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氯哒嗪的氯胺消毒副产物及毒性效应研究

丰富安全的水资源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前提。自上个世纪以来,水消毒已成为限制水传播疾病的有效技术之一,也是确保人体健康,规避潜在病毒感染风险的必要手段。氯胺消毒是常用的消毒手段之一,其在水分配系统中具备长效的消毒机制,保证病原微生物能够被有效去除。然而,氯胺消毒剂可能会与水中存在的溶解性有机物反应,形成消毒副产物(DBPs)。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新型微污染物被纳入环境领域的研究范畴中,其可能存在的未知环境风险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磺胺类抗生素已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医疗、畜牧业和渔业等领域,用于治疗多元化的细菌感染。然而,磺胺类抗生素并不能被有机体完全代谢,导致部分药物被直接排出生物体,进入水环境中,在氯胺消毒过程中形成DBPs,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基于此,本论文研究了广泛使用的磺胺类抗生素——磺胺氯哒嗪(SCP)在氯胺消毒过程中DBPs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开展氯胺消毒实验探讨反应条件对消毒过程的影响,并运用高效液相质谱仪进行产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物结构的鉴定与分析;同时,实验结合量子化学计算完善了氯胺消毒副产物的形成路径;并通过细胞毒性实验统计细胞存活率、活性抑制率与细胞凋亡情况,揭露SCP在氯胺消毒中的毒性变化,进一步评估消毒过程对毒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开展氯胺消毒实验研究了氯胺化反应体系中p H、SCP与氯胺的摩尔比、反应时间对消毒副产物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SCP与氯胺的反应符合伪二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反应体系的p H对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随着p H升高,反应速率逐渐降低,呈现出p H依赖性;SCP与氯胺的摩尔比升高时,反应速率也随之升高,同时氯胺化产物的生成量也随着氯胺浓度的增加而增加;SCP的消耗量随着氯胺化反应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反应随时间的延长逐渐趋于平缓。(2)使用HPLC-QQQ-MS/MS鉴定SCP的氯胺化产物结构并结合量子化学计算完善氯胺消毒副产物的形成路径。共鉴定了共鉴定了包括:苯胺基位点的氯取代产物(P318,P253)、芳香环的羟基取代产物(P301,P334)、脱硫产物(P255,P219)、磺酰胺位点的裂解产物(P130)与苯胺基还原脱氯产物(P221)在内的8种氯胺消毒产物的selleck抑制剂分子结构。通过产物的总离子质谱扫描图发现不同p H反应条件所形成的产物结构存在差异,低p H条件下主要形成苯氨基位点的氯取代产物与苯环的羟基取代产物,高p H条件下主要生成磺酰胺位点的裂解产物;理论计算进一步探究导致氯胺化产物结构差异化的原因,根据反应过程中的过渡态结构计算反应能垒,发现中性形态SCP与氯胺的反应活性高于阴离子形态SCP。并且羟基在苯环上的取代反应经历了:HOCl进攻芳香环、HCl脱除两个阶段。还发现苯胺位点的氯取代是引发脱硫反应的关键因素;通过理论计算-实验协同的研究方式,研究归纳了SCP与氯胺之间的典型反应,主要包括:氯取代反应、羟基取代反应、脱硫反应与裂解反应。(3)开展细胞毒性实验,将Hep G2细胞暴露于前体物溶液与不同反应条件(p H=6.0~8.0,C_(SCP):C_(NH2Cl)=1:1~1:20)的产物溶液中,比较SCP与其氯胺化产物的细胞毒性。研究结果发现Hep G2细胞暴露在产物溶液中细胞存活率下降,当反应p H=6.0,C_(SCP):C_(NH2Cl)=1:20时,细胞存活率仅为75.87±Dorsomorphin MW3.29%,显著低于其他反应p H条件,并且细胞凋亡率(16.2%)显著上升,结合统计数据评估发现SCP氯胺消毒副产物的细胞毒性高于前体物,低p H反应条件形成的氯取代产物、羟基取代产物的细胞毒性显著增加。结果表明氯胺消毒过程会增加SCP的细胞毒性,可能会增加饮用水的潜在风险。研究结果将为全面评价SCP的健康风险提供科学指导。

