的治疗依据。同时通过研究PPARδ对脂质蓄积的影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可能的新策略。方法:1.不同selleck diABZI STING agonist脂质成分ox-LDL或OA孵育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24h,采用Western Blot检测ox-LDL、OA对ADRP、TIP47蛋白表达的影响。2.不同浓度ox-LDL或OA孵育RAW264.7细胞24h,采用real-time PCR检测PPARδm RNA的表达水平。3.ox-LDL和OA共同孵育RAW264.7细胞24h,采用real-time PCR检测PPARδm RNA的表达水平。4.采用不同浓度PPARδ激动剂GW501516(10n M、100n M)和PPARδ抑制剂GSK0660处理RAW264.7细胞24h,采用real-time PCR检测CD36 m RNA的表达水平。5.采用不同浓度PPARδ激动剂GW501516(10n M、100n M)预处理RAW264.7细胞1h,再用ox-LDL或OA孵育细胞24h,采用real-time PCR检测ADRP和TIP47m RNA的表达水平。6.100n M PPARδ激动剂GW501516和PPARδ抑制剂100n M GSK0660预处理RAW264.7细胞1h,再用ox-LDL或OA孵育细胞24h,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DRP的表达。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A组和ox-LDL组ADR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P<0.05);而TIP47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随着OA浓度的增加,巨噬细胞内PPARδm RNA的表达水平逐渐增加,且OA浓度为200μM时PPARδm RNA的表达增加最为显著(P<0.05)。3.随着ox-LDL浓度的增加,巨噬细胞内PPARδm RNA的表达水平逐渐增加,且ox-LDL浓度为50μg/m L时PPARδm RNA的表达增加最为显著(P<0.05)。4.200μM 确认细节OA组、50μg/m L ox-LDL组及200μM OA+50μg/m L ox-LDL三组均可使PPARδm RNA的表达水平增加(P<0.05),且OA联合ox-LDL共同孵育RAW264.7细胞后PPARδm RNA的表达增加最为显著(P<0.05),而OA组与ox-LDL组之间PPARδm RNA的表达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PPARδ激动剂GW501516呈浓度依赖性上调RAW264.7巨噬细胞内CD36m RNA的表达,且在100n M GW501516处理时CD36 m RNA的表达增加最为显著(P<0.05),而加入PPARδ抑制剂GSK0660后可下调CD36 m RNA的表达(P<0.05)。6.PPARδ激动剂GW501516可呈浓度依赖性上调OA或ox-LDL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细胞中ADRP m RNA的表达,且100n M GW501516干预时ADRP m RNA的表达增加最为显著(P<0.05),但TIP47的表达水平在处理前后无明显变化。7.PPARδ激动剂GW501516能够上调OA或ox-LDL诱导的RAW264.7细胞内ADRP m RNA的表达,加入PPARδ抑制剂GSK0660可逆转这一结果(P<0.05),这一结论在ADRP蛋白表达水平检测中同样得到验证。结论:1.OA和ox-LDL上调RAW264.7巨噬细胞内ADRP的表达,对TIP47的表达无显著影响。2.OA和ox-LDL上调RAW264.7细胞PPARδ的表达,并具有协同作用。3.PPARδ激动剂GW501516上调RAW264.7细胞内CD36的表达,而PPARδ抑制剂GSK0660可下调CD36的表达。4.PPARδ激动剂GW501516上调OA和ox-LDL诱导的RAW264.7细胞内ADRP的表达,对TIP47的表达无显著影响,而PPARδ抑制剂GSK0660可下调ADRP的表达,提示PPARδ可能参与脂质蓄积。

癌症相关蛋白p53和Annexin A1相分离的分子机制及其功能研究

癌症是全球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当前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在迅速增长,探究新的致癌机制、开发新的治疗方式和药物成为当务之急。液液相分离(LLPS)驱动无膜区室的形成,是细胞分隔区间的重要方式之一,参与调节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LLPS与癌症有关。半数以上的癌症中存在肿瘤抑制因子p53的突变,使其在癌症领域极为重要,一直是研究热点。最近研究发现p53在体外特定的条件下发生LLPS,但p53相分离的分子机制、生理功能及其与癌症的关系尚未明确,有待探究。AnnexiPLX-4720生产商ns家族的成员Annexin A1是癌症潜在的诊断标记和治疗靶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已有研究发现Ca~(2+)诱导下,Annexin A1在细胞表面形成微米级颗粒,且具有可逆性,与相分离形成的液滴性质类似,表明Annexin A1有发生LLPS的可能性。