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通过激活T淋巴细胞发挥肿瘤细胞杀伤作用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药物,目前常用的ICIs主要包括针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4,CTLA-4)研发的系列抗体。ICIs引起的系列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 related adverse events,ir AEs)涉及多个器官组织,其中心脏毒性表现为心肌炎、心肌病、心肌缺血等,尽管心脏毒性发生率不高但具有致死的风险,特别是暴发性心肌炎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研究ICIs引发心肌免疫损伤机制,寻找有效防治药物对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至关重要。一般认为ICIs引发ir AEs的原因包括自身抗体、细胞因子、T淋巴细胞介导的损伤等。由于基础研究中缺乏与临床相近的ICIs心脏免疫损伤动物/细胞模型,目前心肌组织病理资料主要来自临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患者在组织学或血液中未发现自身抗体,心肌组织中存在过度活化的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近期研究发现,PD-1和CTLA-4基因敲除或ICIs的使用能激活心脏中识别心肌肌球蛋白的特异性T细胞,引发小鼠心功能异常。这表明T细胞浸润在ICIs介导的心脏损伤中发挥关键作用。T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除了经典的Fas和穿孔素诱导的凋亡外,还包括坏死性凋亡、焦亡和铁死亡等途径。T细胞能够通过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特异性激活靶细胞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依赖性细胞死亡程序,使细胞执行坏死性凋亡。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穿孔素特异性激活靶细胞中的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促进IL-1β成熟,诱导细胞焦亡,或通过颗粒酶A裂解GSDMB触发靶细胞的焦亡。在肿瘤免疫治疗中,CD8~+T细胞能够增强靶细胞中铁死亡特异性脂质过氧化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的铁死亡。然而,目前T细胞导致心肌细胞损伤的分子途径尚不明确。当前ICIs所致心脏免疫损伤的治疗方案以高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为主,但大剂量激素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免疫抑制剂会削弱ICIs的抗肿瘤效果。因此亟待基于药物毒理机制开发有效预防/治疗药物。实验表明,许多天然植物单体如小檗碱、姜黄素、白藜芦醇等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ocarditis,EAM)具有保护作用。据此,本课题通过建立联合抗PD-1和抗CTLA-4所致小鼠心肌损伤模型和T细胞介导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cardiomyocytes,hiPSC-CMs)免疫损伤模型,探究T细胞介导心肌免疫损伤的分子途径,并基于损伤机制筛选对心肌有保护作用的天然药物,欲期为临床防治ICIs相关心脏免疫损伤提供实验依据。第一部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心脏免疫损伤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抗PD-1和抗CTLA-4两种ICIs合用致小鼠心脏免疫损伤模型和T细胞介导的心肌细胞免疫损伤模型。方法:1.小鼠心脏免疫损伤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抗PD-1和CTLA-4联合用药(ICIs)组和Ig G对照组。ICIs组腹腔注射Anti-PD-1抗体和Anti-CTLA-4抗体(均为300μg/只),每三天给药1次,共给药10次。最后一次给药后第三天进行心脏超声心动检测心功能、记录体表心电图。利用ELISA测定血清中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 Tn 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yocardial Band,CKMB)。取心脏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价和相关蛋白的检测。2.T细胞介导的心肌细胞免疫损伤模型:将分离的人T细胞(CD4~+:CD8~+=2:1)与hiPSC-CMs共培养,检测hiPSC-CMs的电活动(细胞外场电位:Extracellular field potential,EFP)、阻抗、释放的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含量和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ICIs引起的小鼠心脏免疫损伤ICIs组小鼠血清中心肌损伤标志物c Tn I明显升高,CKMB有升高趋势。