发育型内皮基因座-1作用下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巨噬细胞分泌TNF-α、MIP-1α及MIP-2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发育型内皮基因座-1(DEL-1)作用下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巨噬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及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单核-巨噬细胞系THP-1细胞株至对数生长期,分为佛波脂(PMA)组(PMA诱导为贴壁的巨噬细胞)、OX-LDL组(OX-LDL诱导为泡沫细胞)、si-NC组(寻找更多50 nmol/L siRNA-NC的小干扰转染细胞)及小干扰RNA-DEL-1(siRNA-DEL-1)组(50 nmol/L siRNA-DEL-1转染细胞),采用油红O染色鉴定泡沫细模型、并检测各组细胞中脂质积累,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DEL-1的表达,采用实时聚合酶Cultural medicine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DEL-1、MIP-1α、MIP-2及TNF-α信使RNA(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DEL-1蛋白表达与上述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靶向敲低DEL-1泡沫细胞胞质内脂质积累减少;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及RT-PCR结果显示,OX-LDL组、siRNA-NC组细胞中DEL-1及下游炎性因子MIP-1α、MIP-2及TNF-α的蛋白及mRNA表达较PMA组上调(P<0.05),siRNADEL-1组细胞中上述因子表达较OX-LDL组及siRNANC组下调(P<0.05)Empagliflozin molecular weight。结论 DEL-1介导了OX-LDL源性泡沫细胞分泌MIP-1α、MIP-2及TNF-α,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AS)的病变过程。

小麦SnRK2家族基因鉴定及进化分析

SnRK2是一种植物特异性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耐受信号传递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探索SnRK2在小麦抗逆中的作用,基于最新的小麦基因组信息,采用blastp和hmmer两种方法在普通小麦中共鉴定到30个SnRK2基因家族成员。系统发育分析表明,SnRK2基因在普通小麦及其祖先物种的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利用RNA-seq数据分析小麦SnRK2基因在不同组织以及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小麦SnRK2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以及不同胁Enasidenib分子式迫条件下表达量DNA intermediate均存在差异,且具有显著的组织特异性。通过qRT-PCR进一步验证6个小麦SnRK2基因的表BAY 73-4506采购达模式,发现不同基因之间的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推测小麦SnRK2基因家族的部分成员出现功能分化。随后,利用已发表的六倍体小麦重测序数据,分析不同小麦群体中SnRK2基因的核苷酸多样性(P_i)和分化指数(F_(st)),并解析单倍型,推测Ta-5B-SnRK2.28基因的AA单倍型为优异等位变异。通过同源建模预测小麦SnRK2蛋白的三维结构,发现小麦SnRK2蛋白结构在进化上高度保守。

β-烟酰胺单核苷酸对生理机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我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超重或肥胖人群与老龄化人口数量都在逐年上升。在衰老和肥胖过程中,细胞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水平会发生系统性下降。NAD~+是细胞能量代谢、调节细胞机能、影响衰老的关键靶点,因此,通过补充NAD~+前体以改善生理机能、延缓衰老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热点。β-烟酰胺单核苷酸(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NMN)是动物体寻找更多内NAD~+代谢的中间产物,也是目前最直接高效的NAD~+补充前体。但是NMN对生理机能存在多方面多器官的复杂影响,而且人体临床试验与动物实验结Talazoparib抑制剂果并不一致,服用量也尚未确定。本文综述到目前为止NMN的动electrodialytic remediation物实验和人体临床试验结果,旨在探究补充NMN对动物、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机制及其适宜剂量和不良反应,以期为未来NMN研究与应用提供思路。

