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用帕利哌酮、齐拉西酮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相关肝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21年4月—2023年4月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长期服用第二确认细节代抗精神病药物的120例精神分裂Q-VD-Oph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是否发生肝损伤将其分为2组,36例发生肝损伤的患者为观察组,84例未发生肝损伤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肝损伤的危险因素。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通过R软件构建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导致肝损伤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该模型的预测区分度。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10年、肝病史、饮酒史、营养不良、结核病、抗精神病药物服用种类≥3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长Primary infection期服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导致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均P<0.0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3.049,P=0.405;C-index=0.910;AUC为0.910(95%CI:0.804~0.946)。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引发肝损伤的影响因素是病程,危险因素包括肝病史、饮酒史、营养不良、结核病、抗精神病药物服用种类≥3种,构建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较高。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麦角新碱在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预防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并讨论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患者产后出血预防中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麦角新碱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2021年12月永新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2例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差异,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2组均31例,给予缩宫素、子宫按摩等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肌注治疗,联合组基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麦角新碱肌注治疗,比较2组应用情况。结果 2组产后24 h出血率比较,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同时刻(产后2 h、4 h、24 h)出血量比较,联合组少于对照组(P<0.05)。2组产后24 h宫缩良好率比较,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产后子宫持续收缩时间、子宫底下降速度比较,联合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产后24 h纤维蛋白原水平与产前比较,均有所下降(P<0.05),且联合组指标水平低于对Biogents Sentinel trap照组(P<0.05)。联合组产后24 h血红蛋白下降值小于对照组(P<0.05)。2组总不良SBE-β-CD小鼠反TGF-beta/Smad抑制剂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基础上加用麦角新碱对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患者产后出血预防有良好效果,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萝卜自交不亲和S等位基因鉴定及分布
