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洛昔康对脂多糖诱导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机制

奶牛产后子宫感染常引发子宫炎和子宫内膜炎,造成炎症和氧化损伤,损害奶牛生殖性能,影响奶牛养殖业发展。临床常见病因包括奶牛围产期代谢紊乱、产犊异常、微生物污染。大肠杆菌作为主要致病源之一,通过其外膜上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发挥致病作用。Toll 样受体 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识别LPS并激活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kappa-B,NF-κB)信号通路,造成下游炎症因子升高,并伴随着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species,ROS)的产生。当ROS的产生远超过personalised mediations机体的抗氧化清除能力时,脂质、蛋白质和DNA就会受到破坏,造成氧化应激。美洛昔康(meloxicam,MEL)是一种选择性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与抗生素联合使用可以缓解产后子宫炎症并镇痛。研究表明,MEL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然而,MEL与奶牛子宫炎症和氧化应激之间的联系尚未报道。本试验旨在探究MEL(0.5或5 μM)对LPS(1 μg/mL)刺激的原代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bovine 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BEEC)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应用MEL缓解奶牛子宫炎症提供理论依据。1.MEL对LPS诱导的BBEC氧化应激的影响为明确MEL对LPS诱导的BEEC氧化损伤相关指标的变化,采用不同浓度MEL(0.5或5 μM)单独或与LPS共处理细胞12 h,检测细胞ROS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力及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结果表明:MEL单独处理对细胞氧化损伤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无显著影响(P>0.05);LPS刺激导致ROS和MDA含量升高(P<0.05或P<0.01);与LPS组相比,MEL的加入降低了 ROS和MDA含量(P<0.05或P<0.01),5 μMMEL效果更为显著。说明MEL可以通过降低ROS和MDA含量,提高抗氧化酶活力来减轻LPS诱导的BEEC氧化损伤。为探究MEL对LPS诱导的BEEC核因子E2相关因子(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2,Nrf2)通路及氧化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采用不同浓度MEL(0.5或5 μM)与LPS共处理细胞6、12、24h,荧光定量PCR检测CAT、GPX1、SOD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2,NOS2)和环氧合酶 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selleck S63845GS2)基因表达;采用不同浓度 MEL(0.5 或 5μM)单独或与LPS共处理细胞90 min,Western Blot检测Nrf2通路关键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技术检测Nrf2入核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PS组在6、12和24 h时CAT和GPX1的基因表达均降低(P<0.05或P<0.01),SOD1仅在6h时基因表达降低(P<0.01),NOS2和PTGS2在6、12和24h时基因表达均升高(P<0.05或P<0.01);与LPS组相比,MEL与LPS共处理组在6、12和24 h时CAT、GPX1和SOD1的表达增加(P<0.05或P<0.01),NOS2的表达下降(P<0.05或P<0.Fulvestrant研究购买01),在12和24 h时PTGS2表达下降;MEL单独处理对Nrf2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无影响(P>0.05);LPS刺激导致Nrf2、HO-1和NQO1的蛋白表达下降(P<0.05),Keap1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LPS组相比,LPS和MEL共处理组Nrf2、HO-1和NQO1的表达均上升(P<0.05 或P<0.01),Keap1 蛋白表达降低(P<0.05 或P<0.01);LPS 和 MEL 共处理促进了(P<0.01)Nrf2入核。说明MEL可以通过激活Nrf2通路,促进相关抗氧化酶基因表达、抑制NOS2和PTGS2基因表达来抵御LPS诱导的BEEC的氧化损伤。2.MEL对LPS诱导的BEEC炎性反应的影响为明晰MEL对LPS诱导的BEEC NF-κB通路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MEL(0.5或5 μM)与LPS共处理细胞3、12和18h,RT-qPCR检测TLR4、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differentiationfactor88,MyD88)、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CXC 趋化因子 8(C-X-C motifchemokine ligand 8,CXCL8)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的基因表达;不同浓度MEL(0.5或5 μM)单独或与LPS共处理细胞30 min,Western Blot检测NF-κB通路关键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65入核情况。结果显示:LPS在3、12和18h刺激了TLR4、MYD88、IL1B、IL6、CXCL8和 TNF的基因表达(P<0.05 或P<0.01);MEL 抑制了(P<0.05 或P<0.01)LPS诱导的MYD88、IL1B、IL6、CXCL8和TNF的基因表达,但对TLR4基因表达无影响(P>0.05);单独MEL对p65和IκBα磷酸化均无影响(P>0.05);LPS诱导(P<0.01)p65和IκBα磷酸化,促进(P<0.01)p65入核;与LPS组相比,LPS和MEL共处理组降低了(P<0.05或P<0.01)p65和IκBα磷酸化水平和p65的入核数量(P<0.05或P<0.01)。说明MEL可以通过抑制NF-κB通路及其下游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抵御LPS诱导的BEEC的炎性反应。综上,MEL分别通过激活Nrf2通路和抑制NF-κB通路,抑制LPS诱导的BEEC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