ICIs组小鼠心脏表面出现大片灰色或白色坏死区域,组织病理学显示心肌组织出现变性坏死,心肌细胞出现炎性病变,心肌纤维化水平升Exit-site infection高,心肌组织中出现了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Western blot显示,与Ig G组相比,ICIs组小鼠心肌组织中PD-L1水平明显升高(3.02±0.07vs 1.00±0.45,n=4,P<0.05),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表达明显升高(1.24±0.08 vs 1.00±0.07,n=4,P<0.01),IL-6的水平明显升高(2.89±0.42 vs 1.00±0.38,n=4,P<0.01)。与Ig G组相比,ICIs组小鼠的心电图参数包括PR/QTc间期并未表现出明显异常,小鼠左室功能包括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及室壁厚度均无明显变化,仅一只小鼠显示出较低的射血分数(55.6%)。2.T细胞介导的心肌细胞免疫损伤hiPSC-CMs与T细胞共培养后,EFP出现多种形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幅度的降低和搏动频率减慢,甚至出现停跳。这种变化具有T细胞数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对EFP变化严重程度进行量化打分,发现T细胞数量越多、共培养时间越长分值越高。阻抗能够反映selleckchem PD-0332991贴壁细胞的细胞活力。T细胞使hiPSC-CMs的阻抗降低,这种作用同样具有T细胞数量依赖性和共培养时间依赖性。共培养48 h后T:C(T细胞与心肌细胞数量比)为1:1、3:1和5:1时hiPSC-CMs的阻抗分别下降至78%±10.3%(n=4,P>0.05),46.9%±5.7%(n=4,P<0.05)和40.0%±8.0%(n=4,P<0.05)。LDH的释放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T细胞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作用。hiPSC-CMs释放的LDH含量随T细胞数量和共培养的时间的增加而上升。与CON组(9.8×10~4±3.92×10~3,n=3)相比,在共培养48 h后,T:C为1:1、3:1和5:1时hiPSC-CMs的LDH释放量分别为:1.33×10~5±1.0×10~4,n=3,P<0.05;1.5×10~5±1.4×10~4,n=3,P<0.01;2.1×10~5±1.2×10~4,n=3,P<0.01。与T细胞共培养48 h后hiPSC-CMs PD-L1的表达明显升高(2.55±0.15 vs 1.00±0.01,n=3,P<0.01),心衰标志物BNP明显上调(1.46±0.15 vs 1.00±0.10,n=3,P<0.05)。小结:1.抗PD-1和抗CTLA-4两种ICIs合用能够引发小鼠心脏免疫性损伤,心肌组织有CD4~+和CD8~+T淋巴细胞浸润,并伴有血清中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升高,与临床报道一致。2.建立了hiPSC-CMs与CD4~+和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的心肌免疫损伤模型。第二部分T细胞介导心肌细胞免疫损伤的关键通路目的:利用hiPSC-CMs建立的细胞免疫损伤模型探究T细胞介导心肌细胞损伤的关键信号通路。方法:1.将hiPSC-CMs与CD4~+和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进行转录组学分析。通过差异基因聚类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找到可能在T细胞介导的心肌细胞死亡中发挥作用的通路,并用PCR进行验证。2.根据转录组学的筛选结果,在T细胞介导的心肌细胞免疫损伤模型中观察不同通路抑制剂:焦亡抑制剂MCC950 sodium、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rostatin-1(Nec-1)、凋亡抑制剂Emricasan(Emr)和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对hiPSC-CMs EFP、阻抗和LDH释放的影响结果:1.转录组学中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富集分析及验证转录组学结果显示,CON组和T细胞共培养组(Co-T cell)共检测到34662个基因表达,其中3433个基因上调,3005个基因下调,28224个基因表达水平没有变化。差异基因的疾病本体(Disease ontology,DO)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与包括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肥厚和心肌炎等在内的多种心脏疾病相关。转录组学中差异基因富集分析:差异基因共富集到了326条通路。其中包括含焦亡通路的NOD-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padj<0.05)、坏死性凋亡通路necroptosis(padj>0.05)、凋亡通路apoptosis(padj>0.05)和铁死亡通路ferroptosis(padj>0.05)。