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设计合成一系列靛红衍生物,研究其对醛糖还原酶的抑制活性和选择性。方法 以5-溴靛红为起始原料合成5′-溴螺[[1,3]二氧戊环-2,3′-吲哚啉]-2′-酮的三环骨架,然后经N烷基化反应、Suzuki或Heck偶联、水解合成了目标化合物。测定目标化合物对SAHA醛糖还原酶的抑制活性和选择性,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软件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合物与醛糖还原酶活性位点的相互作用模式。结果 设计合成了14个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与MS谱确证。化合物6a~6g,8a~8f对醛糖还原酶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和选择性。其中,化合物8d的活性最强,IC_(50)为0.090μmol·L~(-1),与阳性对照药selleck NMR依帕司他相当。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化合物7、6b、8a和8d能与醛糖还原酶的活性liver pathologies位点较好结合。结论 构效关系和分子对接研究表明三环结构上N-1位的羧酸基团与C-5侧链上的苯乙烯结构是提高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的关键。甲氧基或者酚羟基的引入可显著改善化合物对醛糖还原酶的抑制活性和选择性。
芪黄健脾滋肾颗粒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疗效及STAT3/mTOR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芪黄健脾滋肾颗粒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及对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STATMedical Symptom Validity Test (MSVT)3/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分析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符合标准的SLE女性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BYL719 IC50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醋酸泼尼松+硫酸羟氯喹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芪黄健脾滋肾颗粒口服。连续治疗8周后,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LE疾病活动度(SLEDAI)、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后血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G(IgG)、C3、C4、CD4~(+)、CD8~(+)]、白细胞介素(IL)-17、IL-23、干扰素(IFN)-γ、24 h尿蛋白定量(24JQ1 h PRO)、血肌酐(Scr)、STAT3/mTOR通路相关因子[STAT3、磷酸化(p)-STAT3、mTOR蛋白和STAT3、mTOR mRNA]表达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8周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的70.00%(21/30)(χ~(2)=4.007,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SLEDAI、中医证候积分、ESR、hs-CRP、IgG、CD8+、IL-17、IL-23、IFN-γ、24 h PRO、Scr和STAT3/mTOR通路相关因子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C3、C4、CD4~(+)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SLEDAI、中医证候积分、ESR、hs-CRP、IgG、CD8+、IL-17、IL-23、IFN-γ、24 h PRO、Scr和STAT3/mTOR通路相关因子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1),C3、C4、CD4~(+)明显升高(P<0.05,P<0.01)。两组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芪黄健脾滋肾颗粒能有效改善SLE机体炎症反应,降低疾病活动度,改善肾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STAT3/mTOR信号通路调节免疫功能有关。
OPTN-E50K基因突变干扰核孔复合体和核质运输作用机制研究
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NPC)介导的核质转运(Nucleocytoplasmic transport,NCT)功能是保障RNA及蛋白质进出细胞核的基础。核质转运功能异常是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物学基础。细胞中不溶性的聚集体能够使核孔蛋白错误聚集,进而引起核质转运障碍,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青光眼是以视神经进行性变性为特点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进行性、不可逆性丢失、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并伴有相应视野损害。