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红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靛红衍生物易透过血脑屏障,具有包括抗菌、抗结核和抗肿瘤在内的多种生物活性。构-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靛红N-1位、C-3位和C-5位取代基对其生物活性及药代动力学性质等影响显著,故对N-1位、C-3位和C-5位进行结构修饰是近年来该领域最主要的研究方向。本课题组近年来对靛红进行了多种结构修饰,并筛选出若干具有深入研究价值的候选物。作为对这一设计思想的进一步延伸,Hepatic organoids我们在设计合成新型靛红类杂合体时,也以修饰N-1位、C-3位和C-5位为主。苯并呋喃和青蒿素衍生物也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且安全性良好,将靛红与苯并呋喃和青蒿素母核杂合是研发起效快、疗程短、抗耐药、无药物相互作用且毒副作用低的先导化合物的有效策略。因此,本论文研究工作分以下两方面展开:鉴于苯并呋喃衍生物不仅具有广谱的体外抗菌活性和抗结核活性,而且显示出良好的体内理化、毒理和药理特性,本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不同长度的烷基连接子的靛红-苯并呋喃杂合体,初步评价了它们的体外抗菌和抗分枝杆菌活性以及对VERO细胞的毒性。初步研究发现,靛红-苯并呋喃杂合体对所有测试的包括耐药性MRSA和MRSE在内的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表现出相当强的抗菌作用。构-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靛红C-3位的羰基和长烷烃连接子对抗菌活性有利。其中,代表物I-17和I-35具有出良好的抗菌活性,二者对绝大多数所测试的革兰阴性和阳性菌的MIC值≤1μg/m L,且对革兰阳性菌的体外活性与万古霉素(MIC:0.5~4μg/m L)相当,对革兰阴性菌的活性则仅略低于环丙沙星(MIC:≤0.03~0.5μg/m L)。此外,大多数靛红-苯并呋喃杂合体也表现出相当强的体外抗结核活性(对药敏型和耐药型MTB的MIC分别为<0.016~0.218μg/m L和0.062~14.15μg/m selleck产品L),且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其中,活性最高的杂合体I-35(MIC分别为<0.016、0.062和0.16μg/m L)是一线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和异烟肼的4.8倍和≥48倍,但其药代性质不如TAM16和环丙沙星。尽管如此,杂合体I-35仍可作为先导物进一步优化。二氢青蒿素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且构-效关系显示,对靛红-二氢青蒿素而言,靛红和二氢青蒿素之间的连接子对活性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本文设计了一系列不同烷烃羧酸酯连接的靛红-二氢青蒿素杂合体,并评估了它们对药敏性(MCF-7和MDA-MB-231)和多药耐药乳腺癌(MCF-7/ADR和MDA-MB-231/ADR)细胞系的抗增殖活性。结果显示,这类杂合体对药敏型和耐药型乳腺癌细胞系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构-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烷基羧酸酯的碳链长度与活性息息相关,且短链连接子对活性有利。代表物II-7、II-14和II-17对MDA-MB-231的活性与阿霉素相当,且对耐多药乳腺癌细胞系也表现出优异的抑制活性(IC_(50)<10μM),提示这类杂合体具有克服耐药性的潜力。此外,这三个杂合体(IC_(50)>100μM)对正常乳腺细胞MCF-10A无毒性作用。因此,这三个杂合体具有此网站进一步研究的潜力。总之,通过以上研究工作共合成了93个化合物,新化合物的结构均经~1H NMR和MS确证,部分目标物还经~(13)CNMR进一步确证。本论文的研究工作进一步丰富了该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为下一步的合理设计提供实践基础。

丙戊酸通过调控DNA复制损伤应答增强羟基脲对苯并蒽诱导的乳腺肿瘤防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一类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经确认其中一些化合物具有致癌作用。关于PAHs致癌性的干预与治疗一直备受重视。肿瘤治疗有多种措施,化疗是其中重要的手段。羟基脲(Hydroxyurea,HU)是一种常见的化疗药物被用于治疗乳腺癌等多种肿瘤,HU是核糖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DNA复制造成单断端的DNA双链断裂(one-end DNA double strand breaks,one-end DSBs),导致 DNA 复制损伤,达到杀伤肿瘤的作用。