萝卜(Raphanussativus L.)是周年供应的十字花科蔬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萝Taurine浓度卜在育种上受自交不亲和性影响,常导致萝卜繁殖效率低下,阻碍了育种进程,其自交不亲和性受S位点(也叫S单倍型)复等位基因控制。当前国内外不同课题组在萝卜中已鉴定到数十个S单倍型,但是对S单倍型的命名较为混乱,同时中国萝卜中的S单倍型分布还不是很清楚。本研究以国内不同来源的67份萝卜材料为实验材料,通过PCR扩增,T-A克隆、测序、比对分析等方法对S位点基因(SRK和SLG)片段进行研究,对所有实验材料的S单倍型进行了鉴定、命名和分类。另外,通过田间实验筛选到2份自交亲和性强的萝卜自交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萝卜高代自交系为实验VE-822材料,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其S位点基因。发现37个自交系材料扩增出了I类S单倍型目的片段,35个自交系材料扩增出了II类S单倍型目的片段。将得到的目的片段进行单克隆测序,分析后鉴定到I类S单倍型18个,II类S单倍型9个,共27个S单倍型,其中有3个新的S单倍型。将本研究得到的S位点基因序列与公布的序列进行详细比对分析,将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在98%以上的S单倍型认定为同一S单倍型。通过比对结果,对不同课题组公布的S单倍型进行了统一命名,并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进一步分析了S单倍型的亲缘关系。2利用田间套袋自交授粉实验,计算亲和指数后,鉴定到2份育种需要的自交亲和萝卜资源,分别是‘B1243’和‘B1267’。通过花粉管萌发试验,荧光显微观察自交后花粉管的萌发形态,发现2个亲和自交材料的花粉在其自身柱头上可以正常萌vascular pathology发,花粉管大量穿过柱头组织,无胼胝质产生,证明2份材料均具有彻底的自交亲和性。进一步对其S单倍型进行了鉴定,发现‘B1243’和‘B1267’的S单倍型分别为Rs SRK3和Rs SRK6。基于亲和材料‘B1243’与不亲和材料‘B499’构建了遗传分离群体,通过对F2分离群体中单株自交亲和性的调查发现,‘B1243’的自交亲和性受一对基因控制且亲和性相对不亲和性表现为隐性。综上,本研究鉴定了国内萝卜资源中S单倍型的分布,并进行了统一命名。筛选出2份自交亲和萝卜资源,通过遗传学实验,初步分析了亲和材料‘B1243’的遗传规律。本研究的开展将会为萝卜自交不亲和分子机理研究和育种应用打下基础。
IRF3介导PBLD抑制BPIV3、VSV和HSV-1复制的作用研究
PBLD是一种吩嗪类生物合成样结构域蛋白,在多种癌症疾病中表达异常,故作为癌症发生的标志性蛋白。在人肠上皮细胞中过表达PBLD会抑制NF-κB,进而抑制TNFα诱导的炎症反应,改善肠道屏障;此外在癌症细胞中PBLD可诱导细胞凋亡维持宿主细胞的健康状态。综上,目前尚无PBLD参与病毒复制及Ⅰ型干扰素信号反应的研究报道。IRF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又称干扰素调节因子3,不仅是调控Ⅰ型干扰素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节点分子,还可诱导细胞凋亡。本研究率先发现PBLD通过IRF3促进抗病毒Ⅰ型干扰素反应及诱导细胞凋亡,并深入探讨其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病毒感染下过表达PBLD上调IRF3的表达分别构建稳定过表达和敲除PBLD的He La细胞系,用BPIV3、VSV、HSV-1接种以及RNA病毒模拟物poly(I:C)和DNA病毒模拟物poly(d A:d T)处理,通过RT-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过表达PBLD促进IRF3的蛋白表达,而敲除PBLD则抑制IRF3的蛋白表达,表明病毒感染后PBLD上调IRF3的表达。(2)PBLD通过激活IRF3(S385/386)的磷酸化促进病毒介导的Ⅰ型干扰素反应用HSV-1和DNA病毒模拟物poly(d A:d T)处理过表达或敲除PBLD的He La细胞系,通过RT-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过表达PBLD促进ISG15、IFITM3的表达,并抑制病毒基因ICP0的m RNA表达,而敲除PBGefitinib-based PROTAC 3抑制剂LD则抑制ISG15、IFITM3的表达,表明PBLD促进抗HSV-1的Ⅰ型干扰素反应。为进一步探讨PBLD与Ⅰ型干扰素关键分子IRF3的关系,在稳定过表达PBLD的He La细胞系中沉默Intrapartum antibiotic prophylaxisIRF3,用BPIV3、VSV、HSV-1接种,通过RT-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沉默IRF3后抑制PBLD上调IFNβ和部分ISGs的表达,表明PBLD促进的Ⅰ型干扰素反应依赖于IRF3。成功构建IRF3发生磷酸化的关键位点S385/386和S396位的突变体表达质粒,将其以及野生型的IRF3分别与PBLD共同转进敲除IRF3的He La细胞系中,用BPIV3、VSV、HSV-1接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IRF3的S385/386位突变抑制p-IRF3和部分ISGs的表达,表明PBLD是通过IRF3的S385/386位发生磷酸化促进Ⅰ型干扰素反应,而非IRF3的S396位。