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克隆牦牛激活转录因子1 (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1,ATF1)基因及分析其生物信息学和组织表达特性.试验采集母牦牛的心、肝、脾、肺、肾、卵巢、输卵管、子宫组织样品,利用RT-PCR克隆ATF1基因,并采用生物信息Pancreatic infection学软件分析其分子特征;利用定量PCR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ATF1基因R428mRNA组织表达.结果显示,牦牛ATF1基因全长1 162 bp,其中CDS长度为813 bp,共编码270个氨基酸,在210~267位氨基酸位置有1个碱性区域亮氨酸拉链(Basic region leucin zipper, BRLZ),另在30~52位氨基酸还有1个低密度区域,ATF1蛋白属于碱性亲水不稳定蛋白.ATF1核苷酸同源性和核苷酸序列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牦牛与黄牛和瘤牛的亲缘关系最近,与原鸡亲缘关系最远.qPCR结IDN-6556临床试验果显示ATF1基因在牦牛组织中的表达特性为:肺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卵巢和肾中的表达量次之,而在心、肝、脾和输卵管中的表达量相对较低.空怀期卵巢、输卵管和子宫中ATF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妊娠期(P<0.05).综上,牦牛ATF1基因序列在进化过程中较为保守,在各种组织中广泛表达,可能在牦牛低氧适应性和繁殖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核苷(酸)类似物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部分病毒学应答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s,NAs)初治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发生部分病毒学应答(partial virological response,PVR)的影响因素,评估各独立影响因素对PVR的预测价值,并分析PVR发生过程中各指标的动态变化,以期能够为PVR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09月-2022年1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接受NAs治疗至少48周的CHB患者,将患者分为完全病毒学应答(complete virological response,CVR)组及PVR组。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VRPF-02341066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估其预测效能。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HBVDNA累计阴转率,采用log-rank检验评估组间累积阴转率差异。结果:1.在所有101例CHB患者中,PVR组患者总共29例,占总人数的28.71%,CVR组患者72例,占总人数的71.29%。两组间进行单因素分析,在年龄、HBV DNA、HBsAg、HBeAg 状态、ALT、γ-GGT、Alb、UA、PLT、Neu、无创纤维化GPR评分、Forns指数、LSM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分析Blebbistatin表明ALT、HBVDNA和HBsAg是CHB患者发生PVR的独立影响因素。2.进一步评估各独立影响因素的对PVR的预测价值,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显示,ALT、HBV DNA和HBsAg都能较好预测PVR的发生(P值均<0.05)。ALT对PVR的预测价值低于治疗HBV DNA(P<0.001)和基线HBsAg(P=0.021);而治疗HBV DNA与基线HBsAg的预测价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4)。3.动力学分析显示:PVR组的HBsAg及HBVDNA水平在治疗期间都显著高于CVR组(P值均<0.05);PVR组ALT在基线时显著低于CVR组(P<0.05),但在12周、24周、36周和48周均显著高于CVR组(P值均<0.05)。PVR组48周内HBsAg、HBV DNA下降幅度均高于CVR组(P值均<0.05),但48周内ALT下降幅度低于CVR组(P<0.05)。结论:1.即使长期使用一线NAs方案,仍有30%左右CHB初始治疗患者会发生PVR现象。2.基线HBsAg、HBV DNAbio-functional foods及ALT均能较好预测NAs初始治疗CHB患者发生PVR。3.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利用HBVDNA及HBsAg下降幅度预测病毒学应答时,应联合考虑基线HBVDNA、HBsAg水平;动态检测HBsAg、HBVDNA及ALT的变化有利于及时发现CHB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答不佳。
ZmSAUR21调控苗期玉米根系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
