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适宜在水分充足的酸性土壤中生长,其果实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及较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菌根真菌在农业生产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杜鹃花类菌根真菌(Ericoid mycorrhizal fungi,EMF)能与蓝莓建立共生关系,可促进蓝莓对氮的吸收及转运,降低蓝莓对外源氮肥的依赖。本研究采用盆栽实验,设置低、中、高(1.25、2.5、5 m M)三个氮素水平,通过建立EMF与蓝莓共生(E+)和非共生(E-)实验体系,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下EMF对蓝莓生理特性、氮素吸收及代谢、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不同氮素水平EMF对蓝莓吸收利用氮素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对EMF Oidiodendron maius菌株143生长特性进行分析,在培养第12 d至14d时,菌丝生长速率最大。在培养第14天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被消耗殆尽,菌丝生长进入衰亡期,生长速率变慢,生长曲线逐渐趋于平缓。对菌株143的解磷能力进行测定,发现菌株143在6-10 d之间溶磷量增长速率最大,最高溶磷量可达27.18 mg/L。通neuroblastoma biology过平板定性检测,发现菌株143可产纤维素酶、果胶酶、蛋白酶、淀粉酶和木聚糖酶。基于产酶特点,说明其有利于菌根真菌破坏植物细胞壁并侵入植物,也有利于菌根真菌分解土壤中植物难以直接吸收的养分。(2)以蓝莓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接种EMF处理对蓝莓苗根系形态及活力的影响,发现EMF定殖率随着氮素水平的升高逐渐降低。低氮水平下,接种EMF显著增加蓝莓根系活力、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根尖数、根分叉数、根干重(P<0.05),对蓝莓根面积无显著影响。说明低氮环境可能更有利于菌根真菌的定殖,使更多的菌根真菌侵入到植物根系中,改变根系活力及形态,增强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从而提高植物对氮匮乏的适应性。此外也研究EMF对蓝莓生理特性的影响,发现低氮水平下接种EMF显著增加蓝莓叶绿素、可溶性糖、还原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P<0.05)。总之,低氮水平下更有利于EMF定殖并发挥其促生功能。对蓝莓植株磷酸酶活性进行测定,发现接种EMF处理中,低氮、中氮水平下接种EMF对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对酸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影响;高氮水平下接种EMF对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无显著影响。在养分相对匮乏条件下,推测接种EMF可促进蓝莓植株分泌磷酸酶活化土壤中的磷,从而促进磷的吸收。(3)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EMF对蓝莓氮素吸收的影响,发现低氮水平下接种EMF可显著提高蓝莓植株的氮含量(P<0.05),对蓝莓根部游离NO_3~-含量无显著影响,在缺氮环境中EMF可促进植物对氮的获取。对不同氮素水平下氮代谢相关酶活进行了测定,发现在低氮水平下接种EMF可显著提高蓝莓根部与叶片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 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CCRG 81045作用OGAT)、谷氨酰胺脱氢酶(GDH)活性(P<0.05)。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EMF对氮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与酶活测定结果相似,发现低氮水平下接种EMF显著上调了蓝莓根部与叶片GS、GOGAT、NRT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对蓝莓根部NR基因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表明在缺氮环境中,EMF通过诱导氮转运蛋白等基因的表达,进而提高植物对低氮环境的适应性。(4)对不同氮素水平下EMF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低氮水平下接种EMF对土壤p H、速效磷、有机质、总磷、总氮Lorlatinib临床试验含量均无显著影响。