本论文对p53和Annexin A1相分离的分子机制和生理功能进行研究,探究它们的相分离和癌症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p53体外相分离的分子机制研究。构建相关原核表达质粒,并纯化出带有绿色荧光标签的重组蛋白p53-FL(p53全长)、片段p53-UBR、p53-△UBR(切除UBR的片段)以及p53-UBR突变型R337H、R337C、R337P、L344P。通过浊度实验、荧光成像、荧光漂白恢复实验首次确定UBR是p53相分离的关键区域,UBR发生LLPS驱动力为静电和疏水相互作用。对比野生型UBR与其四聚体区(TD)致癌突变的相分离行为和寡聚状态,发现TD的致癌突变通过阻止四聚体的形成抑制p53的相分离,为研究细胞内层面p53相分离及功能奠定基础。(2)p53细胞内相分离的表征及其功能研究。构建p53-FL及其TD致癌突变R337H、R337C、R337P和L344P的真核表达质粒,将上述质粒转染到经典肿瘤模型He La细胞和不表达p53的H1299细胞内,以表达蛋白。使用Dox模拟细胞内DNA损伤,通过共聚焦成像、FRAP实验和压力去除实验发现细胞内p53发生相分离,且TD致癌突变抑制p53相分离,与体外结果一致。免疫荧光实验显示Ser15磷酸化p53与p53相分离形成的凝聚物高度共定位,表明p53相分离与p53的激活密切相关。此外,致癌突变体R337C、R337P和L344P显著减弱p53下游基因p21的表达量,提高细胞存活率。我们揭示了p53相分离的生理功能及其与癌症关系:TD致癌突变抑制p53相分离,减弱p53激活,进而降低p53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导致癌症发生ventriculostomy-associated infection和发展。(3)Annexin A1(ANXA1)相分离的分子机制及其促进信号转导的研究。我们表达纯化出带有绿色荧光标签的重组蛋白ANXA1-FL和ANXA1-CTD,通过共聚焦观察和FRAP实验,发现在体外溶液、细胞表面和人工膜表面三个层面Ca~(2+)均介导ANXA1的相分离,N端是ANXA1相分离的核心区域,且ANXA1相分离由静电和疏水相互作用驱动。进一步我们发现ANXA1的相分离与ANXA1-FPR1复合物相关,增强FPR1信号通路下游ERK磷酸化活力,促进癌细胞迁徙。本章研究结果表明ANXA1相分离与其致癌机制有关:ANXA1在癌细胞表面发生液液相分离,并参与外膜ANXA1-FRR1复合物的形成,调控癌细胞内的信号通路,从而促进癌症。综上所述,本论文确定UBR是p53相分离的关键区域,TD的致癌突变抑制p53的相分离,以此为基础推测出p53致癌的新机制;确定N端是ANXA1相分离的核心区域,并发现ANXA1的相分离参与ANXA1-FRR1复合物形成,将ANXA1相分离与信号转导关联,阐释了一种ANXA1的致癌机制。本论文进一步揭示了p53和ANXA1与癌症发生的关系,拓宽癌症与相分离研究领域,为p53和ANXAEnasidenib1相关癌症的治疗和药物开发提供新思路。

富马酸西他沙星注射液在中国志愿者体内的耐受性与药动学

目的:评价富马酸西他沙星注射液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耐受性和药动学。方法:共入组40例志愿者,男女各20例,分别进行富马酸西他沙星注射液400和500 mg单次给药及300 mg(qd)和400 mg(qd)多次给药研究。试验期间观察药品的不良反应,并监测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数据的变化,评估药物的耐受性和安全性。采用HPLC-MS/MS法测定西他沙星的血药浓度,计算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多次给药后西他沙星主要药动学参数:300 mg(qd)组多次给药d 1时C_(max),AUC_(0-t),AUC_(0-∞)分别为(2 913.00±436.63)μg·L~(-1),(18 368.93±4 141.28) h·μg·L~(-1)及(19 662.17±4 820.31) h·μg·L~(-1),d 7时C_(max),AUC_(0-t),AUC_(0-∞)分别为(3 080.00±695.11)μg·L~(-1),(22 625.89±5 729.43) h·μg·L~(-1),(22 990.68±5 866.94) h·μg·L~(-1);400 mg(qd)组多次给药d 1时C_(max),AUCarmed services_(0-t),AUC_(0-∞)分别为(4 590.00±894.67)μg·L~(-1),(24 113.91±5 030.12) h·μg·L~(-1)、(25 277.71±5 159.69) h·μg·L~(-1),d 7时主要药动学参数C_(max)selleckchem,AUC_(0-t),AUC_(0-∞)分别为(4 570.00±1 230.04)μg·L~(-1),(30 28LY21572990.20±7 007.20) h·μg·L~(-1),(30 586.30±7 055.85) h·μg·L~(-1)。结论:富马酸西他沙星注射液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体内安全耐受。多次给药剂量间呈非线性动力学特征,qd给药体内无明显蓄积,在同一剂量组内主要药动学参数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多学科合作联合以问题为基础的整合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实习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目的 比较多学科合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联合以问题为基础的(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整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antipsychotic medication的差别。