将富集通路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发现,与CON组相比,T细胞共培养组中焦亡、坏死性凋亡和凋亡通路明显上调,铁死亡通路有上调趋势。和CON组相比,与T细胞共培养组焦亡通路相关基因Gsdmd和Il-1β明显上调(Gsdmd:21.3±1.3 vs 1.0±0.1,n=3,P<0.01;Il-1β:33.8±6.9 vs 1.0±0.3,n=3,P<0.05)。坏死性凋亡相关基因Mlkl也明显上调(13.0±0.6 vs 1.1±0.3,n=3,P<0.01)。坏死性凋亡和焦亡的交集基因Nlrp3明显上调(31.5±3.6 vs 1.0±0.2,n=3,P<0.01);凋亡通路相关基因Pmaip1上调(6.5±0.9 vs 1.0±0.1,n=3,P<0.05);铁死亡标志基因Ptgs2也上调(2.8±0.4 vs 1.0±0.1,n=3,P<0.05)。2.多种死亡通路的干预对T细胞介导的心肌免疫损伤的保护作用阻抗的变化:在与T细胞共培养48 h后,vehicle组阻抗较处理前降低(52.4%±9.0%,n=3),MCC950组、Emr组和Fer-1组削弱了T细胞引起的hiPSC-CMs阻抗降低(MCC950组:70.0%±4.5%,Emr组:79.1%±16.4%,和Fer-1组:72.4%±4.7%。n=3,P>0.05)。而Nec-1组明显抑制了T细胞导致的阻抗降低(113.0%±18%,n=3,P<0.05)。LDH的释放:与T细胞共培养组相比(1.2×10~5±9.9×10~2),各抑制剂组的LDH的释放有降低趋势(MCC950组:1.1×10~5±1.1×10~4,Nec-1组:9.46×10~4±1.2×10~4,Emr组:7.6×10~4±1.7×10~4,Fer-1组:9.5×10~4±1.7×10~4。n=3,P>0.05)。EFP的改变:vehicle组的hiPSC-CMs在24 h时电活动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EFP幅值的降低、搏动频率的减慢和节律的紊乱。MCC950、Emr在24 h时hiPSC-CMs的EFP的搏动频率和幅度有一定保护,48 h时细胞EFP幅值略有下降。Fer-1仅在24 h对EFP有一定保护,48 h后出现了搏动节律的异常。Nec-1 24 h和48 h均对hiPSC-CMs的EFP有保护作用。小结:转录组学分析发现焦亡、坏死性凋亡、凋亡和铁死亡均参与了T细胞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其中坏死性凋亡为关键损伤途径。第三部分天然药物对T细胞介导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目的:根据T细胞介导的关键损伤途径,筛选出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的天然产物。方法:1.通过HERB平台,根据坏死性凋亡通路中的关键基因进行基于靶点的筛选,获取对应的天然药物列表。将所得药物对应的靶点和疾病类型一并整合。制作“药物-靶点”和“药物-疾病”选择对多个基因有下调作用且与心脏疾病关联较多的药物进行下一步实验。2.在T细胞介导的心肌免疫损伤模型中观察筛选所得的天然药物白藜芦醇和姜黄素对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验证。3.将白藜芦醇的靶基因与第二部分转录组学中所筛选到的差异基因进行配对制作韦恩图,并对重叠的靶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结果:1.药物的筛选:从数据库中共获取了102种天然药物与坏死性凋亡相关。“药物-靶点”网络图显示,有6种药物的靶点较多(Target≥4)。这6种药物分别是:epigallocatechin 3-gallate(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uZ-VAD-FMK作用rcumin(姜黄素),cannabidiol(大麻二酚),eucalyptol(桉树脑),dioscin(薯蓣皂苷)和resveratrol(白藜芦醇)。“药物-疾病”网络图显示,其中白藜芦醇与17种心脏疾病相关,姜黄素与8种心脏疾病相关,属于关联最多的两种药物,因此选择白藜芦醇和姜黄素进行下一步验证。2.白藜芦醇和姜黄素对T细胞介导的心肌免疫损伤的保护作用T细胞导致阻抗持续降低,与vehicle组相比,白藜芦醇在48 h时能够部分恢复阻抗的降低(45%±8%,n=3,P<0.05),姜黄素则没有明显作用(28%±1%,n=3,P>0.05)。48 h时与CON组相比,T细胞组LDH释放明显升高(1.3×10~5±3.1×10~3,n=3,P<0.05),白藜芦醇和姜黄素预孵育使LDH释放量略有降低(白藜芦醇:8.4×10~4±2.7×10~4,n=3,P>0.05;姜黄素:8.5×10~4±1.3×10~4,n=3,P>0.05)。与T细胞共培养24 h后,hiPSC-CMs出现停跳,白藜芦醇和姜黄素预孵育在24 h时对EFP有保护作用,量化打分较低,但在48 h时两组EFP的幅值明显降低,分值升高。白藜芦醇能减轻T细胞对hiPSC-CMs造成的免疫损伤。3.白藜芦醇对T细胞导致的心肌免疫损伤靶点基因的富集分析:转录组学共有差异基因6438个,其中与白藜芦醇的226个靶点配对后发现,二者有67个重叠基因。将差异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共富集到包括坏死性凋亡、焦亡、凋亡和铁死亡在内的108条差异显著通路(padj<0.05)。结果证明,白藜芦醇的心肌保护作用不仅是通过抑制坏死性凋亡,也可能通过焦亡、凋亡和铁死亡途径来实现。小结:白藜芦醇能减轻T细胞介导的心肌细胞免疫损伤,这可能是通过抑制坏死性凋亡,焦亡,凋亡和铁死亡途径共同实现的。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抗PD-1和抗CTLA-4两种ICIs合用致心脏免疫性损伤的小鼠模型和T细胞介导的心肌细胞免疫损伤模型;坏死性凋亡是T细胞介导心肌细胞免疫损伤的关键通路;天然药物白藜芦醇能够减轻T细胞介导的心肌免疫损伤。
