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老年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心脏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目的 评价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老年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Barasertibheart 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患者心脏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HFrEF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或缬沙坦治疗,观察组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两组患者均参照中国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治疗,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Bucladesine小鼠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 LVED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6 min步行试验(6-minute walk test, 6-MWT)Protein Analysis等心脏功能指标,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评分心理状态指标。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6.0%vs 67.4%,P=0.030)。两组治疗前后LVEDD、LVEF、NT-proBNP、6-MWT、SAS评分及SDS评分比较,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LVEDD、LVEF、NT-proBNP、6-MWT、SAS评分及SDS评分比较,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显著提高老年HFrEF患者心脏功能,同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

基于互联网的自助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目的 评价基于互联网的自助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疗效是否优于阴性对照组和常规治疗组。方法 检索PubMed、CNKI等14个数据库。收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干预措施为基于互联网的自助干预,对照组为常规治疗或阴性对照。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1月1日。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信息收集。采用ROB 2.0及Jadad评分量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采用CMA 3.0软件进行meta分析(随机效应模型),以SMD及95%CI为效应指标。使用I~2评价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探索异质性来源。采用GRADE证据分级进行证据质量的评价。结果 本文按照PRISMA 2020标准报告研究结果。最终纳入8篇RCT,包括1 947名经抑郁量表筛查或临床医师诊断的10~19岁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基于互联网的自助干预可能有助于降低青少年抑郁量表得分(SMD=-0.33,95PLX5622配制%CI:-0.57~-0.08,Developmental BiologyI~2=73.41)。Egger′s检验提示无发表偏倚(P=0.2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基于互联网的自助干预可能有效(SMD=-0.41,95%CI:-0.72~-0.10)。疗程>6周的干预提示可能有效(SMD=-0.67,95%CI:-0.97~-0.38)。干预结束后,短期随访结果提示干预效果仍有可能维持(SMD=-0.21,95%CI:-0.41~-0.01),而长期随访结果未见干预效果。非临床招募的患者中显示干预可能有效(SMD=-0.45,95%CI:-0.75~-0.15),而临床招募的患者中未见干预效果。GRADE证据分级为中等质量证据,提示研究结果与实际效应有可能接近。结论 基于互联网的自助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疗效优于阴性对照组,可能有助于改善青少年抑郁症状。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纳入的selleck INCB018424研究多开展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未来可考虑针对我国青少年开展相关研究,尤其是设计精良、关注长期随访结果的RCT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有证据。

基线HBV血清标志物联合评分对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价值

目的 评估基线血清指标HBV DNA、HBV RNA、HBsAg和HBcrAg联合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immune-mediated adverse eventB)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过程中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能力。方法 以2007年6月—2008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疑难肝病及人工肝中心组建的CHB前瞻性随访队列中83例HBeAg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基线血清HBV DNA、HBV RNA、HBsAg和HBcrAg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构建Cox回归模型并计算HBeAg转换预测评分,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病毒学LBH589体内标志物联合对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能力。不同组别累积转换率的计算使用Kaplan-Meier分析,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83例HBeAg阳性患者中位Tofacitinib随访108个月,其中44.58%(37/83)的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转换组患者基线血清HBV DNA[6.23(1.99~9.28) log_(10)IU/mL vs 7.69(2.05~8.96) log_(10)IU/mL,Z=-2.345,P=0.019]和HBV RNA[4.81(1.40~7.53) log_(10)拷贝/mL vs 6.22(2.00~8.49) log_(10)拷贝/mL,Z=-1.702,P=0.010]水平显著低于未转换组;HBsAg和HBcrAg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值均>0.05)。基于以上血清标志物构建Cox回归方程,计算联合预测HBeAg血清学转换评分中位数为0.95(范围0.37~3.45)。在总体患者中,联合评分与HBsAg、HBV DNA、HBV RNA和HBcrAg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7、-0.787、-0.990和-0.819(P值均<0.001)。基于联合预测评分中位值,将患者分为高HBeAg转换组和低HBeAg转换组,预测36个月、60个月及84个月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HBeAg转换组分别为43.90%、51.20%和63.10%,低HBeAg转换组分别为9.60%、17.00%和19.8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P<0.001)。结论 基于基线血清HBV标志物构建的联合预测评分可以预测CHB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过程中HBeAg的血清学转换。