OPTN基因位于10号染色体短臂上,由其编码的OPTN蛋白由577个氨基酸组成,其结构包括LC3结合域、泛素结合域、锌指结构、亮氨酸拉链结构域等。这些结构域赋予OPTN蛋白多种细胞功能。其中包括:参与自噬、协助囊泡运输、维持高尔基体形态、调控NF-κB通路等。它能够通过泛素结合域来结合泛素,并通过其LC3结构域结合自噬体相关蛋白LC3。近些年来,视神经病变诱导基因OPTN的E50K基因突变(OPTN-E50K)成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研究领域中的热点。然而,迄今为止,OPTNE50K形成的颗粒状聚集体是否会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尚未见文献报道。另外OPTN-E50K导致神经节细胞丢失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蛋白-蛋白间相互作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生命科学,特别是医学研究领域核心问题之一。邻近依赖生物素标记(Proximity-dependent biotin identification,Bio ID)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成为识别蛋白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其基本原理是将生物素连接酶与感兴趣的蛋白质/靶蛋白(Protein of interest,POI)融合,当在细胞中共表达生物素连接酶-POI融合蛋白时,可以诱导与POI瞬时或持续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和邻近的蛋白质被生物素标记,此过程称为生物素化。随后用链霉亲和素琼脂糖珠富集、纯化这些生物素化的蛋白,再通过质谱鉴定这些被富集、纯化的蛋白,从中发现并筛选出关键蛋白及相关通路,并在后续实验中对其功能进行表征,进而发掘出其中关键分子及作用机制。基于此,我们应用Bio ID技术,结合质谱鉴定分析,对与OPTN相互作用的蛋白进行富集、纯化和鉴定分析,构建出了完整的OPTN-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在此基础上发现并筛选其中的关键蛋白。随后,我们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结合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这些关键蛋白的功能进行了表征,发现OPTN-E50K聚集体能够富集核孔复合体和核质运输关键蛋白,导致细胞核结构发生改变和核质运输功能异常,推测这可能是引起视神经退行性病变可能的的分子病理学基础,为探讨青光眼发生的病理生物学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医学价值。具体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总结如下:1.设计并构建出myc-Bio ID-OPTN质粒。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生物素连接酶(Bir A*)基因与OPTN基因融合,在Neuro-2A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中共同过表达myc-Bio ID标记的OPTN-WT或其E50K突变体。实验结果表明,OPTN与Bio ID融合不会影响OPTN在细胞中的正确定位。2.利用免疫印迹技术,对链霉素亲和素琼脂糖珠纯化结合的生物素化蛋白进行检测。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表现出了显著的生物素化模式,即生物素化蛋白在转染myc-Bio ID-OPTN的细胞中得到了富集。通过链霉亲和素亲和层析纯化了这些生物素化蛋白,并采用质谱技术对其进行了鉴定,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建立了完整的OPTN-WT及OPTN-E50K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图谱。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OPTN-E50K聚集体富集核孔复合体和核质运输蛋白的组分。3.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结合荧光显微镜技术,对蛋白质组学的结果进行表征。同时,为了检验OPTN与NPC及其组分核孔蛋白(Nucleoporins,Nups)的相互作用,我们对OPTN-WT或OPTNE50K与EGFP-Nups进行共转染。结果发现,OPTN-E50K引起核孔蛋白Nup50、Nup62、Nup98、Nup214,Ranbp2的形态及位置发生改变,而以上核孔蛋白均属于含有苯丙氨酸-甘氨酸重复序列(Phenylalanine-Glycine repeat,FG)结构域,因此我们对内源性FOil biosynthesisGNups进行染色。结果发现OPTN-E50K与内源性的NPC中的FGNups存在相互作用,能够使其从NPC中解聚,进入细胞质,产生异常聚集。随后,为探究OPTN-E50K对跨膜核孔蛋白的作用,我们将OPTN与跨膜核孔蛋白POM121共转染后发现,受m Cherry-OPTNE50K的影响,跨膜核孔蛋白POM121的位置也被破坏。接下来,我们利用抗层粘连蛋白B的抗体,对核纤层的完整性进行检测,发现核膜发生内陷和折叠,表明EGFP-OPTN-E50K在细胞质内发生错误定位,导致了细胞核形态发生变化。4.为进一步探究OPTN对细胞核功能的影响,我们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荧光原Cell Cycle抑制剂位杂交技术对核质转运功能进行评估。为了检查核蛋白入核功能是否受到E50K基因突变的影响,我们在N2a细胞中将EGFP、EGFP-OPTN或EGFP-OPTN-E50K与核转运荧光报告蛋白NES-td Tomato-NLS共表达,结果发现过表达OPTN-E50K会导致荧光报告蛋白在细胞质中积累,提示OPTN入核功能受损。