基于Notch1/Hes5通路探讨推拿促进脑瘫幼鼠脑白质修复的作用机制
目的观察推拿对脑瘫幼鼠脑白质中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分化及促白质修复的作用,并分析其与Notch1/Hes5信号通路的关系,以期揭示推拿治疗脑瘫脑白质修复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一:将自然分娩的52只Sprague Dawley幼鼠,于出生后第三天(P3),剔除体重过高和过低的幼鼠2只,将剩余的50只9g左右的幼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12)、假手术组(n=12)、模型组(n=26)。模型组采用左侧颈总动脉熔断联合缺氧法进行模型制备,于造模后第二天(P4)进行翻正反射验证模型后,剔除2只造模不成功的幼鼠,再将造模成功的24只幼鼠随机分为推拿组(n=12)、CP组(n=12)。空白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幼鼠仅切开左侧颈部皮肤,分离颈总动脉和迷走神经,不熔断血管及不缺氧处理。于造模后第三天(P5)对推拿组进行推拿干预,每只幼鼠每次干预15分钟,每天干预1次,每周干预6天,共干预8周;其他三组幼鼠与母鼠分笼饲养,不予干预。在固定时间点监测记录四组幼鼠的体重;干预8周后(P61)采用Foot-Fault实验、疲劳转棒实验测试四组幼鼠的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随后处死取脑白质检测。通过Luxol Fast Blue染色和透射电镜检测脑Influenza infection白质髓鞘情况,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MBP的定位及表达,Western Blot实验检测Notch1、Hes5蛋白的表达情况。实验二:将造模成功的36只幼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9)、生理盐水+推拿组(n=9)、DAPT组(n=9)和DAPT+推拿组(n=9)。生理盐水组和生理盐水+推拿组在造模后第一天(P4)以10mg/kg/只剂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日1次,连续注射6天;DAPT组和DAPT+推拿组以同等计量、方式、时程注射DAPT。生理盐水+推拿组、DAPT+推拿组在造模后第二天(P5)进行推拿干预,同时其余两组幼鼠与母鼠分笼饲养,不予干预。四组幼鼠在干预结束后(P61)处死取脑白质检测。通过透射电镜检测脑白质髓鞘情况,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PDGFR-α和MBP的定位及表达情况。结果1.脑瘫模型幼鼠的体重下降明显,推拿加快脑瘫幼鼠的体重增长,且随着时间延长,体重增加程度更加显著(P<0.001)。2.推拿后脑瘫幼鼠的F-F评分和疲劳转棒评分明显增加,脑瘫幼鼠的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显著增强(P<0.001)。3.脑瘫幼鼠过度激活Notch1/Hes5通路,推拿后Notch1/Hes5通路被抑制,Notch1、Hes5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01)。4.推拿后脑瘫幼鼠的髓鞘占比、有髓神经纤维的数量(P<0.05)和髓鞘的厚度明显增加(P<0.001),且显著改善了髓鞘结构松散、形状不规则、胞质浑浊的现象;DAPT抑制剂条件下,脑瘫幼鼠的有髓神经纤维的数量(P<0.05)、髓鞘的厚度明显增加(P<0.001),且髓鞘结构得到改善,与推拿的效果一致。5.推购买Belnacasan拿后脑瘫幼鼠的MBP平均荧光强度略微增加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BP的蛋白表达量显著提高(P<0.0001);DAPT抑制剂条件下,脑瘫幼鼠PDGFR-α的平均荧光强度和蛋白表达AMG510小鼠量明显降低,与推拿的效果一致(P<0.001、P<0.05);MBP的平均荧光强度(P<0.01)和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01),与推拿的效果一致。结论1.推拿可以促进脑瘫幼鼠的生长发育,改善脑瘫幼鼠的运动和平衡功能,促进脑瘫幼鼠脑白质中少突胶质细胞髓鞘化,修复脑瘫幼鼠的脑白质损伤。2.推拿促进脑瘫幼鼠脑白质修复,可能的机制是通过抑制Notch1/Hes5信号通路,增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分化成熟完成的。
陇南油橄榄加工废弃物中食品功能因子分析以及对小鼠急慢性毒理研究