内蒙古洋葱和大蒜病毒性病原检测与五种大蒜病毒多重PCR检测体系建立

洋葱(Allium cepa)、大蒜(Allium sativum)是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的园艺作物,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目前栽培模式已在内蒙古自治区推广开,种植面积、年产量已位居前列,但由于主栽区以冷凉气候,以黄矮病为主的病毒病愈演愈烈。为了检测内蒙古自治区洋葱和大蒜中所存在的葱属蔬菜相关的主要病毒性病原,本研究通过常规RT-PCR技术对内蒙古自治区主栽区的洋葱、大蒜及周边杂草进行了病毒性病原的鉴定与检测,结果显示:洋葱检测出的病毒性病原有SYSV、OYDV、LYSV以及CMV,检出率分别为:22.4%、25.4%、7.5%以及9.0%;大蒜检测出的病毒性病原有OYDV、LYSV、GLV、CMV、GVA、GVB、GVD、GVE以及GVX,检出率分别为:80.0%、77.1%、20.0%、10.bionic robotic fish0%、10.0%、2.9%、5.7%、1.4%以及21.4%;周边杂草(绿黎)检测出的病毒性病原有SYSV、OYDV、GVX,检出率分别为:20%、10%、10%。十种病毒性病原内蒙古分离物序列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有效核苷酸序列所构建的ML进化树类型主要呈现两种分布规律,即CMV和SYSV为第一种,它们的不同来源克隆序列聚集在同一分支,其余为第二种,各盟市分离物散乱分布在两个及以上的分支;基于氨基酸序列所构建的ML进化树分布均在多个群组(GVE仅一个克隆序列不在分析范围)。基于有效核苷酸序列之间的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10种病毒性病原分离物与AZD1152-HQPA MW其相对应的参考序列的变异较大,其中差异范围最高的是LYSV,为75.1%-99.2%,最低的是SYSV,范围80.4%-92.7%,可见本研究所获的有效序列与其参考序列之间的一致性存在明显差异。另外,一些病毒病特征明显的洋葱植株未检出病毒性病原,因此采集了这些洋葱的部分叶片并进行混合后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序结果中获得了一条SYSV的近全基因组序列,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进一步获得了SYSV完整的基因组序列,并对SYSV分离物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系统发育分析、序列一致性分析以及重组分析,结果表明:①SYSV的进化遵循着中性进化模型,受到环境影响较弱;②而P1编码区核苷酸多态性系数较高,序列一致性较低,可见该区域具有具有高度变异的特征;③SYSV具有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④SYSV全基因组序列中存在5种重组事件。基于大蒜病毒性病原常规PCR检测,本研究还针对大蒜的五种常见病毒性病原(GLV、GVD、GVX、LYSV、OYDV)进行了多组引物对的设计,通过对于内参选择、退火温度、延伸时间、引物添加量等因素的优化,最终建STM2457试剂立了一种可同时检测五种大蒜主要病毒性病原(GLV、GVD、GVX、LYSV、OYDV)的多重PCR检测测体系:2×M5 Hiper超光速mix 10μL,GLV、GVD、GVX、LYSV、OYDV各上下游引物添加量1.0μL/1.0μL:0.5μL/0.5μL:0.5μL/0.5μL:0.5μL/0.5μL:0.5μL/0.5μL(引物浓度:10μM),样品c DNA模板4μL。反应程序为:95℃预变性3min;94℃变性30s,56℃退火30s,72℃延伸1min,40次循环;72℃终延伸10min。目前此多重体系已对来自内蒙古、云南、安徽、河南、河北、陕西、辽宁、贵州、四川、浙江、山东、江苏、湖北、山西、江苏15个不同省份的大蒜进行了初步应用。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多重PCR体系具有较强的特异性,虽然个别病毒扩增条带分辨率较低或不稳定,但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可以进行推广和应用。