对不同氮素水平下土壤胞外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发现低氮水平下接种EMF对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无显著影响,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NM)、亮氨酸氨基肽酶(LAP)、蔗糖酶(ZM)、β-1,4-纤维二糖苷酶(CBH)、β-木糖苷酶(BX)、β-1,4-葡萄糖苷酶(BG)、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er)、磷酸酶(AKP)活性,间接增加了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对土壤酶化学计量比和矢量特征进行分析,发现EMF可调控土壤酶化学计量比;低氮水平下接种EMF可增加酶C:N和矢量角度、减小N:P,对矢量长度无显著影响;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数据点由氮限制趋于碳、磷限制,接种EMF缓解了蓝莓的氮限制。总体来看,在低氮环境下EMF可缓解植物的氮限制,推测低氮水平下大量EMF定殖可产生更多的胞外酶,促进土壤中植物残体及其他营养物质分解,进而释放更多的无机氮供植物吸收利用。
circRNA_SMG6通过miR-570-3p介导肺巨噬细胞ECM降解在微塑料所致肺气肿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circRNA_SMG6通过miR-570-3p介导肺巨噬细胞的细胞外基质(ECM)降解在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致肺气肿中的作用及机制。材料和方法将6-8周龄雄性SD大鼠以口鼻吸入方式暴露于新鲜空气、低剂量(0.5 mg/m3)、中剂量(1.0 mg/m3)、高剂量(2.0 mg/m3)粒径为100 nm的PS-MPs共90天,于第0、30、60、90天进行大鼠肺功能水平检测;90d染毒结束后,H&E染色和冰冻切片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弹性蛋白水平及肺组织中circRNA_SMG6、PTEN、MMP9和MMP12水平。用0、200、400、600μg/mL 100 nm PS-MPs处理人单核巨噬THP-1细胞48 h,qRT-PCR检测细胞circRNA_SMG6、miR-570-3p、PTEN、MMP9、MMP12水平,Western blot检测ECM降解相关蛋白MMP9、MMP12水平,FISH检测circRNA_SMG6在细胞中的定位;应用OE-circRNA_SMG6、miR-570-3p inhibitor以及OE-circRNA_SMG6和miR-570-3p mimic共转染THP-1细胞后再用PS-MPs染毒细胞,检测THP-1细胞以上相同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S-MPs暴露组大鼠气道阻力升高,出现肺功能障碍;PS-MPs高剂量组大鼠出现肺间隔增厚、出血,肺泡融合,有肺大泡、肺opioid medication-assisted treatment扩张病变表现;PS-MPs暴露组大selleck鼠肺组织中circRNA_SMG6、PTEN水平降低,MMP9和MMP12水平升高,弹性蛋白水平降低,且上述指标的改变呈剂量-效应关系。随着PS-MPs染毒浓度增加,THP-1细胞中circRNA_SMG6、PTEN表达下降、MMP9、MMP12表达增加;circRNA_SMG6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且circRNA_SMG6和miR-570-3p具有调控关系。过表达circRNA_SMG6或抑制miR-570-3p可拮抗PS-MPs所致细胞MMP9、MMP12表达水平的升高;此外,通过挽救实验在THP-1细胞中过表达circRNA_SMG6基础上同时促进miR-570-3p表达,可逆转OE-circRNA_SMG6引起的ECM降解相关指标的减弱。结论 PS-MPsBaricitinib体外暴露引起circRNA_SMG6表达下降,上调miR-570-3p而诱导靶蛋白PTEN水平降低,从而调控MMP9、MMP12分泌水平升高以及弹性蛋白降解引起ECM降解,导致肺气肿的发生发展。
不同氮效率春玉米碳氮代谢对秸秆还田方式与氮肥配施的响应
秸秆还田条件下合理配施氮肥是实现作物稳产高效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明确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氮效率春玉米品种最佳经济施氮量,探究其秸秆还田条件下春玉米减氮增效的碳氮代谢机制,本研究以氮高效品种先玉335(XY335)、氮低效品种农华101(NH101)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农户浅旋、免耕覆盖还田(NTR)、深松秸秆混拌还田(SSR),深翻秸秆粉碎全量还田(DPR)4个耕作措施,以及N3正常LEE011体外施氮(300 kg/hm~2)、N2减氮15%(255 kg/hm~2)、N1减氮30%(210 kg/hm~2)、N0不施氮肥(0 kg/hm~2)4个施氮水平,以农户浅旋、正常施氮(300 kg/hm~2,N3)为CK。