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clinical and genetic heterogeneity的 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同肾损伤评价体系与无创晶状体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胱抑素C(CysC)、血常规的关系研究。方法 选取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2019年11月至2021PCI-32765分子量年2月明确诊断的T2DM患者212例。根据住院期间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肾小球滤过率(e GFR)、KDIGO推荐的联合尿ACR和eGFR慢性肾脏病(CKD)预后危险分层及CDS指南分别进行分组,分析在不同肾损伤评价体系中无创晶状体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胱抑素C(CysC)、血常规等指标的差异及关系。结果 无创晶状体AGEs检测值在尿ACR分层及CDS指南分层体系中均随肾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升高,CysC在四种肾损伤评价体系中,亦均随肾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二者与不同肾损伤评价体系相关指标均呈正相关。在尿ACR分层及CDS指南分层的体系无创晶状体AGEs检测值的ROC曲线切点分别为3.05和2.89,在以上两种评价体系中CysC的ROC曲线切点均为1.005 mg/L。在e GFR分层及KDIGO 2012指南分层的体系中,CysC的ROC曲线切点均为1.185 mg/L。结论 无创晶状体AGEs检测值、CysC与不同肾损伤评价体LEE011核磁系存在较高一致性,二者有可能被用于预测DKD的发病,检测晶状体AGEs检测值的优势在于无创、快捷。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疾病,可伴有多种肠外表现(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s,EIM),其甚至可以作为IBD的首发症状。虽泌尿系统受累较为少见,但一旦合并会增加UC的诊疗难度,因此尽早发现和规范治疗往往能给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本研究就UC合并泌尿系统疾病患者临床特征和未合并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其临床特点,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治依据。目的:总结分析UC患者合并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筛选2014年4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东院区消化内科诊断为UC合并泌尿系统疾病112例患者作为试验组。随机抽取133例未合并泌尿系统疾病UC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使用SPSS 2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1.试验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34,P<0.001)。慢性复发型较初发型UC患者更易合并泌尿系统疾病,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分型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2,P=0.037)。性别、BMI、病程、住院时间、病变范围、疾病活动度与是否合并泌尿系统病变无关。2.既往应用5-ASA及五味苦参肠溶胶囊容易合并泌尿系统疾病(χ~2=4.257,P=0.039,χ~2=8.464,P=0.04),而应用激素、英夫利西单抗、维得利珠单抗与是否合并泌尿系统疾病无关。3.试验组患者泌尿系统疾病以肾囊肿最为常见,共有69例(61.60%),其余疾病还包括泌尿系统结石30例(26.80%)、高尿酸血症11例(9.82%)、泌尿系统感染5例(4.46%)、肾病综合征4例(3.57%)、慢性肾小球肾炎2例(1.79%)、慢性肾功能衰竭1例AMG510体内实验剂量(0.89%)、肾动脉狭窄1例(0.89%)、肾动脉瘤1例(0.89%)。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尿液分析检查,其中UC合并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中,共有7例(23.33%)患者的尿液结晶提示阳性,而其中6例(20%)患者为草酸盐结晶,1例(3.33%)患者为磷酸盐结晶,7例患者均未检出尿酸盐结晶。5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中,有3例患者行尿培养检查,2例患者检出大肠埃希菌感染,1例患者为屎肠球菌感染,剩余2例患malaria vaccine immunity者拒绝行尿培养检查。4.试验组患者蛋白尿和高血压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8,P=0.040;χ~2=5.388;P=0.020)。试验组患者血尿、水肿、尿路刺激征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1,P=0.521;χ~2=0.395,P=0.530;P=0.457)。5.试验组患者血白细胞总数、血沉均大于对照组(t=2.151,P=0.032;t=2.150,P=0.