(3)PBLD通过IRF3募集PUMA定位线粒体促进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用VSV、HSV-1分别接种过表达或敲除PBLD的He La细胞系,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过表达PBLD上调C-PARP的表达,敲除PBLD抑制C-PARP的表达,表明PBLD可促进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用BPIV3、VSV、HSV-1接种过表达或沉默IRF3的He La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过表达IRF3上调C-PARP的表达,沉默IRF3抑制C-PARP的表达,表明IRF3可促进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为探讨PBLD诱导细胞凋亡与IRF3诱导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在稳定过表达PBLD的He La细胞系中沉默IRF3,用BPIV3、VSV、HSV-1接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沉默IRF3后PBLD促进的细胞凋亡显著减弱,表明沉默IRF3抑制PBLD促进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成功构建IRF3诱导细胞凋亡的K193和K313/315位的突变体表达质粒,将其以及野生型的IRF3分别与PBLD共同转进敲除IRF3的He La细胞系中,用BPIV3、VSV、HSV-1接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IRF3的K313/315位突变抑制C-PARP的表达,表明IRF3的K313/315位是PBLD促进病毒诱导细胞凋亡的关键位点,而非IRF3的K193位。为研究PBLD通过IRF3诱导细胞凋亡的具体机制,通过免疫共沉淀发现IRF3能与PUMA相互作用,并且IRF3与PUMA的相互作用具有PBLD依赖性。通过线粒体分离实验,发现PBLD可促进IRF3和PUMA由细胞质向线粒体转移。通过免疫荧光实验,发现PBLD能增强IRF3与PUMA的相互作用并定位在线粒体上,而敲除PBLD则抑制IRF3与PUMA的相互作用。在敲除PUMA的He La细胞系中分别过表达IRF3和PBLD,用BPIV3、VSV、HSV-1接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C-PARP的表达均被抑制,表明敲除PUMA抑制IRF3及PBLD促进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以上数据表明PBLD通过IRF3募集PUMA定位线粒体促进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4)PBLD通过IRF3介导的Ⅰ型干扰素和诱导的细胞凋亡抑制病毒复制PBLD诱导的细胞凋亡抑制病毒复制。在He La细胞中过表达PBLD后用凋亡诱导剂和凋亡抑制剂处理,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和TCID_(50)检测病毒滴度,发现凋亡诱导剂处理后,过表达PBLD促进C-PARP的表达,抑制病毒的复制,而加入凋亡抑制剂后,抑制C-PARP蛋白的表达,促进病毒的复制。PBLD通过IRF3抑制病毒复制。在敲除IRF3的细胞系中过表达PBLD,与对照组相比,敲除IRF3时,PBLD发挥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较弱;在稳定过表达PBLD的He La细胞系中过表达IRF3,与对照组相比,PBLD和IRF3共同表达时显著抑制病毒复制。PBLD通过IRF3促进Ⅰ型干扰素反应和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病毒复制。分别将IRF3发生磷酸化的S385/386A突变体和IRF3诱导细胞凋亡的K313/315N突变体与PBLD在He La细胞中共同表达,通过TCID_(50)检测病毒滴度,发现PBLD通过IRF3促进Ⅰ型干扰素反应以及PBLD通过IRF3诱导的细胞凋亡均抑制病毒的复制。综上所述,本研究分别从PBLD促进抗病毒Ⅰ型干扰素反应和诱导细胞凋亡的角度,以PBLD通过IRF3调控Ⅰ型干扰素反应及诱导细胞凋亡通路为主线,率先发现PBLD通过IRF3对病毒复制的新功能,揭示PBLDGDC-0973通过IRF3促进抗病毒Ⅰ型干扰素反应及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为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候选靶标分子及新线索。
奶牛乳房炎源格氏乳球菌生物表型、基因特征及致病性研究