定量检测幽门螺杆菌(HP)抗体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试剂的制备及评价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导致胃癌发生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其它很多疾病的致病因素,因此进行HP抗体检测对于大规模国民胃癌以及HP流行病普筛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市场主流的HP抗体检测试剂盒为定性检测(定性检测指判断是否感染,即阳性或阴性),但是预防HP感染的关键是定量检测(定量检测是指检测出标本中所含有的某一特定物质具体的量),同时,定量检测也对HLY-188011纯度P治疗过程中的评估起重要作用。所以本实验旨在开发HP抗体定量检测试剂盒,以实现快速准确测量血清样本中HP抗体浓度的目标。课题组将重组表达的HP上的Ure B蛋白与Hpa A蛋白通过化学反应,偶联到聚苯乙烯微球上,并置换到保存液中,制备出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试剂2(R2)。结合抗原抗体反应特性及降低血清中非特异性吸附,制备出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试剂1(R1)。R1与R2搭配使用构成了定量检测人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胶乳试剂盒。实验结果发现,在10 m L胶乳制备中,200μL(固含量Puromycin配制10%)Bangs微球(粒径190 nm)加上1.6 mg上海桂康抗原和p H 8.0 Tris缓冲液,与活化剂EDC(用量为1.5 m M)共同作用1小时后,制备出的胶乳试剂,表现出较好的检测性能。试验中,通过单因素参数优化,并通过TEM、DLS和Zeta-电位分析仪对胶乳的稳定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功能性试验评价后,结果表明该试剂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自制试剂与日本进口试剂的临床检测值的比对,两者测值基本一致,说明自制试剂符合临床检测需求。当主波长为660 nm(副波长为800 nm),试剂检测纯化水时的空白吸光度为10000;试剂检测临床样本MEM modified Eagle’s medium时的线性范围为0-100IU/m L;自制试剂与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阳湖二院)的日本进口试剂对临床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实验数据进行临床比对。以自制试剂所测数值为横坐标,以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采用日本进口试剂所测数据为纵坐标,绘图后线性拟合得到回归方程:Y=0.9953X+0.5439,r=0.9922>0.95,结果表明自制试剂与日本进口试剂的测值基本一致,自制试剂初步满足临床检测的要求。综上,本实验成功地开发出适用于临床血清样本中HP抗体检测的检测试剂盒,具有准确定量、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的特点,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有望广泛应用于HP的筛查与诊断。