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对于超敏C反应蛋白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6.试验组Decitabine溶解度患者的血清尿酸、肾小球滤过率、血清尿素、肌酐、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91,P=0.013;t=-4.790,P<0.001;t=2.376,P=0.018;t=3.174,P=0.002;t=3.522,P<0.001;t=2.778,P=0.006)。结论:1.年龄较大的UC患者更易合并泌尿系统疾病;2.既往应用5-ASA、五味苦参肠溶胶囊更易合并泌尿系统疾病;3.UC合并泌尿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肾囊肿、泌尿系统结石、高尿酸血症等;4.UC合并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血白细胞总数、血沉明显升高;5.UC合并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尿素、肌酐、尿酸、胱抑素C及β2-微球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肾小球滤过率低于对照组。
梓醇对T2DM大鼠大血管病变的保护作用及与oxLDL/LDL和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
目的 探讨梓醇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大血管病变的保护作用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低密度脂蛋白Nirmatrelvir试剂(LDL)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 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和腹腔注射STZ复合因素对大鼠进行T2DM造模,将大鼠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134 mg·kg~(-1)·d~(-1))、梓醇组(10 mg·kg~Biofuel combustion(-1)·d~(-1)),另设对照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干预4周。结束后,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人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MCP-1)、oxLDL含量;RT-PCR法检测主动脉壁LOX-1、NF-κB p65、MCP-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主动脉壁LOX-1、NF-κB p65、MCP-1蛋白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结构。结果 对照组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形态正常,模型组细胞显著肿胀,连续性中断、见空泡,部分内皮细胞有显著脱落,细胞核褶皱变形,线粒体、内质网中度肿胀,嵴肿胀紊乱或溶解,见脂滴、糖原颗粒;二甲双胍组和梓醇组内皮细胞形态结构轻微肿胀,线粒体、内质网结构正常,细胞核轻微变形,部分内皮细胞有轻微脱落,损伤程度显著轻于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FBG、TC、TG、LDL水平,MCP-1和oxLDL水平,主动脉壁LOX-1、NF-κB p65、MCP-1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性升高(P<0.selleck LY-18801105);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和梓醇组血清FBG、TC、TG、LDL水平,MCP-1和oxLDL水平,主动脉壁LOX-1、NF-κB p65、MCP-1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 梓醇可能通过oxLDL/LDL和NF-κB信号通路减轻T2DM大鼠大血管病变。
田基黄对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干预效果的分析
目的 探讨田基黄对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效果。方法 选取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田基黄低、中、高剂量组和非布司他组。除对照组外,其它各组大鼠均以氧嗪酸钾盐(250 mg/(kg·d))腹腔注射建立高尿酸血症模型,对照组则给予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连续造模4周后,非布司他组每天以0.01 g/kg剂量灌胃,田基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每天以0.16 g/kg、0.22 g/kg、0.27 g/kg剂量灌胃治疗。观察大鼠一般生活状态和外观的变化,比较血清生化指标:尿酸(uric acid, UA)、尿素氮(urea nitrogen, BUN)、肌酐酸(creatinine, Cre)、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 ALT)、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 AST)和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COPD pathology胞介素17(interselleck激酶抑制剂leukin 17,IL-17)、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 18,IL-18)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对比各组大鼠肾病理的变化情况。