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发酵黑莓汁对皮质酮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信息转换功能与记忆功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神经细胞损伤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寻找有效干预药物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具有显著神经保护功效的天然产物,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有望成为预防或治疗相关疾病的重要食物或药物来源,益生菌发酵产品也是一类备受关注的神经保护功能食品。因此,本课题以皮质酮诱导PC12细胞为损伤模型,MTT法检测不同乳酸菌发酵黑莓汁处理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筛选得到具有神经细胞保护能力的副干酪乳杆菌PC18发酵黑莓汁,在此基础上优化发酵工艺,并基于HPA轴和肠道菌群研究副干酪乳杆菌发酵黑莓汁对皮质酮诱导PC12细胞产生保护的作用,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以黑莓为原料,利用实验室自主分离的120株乳酸菌进行发酵,筛选得到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并具有耐酸性、耐胆盐、对Caco-2细胞具有良好黏附作用的乳酸菌PC18,经鉴定为Lactobacillus paracasei(副干酪乳杆菌)。2.以细胞存活率、抗氧化活性、总酚、花色苷含量为指标,对副干酪乳杆菌PC18发酵黑莓汁工艺优化。发酵产物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发酵黑莓汁中具有保护和修复受损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功能的Aniracetam、Histidylleucine、Cimicifugoside、N4-Acetylcytidine、Pravastatin等物质含量显著提高。3.利用皮质酮诱导PC12细胞建立损伤模型,研究副干酪乳杆菌PC18发酵黑莓汁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皮质酮处理后,细胞凋亡率显著提高,与其相比,氟西汀与发酵黑莓汁处理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下降了17.39%、10.46%~12.8%;损伤组活性氧含量、乳酸脱氢酶释放导致的细胞毒性较空白对照相比显著提高,与其相比,氟西汀处理组显著降低,发酵黑莓汁处理组分别降低了52%~65%、6.68%~16.4%;损伤组线粒体膜电位、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较空白对照显著降低,与其相比,氟西汀处理组分别提高了62.6%、30.56%,发酵黑莓汁处理组分别提高了58.3%~66.2%、40%~54.32%。与皮质Immune trypanolysis酮损伤组相比,以上指标未发酵黑莓汁组均无显著性变化。4.研究发酵黑莓汁对皮质酮损伤PC12细胞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损伤组BDNF、BBemcentinib说明书cl-2、CREB蛋白含量较空白组分别下降了27.03%、46%、46.7%。与损伤组相比,氟西汀组BDNF、Bcl-2、CREB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蛋白含量19.17%、13.8%、169%,发酵黑莓汁组BDNF、Bcl-2、CREB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10.37%~33.97%、9.2%~18.3%、79.1%~250%。损伤组促凋亡因子Bax含量显著提高,是空白组的1.53倍,氟西汀组Bax蛋白表达量降低21.56%,发酵黑莓汁组降低了43%~56.18%。5.通过体外厌氧发酵人类粪便实验,探究黑莓汁对于人体肠道菌群、5-HT、GABA及短链脂肪酸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与发酵空白样本(F-CK)相比,发酵黑莓汁处理组(F-BJ)的物种丰富度显著提高,未发酵黑莓汁样品组(UF-BJ)物种丰富度显著降低。与F-CK相比,F-BJ组阿克曼菌属显著提高,UF-BJ组变形菌、乳杆菌属丰度显著提高。与空白对照相比,副干酪乳杆菌PC18发酵黑莓汁组及黑莓汁组5-HT、BIBW2992价格GABA等神经递质含量均显著提高,对短链脂肪酸产生不同的影响。

敲除hdac11基因对斑马鱼脂代谢的影响

为揭示斑马鱼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1(histone deacetylase 11,HDACairway and lung cell biology11)在斑马鱼脂代谢中的作用,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斑马鱼hdac11-/-模型,将受精5 d后(5 days post fertilization,5 dpf)的WT与hdac11-/-斑马鱼分别以正常饮食和高脂饮食2种方式饲喂至90 dpf,检测斑马鱼体重和体长,观MK-2206 NMR察肝脏组织学切片并检测肝脏甘油三酯含量和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WT相比,hdac11-/-斑马鱼体重、体长无显著性差异;幼鱼时期正常饮食下hdac11-selleck PF-6463922/-斑马鱼全鱼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01);成鱼时期正常饮食和高脂饮食下hdac11-/-斑马鱼肝脏脂滴变小且肝脏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肝脏中pnpla2、lipeb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gpam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结果表明,hdac11通过改变甘油三酯合成与分解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而影响脂代谢调控,这为鱼类脂代谢过程中的表观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绿原酸代谢产物的抗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是导致人类产生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SA分布广泛,能产生大量生物被膜和分泌大量毒力因子,耐药性高,致病性强,已引起临床上的高度关注。