实验中检测陇南油橄榄加工废弃物油橄榄果水和果渣中食品功能因子,用基础饲料喂养7 d后的小鼠,一次性空腹灌胃20000、25000、30000 mg/kg·bw标准的油橄榄果渣粉thyroid cytopathology和10、20、40 m L/kg·bw标准的油橄榄果水,开展小鼠急性毒理实验,同时以400 mg/kg·bw的标准和5 mL/kg·bw的标准连续空腹灌胃90 d,以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开展小鼠慢性毒理实验。观察一次性空腹灌胃7 d后和连续灌胃90 d后小鼠生活状态和异常反应,检测小鼠体重、重要脏器的变化,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evonedistat-Px)的活力变化,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果水中有16种食品功能因子,占比16.90%,果渣中含有有38种食品功能因子,占比50.07%。急慢性毒理实验说明油橄榄果渣和果水能显著提高小鼠血清中的SOD、CAT和GSH-Px活力Canagliflozin配制,显著降低血清中的MDA含量,少量降低小鼠体重但是影响其生理功能,同时病理解剖未发现明显异常。陇南油橄榄加工废弃物中食品功能因子众多,营养丰富,且均无急慢性毒理作用,还具有降低体重和抗氧化能力。
加味归脾汤治疗气血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加味归脾汤治疗气血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3月南昌市新建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气血两虚型失眠症患者8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唑仑组(n=42)与归脾汤组(n=43)。艾司唑仑组予以艾司唑仑片,归脾汤组予以加味归脾汤,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4周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CH-223191 IC50SQI)评分、神经递质[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水平、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沃里克—爱丁堡积极心理健康量表(WEMWBS)评分、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分,不良反应。结果 归脾汤组总有效率高于艾司唑仑组(93.02%vs. 76.19%,χ~2=4.647,P=0.031)。治疗4周后,2组日间功能、睡眠质量、催眠药物、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障碍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归脾汤组低于艾司唑仑组immune system(P<0.01);2组血清DA、NE、5-H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归脾汤组高于艾司唑仑组(P<0.01);2组SD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WEMWB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归脾汤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艾司唑仑组(P<0.01);2组Regorafenib临床试验WHOQOL-BREF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归脾汤组高于艾司唑仑组(P<0.01)。归脾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艾司唑仑组(4.65%vs. 21.43%,χ~2=5.308,P=0.021)。结论 加味归脾汤治疗气血两虚型失眠症的疗效确切,可有效上调神经递质水平,改善睡眠质量,调节心理状态,提高生存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产后2h内使用生物刺激反馈治疗对产妇泌乳及子宫复旧的效果观察
目的:基于生物刺激反馈治疗方法,通过探究产后2h内使用生物刺激反馈治疗对产后无乳汁分泌产妇促进产后泌乳疗效及子宫复旧的临床效果,探索该治疗方法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对促进泌乳及子宫复旧的干预效果3-MA以及时间因素对其疗效的影响作用,为使用生物刺激反馈治疗以促进产后泌乳及子宫复旧的临床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课题数据收集于甘肃省兰州市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分娩的符合纳入标准的80名初产妇,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产后24h进行生物刺激反馈治疗+常规护理,试验组在产后2h内进行生物刺激反馈治疗+常规护理,而后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0min/次,1次/d,连续3d。收集产妇一般资料、泌乳始动时间,乳房饱胀感,新生儿满足程度,乳汁质量,新生儿体重,宫底下降情况,子宫出血量等,观察Tezacaftor临床试验两组产妇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其差别,为生物刺激反馈治疗促进产后泌乳及子宫复旧提供临床依据。