河南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分离鉴定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传染性疾病,以肠炎和致死性水样腹泻为特征。2010年以来,由PEDV变异毒株引起的PED在中国大规模暴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全面了解PEDV不同毒株之间的遗传变异关系,有助于找出PEDV持续暴发的原因,并制定新的控制和预防PEDV感染的策略。为了解河南省现阶段PEDV流行趋势、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对2020年至2022年底所采集的腹泻病料进行检测,并对部分毒株S、ORF3基因及全基因组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致病性评价。1、河南省PEDV分子Regorafenib流行病学调查本试验对2020-2022年间收集自河南省部分地区猪场的65份临床样品进行PEDV RT-PCR检测,PEDV阳性率为29.23%,对PEDV阳性样品进行S和ORF3基因克隆并测序,获得了11条S和ORF3基因序列,并利用生物学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同源性分析表明,本研究中PEDV毒株与其他代表性参考株S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3.6~99.1%,与其他代表性参考株ORF3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93.1~99.7%。基于S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4株PEDV均位于G2a支系,其余7株PEDV聚集成一个独立的亚支G2c,位置处于G1分支和G2分支之间。重组分析结果显示,G2c分支内的毒株可能来源于两个不同亚型PEDV突变体的自然重组。2、PEDV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将鉴定出的PEDV阳性样品接种Vero细胞连续盲传,盲传至第3代时细胞出现明显病变,表现为感染细胞肿胀变圆,折光性增强,产生空泡和合胞体。分离株在Vero细胞培养中连续繁殖,并通过RT-q PCR、细胞病变、病毒透射电镜以及免疫荧光鉴定证实所分离的病毒为PEDV,将其命名为HN2021。HN2021在Vero细胞上的增殖曲线表明病毒接种后48 h病毒增殖达到高峰,病毒滴度为1×10~(4.6)TCID_(50)/0.1ml。3、PEDV分离株的遗传进化分析及致病性探究利用Gen Bank中公布的PEDV株序列对其进行全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这一株毒株与参考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5.6%~98.7%,属于G2a变异毒株。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通BLZ945浓度过RT-PCR进一步证实该分离株在207-373 nt的ORF3基因有较大的自然缺失,这在以前从未Medical tourism报道过。为了确定该缺失模式是否与HN2021的致病性有关,选择HN2021毒株进行后续动物研究,以评估其体内致病性。在致病性评价方面,受PEDV HN2021攻击的仔猪表现出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证实PEDV HN2021是一株强毒株。本研究旨在了解当前河南省部分地区猪群中PEDV流行情况,进一步进行病毒分离,分析PEDV分离株基因组的分子特征及遗传变异情况,为后续相关疫苗制备及疾病防治奠定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

单细胞测序揭示HLA-C和KIR2DL相互作用抑制肝母细胞瘤患者NK细胞的细胞毒性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应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探索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患者免疫细胞的变化特征。我们重点关注免疫靶向治疗,通过分析HB患者中的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变化,探索潜在的免疫治疗靶点。方法:本研究选择两名患有HB的儿童(实验组S1、S2)以及一名健康儿童(对照组S3)为研究对象,抽取其外周血作为样本进行比较研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构建测序文库并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Cell Ranger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selleckchem Liraglutide,再运用R语言进行进一步质控,以获得PBMC基因表达谱信息。采用R语言对PBMC进行主成分分析、细胞聚类、标记基因筛选和细胞注释,以获取免疫细胞数量变化特征。进一步对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基因进行KEGG、GO、GSEA分析,发现关键基因,并描述这些基因在不同组别的表达量差异。根据KEGG pathway对关键基因的信号通路和生物学过程进行分析。结果:经过质控处理,获得实验组(S1、S2)和对照组(S3)的9014、8178和8615个细胞的转录组信息。使用细胞聚类方法,将S1、S2和S3分别聚为13、17和12个细胞簇。将三个样本合并后,获得20个细胞簇。基于这些细胞簇的标记基因,进行细胞注释,识别出了11种细胞类型。其中NK细胞是数量变化最显著的细胞类型。进一步对NK细胞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发现31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22个,下调基因188个。GO和KEGG分析,其中上调基因中的KIR2DL4与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密切相关。进一步对NK细胞基因集进行GSEA分析,鉴定出96个基因与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有关,其中34个核心基因(其中包括KIR2DL1、KIR2DL3和KIR2DL4)在HB中高表达。进一步描述KIR2DL1、KIR2Depigenomics and epigeneticsL3和KIR2DL4基因在不同组别的平LY2157299供应商均表达量,发现实验组中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结论:本研究发现与正常儿童相比,HB患儿NK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并且KIR2DL基因在HB患儿NK细胞中高表达。分析NK细胞毒作用信号通路(KEGG pathway:map04650),发现肿瘤细胞表面的HLA-C配体与NK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KIR2DL相互作用,从而抑制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导致肿瘤的免疫逃逸。KIR2DL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阻断HLA-C和KIR2DL的作用机制,增强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提高抗肿瘤效应,可能是HB治疗的一种新策略。