背景: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养殖业中高发的感染性疾病。格氏乳球菌(Lactococcus garvieae,L.garvieae)是导致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对奶牛生产性能具有较大负面影响。由于其表型与其他常见的乳房炎病原菌高度相似,导致该病原菌在鉴定时发生误判,从而严重低估了其在乳房炎上的发病率。迄今为止,格氏乳球菌在我国奶牛场流行情况、致病性及其致病机制鲜有报道。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我国大型奶牛场临床乳房炎奶样中分离的格氏乳球菌进行生物表型和基因特征分析,通过临床治疗数据和奶厅动态监测来研究格氏乳球菌乳房炎对奶牛生产性能造成的影响和可能的发病原因;使用格氏乳球菌对小鼠乳腺和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分别进行体内和体外试验,间接阐明其对奶牛乳腺造成的影响,并探究格氏乳球菌通过TLR2/NLRP3/NF-κB信号通路导致MAC-T细胞损伤的可能性。方法:通过从19个省份84个大型奶牛场采集1441份临床乳房炎奶样,经病原菌培养结合形态学和16S r RNA基因测序,鉴定奶样中病原菌并获得格氏乳球菌菌株,研究格氏乳球菌在我国大型奶牛场的流行情况;通过生长曲线、生化试验和药敏试验selleck HPLC进行表型研究;通过临床乳房炎治疗研究和奶厅动态监测探究格氏乳球菌乳房炎易感性增加的可能原因。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系(MAC-T)分别和49株格氏乳球菌共培养,进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量检测,以区分强、弱毒株;对强毒株LG(Lactococcus garvieae)41进行细菌基因组从头测序,鉴定格氏乳球菌和常见革兰氏阳性乳房炎病原菌之间的共线性关系,对2株弱毒株LG5和LG47以强毒株LG41为参考基因组进行重测序比较与强毒株LG41的亲缘关系;通过检测49株格氏乳球菌的毒力基因,研究不同毒株毒力基因差异。建立格氏乳球菌感染小鼠乳腺炎模型,从体内试验比较格氏乳球菌强、弱毒株的致病性;通过强毒株LG41攻菌和对照组小鼠乳腺m RNA差异表达基因生物通路和功能富集分析,确定格氏乳球菌单一因素是否能够引起小鼠乳腺炎,及MG132 MW强毒株引起乳腺炎的分子机制;通过不同药物对小鼠乳腺炎模型的治疗,研究不同类型的药物对格氏乳球菌乳腺炎的治疗效果。建立格氏乳球菌强、弱毒株感染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模型,检测格氏乳球菌的黏附率、侵袭率;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来研究格氏乳球菌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造成的超微结构变化;分别通过建立格氏乳球菌强、弱毒株LG47的MAC-T细胞感染模型,使用不同药物对强毒株LG41感染MAC-T细胞模型进行治疗,以及对强毒株LG41感染MAC-T细胞模型进行NLRP3干扰,研究NF-κB、p-NF-κB、NLRP3、T-GSDMD、N-GSDMD和IL-1β蛋白表达量变化,研究格氏乳球菌导致乳腺炎症的可能机制。结果:共分离49株格氏乳球菌,样品间占比3.40%,16S r RNA基因结果显示全部格氏乳球菌菌株之间遗传距离较近,且与外群关系远;生化结果显示格氏乳球菌具有较高的表型多样性,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显示其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呋、头孢喹肟和马波沙星敏感,但12.24%菌株对头孢氨苄耐药,100%菌株对林可霉素和利福昔明耐药;格氏乳球菌乳房炎细菌学治愈率为32.26%低于其他病原菌,治疗后牛奶中体细胞数为132.1万个/m L高于非格氏乳球菌,格氏乳球菌乳房炎奶牛乳头评分粗糙或极粗糙比例为67.74%,乳头评分较差的奶牛更易发生格氏乳球菌乳房炎。通过LDH释放量筛选出格氏乳球菌强毒株1株(LG41,分离自宁夏)、弱毒株(LG47,分离自云南)及与强毒株LG41同一牧场的较弱毒株(LG5);LG41与其他常见革兰氏阳性菌核酸共线性较低,LG5与LG41的亲缘关系比LG47与LG41的亲缘性更近;奶牛乳房炎源格氏乳球菌含毒力基因包括黏附相关、溶血相关、荚膜形成相关、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相关和其他基因共23个。格氏乳球菌强毒株LG41在小鼠乳腺内保持10~5CFU/g的浓度且炎症反应强烈,而弱毒株LG47引起小鼠乳腺炎症反应轻微;小鼠转录组结果显示成功建立格氏乳球菌乳腺感染模型,格氏乳球菌感染小鼠导致TLR2/NLRP3/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上调;使用1mg/kg头孢噻呋或0.5 mg/kg美洛昔康对格氏乳球菌强毒株LG41感染导致的乳腺炎均有治疗效果。格氏乳球菌强毒株LG41具有较强的黏附能力和侵袭能力,破坏MAC-T细胞形态和结构;弱毒株LG47的黏附力和侵袭力均较弱;格氏乳球菌通过TLR2/NLRP3/NF-κB信号通路,引起p-NFBiosurfactant from corn steep water-κB、NLRP3、N-GSDMD及IL-1β升高,强毒株LG41比弱毒株LG47引起的上述变化更显著;头孢噻呋和美洛昔康均能降低格氏乳球菌强毒株LG41感染导致的p-NF-κB、NLRP3、N-GSDMD及IL-1β表达上调水平;干扰NLRP3可以降低格氏乳球菌感染导致p-NF-κB、NLRP3、N-GSDMD及IL-1β蛋白表达量的升高,表明格氏乳球菌可以通过TLR2/NLRP3/NF-κB信号通路引起乳腺组织炎性损伤。