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南繁基地玉米矮花叶病毒原的分子鉴定

海南南繁育制种基地是全国最大、最开放的农业科技试验区。为了监测南繁基地玉米上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笔者于2023年4月15—18日对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南繁基地RNA Standards和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基地的玉米病AZD9291化学结构害进行了调查,并采集了表现花叶、矮缩等典型病毒病症状的玉米植株标样。采自三亚崖州区的标样10份,采自乐东基地的标样4份,合计14份标样。根据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玉米褪绿斑驳病毒(maize chlorotic mottle virus,MCMV)和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的CP基因的保守核苷酸序列分别设计、合成了特异性引物对。从每个玉米病样提取了总RNA,用oligo (dT)和随机引物反转录合成cDNA,之后用病毒特异性引物对进行PCR扩增。在14份标样中,均检测出SCMV的CP基因片段,检出率为100%;未检测到检疫性病毒MCMV和MDMV。将14个SCMV的PCR产物测序后用NCBI BLAST软件进行核苷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崖州区10份标样中的SCMV分离株核苷酸序列相同,与GenBank中登录号为JX047424.1的SCMV-HZ分离株(来自山西霍州玉米)同源率最高;而来自乐东县的SCMV分离株与GenBank中登录号为KX709875.1的SCMV-BC分离株(来自云南玉溪稗草)同源率最高。因此,本次调查所发现的南繁基地中玉米矮花LY-188011叶病由SCMV所致,为了避免检疫性病原物的定殖与扩散,今后仍需对海南岛上的作物病害进行定期监测,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检疫与根除措施。