通过对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条件下不同氮效率品种植株碳氮代谢产物及关键酶活性、光合特性、产量和氮效率的研究与分析,明确不同氮效率春玉米碳氮代谢对秸秆还田方式下减氮配施的响应差异,确定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氮肥适宜施用量,从碳、氮代谢的角度揭示秸秆还田方式下氮肥减量配施对不同氮效率春玉米稳产增效的生理机制影响,为内蒙古地区实现玉米高产高效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秸秆还田可提高不同氮效率品种的氮肥利用率,各还田方式间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及氮利用率均表现为DPR>SSR>NTR>CK。连年秸秆还田后,DPR在减氮15%水平下也保持较高的氮肥利用效率,在此施氮水平下氮高效品种氮肥偏生产力较CK提高了19.76%,氮肥农学效率提高了12.65%,氮利用率提高了0.82%;氮低效品种氮肥偏生产力较CK提高了15.90%,氮肥农学效率提高了2.87%,氮利用率提高了1.94%,氮高效品种在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氮肥利用效率提升潜MK-2206价格力较氮低效品种更大。(2)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可有效提高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的光合特性,增大叶面积、SPAD值、净光合速率、单株干物质量的增幅,降低生育后期的降幅。即使在玉米光和特性显著下降的生育后期,秸秆还田的优势仍显著,DPR的优势最强,且减氮15%的DPR处理下氮高效品种的光合特性指标均与正常施氮无显著差异,氮低效品种则下降显著。(3)秸秆还田可有效缓解生育后期减施氮肥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碳代谢产物及关键酶活性造成的降低幅度,DPR处理下氮肥减施15%,XY335的蔗糖、淀粉、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了20.61%、30.82%、26.23%;磷酸蔗糖合成酶、蔗糖合成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16.70%、12.77%;而DPR处理氮肥减氮15%下NH101的蔗糖、淀粉、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了20.43%、30.18%、25.24%,磷酸蔗糖合成酶、蔗糖合ImmunoCAP inhibition成酶活性显著提高了10.25%、11.08%。DPR处理下氮高效品种的有机碳含量在N2水平与N3差异不显著,而氮低效品种则显著下降了7.30%。(4)秸秆还田可有效缓解生育后期减施氮肥对玉米氮代谢产物及关键酶活性造成的降低幅度,减少施氮后氮代谢产物及关键酶活性均呈降低趋势,在氮代谢产物及关键酶活性降低最多的生育后期,XY335的代谢产物及关键酶活性较NH101显著增加了18.23%(可溶性蛋白)、33.50%(游离氨基酸)、11.72%(氮积累量)、24.74%(硝酸还原酶)、37.71%(谷氨酰胺合成酶)。增高氮代谢产物及关键酶活性幅度最大的DPR处理下N2水平的XY335各项指标与N3差异均不显著,其他秸秆还田减施氮肥处理的氮代谢相关指标则均呈显著降低趋势。(5)不同氮效率品种吐丝30d在秸秆还田条件下碳氮代谢产物、关键酶活性、植株光合及产量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均呈正相关,碳氮比、氮效率及产量指标间均呈负相关,氮高效品种的相关系数高于氮低效品种;不同还田条件下的相关系数以DPR最高。(6)连年秸秆全量还田可有效降低不同氮效率品种最佳经济施氮量。DPR处理下氮高效品种最佳经济施氮量平均为256.55 kg/hm~2,氮低效品种最佳施氮量平均为293.54 kg/hm~2,氮高效的最佳施氮量较氮低效品种降低12.60%,产量增高7.46%。
马尔尼菲篮状菌毒力因子及耐药基因分布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马尔尼菲篮状菌毒力因子、耐药基因evidence base medicine及双相转换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从NCBI数据库下载7株马尔尼菲篮状菌基因组数据,通过对MARDy、DFVF数据库和根据文献整理出双相转换基因进行同源搜索,分析潜在的毒力因子、耐药基因及双相转换基因,并比较各菌株之间的差异。结果:马尔尼菲篮selleck状菌中总计192种毒力因子,27个双相转换基因及13个耐药基因。这些毒力因子导致皮肤感染、感染、侵袭性念珠菌病、副球孢子菌病等疾病,但各菌株毒力因子差异明显。双相转换基因检测发现,有来自其他双相转换真菌ICI 46474研究购买的AMY1、SID1、RYP3及DRK1基因。耐药基因检测发现,7株菌中均检测出耐氟康唑、伊曲康唑和米卡芬净的同源耐药基因。结论:马尔尼菲篮状菌毒力及双相转换机制复杂,且各菌株存在异质性,在所有菌株中均发现多种同源耐药基因,提示具有耐药风险。