结论:1成功在国内多地奶牛乳房炎奶样中分离和鉴定出格氏乳球菌,分离率达3.40%,该菌具有生化表型和药物敏感性表型多样性,且该菌感染奶牛乳腺导致临床乳房炎严重影响奶牛健康和牛奶品质。2检测出不同格氏乳球菌分离株毒力基因,主要包括黏附、溶血、免疫逃避相关和其他毒力基因共23个。3格氏乳球菌性小鼠乳腺炎模型中,该菌导致小鼠乳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腺泡结构破坏,使用1 mg/kg头孢噻呋或0.5 mg/kg美洛昔康均有较好治疗效果。4格氏乳球菌可以破坏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正常结构,可以激活TLR2/NLRP3/NF-κB等蛋白和相关通路引起乳腺上皮细胞的炎性应答。干扰NLRP3可以降低格氏乳球菌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致炎效果。
奶牛乳房炎源格氏乳球菌生物表型、基因特征及致病性研究
背景: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养殖业中高发的感染性疾病。格氏乳球菌(Lactococcus garvieae,L.garvieae)是导致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对奶牛生产性能具有较大负面影响。由于其表型与其他常见的乳房炎病原菌高度相似,导致该病原菌在鉴定时发生误判,从而严重低估了其在乳房炎上的发病率。迄今为止,格氏乳球菌在我国奶牛场流行情况、致病性及其致病机制鲜有报道。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我国大型奶牛场临床乳房炎奶样中分离的格氏乳球菌进行生物表型和基因特征分析,通过临床治疗数据和奶厅动态监测来研究格氏乳球菌乳房炎对奶牛生产性能造成的影响和可能的发病原因;使用格氏乳球菌对小鼠乳腺和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分别进行体内和体外试验,间接阐明其对奶牛乳腺造成的影响,并探究格氏乳球菌通过TLR2/NLRP3/NF-κB信号通路导致MAC-T细胞损伤的可能性。方法:通过从19个省份84个大型奶牛场采集1441份临床乳房炎奶样,经病原菌培养结合形态学和16S r RNA基因测序,鉴定奶样中病原菌并获得格氏乳球菌菌株,研究格氏乳球菌在我国大型奶牛场的流行情况;通过生长曲线、生化试验和药敏试验selleck HPLC进行表型研究;通过临床乳房炎治疗研究和奶厅动态监测探究格氏乳球菌乳房炎易感性增加的可能原因。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系(MAC-T)分别和49株格氏乳球菌共培养,进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量检测,以区分强、弱毒株;对强毒株LG(Lactococcus garvieae)41进行细菌基因组从头测序,鉴定格氏乳球菌和常见革兰氏阳性乳房炎病原菌之间的共线性关系,对2株弱毒株LG5和LG47以强毒株LG41为参考基因组进行重测序比较与强毒株LG41的亲缘关系;通过检测49株格氏乳球菌的毒力基因,研究不同毒株毒力基因差异。建立格氏乳球菌感染小鼠乳腺炎模型,从体内试验比较格氏乳球菌强、弱毒株的致病性;通过强毒株LG41攻菌和对照组小鼠乳腺m RNA差异表达基因生物通路和功能富集分析,确定格氏乳球菌单一因素是否能够引起小鼠乳腺炎,及MG132 MW强毒株引起乳腺炎的分子机制;通过不同药物对小鼠乳腺炎模型的治疗,研究不同类型的药物对格氏乳球菌乳腺炎的治疗效果。建立格氏乳球菌强、弱毒株感染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模型,检测格氏乳球菌的黏附率、侵袭率;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来研究格氏乳球菌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造成的超微结构变化;分别通过建立格氏乳球菌强、弱毒株LG47的MAC-T细胞感染模型,使用不同药物对强毒株LG41感染MAC-T细胞模型进行治疗,以及对强毒株LG41感染MAC-T细胞模型进行NLRP3干扰,研究NF-κB、p-NF-κB、NLRP3、T-GSDMD、N-GSDMD和IL-1β蛋白表达量变化,研究格氏乳球菌导致乳腺炎症的可能机制。结果:共分离49株格氏乳球菌,样品间占比3.40%,16S r RNA基因结果显示全部格氏乳球菌菌株之间遗传距离较近,且与外群关系远;生化结果显示格氏乳球菌具有较高的表型多样性,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显示其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呋、头孢喹肟和马波沙星敏感,但12.24%菌株对头孢氨苄耐药,100%菌株对林可霉素和利福昔明耐药;格氏乳球菌乳房炎细菌学治愈率为32.26%低于其他病原菌,治疗后牛奶中体细胞数为132.1万个/m L高于非格氏乳球菌,格氏乳球菌乳房炎奶牛乳头评分粗糙或极粗糙比例为67.74%,乳头评分较差的奶牛更易发生格氏乳球菌乳房炎。