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突变体库鉴定亚抑菌浓度头孢噻肟增强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

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体,对人类健康和畜牧养殖业构成严重威胁。头孢菌素类药物用于治疗沙门菌感染且效果良好,但该药物在临床的频繁使用极易导致抗生素呈现亚抑菌浓度状态,进而调控生物被膜的形成。目前,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影响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机制知之甚少,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亚抑菌浓度头孢噻肟可增强ST34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SH16SP46生物被膜形成,且1/8MIC(0.03125μg/m L)头孢噻肟增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最强。基于突变体库在正向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利用转座诱变技术,挖掘头孢噻肟增强生物被膜形成调控网络的重要相关基因,并探究其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突变体的筛选及转座子插入位点鉴定本研究利用转座诱变技术构建了包含13824个突变体的SH16SP46转座子插入突变体库。在添加和不添加1/8MIC头孢噻肟的M9培养基中鉴定4320株突变体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共筛选到32株亚抑菌浓度头孢噻肟诱导下生物被膜形成较WT显著下降的突变体。生长能力测定发现,slt、bcsB、bcsC、wecE、lpxP、yedQ、Ipatasertib供应商rpoS、hdfR、nlpD、rbsR、csgD、qseC和silS的单独失活不影响细菌在M9培养基中的生长。无头孢噻肟时,只有slt、bcsB、bcsC和wecE的失活未显著影响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因此slt、bcsB、bcsC和wecE在头孢噻肟增强生物被膜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2.slIron bioavailabilityt缺失对亚抑菌浓度头孢噻肟增强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究slt在1/8MIC头孢噻肟诱导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本研究构建了slt和amp G缺失株。无头孢噻肟时,Δslt和Δamp G的生物被膜形成与野生株(WT)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胞外基质水平和生长曲线也无明显差异;添加头孢噻肟时,Δslt和Δamp G的生物被膜形成和胞外基质此网站水平极其显著下降(P<0.0001),Δslt的生长被明显抑制。革兰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头孢噻肟处理下,Δslt菌体中央形成凸起,多数裂解;Δamp G胞膜多处也形成凸起。提示Slt有利于降低头孢噻肟对胞壁的损伤,维持菌体活力,这在亚抑菌浓度头孢噻肟增强生物被膜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3.bcsB、bcsC失活对亚抑菌浓度头孢噻肟增强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不管是否添加头孢噻肟,bcsB::Tn和bcsC::Tn的生物被膜形成和胞外基质分泌都较WT显著减少(P<0.01),但OD_(630)仍大于4ODc。此外,头孢噻肟仍可上调bcsB::Tn和bcsC::Tn生物被膜形成和胞外基质分泌。提示尽管纤维素是沙门菌生物被膜的主要胞外基质,但其分泌障碍不会严重破坏生物被膜形成,也不会阻断头孢噻肟诱导生物被膜形成增强。4.wecE失活对亚抑菌浓度头孢噻肟增强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无头孢噻肟时,wecE插入失活不影响菌体生长和生物被膜形成(P>0.05);添加头孢噻肟时,wecE::Tn的生物被膜形成、胞外基质产量极其显著下降(P<0.0001)。革兰染色发现,wecE::Tn形态缺陷。提示头孢噻肟作用下,Wec E参与的表面多糖合成在促进菌体黏附聚集中发挥重要作用。5.部分已筛选突变体表型鉴定lpxP、yedQ、rpoS、hdfR、nlpD、rbsR、csgD、qseC、silS的失活不仅显著减少细菌的生物被膜形成和胞外基质合成分泌,阻断头孢噻肟对生物被膜的诱导增强作用,且curli菌毛合成相关基因csgD、csg B的转录水平在9个突变体中均显著下调,提示lpxP、yedQ、rpoS、hdfR、nlpD、rbsR、csgD、qseC、silS突变通过下调curli菌毛合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抑制生物被膜形成。本研究成功构建了ST34鼠伤寒沙门菌SH16SP46阵列化突变体库,鉴定了头孢噻肟增强生物被膜形成相关的重要基因,这有助于更深入了解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为筛选有效靶标开发新型被膜菌抑制剂提供理论基础和试验依据。

