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A酸乳膏联合得宝松局封治疗瘢痕疙瘩疗效分析

目的 了解外用维A酸乳膏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商品名:得宝松)局部封闭(局封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40例瘢痕疙瘩患者,Probiotic characteristics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得宝松注射液皮损内注射治疗,治疗组采用得宝松注射液皮损内注射联合维A酸乳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9、18、27周后的疗效以及27周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9、18周后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PF-02341066抑制剂>0.05)。治疗27周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Dorsomorphin体内率95%高于对照组的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行皮损内注射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治疗27周后,治疗组出现1例红肿, 1例皮肤萎缩, 2例毛细血管扩张,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对照组未出现红肿,出现2例皮肤萎缩, 1例毛细血管扩张,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A酸乳膏联合得宝松局部封闭治疗瘢痕疙瘩明显提高疗效,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基于EST-SSR分子标记的萱草属遗传多样性评价及指纹图谱构建

萱草属植物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分布,其观赏品种广泛应用于庭院与园林绿化。随着国内外育种工作的加强,大量的园艺新品种涌现出来,这使得萱草属植物的遗传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为了明确萱草属植物的亲缘关系,促进育种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本研究利用萱草品种Hemerocallis‘Autumn Red’的RNA-Seq信息开Hepatocellular adenoma发新的EST-SSR标记,并在包含萱草原种,变种,园艺观赏品种以及黄花菜栽培品种在内的共104份材料中验证其有效性与多态性,获得的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根据萱草H.‘Autumn Red’的RNA-Seq信息,检测到28,116个unigenes,共识别了9139个SSR,分布在9048个unigenes上,平均每5.29 kb识别一个SSR位点。三核苷酸重复序列是(5 270,57.66%)SSR位点中最多的,其次为二核苷酸重复序列(3 253,35.50%)。SSR的重复次数在5~35个之间,5~7次的SSR数量较多,占70.42%。2.随机选择90个EST-SSR标记对部分萱草属种质进行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通过两轮筛选得到40个有效的EST-SSR标记,包括3对具有5个重复单元的四核苷酸重复序列和37对具有5~14个重复单元的三核苷酸重复序列。3.利用40个荧光EST-SSR标记对104份萱草属种质进行PCR扩增,毛细管电泳检测,其中30个多态性标记共鉴定出98个等位基因,平均值为3.23。PIC值在0.01~0.70之间,平均值为0.25,其中5个标记(XC007,XC057,XC058,XC068和XC07IACS-010759体内2)表现出高度多态性(PIC>0.5)。4.利用30个EST-SSR标记对104个萱草属种质进行AMOVA分析,结果表明萱草属植物群体内种质间的遗传多样性更高。聚类分析,群体结构分析和PCo A分析都将104个种质分为萱草类群和黄花菜类群,并且发现二者之间有基因流动。此外,我们结合种质的形态学特征联合分子标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花色不足以作为萱草属的分类依据,而花莛高度与花径大小呈显著的正相关,并且发现复花品种有潜在的遗传力,这些结论可为萱草育种工作者提供参考。5.本研究最终筛选出7对EST-SSR引物构建了104个萱草属植物品种的DNA指纹图谱,7个核心标记的Na数在3~8个不等,PIC值在0.07~0.70之间。另外,我们基于104个种质的指纹图谱和表型性状信INCB28060 IC50息制作了电子二维码,这将有助于保障植物种质资源的真实性,以及帮助消费者更快更方便地了解品种的信息。