由于单一的药物治疗会引起肿瘤耐药性的发生,因而揭示药物耐受的机制以及发现能特异性干预致耐药靶点的制剂以增强药物杀伤肿瘤的作用,是该领域研究热点,这对PAHs致癌性干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应答HU诱发的DSBs中,机体会启动DNA损伤修复和细胞周期S期阻滞两种机制以修复损伤的DNA,认为这两种机制可能是导致肿瘤对HU耐受的主要原因。课题组前期研究证明高度磷酸化的复制蛋白A2(Hyperphospharylation of Replication Protein A 2,pRPA2)介导的重组酶 Rad51(Rad51)-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通路能特异性地参与HU诱导的单断端的DSBs的修复。HU诱导的细胞周期S期阻滞则直接与检查点激酶-1(Checkpoint kinase-1,Chk1)的激活(Chk1磷酸化,pChk1)状态密切相关。已知pChk1可被ATR(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Rad3相关激酶)激活,导致细胞滞留在S期,以便损伤的DNA修复。由于去磷酸化是使检查点激酶失活的最直接的方法,有理由推测Chk1的去磷酸化过程也可能参与了 S期阻滞的调控,但是目前尚未见相关的报道。有研究提示磷酸酶2A(Phosphatase2A,PP2A)是调控蛋白去磷酸化的关键磷酸酶,PP2A的B调节亚基PPP2R2A缺陷使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对Chk1抑制剂更敏感,本课题创新性地提出PPP2R2A寻找更多可能参与了 Chk1去磷酸化调控的科学假设,进一步推测Chk1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调控机制都可能参与了 HU诱导的S期阻滞。发现能特异性靶向干预HU诱发的DNA损伤修复和S期阻滞两种机制的制剂,以解除肿瘤对HU耐受和增强肿瘤对其敏感性,是该领域研究中关键问题之一。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作为Ⅰ类和Ⅲa类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deacetylase inhibitor,HDACi),是临床上用于治疗癫痫病的药物。课题组前期研究在细胞水平上证明VPA能增敏HU杀伤肿瘤的作用,但VPA增敏作用是否能通过靶向干预HU诱发的DNA损伤修复和S期阻滞细胞两种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课题组前期已经应用PAHs中具有代表性的环境致癌物二甲基苯并[a]蒽(7,12-dimethylbenz[a]anthracene,DMBA)成功建立了原发性乳腺癌动物模型以及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细胞模型,本研究拟应用已建立的这两种模型,围绕VPA增敏HU杀伤肿瘤的作用,开展以下研究:(1)VPA如何靶向抑制pRPA2-Rad51-HR修复通路以降低HU诱发的修复DNA损伤能力;(2)磷酸酶PPP2R2A是否能调控Chk1的去磷酸化并参与细胞周期S期阻滞的调控,以及VPA是否也能靶向激活PPP2R2A-Chk1信号轴以解除HU诱发的细胞周期的阻滞;(3)VPA对HU所致的正常组织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4)通过乳腺癌组织芯片和乳腺癌公共数据库,研究pRPA2、PPP2R2A和Chk1等关键蛋白分子可能的临床意义。第一章 丙戊酸增强羟基脲对苯并蒽诱导的乳腺肿瘤防治作用的影响研究目的首先应用本课题组前期建立的DMBA诱导的原发性乳腺癌动物模型和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细胞模型,研究VPA对HU防治乳腺肿瘤组织细胞的作用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RNA-seq分析找出肿瘤细胞中差异明显的基因。在应答HU诱导的DNA复制损伤条件下,用克隆形成实验、苏木素和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彗星实验、流式细胞术和DNA Fiber实验来检测VPA对肿瘤组织细胞生长、DNA损伤、HR修复、细胞周期S期阻滞、DNA合成和细胞周期检查点激酶的影响。研究结果肿瘤细胞中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基因如Chk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yclin-dependentkinases,CDK1)等显著升高。在应答HU诱导的DNA复制损伤条件下,VPA进一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促进肿瘤组织细胞坏死,VPA增加 DNA 损伤标志物 γH2AX 和 P53 结合蛋白 1(P53 binding-protein 1,53BP1)的表达、增加彗星拖尾长度,抑制HR修复蛋白pRPA2(S33)、pRPA2(S4/8)和Rad51的活性,VPA减少细胞周期S期阻滞和增加DNA合成速率,以及降低ATR、pChk1、WEE1和pCDK1-Y-15细胞周期检查点激酶的蛋白水平。第二章丙戊酸增强羟基脲对苯并蒽诱导的乳腺肿瘤防治作用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拟从HU诱发的DNA损伤修复和细胞周期S期阻滞两方面研究VPA增强HU杀伤肿瘤的机制。