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硝唑栓联合硝呋太尔制霉菌素阴道胶囊对滴虫性阴道炎患者微炎性反应状态的影响

目的:观察奥硝唑栓与硝呋太尔制霉菌素阴道胶囊联合治疗对滴虫性阴道炎(TV)患者微炎性反应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selleck激酶抑制剂2021年8月德安县人民医院接收的80例TV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奥硝唑栓治疗,观察组奥硝唑栓联合硝呋太尔制霉菌素阴道胶囊治疗,治疗7 d;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于治疗前、治疗5 d,比较两组微炎性反应状态[白细胞介素-6(IL-6)、IL-2、C反应蛋白(CRP)];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状GSK J4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ustom Antibody Services)。治疗7 d,两组CRP、IL-2、IL-6水平均比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硝唑栓联合硝呋太尔制霉菌素阴道胶囊治疗TV的效果确切,可减轻微炎性反应状态,且不良反应少。

山茶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及分子进化研究

山茶属(Camellia)是山茶科(Theaceae)中物种数量最多、且最具经济价值的一个属,仅分布于亚洲,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典型植物,约有280个物种,我国占所有山茶属物种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我国对山茶属研究起步较晚,许多山茶属植物资源没能得到恰当的保护,对山茶属资源保护迫在眉睫,通过利用对山茶属植物系统发育研究,能识别和分离山茶属物种、分析它们之间的遗传相似性以及比较其遗传差异,可为山茶属植物资源保护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和决策支持。山茶属植物自交不亲和,为异花授粉植物,种Immunochemicals间杂交很普遍,这使得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很复杂。因此本研究对71个山茶属物种进行高通量测序,再结合生物信息学对山茶属叶绿体基因组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利用叶绿体基因组序列(cp DNA)重建山茶属的系统发育关系,推测其分化时间,厘清山茶属物种间亲缘关系,能为我国山茶属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Illumina Hi Seq 4000平台对山茶属13个组71个物种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高质量的基因组序列数据。山茶属叶绿体全基因组呈典型四分体结构,序列长度为156390 bp-157147 bp,GC含量为37.29%-37.36%,山茶属每个物种均注释出131个基因,包括87个蛋白编码基因、36个t RNA基因和8个r RNA基因,没有出现基因缺失与重排现象。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3个山茶属物种对cp DNA进行序列特征分析:检测到911个SSR位点,大部分为单核苷酸重复单元且为A/T类型,检测到536个长重复序列,数量最多的是回文重复序列。每个物种均检测到了64种密码子编码的20种氨基酸,仅甲硫氨酸(Met)和色氨酸(Trp)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为1,不具有密码子偏好性,大部分密码子偏好以A/U结尾。反向重复区边界没有出现基因倒位重排现象,主要变化的基因是ndh F和ycf1,编码区比非编码区表现出更高的保守性,IR区的保守性也高于大单拷贝区和小单拷贝区。3.对71条本研究组装的山茶属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核苷酸多态性和遗传距离计算,显示山茶属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较为保守,发掘了8个变异热点(trn S-trn R、pet N-psb M、trn Q-psb K、ndh F-rpl32、psb K-psb I、ycf15-trn L、trn L-ndh B(exon2)、ycf1),具有开发成分子标记和DNA条形码的潜力,遗传距离最大的两个物种是威宁红山茶(C.weiningensis)与毛籽离蕊茶(C.pilosperma)和普洱茶(C.assamica)之间。4.本研究使用了71份测序组装材料和58条从NCBI下载的序列,共LBH589作用计129份材料(包含19个组106个物种与3个外类群),并基于叶绿体序列(LSC+SSC+IR)和CDS序列构建最大似然树和贝叶斯树。其结果显示,山茶属129个物种可分为8个大支,属下各组发育关系如下:1)小黄花茶(C.luteoflora)单独聚为一支,不与其他组合并,独立为一组;2)支持连蕊茶组(Sect.Theopsis)与毛蕊茶组(Sect.Camelliopsis)合并,将短柱茶组(Sect.Paracamellia)与油茶组(Sect.Oleifera)合并,但不支持超长柄茶组(Sect.Lonissima)与长柄茶组(Sect.Longipedicellata)合并,将茶组(Sect.Thea)与秃茶组(Sect.Glaberrima)合并,糙果茶组(Sect.Furfuracea)与半宿萼茶组(Sect.Pseudocamellia)合并处理;3)金花茶组(Sect.Chrysantha)为单系群,而古茶组(Sect.Archecamellia)与红山茶组(Sect.Camellia)均不为单系群;4)将毛籽离蕊茶划入茶组,支持把威宁红山茶划入红山茶组,重庆山茶(C.chungkingensis)并入瘤果茶组(Sect.Tubercula);5)小黄花茶组(Sect.Luteoflora)、连蕊茶组与茶组是较为原Dorsomorphin始的类群,油茶组、短柱茶组与糙果茶组是较为进化的类群。5.分子钟分析表明,山茶属与圆籽荷属最近的共同祖先分化时间为25.21 Mya左右,与核果茶属分化时间在20.99 Mya左右,山茶属中最原始的是实果茶组(五柱滇山茶C.yunnanensis),分化时间约为8.05 Mya,较为进化的分组是油茶组、短柱茶组和糙果茶组类群,分化时间约为4.97 Mya。山茶属内部分化基本都在中新世。