目前,临床上已广泛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辅助进行抗感染治疗,虽然清热解毒中药在体内通常难以达到直接抑制或杀灭细菌的浓度,直接抗菌作用效果不佳,但因其具有良好的抗细菌生物被膜生成、减少细菌毒力因子释放、不良反应较小且不容易出现耐药性、利于人体免疫功能清除细菌的特点,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和寻找新抗生素的热点。本课题以绿原酸在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和二氢咖啡酸(Dihydrocaffeic acid,DCA)为研究对象,筛选近几年来源于临床且具有代表性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菌株进行实验,考察GA和DCA对MRSA的抑菌、抗生物被膜和毒力因子释放作用,并进行相关机制研究。经转录组测序后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其相关生物学过程和作用通路,并对其可能产生影响的通路进行定量PCR和分子对接验证,为从清热解毒中药中发现新抗生素和中药现代化提供思路。实验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绿原酸代谢产物GA和DCA对MRSA的抑制作用。从近年临床搜集的菌株中,筛选出对GA和DCA MIC值为1 mg/mL的MRSA2106菌株进行实验。生长曲线实验表明两者在较高的亚抑菌浓度下对菌株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菌株抗生物被膜实验显示,DCA在亚抑菌浓度下对菌株生物被膜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已形成的生物被膜,GA和DCA也均具有明显的消除作用,其中DCA的作用强于GA。经扫描电镜观察,GA和DCA能明显影响菌株产生生物被膜的形态,能减少粘附物和菌体聚集,利于抗菌药物对生物被膜的穿透。GA和DCA分别与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头孢克肟,万古霉素,克拉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联合使用,结果显示主要为相加作用,未产生协同及拮抗效应。实验还考察了GA和DCA对菌株释放毒力因子α-溶血素的影响,显示GA和DCA在亚抑菌浓度下均能对α-溶血素的释放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第二部分:绿原酸代谢产物GA和DCA对MRSA的转录组学分析。为探讨GA和DCA对MRSA菌株抑菌、抗生物被膜和抗毒力因子作用的机制,实验对此进行了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GA和DCA对MRSA菌株的感染通路均有明显的下调作用,其中GA能下调该通路中的spa,clfB,isdA基因,上调Agr系统中的agrB,sspA基因,产生可降解Spa粘附蛋白的胞外分泌蛋白,而DCA能下调与感染有关的vra G,spa,dlt D基因,表明GA和DCA均能对MRSA菌株的感染能力和毒力因子释放产生一定影响。转录组学分析也显示,GA和DCA对MRSA菌株的氨基酸合成、组氨酸代谢等其它多条MRTX849分子量生物合成和代谢通路也具有明显的上调或下调作用,表明GA和DCA也能影响细菌的代谢过程。同时,对于生物被膜重要成分PIA的编码基因icaADBC,GA组icaA和INCB018424icaD呈略微下调,但无显著性差异,可能与两种方法的原理和检测灵敏度有关。综上,转录组结果显示,GA和DCA能影响MRSA菌株中感染通路等多条通路中的相关基因,对MRSA的感染能力,如毒力因子释放和生物被膜的生成与消除,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第三部分:绿原酸代谢产物GA和DCA对相关基因的PCR及分子对接。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根据文献选择MRSA菌株Agr系统中的主要致病基因agrA基因和与耐药相关的生物被膜编码基因icaADBC基因进行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GA在亚抑菌浓度下能下调agrA和icaA,icaD,icaB基因,DCA能下调agrA,icaA,icaB基因,提示两者在亚抑菌浓度下不仅能减少MRSA致病毒力因子的释放,也能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同时,分子对接实验也显示GA和DCA均能结合在DNA与AgrA蛋白相互作用的位点上,能干扰DNA与AgrA的结合,影响AgrA的正常功能,从而减少MRSA菌株的致病能力,其中DCA与AgrA蛋白的亲和力比GA更强。综上所述,本论文在前期绿原酸抗感染作用研究的基础上,以绿原酸体内关键代谢产物GA和DCA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研究了GA和DCA(特别是DCA)在亚抑菌浓度下对临床常见MRSA菌株生物被膜产生和毒力因子释放的抑制作用。