方法 入选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实习的80名临床五年级本科生,随机分为研究组(MDT联合PBL教学)及对照组(LBL教学)。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分别进行理论知识、临床病例分析以及教学满意度评价。结果 研究组学生理论知识、病例分析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在增加学selleckchem 3-Methyladenine习兴趣、培养临床思维、教学新颖程度、提高人文素养以及整体满意度5个方面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 MDT联合PBL教学模式在提升理论知识以及临床思维等方面优selleck于LBL教学法,学生整体满意度更高。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天麻素对大鼠坐骨神经离断伤修复的作用机制

目的:进一步明确天麻素(Gastrodin,Gas)对大鼠坐骨神经离断伤的修复作用,初步探讨天麻素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可能的机制。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空白组、模型组、天麻素组(15mg/kg)及甲钴胺组(0.15 mg/kg),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构建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吻合模型。术后天麻素组及甲钴胺组按照相应剂量灌胃给药lipid biochemistry,每天一次,连续60天。每周观察大鼠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60天后取材,HE染色观察大鼠术侧腓肠肌的形selleck R428态结构变化,并统计腓肠肌平均横截面积;Masson染色观察大鼠术侧坐骨神经缝合处远端神经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并计数完整有髓神经纤维数;蛋白组学分析模型组与空白组的差异蛋白;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术侧腓肠肌中PI3K、AKT和m TOR的蛋白水平,最后通过依赖于靶点稳定性的药物亲和反应(DARTS实验)观察天麻素与PI3K(p110γ)的相互作用。结果:与空白组相比,其余各组患肢术后立即出现瘫痪、拖行、展爪反射功能障碍,给药满60天,立刻观察发现天麻素组及甲钴胺组可自主打开掌趾,而模型组不能完全自主打开掌趾。损伤侧腓肠肌HE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肌纤维排列紊乱,细胞间隙可见结缔组织增生、肌纤维碎裂,横截面积明显减小;天麻素组及甲钴胺组肌纤维排列相对整齐,肌纤维碎裂及结缔组织增生明显减少,横截面积明显增大;坐骨神经吻合处远端神经纤维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神经纤维排列稀疏紊乱,纤维组织增生,有髓神经纤维显著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天麻素组和甲钴胺组神经纤selleck Liproxstatin-1维排列紧密有序,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减少,有髓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增加;空白组坐骨神经及模型组近心端的坐骨神经组织行蛋白质组学检测,结果显示:火山图和热图提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共有78种蛋白质下调,97种蛋白质上调。GO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组织细胞成分”、“组织细胞成分或生物发生”等。KEGG信号通路分析提示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主要在“PI3K/AKT信号通路”等通路中显著富集。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中PI3K、AKT和m TOR蛋白水平表达显著下调;与模型组相比,天麻素组和甲钴胺组腓肠肌中PI3K、AKT和m TOR总蛋白表达著上调;DARTS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酶解组PI3K(p110γ)蛋白水平表达显著下调;与酶解组相比,天麻素+酶解组PI3K(p110γ)蛋白水平表达显著上调。