外源壳聚糖对低氮胁迫下菜用大豆共生固氮的影响

日益恶化的环境迫使人们放弃高化肥投入的生产理念,进而转向低化肥绿色环保的生产目标。本研究分别以铵态氮、硝态氮为氮源,以‘日本青’-HH103共生固氮体系为试材,研究壳聚糖对低氮胁迫下菜用大豆共生固氮的影响,旨在明确低氮胁迫下壳聚糖对菜用大豆共生固氮的促进作用,阐明低氮胁迫下壳聚糖提高菜用大豆固氮能力的动态实质及因果关系,丰富壳聚糖提高豆科植物固氮能力的理论和方法,为生产中减少化肥氮施用量探索新的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铵态氮、硝态氮分别作为氮源,随着氮素浓度的升高,菜用大豆地上部与地下部生物量、结瘤数、瘤鲜重与根系活力先升高后降低;而植株地上部含氮量、地下部含氮量与根瘤细胞浆氨含量随氮素浓度的增加逐渐升高;根瘤固氮酶活性、根瘤豆血红蛋白含量与根瘤类菌体氨含量则随氮素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说明适宜氮浓度有助于菜用大豆的结瘤与生物量的积累,但施氮不利于根瘤固氮。经综合评价得出,以铵态氮、硝态氮分别作为氮源,氮素浓度均为50 mg·L~(-1)时为菜用大豆共生固氮适宜氮浓度,而25mg·L~(-1)铵态氮和硝态氮可作为后续研究的低氮胁迫浓度。2.铵态氮、硝态氮低氮胁迫下,菜用大豆结瘤、固氮及植株生长均受到了显著抑制,而不同浓度外源壳聚糖处理对低氮胁迫下菜用大豆的地上部生物量、地下部生物量、植株含氮量、根瘤selleck EPZ-6438数、根瘤鲜重及根系活力均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壳聚糖对铵态氮低氮胁迫和硝态氮低氮胁迫下的适宜诱导浓度不同,铵态氮低氮胁迫时的适宜浓度为250 mg·L~(-1),硝态氮低氮胁迫时的适宜浓度为200 mg·L~(-1)。3.铵态氮、硝态氮低氮胁迫显著抑制了菜用大豆的共生固氮作用,而外源壳聚糖处理后使铵态氮、硝态氮低氮胁迫下菜用大豆各时期固氮相关酶活性及物质含量均显著升高,其中地上、地下部含氮量在胁迫期间的平均增幅分别达49.55%、43.68%和38.02%、39.25%,根瘤豆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增幅分别达32.41%与24.63%,根瘤固氮酶活性的平均增幅分别达11.20%与16.87%、根瘤类菌体中氨含量平均增幅达18.82%与21.88%,且壳聚糖处理在低氮胁迫下(T3)的根瘤豆血红蛋白含量、根瘤固氮酶活性和根瘤类菌体中氨含量均较在适宜氮浓度下(T1)显著升高,表明壳聚糖在低氮胁迫下的诱导效应要显著高于适宜氮浓度下的效应。4.铵态氮、硝态氮低氮胁迫使菜用大豆光合作用均受到显著抑制,壳聚糖处理后,低氮胁迫下植株叶绿素含量、净光合kidney biopsy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与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活性均显著升高,胞间CO_2含量(C_i)显著下降。其中P_n平均增幅达14.68%与14.19%,Rubisco活性平均增幅达25.68%与24.89%。表明外源壳聚糖显著促进了低氮胁迫下菜用大豆的光合作用,提高了碳同化效率。5.低氮胁迫下,菜用大豆根、叶的氮代谢受到显著抑制,壳聚糖处理后,铵态氮、硝态氮低氮胁迫下根、叶的可溶性蛋SB431542半抑制浓度白质含量,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酸脱氢酶(GDH)、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以及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活性均显著提高,其中根、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胁迫期间的平均增幅分别达28.68%、25.59%与20.22%、27.34%。可见,壳聚糖显著促进了低氮胁迫下菜用大豆的氮代谢作用。由上述结果可知,外源壳聚糖通过促进光合作用为共生固氮提供充足的碳源和能量;通过提高固氮酶活性及根瘤豆血红蛋白含量等加速N_2的同化固定;通过促进根、叶氮代谢进而加速氮的转化利用,促使N_2的同化固定、转化利用高水平运转,这可能是壳聚糖能够在低氮胁迫下促进菜用大豆共生固氮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性粒细胞外泌体中miR-15a-5p通过靶向抑制BCL2L2促进巨噬细胞凋亡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外泌寻找更多体调控巨噬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脂多糖诱导中性粒细胞,ELISA检测炎症因子,电镜鉴定外泌体形态,RT-PCR检测外泌体中miR-15a-5p表达;并采用中性粒细胞外泌体与miR-15a-5p模拟物分别处理raw267.4巨噬细胞,CCK8检测细胞活力,流式检测细胞凋亡;预测并采用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15a-5p与BCL2L2结合位点;RT-PCR与Western blot验证miR-15a-5p对BCL2L2表达调控。结果:脂多糖诱导的中性粒细胞炎症因子IL-2、IL-6、IL-epigenetic therapy10与TNF-α显著升高,电镜观察到外泌体形态特征,miR-15a-5p在脂多糖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外泌体中显著高表达;脂多糖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外泌体与miR-15a-5p模拟物均可以促进raw267.4巨噬细胞凋亡,抑制其细胞活力;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miR-15a-5p与BCL2L2具有结Barasertib价格合位点,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15a-5p与BCL2L2通过结合位点结合;miR-15a-5p模拟物转染raw267.4巨噬细胞后抑制BCL2L2 mRNA与蛋白表达。结论:炎症状态中性粒细胞,可能通过分泌包含miR-15a-5p的外泌体,通过靶向抑制BCL2L2进而促进raw267.4巨噬细胞凋亡。这可能为进一步理解中性粒细胞与巨噬细胞炎症调控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吡柔比星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中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观察吡柔比星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中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收治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82例,按抽签法分为多西紫杉醇组与联合治疗组thylakoid biogenesis,各41例。多西紫杉醇组给予多西紫杉醇注射液,联合治疗组在多西紫杉醇组基础上联合注射用盐酸吡柔比星。2组均以3周为1个疗程,持续化疗4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化疗前与化疗4个疗程后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125、CA153、癌胚抗原(CEA)]、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治疗组客观缓解率高于多西紫杉醇组(78.05%vs. 51.22%,χ~2=6.455,P=0.011)。化疗4个疗程后,2组血清CA125、CA153、CEA水平低于化Regorafenib作用疗前,KPS评分高于化疗前,Nirogacestat IC50且联合治疗组高于多西紫杉醇组(P<0.05或P<0.01)。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多西紫杉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39%vs. 41.46%,χ~2=2.706,P=0.100)。结论 吡柔比星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中晚期乳腺癌患者能有效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安全性较高。