为了研究OPTN是否影响m RNA的运输,我们通过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m RNA的核质分布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发现OPTN在细胞质内的错误聚集会引发poly(A)RNA在细胞核内滞留,提示m RNA输出受损。5.为探究m RNA转运受损的机制,我们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Bemcentinib浓度对参与m RNA转运的重要蛋白THOC2与GLE1进行定位研究。结果显示,OPTN-E50K会引起THOC2、GLE1发生错误聚集,从而影响其发挥正常功能,这为OPTN引起RNA输出功能受损的机制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综上,本研究利用Bio ID技术,富集、纯化与OPTN-E50K相互作用的蛋白,并采用蛋白质组学对富集的蛋白进行了解析,探讨了OPTN-E50K聚集体的组成及其功能,发现OPTN-E50K与核孔复合体间存在相互作用,引起OPTN在细胞质内聚集,干扰正常的核质转运,引起视神经病变,推测这可能是青光眼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物学基础。
止痛消炎膏治疗慢性湿疹分子作用机制网络药理学研究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止痛消炎膏治疗慢性湿疹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PubChem数据库筛选止痛消炎膏的潜在活性成分[口服生物Oncology nurse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采取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其作用靶点,与DisGeNET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治疗靶点数据库(TTD)获得慢性湿疹疾病靶点相映射,得到止痛消炎膏治疗慢性湿疹的潜在靶点。利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止痛消炎膏-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并在R软件中使用Bioconductor生物信息软件包对止痛消炎膏的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止痛消炎膏中有186个潜在活性成分,将止痛消炎膏与湿疹作用靶点相匹配,两者取交集后获得药物-疾病共同靶点115个;番泻叶甙、白当归醚、白当归脑、大黄酸、大黄苷、迷迭香酸等可能是止痛消炎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主要活性成分,其作用于TNF、IL-6、AKT1、CXCL8、IL-2、STAT3等靶点,参与转录调控及药物反应等生物过程,通过卡波西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TNF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慢性湿疹的作用。结论 番泻叶甙、白当归醚、白当归脑、Apoptosis抑制剂大黄酸、大黄苷、迷迭香酸等在止痛消炎膏治疗慢性湿NSC 127716 MW疹中具有重要意义;调节炎症通路及干预炎症的发生发展可能是止痛消炎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作用机制。
恩格列净通过上调环磷酸腺苷直接激活的交换蛋白1(Epac1)表达抑制炎症反应减轻2型糖尿病大鼠肾损伤
目的 观察恩格列净(EM)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肾损伤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 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T2DM组和EM组,每组6只。T2DM组和EM组,给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T2DM模型,记录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和体质量。EM组给予EM溶液灌胃,其余两组予以等量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给药12周。记录大鼠体质量和FBG后处死大鼠,留存腹主动脉血液和肾脏Multi-functional biomaterials组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行Masson染色、过碘酸希夫(PAS)染色、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肾脏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肾脏组织中环磷酸腺苷直接激活的交换蛋白1(Epac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的表达和分布。结果 与NC组相比,T2DM组大鼠体质量下降,FBG、Scr、BUN、UA、TC、TG水平明显升高;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足细胞融合,排列紊乱,内皮细胞窗孔消PD0325901失;Epac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TNF-α、IL-1β、IL-18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与T2DM组相比,EM组大鼠体质量上升,FBG、Scr、BUN、UA、TC、TG水平降低;肾损伤减轻,Epac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TNF-α、IL-1β、IL-18的表达显著降低。结论EM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肾损伤。