通过LDH释放量筛选出格氏乳球菌强毒株1株(LG41,分离自宁夏)、弱毒株(LG47,分离自云南)及与强毒株LG41同一牧场的较弱毒株(LG5);LG41与其他常见革兰氏阳性菌核酸共线性较低,LG5与LG41的亲缘关系比LG47与LG41的亲缘性更近;奶牛乳房炎源格氏乳球菌含毒力基因包括黏附相关、溶血相关、荚膜形成相关、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相关和其他基因共23个。格氏乳球菌强毒株LG41在小鼠乳腺内保持10~5CFU/g的浓度且炎症反应强烈,而弱毒株LG47引起小鼠乳腺炎症反应轻微;小鼠转录组结果显示成功建立格氏乳球菌乳腺感染模型,格氏乳球菌感染小鼠导致TLR2/NLRP3/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上调;使用1mg/kg头孢噻呋或0.5 mg/kg美洛昔康对格氏乳球菌强毒株LG41感染导致的乳腺炎均有治疗效果。格氏乳球菌强毒株LG41具有较强的黏附能力和侵袭能力,破坏MAC-T细胞形态和结构;弱毒株LG47的黏附力和侵袭力均较弱;格氏乳球菌通过TLR2/NLRP3/NF-κB信号通路,引起p-NFBiosurfactant from corn steep water-κB、NLRP3、N-GSDMD及IL-1β升高,强毒株LG41比弱毒株LG47引起的上述变化更显著;头孢噻呋和美洛昔康均能降低格氏乳球菌强毒株LG41感染导致的p-NF-κB、NLRP3、N-GSDMD及IL-1β表达上调水平;干扰NLRP3可以降低格氏乳球菌感染导致p-NF-κB、NLRP3、N-GSDMD及IL-1β蛋白表达量的升高,表明格氏乳球菌可以通过TLR2/NLRP3/NF-κB信号通路引起乳腺组织炎性损伤。结论:1成功在国内多地奶牛乳房炎奶样中分离和鉴定出格氏乳球菌,分离率达3.40%,该菌具有生化表型和药物敏感性表型多样性,且该菌感染奶牛乳腺导致临床乳房炎严重影响奶牛健康和牛奶品质。2检测出不同格氏乳球菌分离株毒力基因,主要包括黏附、溶血、免疫逃避相关和其他毒力基因共23个。3格氏乳球菌性小鼠乳腺炎模型中,该菌导致小鼠乳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腺泡结构破坏,使用1 mg/kg头孢噻呋或0.5 mg/kg美洛昔康均有较好治疗效果。4格氏乳球菌可以破坏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正常结构,可以激活TLR2/NLRP3/NF-κB等蛋白和相关通路引起乳腺上皮细胞的炎性应答。干扰NLRP3可以降低格氏乳球菌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致炎效果。
大豆转录因子GmNAC27在干旱胁迫中的作用
大豆(Glycine max[L.]Merr.)为人类提供了高达30%的食用植物油,是重要的油料作物。我国国土面积中近半数为干旱土地,干旱严重影响了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因此培育出优良的抗旱大豆品种,对缓解我国大豆供需矛盾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干旱胁迫能够诱导许多NAC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了植物的耐旱性。本研究通过GmNAC27基因表达分析、转基因离体毛状根PEGImmune changes模拟干旱平板表型鉴定以及突变体植株土壤干旱处理实验等初步发现转录因子GmNAC27参与调控大豆干旱胁迫应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了GmNAC27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特点。GmNAC27基因位于大豆第13号染色体,基因序列全长1660 bp,包含3个外显子,CDS序列全长1032 bp。GmNAC27蛋白包含343个氨基酸残基,理论等电点PI为8.11,在第14—16Etoposide化学结构2位氨基酸处存在一个NAC保守结构域。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后发现,GmNAC27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包含与ABA、非生物胁迫和其他调控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2.分析了GmNAC27基因在大豆中的表达特征。大豆不同组织部位的基因表达分析表明GmNAC27基因在成熟和衰老叶片以及花中表达量相对较高。当植株在自然状态下失水处理时,大豆植株中GmNAC27基因的表达量随着失水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在第12 h达到峰值,约为0 h的214倍。3.明确了GmNAC27基因在大豆瞬时转化毛状根PEG模拟干旱胁迫处理下的作用。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瞬时毛状根转化技术分别获得了GmNAC27基因过量表达和敲低表达的离体毛状根。离体毛状根经40%PEG平板模拟干旱处理后,发现GmNAC27基因过量表达转基因毛状根的伸长量是对照组的2倍,而GmNAC27基因敲低表达毛状根伸长量相较对照组分别减小了14.4%和22.4%,这表明GmNAC27基因在干旱胁迫中可能发挥正调控的作用。4.获得了大豆GmNAC27基因敲除突变体和过量表达转基因植株。