沉默NAC-1基因对人卵巢癌耐药细胞株SKOV3/DDP裸鼠移植瘤化疗敏感的影响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NAC-1基因沉默对人卵巢癌耐药细胞株SKOV3/DDP裸鼠移植瘤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LV4-LUC-GFP慢病毒转染建立NAC-1基因沉默SKOV3/DDP细胞株,将细胞接种到免疫缺陷小鼠皮下,建立人卵巢癌GW-572016研究购买耐药细胞株SKOV3/DDP裸鼠移植瘤模型,给予顺铂化疗,比较NAC-1基因沉默对SKOV3/DDP在裸鼠体内增殖的影响。取肿瘤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Illumina平台进行转录组mRNA测序,筛选差Telaglenastat使用方法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和KEGG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揭示NAC-1基因影响移植瘤化疗敏感的可能分子机制。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DEGs编码蛋白互作网络,筛选MCC算法、Degree算法、Closeness算法3种算法共有基因作为关键基因,使用Metascape网站在线分析这些共同基因的基因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抑制NAC-1基因后裸鼠皮下肿瘤体积变小,重量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录组学分析显示,抑制NAC-1基因导致肿瘤组织中460个基因显著下调,568个基因显著上调。差异基因(DEGs)在多项GO富集类别中具有显著差异,如细胞代谢、有丝分裂、坏Medicinal earths死、炎症、信号传递等。KEGG功能富集结果显示,NAC-1基因沉默可能影响了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白细胞跨内皮迁移、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细胞黏附分子、坏死、ECM受体相互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筛选获得的关键基因主要富集在白细胞介素的信号传导、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通路、炎症反应等通路。结论:抑制NAC-1基因能提高人卵巢癌耐药细胞株SKOV3/DDP化疗敏感性,其可能通过多个信号通路影响肿瘤细胞的代谢、增殖、死亡、炎症反应等。