通过药理实验、转录组、PCtendon biologyR和分子对接,对其感染通路中的相关调控机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揭示了天然植物中广泛存在的DCA的应用潜力,为中药的抗菌作用研究和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噻吗洛尔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噻吗洛尔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86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硫酸羟氯喹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噻吗洛尔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8周。对比Spatiotemporal biomechanics两组患者丘疹脓疱数、红斑评分及临床疗效,观察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丘疹脓疱数、红斑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I 10773研究购买(P<0.05);治疗后,两selleckchem RAD001组疗效等级分布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1α、IL-8、TNF-α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噻吗洛尔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能够明显减轻患者面部红斑症状,疗效确切,同时能够降低炎症反应,安全可靠。

鳞翅目昆虫外周神经嗅觉感受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鳞翅目是昆虫纲第二大目,包括蛾类和蝶MLN8237供应商类,很多种类都是重要农林害虫,如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等,由于它们已经对多种化学杀虫剂产生了较高的抗性,急需开发新的防治手段。近年来,基于昆虫嗅觉行为调控的防控技术被认为是绿色可持续的新方法,已引起广泛关注。昆虫嗅觉在求偶、寻找寄主和产卵场所及躲避天敌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深入探索昆虫的嗅觉感受机制,将为研发高效的嗅觉行为调节剂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本文综述了近4年鳞翅目昆虫嗅觉外周神经感受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涉及的嗅觉基因有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DS-3201rotein,OBP)、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Opportunistic infectionin,CSP)、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ensory neuron membrane protein,SNMP)、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OR)、离子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IR)和气味降解酶(Odorant degrading enzyme,ODE),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DCHP)对脂质代谢的干扰效应研究

背景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dicyclohexyl phthalate,DCHP)作为塑料加工等的重要助剂,可通过食品污染造成人体暴露并引发健康危害。塑化剂是一类内分泌干扰物,对机体脂质代谢具有显著影响,但DCHP对于机体整体脂质代谢的干扰效应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阐明塑化剂DCHP对不同细胞类型的脂质代谢干扰作用及其在机体整体水平的效应结局。材料与方法采用脂质探针及活细胞高内涵成像分析研究细胞脂质摄取及堆积情况;利用人源单核-巨噬细胞分化模型selleckchem KD025,研究DCHP及其主要代谢产物邻苯二甲酸单环己酯(Monocyclohexyl phthalate,MCHP)对M2型巨噬细胞分化的影响。利用RNA测序研究细胞转录组学水平改变。利用单细胞测序研究小鼠肝脏和脂肪组织细胞构成及功能改变。构建巨噬细胞Pparg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模型,通过28天经口重复染毒试验,验证PPAR信号通路对巨噬细胞分化及脂质代谢的影响。结Biosphere genes pool果 DCHP和MCHP剂量依赖地促进HepG2细胞的脂质摄取和脂质堆积,且代谢产物MCHP效应强于原型DCHP;在人源单核-巨噬细胞分化模型中,MCHP显著抑制M2型分化标志基因CD209的表达,同时促进脂质代谢关键调节蛋白CD36的表达。转录组学分析显示,胆固醇代谢和PPAR信号通路是MCHP在肝细胞中的主要作用靶点。小鼠肝脏及脂肪组织的单细胞测序结果显示,肝细胞代谢、巨噬细胞及脂肪细胞的分化在DCHP经口暴露后均发生显著改变。结论 DCHP及其主要代谢产物MCHP可能通过激活PPAR信号通路影响胆Laduviglusib使用方法固醇代谢,并干扰肝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脂质代谢平衡。DCHP的膳食暴露可能会对人体肝脏脂质代谢产生不良效应,且巨噬细胞在DCHP诱发机体整体脂质代谢紊乱中可能具有关键作用。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和D-loop区序列的长麦穗鱼遗传多样性研究