基于质谱数据的芬太尼类物质智能检测技术研究

芬太尼类物质作为第三代新精神活性物质,其危害与传统毒品不相上下,近年来凭借其低生产成本与易合成的特性广泛流通于管控药物市场。随着全球对毒品的管控力度逐渐增强,如何从管控药物中高效准确地识别芬太尼类物质是当前法nonprescription antibiotic dispensing医科学领域中的重点难点之一。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现阶段质谱技术发展成熟并已广泛应用于法医科学领域的小分子未知物检测任务中。当前在基于质谱数据的芬太尼类物质检测研究中,学者们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以质谱库检索和质谱数据分类两种解决方案为主,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仍面临诸多挑战。RP56976体内实验剂量如质谱库检索模型中使用的相似性算法都是在直接质谱数据上实现的,对于一些比较相似的质谱难以区分;部分质谱间相似性算法中引入化学先验知识,在计算过程中存在误差;手工制作的质谱特征往往受主观经验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当前研究中的现有解决方案进行改进与创新,建立了基于质谱数据的智能检测模型,能够很好地对未知管控药物内的芬太尼类与非芬太尼类物质进行区分,解决芬太尼类物质检测这一难题。主要工作如下:1)一维卷积神经网络在芬太尼类物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首先提出了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的质谱数据分类模型,在两个公开数据集和一个实际数据集上进行验证,并与现有研究中的质谱库检索模型和分类模型进行效果对比,证实了其在当前研究中的可行性,有利于区分管控药物中的芬太尼类与非芬太尼类物质。2)针对质谱库检索技术,研究了基于孪生网络的质谱库检索模型。并在三个数据集上进行实验,与现有的质谱库检索方法进行对比,最终模型取得了95.29%、91.43%和89.23%的最优检测准确率。同时在实验中加入容错分析,分析不同评判标准下的检出准确率变化,实验结果证明模型在提取的高区分度抽象特征上进行相似性计算优于其他质谱库检索模型中的相似性算法。3)对于现有的质谱数据分类模型,针对样本较少的数据缺陷,在一维卷积神经网络上进行改进,研究了基于孪生网络的质谱数据分类模型。在三个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并加入质谱数据分类任务中常用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模型进行效果对比,最终模型分别实现了98.81%、95.23%和97.72%的最优分类准确率。最后,使用1D-GrLEE011纯度ad Cam算法进行模型可解释性分析,验证了模型在输入的质谱数据上关注的关键碎片离子片段是具有化学意义的,有利于后续研究中待检测物质的定性分析。伴随着质谱技术的发展与芬太尼类物质的增多,在对现有数据处理技术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高效检测模型的研究创造了机遇。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中提出的两类模型在芬太尼类物质检测任务中存在巨大潜力,有望在法医科学领域中得到应用。

斑马鱼Sun蛋白对神经肌肉发育的影响研究

Emery-Dreifuss肌营AMG510浓度养不良症(Emery-Dreifuss muscular dystrophy,EDMD)是一种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表现为早发性关节挛缩、心脏受累和进行性肌无力的三联征。最新的研究表明,SUN1/SUN2基因突变与其他EDMD致病基因突变相结合可以加重病人的临床症状。目前关于SUN结构域蛋白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和小鼠,而斑马鱼作为一种研究胚胎发育的理想模型,其Sun结构域蛋白的功能还鲜有报道。为了进一步探究SUN蛋白在神经肌肉发育中的功能,我们以斑马鱼为模式动物,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并筛选sun1、sun2单基因敲除以及双基因纯合敲除突变体(sun1~(-/-)、sun2~(-/-)和sun1~(-/-)sun2~(-/-)突变体)。本课题以筛选获得的斑马鱼Sun蛋白敲除突变体为实验材料,深入研究Sun蛋白的缺失对斑马鱼神经肌肉发育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斑马鱼Sun1和Sun2蛋白的序列保守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人、鼠和斑马鱼SUN/Sun蛋白的C末端都存在保守的SUN结构域。为了探究斑马鱼Sun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我们构建了pCS2-sun1-EGFP和pCS2-sun2-EGFP真核过表达载体,分别转染NIH3T3细胞,免Oncology Care Model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过表达的斑马鱼Sun1和Sun2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膜上,这与哺乳动物SUN1和SUN2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相一致。2.为了探究sun1、sun2基因在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时空表达,本研究利用qRT-PCR与全胚原位杂交技术初步建立了Sun蛋白的时空表达谱,即sun1、sun2基因的mRNA表达量随着胚胎早期发育时期的延长呈逐渐上升;在幼鱼的不同部位呈普遍表达,且在头部、肌肉等部位高表达;成鱼不同组织中mRNA表达量的检测结果显示,sun1、sun2基因在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sun2在精巢中表达量最高。3.为了阐明sun1、sun2的缺失购买NSC 127716对神经肌肉发育的影响,我们使用qRT-PCR和全胚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神经肌肉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24hpf和5dpf时,sun1、sun2单纯合及双纯合缺失均能够引起斑马鱼胚胎神经肌肉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提示突变体的神经系统和骨骼肌可能受损。为了进一步明确sun1、sun2的缺失对骨骼肌发育的影响,我们利用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染色观察斑马鱼突变体的肌纤维形态和结构特点,结果显示,与野生型AB相比,基因敲除突变体的纤维状肌动蛋白排列整齐,间隙分明,两者无明显差异。为了进一步探究sun1、sun2的缺失对心脏发育的影响,我们通过对AB野生型、sun1~(-/-)、sun2~(-/-)及sun1~(-/-)sun2~(-/-)突变体胚胎的心率及心脏标记基因cmlc2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与野生型AB相比,基因敲除突变体组胚胎心率明显加快,但cmlc2的空间表达无明显差异。4.将野生型AB和基因敲除突变体组(sun1~(-/-)、sun2~(-/-)及sun1~(-/-)sun2~(-/-)突变体)进行转录组测序,差异基因功能富集结果表明sun1和sun2基因可能参与神经调节、肌肉发育、激素等合成和代谢相关的过程。综上所述,本研究首先克隆了斑马鱼sun1和sun2基因,并对其序列保守性及亚细胞定位进行了分析,同时绘制了斑马鱼sun1和sun2基因的时空表达谱;其次,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斑马鱼sun1~(-/-)、sun2~(-/-)及sun1~(-/-)sun2~(-/-)突变体,并从神经、肌肉、心脏发育等方面对其表型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sun1~(-/-)、sun2~(-/-)及sun1~(-/-)sun2~(-/-)突变体的转录组测序分析表明,sun1和sun2基因可能参与神经调节、肌肉发育、激素等合成和代谢相关途径,这将为进一步深入探索sun1和sun2基因的功能及其导致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症的分子机制打下基础。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再发时阴道分泌物菌株分离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再发时阴道分泌物菌株分离情况与耐药性。方法 纳入2019年10月—2021年10月于天津仁和天成医院妇科就诊的RVVC再发患者198例,收集患者的阴道分泌物送检,对其进行病原菌检测与药敏试验,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本次检出白假丝酵母菌129株(62.02%),非白假丝酵母菌79株(37.98%),在非白假丝酵母菌中热带假丝酵母菌37株(17.79%)、光滑假丝酵母菌30株(14.42%)。白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分别为94.57%、9Gefitinib-based PROTAC 3供应商3.02%。热带bioorthogonal catalysis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的敏感率均为100.00%,二者对伏立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7.30%、100.00%。白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的敏感率高于非白假丝酵母菌,而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率高于非白MEK抑制剂假丝酵母菌(P<0.05)。结论 RVVC患者病情再发时致病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非白假丝酵母菌则主要为热带假丝酵母菌与光滑假丝酵母菌,不同病菌对不同药物的耐药情况存在差异,在治疗过程中,临床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慎重用药。