结果 模型组大鼠出现了明显的精神状态差,行动缓慢等一系列症状,而田基黄各剂量组均能够明显改善这些状态。模型组的血尿酸、肌酐、尿素氮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P<0.01),田基黄能够显著降低模型组的血尿酸、肌酐与尿素氮水平(P<0.05,P<0.01),并且改善程度也与剂量的增高成正比。模型组大鼠的血清炎症因子IL-17、IL-18和TGF-α的水平均出现显著升高(P<0.05,P<0.01),非布司他组的炎症因子均显著降低至正常水平(P<0.05,P<0.01),而田基黄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的IL-17、IL-18和TGF-α的水平均显著降低且具有Apoptosis抑制剂统计学差异(P<0.05,P<0.01)。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的肾小球轻微萎缩,局部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的管腔明显增粗、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肾间质纤维化;田基黄高剂量组肾间质纤维化明显改善,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结构基本恢复正常,接近非布司他组。结论 田基黄具有降低血尿酸的作用,并且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的肾起到保护和治疗作用。
灵芝多糖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灵芝Ganoderma入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灵芝多糖(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s, GLPshepatitis and other GI infections)是灵芝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因提取方法相对简单,具有理想的开发应用前景,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selleckchem Torin 1重视。文献表明,GLPs具有调节免疫、抗炎、抗SBE-β-CD使用方法氧化等广泛药理作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多种疾病具有改善作用。文中以药理学为基础,结合实验数据和结果,概述了灵芝中多糖类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和对疾病潜在的治疗作用。GLPs的药理作用是多方面、多途径的,可以影响疾病进展的多条信号通路,其作用方式更倾向于将机体调节到一个健康积极的状态,间接改善或抑制疾病进程,机制上主要与其抗氧化和调节免疫的作用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对不同品种、不同培养底物、不同提取方式获得GLPs药理作用研究的报道日益增多,也反映了研究者对GLPs构效关系研究的迫切需求。后续,对GLPs建立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保证GLPs提取物结构的稳定性、明确其构效关系将有助于GLPs的临床应用,推进其国际化进程。
Rab10 Thr73位点磷酸化在脑内的生理作用研究
研究背景:Ras相关蛋白(Rab,Ras-related protein)是小GTP酶Ras超家族中目前已知最大成员分支,主要参与细胞内膜类结构的转运、加工过程,如囊泡的出芽、形成、输运、融合以及膜结构形态的维持等。Rab家族的蛋白结构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均包含4个与GDP/GTP结合,并发挥GTP酶活性的结构域(switch Ⅰ到switch Ⅳ)以及位于C端的P结构域。在switch Ⅱ结构域中存在一段较为保守的序列,其中的丝氨酸、苏氨酸可以被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相关蛋白激酶——富亮氨酸重复激酶2(Leucine-rich repeat kinase 2,LRRK2)磷酸化修饰,从而引发神经元内囊泡转运、自噬、溶酶体功能和纤毛形成等细胞过程的障碍,参与到疾病发病机制当中。在众多的Rab家族分子中,Rab10显得格外与众不同。首先,Rab蛋白一般具有较为固定的细胞内定位和相对单一的功能,但是Rab10几乎在细胞内所有的膜类细胞器上均有分布,功能十分复杂,可以参与调节内质网动力学、神经元轴突发育、纤毛形成及纤毛内转运、溶酶体管状化和胞外分泌及细胞自噬等多个过程;其次,Rab10在不同细胞、组织和发育阶段中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此外,Rab10的磷酸化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有研究报acute alcoholic hepatitis道,无论是在散发性PD还是家族性PD患者脑内,均可检测到LRRK2激酶活性及Rab10磷酸化水平的异常升高。而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脑内同样可以检测到Rab10磷酸化水平显著增高,并且这些异常磷酸化的Rab10与AD特征性神经病理改变——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的神经纤维缠结,具有高度的共定位。