基于聚乙二醇双硬脂酸酯的注射用载多西他赛液晶纳米粒的研制

本研究旨在考察将聚乙二醇双硬脂酸酯作为液晶材料制备载药液晶纳米粒(LCNPs)的可行性。分别合成了2种液晶材料,甲氧基聚乙二醇(m PEG)双硬脂酸酯(m PEG_(350)-DS)和聚乙二醇(PEG)双硬脂酸酯(S-PEG_(400)-S)。所得的2种材料遇水均可形成溶致液晶,其中S-PEG_(400)-S液晶可被稳定地分散而得到LCNPs。以多西他赛为模型药,添加适量卵磷脂后可获得具有良好On-the-fly immunoassay负载能力的LCNPs,其粒径为137.9 nm、ζ电位为–19.7 m V、包封率96.5%、载药量为3.4%、含量为标示量(2 mg/m L)的98.2%。载药LCNPs在体外抑瘤试验和体内药动学研究中显示出优于市售注射液(泰selleck化学索帝)的抑瘤效果和显著的长循环特征。根据偏光显微镜、小角X射线散射和冷冻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推测该LCNPsMG132价格中的液晶相态为海绵(L_3)相。上述试验结果表明,S-PEG_(400)-S具备成为载药LCNPs材料的良好潜力。

PIFs在蓝光调节拟南芥内源H_2S信号中的作用

光是植物生长的必要环境因素之一,蓝光作为自然光光谱中的组成部分,调节植物胚轴生长,庇荫反应和开花等生理过程。拟南芥CRY1和CRY2被证明是主要的蓝光受体,介导蓝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信号转导过程。有研究表明:红光/远红光受体光敏色素PHY互作因子PIFs同样参与蓝光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气体信号分子H_2S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响应等多种生理过程。实验室前期以拟南芥蓝光受体突变体cry1和cry2为实验材料,证明蓝光通过对拟南芥内源H_2S生成酶LCD的磷酸化和LCD基因表SCH772984分子式达进行调节,激活拟南芥内源H_2S信号。本课题以拟南芥光敏色素互作因子PIF1、PIF4以及内源H_2S产生酶LCD、DES1基因突变体为实验材料,研究PIFs是否参与蓝光调节拟南芥内源H_2S信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蓝光对拟南芥胚轴H_2S含量的影响:野生型Col的H_2S含量在蓝光处理5-10min显著升高Medical epistemology,在15min后会下降到黑暗水平;PIF1缺失突变体pif1和过表达株系OE-PIF1的H_2S含量在蓝光照射的15 min内无明显变化;PIF4缺失突变体pif4的H_2S含量在蓝光照射的15 min后有显著上升;过表达株系OE-PIF4的H_2S含量在蓝光处理10-15 min显著上升;突变体pif Q(PIF1,3,4,5基因缺失突变)的H_2S含量在蓝光照射15 min后有显著上升。2.蓝光对拟南芥胚轴H_2S产率的影响:野生型Col和pif1的H_2S产生速率在蓝光处理5 min时显著上升,继续光照之后迅速恢复到黑暗水平;而OE-PIF1和OE-PIF4的H_2S产率在蓝光照射10 min时有显著上升;pif4的H_2S产率在蓝光处理的15 min内无明显变化,突变体pif Q的H_2S产率蓝光处理10 min后有显著下降。3.体外实验体系未检测到His-DES1蛋白发生磷酸化修饰。4.蓝光处理导致Col和pif1的LCD和DES1基因表达水平下降;蓝光处理5 min后,pif4、OE-PIF4和pif Q的LCD和DES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升;蓝光处理15 min后,OE-PIF1的LCD和DES1表达水平显著上升。5.构建PIF1原核表达载体,纯化His-PIF1重组蛋白,经凝胶阻滞和体外Ch IP实验证明,重组His-PIF1蛋白可以与LCD、DES1基因启动子结合;以拟南芥PIFs基因过表达株系OE-PIF1-GFP、OE-PIF3-GFP、OEAlisertib-PIF4-GFP、OE-PIF5-GFP为材料,利用GFP抗体进行的体内Ch IP实验证明黑暗下PIF1和PIF4都可以与LCD基因启动子结合,蓝光照射10 min后,PIF1可以与LCD基因启动子结合,PIF4与LCD基因启动子的结合解除,蓝光照射20 min后,PIF1和PIF4与LCD基因启动子的结合均未检测到。结果表明:光敏色素互作因子PIF1和PIF4可以与LCD基因启动子结合,调节LCD基因表达,参与蓝光引起的拟南芥内源H_2S信号激活。蓝光对拟南芥内源H_2S信号的调节包括转录水平的LCD和DES1基因表达调节,PIF1发挥主要的激活作用。