结果:1.breathing meditation两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产妇在年龄、身高、学历构成、入院时体重、孕周、新生儿体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在基线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2.泌乳相关评价指标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经过不同治疗方法干预后,试验组在泌乳始动时间、产后72h泌乳素水平、新生儿满足程度、乳房饱胀感及乳汁质量方面,试验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子宫复旧相关评价指标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经过不同治疗方法干预后,在产后第一个24h、第二个24h、第三个24h的恶露量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恶露量高于对照组,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后24h、48h、72h节点的子宫底高度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子宫底高度低于对照组,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生物反馈刺激治疗的优点,产后2h内采用生物刺激反馈治疗对于初产妇产后促进乳汁分泌、提高新生儿满足程度、乳汁质量、促进产后恶露排出及子宫恢复等方面的疗效较好,且此治疗疼痛感较低,具有无创、便利、临床依从性较好等诸多优点,按照要求规范性操作,安全性也较高。临床结果显示,产后2h采用生物反馈刺激治疗效果优于产后24h采用此治疗对于促进泌乳及子宫复旧的疗效。
琥珀酸环糊精酯纳米载体构建及对姜黄素稳态化递送
食品功能因子对于调节人体健康、提高人体机能表现出显著的生理活性,然而溶解度低、稳定性差和生物利用率低等问题严重限制了一大部分食品功能因子发挥其生理活性。环糊精(CD)是一种具有“内疏水、外亲水”环状分子结构的淀粉酶解产物,对疏水性功能因子表现出优异的识别与装载能力。然而CD分子较强的结构刚性使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十分有限,极大地限制了其在水性食品体系中的应用范围。为了提高CD对疏水性食品功能因子装载能力、扩大CD在食品体系中的应用范围,本论文开发并筛选安全高效的CD改性手段,采用干热酯化改性技术设计制备了琥珀酸环糊精酯(SACD)。与CD相比,SACD装载能力更强、应用范围更广、载体设计灵活度更高。以姜黄素作为模型疏水性功能因子,探究了SACD对姜黄素的装载与稳态化作用效果及机制;通过解析SACD对姜黄素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调控作用,详细阐明SACD促进姜黄素生物利用度的相关机制;进一步将SACD与含有阳离子基团的生物大分子结合构建姜黄素载体,实现姜黄素的稳态化控制递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并建立CD的干热酯化改性方法,在140℃、0~20 min条件下成功在CD分子上接枝了琥珀酸(SA)基团并制备了SACD。通过采集X-射线衍射(XRD)图谱、傅里叶红外(FTIR)光谱、核磁共振~1H谱(~1H NMR)和~(13)C谱(~(13)C NMR)对SACD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与未改性CD相比,SACD结晶结构消失;通过控制反应时间可获得取代度(0~4.62)可控的SACD;酯化反应首先发生在CD分子中葡萄糖单元的C-6位,随后发生在C-3和C-2位;SACD分子中含有未反应的阴离子羧基,赋予其更加灵活的载体设计性。此外,SACD水溶性相较于CD提高250倍以上,采用甲基橙分子探针法测量的SACD空腔活性比CD提高了1.41倍,与改性前相比,SACD对模型功能因子姜黄素的装载率由15.7%提高至91.7%。且SACD未表现出细胞毒性。所制备的SACD应用范围更广、装载能力更强,在食品功能因子装载的应用中具有极大开发潜力。(2)进一步探究了SACD与模型功能因子姜黄素的相互作用机制及SACD对姜黄素的稳态化作用效果。通过形成姜黄素-SACD(Cur-SACD)包合物,SACD有效地提高了姜黄素在水中的分散性Navitoclax。经计算,SACD对姜黄素的装载量高达10 mg/g,是β-CD对姜黄素装载量的约5.9倍。Cur-SACD包合物的~1H NMR和FTIR图谱解析结果表明,姜黄素分子其中一个芳香环在氢键相互作用下进入SACD的疏水空腔从而形成Cur-SACD包合物。SACD分子中的SA基团提供了与姜黄素相互作用的新位点,有效地提高了SACD对姜黄素的包埋能力。通过相溶解度实验计算Cur-SACD包合物的结合参数发现,SACD与姜黄素自发形成摩尔比为1:1的Cur-SACD包合物,该包合物体系稳定常数K_c达到829 L/mol,表明SACD与姜黄素具有较强的亲和性。Cur-SACD包合物的XRD图谱结果表明其具有无定形结构,有利于增强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此外,Cur-SACD包合物的形成使姜黄素在长期储存、UV照射、食品加工(巴氏杀菌)及生理条件(生理温度、生理盐浓度及胃肠道p H)下的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说明SACD可作为一种高效的稳态化手段用于功能因子的装载与保护。