日粮中添加姜黄粉对黄羽肉鸡抗氧化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阐明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姜黄粉对黄羽肉鸡抗氧化功能、脂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可为姜黄粉在黄羽肉鸡生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选取1日龄健康雄性快速型黄羽肉鸡320羽,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姜黄素组:基础饲粮中添加150 mg/kg姜黄素;0.5%姜黄粉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 g/kg姜黄粉;1%姜黄粉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 g/kg姜黄粉(姜黄粉中的姜黄素含量约3%)。实验期70 d,分别于28 d、70 d测定肉鸡血清和肝的抗氧化、脂质代谢等相关指标,并通过RT-qPCR检测肝抗氧化和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姜黄粉和姜黄素均显著性提高了黄羽肉鸡血清和肝的SOD、GSH-Px等抗氧化酶活性(P < 0.05),并且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肉鸡血脂和肝脂代谢水平。同时,姜黄粉和姜黄素均调节了黄羽肉鸡肝Keap1、Nrf2、HO-1等抗氧化相关基因以及FAS、ACPLX3397体外C、HSLGenetic abnormality、PPARα等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本研究表明姜黄粉可以有效调节黄羽肉鸡肝抗氧化和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PLX-4720采购,提高黄羽肉鸡血清和肝抗氧化能力,调节黄羽肉鸡脂质代谢水平,且从整体分析,姜黄粉添加剂量为1%时效果更显著。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中国北方单中心经病理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成人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提高临床医生对IMN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的认识。方法:单中心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肾病科自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共计232例IM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情况,患者均行肾穿刺活检术且具有完整的病例资料记载。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尿酸(Uric acid,UA)、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尿红细胞计数(Urinary red blood cells/HPF,URBC)、24小时尿蛋白(24 hours urine protein,24hUTP)、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24hours urinary microalbumin quantification,24h-MALB)、尿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Hereditary ovarian cancer,α1-MG)、尿Ig G(Urinary Ig G)、尿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血清Ig G(Serum Ig G)、血清Ig A(Serum Ig A)、血清Ig M(Serum Ig M)、补体C3(Complement 3,C3)、补体C4(Complement 3,C4)、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Anti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抗体;病理资料包括肾组织是否有肾小球硬化、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钉突形成、新月体形成、肾间质损害及肾血管病变,以及肾组织中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包括Ig A、Ig M、Ig G、C3、C4、C1q、Fib、Kappa、Lambda。将所有患者根据性别不同分为2组(男性组及女性组);根据年龄不同分为3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根据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与阴性分为2组(PLA2R抗体阳性组、PLA2R抗体阴性组),根据肾组织中是否有C1q沉积分为2组(C1q阴性组、C1q阳性组),分别对其临床病理数据进行探讨及研究,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入选的232例IMN患者中男性143例,女性89例,男女比例为1.6:1。发病年龄在21~73岁,年龄中位数为53岁,其中,老年患者(年龄≥60岁)56例,中年患者(45岁≤年龄<60岁)115例,青年患者(18岁≤年龄<45岁)61例。有高血压病者104例,占比44.8%,有糖尿病者21例,占比9.1%。2、按照性别分组,男性BUN、Scr、UA、24h-UTP、24h-MALB、α1-MG、Urinary Ig G、CRP、HGB、肾间质损害率上明显高于女性,ALB、HDL-C、Serum Ig G、Serum Ig M、ESR、e GFR显著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及女性随访6个月及12个月后临床缓解率无明显差异(P>0.05)。3、按年龄分组,232例患者中,青年组61例(26.3%)、中年组115例(49.6%)、老年组56例(24.1%)。随着年龄的增加,BUN、Serum Ig A呈增长趋势,e GFR明显下降;年龄与高血压、肾小球硬化、肾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呈线性关联,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肾小球硬化、肾血管病变的发生率越高;青年、中年、老年组在肾脏Kappa、Lambda沉积存在明显差异(P<0.05),青年IMN患者肾脏Kappa及Lambda的沉积率明显低于中老年患者。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IMN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后临床缓解率无明显差异(P>0.05)。4、按照抗Pidnarulex溶解度PLA2R抗体水平分为阴性组及阳性组,入选抗PLA2R抗体阳性165例(71.1%),阴性58例(25.0%)。阳性组男性比例、高血压率、Scr、BUN、TCHO、HDLC、URBC、24h-UTP、24h-MALB、α1-MG、尿Ig G、钉突形成和肾间质损害率、肾脏补体C3沉积强度高于阴性组,在ALB、血清Ig G、血清Ig A、血清Ig M、肾脏Ig M沉积强度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随访6个月及12个月后临床缓解率无明显差异(P>0.05)。5、按照肾组织是否有C1q沉积分组比较,C1q阳性组186例(80.2%),阴性组46例(19.8%)。C1q阳性组肾脏Ig A沉积强度、肾脏Ig M沉积强度、肾脏补体C3及C4沉积强度高于C1q阴性组,血补体C4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随访6个selleck化学月及12个月后临床缓解率无明显差异(P>0.05)。6、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穿刺肾小球中有钉突形成是影响IMN患者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我国北方单中心统计显示成年IMN以中老年男性患者居多。2、男性IMN患者在Scr、24h-UTP等反映肾功能减退的指标上明显高于女性,BUN、肾小球硬化率等反映肾功能损害的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3、抗PLA2R抗体阳性IMN患者中男性、患有高血压者比例较高,反映肾功能损害严重程度的指标高于阴性组;肾脏C1q阳性组的肾组织中Ig A、Ig M、C3、C4沉积高于C1q阴性组;提示抗PLA2R抗体阳性、肾脏C1q沉积阳性的IMN患者肾脏损伤更重。4、随访6个月及12个月结果提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抗PLA2R抗体是否阳性,肾组织是否有C1q沉积的IMN患者短期内临床缓解率无明显差异,可能与单中心研究、样本量较小或随访时间较短有关。5、患者肾穿刺组织中有钉突形成可能是影响IMN患者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

运动改善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在预防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