这种治疗效果是通过上调Epac1蛋白表确认细节达,抑制炎症反应介导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当归四逆汤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作用机制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当归四逆汤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当归四逆汤中的活性成分并以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各活性成分的靶点,采用GeneCards数据库收集系统性硬化症疾病靶点,取其中共同靶点作为潜在的作用靶点并导入String数据库建立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以Cytoscape软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将PPI靶点导Saliva biomarker入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以OmicShare平台将结果可视化。构建“通路–靶点”网络并筛选其中关键靶点,并采用CB-Dock平台将作用靶点与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以筛选潜在药效成分。结果 收集得到141个当归四逆汤活性成分及1 047个相关靶点,系统性硬化症疾病Q-VD-Oph细胞培养靶点1 568个。筛选出潜在作用靶点266个,其中关键靶点6个,分别为蛋白激酶B1(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KDR)、V-Ha-Ras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HRAS)、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主要涉及MAPK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Microtubule Associat抑制剂-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黏着斑、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等通路的调节。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水鬼蕉宾碱、芍药苷、酸枣仁皂苷A等活性成分为治疗中的潜在药效成分。结论 当归四逆汤以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干预系统性硬化症,其机制涉及免疫、血管损伤和细胞外基质合成等的调节。
PKD1抑制剂CID755673通过诱导线粒体功能障碍加重急性肾损伤
目的 探讨PKD1在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旁正常肾组织和AKI患者肾活检组织中以及顺铂(Cisplatin)处理的小鼠肾组织中PKD1的表达;体外培养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mouse proxim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mPTC),应用qRT-PCR和Western selleck NMRblot法检测PKD1及凋亡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EPZ-6438及线粒体活性氧水平。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PKD1在AKI患者肾活检组织中的表达(4.07±0.994)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肾组织(1.001±0.073,P=0.021 1);在Cisplatin诱导的小鼠AKI肾组织中也发现,与对照组(0.992±0.072)相比,AKI肾组织中PKD1表达水平明显上调(2.457±0.317,P=0.002 5);在mPTC中,与Cisplatin组比较,Cisplatin+CID组中Bax mRNA及蛋白表达增Fumed silica加(P<0.05)及Caspase-3活化水平升高(P=0.026),抗凋亡蛋白BCL-2 mRNA及蛋白水平则进一步下调(P<0.05)。流式细胞术实验:与Cisplatin组比较,Cisplatin+CID组细胞凋亡百分比(Cisplatin组为21.77±2.378、Cisplatin+CID组为43.01±2.796,P<0.000 1)及线粒体活性氧水平(Cisplatin组为1.562±0.023、Cisplatin+CID组为1.957±0.088,P=0.002)进一步增加;而线粒体膜电位水平进一步降低(Cisplatin组为0.725 7±0.163、Cisplatin+CID组为0.46±0.026,P=0.043)。结论 PKD1在AKI损伤中显著上调,抑制PKD1明显加重Cisplatin诱导的AKI,其有望成为防治AKI的新靶点。
两种评估肾小球滤过率公式在IgA肾病患者中的一致性检验
目的 探讨IgA肾病患者两种评估肾小球滤过率公式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肾内科治疗的IgA肾病患者293例资料,分别使用20breast microbiome09 CKD-EPI-Cr公式以及2021 CKD-EPI Cr-Cys-C公式来计算eGFR值PF-07321332试剂。通过偏差、精度、准确度及协方差相关系数(CCC指数)及克拉克误差网格分析对两者的一致性进行评估。分层分析探究不同肾功能组患者的两种eGFR一致性变化。结果 在总人群及肾功能异常人群中,这两种公式的偏差中位数较小且处于临床可接受范围,精度和准确度亦处于较好水平,而CCC指数也表明两者一致性较好。但在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的患者中,这两种公式的偏差较大,精度和准寻找更多确度较低,CCC指数提示其一致性较差。误差网格分析结果表明,在总人群中,有72%的患者这两种方法可进行替换,68.3%的肾功能不全患者两种方法一致性较好,对于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的患者,这两种方法的一致性比例分别为78.26%和100%。结论 对于肾功能异常的IgA患者,新的2021 CKD-EPI Cr-Cys-C公式与原公式一致性较好。