为研究长麦穗鱼(Pseudoras点击此处bora elongata)的遗传多样性现状,本研究利用线粒体Cyt b基因和D-loop区序列,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安徽境内皖南山区的闪里(SL)、历口(LK)和石台(ST) 3个长麦穗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基于Cyt b和D-loop序列定义的单倍型数分别为18和27,整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_d)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分别为0.792和0.01332、0.777和0.01140,2个标记均显示ST群体遗传多样性相对最低;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173~0.03615 (Cyt b)、0.00193~0.02639 (D-lo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pci-32765.htmlop);遗传分化指数(F_(st))和基因流(N_m)均表明ST群体和SL及LK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长麦穗鱼群体间的遗传变异(94.60%、90.69%)远高于群体内(5.40%、9.31%),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间;单倍型系统进化树及网络结构图分析显示,SL和LK群体遗传关系较近,聚为一支,而ST群体单独聚为一支,形成明显的地理virus infection谱系格局;中性检验和核苷酸错配分布图表明长麦穗鱼整体近期历史上未发生扩张事件。总体来看,长麦穗鱼遗传多样性丰富,但各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为贫乏,建议将ST群体作为一个保护管理单元进行优先保护,本研究可为长麦穗鱼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提供参考。

六君子汤加减方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消化性溃疡活动期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六君子汤加减方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消化性溃疡活动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Navitoclax94例消化性溃疡活动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六君子汤AMG510体内实验剂量加减方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1年复发率,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临床症状、胃黏膜组织学评分及炎症因子水平[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的变化,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62%,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8.7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及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痛消失时间及溃疡愈合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炎性细胞浸润、炎症活动性、黏膜厚度、腺体密度、腺体形态的胃黏膜组织学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各胃黏膜组织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CRP、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上述3项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9.30%,对照组复发率为34.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君子汤加减方联合waning and boosting of immunity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消化性溃疡活动期的临床疗效较好,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胃黏膜功能,降低机体炎症反应,且复发率低。

CD155分子从肿瘤细胞转移至宿主细胞并介导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自2013年被《Science》杂志评为年度最重要的突破以来,肿瘤免疫疗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肿瘤免疫疗法包括检查点抑制剂和过继细胞疗法,调控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肿瘤免疫疗法存在以下特征:肿瘤微环境的选择性靶向、使得肿瘤免疫正常化以及肿瘤微环境中免疫反应的重塑。近几年来,以抗CTLA-4和PD-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促进免疫反应的激活或缓解免疫抑制在多种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Standardized infection rate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由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多环节、多步骤的复杂性以及对其中机制了解的不透彻,迄今为止,肿瘤免疫疗法在多种肿瘤类型中疗效有限。