(3)采用牛血清白蛋白(BSA)模拟体液中的转运蛋白分子,考察SACD对姜黄素与血浆蛋白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从而评估SACD对姜黄素生物利用度的影响。通过采集Cur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iacs-010759-iacs-10759.html-SACD-BSA体系的荧光光谱并绘制Stern-Volmer和Hill曲线,计算体系内相互作用参数可知,SACD降低了姜黄素对BSA的静态淬灭,增强了姜黄素与BSA的结合,使其结合常数和平均结合位点分别从3.87×10~3L/mol/s和0.80增加至1.52×10~5L/mol/s和1.15,表明SACD有利于抑制姜黄素从体液中迅速排泄,从而促进其充分发挥其生理活性。同步荧光光谱和UV-vis光谱结果表明,SACD通过抑制姜黄素与BSA的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相互作用,减少了氨基酸残基周围微环境极性的改变。采用圆二色光谱进一步分析体系中BSA二级结构的变化,发现SACD显著降低了姜黄素引起的BSA二级结构损失,同时有效地提高Pullulan biosynthesis了BSA构象的热稳定性,表明SACD有助于减少姜黄素引起的BSA构象变化所带来的潜在毒副作用。(4)基于静电自组装结合反溶剂沉淀技术构建SACD/壳聚糖(SACD/CS)纳米颗粒型载体。通过调节SACD与壳聚糖的比例获得形貌和尺寸均一的SACD/CS纳米颗粒。SACD/CS纳米颗粒表面带正电荷,说明SACD主要作为交联节点存在于纳米颗粒内部。通过分析SACD/CS纳米颗粒的FTIR图谱可知,含羧基的SACD与含氨基的CS分子主要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XRD结果表明SACD/CS纳米颗粒内部在静电相互作用下形成了新的分子排列结构。通过考察SACD/CS纳米颗粒对模型功能因子姜黄素的装载与稳态化效果,结果表明,姜黄素-SACD/CS(Cur-SACD/CS)纳米载体使姜黄素在模拟胃液p H、肠液p H、生理盐浓度和生理温度条件下的保留率(RI)维持在62%以上,而经过同样处理的游离姜黄素RI低至19%左右。且SACD/CS纳米颗粒无细胞毒性。进一步采用体外上消化道模型探究Cur-SACD/CS纳米载体中姜黄素的释放规律可知,在模拟口腔、胃和小肠消化过程中,载体中姜黄素的释放率分别为9%、22%和44%,而游离姜黄素的释放率分别为0.03%、0.07%和7.94%,说明Cur-SACD/CS纳米载体实现了姜黄素在消化过程中的延缓控制递送。(5)采用静电纺丝技术构建SACD/玉米醇溶蛋白(SACD/Z)纳米纤维型载体。通过调节SACD与玉米醇溶蛋白的比例获得形貌和尺寸均一的SACD/Z纳米纤维。分析SACD/Z纳米纤维的FTIR和固体~(13)C NMR图谱可知,SACD与玉米醇溶蛋白的部分氨基酸侧链存在明显的静电相互作用,促使SACD/Z纳米纤维的形成。将SACD/Z纳米纤维用于装载姜黄素,并采用XRD、差示扫描量热(DSC)技术并分析其装载能力,结果表明,SACD/Z纳米纤维对姜黄素的最大装载量约为38 mg/g。细胞毒性结果表明SACD/Z纳米纤维及Cur-SACD/Z纳米载体无细胞毒性。Cur-SACD/CS纳米载体在模拟人体微环境条件下处理后其中姜黄素的保留率达41%以上,且载体中仅有不到18%的姜黄素在模拟胃和小肠消化液中释放,进一步增强了姜黄素在消化过程中的延缓控制递送。
天麻素对癫痫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天麻素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研究表明天麻素具有抗癫痫、抗抑郁、抗惊厥等多种药理作用。癫痫是神经系统中常见的一种脑部疾病,主要是由大脑内部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所导致的。目前临床上治疗癫痫主要以西药为主,易反复且副作用大。天麻作为一种中药具有安全、副作用小且易获得等优点。本文主要从其作用机制方面进行综述。(1)维持氨基酸递质平衡:天麻素通过减小Glu浓度从而减少癫痫的发作。并且天麻素还可激活海马抑制性神经递质受体GABA的活性与表达,降低大脑皮质兴奋性,通过抑制癫痫的形成及发展来发挥抗癫痫作用。(2)抗神经炎症和抗氧化:天麻素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抑制神经胶质细胞活化,阻止TNF-α和IL-1β表达的同时上调IL-10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并减轻癫痫发作。还可通过调控Nrf2/HO-1信号通路,使促炎症蛋白还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下调,抑制神经胶质细胞激活,从而减轻癫痫炎症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3)抗神经元凋亡:天麻素通过提Docetaxel价格高抗凋亡因子Bcl-2表达水平,降低凋亡因子胱天蛋白酶3的表达水平以发挥保护神经元的作用。(4)抑制神经突触重塑:天麻素能通过降低颅内缝隙连接蛋白的表达,降低突触的数目和电传导性,减少通过电突触偶联的神经元数目,缩小神经元同步化放电的范围Repeat hepatectomy,抑制癫痫发作。天麻素还能够通过降低海马内GAP-43的表达水平,抑制新的突触形成进而治疗癫痫。综上所述,天麻素可通过维持GSK126半抑制浓度氨基酸递质平衡、抗神经炎症和抗氧化、抗神经元凋亡及抑制神经突触重塑等治疗癫痫。本文对天麻素在治疗癫痫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天麻在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新产品开发提供参考,对它的开发利用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基于巯基-烯点击化学制备丝素蛋白/透明质酸复合水凝胶