奥美拉唑与兰索拉唑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胃溃疡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奥美拉唑与兰索拉唑的治疗效果对比。方法 纳入抚州市临川区中医院2018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66例研AMG510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持续治疗4周,观察组则应用兰索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持续治疗4周,比较各组患者治疗效果、症状改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94%与对照组90.91%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elnacasan体外患者腹痛、反酸、嗳气症状缓解时间及治疗后胃溃疡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介素-2(IImmunoproteasome inhibitorL-2)、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较治疗前提高,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显著低/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06%显著低于对照组27.27%(P<0.05)。结论 对Hp感染的胃溃疡患者,应用兰索拉唑治疗的效果同奥美拉唑基本一致,但兰索拉唑对患者症状缓解效果更突出,明显缓解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长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骨代谢异常的研究进展

<正>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H)是一种主要以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和精神selleck Bemcentinib活动不协调为表现的精神病,其特征为患者出现语言混乱、异常行为及自知力缺失。SCH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幻觉(大多以幻听的形式出现)、妄想(性质通常不合理,或感到被逼害)以及思维和言语紊乱。思维和言语紊乱的程度可从较轻微Alisertib分子量的思维不清晰至较严重的胡言乱语;患者普遍出现社交退缩、对穿衣和卫生不感兴趣,以及失去动力和判断力的情况~([1])。青春期晚期至成年早期是SCH发病的高峰,这亦是青壮年社会和职业发展的关键年龄~([2])。SCH的一线治疗方法是为患者开具处方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c drugs,APDs)如奥氮平、氯氮平、利培酮等,APDs可在约7~14 d减轻患者阳性症状的程度,但长期服用APDs会出现不良反应~([3])。越来越多的研究~([4-6])表明,某些种类的APDs可能对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代谢产生不利影响。本文旨在对长期服用APDs的SCH患者发生骨代谢异常的流行病学及可能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进行young oncologists综述,同时归纳临床现有预防和治疗骨代谢异常的有效方案。

滇桂艾纳香提取物促进DUB大鼠子宫收缩机制分析

目的 探讨滇桂艾纳香提取物通过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UB)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建立Lapatinib采购DUB大鼠模型,成模的雌性大鼠40只,随机分5组:正常妊娠组、DUB模型组、益母草颗粒3.125 g·kg~(-1)组、滇桂艾纳香提取物0.4 g·kg~(-1)组以及0.2 g·kg~(-1)组,另取8只未受孕性成熟雌性大鼠作空白对照Dibutyryl-cAMP溶解度组,观察滇桂艾纳香提取物对DUB模型大鼠子宫平滑肌收缩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大鼠子宫平滑肌中β_2肾上腺素受体(β_2AR)、环磷腺苷效应元件Wound infection结合蛋白(CREB)及p-CREB蛋白表达水平,并检测大鼠子宫平滑肌中蛋白激酶A(PKA)活性和Ca~(2+)离子浓度。结果 与DUB模型组相比,滇桂艾纳香提取物可提高大鼠子宫收缩频率(P<0.05),增加子宫平滑肌Ca~(2+)离子浓度,并且增加p-CREB/CREB蛋白表达(P<0.05);滇桂艾纳香提取物还可降低子宫平滑肌PKA活力(P<0.01),但对β_2受体表达没有明显影响。结论 滇桂艾纳香提取物可能是通过抑制β_2受体的活化,间接增强转录调节因子CREB对与子宫平滑肌收缩相关的转录调控,从而促使子宫肌层收缩,产生治疗DUB的作用。