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提高产量是玉米育种的重要目标。根系作为植物重要的器官之一,不仅可以吸收水分和养分,还可以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响应。生长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激素,参与植物体内的细胞生长、根系伸长、维管组织的发育等多个过程。SAURs(Small Auxin-Up RNAs)基因家族是生长素早期响应的三大基因家族之一,解析SA URs基因家族成员的生物学功能将为玉米遗传育种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利用课题组前期完成的357份玉米自交系的根系转录组数据,对37609个基因与24个根系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发现ZmSA UR21的表达量与多个根系性状显著相关,推测ZmSAUR21可能调控苗期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本文通过ZmSAUR21表达模式分析、遗传材料的创制、遗传材料的表型验证、转录组分析,初步解析了 ZmSA UR21在玉米根系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357份自交系根系转录组数据和苗期根系表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发现ZmSAUR21的表达量与主胚根总根长(TPRL)、种子根总根长(TSRL)、总根长(TRL)等性状显著相关。对SAURs基因家族成员进行进化树分析和序列一致性分析,发现SAURs都有一个生长素诱导结构域,并且ZmSAUR21的生物学功能可能和OsSAUR4基因生物学功能相似。对ZmSAUR21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在不同组织中,ZmSAUR21在玉米根系和胚乳中特异表达,并且在根系中表达较高,在种子萌发三天和七天后的主胚根分生区和伸长区中优势表达;在不同发育时间,ZmSAUR21在萌发后两天和四天后表达量较高,随后持续下降;在不同胁迫下,ZmSAUR21基因对温度的响应最大;在不同激素处理下,ZmSAUR21的表达水平对生长素的响应最明显;在不同空间上,在成熟区表达量最高。通过GUS染色证实ZmSAUR21在根系上特异表达,并且在根尖和侧根上表达量最高。亚细胞定位分析ZmSAUR21在细胞膜和细胞核上表达structured biomaterials。2.为了验证ZmSAUR21的基因功能,我们PEG300构建ZmSAUR21的过表达株系和敲除突变体株系,对转基因材料进行表型分析发现:敲除突变体KO1、KO2的主胚根长、平均种子根长、总根长等性状显著低于野生型;过表达材料OE1的主胚根长,平均种子根长、总根长等性状显著高于野生型。对ZmSA UR21敲除突变体的根系进行半薄切片发现:相比于野生型,敲除突变体的根系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细胞体积均显著变小,细胞长度显著变短;过表达材料的细胞体积均显著变大,细胞长度显著变长;对转基因材料测定H+-ATPase活性,过表达材料的H+-ATPase活性显著升高,敲除突变体的H+-ATPase活性显著降低。3.为了解析ZmSA UR21调控苗期玉米根系发育可能的分子机制,对ZmSA UR21敲除突变体KO1、KO2和野生型的根系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比野生型和KO1、野生型和KO2的基因表达水平,共鉴定到989个差异表达基因;基因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了激素介导的信号传导、生长素代谢、IAA-Ala结合水解酶活性等生物学过程;在生长素信号传导通路上鉴定到多个显著差异基因包括 ZmARF14/1GSI-IX价格9、ZmAUX/IAA 7/23、ZmSAUR4/15、ZmPIN19等;鉴定到6个ZmPP2C基因和3个H+-ATP酶基因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阐明ZmSAUR21可能通过激活H+-ATP酶活性,促进细胞膨大来调控玉米根系的伸长。研究结果为揭示玉米根系发育的分子机制和根系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大白菜雄性不育突变基因BrRNR1的克隆与鉴定
大白菜(Brassica rapa L.ssp.pekinensis)是异花授粉作物,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利用雄性不育系是配制其杂交种的重要手段。在本研究中,通过EMS诱变处理大白菜DH系‘FT’的萌动种子,获得了一份雄性不育突变体msm7(malesterile mutant 7)。在对雄性不育突变体msm7进行表型鉴定与遗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Mut Map结合KASP基因分获悉更多型技术确定候选基因,进一步利用VIGS技术验证候选基因的功能,并探究突变基因的表达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野生型‘FT’相比,在营养生长时期,突变体msm7的叶片细长且叶缘呈锯齿状;在生殖生长时期,突变体msm7的雄蕊发育异常,花药干瘪、无花粉,而且所有的花器官均小于野生型‘FT’。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由于小孢子的高度退化和绒毡层的提前降解,导致突变体msm7的花药败育。2.