单一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往往容易产生新的免疫耐受进而导致肿瘤的无反应或者复发。双重阻断T细胞上的PD-1/CTLA-4共抑制受体在黑色素瘤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与免疫系统的长期相互作用中,肿瘤细胞可以利用多种机制来抵抗免疫细胞的监视和杀伤,其中包括多种免疫检查点分子的上调。除了经典的PD-L1/PD-1通路以外,还有许多其他抑制性分子共同调节肿瘤微环境的免疫状态和强度。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联合抑制多个免疫调节位点可以加强肿瘤的治疗效果。CD155(NECL-5/PVR/TAGE4)是连接素/连接素样分子家族的成员之一,可以与PDGF受体和整合素ανβ3合作,降低细胞间的接触抑制,在细胞粘附、运动、增殖和生存中发挥重要作用。CD155在大多数成人器官上表达很低,而在多种癌症类型的肿瘤细胞上异常高表达,并与患者预后较差相关,提示CD155分子可能有利于肿瘤细胞在体内的生长。CD155分子可以与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包括共抑制性的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结构域(TIGIT)、共刺激受体CD226(DNAM-购买AZD67381)以及目前存在争议的受体CD96。这三种受体之间的平衡调节抗肿瘤免疫反应。CD155分子与PD-L1相似,在抗原提呈细胞上低表达,并可以被LPS、IL-6、IFN-γ等炎症因子上调,在肿瘤细胞上高表达。分别对应于CD155和PD-L1分子的受体TIGIT和PD-1,作为免疫检查点分子,在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上上调,从而发挥免疫抑制功能。阻断PD-1或其配体PD-L1的抗体ABT-263 molecular weight已被批准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肝细胞癌、霍奇金淋巴瘤等各种实体癌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目前对CD155的研究还不够充分,需要更多的探索性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成功构建了CD155基因敲除的B16F10细胞系和MC38细胞系,对CD155基因的功能进行初步的探索。检测CD155分子对多种肿瘤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并揭示CD155分子在肿瘤细胞和/或宿主细胞缺失时对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状态的影响。对CD155免疫检查点分子和免疫逃逸相关机制的研究可以为开发针对性免疫疗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通过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构建CD155敲除的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系B16F10-CD155KO和小鼠结肠癌MC38-CD155KO细胞系。通过几次流式分选的方式将经过转染过CD155 sg RNA的B16F10-CD155KO细胞和MC38-CD155KO细胞分选出来并进行体外扩增,以获得较高纯度的B16F10-CD155KO细胞和MC38-CD155KO细胞;通过将相同数量的control(野生型)肿瘤细胞及CD155KO肿瘤细胞在体外共培养,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155对肿瘤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将野生型(B16F10-control)和CD155缺陷的细胞株(B16F10-CD155KO)分别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移植到WT的小鼠,15天后将皮下瘤取下消化,通过流式细胞检测肿瘤浸润的NK、CD4~+T和CD8~+T细胞上DNAM-1、CD96分子的百分比及表达水平;将野生型和CD155缺陷的细胞株(B16F10)分别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移植到WT和CD155~(-/-)的小鼠。12天将皮下瘤取下消化,通过流式细胞检测肿瘤浸润的宿主髓系细胞和NK、CD4~+T和CD8~+T细胞。分析CD155在肿瘤细胞和宿主细胞的缺失对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状态的影响。实验结果:通过CRISPR/Cas9靶向敲除CD155基因之后,通过流式检测发现得到的具有较高纯度的B16F10-CD155KO细胞系,提示成功建立敲除CD155基因的B16F10-CD155KO细胞和MC38-CD155KO细胞;将相同数量的肿瘤control细胞及CD155KO细胞在体外进行共同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CD155阳性细胞和CD155阴性细胞均维持在50%左右,说明CD155阳性细胞和CD155阴性细胞均没有明显的生长优势;WT小鼠皮下种瘤(B16F10-control或B16F10KO),15天后取瘤消化,流式细胞检测肿瘤浸润的NK、CD4~+T和CD8~+T细胞上DNAM-1和CD96分子的百分比以及表达水平,发现CD155在肿瘤细胞的缺失使肿瘤微环境中DNAM-1阳性的NK细胞比例、CD96阳性的NK、CD4~+T和CD8~+T细胞比例增加;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上CD96的表达水平也上调;通过流式细胞检测肿瘤浸润的宿主髓系细胞和NK,CD4~+T,CD8~+T细胞,B16F10肿瘤微环境中可以发现CD155分子可以从CD155阳性肿瘤细胞(B16F10-Ctrl)转移到CD155~(-/-)小鼠宿主的CD11b~+髓系细胞。B16F10肿瘤微环境中还发现CD155在肿瘤细胞的缺失和宿主细胞的缺失共同增加肿瘤微环境中NK细胞、CD4~+T和CD8~+T细胞上DNAM-1的表达水平。结论:CD155不影响肿瘤细胞的体外生长;CD155在肿瘤细胞的缺失会破坏肿瘤微环境中相关受体之间的平衡;CD155在肿瘤细胞和宿主细胞中的缺失协同上调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上DNAM-1的表达水平。