条锈菌效应子Pst_215调控小麦免疫的机理研究

小麦是世界约三分之一人口的主粮,是主要的粮食作物。然而,小麦常受到多种病害的威胁,其中,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是危害最重的病害之一。利用抗性品种是绿色防控条锈病的根本措施。然而,生产上抗性品种丧失导致病害不断流行成灾,是小麦条锈病防控的重大生产难题。因而,培育持久抗病品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小麦条锈病为专化型活体营养寄生真菌,主要通过吸器分泌大量毒性效应子调控寄主免疫,从寄主吸收Polyhydroxybutyrate biopolymer营养,达到侵染致病。因而,该论文拟在前期鉴定出一些重要效应子的基础上,深入解析条锈菌效应子调控寄主免疫的机制,探索通过阻止病菌效应子操纵寄主免疫,创制广谱抗病材料,为小麦抗病品种培育提供资源。前期基于条锈菌吸器转录组和功能筛选,获得了在吸器中高丰度诱导表达且能显著抑制小麦基础免疫反应的效应子Pst_215。在此基础上,拟深入研究效应子Pst_215的调控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YSST(yeast secretion signal AZD1152-HQPAtrap)系统证明Pst_215的N-端1-18位氨基酸编码的信号肽具有分泌功能;q RT-PCR分析发现Pst_215在条锈菌侵染小麦的12和24 hpi(hour post inoculation)高诱导表达,推测其在条锈菌侵染的早期发挥作用;在烟草中瞬时表达Pst_215抑制flg22诱导的胼胝质积累及MAPK磷酸化,并导致Nb PR1、Nb PR2和Nb WRKY12表达降低,表明Pst_215具有抑制植物PTI(PAMP triggered immunity)功能。2.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小麦遗传转化体系创制了稳定过表达和沉默Pst_215的小麦转基因。接种CYR23,野生型小麦出现明显坏死反应,Pst_215-OE植株在产生过敏性坏死反应的同时产生少量的夏孢子堆;与野生型相比,Pst_215-OE植株中条锈菌侵染点周围活性氧产生面积减少,Ta PR1和Ta PR2表达下降,条锈菌菌丝长度与侵染面积均增加,生物量升高,表明在小麦中过表达Pst_215促进条锈菌侵染。然而Pst_215-RNAi#L1和#L2植株接种CYR32,与野生型相比,Pst_215-RNAi植株条锈菌产孢量明显减少,条锈菌菌丝长度和菌丝面积减小,生物量降低,细胞坏死面积增加,Ta PR1和Ta PR2表达升高,表明沉默Pst_215降低条锈菌的致病力。结果表明,Pst_215为显著影响条锈菌致病性的重要效应蛋白。3.利用免疫共沉淀与质谱技术筛选Pst_215的候选靶标,并利用酵母双杂交实验,荧火素酶互补实验和免疫共沉淀实验表明Pst_215与小麦Ta MKK2互作。CRISPR-Cas9编辑Ta MKK2基因创制Ta MKK2敲除突变体,接种CYR23,敲除Ta MKK2植株产生少量夏孢子,菌丝长度和侵染面积增加。然而,过表达Ta MKK2植株接种CYR32,植株条锈菌产孢量显著减少,条锈菌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小麦MAPK磷酸化水平增加,活性氧面积增加,Ta PR1、Ta PR2和Ta WRKY53表达量上调。在过表达Ta MKK2植株中瞬时表达Pst_215则抑制MAPK磷酸化水平,降低防御相关基因表达,削弱Ta MKK2抗病性。结果表明Ta MKK2正调控小麦对条锈菌的抗性,效应子Pst_215抑制Ta MKK2对条锈菌的抗性。4.本研究利用IP-MS筛选Ta MKK2的互作靶标,并通过酵母双杂交,萤光素酶互补实验和Co-IP实验表明Ta MKK2与Ta MAPK4/6互作。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沉默Ta MAPK6,沉默Ta MAPK6植株条锈菌产孢量与生物量增加,活性氧面积减少,表明沉默Ta MAPK6降低小麦对条锈菌的抗性。体外磷酸化实验结果显示:Ta MKK2磷酸化Ta MAPK4/6,而Pst_215能够抑制Ta MKK2对Ta MAPK4/6的磷酸化,且随着Pst_215蛋白量增加Ta MAPK4/6磷酸化条带减弱。ITC实验表明Pst_215与Ta MKK2的结合亲和力高于Ta MKK2与Ta MAPK4/6的结合亲和力,且Pull-down实验表明随着Pst_215蛋白量的增加Ta MKK2与Ta MAPK4/6互作减少。5.利用酵母双杂交实验、荧火素酶互补实验及免疫共沉淀实验表明Ta MAPK6与Ta SGT1互作,Ta MKK2和Ta MAPK4diABZI STING agonist molecular weight不能与Ta SGT1互作。体外磷酸化实验表明Ta MAPK6磷酸化Ta SGT1,S290和S365是Ta SGT1的关键磷酸化位点,突变后不能被Ta MAPK6磷酸化。对Ta SGT1过表达植株和基因敲除突变体进行抗病性鉴定发现,Ta SGT1-OE植株接种CYR32孢子堆数量减少,活性氧面积和细胞坏死面积显著增加;Ta SGT1敲除突变体植株接种CYR23,产生了少量夏孢子,条锈菌的生物量与侵染面积显著增加,表明Ta SGT1正调控小麦对条锈菌的抗性。在烟草中瞬时表达Ta SGT1~(S290DS365D)(磷酸化激活)显示Ta SGT1蛋白在细胞核中积累的比例增加,在Ta SGT1基因敲除突变体中瞬时表达Ta SGT1~(S290AS365A)(磷酸化失活)和Ta SGT1~(S290DS365D),发现Ta SGT1~(S290AS365A)表达的Ta SGT1-KO植株接种CYR23产生少量夏孢子,而Ta SGT1~(S290DS365D)瞬时表达则产生明显过敏性坏死,防卫相关基因表达升高,表明Ta SGT1模拟磷酸化增强其在细胞核中的累积和小麦对条锈菌的抗性。进一步研究发现,过表达Ta SGT1植株接种CYR23细胞核Ta SGT1量较未接菌植株增加,表明抗病反应中Ta SGT1在细胞核的量增多。在过表达Ta SGT1植株中瞬时表达Pst_215则降低细胞核中Ta SGT1蛋白水平,削弱小麦抗性。在Ta SGT基因敲除突变体中瞬时表达含有核定位信号的Ta SGT1,产生过敏性坏死,瞬时表达含有核输出信号的Ta SGT1植株,抗病性有所增强,但有少量夏孢子堆产生,表明Ta SGT1细胞核定位增强小麦对条锈病抗性。综上所述,通过对Pst_215的功能和作用机理的解析,揭示了Pst_215作为条锈菌重要的毒性因子,作用于小麦Ta MKK2-Ta MAPK6-Ta SGT1磷酸化级联途径,调节Ta SGT1在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分布,从而抑制小麦对条锈病的抗性,丰富了对条锈菌调控植物免疫的认识。研究中,通过RNAi、CRISPPR-Cas9、过表达等技术创制了效应子Pst_215及Ta MKK2-Ta MAPK6-Ta SGT1级联途径成员的转基因材料,为持久广谱抗病小麦材料创制提供了基因资源与材料。