以南方大豆优良品种华春6号为遗传转化受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法,成功获得了三种类型的纯合CRISPR双靶点敲除突变体,其中包括1个缺失33个氨基酸残基的突变体、1个发生33个氨基酸残基替换的突变体以及6个蛋白质翻译提前终止的突变体。另外获得了2个融合表达GmNAC27蛋白GFP标签蛋白的过量表达植株。5.GmNAC27基因正调控大豆植株的耐旱性。盆栽土壤干旱处理实验表明,与野生型相比,GmNAC27基因敲除突变体大豆植株的叶片萎蔫程度更大。正常浇水使其恢复生长3天后,野生型植株的活苗率为70%,而两个突变体的活苗率分别下降至40%和44%,这表明GmNAC27基因正调控大豆植株的耐旱性。6.GmNAC27蛋白具有转录激活活性。拟南芥原生质体和烟草表皮细胞中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表明,GmNAC27蛋白主要分布selleck LEE011在细胞核中;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分析结果表明,GmNAC27蛋白在转录水平上发挥转录激活的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发现大豆转录因子GmNAC27在干旱胁迫应答中发挥正向调控的作用,这为进一步阐明NAC家族转录因子在大豆干旱胁迫中的作用及机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纳米SiO_2-银复合抗菌剂对硅橡胶抗菌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目的:构建基于二氧化硅-纳米银复合改性抗菌剂的抗菌硅橡胶,研究其理化性质、抗菌性能、生物安全性及力学性能,为制备具有高效持久安Tubing bioreactors全抗菌作用的生物医用硅橡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1.二氧化硅-纳米银抗菌剂的制备和表征。使用硝酸银(Ag NO_3)与纳米二氧化硅(SiO_2),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后得到载银纳米SiO_2复合抗菌剂,测试其相关表征、评估其热分解特性,并通过抑菌环法、抑菌平板计数法测试载银纳米SiO_2复合抗菌剂的抗菌性能。2.抗菌硅橡胶的制备和性能测试。分别称取一定量的载银纳米SiO_2复合抗菌剂与天然硅橡胶进行充分的物理混合,使用硫化机进行高温硫化压片成型,制备抗菌硅橡胶片。并观察载银纳米SiO_2复合抗菌硅橡胶的宏观形貌,利用抑菌平板法测试其抗菌性能、通过测试拉伸强度、撕裂强度、断裂伸长率以及邵尔硬度评估其力学性能、通过CCK-8试验检测及溶血试验评估其生物相容性。结果:1.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显示纳米银Ag NPs的平均粒径约为20 nm,Ag NPs的形貌相对均匀,大致呈球形。纳米SiO_2负载在Ag NPs表面形成的SiO_2@Ag NPs复合抗菌剂的粒径在25-35 nm左右。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技术对SiO_2@Ag NPs的表面官能团的表征可知纳米SiO_2与Ag NPs有效地结合。新型抗菌剂克服了Ag NPs易氧化的缺点,具有较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ABT-263.html好的抗氧化性和稳定性。由于协同抗菌作用,新型抗菌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优于单一Ag NPs。2.通过硫化共混法将新型抗菌剂和硅橡胶(SR)进行复合制备了新型抗菌硅橡胶片。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纳米SiO_2-银复合抗菌剂成分的添加,对SR胶片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均增加了30%、硬度无明显改变,但断裂伸长率较前降低了20%,由此见得SiO_2@Ag NPs胶片力学性能明显高于天然硅橡胶。通过抗菌环测试了纳米SiO_2@Ag NPs抗菌硅橡胶的抗菌性能,结果显示出其良好的抗菌效果,并计算出,当添加的抗菌剂含量为25mg/ml时,达到最小的抑菌浓度。通过CCK-8法测试了纳米SiO_2@Ag NPs抗菌硅橡胶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各组抗菌硅橡胶的RGR均大于75%,按照RGR细胞毒性分级评价标准:RGR值≥75%,细胞毒性等级为0或1级,合格。各组细胞随着时间变化数量均增加,且保持正常的细胞形态。可见各组抗菌硅橡胶均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结论:本研究选用SiO_2在Ag NPs上负载,进而构建一种新型的复合抗菌剂,克服了Ag NPs易氧化、易团聚从而造成的抗菌性欠佳、缓释性低下及持久抗菌能力不足等问题;最后采用物理共混法将复合抗菌剂与天然液体硅橡胶进行混合,制备纳米SiO_2@Ag NPs抗菌硅橡胶片。