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碱基编辑创制水稻光温敏位点

基因编辑技术是利用特异性核酸酶在靶点产生DNA双链断裂,在DNA自我修复过程中引入突变。CRISPR/Cas9系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基因编辑技术,碱基编辑技术是在CRISPR/Cas9的基础上开发的高效率碱基替换技术,其中胞嘧啶碱基编辑器(CBEs)能够实现C/G到T/A的碱基变化,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BEs)能够实现A/T到G/C的碱基变化。利用CBEs与ABEs可以实现定点的碱基突变。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提高水稻产量就是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杂交水稻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方法,目前我国杂交育种方法主要分为以细胞质雄性不育为代表的“三系法”和以光温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为代表的“两系法”。与三系法相比两系法的配组范围更大、简化育种过程。但目前两系法所用的光温敏位点单一,光温敏机制还需继续深入研究。所以继续寻找和创制新的光温敏位点对于两系杂交水稻的发展以及温敏机制的解析至关重要。本实验室之前的研究发现同一基因的不同位置突变可能会造成不同的育性变化,光温敏基因通常是单个碱基变化的弱等位突变,而利用Shared medical appointment碱基编辑器可以创造单个碱基变化的弱突变就有可能创造出新的光温敏突变位点。ostms15是我们实验室发现的一个光温敏位点,其突变发生在保守的LRR区的TIR区段,这个区寻找更多段是其与TDL1A的的互作区端,可能存在其他的光温敏位点。由此我们选择了TMS15的TIR区作为靶区,使用碱基编辑器进行了饱和突变设计,获得了一系列的碱基突变植株,并对纯合编辑植株进行了高低温验证。有10个编辑株系在高低温下有明显的育性变化,其中tms15-C11的表型最为明显,在高温下结实率仅为4.89%,低温下结实率恢复到38.72%。扫描电镜发现高温下tms15-C11的花药表面变得光滑、大部分花粉塌陷。酵母双杂交发现高温下_(C11)TIR与TDL1A~(110-226)的互作低于TIR与TDL1A~(110-226),低温互作强度与TIR与TDL1A~(110-226)相似,这可能是其育性转变的原因。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碱基编辑器成功创制了一系列光温敏突变体,为光温敏位点的发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和思Belumosudil IC50路。

控制营养状况、预后营养指数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控制营养状况、预后营养指数(PNI)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预后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1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Killer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算出观察指标的最佳cut-off值,CONUT评分、PNI分别以4、36.75分界值进行分组,分析各组年龄、性别、血细胞计数、IPSS分组等临床特征及通过单因素和多selleck合成因素分析其对MDS预后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小板计数、骨髓原始细胞计数、IPSS评分、CONUT评分是影响MDS患者OS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骨髓原始细胞数(HR=1.06,95%CI:1.01~1.12,P=0.028)、CONUT评分(HR=0.606,95%CI:0.39~0.95,P=0.028)是影响MDS患者的OS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elleck KD025初诊MDS患者CONUT评分高提示预后不良,是影响MD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PNI不是MD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条件约束下视杯与视盘联合分割及在青光眼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病,指眼内压升高导致视网膜和视盘组织损伤,进而可能导致视力减退甚至失明。由于青光眼引起的视力丧失无法逆转,进行Vascular biology青光眼的早期筛查对于早期治疗以保持视力和维持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在青光眼的诊断中,杯盘比起着重要辅助诊断作用,而准确地分割眼底图像中视盘和视杯是计算杯盘比的基本任务。因此,研究高效率、高鲁棒性和高精度的视盘和视杯分割算法在青光眼辅助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针对眼底图像视盘和视杯分割中错分割及误分割等问题、多中心和多站点存在数据异质问题和杯盘比在青光眼筛查中的应用等问题,本文开展了基于深度学习、域适应及应用平台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创新性工作和具体研究内容阐述如下:(1)针对眼底图像数据集质量不稳定及视杯视盘界限模糊导R428 IC50致错分割和误分割等问题,提出一种位置先验约束的视盘视杯层次联合分割方法。该方法结合位置先验约束和多路聚合网络构建一个从粗到精的分割框架,实现准确鲁棒的视盘和视杯联合分割。粗分割阶段,通过多路聚合网络单独分割获取视杯和视盘初步分割结果而得到位置约束信息;精分割阶段,利用粗分割结果提取自动上下文特征构建位置约束信息进行视杯视盘联合分割,提高分割精度。在三个公共数据集上,通过对比实验和消融实验,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及在视盘视杯分割任务中的良好表现。(2)为了拓展算法的应用性及解决不同站点获得的眼底图像数据之间存在的域偏移问题,提出一种嵌套U-Net结合域对抗网络的无监督视盘视杯联合分割方法。该方法利用对抗思想结合目标selleck Talazoparib数据先验特征信息生成与目标数据集相似的数据,使模型能够适应不同站点数据的特征。该框架包含生成器模块、判别器模块和分割模块,以U-Net结构捕捉图像的上下文信息,使用嵌套网络来提高分割精度。通过对比实验和消融实验,证明了该方法能有效降低域偏移的影响,并在不同数据集之间的偏移实验中都取得了比较好的分割性能。(3)为了探究提出方法在青光眼筛查中的应用性和可靠性,通过计算杯盘比(CDR)进行青光眼筛查的验证和测试,并设计和开发了青光眼在线筛查平台。该平台使用前后端分离架构,用户在前端上传眼底图像后,后端利用训练好的模型进行视盘和视杯的自动分割,得到分割结果并计算CDR,通过CDR完成青光眼筛查。验证和测试结果表明提出的两种方法在青光眼筛查应用中的优势。