过氧化物酶体与真菌有性生殖的关系

过氧化物酶体是一种多功能、动态变化的细胞器,对大多数真核生物的发育至关重要。真菌中过氧化物酶体参与多个生长与发育过程,包括有性生殖。真菌有性孢子的形成,通常发生在多细胞的子实体内,需要经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细胞分化等多个步骤。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体在获悉更多上述过程的调控中发挥作用,是维持子实体形成、有性孢子产生Selenocysteine biosynthesis和成熟所必需的。首先,真菌有性生殖依赖菌丝细胞内储藏脂类物质的降解提供能量,而过氧化物酶体内的脂肪酸β-氧化和乙醛酸循环是脂类降解和转化的必需步骤。其次,过氧化物酶体还可能直接参与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在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过氧化物酶体大小、数量和位置都发生规律Protein Tyrosine Kinase抑制剂性的变化。此外,过氧化物酶体还参与有性生殖过程中信号分子的形成,敲除过氧化物酶体形成相关基因会影响真菌子囊壳的形成。

精神病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计算公式

目的 探讨适合精神病患者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BMN 673试剂-C)计算公式。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我院就诊的精神病患者6236例,以实际测定LDL-C为标准,比较F公式和M公式与实际测定LDL-C的相关性、差值百分率、一致性;以2021年室内质控数据比较两种公式测量不精密度,以2020、2021两selleckchem年脂类室间质评(EQA)数据比较两种公式正确度,从而选择出更适合精神病患者的LDL-C计算公式。结果 两种公式与实际测定法的相关性:M公式(r=0.989,r~2=0.978)优于F公式(r=0.940,r~2=0.883);两种公式与Emerging infections实际测定法的差值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根据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报告修订版(NCEP ATPⅢ)对TG水平的分组,同一组中M公式一致性高于F公式(P<0.05);测量不精密度:F公式4.28%,M公式4.02%;正确度:M公式合格,F公式不合格。结论 M公式是更适合精神病患者的血清LDL-C的计算公式,当TG≥500 mg/dL时,建议使用实际测定方法检测LDL-C。