疏肝解郁胶囊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舒肝解郁胶囊治疗抑郁症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神经功能以及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84例研究对象均选自该院2020年1月—2022年10月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以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舒肝解郁胶囊,两组患Technological mediation者均持续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较高;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以及记忆商数各项评分与血清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脑源性神经营养BMN 673临床试验因子(BDNF)水平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血清S100β、髓磷脂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Staurosporine配制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抑郁症患者加用舒肝解郁胶囊能够有效改善其认知功能,调节神经递质与神经功能,疗效显著。

调控乳酸水平的分子螯合物实现激素-光动力协同抗肿瘤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基于肿瘤组织的乳酸调控,设计一种二氢卟吩e6(Chlorin e6,Ce6)分子络合物用于乳腺癌的光动力治疗。采用GdCl3分别络合光敏剂Ce6和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生成Ce6-GdCl3-FAD,提高了 Ce6溶解度,FAD作为乳酸耗竭剂消耗肿瘤部位乳酸;同时包载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他莫昔芬发挥雌激素受体及乳酸转运体阻断,从而得到最终产物,即多功能激素-光动力协同治疗剂Ce6-GdCl3-FAD/Tam,可进一步在耗竭乳酸的同时,通过雌激素受体和乳酸转运体阻断,实现肿瘤乳酸的调控以及缓解肿瘤部位缺氧微环境,实现激素-光动力协同抗肿瘤作用。方法:(1)以GdCl3作为络合中心,络合Ce6作为光敏剂,FAD作为乳酸耗竭剂,他莫昔芬(Tamoxifen,Tam)作为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合成Ce6-GdCl3-FAD/Tam,通过紫外可见光谱(UV-Vis)、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XPS)、X射线能谱仪(EDS)等手段对目的物进行分析以验证其成功合成Entinostat分子量,通过TEM、SEM、马尔文粒径仪等对目的物形态、粒径、电位、元素等理化性质进行表征。(2)通过CCK-8法来评价单一组分FAD、Tamoxifen以及Ce6-GdCl3-FAD以及最终制剂Ce6-GdCl3-FAD/Tam对雌激素阳性细胞(ER+)MCF-7的细胞活性的影响;通过乳酸及H2O2浓度检测考察制剂对溶液及细胞中乳酸耗竭以及H2O2生成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法考察MCF-7对制剂摄取以及ROS表达的影响。(3)成功建立MCF-7原位乳腺癌模型,系统评价Ce6-GdCl3-FAD/Tam抑制原位乳腺癌生长的治疗效果,深入研究实现肿瘤部位乳酸耗竭与他莫昔芬激素治疗联合光动力疗法的协同作用。利用抑瘤曲线、活体成像、肿瘤组织TUNEL、Ki67染色指标评价本制剂抗肿瘤疗效;通过肿瘤部位乳酸以及H2O2浓度评价其乳酸耗竭作用;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考察肿瘤组织HIF-1α、CD31等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印记(Western Blot)测定肿瘤组织MCT-4以及γ-H2A.X的表达水平;通过对动物体重进行监测及重要器官质量、器官H&E染色、血常规和血生化分析评价制剂的生物安全性,为新型肿瘤靶向制剂的设计与激素-光动力协同治疗策略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结果:(1)合成的 Ce6-GdCl3、Ce6-GdCl3-FAD、Ce6-GdCl3-FAD/Tam 为类球形粒子,平均水合粒径~200nm,电位分别为-21.30mV、-20.45mV、-2.05mV,最终制剂Ce6-GdCl3-FAD/Tam接近电中性,EDS结果显示Gd均匀分布在粒子内部,UV-Vis结果显示制剂 Ce6-GdCl3-FAD 及 Ce6-GdCl3-FAD/Tam 拥有 Ce6 的特征峰(340-430nm,640-660nm)以及FAD的特征峰(300-500nm双峰),XPS显示制剂含有Gd4d的特征峰,代表制剂的成功合成。(2)本研究利用乳酸关键基团FAD耗竭乳酸,相较于传统乳酸脱氢酶/乳酸氧化酶稳定性更好,有利于实际应用;检测其对乳酸溶液浓度的影响,FAD及Ce6-GdCl3-FAD相较于对照组均有效消耗乳酸;同时他莫昔芬干扰乳酸外排,协同控制肿瘤微RSL3浓度环境乳酸浓度,在MCF-7细胞培养过程中,游离Tamoxifen及FAD和制剂Ce6-GdCl3-FAD、Ce6-GdCl3-FAD/Tam均有效耗竭乳酸,并促进H2O2的生成。