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msm7的不育性状是由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Mut Map结合KASP基因分型技术确定Bra A0hand infections8g022480.3C为突变体msm7的候选基因,与拟南芥AT2G21790基因同源,编码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的大亚基RNR1,在DNA复制和修复的过程中,参与三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d NTPs)的生物合成,遂将其命名为Br RNR1。3.分别在野生型‘FT’和突变体msm7中克隆候选基因Br RNR1,结果表明与野生型‘FT’相比,突变体msm7在Br RNR1基因的第4个外显子上发生了G-A的突变,导致氨基酸编码提前终止(TGG-TAG)。除此之外,野生型‘FT’和突变体msm7在Br RNR1基因的启动子区域也存在差异。4.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候选基因Br RNR1在所有器官中均有表达,与野生型‘FT’相比,Br RNR1基因在突变体msm7的花蕾和花药中显著降低;启动子活性分析表明由Br RNR1基因启动子驱动的GPF-6463922US基因在根、茎、叶和花蕾中均有表达;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Br RNR1蛋白定位在内质网中。5.构建了p TRV2-Br RNR1基因沉默表达载体,利用VIGS技术对野生型‘FT’的种子进行侵染,结果表明在播种后第19天,处理组的植株叶片表型发生了变化,叶片细长且叶色较浅,与突变体msm7的叶片表型相似。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Br RNR1基因在处理组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受到了抑制,说明Br RNR1基因被有效沉默。
离子液体凝胶复合材料研制及其作为渔业传感器关键元件的研究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渔业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受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严峻胁迫,渔业传感器对实时监测水体污染物,最大限度降低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有重要应用意义。渔业传感监测技术的发展受制于传感器对目标污染物的识别灵敏度及传感器在极端渔业环境中信号传递保真度。进而制约我国水域环境监测和渔业生态保障。本研究首先开发了一种离子液体凝胶材料用作水环境中污染物一步富集的吸附剂对于快速提高待检物质浓度以增强传感器识别灵敏度有重要意义。对于极端渔业环境中传感器信号传递保真度易受大的冲击力影响,我们利用液态金属开发了涂层式可拉伸导体以GDC-0068细胞培养解决与传感器相连的传统刚性导电互联在受到大应变时易断裂致使传感信号失真的问题。在实现大应变下传感信号稳定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引入磁性纳米粒子进一步赋予了可拉伸导体磁愈合及磁操控的独特性质以满足渔业环境传感器更加多元化的应用场景。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本章制备了高分子聚合物离子液体凝胶应用于一步式富集提取渔业环境污染物。将离子液体凝胶作为吸附剂直接添加到含有孔雀石绿的待检样品中,利用阴离子盐与目标物孔雀石绿阳离子间存在的静电相互作用实现一步式染料吸附萃取。与传统吸附萃取方法相比,本方法在吸附材料的制备上简单快速且节约成本,在色素吸附检测过程只需测试吸附后和脱附后溶液中的孔雀石绿的吸光度即可及时Caput medusae原地定量样品中的色素含量省去了传统前处理的繁杂步骤,为快速提高样品浓度以增强传感器检测性能。2.本章采用液态金属和银纳米线两种材料作为导电涂层,选择凝胶基底作为可拉伸导体的弹性支撑。将银纳米线经真空-抽滤沉积在凝胶基底表面,液态金属悬涂在银纳米线凝胶基底表面形成液态金属-银纳米线“岛桥”的新型复合结构,其中液态金属提供所需的导电性,银纳米线提供导体拉伸时的补偿,从而构成具有低电阻的全柔性可拉伸导体。该可拉伸导体具有很好的拉伸性和稳定的机电性能。有较高的初始电导率2.6×10~5 S/cm,超过2,200%的极限拉伸性,较稳定地保持1.4Ω低电阻耐受高达40购买Nirogacestat0次循环拉伸测试,电阻随应变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细胞毒性试验和皮肤过敏性实验证明可拉伸导电材料不会对生物组织产生不良影响,这对于一些水生动物监测传感器提供更加稳定的信号传输导线。3.我们采用液态金属和磁性Fe_3O_4两种材料,将液态金属与磁流体经剪切搅拌混合后溶剂挥发得到磁掺杂液态金属。磁掺杂液态金属(MDLM)具有10~5S/cm电导率,可通过光刻掩模板在基地上图案化形成清晰的导电印迹方便了加工可操作性。相较液态金属导电层遇水团聚引起断路,磁掺杂液态金属在水下仍具有导电能力。磁掺杂液态金属可拉伸导体具有优异的机电性质即在200%的应变下循环拉伸-释放后的电阻几乎没有变化。具有磁响应性的磁掺杂液态金属可拉伸导体可通过磁场控制电路的连通,解决了第二部分中柔性导线无法在生物体内操控的问题,在复杂应用场景下有重要意义。
SIRT3通过促进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2极化协助结直肠癌HCT-116细胞转移