云南部分地区蜱、蚊携带的虫媒病毒筛查与鉴定
虫媒病毒是通过嗜血节肢动物叮咬脊椎动物进行传播,引起人畜共患疾病,不仅会对畜牧业造成严重影响还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云南位于中国西南部,属于热带-亚热带,较高的年均气温和充沛的降水为节肢动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云南接壤的东南亚是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寨卡病毒等多种虫媒病毒的高发地,便利的交通位置更加促进了虫媒病毒跨境传入云南,增加我省虫媒疾病的流行风险。本研究在云南部分地州进行广泛的媒介昆虫的样本采集,通过一代测序和宏病毒组学方法进行虫媒病毒的筛查。研究发现云南磨憨口岸附近的活牛牛蜱的荆门蜱病毒携带率为56.67%(68/120)。经过对其4段基因全长的核酸序列同源关系进化分析显示,该毒株与邻近国家老挝的荆门蜱病毒株表现出更密切的亲缘关系提示荆门蜱病毒传播的可能性较大。本研究在2020年7月份至2022年7月份间采集到的云南7个州/市3510只蚊样本中一代测序筛查结果表明:筛查到了7种病毒,其中人畜共患病毒3种分别是乙脑病毒、芒市病毒和骚扰阿蚊整体病毒,昆虫特异性病毒3种,分别是库蚊黄病毒、广平病毒、和YS63845说明书unnan Picorna-like virus。每种病毒的阳性标本批感染率为乙脑病毒5.41%(2/37)、芒市病毒2.70%(1/37)、骚扰阿蚊整体病毒2.70%(1/37)、库蚊黄病毒2.70%(1/37)、广平病毒2.70%(1/37)、Yunnan Picorna-like virus 5.41%(2/37)。其中在构建的乙脑病毒E基因同源关系进化树中发现本研究筛查到的乙脑病毒与广东三带喙库蚊中发现的乙脑病毒表现出更密切的亲缘关系,芒市病毒与最原始的德宏分离株DH13M041相似度最高。对库蚊黄病毒E基因分析发现,可能是一株新亚型的库蚊黄病毒。通过广平病毒构建的NS5基因进化树发现来自广州的JM17156病毒株与本研究中检测到的病毒株亲缘关系较近,骚扰阿蚊整体病毒与Sa X06-AK20病毒株全长相似度为91.89%,且数据库中仅有一株相似毒株。使用C6/36细胞对37组蚊样本进行病毒分离,分离到2株可以稳定传代的病毒株,一株骚扰阿蚊整Annual risk of tuberculosis infection体病毒和一株库蚊黄病毒,这是云南第一次分离得到骚扰阿蚊整体病毒。本研究选取10个蚊样本库,进行宏病毒组学分析,其中丰度最高的病毒科为分体病毒科、整体病毒科以及金色病毒科,一代测序筛查到的病毒在宏病毒组测序结果中均被检测到。本研究中Picorna-like virus疑似新型病毒,为了进一步阐明该病毒株的基因组和病原学特征,本研究着重对该病毒进行了基因注释和分离培养。结果显示:通过开放阅读框的搜索以及保守结构域的鉴定,绘制了该病毒基因组图谱。该病毒基因组全长为9035 bp,包括3个开放阅读框以及3个结构域,分别是RNA解旋酶,杯状病毒科衣壳蛋白,RNA依赖性RNA聚合酶。基于这三个结构域构建了进化树,分析其病毒类型及同源关系,结果显示该病毒属于小RNA病毒样超家族中的病毒,独立于小核糖核酸目中目前所分类的家族中。本研究建立了该病毒q RCR的检测方法,评估该病毒在C6/36细胞中的增殖情况,发现该病毒不在C6/36细胞中增殖,但可以感染C6/36细胞,并且不感染Vero E6细胞,综合先前研究提示该病毒属于昆虫特异性病毒。综上所述,本研究在蜱中检测到荆门蜱病毒,蚊中检测到乙脑病毒、芒市病毒库蚊黄病毒、广平病毒、骚扰阿蚊整体病毒和Yunnan Picorna-like virus,其中检测到荆门蜱病毒与来自东南亚老挝地区的病毒株有着更密切的进化关系。云南蚊和蜱中携带的虫媒病毒有较高的多样性,应该加强对入Fulvestrant作用境虫媒病毒的检测,同时也应该对云南地区的虫媒病毒进行持续监测,预防云南新发和再发虫媒病毒的爆发,保证云南地区人民的健康以及牲畜的安全。
OPTN-E50K基因突变干扰核孔复合体和核质运输作用机制研究
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NPC)介导的核质转运(Nucleocytoplasmic transport,NCT)功能是保障RNA及蛋白质进出细胞核的基础。核质转运功能异常是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物学基础。细胞中不溶性的聚集体能够使核孔蛋白错误聚集,进而引起核质转运障碍,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青光眼是以视神经进行性变性为特点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进行性、不可逆性丢失、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并伴有相应视野损害。OPTN基因位于10号染色体短臂上,由其编码的OPTN蛋白由577个氨基酸组成,其结构包括LC3结合域、泛素结合域、锌指结构、亮氨酸拉链结构域等。这些结构域赋予OPTN蛋白多种细胞功能。其中包括:参与自噬、协助囊泡运输、维持高尔基体形态、调控NF-κB通路等。它能够通过泛素结合域来结合泛素,并通过其LC3结构域结合自噬体相关蛋白LC3。