关于DNA损伤修复机制,探讨结构特异性内切酶MUS81对pRPA2的调控作用,以及VPA是否通过MUS81-pRPA2信号轴调控HR修复。关于细胞周期S期阻滞机制,通过探索PPP2R2A和Chk1蛋白之间的关系,建立PPP2R2A-Chk1调控细胞周期信号轴,以及VPA对该信号轴的影响。还研究pRPA2(S4/8)、PPP2R2A和pChk1-S317在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确定这些关键蛋白分子的临床意义。研究方法在应答HU诱导的DNA复制损伤条件下,用克隆形成实验、CCK8、RT-PCR、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彗星实验、siRNAs转染、CRISPR/Cas9基因敲除、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研究VPA对HR修复蛋白的调控是否依赖于MUS81-pRPA2信号轴,VPA对细胞周期S期的调控是否依赖于PP2A(PPP2R2A)-Chk1信号轴,VPA是否通过抑制HDAC1/2是调控PPP2R2A。采用CO-IP、蛋白半衰期检测实验、Denaturing-IP、Western blotting、流式和CCK8实验检测PPP2R2A和Chk1蛋白之间的关系,以及PPP2R2AD197和N181对Chk1去磷酸化和VPA调控细胞周期的影响。使用人乳腺癌组织芯片和Kaplan-Meierplotter 数据库研究 pRPA2(S4/8)、PPP2R2A Lapatinib核磁和 pChk1-S317 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在应答HU诱导的DNA复制损伤条件下,VPA通过pRPA2加剧DNA损伤、抑制肿瘤细胞HR修复和细胞存活;MUS81能够调控pRPA2-Rad51信号轴,且VPA通过下调MUS81-pRPA2信号轴抑制肿瘤细胞的HR修复;PPP2R2A-Chk1信号轴,且VPA通过该信号轴抑制肿瘤细胞的存活、减少细胞周期S期阻滞、降低检查点激酶的磷酸化水平。PPP2R2A和Chk1在同一个蛋白复合物上,PPP2R2A的缺失使Chk1蛋白更加稳定。PPP2R2A能够促进pChk1-S317和pChk1-S345的去磷酸化。PPP2R2A中D197和N181这两个氨基酸位点对Chk1磷酸化和VPA调控细胞周期的作用至关重要。VPA通过抑制HDAC1/2在转录后水平负调控PPP2R2A。pRPA2network medicine(S4/8)高表达的患者生存期较差。乳腺癌组织中PPP2R2A和pChk1-S317呈负相关,pChk1-S317高表达或PPP2R2A低表达的乳腺癌患者生存期较差。第三章 丙戊酸减少羟基脲对正常组织细胞毒性作用与其机制的研究研究目的探讨VPA减少HU对正常组织细胞毒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为VPA的安全性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研究方法在应答HU诱导的DNA复制损伤条件下,用克隆形成实验、CCK8、免疫荧光、彗星实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术、DNA Fiber、RT-PCR、siRNAs转染和Western blotting等实验来检测VPA对正常组织细胞生长、DNA损伤、HR修复、细胞周期、DNA合成和细胞周期检查点激酶等的影响;PP2A(PPP2R2A)-Chk1信号轴以及PPP2R2AD197和N181氨基酸位点对VPA调控细胞周期的影响;VPA通过抑制HDAC1/2是如何调控PPP2R2A。研究结果对于正常组织细胞,在应答HU诱导的DNA复制损伤条件下,VPA能够减轻正常组织细胞的损伤,恢复大鼠的体重;VPA降低DNA损伤标志物γH2AX和53BP1的表达,减少细胞彗星拖尾长度;VPA进一步增加HR修复蛋白pRPA2(S4/8)和Rad51的表达;VPA进一步增加细胞周期S期阻滞,减少DNA合成速率,增加细胞周期检查点激酶的蛋白水平;VPA通过PPP2R2A-Chk1信号轴增加正常细胞在细胞周期S期的阻滞,以及PPP2R2A的D197和N181两个位点在VPA调控细胞周期中至关重要;VPA还通过抑制HDAC1/2在转录后水平正调控PPP2R2A。研究结论1.VPA通过抑制HR修复、减少细胞周期S期阻滞来增强HU杀伤苯并蒽诱导的乳腺肿瘤组织细胞,同时VPA通过促进HR修复、增加细胞周期S期阻滞来降低HU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毒性。2.VPA能靶向抑制MUS81-pRPA2-HR修复通路以降低肿瘤细胞中HU诱发的修复DNA损伤能力,并靶向激活PPP2R2A-Chk1信号轴以解除HU诱发的细胞周期S期阻滞,同时VPA通过干预PPP2R2A-Chk1信号轴增加HU诱发的正常细胞S期阻滞。3.VPA通过PPP2R2A D197和N181这两个氨基酸位点来解除HU诱发的肿瘤细胞S期阻滞、促进Chk1去磷酸化,同时VPA通过这两个位点增加HU诱发的正常细胞S期阻滞、减少Chk1去磷酸化。4.VPA通过抑制HDAC1/2在转录后水平调控PPP2R2A。5.pRPA2高表达、PPP2R2A低表达和pChk1-S317高表达与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不同稀释介质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的影响