厚朴酚抗新型隐球菌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与实验室检测数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能力。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3年10月至2021年7月期间确诊的肺隐球菌病患者,查阅患者的病历资料。研究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研究肺隐球菌病患者50例,男:女为1:1,年龄范围在27-82岁,平均年龄53.56±11.99岁,将患者年龄分组,10年为一个年龄组,我们发现40-60岁为高发病年龄段。鸟类接触史有2例(4%)、18例(36%)患者伴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基础疾病中以高血压最多见。临床表现中以咳嗽最为常见。入院诊断主要以肺部阴影、胸/肺部肿物为主。影像学表现中病灶类型主要以结节/结节影最常见。病灶分布特点为:下叶多于上叶、单叶多于多叶、右肺大于左肺。伴随征象以毛Stormwater biofilter刺征多见。7例存在肺通气功能障碍。在实验室检查中未发现特异指标。病理检查主要呈现肉芽肿的表现。47例(94%)由术后活组织行病理检查确诊。2例(4%)由血清学确诊,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查阳性伴有肺部病变。1例(2%)于隐球菌涂片中检查出隐球菌确诊。采用单纯手术切除治疗43例(86%)、抗真菌药物治疗6例(12%)、1例(2%)由于怀疑肺结核病转院治疗。结论:肺隐球菌病临床表现特异性较低,以中老年多发,在免疫功能正常或受损的人群中均可发病。临床表现以咳嗽为主,影像学表现以肺部结节为主,极易误诊。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新型隐球菌是一种含有荚膜的条件性致病真菌,可引起严重的真菌感染性疾病。由于抗真菌药物的过度使用,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寻找新selleck合成的抗真菌药物迫在眉睫。中草药因其来源广泛、副作用低等优点己成为近年来的关注热点。目的:本课题以新型隐球Compound C浓度菌BNCC225501及临床分离菌株为研究对象,探究厚朴酚对受试菌株的抗真菌活性,利用转录组学及代谢组学探究厚朴酚抗新型隐球菌BNCC225501活性可能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为研究人员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提供思路和方向,为开发基于厚朴酚的新型抗真菌药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通过ATB FUNGUS 3法确定常用抗真菌药物对新型隐球菌有抑制作用。2.通过肉汤稀释法确定厚朴酚是否对新型隐球菌有抑制效果。3.通过棋盘法检测厚朴酚与已有治疗新型隐球菌的药物氟康唑联合用药是否有协同效果。4.将新型隐球菌在含有不同浓度厚朴酚、氟康唑药物的RPMI 1640培养基中培养,浓度调整为2×103CFU/m L,对照组为加药物溶剂DMSO组。每隔12h取定量菌液涂布平板,观察存活菌落数。5.将新型隐球菌分别培养于DMEM、Niger Seed、尿素基础培养基上,在这些培养基中均添加厚朴酚,以检测厚朴酚对新型隐球菌荚膜、黑色素及尿素酶的影响。6.为研究厚朴酚通过何种机制对新型隐球菌发挥抗菌活性,对厚朴酚组、氟康唑组、厚朴酚氟康唑联合给药组、空白组进行转录组学及代谢组学检测,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转录及代谢水平变化。结果:1.本课题以新型隐球菌BNCC225501及临床分离菌株为研究对象,探究厚朴酚对受试菌株的抗真菌活性,初步确定了厚朴酚在培养中对新型隐球菌具有抑菌活性,影响新型隐球菌的生长,并明确厚朴酚能抑制新型隐球菌的荚膜大小,合成尿素酶能力。2.以新型隐球菌BNCC225501为研究对象,利用转录组学探究被厚朴酚处理过的新型隐球菌相比于空白组主要影响跨膜转运、氧化还原过程、膜的固有成分、膜整体组件、药物结合、水解酶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焦磷酸酶活性、DNA复制、减数分裂-酵母菌、脂肪酸生物合成等生物学功能或通路。被厚朴酚氟康唑联合用药处理过的新型隐球菌相比于空白组主要影响跨膜转运、氧化还原过程、膜的固有成分、膜整体、转运活性、跨膜转运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核苷三磷酸活性、水解酶活性、DNA复制、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生物学功能或通路。3.以新型隐球菌BNCC225501为研究对象,被厚朴酚处理过的新型隐球菌相比于空白组主要影响的代谢通路有组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在厚朴酚氟康唑联合用药组与空白组对比中,主要影响的代谢通路有组氨酸代谢、鞘磷脂、精氨酸生物合成。结论:1.厚朴酚对新型隐球菌具有抑菌及杀菌能力,能抑制新型隐球菌的荚膜大小以及产尿素酶能力。2.厚朴酚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谷胱甘肽及谷胱甘肽转移酶的含量从而抑制菌体的解毒反应起到的抗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