FpHXK1调控草莓果实糖积累和植株抗旱性的功能及机制分析

己糖激酶(HXK)作为一个双功能酶,不仅催化糖酵解反www.selleck.cn/products/VX-765应第一步,促使植物体内糖代谢正常进行,还担任葡萄糖信号感知器,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次生代谢和逆境响应等过程。由于目前对于HXK的糖信号感知功能的机理和互作因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拟南芥等模式植物中,在草莓等果树作物中研究尚少。本试验通过对二倍体草莓HXK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亚细胞定位、激酶活性关键位点突变、拟南芥HXK1功能缺陷突变体gin2-1的回补等试验,探究五叶草莓FpHXK1的葡萄糖信号感知功能及其机理;通过瞬时转化,分析FpHXK1及其激酶活性对草莓果实糖代谢的影响;通过NAG抑制五叶草莓HXK激酶活性以及FpHXK1转基因拟南芥材料的干旱胁迫处理,探究FpHXK1及其激酶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empagliflozin-bi10773.html活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通过构建转基因五叶草莓Cell Analysis材料,为免疫共沉淀与质谱联用挖掘FpHXK1的互作蛋白提供材料。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了森林草莓(Fragaria vesca)和五叶草莓(Fragaria pentaphylla)中各存在4个HXK基因。分析结果Fv HXK1(FpHXK1)与拟南芥At HXK1在氨基酸序列和动力学特征上最相似。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获得五叶草莓FpHXK1开放阅读框(m ORF),构建FpHXK1::e GFP重组质粒,分别以带红色荧光的细胞核标记m Cherry-Fa HY5和线粒体标记m Cherry-At SRT2为对照,在本氏烟草中检测FpHXK1蛋白的亚细胞分布,结果显示FpHXK1大部分定位于线粒体,少部分定位于细胞核。2.通过SOE-PCR将FpHXK1第177位丝氨酸突变为丙氨酸(S177A),构建p EAQ-FpHXK1和p EAQ-FpHXK1~(S177A)过表达载体,在本氏烟草中过表达重组蛋白,测定和比较两者激酶活性,结果表明FpHXK1~(S177A)的激酶活性显著降低,说明第177位丝氨酸是FpHXK1激酶活性发挥的关键位点之一。3.在草莓果实中瞬时过表达FpHXK1和FpHXK1~(S177A),以空载为对照。结果显示35S::FpHXK1转化果实葡萄糖、蔗糖含量波动不大,35S::FpHXK1~(S177A)果实葡萄糖和蔗糖含量显著高于空载和35S::FpHXK1;35S::FpHXK1果实中花青素含量显著高于空载;35S::FpHXK1~(S177A)果实中总酚含量显著低于空载和35S::FpHXK1。表明FpHXK1参与调控草莓果实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并且受其激酶活性影响。4.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下,以不含PEG-6000的缓冲液处理为对照,NAG抑制HXKs激酶活性的五叶草莓苗受到严重胁迫,其过氧化酶系统被破坏,ABA合成被抑制,干旱诱导基因也被抑制表达。构建FpHXK1和FpHXK1~(S177A)稳定过表达拟南芥植株,干旱条件下At HXK1功能缺陷型突变体gin2-1和野生型Ler受胁迫最明显,35S::FpHXK1和35S::FpHXK1~(S177A)转基因植株对干旱的耐受能力更强。5.35S::FpHXK1和35S::FpHXK1~(S177A)分别回补转化拟南芥At HXK1功能缺陷型突变体gin2-1。结果表明35S::FpHXK1转基因拟南芥幼苗在6%葡萄糖培养基中不能正常生长,光合作用相关基因CAA/CAB转录被抑制,表现和野生型一致。而35S::FpHXK1~(S177A)转基因拟南芥幼苗在6%葡糖糖培养基中能正常生长,表现类似gin2-1,子叶扩张和根系生长优于gin2-1,高水平葡萄糖对CAA/CAB的转录抑制效应也被打破。35S::FpHXK1转基因植株的分枝数量和花苔粗度与野生型一致,但抽苔期明显延迟;而35S::FpHXK1~(S177A)的长势与gin2-1相似,抽苔数较少,枝条纤细,叶片皱缩。说明FpHXK1对高水平葡糖糖敏感,具有感知葡萄糖信号功能,并且对葡萄糖信号的感知依赖其激酶活性。6.构建了地塞米松诱导型FpHXK1和FpHXK1::3×Flag转基因五叶草莓材料,以及FpHXK1基因编辑五叶草莓材料,为后续Co IP-MS挖掘和鉴定FpHXK1互作蛋白提供了材料。