帕金森病(Lipopolysaccharide biosynthesis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黑质致密部神经元丢失和α-突触核蛋白聚集。PD病理机制十分复杂,最近发现小胶质细胞活化介导的神经炎症是PD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药物治疗只能缓解运动障碍症Tezacaftor化学结构状,但不能减缓病理发展过程。运动作为一种非药物的物理干预手段,已被证明有助于预防和延缓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发生,且适度的运动会产生一定的抗炎效应,减少神经元的丢失。然而,运动在改善小胶质细Mirdametinib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在预防PD的病理进程的调控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有研究发现,运动可以改善PD的相关因素,如异常聚集的α-突触核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自噬和氧化应激等。因此,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阐述运动改善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在预防PD的分子机制,为P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例

60岁男性,因“左眼胀痛12天,右眼胀痛5天”来诊。患者发病数天前曾用双手反复拍打头面部,无其余眼病史、用药史和全身疾病史。最佳矫正视力:右眼HM/眼前,左眼0.1;眼压:右眼41 mmHg(1 EPZ-6438纯度mmHg=0.133 kPa),左眼14.3 mmHg。双眼角膜水肿,前房极浅(中央前房深度=1.5 CT;角膜厚度,corneal thickness, CT),房角全周关闭,虹膜萎缩,青光眼斑,晶状体混浊。诊断为双眼继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双眼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悬韧带松弛),双眼老年性白内障。右眼由于药物治疗无效,先行前房穿刺术快速缓解眼压。随后,双眼均行周边虹膜切除术+经平坦部前段玻璃体切除AZD2281核磁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张力环植入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房角分离术。双眼手术后前房明显加深;右眼术后眼压需使用抗青光眼药物才能控制,左眼术后眼压控制良好。讨论体会:双眼青光眼同时急性发作伴前房极浅的患者,应考虑继发因素的存在;若眼压保守治疗后无法控制,在排除恶性青光眼的前提下,可考虑急性期occupational & industrial medicine先行前房穿刺术控制眼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术中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有助于术中加深前房。

远端胆管癌术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目的 探讨远端胆管癌患者术后生存的预后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7月该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74例远端胆管癌LGX818分子量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多因素Cox回归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运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采selleckchem INCB28060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和校正曲线验证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 74例患者中位总体生存(OS)为18.9个月,术后1、3、5年OS率分别为63.6%、37.8%和28.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A19-9水平高、T分期晚、淋巴结清扫总数<10个及术中出血量多是dCCA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独立危险Medical Symptom Validity Test (MSVT)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C-index为0.775,预测术后1、3、5年OS率的AUC分别为0.800、0.841、0.919。结论 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效能较好。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与作用

背景:近期有研究表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不仅参与神经元的发育,而且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抑郁症、癫痫等的发病过程,还可作为治疗靶点开发相关药物,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总结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和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抑郁症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机制,以及干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改善疾immunity support病症状和相关新兴治疗手段的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nervous system,depression,Alzheimer disease,Parkinson disease,epilepsy,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FG-3019”,文献检索时限为1996年1月至2022年12月,经过阅读并筛选整理,选择与综述内容相符的文献,最终确定整理出5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通过4个不同的结构域在不同条件下参与纤维化、细胞黏附、细胞发育等多项生物学活动;(2)结缔组织此网站生长因子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抑郁和癫痫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变相关脑区和部位发生上调,干预结缔组织CL 318952分子量生长因子的表达后症状好转或消失,提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这些疾病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3)围绕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和干预靶点是非常有前景的治疗研究,要实现由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应用还需要更多机制方面的研究,以达到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

清胃祛湿方结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胃虚弱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清胃祛湿方结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胃虚弱型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胃炎(CG)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接诊的160例脾胃虚弱型Hp相关性C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编号的奇偶性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清胃祛湿方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胃脘疼痛、selleckchem MLN8237脘腹胀满、胃部灼热、大便稀溏、反酸烧心、神疲倦怠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 d,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转化生长因子-β1(TGLung bioaccessibilityF-βGSK J4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清胃祛湿方结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胃虚弱型Hp相关性CG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减轻炎症反应,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