基于蛛丝蛋白阴道缓释递药载体的制备及初步评价

目的:阴道黏膜给药在阴道炎、宫颈炎等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现有的阴道给药剂型多为洗剂Pevonedistat、片剂、栓剂、凝胶剂等。在使用时无法达到缓释给药的目的。需要通过多次给药来弥补以上制剂的不足。本课题利用蛛丝蛋白,研发用于阴道缓释药物的递药载体,以期达到阴道缓释给药的目的。方法:首先,以蛛丝的溶解度为指标,对溶解温度、溶解时间、物料配比进行正交实验设计,在预设水平上筛选出蛛丝溶解最优参数组合;再以缓释性能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法,针对溶液浓度、成膜温度BAY 73-4506、单位面积投料量进行优化,得到缓释性能优异的递药载体制备参数;对制备好的递药载体进行结构评价(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X-射线衍射)、质量评价(溶剂残留、静态水接触角、水蒸气透过率、溶胀度等)、安全性评价(体外细胞毒性实验、阴道黏膜刺激性实验)对制备得到的递药载体进行初步评价;最后以甲硝唑、中药美洲大蠊提取物为模型药物,对递药载体的应用性进行评价,重点考察载不同组分药物后递药载体在人工阴道液中的缓释性能。结果:(1)以蛛丝蛋白得率作为指标,筛选蛛丝溶解条件。以六氟异丙醇为溶剂,物料配比1:1(mg:m L)进行投料,在60℃条件下搅拌溶解8 h为最优的溶解参数;(2)通过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模型对溶液浓度、成膜温度、单位面积投料量进行优化得到缓释性能最优的成膜条件为:蛛丝蛋白溶液浓度为5 mg/m L、成膜温度40℃、单位体积投料量为600 mg;(3)递药载体的结构评价表明以本课题方法制备得到的递药载体具有三维多孔结构,利于药物的负载;且制Western Blotting Equipment备得到的递药载体为稳定的silkⅡ结构,适用于药物递送;(4)递药载体的质量评价结果表明:以本课题方法制备得到的递药载体的溶剂残留量在安全范围内,载体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水蒸气透过率,因此具有较好的黏附潜力。适用于黏膜给药,其溶胀度低,应用于阴道环境不会因过度溶胀而引起不适;(5)递药载体的安全性评价结果:以L-929细胞进行的细胞毒性实验,无论是递药载体还是递甲硝唑载体、递美洲大蠊载体的相对增殖率均大于70%,表明以该方法制备得到的递药载体应不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以SD大鼠为动物模型的阴道黏膜刺激性实验表明,本课题实验方法制备的递药载体对SD大鼠的阴道刺激等级为极轻度刺激;(6)以甲硝唑、中药美洲大蠊提取物为模型药物,依据本课题实验方法制备得到阴道缓释递药载体在人工阴道液中进行释药实验,通过释药方程的拟合均属于Higuich方程。且缓释时长均可达20天之久。结论:本文通过分步优化蛛丝成膜的制备条件,得出制备缓释性阴道黏膜递药载体的最优条件,并分别选择以化学单体-甲硝唑、中药-美洲大蠊提取物作为模型药物,在人工阴道液中具有优异的缓释性能。对不同药物加载于递药载体后的阴道缓释膜剂的缓释行为进行拟合,各阴道缓释膜剂的释药行为均属于Higuchi方程。所制备的递药载体无论是在细胞层面还是在动物层面上,实验结果均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