GDC-0973作用在克服Ag NPs团聚、氧化的基础上,通过对抗菌剂的表面改性来实现其在硅橡胶中良好的相容性和分散性,并且在提高抗菌硅橡胶的理化性能的同时,优化其抗菌效果,使得抗菌硅橡胶的抗菌性能与力学性能在互不影响的前提下均能达到最佳水平,为制备抗菌性持久、价格低廉的纳米SiO_2@Ag NPs抗菌硅橡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大黄游离蒽醌对J774A.1巨噬细胞焦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该研究以脂多糖(LPS)+ 三磷酸腺苷(ATP)刺激的J774A.1巨噬细胞建立细胞焦亡体外模型,探讨大黄游离蒽醌(f确认细节ree total rhubarb anthraquinones,FTRAs)对细胞焦亡的干预机制。体外培养J774A.1巨噬细胞,实验分组为对照组、不同质量浓度LPS(0.25、0.5、1 μg·mL~(-1))+ATP(1.25、2.5、5 mmol·L~(-1))刺激组,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碘化丙锭(PI)凋亡细胞染色法、乳酸脱氢酶(LDH)及白细胞介素(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释放,建立巨噬细胞焦亡体外模型。之后将J774A.1巨噬细胞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LPS+ATP焦selleck抑制剂亡模型组、FTRAs高剂量单独作用组、FTRAs低、中和高剂量预保护组。检测上述细胞焦亡的表型特征和关键指标作为评判FTRAs对LPS+ATP诱导的细胞焦亡的影响依据。Western blot法和RT- PCR法检测caspase-1/11细胞焦亡通路相关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阐明其抗焦亡效应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巨噬细胞焦亡体外模型以0.50 μg·mL~(-1) LPS+5.00 mmol·L~(-1) ATP的刺激条件效果最佳。FTRAs预保护细胞24 h,能够提高焦亡条件下细胞的活力、减轻细胞的受损程度、降低PI染色阳性率并减少LDH、IL-18和TNF-α的释放。FTRAs能够明显抑制GSDMD蛋白的活化,并且显著下调焦亡通路特征分子TLR4、NLRP3、cleaved-caspase-1、cleaved-caspase-11的蛋白表达,但是对ASC蛋白无明显影响。FTRAs还能够明显抑制caspase-1、caspase-11和GSDMD的mRNA表达。这些研究结果表明,FTRAs对LPS+ATP诱导的细胞焦亡模型具有抑制作用,且FTRAs通过调控经典和非经典细胞焦亡信号通路,减少炎性炎症因子的产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生,发挥抗焦亡效应。
鼠三型肝炎病毒诱导暴发性肝衰竭小鼠模型中程序性坏死的肝脏损伤机制
目的:探讨鼠三型肝炎病毒(MHV-3)诱导暴发性肝衰竭小鼠模型中程序性坏死的肝脏损伤机制。方法:将48只雌性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rostatin-1(Nec-1)预处理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24只,腹腔注射200μl含100 PFU MHV-3的无菌生理盐水诱导暴发性肝衰竭小鼠模型。观察记录小鼠存活状况,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程序性坏死关键蛋白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IP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3)表达水平,测定血清转氨酶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并比较坏死面积百分比,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脏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另46只雌性SPF级Balb/c小鼠建立暴发性肝衰竭小鼠模型,只用于生存分析。结果:在暴发性肝衰竭小鼠模型中,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Nec-1预处理组和生理盐水组小鼠全部死亡,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Nselleck LY2157299ec-1预处理组小鼠肝脏RIP1、RIP3表达出现明显下调,而生理盐水组小鼠肝脏RIP1表达随时间未出现明显变化。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Nec-1预处理组和生理盐水组小鼠肝脏病理切片均出现大片坏死,组间坏死情况未发现明显差异。Nec-1预处理组和生理盐水stomach immunity组小鼠血清ALT和AST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ec-1预处理组和生理盐水组间肝脏炎性细胞因子水平Angiogenesis抑制剂无明显差异。结论:程序性坏死不是导致MHV-3诱导暴发性肝衰竭小鼠模型肝脏损伤的主要机制,针对程序性坏死的实验性治疗无法改善肝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