目的:以丝素蛋白和透明质酸为原料设计并制备医用天然聚合物水凝胶。方法:对丝素蛋白和透明质酸进行巯基化及双键化改性,在紫外光条件下,利用巯基-烯点击聚合快速固化成胶。通过氢-1核磁共振波谱法表征改性丝素蛋白及透明质酸的接枝率;流变学测试表征水凝胶的凝胶点;扫描电镜观察水Chemical-defined medium凝胶的内部微观结构;压缩测试表征力学性能;质量法测定溶胀率及降解率;将水凝胶与细胞共培养,通过乳酸脱氢酶法PLX4032价格测定细胞毒性,漂浮购买BI 10773计数法测定细胞黏附性并用扫描电镜及荧光显微镜观察凝胶表面的细胞生长与分化状况。结果:改性后的丝素蛋白和透明质酸的官能团取代度分别为17.99%和48.03%。制备所得的丝素蛋白/透明质酸复合水凝胶的凝胶点为40~60 s,凝胶内部具有孔状结构,压缩强度达450 kPa且循环十次不破裂。复合水凝胶可吸收自身质量4倍甚至10倍的水。水凝胶可生物降解,35 d后的降解率达28%~42%。复合水凝胶的细胞毒性较弱,细胞黏附性较好,细胞在凝胶表面生长和分化状况良好。结论:光固化丝素蛋白/透明质酸复合水凝胶能快速成胶、力学性能优异、生物相容性好,具有可调的溶胀率及降解度,在生物医学上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CD38经TFEB介导促进溶酶体再生而调节巨噬细胞胆固醇外流
目的:探讨CD38对巨噬细胞溶酶体再生及胆固醇外流的影响。方法:以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敲除(LDLr~(-/-))小鼠的骨髓源性巨噬细胞为细胞模型。采用活细胞成像系统观察烟酸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ADP)对巨噬细胞溶酶体数量的影响;利用ELISA检测巨噬细胞内NAADP的水平;细胞经NA处理后,利用RT-q PCR检测CD38 m RNA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检测CD38蛋白表达和转录因子EB(TFEB)磷酸化水平;利用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CD38/NAADP信号通路对溶酶体数量和胆固醇外流的影响。结果:NAADP可显著增加巨噬细胞中溶酶体的数量(P<0.05),这种效应可被NAAWater microbiological analysisDP拮抗剂NED-19、Ca~(2+)螯合剂BAPTA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s A明显抑制(PLX4032说明书P<0.05);CD38可明显促进巨噬细胞中NAADP的合成(P<0.05);NAADP合成底物NA可明显促进CD38 m RNA和蛋白表达(P<0.05);NA还可显著降低TFEB的磷酸化水平,且这一效应也可被NED-19、BAPTA和Cs A明显抑制(P<0.05);阻断CD38/NAAD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z-ietd-fmk.htmlP信号通路可明显抑制NA诱导的溶酶体数量增加和溶酶体游离胆固醇及胞质胆固醇酯的外流(P<0.05);在LDLr/CD38双基因敲除巨噬细胞中,NA诱导的溶酶体数量增加和溶酶体游离胆固醇及胞质胆固醇酯的外流效应消失,CD38基因回补后,这一效应即可恢复(P<0.05)。结论:CD38可经TFEB介导,触发巨噬细胞溶酶体再生,进而促进巨噬细胞溶酶体游离胆固醇和胞质中胆固醇酯的外流。
三氧化二砷氧化还原性纳米递药系统的生物学评价
目的 本研究基于三氧化二砷氧化还原性纳米递药系统观察其在人源medical acupuncture性肝癌细胞(HepG2细胞)的摄取情况以及在裸鼠肝癌模型中的抗肿瘤效果。方法 采用AZD9291试剂激光共聚焦观察三氧化二砷氧化还原性纳米递药系统在HepG2细胞的摄取情况,构建BALB/cAY-22989裸鼠肝癌模型并进行模型鼠肿瘤体积和体质量监测、存活率观察、肿瘤切片实验等实验研究其抑制肝癌生长的效果。结果 HepG2细胞对氧化还原性纳米载体MSN-SS-PEG具有较好的摄取,生理盐水组、As_2O_3、MSN-SS-NH_2@As_2O_3组、MSN-SS-PEG@As_2O_3组的肿瘤体积分别为(1 508.96±452.59)mm~3、(1 293.29±163.89)mm~3、(890.58±178.57)mm~3、(488.39±279.43)mm~3,存活率分别为(20.2±0.84)d、(22.8±0.84)d、(22.8±2.12)d、(26.0±1.00)d。与As_2O_3组比较,MSN-SS-NH_2@As_2O_3和MSN-SS-PEG@As_2O_3组的细胞凋亡或坏死面积逐渐增大。结论 生物学评价证明经过修饰后的纳米给药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纳米递药系统入胞增加其抗肿瘤效果,体内药效学进一步表明所构建的纳米给药系统提高了裸鼠的生存时间,具有较好的肿瘤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