2018—2022年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分离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分离真菌的分布特点和药物敏感性情况,为妇幼真菌感染疾病的临床诊治、耐药性监测和alcoholic hepatitis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2018年1月—2022年12月标本采集、真菌鉴定和抗真菌药敏试验的结果数据。结果 共分离真菌3 350株,前2位分别为白色念珠菌1 542株、光滑念珠菌223株。阳性标本以阴道分泌物/宫颈分泌物为主。妇科和产科分离到的真菌最多。白色念珠菌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5年耐药率分别为9.58%、4.12www.selleck.cn/products/ly2157299%,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5年敏感率分别为99.79%、98.01%,对氟康唑的历年敏感率有逐渐升高的态势。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及5-氟胞嘧啶的敏感率均为100.00%。克柔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100.00%敏感。结论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分离真菌以念珠菌属为主,其中白色念珠菌最多。阴道分泌物/宫颈分泌物是主要真菌阳性分离标本。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最低、敏感率最高,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最高、敏感率最低。光滑念珠菌、近平滑Lorlatinib分子式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均无耐药性。光滑念珠菌对伊曲康唑耐药率最高、敏感率最低。

sPDPN在老年脓毒症性肺损伤病人早期诊断、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 研究血浆中可溶性平足蛋白(soluble podoplanin, sPDPN)对老年脓毒症性肺损伤病人早期诊断、病情分级、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住无锡市人民医院ICU的老年脓毒症病人共95例,分为脓毒症组(LXH254采购40例)和脓毒症肺损伤组(55例)。将脓毒症肺损伤病人根据病情细分为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亚组(脓毒症伴有ARDS,29例)和脓毒性休克合并ARDS亚组(脓毒性休克伴有ARDS,26例);根据病人的28 d转归情况分为存活亚组(40例)和死亡亚组(15例)。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老年人30例。观察并记录病人收入ICU当日一般情况及APACHEⅡ评分、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血管外肺水(EVLW);测定各组病人CRP、PCT、IL-6、TNF-α和sPDPN等指标。Laduviglusib溶解度结果 sPDPN及CRP、PCT、IL-6、TNF-α水平和SOFA、APACHEⅡ评分在脓毒症肺损伤组、脓毒症组和对照组间,及各亚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组别中,sPDPN与上述炎症指标、EVLW、SOFA评分及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sPDPN预测病人28 d转归的ROC曲线下的AUC为0.867。结论 在老年脓毒症病人发regulatory bioanalysis生ARDS时的早期诊断、病情分级和预后评估以及可能的治疗靶点选择方面,sPDPN是一个具有潜在价值的靶点。