目的 确定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immune-epithelial interactionsg)定量检测中影响稀释结果的主要物质成分,为HBsAg稀释液的选择提供思路。方法 分别使用生理盐水,50 g/L小牛血清白蛋白(BSA)、15 g/L小牛血清球蛋白(BGG)以及阴性血清对101份HBsAg阳性样本进行3倍稀释,计算稀释带来的偏差。分别将BSA和BGG配制成不同浓度稀释液,对10份HBsAg阳性样本进行3倍稀释,分析稀释后检测结果差异。分别使用生理盐水,50 g/L的BSA、15 g/L的BGG以及阴性血清对15例HBsAg阳性样本进行3倍稀释,然后分别将反应总时间控制在32 min、62 min、77 min和92 min,分别计算62 min、77 min和92 min检测结果相对于32 min检测结果的比值(即增VX-445幅),比较不同稀释组在92 min时的增幅。结果 15 g/L的BGG稀释所得的回收率偏差最小。BSA不同浓度之间的稀释结果无明显差异,而BGG不同PLX-4720价格浓度之间稀释结果成负相关。15 g/L的BGG稀释组在92 min相对于32 min的检测浓度的增幅最大。结论 15 g/L BGG作为HBsAg稀释液效果较为理想。

解淀粉芽孢杆菌Sneb709生物膜形成能力相关基因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生防菌发挥生防作用的前提是在寄主植物以及其他生境稳定定殖,而定殖能力与其生物膜形成能力、运动能力等密切相关。研究生物膜形成能力相关基因并明确其在定殖中的功能,有助于明确生防菌的作用机理。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Transmembrane Transporters抑制剂us amyloliquefaciens) Sneb709是本实验室从番茄上分离获得的一株有效防治根结线虫病的有益芽孢杆菌,能在番茄植株上稳定定殖,应用前景广阔。为了深入研究影响该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基因,明确其生防机制,本实验室前期已成功构建了B.amyloliquefaciens Sneb709 TnYLB-1转座子随机插入突变体库。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表型检测,鉴定B.amyloliquefaciens Sneb709中影响生物膜形成能力基因,探究其在番茄叶内部和根内部定殖能力、对番茄促生长和防治南方根结线虫效果的影响。本研究以已筛选获得的364株生物膜形成能力显著selleck STM2457降低突变体为基础材料,通过随机插入突变体的验证、反向PCR和测序分析,确定转座子分别插入32个基因,其中参与抗生素生物合成的基因3个、参与细菌细胞代谢的基因8个、合成运输蛋白的基因10个、调控因子5个、未知功能基因6个。其中,转座子分别插入narI和rspA后,生物膜形成能力显著下降。而且,目前尚未见narI和rspA与生防解淀粉芽孢杆菌定殖相关性的报道。因此,本研究以narI和rspA为研究对象,成功构建了narI和rspA缺失突变体ΔnarI (pBE2)、ΔrspA (pBE2)和互补菌株ΔnarI(pBE2I)、ΔrspA (pBE2A)。与Sneb709 (pBE2)相比,缺失突变体ΔnarI(pBE2epigenetic biomarkers)、ΔrspA(pBE2)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和swarming能力显著下降,互补菌株ΔnarI (pBE2I)、ΔrspA (pBE2A)可恢复到野生型水平,表明narI和rspA促进B.amyloliquefaciens Sneb709生物膜的形成和swarming运动能力。在温室条件下,与Sneb709 (pBE2)相比,缺失突变体ΔnarI(pBE2)、ΔrspA(pBE2)在番茄叶内部和根内部的定殖和促番茄生长能力显著下降,防治根结线虫病效果显著降低,互补菌株ΔnarI(pBE2I)、ΔrspA(pBE2A)与Sneb709 (pBE2)无差异,表明narI和rspA影响B.amyloliquefaciens Sneb709的定殖能力、对番茄的促生长作用及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解析B.amyloliquefaciens Sneb709生物膜形成途径,为深入研究该菌株的定殖和生防机制奠定基础。

肺泡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在特发性肺纤维化中的相互作用

肺泡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受到了肺组织的严格调控,而细胞间通信(cellular crosstalk)的失衡往往导致多种肺部疾病的发生。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为肺部胶原过度沉积。肺泡上皮细胞与巨噬细胞在肺纤维化的局部炎症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PEG300小鼠损伤后的肺泡上皮细胞会启动一系列免疫应答,以此修复肺组织结构,然而,在IPF中免疫环境的紊乱往往导致修复方向的转变。这种紊乱可能导致炎症反应的持续存在,进VP-16体外而促进纤维化过程的进行,最终导致肺组织recent infection的瘢痕化和功能受损。目前尚不清楚IPF中异常的细胞交互如何导致病理性修复,因此,探究肺泡上皮细胞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可能为IPF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现就肺泡上皮细胞屏障的损伤与巨噬细胞过度激活的机制及二者间信号的传递如何影响肺部促纤维化环境作一概述。