目的 观察SIRT3对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并探讨其对结直肠癌HCT-116细胞增殖、凋亡、转移和上皮间质转化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 构建SIRT3 RNA干扰慢病毒载体,并验证其效率。将SIRT3干扰慢病毒转染至RAW264.7巨噬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ELISA方法检测巨噬细胞极化的标志物;然后将极化的巨噬细胞和结直肠癌HCT-116细胞共培养,吸取共培养体系中的上清液,检测趋化因子CCL18、CCL2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表达,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结直肠癌转移能力。RT-qPselleck GefitinibCR检测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Vimentin、Fibronectin、Snail2Fluoroquinolones antibiotics和E-Cadherin的表达。CCK8和TUNEL实验检测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结果 抑制SIRT3可减少巨噬细胞M2极化标志物CD16/32、IL10和TGF-β表达。共培养M2极化巨噬细胞和结直肠癌HCT-116细胞后,抑制巨噬细胞SIRT3表达可降低促肿瘤转移细胞因子CCL18、CCL22和MMP9分泌;抑制巨噬细胞selleckchem JQ1SIRT3可减少Vimentin、Fibronectin和Snail2表达,促进E-Cadherin表达。CCK8和TUNEL结果表明,抑制巨噬细胞SIRT3表达不影响结直肠癌增殖和凋亡。结论 SIRT3通过促进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2极化协助结直肠癌HCT-116细胞转移。
OsIAA11参与水稻根系发育的分子调节机制
Aux/IAA家族蛋白是生长素信号转导途径中的重要成员,在生长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逆境胁迫响应等代谢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水稻中有31个Aux/IAA蛋白,报道功能的成员仅有九个,仍有许多成员的具体功能尚未清楚。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OsIAA11的丰度表达对水稻根系发育有重要影响,但其影响水稻根系发育的作用模式与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主要考察OsIAA11对水稻根系发育的影响模式,并深入探究OsIAA11对根系发育的分子调节机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粳稻ZH11中克隆得到OsIAA11基因全长片段和CDS序列,基因序列全长为3373 bp,CDS序列长度为702 bp,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编码233个氨基酸。OsIAA11氨基酸序列的二级结构包含α-螺旋、β-折叠、延伸链、无规则卷曲等4种结构。对OsIAA11的三级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包含1个ARF蛋白互作结合的βαα折叠结构域。2.在selleck NMR外源NAA处理下,osiaa11突变体水稻的根系长度显著低于OsIAA11-OE植株和野生型ZH11。q RT-PCR检测显示,OsIAA11呈组织特异性表达,在Probiotic culture水稻根系、老叶和稃片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在叶片、叶鞘、花、穗枝梗、籽粒等组织中表达,而在花药、穗、茎中的表达量最低。并且OsIAA11基因启动子区域包含1个生长素响应元件。通过构建Pro OsIAA11::GUS转基因材料,发现不定根的根系伸长部位的GUS活性较高,转基因植株经外源NAA处理后,明显增强茎基部不定根、侧根、根系末端中的GUS活性。表明OsIAA11参与生长素对水稻不定根发育、侧根发生以及根系伸长等代谢过程。3.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OsIAA11在细胞的细胞核中表达,是一个核蛋白。通过酵母双杂交(Y2H)与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 FC)发现,OsIAA11与同家族的Os IAA7呈互作关系,并且与ARF家族中的Os ARF16互作。综上所述,本研Fer-1小鼠究发现OsIAA11与Os IAA7互作响应生长素信号,并通过互作调控转录因子Os ARF16表达水平,从而调节水稻不定根与侧根发育,以及种子根延伸等过程。