此外,Rab10还是Rab家族中与LRRK2亲和力最高的激酶底物。目前有已多项研究关注PD相关突变的LRRK2对Rab10异常磷酸化产生的效应。首先,LRRK2对Rab10的过度磷酸化会抑制细胞纤毛的发生,而促进纤毛的解聚。此外,LRRK2可以将Rab10、Rab8a和Rab35募集到发生应激的溶酶体上,并在此对它们进行磷酸化,从而促进溶酶体管状化和胞外分泌。当线粒体发生损伤时,Rab10可以在PINK1和PRKN的作用下,聚集到去极化的线粒体上,并招募自噬受体OPTN,促进线粒体自噬;而当LRRK2发生突变,激酶活性异常升高时,被磷酸化的Rab10无法再被募集到这些线粒体上,从而引发线粒体自噬障碍。但是,以上研究大多在LRRK2致病突变的体外细胞模型中展开,而Rab10磷酸化在体内,尤其是在脑内发挥的生理作用,仍亟待研究。研究目的:1.探讨Rab10 Thr73位点磷酸化对小鼠行为学表型的影响;2.探讨Rab10 Thr73位点磷酸化影响的主要脑区和细胞类型;3.探讨Rab10 Thr73位点磷酸化对脑内神经元形态、功能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构建模拟Rab10持续非磷酸化和持续磷酸化状态的小鼠模型利用CRISPR/Cas9技术,分别构建模拟Rab10持续非磷酸化状态和持续磷酸化状态的Rab10 T73V和T73D突变小鼠模型,并利用DNA测序、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对Rab10的突变和表达水平进行了验证。2.检测Rab10突变小鼠的行为学表型对3月龄Rab10T73V/T73V小鼠和3月龄、5月龄、7月龄和9月龄Rab10T73D/+小鼠及同窝Rab10+/+小鼠进行一系列的行为学检测,包括:旷场试验、高架十字迷宫试验、明暗箱试验、Y迷宫试验、○迷宫试验、T迷宫试验、藏宝试验、筑巢试验、巴恩斯迷宫、加速旋转杆试验、悬尾试验、强迫游泳试验、条件性恐惧试验、代谢笼和新物体识别试验,用以检测小鼠自发活动度、焦虑样行为、重复性强迫样行为、学习记忆、抑郁样行为、运动协调能力和能量代谢等方面的表型。3.检测Rab10突变小鼠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提取Rab10+/+及Rab10T73V/T73V小鼠纹状体、杏仁核、背侧海马、腹侧海马和前额叶皮层这5个与焦虑行为相关的脑区蛋白,WB检测VAMP1、VAMP2、Syntaxin 1、SHANK2、Synaptophysin、PSD95等突触蛋白的表达水平,确定Rab10 T73V突变影响的主要脑区。再对实验中确定的责任脑区——纹状体进行针对性检测:利用脑片膜片钳,记录中型棘突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MSN)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mIPSC)和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mEPSC),以检测突触功能;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突触密度、突触小泡的密度和直径、突触后致密斑的长度和宽度;对纹状体脑区进行抑制性突触前、后标志物GAD67和Gephyrin,兴奋性突触前、后标志物VGLUT1和PSD95的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抑制性突触和兴奋性突触的密度。4.检测Rab10突变小鼠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密度对3月龄实验小鼠进行尼氏染色,全景扫描小鼠皮层、背侧海马及纹状体脑区切片,计数这些脑区中神经元的密度。再对小鼠进行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的免疫组化染色,统计纹状体脑区中小胶质细胞的密度和GFAP的表达情况。5.检测Rab10突变小鼠的神经元分支及树突棘发育情况对3月龄实验小鼠进行冠状位切片及高尔基染色,使用20倍镜沿z轴多层扫描小鼠纹状体、背侧海马、腹侧海马及杏仁核脑区的全景图像,计数、测量神经元树突分支数目及长度。再对小鼠进行树突标志物MAP2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MAP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此外,体外培养胚胎16.5天小鼠原代神经元,培养3天后,进行神经元轴突标志物neurofilament和树突标志物MAP2的免疫荧光染色,测量、统计神经元轴突和小神经突的数目及长度。随后使用63倍油镜,沿z轴拍摄高尔基染色切片,统计树突棘密度及各类树突棘的占比情况。6.检测Rab10突变体的差异相互作用蛋白使用天然细胞裂解液提取3月龄Rab10+/+及Rab10T73V/T73V小鼠纹状体脑区总蛋白,利用Rab10抗体将组织中的Rab10蛋白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IP)下来,应用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TMT)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野生型Rab10和Rab10 T73V突变体之间的差异相互作用蛋白,并对这些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找到其中涉及的关键分子信号通路。研究结果:第一部分Rab10 T73V突变对小鼠的影响1.Rab10 T73V突变小鼠表现出特征性的焦虑样行为改变Rab10T73V/T73V小鼠较Rab10+/+小鼠,在旷场中央区活动的时间明显缩短。在高架十字迷宫和○迷宫中,Rab10T73V/T73V小鼠在开放臂或开放区域中活动的时间也呈现显著降低。在明暗箱试验中,Rab10T73V/T73V小鼠在明箱中活动的时间明显缩短,进入明箱的次数减少。此外,Rab10T73V/T73V小鼠在筑巢试验中撕碎的棉花相对较少,在藏宝试验中埋藏的玻璃珠数目也明显减少。