通过CCK-8细胞存活率实验检测制剂对细胞的毒性,验证Tamoxifen仅对雌激素阳性细胞(MCF-7)具有毒性,而对雌激素阴性细胞(MCF-7 ADR)无明显毒性;Ce6-GdCl3-FAD在无激光条件下,对肿瘤细胞Semi-selective medium无明显毒性;Ce6-GdCl3-FAD/Tam对肿瘤细胞毒性较大,且在PDT干扰下毒性明显增强;共聚焦结果表明制剂相较于游离Ce6摄取增强;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制剂增强胞内ROS生成,有效杀伤细胞。(3)体内结果表明,Ce6-GdCl3-FAD/Tam+PDT有效抑制肿瘤生长,组织免疫荧光显示其抑制体内HIF-1α表达,有效缓解肿瘤缺氧微环境;CD31表达减少表明Ce6-GdCl3-FAD/Tam+PDT有效抑制血管新生,阻碍肿瘤发展进程;肿瘤组织乳酸浓度检测结果显示Ce6-GdCl3-FAD及Ce6-GdCl3-FAD/Tam均有效耗竭瘤内乳酸,生成H2O2,WB结果显示Ce6-GdCl3-FAD/Tam组肿瘤组织乳酸转运体MCT-4表达减少,调控肿瘤微环境内乳酸浓度,γ-H2A.X表达升高,抑制肿瘤生长;体重监测、血常规及血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重要器官相对质量及组织H&E结果显示对重要器官无明显毒性,显示出Ce6-GdCl3-FAD/Tam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结论:本课题构建一种联合光动力治疗与激素治疗的粒子Ce6-GdCl3-FAD/Tam,Ce6作为光敏剂被广泛应用,但其溶解度差成为应用中的主要限制,通过与GdCl3的络合提高了 Ce6的溶解度,其中FAD作为乳酸降解过程的关键基团,经我们初步验证具有体内外乳酸降解作用,有效调控肿瘤微环境乳酸;同时,激素药物Tamoxifen的加入通过干扰ER与雌激素的结合,并抑制MCT的表达,干扰肿瘤发展进程。成功构建的Ce6-GdCl3-FAD/Tam理化性质稳定、有效抑制肿瘤生长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实现激素-光动力协同治疗,同时Gd作为MRI常用的显影剂,有望实现影像治疗一体化。

依托咪酯联合不同剂量纳布啡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 研究依托咪酯联合不同剂量纳布啡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0例行MECT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点击此处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三组均静脉推注依托咪酯,在此基础上,高剂量组静脉推注纳布啡0.1 mg/kg,低剂量组静脉推注纳布啡0.05 mg/kg,对照组静脉推注生理盐水2 ml。比较三组患者麻醉前(T0)、麻醉诱导后(T1)、行MECT 1 min时(T2)、行MECT 5 min时(T3)、行MECT 10 min时(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水平,抽搐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苏醒时间,注射琥珀胆碱后肌阵挛严重程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0、T4时,三组SBP、DBP和HR组间两Oncologic treatment resistance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三组DBP和HR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SB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高剂量组SBP、DBP和HR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和对照组,且低剂量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和对照组的SBP、DBP和HR均明显NSC 127716 IC50高于本组T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的SBP、DBP和HR与本组T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时,高剂量组、低剂量组SBP、DBP均低于对照组,高剂量组SBP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HR低于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抽搐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注射琥珀胆碱后肌阵挛严重程度低于低剂量组和对照组,且低剂量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3%、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托咪酯联合纳布啡(0.1 mg/kg)在MECT精神分裂症中能够有效抑制电休克治疗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紊乱,稳定循环,减轻肌阵挛的严重程度,还能降低术后恶心呕吐、躁动、头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光响应型纳米体系的构建及肿瘤光协同免疫治疗研究