烟酰胺单核苷酸对雄性昆明小鼠小腿肌肉萎缩的影响

目的:研究在高脂膳食中添加烟酰胺单核苷酸对雄性昆明小鼠小腿peripheral blood biomarkers肌肉萎缩的影响,为开发老年肌肉减少症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将27只9月龄雄性昆明小鼠的左腿踝关节钉住固定于背屈位以引起小腿前部肌肉萎缩。异氟烷麻醉小鼠后,将小鼠左侧脚掌前部钉到小腿前部,确保踝关节固定于背屈位。采用随机数字将小鼠随机分为低脂膳食对照组、高脂膳食组和高脂膳食加烟酰胺单核苷酸组。高脂膳食中脂肪提供45%的能量,烟酰胺单核苷酸组烟酰胺单核苷酸添加量相当于体重70kg成人每天摄入250mg。小鼠三只一笼,每周更换垫料,实验室昼夜循环光照12h,温度为22~24℃,相对湿度为50%~55%。头3天每天称体重和剩余饲料量,并检查左足钉是否正常,如有松动或脱落,重新钉上。随后每2-3天检查小鼠状况并记录体重和采食量。喂养两周后隔夜禁食,第二日异氟烷麻醉后行摘眼球取血留样,再放尽血后取肝脏准确称重记录,分离双侧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比目鱼肌和腓肠肌,用万分之一天平称重记录肌肉重量。测定身长和尾长,计算肝脏指数、肌肉器官指数、BMI和Lee’s指数。器官指数等于器官重量除以体重。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BLZ945分子式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检验显著性水平取α=0.05。结果:有3只小鼠在实验过程中死亡,剩下的24只小鼠数据用于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体重、肌肉重量、肝脏重量、肝脏器官指数、肌肉器官指数、BMI和Lee’s指数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24只小鼠左侧胫骨前肌平均值62.88±15.44mg、右侧胫骨前肌平均值65.91±17.32mg、左侧趾长伸肌平均值13.56±4.76mg、右侧趾长伸肌平均值14.65±3.77mg、左侧比目鱼肌平均值10.30±4.05mg、右侧比目鱼肌平均值9.13±2.07mg、左侧腓肠肌平均值185.88±38.14mg、右侧腓肠肌平均值189.39±38.07。24只小鼠中有10只左侧胫骨前肌重量大于右侧,被认定为造模不成功。剔除10只造模不成功小鼠后剩余14只小鼠左右侧肌肉重量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左侧胫骨前肌重量小于右侧胫骨前肌重量(61.17±16.21 vs 72.54±15.74,P=0.07)。其他三种肌肉左右侧差异不显著。结论:钉住左腿踝关节固定于背屈位可引起左侧胫骨前肌肉、左侧趾长伸肌、左侧腓肠肌、左侧比目鱼肌均与右侧对比成萎缩状态,但肌肉重量减少程度不够显著。高脂膳食中添加烟酰胺单核苷酸对雄性昆明小鼠小腿肌肉萎缩没有显著影selleck抑制剂响。

探讨对抑郁症患者实施音乐疗法的效果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对抑郁症患者实施音乐疗法的效果。方法ABT-263说明书 选取本院2019年4月~2022年5月就诊的抑郁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音乐疗法。对比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以及治疗依从性。正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77.50%)(P<0.05);干预前,两组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X5622作用),干预后,观察组的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GQOLI-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GQOLI-74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colon biopsy culture%)(P<0.05)。结论 对抑郁症患者采用音乐疗法能够有效改善其抑郁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增强其治疗依从性,并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