水稻颖壳异常突变体ah1的鉴定与候选基因分析

【目的】水稻是世界性的粮食作物,其籽粒形态直接影响水稻的最终产量和营养品质,进而影响其经济价值。此外,水稻花发育与籽粒形态又具有复杂的相关性,探究新的水稻花发育调控基因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可以为培育籽粒更大、更饱满的水稻品种奠定基础。【方法】在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yl sulfonate,EMS)诱变西大1B(籼稻保持系)得到的突变体库中鉴定到一个颖壳和浆片发育异常且矮化的突变体abnormal hull 1(ah1);观www.selleck.cn/products/gw4869察并统计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农艺性状;选取各个时期的小穗,对突变体的组织学、形态学变化进行分析;采用ah1和籼稻温敏不育系56S构建F2分离群体,并将其用于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提取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幼穗RNA并将其反转录为cDNA,对花发育调控基因和ABA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量进行RT-qPCR分析。【结果】农艺性状分析表明,突变体ah1各节间的大幅缩短直接导致其矮化;同时,Etoposide半抑制浓度突变体的小穗畸形严重,结实率极低。组织学和形态学分析发现,ah1小穗主要表现为内外稃、浆片和雄蕊等花器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部分严重的小穗出现了花器官特征和花分生组织确定性的改变,且伴随大面积的白化,根据其退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一般和严重2种类型。遗传分析发现分离群体中野生型和突变体的比值为3:1,表明ah1突变性状受1个隐性基因控制。AH1定位于第1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RM6716和RM128之间,物理距离近8 Mb,对突变体进行重测序分析后发现该区间内的LOC_Os01g53450和LOC_Os01g51860在野生型和突变体之间出现了变异,因此,将这两个基因暂定为候选基因。RT-qPCR分析表明,在突变体幼穗早期发育过程中,各花器官发育调控基因的表达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时,ABA合成关键基因OsNCED1/OsNCED2/OsNCED3/OsNCED4/OsNCED5的表达严重受阻。【结论】AH1对于维持水稻内外稃等花器官的形态建成起到Trained immunity至关重要的作用,将LOC_Os01g53450和LOC_Os01g51860暂定为候选基因。

米非司酮通过抑制糖皮质激素受体缓解应激后抑郁样行为的研究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mifepristone,RU486)与中缝背核区域内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受体在调控抑郁样行为症状中的作用,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方法:将8周龄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32只分为对照组(n=8)、模型组(n=8)、溶媒组(n=8)和RU486组(n=8)。首先采用单一刺激禁锢法建立recent infection应激小鼠模型,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悬尾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改变,然后选取中缝背核脑组织制备冰冻切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小胶质细胞和GC受体的激活情况。结果:(1)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处于闭臂的时间占比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悬尾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静止时间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应激后小鼠中缝背核区域内GC受体荧光占比增加(P<0.05),同时应激后中缝背核区域内小胶质细胞荧光占比上升(P<NSC125066溶解度0.05),且激活荧光占比增多(P<0.05)。(3)腹腔注射RU486后,可见中缝背核区域内GC受体荧光占比减少(P<0.05),小胶质细胞荧光占比无明显改变(P>0.05)、激活荧光占比降低(P<0.05),抑郁样行为学表现减轻。结论:RU486通过激活中缝背核区域内小胶质细胞,缓解抑郁样Bucladesine临床试验行为,为治疗抑郁症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和治疗药物。