恶性肿瘤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致命的疾病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传统的放疗、化疗及手术治疗等方法仍然存在副作用大、易复selleckchem ZD1839发和转移率高等局限。光疗(包含光动力治疗和光热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因其对肿瘤消融率高、空间可控性强、对正常组织副作用小等优势而备受关注。然而传统的小分子光疗剂因药代动力学差等障碍严重限制了其在体内的应用。同时,单一的光动力或光热治疗模式仍面临困境,如瘤内乏氧环境会降低光动力的疗效,复杂的肿瘤微环境使其耐热性增强,大大减弱光热治疗效果。随着纳米技术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功能性纳米材料被用于肿瘤的光动力和光热治疗。其中基于纳米材料的光动力联合光热治疗系统效果尤为显著,一方面,光动力可以通过干扰肿瘤微环境来Medical data recorder加强肿瘤细胞对光热的敏感性,另一方面,光热产生的热量可以增加血流量,改善供氧,从而增强光动力治疗效果。虽然光动力和光热治疗的结合显著增强了疗效,但由于肿瘤易转移和复发,单纯的光疗方案仍然难以完全根除。肿瘤免疫治疗可通过刺激宿主免疫反应来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然而由于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效应,在实际治疗中效果微弱。为了突破单一治疗各自的局限性,可借助多功能纳米平台将光疗与免疫治疗结合,在光疗触发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同时,进一步结合免疫佐剂刺激免疫微环境。因此该协同治疗方法不仅能根除原发部位肿瘤,还能通过强大的免疫反应抑制肿瘤的转移和复发。然而,目前已知的相关纳米体系有限,构建多功能的光协同免疫治疗纳米材料仍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实现光动力和光热效应往往需要两种不同波长的光源,操作复杂。关于联合光动力和光热,且进一步整合Toll样受体激动剂的纳米体系报道较少,因此开发多功能、安全、高效的光协同免疫治疗纳米体系迫在眉睫。本文构建了三套新型光响应纳米系统,用于肿瘤的光治疗协同免疫治疗研究。首先,为了解决传统光疗剂靶向性、水溶性差等问题,论文首次以天然维生素核黄素(VB2)为原料,制备了具有绿色荧光的碳量子点(CDs)用于肿瘤光动力治疗。相较于VB2(水溶性0.08 mg/mL),该CDs具有更高的水溶性(10 mg/mL)和生物相容性,且产生ROS的效率为VB2的3.63倍,实现了肿瘤细胞水平的PDT高效治疗。由于单一的PDT治疗效果有效,为改进材料性能,我们进一步设计了基于四苯基卟啉锌的具有PDT、PTT双重功效的红色荧光碳点,之后将该CDs作为交联剂与醛基化透明质酸(HA-CHO)通过席夫碱反应,构建了可注射水凝胶体系(CD@水凝胶)。由于不再引入新的交联剂,该制备方案更为简便。测试结果证实该CD@水凝胶在光照下表现出良好的光热性能,光Compound 3抑制剂热转换效率为37%,同时能高效产生单线态氧,还具备良好的机械性和生物安全性。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均表明该水凝胶能通过PDT和PTT有效抑制肿瘤生长。为更好地激发机体免疫反应,我们构建了集PDT/PTT和免疫反应为一体的基于四苯基卟啉锌和二氧化硅的新型纳米平台(MPSNs)。一方面,该粒子可作为光疗剂,在单一激光照射下同时实现肿瘤的PDT和PTT;另一方面,丰富的介孔结构可以装载Toll样受体激动剂R837,改善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促进树突细胞的成熟,初步激发机体免疫反应。之后,通过进一步结合抗-PD-L1抗体,可阻断PD-1/PD-L1免疫检查点,从而显著提高T细胞的浸润,强化机体免疫反应。实验结果表明,该治疗模式不仅能根除原发部位肿瘤,还能通过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体内残余肿瘤细胞,有效抑制了肿瘤的转移和复发。

正念训练联合阿戈美拉汀片治疗网络成瘾伴发抑郁的临床效果

目的 观察正念训练联合阿戈美拉汀片治疗网络成瘾伴发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CL13900说明书月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网络成瘾伴发抑郁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均采用阿戈美拉汀片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正念训练疗法。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抑郁量表(HAMD)评估比较2组治疗前后焦虑与抑郁状态,使用上网情况调查表评估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网瘾状况,统计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HAMA、HAMD评分与上网情况调查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psychiatry (drugs and medicines)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均<0.01);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vs. 5.00%,χ~2=0.180,P=0.671)。结论 正念训练联合阿戈美拉Adezmapimod IC50汀片治疗网络成瘾伴发抑郁患者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及网络成瘾心理,且安全性高。