基于Notch1信号通路的中医药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消化道疑难疾病之一,近年来患病率不断上Dorsomorphin化学结构升,已严重威胁到全球人类的生活健康,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有研究证明包括肠干细胞分泌谱系改变、黏液层破坏、细胞间连接紊乱、免疫功能亢进、肠道菌群失衡在内的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是UC的重要发病因素和分子基础。Notch信号通路是真核生物种系进化中高度保守的信号通路,通过相邻细胞的细胞连接传递信号,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发育Pollutant remediation、迁移、凋亡等一系列过程。因此,Notch信号通路可调节肠干细胞、CD4~(+)T细胞、先天淋巴样细胞(innatVP-16使用方法e lymphoid cells, ILCs)、巨噬细胞(macrophages, M?)、肠道微生态等,进而影响肠道黏膜化学、物理、免疫、生物黏膜屏障。其作用广泛且独特,区别于那些作用集中于抗炎、抗氧化应激的信号通路,可以从不同角度阐释中医药的治疗效应。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Notch1信号通路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中医药靶向Notch1信号通路防治UC的相关文献,意在为进一步研究UC的有效防治提供新靶标及理论支持。

不同生物保鲜剂处理对番茄采后贮藏品质及生理变化的影响

为探究此网站?-聚赖氨酸(?-polNaporafenib分子量ylysine, ?-PL)和纳他霉素(natamycchronic infectionin, NT)两种生物保鲜剂对番茄采后贮藏品质和生理变化的影响,该研究以番茄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质量浓度为1.0 g/L的?-PL处理、质量浓度为0.8g/L的NT处理,以不进行任何处理作为对照,处理后PE膜包装并于4 ℃冷库进行贮藏,每7 d从冷库中拿出并测定感官品质、营养指标、生理指标、衰老指标及生理变化相关酶活性。结果表明,采后进行?-PL和NT处理均可以有效地维持番茄贮藏期间的品质,均可有效地维持番茄采后贮藏期间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可滴定酸及黄酮含量,提高APX、PAL和几丁质酶活性。其中,NT处理可以显著地维持番茄采后贮藏期间的感官品质、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番茄红素含量;抑制番茄采后贮藏期间呼吸速率和乙烯生成速率的提高;抑制MDA的积累,维持总酚含量,提高了POD、CAT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该实验结果可以为番茄采后低温贮藏保鲜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并为番茄采后冷链物流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基于整合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健脾除痰解毒方干预肺癌的作用机制

基于整合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健脾除痰解毒方(Jianpi Chutan Jiedu Decoction,JCJD)干预肺癌的作用机制。采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Integrative Pharmacology-based Research Plat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P)V2.0,检索并获取健脾除痰解毒方靶标及功能信息,以及肺癌疾病靶标及功能信息,借助中医关联网络挖掘平台构建“疾病-方剂”关联网络,并通过网络拓扑特征计算、自定义多维关联网络可视化(方剂-中药材-核心靶标-通路-疾病)以及基因本体(GO)功能和依托Reactome数据库的Pathway信息进行富organ system pathology集分析,发现健脾除痰解毒方干预肺癌的关键网络靶标及其作用机制。最后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整合药理学结果。结果共获得健脾除痰解毒方干预肺癌的核心靶标53个;GO富集分析得到生物过程有20种条目,细胞组分有11种条目,分子功能有20种条目;Reactome Pathway富集分析得到11个条目,主要涉及呼吸电子传递、TP53FUT-175调节代谢基因、细胞内受体的SUMO化、白细胞介素(IL)-4和IL-13通路等信号通路。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联合组肿瘤组织中乳酸含量明显下降(P<0.05),联合组可明显上调肿瘤组织中磷酸酯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蛋白平均光密度值(P<0.05),降低丙酮酸激酶M2(PKM2)和己糖激酶2(HK2)蛋白平均光密度值(P<0.05);与模型组比较,联合组可明显上调肿瘤组织中肿瘤抑制蛋白(P53)、PTEN mRNA及蛋白表达(P<0.01,P<0.05),降低肿瘤组织中TP53诱导的糖酵解与凋亡调控因GSK126 MW子(TIGAR)、葡萄糖转运蛋白1 (GLUT1)、PKM2、HK2 mRNA及蛋白表达(P<0.01)。综上,健脾除痰解毒方通过TP53调节代谢基因来下调葡萄糖代谢,从而抑制肺癌增殖。