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基因家族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指长比的关联性

目的 探讨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基因家族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人类指长比(2D∶4D)的关联性。方法 随机选取808名在校大学生(男性400名,女性408名)为研究对象,拍摄双手掌面照片后利用电脑图像软件测量并计算左、右手各指长比;多重PCR法对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HSD11B)和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HSD17B)基因家族8个SNPs位点(rs1000283,rs2236903,rs5479,rs56303414,rs676387,rs44458selleck LY283521995,rs2066474,rs8190478)进行基因分型;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基因型与2D∶4D的关联。结果 宁夏大学生女性左手(L)2D∶3D,L2D∶4D、L3D∶4D、右手(R)2D∶4D、R2D∶5D均显著高于男性(P<0.05);rs2236903(HSD11B1)的基因型频率在男女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SD11B1基因的rs1000283-rs2236903及HSD11B2基因rs5479-rs56303414存在强关联,但其频3-MA IC50率在男女两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论男性还是女性,8个SNPs位点基因型频率与指长比(2D∶4D)无显著关联(P>0.05)。结论 宁夏汉族大学生群体的指长比性别差异存在显著性,然而,其与HSD11B和HSD17B基因家族8个SNPs位点基因多态性无关联性,提示其可能与人类指长比的形成Drug immunogenicity无关。

面部扁平寻常狼疮1例

<正>患者女caveolae mediated transcytosis,53岁。因面部暗红色斑片30年余,加重伴瘙BI 10773分子式痒1个月,于2019获悉更多年4月来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30余年前外出务农时外伤后左侧颊部出现一黄豆大红色斑丘疹,无痛痒感,无低热、盗汗、咳嗽及乏力等不适。患者未予诊治,后皮损逐渐增大,部分融合成片,无破溃及渗出,曾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予外用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无明显好转。1个月前患者皮损面积进一步增大,斑块浸润明显,伴瘙痒,遂至我院就诊。既往体健,否认结核病及家族性遗传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增大,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侧颊部可见一12 cm×6 cm暗红色浸润性斑片,皮损中央颜色略淡,毛细血管扩张明显,表面覆有少量细薄鳞屑(图1),无破溃,边界尚清,未见明显萎缩性瘢痕,触之有轻度浸润感,玻片压诊未见明显苹果酱样结节。

玉米籽粒相关性状遗传学基础解析

玉米产量三要素有粒重、穗粒数、每亩穗数,解析三要素的遗传学基础有助于开展玉米产量遗传改良。在粒重方面,课题组前期通过构建高度饱和的EMS籽粒突变体库,筛选出籽粒灌浆相关的突变体(籽粒突变、植株发育正常) 219个。通过图位克隆,鉴定出三个玉米籽粒灌浆关键基因Zm CTLP1、Mn6、OS1、HSP90.6,分别编码胆碱转运蛋白、信号肽酶、RWP-RK家族转录因子、热激蛋白。研究结果揭示了玉米籽粒灌浆过程中的养分吸收及Adavosertib分子量养分在籽粒内部胚和胚乳之间分配的分子调控机理,为阐明玉米籽粒灌浆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在穗粒数方面,克隆控制玉米穗行数新QTL-KRN5b,并对其分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也开展了穗更多行数的遗传改良;为了深入研究穗行数遗传学基础,开展了穗发育动态转录组分析;新玉米单倍体是籽粒双受精的产物,能够诱Redox biology发单倍体的诱导系也会严重影响籽粒的发育。鉴定出了玉米籽粒单倍体诱导新基因Zm PLD3,通过多基因叠加,能够提升单倍体诱导效率6~7倍,为进一步提升玉米单倍体育种效率和深入解析单倍体诱导分子机理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Plants、New Phytologist、Plant Physiology、JIPB、Plant Journal等期刊,该研究为玉米产量性状综合遗传改良、分子育种提供支撑和新的基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