RA滑膜成纤维样细胞外泌体促进巨噬细胞向M1极化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样细胞(rheumatoid arthritis 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 RA-FLS)外泌体在调控巨噬细胞(macrophage, M■)极化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6例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患者和6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关节液和滑膜组织,流式微珠阵列(CBA)法检测关节液中M1和M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滑膜中外泌体标志物CD9的表达;分离培养原代RA-FLS和OA-FLS并提取上清液外泌体,使用Western印迹法和粒径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 NTA)鉴定;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和CBA法分别检测OA-FLS和RA-FLS外泌体对M1和MDevice-associated infections2型极化分子mRNA水平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 RA关节液中M1型细胞因子IL-1β、IL-6、IL-8及M2型细胞因子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OA组;RA滑膜中CD9高表达;RA-FLS分泌的外泌体较OA-FLS明显增多;RA-FLS外泌体刺激M?后,细胞M1型极化分子mRNA表达和细胞因子分泌均增加。结论 RA-FLS外获悉更多泌体促进M■更多向M1极化。

NbRAF2互作蛋白筛选及功能分析

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病毒(poleroviruses)寄主范围非常广泛,能够侵染十字花科、葫芦科、禾本科等多个科的植物,引起严重病害,对一些经济重要性作物在生产上造成严重损失。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Br YV)是一种能够侵染十字花科的Polerovirus病毒。前期研究寻找更多表明NbRAF2(Rubisco Assembly Factor 2)负调控Br YV-A的侵染,超表达细胞核中的NbRAF2增强对Br YV-A的抗性。目前,NbRAF2参与调控生物胁迫(抗病毒)的生物学功能及抗病作用机制MK-2206 MW尚不清楚。本研究在已有基础上,主要围绕NbRAF2蛋白展开研究,筛选NbRAF2的互作寄主蛋白,对互作蛋白功能及抗病性进行初步的研究与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NbRAF2互作寄主蛋白筛选和验证自激活试验证明NbRAF2蛋白不具有自激活活性。将NbRAF2作为诱饵用于酵母文库筛选试验,筛选到的候选互作蛋白(RAF2 interacting protein,RIP2)如下:蛋白激酶相关蛋白(RIP2-1)、富含半胱氨酸/组氨酸的结构域蛋白(RIP2-2)、前折叠素(RIP2-3)、蛋白磷酸酶(RIP2-4)、PPPDE家族蛋白(RIP2-biodiesel production5)。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Yeast Two Hybrid,Y2H)、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 FC)和免疫共沉淀技术(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证明NbRAF2蛋白与RIP2-1、RIP2-2、RIP2-3、RIP2-4和RIP2-5在体内外均存在互作关系。2.NbRAF2互作蛋白的抗感病毒活性验证利用农杆菌介导烟草瞬时表达系统,分别过表达互作蛋白RIP2-1、RIP2-2、RIP2-3、RIP2-4和RIP2-5并接种Br YV-A,检测Br YV-A积累量,结果表明RIP2-1、RIP2-3和RIP2-4对Br YV-A积累量没有明显影响,不具有抗Br YV-A活性,RIP2-2和RIP2-5显著抑制Br YV-A积累,具有明显的抗Br YV-A活性。结合以上结果,为了进一步探究RIP2-2和RIP2-5抑制Br YV-A积累的作用机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R1(pathogenesis-related gene 1)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分别过表达RIP2-2和RIP2-5均能显著上调PR1表达水平。3.NbRAF2及突变体(NLS-NbRAF2)的转基因材料获得与初步鉴定以pCAMBIA1381为基础载体,构建含有NbRAF2及NLS-NbRAF2的超表达载体p CAMBIA1381-NbRAF2及p CAMBIA1381-NLS-NbRAF2。利用根癌农杆菌GV3101介导进行烟草遗传转化,获得NbRAF2及突变体NLS-NbRAF2转基因植物材料。对T_0代转基因株系进行PCR检测和蛋白水平鉴定,最终获得NbRAF2转基因植株3株、NLS-NbRAF2转基因植株2株。本论文筛选并验证了RIP 2-1、RIP 2-2、RIP 2-3、RIP 2-4和RIP 2-5五个NbRAF2互作蛋白,RIP2-2和RIP2-5过表达诱导PR1上调,并显著抑制Br YV-A积累。推测RIP2-2和RIP2-5能够与NbRAF2互作形成复合体,共同调控PR1表达,进而调控寄主对Br YV-A抗性。综上,这些结果为进一步解析NbRAF2抗病毒机制提供重要数据,对获得新的潜在的植物抗病基因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靶向SHCBP1增效阿帕替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研究