而针对小鼠自发活动度、学习记忆、抑郁样行为、运动协调能力和能量代谢等方面的试验中,两组小鼠间未检测出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Rab10 T73V突变导致小鼠出现了焦虑样行为改变及重复性强迫样行为的损害。2.Rab10 T73V突变小鼠纹状体脑区突触蛋白表达谱发生改变,抑制性突触信号传递障碍在检测的5个与焦虑相关的脑区中,仅在纹状体脑区中检测到Rab10T73V/T73V小鼠突触蛋白表达的改变。其中,3个构成突触前SNARE复合物的蛋白VAMP1、VAMP2和Syntaxin 1及突触后膜蛋白SHANK2在Rab10T73V/T73V小鼠纹状体脑区中表达升高。进一步检测Rab10T73V/T73V小鼠纹状体脑区MSN突触电生理功能,发现mIPSC的频率显著降低,但波幅未出现明显改变;而mEPSC的频率和波幅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此外,免疫荧光染色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抑制性突触和兴奋性突触的密度、突触后致密斑长度和宽度、突触前囊泡的密度及直径在两组小鼠间未见显著差别。这些结果提示Rab10 T73V突变损害了纹状体抑制性突触信号传导,但未对突触的结构产生显著影响。3.Rab10 T73V突变小鼠神经元密度、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未出现明显改变尼氏染色并未检测到Rab10T73V/T73V小鼠与Rab1 0+/+小鼠在皮层、海马和纹状体脑区中神经元密度的差异。同时,Iba1标记的小胶质细胞和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在两组小鼠同样未见明显差别。因此,Rab10 T73V突变并不会对小鼠脑内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密度产生明显影响。4.Rab10 T73V突变小鼠纹状体脑区MSN树突分支增多高尔基染色显示,Rab10T73V/T73V小鼠纹状体MSN树突分支增多,总树突长度增长,但平均树突长度并不受影响。而背侧海马、腹侧海马及杏仁核中神经元形态均未见明显改变。进一步研究发现,与Rab1 0+/+小鼠相比,Rab10T73V/T73V小鼠纹状体脑区树突标志物MAP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出现显著升高。因此,Rab10 T73V突变可以特异性地促进纹状体MSN树突的过度分支,引发神经元功能障碍。5.Rab10 T73V突变小鼠纹状体脑区MSN树突棘成熟度升高针对Rab1 0+/+和Rab10T73V/T73V小鼠不同脑区神经元树突棘进行比较、分析发现,T73V突变并不会影响脑内神经元树突棘的密度。进一步对这些树突棘进行分类比较发现,Rab10T73V/T73V小鼠纹状体MSN中成熟树突棘(短粗型、蘑菇型和分叉型)增多,占比更高;而未成熟的树突棘(丝状伪足型、细长型和细型),尤其是细型树突棘的比例显著降低。而背侧海马、腹侧海马和杏仁核神经元的树突棘成熟度未受明显影响。因而,Rab10 T73V突变可以特异性地促进纹状体MSN中树突棘过度成熟。6.T73V突变改变了 Rab10与细胞骨架组装相关的互作蛋白网与野生型Rab10相比,共有89个蛋白与Rab10 T73V突变体的结合发生改变,其中62个蛋白与Rab10 T73V突变体亲和力升高,另有27个蛋白与之亲和力降低。GO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结合蛋白大多定位于细胞骨架、突触、树突棘等细胞组分,与神经丝束的组装、肌动蛋白丝加帽和组装、突触囊泡的内吞、轴突发育和神经元投射的形成等生物过程密切相关。以上信息提示Rab10 T73V突变对神经元树突分支、树突棘和突触功能的影响,可能与神经元细胞骨架有关。第二部分Rab10 T73D突变对小鼠的影响1.Rab10 T73D纯合突变小鼠脑、肺和肾脏发育异常,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死亡大部分Rab10T73D/T73D小鼠在出生时或出生后1天内死亡,至断乳时,在获得的77只小鼠中仅发现1只Rab10T73D/T73D小鼠。此外,Rab10T73D/T73D新生鼠与Rab10T73D/+和Rab10+/+新生鼠相比,脑和肾脏重量明显降低,肺脏重量明显增加。HE染色发现,Rab10T73D/T73D新生鼠肺组织局部存在肺泡塌陷和肺不张,可能因此导致了新生鼠的死亡。2.Rab10 T73D杂合突变小鼠至9月龄未出现明显行为学改变3月龄、5月龄、7月龄和9月龄Rab10T73D/+小鼠在旷场试验、高架十字迷宫、Y迷宫、新物体识别试验和T迷宫中与Rab10+/+小鼠表现基本无异。因此至9月龄时,Rab10T73D/+小鼠尚未表现出焦虑和认知功能方面的行为学表型。3.Rab10 T73D突变抑制了脑内神经元树突分支的形成对仅存的一只3月龄Rab10T73D/T73D小鼠与同窝野生型对照小鼠进行高尔基染色分析发现:Rab10T73D/T73D小鼠背侧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顶树突复杂度明显降低,分支减少,总树突长度缩短,但是平均树突长度并未发生显著改变;CA1区锥体神经元的基树突的分支数和总树突长度同样分别降低了 13.68%和16.68%,尽管并未达到统计学差异;Rab10 T73D突变的纹状体MSN的分支数较野生型明显减少,但平均树突长度和树突总长度并未发生改变。Rab10 T73D突变同样抑制了小鼠原代神经元轴突的发育,与Rab1 0+/+神经元相比,Rab10T73D/T73D神经元轴突数目减少,但轴突的总长度并未发生明显改变;Rab10T73D/T73D神经元小突获悉更多起数目不变,而总长度增加。以上结果提示,Rab10 T73D突变会限制神经元树突分支发育,并且这种影响不具有明显的脑区特异性。4.Rab10 T73D突变降低了脑内神经元树突棘的密度与Rab1 0+/+小鼠相比,Rab10T73D/T73D小鼠背侧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和纹状PCI-32765说明书体MSN的树突棘密度均出现了显著降低。