银杏叶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模型小鼠肾脏炎症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GBE)抑制糖尿病肾病(DN)模型小鼠肾脏炎症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以高脂高糖喂养KK/Ay小鼠建立DN模型,并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二甲双胍200 mg/(kg·d)]和GBE低、高剂量组[100、200 mg/(kg·d)],每组6只;另取普通饲料喂养的C57BL/6J小鼠6只,作为对照组。各药物组小鼠灌胃相应药液,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8周。检测小鼠的体重、空腹血糖、24 h摄食量、24 h尿量和血清单核GPCR & G Protein抑制剂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12(IL-12)、IL-10、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计算其双侧肾脏质量与体重的比值,观察其肾皮质的病理损伤和纤维化改变,并检测其肾皮质中巨噬细胞极化标志蛋白[M1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genes2型:精氨酸酶1(Arg-1)]和AGEs-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Ras同源基FUT-175采购因家族成员A(RhoA/)/Rho相关螺旋卷曲蛋白激酶(ROC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GBE低、高剂量组小鼠肾皮质增生、空泡、炎症细胞浸润、肾皮质纤维化等症状均有所好转;其体重、血清IL-10水平、肾皮质中Arg-1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空腹血糖和24 h摄食量、尿量,血清MCP-1、IL-12、BUN、Scr、AGEs水平,双侧肾脏质量与体重的比值,肾损伤评分和肾间质纤维化比例,肾皮质中iNOS、RAGE、RhoA、ROCK1(GBE低剂量组除外)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GBE可改善DN模型小鼠的肾损伤,并减轻其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AGEs-RAGE/RhoA/ROCK信号通路、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有关。
寨卡病毒及基孔肯雅病毒抗病毒药物筛选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虫媒病毒是指由蚊子、蜱虫和其他节肢动物媒介传播的传染性病毒,包含多种引起人兽共患病的病毒,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重大威胁。自21世纪初以来,两种新发/再发蚊媒病毒——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的流行导致全球疫情的暴发,造成数以百万计人次感染,对世界公共卫生带来巨大挑战。针对以上两种病毒感染,目前并无疫苗及抗病毒药物上市,迫切需要发现和开发针对病毒的特异性高效抗病毒药物。通过从大批量药物库中快速筛选鉴定抗病毒药物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本研究构建了以ZIKV复制子细胞系为基础的抗病毒药物筛选平台,并利用该平台从FDA药物库中筛选出一种有效的候选抗病毒药物;利用本LXH254浓度实验室建立的CHIKV-Δns P3-e GFP抗病毒药物高通量筛选平台,我们对不同的小分子化合物库进行筛选,成功从2244种化合物中筛选出6种有效的抗CHIKV病毒的抑制剂,并进一步对2种有应用前景的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抗病毒作用机制研究。本研究为ZIKV和CHIKV的新药研发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对这两种重要虫媒病毒的抗病毒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的第一部分是以ZIKV复制子细胞系为基础的抗病毒药物筛选体系方面的工作。将PAC-2A-Rluc-2A片段替换结构蛋白基因Medicine storage插入到ZIKV病毒基因组的5’UTR和NS1之间构建了含双报告基因的ZIKV复制子(ZIKV-Pac-Rlucrep),构建的带有嘌呤霉素筛选基因及Rluc报告基因的ZIKV复制子可有效复制及蛋白表达,且Rluc信号可有效表征复制。通过嘌呤霉素筛选,建立了稳定表达高水平ZIKV复制子的细胞系。通过优化条件建立了基于复制子细胞的高通量药物筛选体系,并用几种已知的黄病毒复制抑制剂进一步验证了优化的高通量药物筛选体系,最后利用该高通量药物筛选体系对FDA药物库进行了筛选,获得了一种有效的候选药物。ZIKV复制子细胞系的获得为深入研究ZIKV的复制机制提供了平台,同时高通量抗病毒药物筛选系统的建立为老药新用及新药物研发提供了平台基础和技术支持。本论文的第二部分是以基于减毒的报告病毒CHIKV-Δns P3-e GFP的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为基础,对不同的药物分子库进行筛选,并对得到的候选药物进行抗病毒活性验证。首先通过对两种药物库中的2244种药物进行筛选,选择药物抑制率大于90%的药物为初步候选药物。经过第一轮的初筛及第二轮野生型病毒抑制作用验证和细胞毒性检测,共从上述2种药物库中筛选出6种无明显毒性、且对野生型CHIKV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我们选择四种抑制效果较好的药物在CHIKV致病模型C57BL/6小鼠上进行检测,发现sorafenib及Chlorhexidine HCL(CHL)在小鼠体内可有效抑制CHIKV感染,病毒血症及足部关节肿胀减弱明显,说明这两种药物具有良好的成药潜力。