目的: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阿帕替尼(Apatinib)是治疗胃癌的重要靶向药,然而其抗胃癌血管生成的敏感性有待提高。本研究旨在探索SHCBP1在阿帕替尼抑制胃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为开发增效阿帕替尼治疗胃癌的新疗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首先,分离8株来自不同供体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通过血管形成实验筛选对阿帕替尼敏感性不足的血管内皮细胞株,蛋白免疫印迹验证SHCBP更多1表达量与阿帕替尼敏感性的相关性。以SHCBP1敲除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和体外培养的Shcbp1敲除鼠主动脉为模型,探究敲除SHCBP1对阿帕替尼抑制血管生成效果的作用。随后,通过虚拟对接和微量热泳动从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TFBG)及其结构类似物中筛选靶向SHCBP1-PLK1复合体的最佳抑制剂。最后通过细胞增殖、血管形成、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新生实验及胃癌细胞异种移植模型,探究抑制剂增效阿帕替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进而治疗胃癌的作用。结果:对8株血管内皮细胞筛选发现,阿帕替尼抑制血管生成效果差的细胞株其SHCBP1显著高表达,SHCBP1的表达量与阿帕替尼敏感性呈负相关。与野生型相比,敲除SHCBP1的血管内皮细胞及小鼠主动脉环,对阿帕替尼抑制血管生成更为敏感。随后,利用虚拟对接和微量热泳动筛选出靶向SHCBP1-PLK1复合体的最佳抑制剂为TFBG。细胞增殖、血管形成实验及鸡胚Gefitinib IC50绒毛尿囊膜血管新生实验发现,TFBG可提高阿帕替尼抑制血管生成的能力。胃癌imaging genetics细胞异种移植模型实验结果表明,TFBG联合阿帕替尼可显著抑制胃癌生长。结论:SHCBP1可调节阿帕替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敏感性,SHCBP1-PLK1抑制剂TFBG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增强阿帕替尼治疗胃癌的效果。

肝细胞癌靶向及免疫治疗的临床实践和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第一部分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相关治疗的临床队列研究第一节仑伐替尼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加或不加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背景在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uHCC)的治疗方面,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包括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等局部治疗取得了较快的进展。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的结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协同杀死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为了评估在基于TACE和仑伐替尼治疗方案上联合或者不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抑制剂在uHC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我们进行了这项回顾性研究。研究方法我们从2017年9月至2022年2月期间纳入了 65名uHCC患者。其中45名uHCC患者接受了 PD-1抑制剂和仑伐替尼联合TACE(PD-1-lenv-T组)治疗,20名患者接受了仑伐替尼联合TACE(Lenv-T组)治疗。研究者根据修改后的实体瘤反应评价标准(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mRECIST标准)来评估疗效。通过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5.0版(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version 5.0,CTCAE V5.0)来评估安全性。研究结果PD-1-Lenv-T 组(n=45)的中位总生存时间(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显著长于 Lenv-T组(n=20,26.8 vs.14.0 个月;P=0.027)。PD-1-Lenv-T 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 11.7 个月[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7.7-15.7],Lenv-T 组为 8.5 个月(95%CI:3Microbubble-mediated drug delivery.0-13.9)(P=0.028)。