对这些树突棘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尽管Rab10 T73D突变神经元成熟和非成熟树突棘的密度均出现了降低,但各类树突棘的占比,并未发生显著改变。因此,Rab10 T73D突变主要降低了神经元树突棘的密度,但是对树突棘的成熟过程影响不大。结论及创新性:1.Rab10 Thr73位点磷酸化对纹状体参与的焦虑情绪相关神经环路至关重要,模拟Rab10持续非磷酸化状态会诱导小鼠出现焦虑样行为学改变。2.Rab10 Thr73位点磷酸化可能通过调节纹状体脑区SNARE复合物的功能,影响抑制性神经元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3.Rab10 Thr73位点磷酸化对神经元树突分支和树突棘的发育起到重要调节作用,模拟Rab10持续磷酸化状态会阻碍神经元树突分支和树突棘的形成,而模拟Rab10持续非磷酸化状态则会特异性地诱导纹状体MSN树突分支增多、树突棘过度成熟。4.非磷酸化状态的Rab10是小鼠脑、肺和肾脏等重要组织器官发育所必须的,模拟Rab10持续磷酸化状态会导致小鼠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死亡。5.本研究利用模拟Rab10持续非磷酸化和持续磷酸化状态的小鼠模型,深入探究了Rab10 Thr73位点磷酸化在脑内的生理功能,揭示了 LRRK2对Rab10磷酸化修饰的重要生理意义,为基于LRRK2的各项治疗方案可能引发的副作用提供了实验证据支持。
术前NLR、LMR、GGT/CA19-9及ALBI评分与肝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NLAZD2281作用R、LMR、GGT/CA19-9、ALBI评分与肝门胆管癌(HCCA)根治性切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希望为判断HCCA根治性切除患者的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根治性切除治疗的HCCA患者资料,经纳入排除标准筛查后,最终纳入110例患者。绘制患者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患者的生存差异。评估临床变量与患者死亡的关系采用等比例风险COX回归分析。结果:将患者按最佳cut-off值分为低水平NLR组(≤2.33)和高水平NLR组(>2.33)、低水平LMR组(≤4.50)和高水平LMR组(>4.50)、低水平GGT/CA19-9组(≤4.28)和高水平GGT/CA19-9组(>4.28)及低级别ALBI评分组(1级和2级)和高级别ALBI评分组(3级)。术前NLR、LMR、GGT/C寻找更多A19-9、ALBI评分分级水平与HCCA根治性切除患者的生存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水平LMR、低水平GGT/CA19-9、ALBI评分3级、肿瘤直径大于2cm、淋巴结转移、低分化提示HCCA患者预后不佳(P<0.05);且术前低水平LMR、低水平GGT/CA19-9、肿瘤直径大于2cm、淋巴结转移、低分化是影响HCCA根治性切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中P<0.05的指标简化为预后评分,其中各变量权重均为1,总分>7分定义为高风险,反之为低风险,生存分析提示:高风险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低于低风险组。结论:术前低水平LMR、低水平GGT/CA19-9、肿瘤直径大于2cm、淋巴结转移、低分化是HCCA根治性切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NLR与ALBI评分分级可辅助评估其预后。基于术前natural medicine血液指标的评分系统在判断HCCA根治性切除患者预后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芪参益肾丸治疗慢性肾脏病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芪参益肾丸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3~4期脾肾亏虚、瘀浊内停型患者获悉更多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7月陕西省中医医院肾病二科病房及门诊治疗的CKD3~4期脾肾亏虚、瘀浊内停型患者共计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2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西医基础治疗方案,观察组加用芪Infection-free survival参益肾丸口服。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二氧化碳结合力(carbon dioxide-combining power, CO_2CP)、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尿酸(uric acid, UA)、胱抑素-c(cystatin c, Cys-c)、24 h尿蛋白定量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eGF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crselleck PCI-32765、BUN、Cys-c、24 