松花粉水提物的抗酒精肝损伤功能及其提升研究

酒精性肝损伤是一个关键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的治疗药物大多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开发干预酒精性肝损伤的天然来源功能性食品RepSox化学结构日益受到关注。松花粉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食品原料,被证实具有抗化学性肝损伤等多种功效,但其抗酒精性肝损伤的功能鲜有报道。相比于醇提物,水提物具有可直接作为普通食品原料使用的优势。然而,黄酮和酚类等小分子活性成分在松花粉中大多以结合态存在或因为水溶性差而导致其在水提物中含量较低,水提物功能有限。本文以松花粉水提物(Pine pollen water extract,PPE)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中的主要功能成分,结合文献、网络药理学和细胞模型探讨了其抗酒精性肝损伤功效。使用超滤对PPE进行分级并比较了不同分子量组分的护肝效果进而确定了酶解筛选指标,再采用酶法对松花粉进行辅助水提,INCB28060体内实验剂量评估了酶法对PPE护肝功效的提升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对PPE中的基本成分进行补充分析,发现PPE的总糖含量为39.57%±1.67%;粗多糖含量为12.25%±0.33%;总蛋白质含量为12.11%±0.07%;总酚含量为5.36±0.02 mg GAEUrologic oncology/g PPE;总黄酮含量为1.95±0.15 mg TE/g PPE。通过UPLC-QTOF-MS鉴定出8种小分子活性成分:4-O-葡萄糖苯甲酸、原儿茶酸、香草酸、6-羟基犬尿喹啉酸、水杨酸、香豆酰奎宁酸、咖啡酸和对香豆酸。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推断出松花粉中小分子活性成分发挥抗酒精肝损伤主要涉及的通路为PI3K-AKT信号通路、化学致癌-受体激活、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化学致癌-活性氧、Ras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同时结合文献对多糖、蛋白、肽等的护肝机制研究进行归纳总结,认为松花粉的抗酒精肝损伤可能的关键机制为改善由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过量产生等引起的氧化应激和凋亡,且可能与上游通路MAPK和PI3K/AKT相关。然后,建立乙醇诱导HepG2细胞损伤模型,探究PPE的护肝功效和机制。结果发现,PPE可以显著降低细胞LDH泄露率,改善细胞形态,显示出对乙醇诱导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同时,PPE可以通过降低ROS和MDA含量同时提升GSH和SOD的水平,显著改善乙醇诱导的细胞氧化应激。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PPE可以显著提升氧化应激基因和蛋白(Nrf2、HO-1和Keap1)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凋亡蛋白Bax表达和Caspase3的活化。PPE显著改善了乙醇诱导HepG2细胞中AKT和MAPK(p38/JNK/ERK)的磷酸化水平,同时使用抑制剂验证了PPE改善细胞氧化应激和凋亡的途径与MAPK相关。接着,在确定了PPE具有抗酒精肝损伤功效的基础上,使用超滤对PPE进行分级,比较相对分子量<1000、1000~5000、5000~10000、10000~100000和>100000五个组分的总糖、总蛋白的含量,发现糖主要集中在相对分子量>10000的组分,蛋白/肽类主要集中在相对分子量1000~10000的组分,黄酮、多酚等小分子主要集中在<1000的组分。比较了五种组分的抗氧化性及保护HepG2细胞损伤水平差异,结果表明,五种组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具有显著差异,分子量越小抗氧化活性越强。从ALT、AST、LDH、SOD和GSH水平可以看出五种组分都具有肝保护效果,具体效果差异不显著,说明PPE中的几种组分均可发挥护肝功效,因此酶解辅助水提实验中将考虑同步检测产物中多酚、黄酮以及总糖的含量及产物的分子量分布。最后,使用酶解辅助松花粉进行水提,旨在提升PPE活性物质的溶出率和护肝活性。采用蛋白酶(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和α-淀粉酶对松花粉进行酶解辅助水提,结果表明,六种酶均能显著提升冻干粉得率、总酚、总糖和总抗氧化性的水平。三种蛋白酶和α-淀粉酶对总酚和总抗氧化性提升的贡献较大,在高酶量条件下,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α-淀粉酶辅助提取后的总酚含量分别提升了37.36%、57.24%、31.11%和36.07%;六种酶对总糖含量提升都有一定贡献,在高酶量条件下,果胶酶、纤维素酶、α-淀粉酶、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酸性蛋白酶辅助提取后的总糖含量分别提升了95.11%、116.35%、46.91%、61.72%、94.60%和201.45%。碱性蛋白酶显著改变了水提物的分子量分布,在高酶量条件下,相对分子量≤1450的组分含量由33.50%提升至37.63%,≥5000的组分含量由19.90%降低至8.27%。结合以上结果采用碱性蛋白酶酶解前后的水提物进行护肝功效比较,与未酶解组相比,酶解组提取物抗氧化应激和凋亡的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酶解组,促凋亡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未酶解组,因此酶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PPE的护肝功效。