近些年来,视神经病变诱导基因OPTN的E50K基因突变(OPTN-E50K)成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研究领域中的热点。然而,迄今为止,OPTNE50K形成的颗粒状聚集体是否会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尚未见文献报道。另外OPTN-E50K导致神经节细胞丢失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蛋白-蛋白间相互作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生命科学,特别是医学研究领域核心问题之一。邻近依赖生物素标记(Proximity-dependent biotin identification,Bio ID)技术被广泛应用Estrogen/progestogen抑制剂于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成为识别蛋白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其基本原理是将生物素连接酶与感兴趣的蛋白质/靶蛋白(Protein of interest,POI)融合,当在细胞中共表达生物素连接酶-POI融合蛋白时,可以诱导与POI瞬时或持续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和邻近的蛋白质被生物素标记,此过程称为生物素化。随后用链霉亲和素琼脂糖珠富集、纯化这些生物素化的蛋白,再通过质谱鉴定这些被富集、纯化的蛋白,从中发现并筛选出关键蛋白及相关通路,并在后续实验中对其功能进行表征,进而发掘出其中关键分子及作用机制。基于此,我们应用Bio ID技术,结合质谱鉴定分析,对与OPTN相互作用的蛋白进行富集、纯化和鉴定分析,构建出了完整的OPTN-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在此基础上发现并筛选其中的关键蛋白。随后,我们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结合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这些关键蛋白的功能进行了表征,发现OPTN-E50K聚集体能够富集核孔复合体和核质运输关键蛋白,导致细胞核结构发生改变和核质运输功能异常,推测这可能是引起视神经退行Biometal chelation性病变可能的的分子病理学基础,为探讨青光眼发生的病理生物学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医学价值。具体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总结如下:1.设计并构建出myc-Bio ID-OPTN质粒。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生物素连接酶(Bir A*)基因与OPTN基因融合,在Neuro-2A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中共同过表达myc-Bio ID标记的OPTN-WT或其E50K突变体。实验结果表明,OPTN与Bio ID融合不会影响OPTN在细胞中的正确定位。2.利用免疫印迹技术,对链霉素亲和素琼脂糖珠纯化结合的生物素化蛋白进行检测。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表现出了显著的生物素化模式,即生物素化蛋白在转染myc-Bio ID-OPTN的细胞中得到了富集。通过链霉亲和素亲和层析纯化了这些生物素化蛋白,并采用质谱技术对其进行了鉴定,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建立了完整的OPTN-WT及OPTN-E50K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图谱。生物Wnt-C59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OPTN-E50K聚集体富集核孔复合体和核质运输蛋白的组分。3.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结合荧光显微镜技术,对蛋白质组学的结果进行表征。同时,为了检验OPTN与NPC及其组分核孔蛋白(Nucleoporins,Nups)的相互作用,我们对OPTN-WT或OPTNE50K与EGFP-Nups进行共转染。结果发现,OPTN-E50K引起核孔蛋白Nup50、Nup62、Nup98、Nup214,Ranbp2的形态及位置发生改变,而以上核孔蛋白均属于含有苯丙氨酸-甘氨酸重复序列(Phenylalanine-Glycine repeat,FG)结构域,因此我们对内源性FGNups进行染色。结果发现OPTN-E50K与内源性的NPC中的FGNups存在相互作用,能够使其从NPC中解聚,进入细胞质,产生异常聚集。随后,为探究OPTN-E50K对跨膜核孔蛋白的作用,我们将OPTN与跨膜核孔蛋白POM121共转染后发现,受m Cherry-OPTNE50K的影响,跨膜核孔蛋白POM121的位置也被破坏。