根据mRECIST标准,PD-1-Lenv-T组和Lenv-T组的客观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分别为 44.4%和 20%(P=0.059),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 93.3%和 64.0%(P=0.003)。不良反应(adverse events,AEs)的类型和频率在两组之间基本一致。研究结论我们的结果表明,PD-1抑制剂的早期联合治疗对uHCC患者具有可控的毒性和较好的疗效。第二节ALPPS与基于仑伐替尼和经动脉化疗栓塞的全身治疗在不可切除肝细胞癌中的比较:一项回顾性研究研究背景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ing and portal vein occlus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也改善了 uHCC 的可切除性。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比较ALPPS与基于TACE联合仑伐替尼的全身治疗对uHCC的疗效。本研究旨在uHCC患者中,比较ALPPS与系统性治疗的疗效和预后情况,为其治疗选择提供可靠参考。研究方法这项回顾性研究根据纳排标准从2015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共纳入了 58名uHCC患者,其中23人接受ALPPS治疗(ALPPS组),35人接受基于TACE联合仑伐替尼的系统性治疗(systemic treatment,ST组),在ST组中,有26人在接受仑伐替尼和TACE的同时,还接受了 PD-1抑制剂治疗。主要评估终点是OS。同时分别评估ALPPS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ST组患者的PFS。研究结果ALPPS 组患者的 mOS 为 60.73 个月(95%CI:7.76-113.71),ST 组患者的mOS为17.93个月(P=0.08,95%CI:1.41-34.46)。以随访时间6个月为分界值时,landmark分析显示,6个月后ALPPS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ST组[P=0.02,危险比(hazard ratio,HR)=0.20,95%CI:0.04-0.90]。ALPPS 组的中位 DFS 为 15.0 个月(95%CI:0.0-32.2),ST 组的中位 PFS 为 13.2 个月(95%CI:0.Lorlatinib化学结构91-25.4)。年龄≥ 55 岁(P=0.0058,HR=3.38,95%CI:1.42-8.03)和门静脉瘤栓的存在(P=0.0106,HR=2.91,95%CI:1.28-6.6)是 uHCC 患者 OS 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本研究的分析表明在长期生存率方面,ALPPS比基于TACE联合仑伐替尼的全身治疗有更好的潜力,但可能会在短期内导致更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二部分肝细胞癌基因组不稳定性相关lncRNA预后模型的开发和验证研究背景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可通过影响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在多种癌症类型的启动和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基因组不稳定性相关的lncRNAs在HCC中的作用仍不清楚。因此,我们通过结合体细胞突变数据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的RNA-Seq数据来筛选与HCC基因组不稳定性相关的lncRNAs。研究方法我们利用TCGA数据库中HCC队列的基因数据,首先通过体细胞突变数据计算了每个样本的突变总数,分类出基因组不稳定性相关的lncRNAs,随后使用lncRNA表达数据、mRNA表达数据和microRNA表达数据来构建竞争性内源性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网络。将 HCC 样本被随机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集中通过单变量Cox回归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筛选出与基因组不稳定性相关的lncRNAs,并在验证集中验证。同时我们还用R包“CIBERSORT”计算了每个病人的免疫评分,并探讨了肝细胞癌中基因组不稳定性与免疫微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我们建立了一个包括ZFPM2-AS1和MIR210HG的基因组不稳定性相关lncRNA 模型(genomic instability-related lncRNA model,GLncM)用于预测的HCC预后情况,并Docetaxel纯度在验证集中验证了该模型的稳健性。为了进一步评估了 GLncM的预测性能,我们将其与之前文献中的HouLncM和SunLncM模型进行比较,发现GLncM模型在0.5年、1年、3年和5年时对HCC患者生存时间的预测均明显高于另外两个模型。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证明GLncM模型可以作为HCC预后的有效指标,为评估HCC患者的预后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和策略。