柑橘果实PAL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其调控绿霉病抗病性的机理

柑橘(Citrus sinensis,L.Osbeck)是一种风味独特,富含多种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水果,食用方式主要是鲜食。柑橘采摘后极易遭受真菌侵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P.digitatum)导致的绿霉病是柑橘各类真菌病害中最主要的一种。柑橘绿霉病的防控以使用化学杀菌剂为主,但杀菌剂的使用不仅污染环境、存有安全性隐患,而且会使果实本身产生耐药性,影响病害防控效果。通过外源激发子诱导果实抗病性来提升果实抗病能力是一种绿色安全的病害防控方法。在果实上接种外源激发子后,多种信号分子和代谢途径发生变化,其中许多抗病关键基因积极调控抗病功能,其编码的酶也发挥重要的作用。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inolyase,PAL)是苯丙烷代谢第一步催化反应的关键限速酶,控制着该途径中的碳通量,与多种具有抗逆功能的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相关。已有研究发现果实上的PAL积极响应多种激发子的处理,与抗病过程密切相关。但是具体果实中PAL基因的鉴定及其参与调控果实采后病害的功能和相关机理的研究目前还很缺乏。因此,本研究对柑橘PAL基因家族成员进行了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了具体CsPALs对柑橘绿霉病的调控作用和CsPALs调控苯丙烷途径与初生代谢的相关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从柑橘的全基因组中鉴定到了4个PAL基因家族成员,将其命名为CsPAL1-CsPAL4。通过理化性质、基因结构、蛋白结构、蛋白序列及系统进化关系分析发现:4个CsPALs的编码序列在2100 bp左右,蛋白约有720个氨基酸,分子大小约为7800 Da,都是更多酸性、具有亲水性的稳定蛋白;蛋白的三级结构都类似“海马状”;CsPALs基因和蛋白的结构十分保守,CsPALs蛋白序列中都含有完整的三联体酶活性中心,暗示它们都具有催化活性;CsPAL1、CsPAL2、CsPAL4与拟南芥中的At PALs相似度高。(2)在柑橘果实上接种盔形毕赤酵母(Pichia galeiformis,P.galeiformis)、壳寡糖(Oligochitosan,COS)和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都能够诱导果实的抗病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 PCR)测定柑橘上4个CsPALs的表达量发现外源激发子处理果实后,4个CsPALs的表达量在不同的时间点显著上调,表明CsPALs积极响应抗病反应,可能具有调控绿霉病抗病性的功能。(3)亚细胞定位试验表明4个CsPALs蛋白都定位于细胞质中。分别在柑橘果实上瞬时过表达4个CsPALs并接种P.digitatum后,瞬时过表达CsPABioactive materialLs组柑橘果实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CsPAL1和CsPAL3瞬时过表达诱导柑橘果实绿霉病抗病性的效果强于CsPAL2和CsPAL4。(4)对瞬时过表达CsPALs后的柑橘果实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Gene Ontology(GO)注释发现四个过表达CsPALs组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中注释到较多的都是细胞过程(Cellular process)、代谢过程(Metabolic process)和生物调节(Biological regulation)基因,在细胞组成(Cellular component,CC)中较多的都是细胞部分(Cell part)和膜部分(Membrane part)基因,在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中较多的都是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基因。KEGG分析表明过表达CsPALs组果实中的苯丙烷代谢途径(Phenylpropanoid biosynthesis)都显著富集,其中与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和肉桂醇脱氢酶(Cinnamyl alcohol dehydrogenase,CAD)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与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基因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CHS)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另外,瞬时过表达组果实中糖代谢和莽草酸途径部分基因也都显著上调表达。(5)进一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等方式测定了各组果实中的相关基因表达量,糖、酸和氨基酸等物质含量。结果发现,CsPALs在柑橘果实上瞬时过表达后,苯丙烷代谢上游的肉桂酸-4-羟基化酶(Cinnamate-4-hydroxylase,C4H)和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oumarate coenzyme A ligase,4CL)活性显著增强,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COMT和CAD)表达水平和木质素含量下降。相反,黄酮类合成相关基因CHS和查尔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 genes,CHI)基因的表达水平和类黄酮、总酚含量上升。蔗糖的合成和分解代谢、葡萄糖代谢被激活,途径中重要的基因表达量和酶活性增强,各种糖和酸的含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莽草酸途径中重要基因更多也显著上调表达,促进了各类游离氨基酸的积累。综上所述,本研究从柑橘基因组中鉴定到了4个CsPALs,成员之间较为保守,都积极响应外源激发子的处理,且具有提高柑橘果实绿霉病抗病性的功能,具体的调控机制包括:促进苯丙烷代谢途径中类黄酮和总酚的合成而并非木质素的合成;激活蔗糖和葡萄糖代谢途径,不同程度改变糖和酸的含量;激活莽草酸途径,促使各类游离氨基酸积累。本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开展了CsPALs基因功能的研究,丰富了非模式植物上PAL参与调控抗病性的分子机制,为外源处理提高柑橘抗病性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从新角度解决柑橘采后病害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青藏高原主要疾病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汉英翻译实践报告