大麦矮秆多节基因定位与育种利用研究

在高等植物中,茎尖分生组织以规则的间隔(叶序)和时间(叶原基形成间隔期)生成侧生器官。针对叶序和叶原基形成间隔期相关突变体的分析将提高对植物生长发育分子Kidney safety biomarkers机制的理解。本研究中,我们利用EMS诱变二棱啤酒大麦品种扬农啤5号获得矮秆多节突变体,命名为mnd8ynp5。通过图位克隆将mnd8ynp5基因定位到5H染色体长臂上6.LY-1880117kb的基因组区间,该区间内仅含有一个注释基因。利用334份大麦自然群体对大麦株高进行了候选基因的单倍型分析。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野生型扬农啤5号和矮秆多节突变体mnd8ynp5的农艺性状比较。在幼苗期,突变体苗长较野生型显著变短,根长表现相反,不定根的数量没有显著变化。突变体出叶速率更快,叶片数较野生型多2-3片,说明突变体叶原基形成间隔期更短。在成熟期,对野生型和突变体的株高、分蘖数目、节间数目、穗长、穗粒数、粒长、粒宽、千粒重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穗长没有显著差异,分蘖数目和节间数目显著上升,株高、穗粒数、粒长、粒宽和千粒重显著下降。2.mnd8ynp5突变体是由一个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mnd8ynp5× Bowman和mnd8ynp5×Morex两个F1群体植株高度和节间数均正常,F2群体植株中出现正常表型和矮秆多节表型的分离,符合3:1的分离比例,表明mnd8ynp5是受一个单基因控制的隐性突变体。3.mnd8ynp5基因被定位JNJ-42756493抑制剂在6.7kb的基因组区间。通过BSA构池,将目的基因初步定位在5H染色体长臂上。利用F2群体将目的基因锁定在M5H-32和M5H-42两个分子标记之间,物理距离为0.62Mb。利用F2:3群体将目的基因锁定在M5H-62和M5H-64两个分子标记之间,物理距离为6.7Kb。该区间内仅包含一个注释基因HORVU5Hr1G118820。序列分析显示,在HORVU5Hr1G118820的第一个外显子(位置953)发生C-T单核苷酸替换,导致第318个氨基酸位点出现丙氨酸(Ala)到缬氨酸(Val)替换。HORVU5Hr1G118820基因含有514个氨基酸,包含两个多药和有毒化合物挤出(MATE)结构域,与玉米Bige1基因高度同源,具有控制叶片起始速率和调控植物发育的保守功能。因此,初步推测HORVU5Hr1G118820是MND8的候选基因。4.Hap-1是MND8基因的优势单倍型。根据大麦泛基因组测序结果,开发MND8基因的分子标记,对334份大麦自然群体品种进行单倍型分析,共鉴定出Hap-1、Hap-2、Hap-3、Hap-4、Hap-5和Hap-6六种单倍型。进一步分析,Hap-1是大麦收集品种的主要部分,占比 54.79%、然而 Hap-2、Hap-3、Hap-4、Hap-5 和 Hap-6 分别占比 23.95%、12.87%、3.89%、3.29%和1.20%。依据mnd8ynp5基因单倍型地理分布和株高表型分析,推测Hap-1单倍型是被育种过程中广泛采用的单倍型,为大麦株型改良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