T细胞共刺激分子CD28、CD137与SLE病情相关性的研究分析
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复杂的多器官受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细胞异常活化和多种自身抗体的产生是导致SLE病理性损害的关键因素。已知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除了需要抗原信号(第一信号)刺激外,还需要共刺激信号(第二信号)的作用,CD28/B7、CD137/CD137L是目前已知的T细胞活化的重要共刺激信号,活化的T细胞可表达CD154(CD40L),与B细胞表面CD40结合,为B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在一定条件下,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还可从细胞表面脱落至血清中成为可溶性分子。共刺激分子在T细胞表面的表达、脱落,以及与SLE病情的关系尚不明了。目的:观察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28、CD137、CD154的表达情况以及血清s CD28、s CD137的水平;通过临床相关性研究分析T细胞共刺激分子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表面CD28、CD137、CD154分子的表达水平,分析SLE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SLE不同活动度组CD28、CD137、CD154分子的表达情况,并与临床及实验室参数作相关性统计分析。采用生物素-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法(BA-ELISA)检测SLE患者和健康对照外周血清中s CD28、s CD137selleck NMR的含量,并与临床及实验室参数作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1)SLE患者组外周血T细胞表面CD28表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其中重度活动组和中度活动组低于轻度活动组(P<0.05)、中度和phage biocontrol重度活动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SLE患者组外周血T细胞表面CD137和CD154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中度活动组明显高于轻度活动组(P<0.05);重度活动组高于中度活动组(P<0.05)。(2)SLE患者T细胞表面CD28、CD137和CD154表达与SLEDAI评分相关,并与部分自身抗体及实验室和临床疾病活动指标显著相关。(3)SLE患者组血清s CD28和s CD137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中度活动组血清s CD28水平和s CD137水平明显高于轻度活动组(P<0.01);重度活动组血清s CD28水平和s CD137水平GNE-140试剂明显高于中度活动组(P<0.01).(4)SLE患者血清s CD28、s CD137水平与患者SLEDAI评分及临床疾病活动指标显著相关。结论:(1)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CD28、CD137和CD154表达异常,CD3~+CD28~+细胞比例降低;CD3~+CD137~+细胞、CD3~+CD154~+细胞比例升高。(2)SLE患者T细胞表面CD28、CD137和CD154分子的表达与患者SLEDAI-2000评分、部分实验室及临床活动指标显著相关。(3)SLE患者血清s CD28和s CD137水平升高,且与疾病活动指标显著相关。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L 318952化学结构恢复期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对精细化治疗和护理伴有糖尿病的新冠病毒感染恢复期患者具有指导意义。方法:收集湖北省武汉市新冠病毒感染恢复期合并糖尿病病史患者60例,分析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使用GeenCards等数据selleck产品库检索证型主要临床表现和疾病的交集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60例伴有糖尿病的新冠病毒感染恢复期患者男性28例,女性32例,临床症状最多见的为乏力(占比85%),其次为喘促气短(占比81.7%),舌质以淡白舌为主(占比46.7%),舌体偏胖大(占比60%),舌苔大多为薄白或白腻苔(占比约31.7%),脉象以沉、细、虚而无力为主biologicals in asthma therapy,均占比50%以上。综合主证型与兼证型情况,肺脾气虚证37例(占比61.7%),肺肾气虚证21例(占比35%),气阴两虚证14例(占比23.3%)。3个证型临床表现和新冠病毒感染恢复期合并糖尿病交集靶点个数为肺脾气虚证601,肺肾气虚证613,气阴两虚证596。KEGG富集分析显示通路的种类基本一致,主要包括病毒感染在内的病原体感染相关通路和炎症、免疫反应相关通路,三个证型之间具体通路的相关性和基因数量又有各自的特点,但差异较小。结论: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气候环境和体质密切相关。3个主证型临床表现与新冠病毒感染合并糖尿病交集靶点与病毒感染和炎症、免疫应答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