食品用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泛基因组多态性及菌株间功能基因差异分析

益生菌是一类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和真菌.益生菌的鉴定一直是学界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传统的分类学方法只能做种属水平的鉴定,而基于基因组学分析可鉴定到种或株水平.本研究对公共数据库中记载的我国《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中的16种乳酸杆菌和5种双歧杆菌的基因组数据进行了全基因组比对分析,并应用核心基因平均核苷酸相似性(core genes average nucleotide identity, cANI)进行了物种的重新分类和鉴定方法探索.结果显示,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cANI值具有种属特异性,其中乳酸杆菌的cANI值在93.6%~99.6%之间,双歧杆菌的c ANI值在94.9%~98.1%之间,同时发现25株乳酸杆菌和1株两歧双歧杆菌有分类学错误.对24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7株乳酸杆菌和1Baricitinib细胞培养13株双歧杆菌基因组完成图的比对分析结果显示,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菌株间的差异基因数目最多可达436个,菌株间的cANI相似值最小可达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VE-822半抑制浓度ism, SNP).针对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分析显示,在目前用于食品生产的菌株中均未发现毒力相关基因,同时发现有20%以上的菌株携带不同种类的耐药基因.结论: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不同种的cANI值差异较大,有种属特异性,可用于益生菌的种属鉴定;同一物种不同菌株间的基因和SNP数目差异可用于菌株鉴定.

具有高亲和力和稳定性的人源性抗PD-L1二硫键稳定Diabody的制备

目的:对天然噬菌体抗体库进行筛选并对抗体进行体外亲和力成熟,获得高亲和力人源性抗PD-L1抗体,然后对该抗体进获悉更多行二硫键稳定改造,获得具有高亲和力和稳定性的人源性抗PD-L1的二硫键稳定Diabody。方法:首先以PD-L1重组蛋白为抗原在天然噬菌体Fab抗体库中筛选Fab抗体,其次分析结合能力较好的抗Poil biodegradationD-L1的Fab抗体可变区基因中的热点,通过对轻链、重链CDR3区的7处热点随机突变构建噬菌体抗体突变库,从中筛选出亲和力得到提高的抗体。最后在抗体骨架区引入两个二硫键,构建二硫键稳定的抗PD-L1的ds-Diabody,并在毕赤酵母GS115中进行表达。结果:该方法筛选获得了6株特异性抗PD-L1噬菌体Fab抗体,对结合能力较好的其中一株抗体CDR3区的热点进行随机突变,成功构建库容为1.14×10~8 CFU/mL的噬菌体抗体突变库,并从中筛选出亲和力提高约6倍的噬菌体抗体突变株。对该抗体骨架区进行二硫键引入,成功构建与表RAD001生产商达二硫键稳定的ds-Diabody。结论:构建的ds-Diabody比Fab抗体与PD-L1结合亲和力高、稳定性好,为药物开发、肿瘤治疗等研究PD-1/PD-L1途径提供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