木耳菌糠炭的制备及其对印染废水吸附特性的研究

印染废水中含有大量的亚甲基蓝和龙胆紫对人类和环境危害极大,是世界公认的水体中优先控制的污染物。本文以农林废弃物木耳菌糠为原料,采用KOH化学活化法活化法,制备了菌糠基活性炭,对菌糠基活性炭进行比表面积(BET)、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实验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测试获得菌糠炭的物化特性,进而有效发掘特定生物质基活性炭去genetic nurturance除印染废水中染料离子的潜力。以亚甲基蓝溶液为模型化合物,系统研究了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吸附条件(吸附剂用量、溶液初始浓度和溶液p H值)对吸附剂脱除亚甲基蓝和龙胆紫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吸附剂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内扩散动力学。(1)菌糠炭制备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活化温度的升高,其比表面积先增大后减小,活化温度为780℃时,比表面积达到最大值1158.79 m~2/g,制备的M_9吸附剂对亚甲基蓝溶液的吸附性能最优。吸附温度30℃,吸附剂0.3 g时,溶液p H值为7时对亚甲基蓝的最大吸附容量为239.85 mg/g。(2)通过对菌糠生物炭材料结构和吸附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菌糠炭材料主要由C元素和O元素组成,表面有大量的含碳、含氧的官能团,如羰基、羟基,芳香族化合物等。这些官能团的存在可以提高吸附性能。随溶液p H值的升高,亚甲基蓝分子越容易解离成带负电的离子形式,这使得菌糠炭对其的去除更加容易。(3)不同吸附剂对亚甲基蓝去除性能大小顺序为:M_9>M_(12)>M_(11),在适宜条件下M_9、M_(12)、M_Apoptosis抑制剂(11)对亚甲基Berzosertib molecular weight蓝的吸附容量分别为239.85 mg/g、228.53 mg/g和210.66 mg/g。三种吸附剂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M_(11)吸附剂对溶液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M_9和M_(12)对溶液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均属于自发放热过程,吸附以单层吸附为主。吸附通过π-π和氢键相互作用以及疏水效应进行。

广西全州县癫痫共患抑郁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广西桂林市全州县癫痫共患抑郁症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提高基层对癫痫共患抑郁症的重视,为维护癫痫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已经VX-661抑制剂过初筛及神经科医师复核入组的癫痫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通过中文版NDDI-E量表评估癫痫患者共患抑郁症的情况;对可能影响癫痫患者共患抑郁症的因素进行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80例癫痫患者,癫痫共患抑郁者16maternal medicine8例(35.0%)。单因素分析中,近一年发作次数(P=0.Colforsin化学结构048)、是否接受过抗癫痫药物(AED)治疗(P=0.024)、是否罹患焦虑(P<0.001)和偏头痛(P<0.001)对癫痫患者是否共患抑郁有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近一年发作次数(OR=1.008,P=0.015)越多越容易共患抑郁,焦虑(OR=33.601,P<0.001)和偏头痛(OR=3.804,P<0.001)是影响癫痫患者共患抑郁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癫痫共患抑郁症的患病率为35.0%,其危险因素包括近一年发作次数及共患焦虑和偏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