接下来,我们利用抗层粘连蛋白B的抗体,对核纤层的完整性进行检测,发现核膜发生内陷和折叠,表明EGFP-OPTN-E50K在细胞质内发生错误定位,导致了细胞核形态发生变化。4.为进一步探究OPTN对细胞核功能的影响,我们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核质转运功能进行评估。为了检查核蛋白入核功能是否受到E50K基因突变的影响,我们在N2a细胞中将EGFP、EGFP-OPTN或EGFP-OPTN-E50K与核转运荧光报告蛋白NES-td Tomato-NLS共表达,结果发现过表达OPTN-E50K会导致荧光报告蛋白在细胞质中积累,提示OPTN入核功能受损。为了研究OPTN是否影响m RNA的运输,我们通过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m RNA的核质分布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发现OPTN在细胞质内的错误聚集会引发poly(A)RNA在细胞核内滞留,提示m RNA输出受损。5.为探究m RNA转运受损的机制,我们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参与m RNA转运的重要蛋白THOC2与GLE1进行定位研究。结果显示,OPTN-E50K会引起THOC2、GLE1发生错误聚集,从而影响其发挥正常功能,这为OPTN引起RNA输出功能受损的机制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综上,本研究利用Bio ID技术,富集、纯化与OPTN-E50K相互作用的蛋白,并采用蛋白质组学对富集的蛋白进行了解析,探讨了OPTN-E50K聚集体的组成及其功能,发现OPTN-E50K与核孔复合体间存在相互作用,引起OPTN在细胞质内聚集,干扰正常的核质转运,引起视神经病变,推测这可能是青光眼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物学基础。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通过诱导GCNT3上调促进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目的:调查胃癌(GC)标本中葡萄糖氨基转移酶3(GCNT3)的表达和巨噬细胞浸润的相关性,并探讨分化的巨噬细胞对GC细胞中GCNT3表达的影响以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促转移作用是否与GCNT3相关。方Adavosertib molecular weight法: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86例GC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并分析了GCNT3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评估GCNT3以及CD68表达。建立AGS细胞与THP-1细胞条件培养基(CM)体外共培养模型,通过伤口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测定AGS细胞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分析GCNT3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蛋白表达。结果:86例GC标本中28获悉更多例(33.3%)显示GCNT3阳性。GCNT3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部位(P=0.012)、肿瘤分化(P=0.016)、Ki67状态(P=0.022)和HER-2状态(P=0.022)相关。相关性分析显示,GCNT3与CD68表达呈正相关(r=0.413,P<0.001)。THP-1巨噬细胞M0和M2亚型的CM促进AGS细胞迁移较M1亚型更显著,并在相应的迁移和侵袭实验中发现了相同结果。Western blot分析显示,THP-1的CM诱导AGS细胞中E-Cadherin下调,并促进N-Cadherin、Vimentin和MMP-9上调。与对照组相比,THP-1巨噬细胞各亚型的CM均radiation biology促进AGS细胞GCNT3蛋白表达(P<0.001)。在共培养模型中抑制GCNT3表达减轻了THP-1巨噬细胞M2亚型CM诱导的AGS细胞迁移、侵袭和EMT。结论:GCNT3在GC标本中的表达与巨噬细胞浸润呈正相关,且巨噬细胞可通过调节GCNT3的表达促进GC细胞EMT,进而有助于GC细胞迁移和侵袭。
关键性技能训练结合早期护理对儿童孤独症CARS和ABC评分的影响