营养胁迫条件下成团泛菌存活关键基因分析

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是泛菌属(Pantoea),革兰氏阴性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作为病原体可以引起多种植物病害。成团泛菌CHTF15菌株是从感染黑斑病的核桃叶部病变组织中分离获得,经回接试验表明该菌株对植物叶片有较强的侵染能力。菌体定殖在植物叶面后,可以从气孔或伤痕侵入从而引起叶部病变,进而引起核桃叶面和果实的坏死。植物叶部表面营养物质相对匮乏,因此在侵染植株叶面过程中,菌体的繁殖受到了营养胁迫。研究营养胁迫条件下成团泛菌存活的关键基因,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成团泛菌的致病机理以及该病原菌引起的病害防治。本试验采用二代测序平台和三代测序平台对成团泛菌CHTF15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获得了该菌株的全基因组完成图谱。基因组大小为4 820 607 bp,其中包含1个染色体和3个质粒,基因组中包含有4 336个CDS,22个rRNA,75个tRNA。通过数据库比对,对CHTF15的全基因组进行了注释,对其致病性和毒力因子进行了分析,该菌株能产生Colibactin蛋白和血溶素等多种毒素并通过VI分泌系统注入宿主细胞中,引发多种植物病害。转座子插入测序(Tn-seq)是一种将高通量测序与转座子构建随机突变体文库相结合,从而对细菌基因组进行分析的技术。利用Mariner转座子构建CHTF15菌株随机突变文库。绘制CHTF15菌株在不同稀释倍数YEP液体培养基的生长曲线,确定在0.1%YEP液体培养基中CHTF15菌株的生长繁殖受到营养物质浓度的限制,以该条件作为营养胁迫处理条件。营养胁迫条件下对CHTF15菌株随机突变文库进行处理,运用Tn-seq技术分析营养胁迫条件下的必需基因,最终找到了 105个基因是营养胁迫条件下CHTF15菌株所必需,根据文库差异绘制火山图(log2FC≤-1和P-value≤0.05)筛选获得15个显著差异基因。105个基因在COG(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roups)分类中涉及能量产生和转换,氨基酸的转运和代谢,细胞内运输、分泌和囊泡运输,辅酶转运和代谢,转录、翻译后修饰,蛋白质周转、伴侣,碳水化合物运输与代谢,DNA复制重组和修复等生物活动。富集分析和显著基因的代谢注释表明,营养胁迫条件下,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如二硫键的形成、氨基酸的运输,碳代谢过程的三羧酸循环和磷酸戊糖途径均对细菌的存活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在营养胁迫条件下会促进selleck AM-2282过氧化物的积累造成DNA的损伤,需要依靠RecA的同源重组系统进行修复。15个差异显著基因注释主要包括氨基酸或蛋白质的合成及代谢、核酸代谢和重组修复等3类。选取epmA、dksA、ribB、xerD等4个基因进行敲除验STM2457供应商证,构建了相应的基因缺失突变菌株。其中epmA基因与蛋白质的翻译相关,dksA与蛋白质二硫键的形成相关,ribB基因是核糖进入核黄素合成代Microscopes谢的关键,而xerD基因与重组修复相中分解染色体二聚体相关。将关键基因缺失突变株与野生型菌株分别在0.1%YEP和核桃叶片表面进行共培养,其在0.1%YEP中的竞争指数分别为0.064、0.120、0.078、0.105,在核桃叶面的竞争指数分别为0.087、0.091、0.075、0.091。突变菌株在营养胁迫条件下的生存能力较野生菌株明显下降,表明筛选的基因为成团泛菌在营养胁迫条件下的必需基因。本研究为明确成团泛菌叶面存活机制和病原菌侵染过程奠定基础。

庆阳驴mt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及起源分析

【目的】研究庆阳驴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母系起源,了解其遗传信息,为保护庆阳驴种质资源、选育和遗传改良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33头庆阳驴,对其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D-loop区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及比对,并探讨庆阳驴的遗传多样性与母系起源。【结果】在获得的520 bp D-loop碱基序列中,AT含量(57.3%)高于GC含量(42.8%),表现出碱基的偏倚性;检测到38个变异位点,包含8个碱基对的转换;其核苷酸多样medical mycology性(Pi)、单倍型多样性(Hd)、平均核苷酸差异(K)分别为0.01591、0.895和8.274,与欧洲家驴和中国家驴研究的平均值相比较低,说明该驴品种核苷酸变异较为贫乏。庆阳驴mselleckchem ErdafitinibtDNA D-loop区存在35个单倍型,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0.042。系统进化结果显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PLX-4720.html示,庆阳驴存在2个线粒体支系,表明其具有2个母系起源,且遗传距离表明,庆阳驴与克罗地亚家驴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结论】本研究从分子水平初步揭示庆阳驴核苷酸变异比较贫乏,杂交程度高,mtDNA遗传多态性正逐步丧失,应加强庆阳驴品种的遗传资源保护工作。