第三部分探索在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中能够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前瞻性研究第一节比较基线68Ga-FAPI和18F-FDG PET/CT对PD-1抑制剂和仑伐替尼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疗效和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研究背景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有助于免疫抑制并导致对免疫疗法的抵抗。此研究旨在比较镓68标记的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抑制剂(Gallium 68-labeled 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 inhibitor,68Ga-FAPI)PET/CT 和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CT 基线指数在接受 PD-1抑制剂联合仑伐替尼治疗的uHCC患者的治疗反应和在生存预测中的作用。研究方法在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共招募了 22名接受使用PD-1抑制剂和仑伐替尼联合治疗的uHCC患者,在基线和2-3程治疗后接受18F-FDG和68Ga-FAPI PET/CT检查。基线PET/CT的半定量指标被测量为FDG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ax)、代谢肿瘤体积(Metabolic tumor volume,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otal lesion glycolysis,TLG)、FAPI SUVmax、FAPI 摄取强烈的肿瘤体积(FAPI-avid tumor volume,FTV)和总病灶 FAP(total lesion FAP,TLF)表达。主要终点是治疗后的持久/非持久临床获益(durable/non-durable clinical benefit,DCB/NDB),次要终点是 PFS 和 OS。研究结果在招募的所有患者中,联合治疗的ORR为32%(7/22)。中位PFS和OS分别为4.8个月(95%CI:1.5-8.5)和 14.4个月(95%CI:12.2-16.6)。NDB患者的FTV和TLF明显高于DCB患者,而FDG参数在两组中有所重叠。较高的FAPI摄取肿瘤负担(FTV>230.46mL或者TLF>961.74 SUVbw*mL)能预测更短的PFS(4.0个月 vs.13.5个月;P=0.016)和OS(7.8个月vs.未达到;P=0.030)。代谢性肿瘤负担较高的患者(MTV>206.80 mL或者TLG>693.53 SUVbw*mL)往往有较短的OS(P=0.085)。在多变量分析中,较高的FAPI摄取肿瘤负担(P=0.020,HR=3.88,95%CI:1.26-12.01)和大血管侵犯(P=0.039,HR=4.00,95%CI:1.06-15.14)是PF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较高的FAPI摄取肿瘤负担(P=0.035,HR=5.92,95%CI:1.19-29.42)和骨转移的存在(P=0.022,HR=5.88,95%CI:1.33-25.93)是uHCC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基线时68Ga-FAPI PET/CT上的体积指数是潜在的独立预后因素,可预测接受PD-1抑制剂和仑伐替尼联合治疗的uHCC患者的DCB、PFS和OS。基线时68Ga-FAPI PET/CT可能有助于筛选出能在联合治疗中获益的uHCC患者。第二节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中外周血免疫相关蛋白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探索性小样本前瞻性研究研究背景近年来免疫治疗为uHCC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格局,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中获益。已知的可以用来预测免疫治疗反应的有PD-L1表达水平、肿瘤突变负荷等,但由于其在HCC组织中的低表达,其预测结果仍不够可靠。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能在uHCC中预测免疫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方法在这项小样本的前瞻性探索性研究中,我们共纳入了 10名初治的uHCC患者,收集了 27份靶向免疫治疗前后的血浆样品,利用Olink技术分析了外周血中92个肿瘤免疫相关的蛋白质变化。我们根据mRECIST标准对治疗反应进行评估。研究结果我们对所有患者进行了生存分析,中位随访时间为11.6个月(95%CI:9.7-13.4个月)。所有患者的mOS为10.4个月(95%CI:6.9-13.9个月),mPFS为5.2个月(95%CI:0-13.7个月)。对DCB和NDB组的患者基线时外周血中的蛋白水平进行分析,发现相比于NDB组,DCB组ARG1和CXCL11的水平较高,ADGRG1的水平则相反。在DCB组中,治疗后血浆中IL-15、IL-8、VEGFR2、Tie2、ANGPT2和Gal-1相较于基线时下降。在NDB组中,治疗后血浆中ADGRG1 下降。研究结论在uHCC患者中,外周血中免疫相关蛋白有望成为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新的生物标志物,但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