目的 探究对儿童孤独症施以关键性技能训练结合早期护理对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和儿童孤独症行为检查表(ABC)评分的影响。方法 实验时间为2021年2月~2023年1月,选取该时段内本院收治的儿童孤独症患儿,收录70例样本,分组: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35例)施以常规护理与康复训练,研究组(35例)施以关键性技能训练结合早期护理,比较干预前后组间的CARS评分、ABC评分、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表第3版(PEP-3)评分、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前组间CARS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CARS评分(33.05±5.74)相比对照组(44.12±5.65)更低(P<0.05)。组间ABC评分干预前相近(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交往能力评分(7.19±2.53)、感觉能力评分(5.24±1.91)、自理能力Ferrostatin-1供应商评分(10.05±1.25)、运动能力评分(6.08±1.47)、语言能力评分(10.14±2.55DNA/RNA Synthesis抑制剂)均比对照组更低(P<0.05)。研究组的体能评分(31.39±3.21)、健康行为评分(38.55±3.62)、社交能力评分(36.91±3.61)均比对照组的体能评分(28.06±3.26)、健康行为评分(32.07±3.24)、社交能力评分(30.42±3.36)更高(P<0.05)。研究组的家长护理满意度(94.29%)相较于对照组(77.14surface biomarker%)更高(P<0.05)。结论 对孤独症患儿施以早期护理时结合进行关键性技能训练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儿孤独症程度、孤独症行为及孤独症心理,提升家长护理满意度。
抗氧化纳米报告器用于早期诊断与缓解药物诱导的急性肾损伤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一种定义为肾功能快速下降的疾病,由于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已成为全球健康关注的问题。抗癌药物顺铂,已显示出强烈的肾毒性,可诱发AKI。目前,临床诊断方法依赖于血清肌酐和血尿素氮的检测,难以实现早期AKI的精确诊断。传统的成像方法(如磁共振和超声方式)可通过非侵入性方法用于AKI诊断,然而,其仍缺乏在分子水平上检测AKI相关生物标志物。最新研究表明,超氧自由基作为一种AKI相关的分子生物标记物,对于AKI的早期诊断显示出良好的前景。在本篇论文中,探究了以超氧自由基为生物标记物的纳米探针和纳米酶在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和缓解领域的应用。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简要阐述了光学探针在早期诊断急性肾损伤领域的应用。概述了纳米材料在缓解急性肾损伤领域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第二章:通过“水包油包水”的方法合成了超分子工程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CL)报告器,即L-丝氨酸修饰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L-serine-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L-serine-PLGA)包封的过草酸酯Carbopentoxyphenyloxalate,CPPO)、二氢卟吩(Chlorine6,Ce6)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简称为PCCS,用于早期诊断和改善药物诱导的AKI。在该系统中,SOD将AKI的生物标记物(超氧自由基,即O2·-)催化为过氧化氢(H2O2),H2O2与CPPO反应产生的化学能通过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激发Ce6产生化学发光。此外,具有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1,Kim-1)靶向能力的L-serine-PLGA还可以通过控制氢键、π-π堆叠来稳定化学激发反应,产生长寿命CL发射(半衰期:~1000s),通过长时程的化学发光成像,实现了实时监测AKI。通过转录组学分析表明,PCCS可以通过谷胱甘肽代谢和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反应。这些优点使得PCCS能够比目前的临床检测提前至少12小时无创地检测AKI,并且其抗氧化特性也有利于缓解AKI。第三章:为了应对药物诱导过程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abt-199.htmles,ROS)的爆炸性生成对肾组织的损伤,本章中合成了 Fe、Co共掺杂的双原子纳米酶(FeCo-NC)。首先,通过甲醇溶液中硝酸锌(ZnNO3)和2-甲基咪唑(2-Methylimidazole,2-MI)的自组装过程合成沸石咪唑框架-8(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8,ZIF-8),再使用Regorafenib生产商化学掺杂方法引入Fe3+和Co2+离子。