近年来,国家对人民的身心健康问题愈加重视。掌malaria vaccine immunity握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疾病的发展趋势和影响趋势对提高该地区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关该领域相关材料的翻译实践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翻译实践活动以科技类文本《青藏高原主要疾病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的英译为实践对象,并基于彼得·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探讨科技类文本在翻译实践中的困难及应对困难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源文Z-VAD-FMK说明书本根据实地考察和实验数据向大众介绍了青藏高原传染病和地方病的现状、流行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最终提出了解决建议。根据文本类型理论,该文本属于以信息型文本。在翻译时,译者不仅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还要将译文的可读性考虑在内。因此,译者使用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两种翻译方法,并从词法和句法两个层面探讨了该类文本的翻译技巧。在词法层面,译者主要关注原文的语言风格和句子形式,主要运用了词性转换、增译、省译和加注的翻译技巧;在句法层面,译者采用了分译、语态转换和移位的翻译技巧,实现句子的流畅通顺。最后总结了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足以及今后工作学习中需要完善的知识及翻译手段和方法。通过本翻译实践,译者增进了对文本类型理论的理解,同时对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如何指Staurosporine研究购买导实践有了更深的认知。此外,本翻译实践的完成还增加了译者对青藏高原疾病的了解,也希望本翻译实践给该领域的文本翻译提供一些参考。

前列舒通胶囊辅助治疗瘀阻型前列腺增生症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前列舒通胶囊辅助治疗瘀阻型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肇庆市高要区中医院收治的瘀阻型前列腺增生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予以非那雄胺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舒通胶囊,比较2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hepatic impairment72.09%(P<0.05);治疗后,2组患者尿频、尿急、尿等待、排尿不尽等临床症状评分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selleckchem CH-223191评分(IPSS评分)、前列腺体积(PV)、膀胱残余尿量(Rv)均明显降低,最大尿流率(Qmax)明显提高,且研究组的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瘀阻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采用前列舒通胶囊更多治疗可有效提高疗效,改善临床症状与前列腺情况,提高最大尿流率,值得推广。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3例磁共振误诊分析及病理对照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磁共振成像(MRI)可能误诊原因并进行病理对照分析,以加深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浙江省丽水中心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1例FNH患者资料,2名评估者在不知晓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共同评估病灶的MRI征象(包括病灶一般情况、平扫信号、增强扫描强化表现及周围组织伴随征象)并做出诊断,对评估结论达成一致意见;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selleckchem误诊病例进行病理对照及误诊原因分析Pathology clinical。结果 21例肝脏FNH中的13例患者共13个病灶被误诊,其中被误诊为肝细胞癌4例,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转移瘤1例,孤立性纤维瘤3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3-MA molecular weight肪瘤2例,肝细胞腺瘤2例。病理对照分析:2例MRI上见“假包膜征”的病灶在镜下无明显假包膜;而3例镜下存在假包膜的病灶却未能识别出MRI“假包膜征”。3例MRI上见“局部坏死”,但本组13例镜下均无局部缺血坏死表现。2例MRI上被评估为存在“脂肪变性征”的病灶在镜下均存在较明显的脂肪细胞积聚;MRI上无“脂肪变性征”者在镜下也无明显脂肪变性。11例病灶在镜下可见瘢痕,但在MRI中13例病灶均未能识别“延迟强化瘢痕”。结论 肝脏FNH的误诊原因主要有:中央瘢痕缺失或瘢痕的形态/信号/强化不典型、病灶出现肝细胞癌征象“脂肪变性”、误判存在肝细胞癌征象“假包膜征”;此外,病灶外生性生长与肝外其他脏器紧贴、“评估者受临床病史的影响”可能也会导致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