槲皮素通过抑制TLR4/NLRP3信号通路挽救缺血再灌注诱发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 探讨槲皮素(QCT)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4(TLR4)/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信号通路对缺血再灌注诱发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选择15只作为sham假手术组,剩余45只大鼠构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造模后大鼠随机分为I/R模型组、QCT治疗组(50 mg/kg QCT)、QCT+BMS-986299(NLRP3激动剂)组(50 mg/kg QCT+10 mg/kg BMS-986299),每组15只大鼠。取材后将心肌组织固定切片,TTC染色直接观察梗死区域大小;固定心肌组织后进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病理结构改变;收集大鼠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cTnI)及促炎因子(TNF-α、IL-6)水平;心肌组织切片进行TUNEL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心肌组织切片进行NLRP3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NLRP3表达;Western blot(WB)法测定大鼠心肌组织凋亡及selleck NMRTLR4/NLRP3通路蛋白表达。结果 与sham组比较,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组大鼠心肌组织可观察到大片梗死区域,血清中Medicinal biochemistryCK-MB、cTnI、TNF-α、IL-6水平更高,心肌组织中TUNEL+凋亡细胞比例增高同时伴随NLRP3表达增高,WB检测发现心肌组织Bax、NLRP3、ASC、Cleaved-caspase 1、TLR4表达增高而Bcl-2表达降低(P<0.05)。给药QCT治疗后,治疗组大鼠心肌梗死区域面积减小,血清中CK-MB、cTnI、TNF-α、IL-6水平下降,心肌组织中凋亡细胞比例及NLRP3表达均下降,心肌组织中Bax、NLRP3、ASC、Cleaved-caspase 1、TLR4表达下降而Bcl-2表达增高(P<0.05)。但给药QCT的同时给药BMS-986299(NLRP3激动剂)会部分抵消QCT对于I/R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使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并加重心肌损伤和炎AZD1152-HQPA症反应。结论 槲皮素可能通过抑制TLR4/NLRP3通路对I/R大鼠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住院老年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抑郁症(late life depression, LLD)患者自杀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分析方法,按照近2周有无自杀行为将343例住院的LLD患者分为自杀行为组(n=161)和无自杀行为组(n=182),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探讨LLD患者自杀行为的风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比较分析显示,自杀行为组和无自杀行为组在婚姻状况(已婚73.9%vs. 83.5%,离异9.3%vs. 3.3%,丧偶16.8%vs.13.2%)、饮酒史(16.8%vs. 9.3%)、重大精神创伤史(17.4%vs. 7.1%)、自杀家族史(18.0%vs. 8.8%)及抑郁严重程度(轻度0.0%vs. 3.3%,中度7.5%vs. 15.9%,重度92.5%vs. 80.8%)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饮酒史(OR=2.164,95%CI:1.103~4.245)、重大精神创伤史(OR=2.663,95%CISCH727965:1.307~5.427adjunctive medication usage)、抑郁严重程度(OR=2.798,95%CI:1.432~5.466)是LLD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selleckchem Telaglenastat 饮酒史、重大精神创伤史、抑郁严重程度可能增加LLD患者的自杀风险。