结论:天麻素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吻合模型运动功能的恢复和坐骨神经的再生,其机制可能是在大鼠腓肠肌组织中天麻素可以靶向结合PI3K,并且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探讨桃红饮体外通过VEGFC通路对巨噬细胞介导的淋巴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桃红饮(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尾、威灵仙)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调控巨噬细胞介导的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鉴定桃红饮有效成分。以慢病毒转染方法,构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基因过表达的RAW264.7巨噬细胞(OE-VEGFC)与空载体对照RAW264.7巨噬细胞Antiviral bioassay(OE-VEHICLE)。用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20 mg/L)与脂多糖(100μg/L)干预RAW264.7巨噬细胞或OE-VEGFC构建动脉粥样硬化细胞模型(造模_(RAW264.7)及造模_(OE-VEGFC))。CCK-8法测定桃红饮的最佳给药质量浓度。构建RAW264.7巨噬细胞与小鼠淋Tofacitinib化学结构巴管内皮细胞(MLECs)Transwell共培养模型。划痕实验检测细胞损伤修复情况;结晶紫染色检测细胞的迁移情况;管形成实验测定细胞的管腔形成能力;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VEGFC、白细胞介素6(IL-6)、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含量;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细胞VEGFC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C、淋巴管内皮细胞表面受体(FLT4)、平足蛋白(PDPN)、IL-6、iNOS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VEGFC、FLT4、HIF-1α、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同源异型盒基因转录因子-1(Prox-1)、IL-6、iNOS的蛋白表达。结果 桃红饮中含有22种主要有效成分,其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23.3%)及D-苦杏仁苷(23.8%)含量较高。选择20 mg/L作为桃红饮的给药最佳质量浓度。OE-VEGFC及OE-VEHICLE转染效率为80%以上,OE-VEGFC巨噬细胞构建成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造模RAW264.7组MLECs向划痕区域愈合的速度增快、细胞迁移数增多、管腔生成数增加(均P<0.05),VEGFC荧光表达量增加,细胞上清中VEGFC、IL-6、iNOS含量增加(均P<0.05),VEGFC、FLT4、PDPN、IL-6、iNOS的mRNA表达增加(均P<0.05),VEGFC、FLT4、HIF-1α、LYVE-1、PrTorin 1分子量ox-1、IL-6、iNOS的蛋白表达增加(均P<0.05);桃红饮可逆转上述指标(均P<0.05)。造模_(OE-VEGFC)组与造模_(RAW264.7)组相比,上述指标增加(均P<0.05);与桃红饮+造模_(RAW264.7)组相比,桃红饮+造模_(OE-VEGFC)组上述指标增加(均P<0.05);与造模_(OE-VEGFC)组比较,桃红饮+造模_(OE-VEGFC)组上述指标减少(均P<0.05)。结论 桃红饮可能通过抑制VEGFC通路减少巨噬细胞介导的淋巴管形成。

Lp(a)、D-D联合LAD对房颤并发LATH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左房内径(LAD)、D-二聚体(D-D)联合脂蛋白(a)[Lp(a)]对房颤(AF)并发左心房血栓(LATH)的诊断价值。方法:依据食管超声心动图结果,于我院治疗的367例AF患者被分为LATH组(67例)与无LATH组(IACS-10759供应商300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LAD、血清Lp(a)水平、D-D阳性率及上述指标对AF并发LATH的诊断价值。结果:与无LATH组比较,LATH组LAD[(40.93±4.69)mm比(44.65BMS-907351临床试验±4.31)mm]、血清Lp(a)水平[imaging biomarker(17.05±2.31)mg/dl比(27.42±3.06)mg/dl]、D-D阳性比例(5.67%比22.34%)均显著升高(P均=0.001)。ROC曲线显示,Lp(a)、D-D阳性、LAD及三项联合检测诊断AF并发LATH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1、0.584、0.728、0.801,灵敏度分别为43.28%、22.39%、64.18%、65.67%,特异度分别为92.00%、94.33%、76.67%、80.67%;三项联合检测的AUC显著高于各项单独检测,灵敏度、特异度显著高于Lp(a)、D-D阳性单独检测(P<0.05或<0.01)。结论:Lp(a)、D-D阳性、LAD联合检测对房颤并发左心房血栓具较高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