通过高温热解后,Fe和Co共掺杂的ZIF-8前体被转化为原子分散的氮配位单金属位点,并嵌入碳框架中。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FeCo-NC 比已报道的单原子纳米酶表现出更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了 3.2倍和3.8倍)。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双酶活性抗氧化剂FeCo-NC可以有效清除ROS,缓解抗癌药物对肾组织的损伤。第四章: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概括了本工作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进而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综上所述,本文首先通过“水包油包水”的方法合成了抗氧化化学发光报告器,可同时实现对药物诱导急性肾损伤的化学发光成像和有效缓解。其次,制备了一种具有原子级分散的双原子纳米酶,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双酶活性抗氧化纳米报告器显示出比单原子纳米酶更高的催化活性,可以有效清除细胞内产生的ROS,缓解药物诱导过程中产生的ROS对肾组织的损伤。以medical record上两种纳米报告器为早期诊断和缓解药物诱导的急性肾损伤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鱼脱钙骨基质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
目的:骨组织修复一直是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寻找生物相容性良好、机械强度符合要求、骨修复能力强的人工骨材料一直是此领域的热门课题,对于促进我国乃至整个人类的健康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与陆生动物相比,海洋动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同时,我国海洋资源丰富,各种类型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很多,如果能够充分利用鱼类骨骼将其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脱钙骨基质(DBM),不仅能够获得一种理想的人工骨材料原料,而且还能显著提高鱼骨的附加值,实现水产品加工企业的新旧动能转换。方法:本研究中,采用HCl脱钙,以新鲜比目鱼鱼骨为基础材料,通过脱杂质、脱细胞、脱脂、脱钙等处理,制备出一种可用于各种非承重骨缺损修复和承重骨缺损辅助修复的鱼脱钙骨基质(FDBM)。并以脱钙率为变量对产品性能进行优化,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实时检测脱钙液中的Ca~(2+)来控制脱钙率,检测评价不同脱钙率下FDBM的细胞黏附生长情况、机械强度、孔隙率、吸水率和体外降解率,选择最适脱钙率,参照国家植入类医疗器械相关检测标准,对FDBM进行生物相容性测试。同时,建立大鼠临界尺寸股骨缺损模型,以市售牛脱钙骨基质(BDBM)作为对照,从影像学、组织学等方面观察植入材料的变化以及骨骼缺损区的修复情况,对其骨修复能力、降解性能等进行研究。结果:本研究设计开发了FDBM的制备方法。通过各项数据综合比较,当FDBM的脱钙率为80%时,具有最优性能。其细胞黏附率可达85.00%,孔隙率和吸水率分别可达75.73%与330.16%。被破坏时的压缩应力为4.36 MPa。体外降解时间约为8-10周。细胞及体内外安全GW4869溶解度试验结果显示,FDBM细胞毒性为一级,即无细胞毒性,并且无溶血性(溶血率=1.55%),无热原反应。埋植在大鼠体内未出现红肿、化脓等免疫排斥现象与过敏反应。在骨缺损修复试验中,结合CT影像、组织学染色可知,involuntary medicationFDBM组在术后12周时,缺损区表面已基本完整,无骨痂结构存在,并且缺损区边缘及内部已形成成熟的新生骨组织。半定量分析显示,FDBM组评分为2.35分,高于BDBM组(2.07分),远高于自愈组(0.91分)。结论:在最适脱钙率下,FDBM具有理想的结构、良好的机械强度、较高的孔隙率和吸水率以及与人体成骨速率相匹配的降解率,可以满足人工骨材料的基本要求。然后对其安全性作进一步研究,FDBM在细胞及体内外测试中均未引起任何不良反应,符合植入类医疗器械相关标准,具有Gefitinib体外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最后验证FDBM对大鼠骨缺损的修复效果,其在修复骨缺损方面比BDBM更为有效,形成的骨组织致密程度等方面也优于BDBM,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作用,有望在临床实践中取代BDMB。综上所述,FDBM是一种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生物相容性以及骨修复能力的人工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