内源性乏氧自增强同步放化疗纳米药物的设计与评价

癌症是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其治疗手段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研究关注。近些年来,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的放疗技术逐渐在临床上使用,然而剂量限制毒性一直是放疗疗效的主要限制因素,同时实体瘤内存在的缺氧异质性微环境对放疗有明显的抵抗效果。为了克服放疗剂量限制毒性以及乏氧微环境的放疗抗性,放疗增敏剂的使用成为一种重要趋势。甲硝唑(MN)作为一种广泛研究的乏氧肿瘤放疗增敏剂,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乏氧敏感材料,然而,生物利用度的不足以及不良反应的存在限制transrectal prostate biopsy了其临床应用。替拉扎明(TPZ)作为一种缺氧激活前药,可在缺氧条件下被还原产生自由基以杀伤肿瘤细胞,具有潜在的乏氧增敏能力。然而,肿瘤乏氧区域往往远离血管,乏氧激活药物难以在肿瘤中有效激活,严重限制其应用效果。为克服实体肿瘤的乏氧异质性对同步放化疗的限制作用,肿瘤乏氧微环境改造成为一种潜在的手段。围绕该目标,本论文基于NQO1高效底物在肿瘤组织内过表达的NQO1的作用下消耗氧气产生活性氧的特性,提出构建内源性乏氧自增强能力的同步放化疗纳米药物。利用纳米药物易于在肿瘤血管附近富集的特点,针对性消耗肿瘤组织外周氧气,达到增强肿瘤整体乏氧水平的目的,促使乏氧激活药物无需深部穿www.selleck.cn/products/LY294002透即可高效激活以增敏乏氧同步放化疗。围绕该目标本论文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利用放疗增敏剂甲硝唑(MN)和聚乙二醇(PEG_(5k))成功制备了两亲性大分子聚合物PEG_(5k)-PMNZ。将PEG-PMNZ与大豆氢化磷脂(HSPC)和胆固醇通过微流控法共同制备成囊泡,同时包埋疏水性药物KP372-1和亲水性药物TPZ。通过对载药囊泡的粒径、乏氧响应性、稳定性等理化性质的表征,发现该囊泡粒径在100 nm左右,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乏氧响应性。(2)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对载药囊泡的乏氧响应性药物释放、乏氧放疗能力及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进行评价,作者发现该载药囊泡能够快速被胰腺癌细胞摄取进而杀伤点击此处癌细胞,尤其是在缺氧条件下,载药囊泡表现出更强的肿瘤杀伤效果。DNA损伤实验和细胞集落实验也证明了该载药囊泡的放疗增敏效果。(3)通过对载药囊泡的体内生物分布研究证实该纳米囊泡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和肿瘤富集能力。对小鼠胰腺癌皮下模型进行抑瘤实验,表明纳米药物本身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辅以放疗后则可进一步增强体内抑瘤效果,证实作者提出的乏氧自增强策略在乏氧肿瘤的放疗增敏中具有重要潜力。

BRAVF-V600E突变型实性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MRI分析

目的:探讨BRAVF-V600E突变型实性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PXA)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为PXA、分子disordered media检测为BRAVF-600突变及MRI表现为实性肿块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总结其MRI表现。结果:8例均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41±14.2)岁。8例均为幕上单发病灶,额叶4例,左侧顶叶2例,左侧枕叶1例,右侧枕叶1例,呈类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实性肿块,2例病灶以宽基底与大脑镰相连,5例病灶边缘见小囊变。瘤体T1WI呈等/低信号,T2WI及T2FLAIR以稍高/高信号为主,DWI呈高/稍高信号,ADC图呈稍低信号;增强扫描1例局部斑片状强化,余7例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其中6例强化瘤体白质侧部分边界模糊,边缘见条状或尖角样明显或磨玻璃样强化区;5例累及邻近脑膜;7例瘤周重度水肿。3例1H-MRS检查示病灶NAA峰diABZI STING agonist生产商降低,Cho峰升高,2例出现Lac峰。结论:BRAVF-V600E突变型实性PXA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中年患者脑皮层或皮层下实性肿块伴瘤周重度水肿,增强明显强化,注意识别强化瘤体周围的磨玻璃selleck样强化区有助于其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