h尿蛋白定量、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西医基础治疗联合芪参益肾丸治疗CKD3~4期脾肾亏虚、瘀浊内停型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肾功能,延缓CKD进展,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雷公藤红素对肥胖及db/db小鼠肾脏氧化应激初步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本实验以高脂诱导更多肥胖小鼠及db/db小鼠为研究对象,经雷公藤红素干预后,探讨其对小鼠体重及糖代谢水平的影响,并通过检测血浆及肾脏组织中氧化酶的活性及Keap1、Nrf2、PGC-1α的基因和蛋白在肾脏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探讨雷公藤红素改善肾脏损伤,减轻氧化应激反应的初步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4只7-8周龄健康雄性的C57BL/6小鼠及AZD6738供应商10只10-11周龄健康雄性的db/db小鼠。在实验开始前,所有小鼠均适应性饲养在合适的环境中,分笼喂养并能自由饮用纯净水。1周后,将24只C57BL/6小鼠按随机原则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NC)组、模型对照(OC)组和雷公藤红素A(CelA)组,每组8只(n=8)。NC组给予标准饲料喂养,OC组和CelA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期间动态监测体重及空腹血糖,确定肥胖小鼠模型建立成功。将10只db/db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即对照(DC)组和雷公藤红素B(CelB)组,每组5只(n=5),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CelA组及CelB组按照雷公藤红素100ug/kg/d腹腔注射21天干预治疗,其余三组予以腹腔注射等体积的0.9%Nacl溶液。给药期间,根据实验方案分别记录各组小鼠体重,利用血糖仪测定小鼠的空腹血糖,完善各组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耐量试验。实验结束后,立即眼眶取血及取肾脏组织。ELISA检测小鼠血浆及肾脏组织中SOD活性、MDA含量、GSH-Px活性及CAT活力水平;蛋白印迹法及PCR法检测小鼠肾脏Keap1、Nrf2及PGC-1α相关通路表达水平。结果:(1)与OC组相比,CelA组小鼠治疗3周后体重、摄食量明显减少(P<0.05),空腹血糖明显下降(P<0.05),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耐量明显增加(P<0.05),葡萄糖耐量、胰岛素耐量试验血糖曲线下面积明显下降(P<0.05)。CelA组小鼠血浆及肾脏组织中SOD、GSH-Px、CAT活性水平相较于OC组均明显上升(P<0.05),而MDA显著下降(P<0.05)。与OC组比较,CelA组小鼠肾脏Nrf2及PGC-1α基因及蛋白reactor microbiot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Keap1基因及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2)相较于DC组,CelB组小鼠在药物干预后体重、摄食量、空腹血糖均显著降低(P<0.05),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耐量显著增加(P<0.05)。干预组血浆、肾脏组织中SOD、GSH-Px、CAT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MDA含量明显下降(P<0.05)。肾脏Nrf2及PGC-1α基因及蛋白水平较DC组明显升高(P<0.05),Keap1基因及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雷公藤红素能够降低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及db/db小鼠摄食量,减轻体重,改善糖代谢水平及胰岛素抵抗,促进葡萄糖稳态;并且通过对氧化应激指标及分子水平的检测,发现雷公藤红素可能通过调节Keap1/Nrf2/PGC-1α信号通路,达到抗氧化应激的作用,从而减轻肾脏损伤。
川芎定痛胶囊联合文拉法辛治疗慢性偏头痛并抑郁障碍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川芎定痛胶囊联合文拉法辛治疗慢性偏头痛并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2018年9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慢性偏头痛并抑郁障碍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口服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观察组患者加服川芎定痛胶囊,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3HBV infection3%(P <0.05)。治疗4周、8周后,观察组患者偏头痛综合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头痛影响测评量表-6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8周时均显著低于其治疗4周时(P <0.01);Pevonedistat供应商观察Fulvestrant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6.67%比5.00%,P=1.00)。结论 川芎定痛胶囊联合文拉法辛治疗慢性偏头痛并抑郁障碍,可缓解偏头痛,减轻抑郁程度,改善睡眠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