解淀粉芽孢杆菌JM033胞外多糖结构表征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是由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具有结构多样性的生物聚合物。因其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EPS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如抗氧化、抗病毒、抗癌和免疫调节等。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是属于芽孢杆菌属的益生菌,具有较强的酶和碳水化合物合成能力,其产生的EPS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和抗氧化等多种生物学活性。芽孢杆菌属中越来越多的益生菌被发现,但对这些益生菌相关的研究却较少,所以对芽孢杆菌属益生菌产胞外多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具有高产EPS能力的B.amyloliquefaciensRoxadustat临床试验 JM033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从基因层面探究其EPS合成潜力。根据功能基因注释结果结合单因素试验对B.amyloliquefaciens JM033发酵基质碳源进行筛选,通过Box-Behnken设计进行响应面优化发酵条件提高EPS产量。对B.amyloliquefaciens JM033所产EPS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选取中性多糖组分(BAP-1)进行结构解析。根据结构解析结果进行构效分析,通过体外细胞试验研究BAP-1的安全性和免疫调节能力。通过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建立免疫抑制小鼠模型,在体内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作用、NK细胞活性和肠道菌群调节能力等方面研究BAP-1在肠道菌群和宿主免疫方面的作用。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B.amyloliquefaciens JM033全基因组显示具有完整的EPS合成基因簇和较强的EPS合成潜力。通过对功能基因进行注释在eggNOG和KEGG数据库中分别得到220个和363个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的基因;在CAZy数据库中注释到108个与EPS合成相关的酶的基因。在B.amyloliquefaciens JM033全基因组发现了从糖基转移到多糖聚合以及转运的一条完整的EPS合成基因簇。(2)B.amyloliquefaciens JM033具有较高的EPS产量。根据功能基因注释结果结合单因素试验对备选发酵碳源进行筛选,并通过Box-Behnken设计进行响应面优化发酵条件。得到以蔗糖作为碳源、发酵温度为37℃、初始pH值为7.0、发酵时间为50 h时可将EPS产量从0.75 mg/mL提高至5.34 mg/mL,增加了6.12倍。(3)BAP-1是一种新型的混合型果聚糖。B.amyloliquefaCB-839作用ciens JM033产EPS通过阴离子柱纯化分离出两个组分(BAP-1和BAP-2),选取中性多糖组分(分子量为17.6k Da的BAP-1)进行结构解析。结果显示BAP-1由两种单糖组成,其中果糖占99.15%,葡萄糖占0.85%。结合甲基化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得出BAP-1是一种重复单元主链为13个(2→1)链接的β-D-呋喃果糖,支链是(2→6)链接的β-D-呋喃果糖的混合型果聚糖(4)BAP-1在体内体外均具有免疫增强能力。通过体外细胞试验探究了BAP-1不具有细胞毒性并能促进RAW264.7细胞的中性红吞噬作用与NO、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分泌。体内通过利用CTX构建免疫抑制小鼠模型研究BAP-1体内免疫增强功能作用,发现BAP-1的摄入可以从体液免疫(提高抗体分泌水平)、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和NK细胞杀伤能力三个方面显著提高宿主免疫能力。(5)BAP-nanoparticle biosynthesis1的摄入可以缓解免疫抑制小鼠的肠道菌群紊乱,使菌群组成向正常组转变。BAP-1的摄入可在门水平上显著提升有益菌如Verrucomicrobia的菌群丰度,同时降低潜在致病菌如Actinobacteria和Proteobacteria的菌群丰度。属水平上BAP-1的摄入可以显著提高免疫抑制小鼠肠道菌群中Akkermansia、Lachnospiraceae和Oscillospiracea等可以产生短链脂肪酸的下一代益生菌的菌群丰度。BAP-1的摄入还可以刺激免疫抑制小鼠的肠道中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的显著升高。BAP-1具有潜在的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进而影响宿主免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