因此我们对sorafenib及CHL这两种药物的抑制作用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sorafenib及CHL对CHIKV的抑制不具有细胞依赖性,同时这两种药物对不同株系的CHIKV以及多种甲病毒属病毒均具有明显抑制效果,提示具有发展为广谱抗甲病毒抑制剂的可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论文的第三部分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sorafenib及CHL的抑制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我们首先对sorafenib及CHL可能作用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了检测,发现sorafenib主要作用于CHIKV的复制阶段,而CHL作用于CHIKV感染的多个阶段,包括早期翻译阶段、复制阶段等。我们进一步对sorafenib及CHL两种药物进行了耐药株的筛选,以期通过耐药位点明确药物的作用靶点。经过药物的持续作用,获得了针对两种药物的耐药病毒株,我们对耐药株进行测序及功能验证发现,ns P2-N437H+ns P3-90aa以及ns P1-P249L突变可有效提高病毒的复制效率,E2-H351P-K337M-E1-A392V可提高病毒的进入能力。根据文献报道,sorafenib可阻断细胞RAF MEK/FG-4592使用方法ERK介导的信号通路,提示CHIKV的复制和感染可能与MAPK信号通路相关。我们通过进一步实验发现,CHIKV感染可促进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且活化程度与CHIKV的复制效率相关,MAPK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可有效抑制CHIKV感染复制。综上所述,我们在两种药物库中筛选到了两种在细胞和动物水平均发挥抑制作用的药物sorafenib和CHL,并且机制研究表明sorafenib作用于病毒的复制阶段、靶向ns P2及ns P3,且与MAPK信号通路相关;CHL作用于病毒的多种阶段,靶向ns P1和E蛋白。以上研究结果表明sorafenib和CHL有望老药新用,发展为广谱的抗甲病毒抑制剂。
甜菜品种间氮效率差异及其生理基础研究
本论文以生产上主推的高糖型甜菜品种(KWS1197)、丰产型甜菜品种(HI1003)和标准型甜菜品种(IM1162、SX1511)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在不同的施氮处理下(N_0,0 kg/hm~2N;N_(75),75 kg/hm~2N;N_(225),225 kg/hm~2N),测定了甜菜品种间各生育时期干物质、根冠比、氮素积累和分配、氮效率和产质量等指标,分析品种间氮效率差异与甜菜产质量的相关关系,探讨不同品种氮效INCB28060半抑制浓度率特征和差异的生理基础,以期为合理施用氮肥,氮高效甜菜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甜菜各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块根及糖分增长前期达到高峰,N_0和N_(75)处理下,丰产和高糖型品种地上部干物质分配较标准型品种增加4.57%~36.77%。N_(225)处理下,收获期,丰产和高糖型品种氮积累量高于标准型品种,高糖型品种地上部氮积累量最高。2.各甜菜品种叶面积指数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力Medically fragile infant在块根及糖分增长前期达到高峰。N_0和N_(75)处理下,标准型和高糖型甜菜品种叶片硝酸还原酶活力、块根蔗糖含量均显著高于丰产型品种,其中高糖型品种硝酸还原酶活力最高。N_(225)处理下,高糖型和丰产型品种SPAD值和地上部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标准型品种,其中高糖型品种SPAD最高。3.收获期N_0和N_(75)处理下,高糖和标准型甜菜品种产量、含糖率和氮素利用效率(NUt E)高于丰产型品种;高糖型品种收获期氮肥利用率(NUE)最高,较标准型品种SX1511和IM1162分别增加58.44%和71.26%。N_(225)处理下,丰产和高糖型品种产量较标准型品种增加5.15%~14.06%。4.甜菜各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呈现苗期低,叶丛快速生长期和块根及糖分增长期最高,糖分积累期又降低的变化特征,但不同类型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在块根及糖分增长期差异显著,表现出明显的品种特性。其中低氮处理下,NUE在块根及糖分增长期与产量和产糖量呈显著正相关,NUt E在收获期与含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高氮处理下,NUE在块根及糖分增长期与产量和产糖量呈显著正相关,氮素吸收效率(NUp E)在收获期与含糖率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低氮情况下,高糖和标准型品种有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其生理基础是较高的叶片硝酸还原酶活力、地上部和块根蔗糖含量;高氮情况下,丰产型品种有较高的氮肥利用率,其生理基础是较高的叶面积指数、SPAD和地上部可溶性D-Lin-MC3-DMA核磁蛋白质含量。块根及糖分增长期是氮素调控甜菜产质量的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