Foxa2调控斑马鱼胚胎mRNA加工基因的机理研究

medical auditFowww.selleck.cn/products/MK-1775xa2是动物早期发育中的重要转录因子,具有保守的序列和DNA结合域,影响多种细胞和组织的分化与发育,也参与肿瘤的发生、恶性转化和进展。虽然现有的研究已从多方面揭示了Foxa2在发育中的重要作用,但Foxa2作为先导转录因子如何影响不同的发育过程尚不完全明晰。对Foxa2在发育过程中作用的深入研究,不但有助于理解其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途径,而且为揭示Foxa2相关的发育畸形和肿瘤发病机制提供分子证据。本研究选取斑马鱼胚胎为研究对象,通过CRISPR/Cas9构建foxa2基因敲除的斑马鱼突变系,基于foxa2突变系斑马鱼和转录组分析数据筛选所得基因,通过表型分析、基因原位杂交、定量PCR的方法分析foxa2基因的功能,初步探究foxa2基因对m RNA加工过程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结合现有文献中CRISPR/Cas9基MLN4924因编辑技术在斑马鱼基因敲除中的应用,通过注射双靶点sg RNA/Cas9 RNPs,建立foxa2基因敲除的斑马鱼突变系;获得2种不同移码突变的foxa2突变系斑马鱼。(2)F2代中foxa2~(-/-)出现头尾方向严重弯曲(卷尾),神经、消化系统、血管形态异常发育的表型。(3)在转录组分析数据的基础上,通过q PCR、原位杂交发现foxa2的表达缺失影响24-27 hpf斑马鱼胚胎中m RNA加工调控基因nova2,rbfoxl1,pabpc4,rbm4.3的表达,可能与斑马鱼胚胎体节和神经的异常发育相关。综上,本研究建立了稳定的foxa2突变系斑马鱼,发现foxa2的功能缺失导致斑马鱼胚胎的严重畸形,影响m RNA加工基因的表达。此外,本项研究构建的foxa2突变系斑马鱼,为研究foxa2对胚胎发育过程的调控机制提供动物模型。

膜叶刺蕊草与七层楼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

天然药物一直是新药开发的重要源泉,从天然药物中发现结构骨架新颖,活性优异的先导化合物,一直是天然药物化学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本课题对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膜叶刺蕊草(Pogostemon esquirolii)以及萝藦科娃儿藤属植物七层楼(Tylophora floribunda)开展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以及抗炎活性和抗菌活性研究。化学成分研究采取溶剂提取方法,用95%乙醇浸泡提取药材粉末得到浸膏,再用萃取法进行初步分段和富集,再利用大孔树脂、小孔树脂、正相硅胶、凝胶、C_(18)反相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各组分进行精细分离纯化,得AM-2282半抑制浓度到纯化合物,再通过IR、UV、NMR、HR-MS、ECD等波谱方法,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和表征。从膜叶刺蕊草中共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10个(1-10),包括桉烷型(eudesmane-type)倍半萜8个(1-8),bisabolane型倍半萜1个(10),其他类型倍半萜1个(9)。12个已知化合物包括:caryolane型倍半萜2个(11、12),榄烷型倍半萜1个(13),愈创木烷型倍半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ag-221-enasidenib.html萜1个(14),链状二萜1个(15),齐墩果烷型三萜2个(16、17),异黄酮类化合物4个(18-21),长链脂肪酸1个(22)。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膜叶刺蕊草的化学成分,全部化合物(1-22)均系首次从膜叶刺蕊草中分离得到,而bisabolane型骨架的倍半萜为刺蕊草属中首次报道。从七层楼中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2个(23、24)均为孕甾烷型甾体类化合物,23为具有[5,6,6,5,5,5]新颖环系骨架的14,15-裂环孕甾烷,24为14,15-裂环-18-去甲基型孕甾烷糖苷。其他已知化合物包括1个13,14:14,15-双裂环孕甾烷糖苷(25),以及5个其他类型化合物(26-30)。化合物23-25、27-29为首次从七层楼中分离得到。本研究测试了上述分离得到的化合物1-25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BV2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上的抗炎活性,发现膜叶刺蕊草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6、9、11、12、16-21和七层楼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24在20μM的作用浓度下能够降低LPS诱导的一氧化氮(NO)生成,抑制率在14.6%-68.3%之间。本研究还测试了上述化合物1、4-5、8-25对金黄色葡immediate effect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发现异戊烯基异黄酮类化合物20(licoricid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6μM,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