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HPH)是一种以血管阻力持续性升高和血管重塑为特征的进展性疾病。研究表明Hoxa1参与血管生成过程,但Hoxa1在调控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 本研究旨在确定Hoxa1对PASMCs增殖、迁移以及表型转化的调控作用。方法 使用Ⅱ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培养原代大鼠PASMCs。采用1%低氧处理细胞构建低氧诱导的细胞模型,并检测24h、48 h、72 h低氧处理的PASMCs中Hoxa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干扰或过表达Hoxa1慢病毒下调或上调细胞中Hoxa1表达。慢病毒干扰实验分为常氧组(Normoxia)、低氧组(Hypoxia)、低氧空病毒组(Hypoxia+shRNA-NC)、低氧Hoxa1干扰病毒组(Hypoxia+shRNA-Hoxa1);慢病毒过表达实验分为对照组(Control)、过表达空病毒组(LV-NC)、过表达Hoxa1组(LV-Hoxa1)。采用EdU检测细胞增殖能力;RT-qPCR检测Hoxa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Hoxa1、表型转化标志蛋白、MEK/ER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Hoxa1、α-actin表达;免疫共沉淀实验确定Hoxa1与MEK的相互作用。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PASMCs,并鉴定细胞表达α-SMA。低氧诱导下PASMLab EquipmentCs中Hoxa1表达上调(P<0.05)。低氧下Hoxa1沉默抑制PASMCs增殖和迁移,而常氧下Hoxa1过表达促进PASMCs增殖和迁移(P均<0.05)。低氧下沉默Hoxa1导致Hypoxia+shRNA-Hoxa1组收缩型标志蛋白表达增高,合成型标蛋白表达降低(P<0.05)。而在常氧下过表达Hoxa1导致LV-Hoxa1组收缩型标志蛋白降低,合成型标志蛋白增高(P均<0.05)。此外,Hoxa1表达增加促进MElexacaftor采购EK/ERK信号通路激活。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Hoxa1与MEK存在相购买ABT-263互作用。结论 Hoxa1可能通过激活MEK/ERK通路促进PASMCs增殖、迁移和表型转化。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积雪草酸抑制炎症巨噬细胞铁死亡的作用机制及初步验证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讨积雪草酸(AA)调控铁死亡的作用机制,并在脂多糖(LPS)诱导的炎症巨噬细胞模型上进行初步验证。方法:检索SwissINCB018424研究购买TargetPredicDomestic biogas technologytion、SEA Search Server、HERB等9个数据库获得AA相关靶点,通过FerrDb 2.0、GeneCards 5.14、KEGG、NCBI等数据库获取铁死亡相关靶点,利用Venny 2.1.0在线工具映射获得AA和铁死亡的交集靶点。采用DAVID 6.9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String 11.5数据库和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采用CytoHubba插件筛选出核心靶点。最后采用Autodock Tool 1.5.7软件将AA与核心Ceralasertib靶点进行分子对接,Pymol 4.2软件对分子对接结果可视化。构建LPS诱导的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炎症模型,激光共聚焦法检测AA对炎症巨噬细胞内脂质活性氧(lipid ROS)荧光强度的影响;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AA和Akt激活剂SC79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p-Akt表达的影响。结果:网络药理学分析共筛选出203个AA与铁死亡交集靶点。富集分析结果显示,AA可能通过AKT1等核心靶点介导PI3K/Akt等信号通路调控铁死亡;分子对接结果显示,AA与AKT1等核心靶点均能稳定结合。在LPS诱导的巨噬细胞,AA明显降低巨噬细胞lipid ROS荧光强度,增强GPX4而减弱p-Akt荧光表达(与LPS组比较,P<0.01);SC79使AA增强GPX4表达的作用明显减弱(与单用AA比较,P<0.01)。结论:AA抑制炎症巨噬细胞铁死亡,机制可能与负调控Akt活性有关。
脉络学说指导NRG-1调控内皮间质转分化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及干预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是心血管疾病中主要的死亡原因。《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1》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心血管病现患病人数2.9亿,心血管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近年来AMINaporafenib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现患至少200万。尽管介入和溶栓技术广泛开展,但仍然难以避免AMI后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发生。MF发生后难以逆转,是导致AMI后心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影响AMI远期预后的世界性难题。目前临床用于延缓AMI后MF的药物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ein-angiotensin-Aldosterone-system,RAAS)系统阻断剂、Ca2+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等。目前对AMI后MF的发病机制认识包括RAAS系统度激活、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损害心肌、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心肌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等。然而AMI后MF病理机制复杂,亟待进一步阐明AMI后MF的发病机制,寻找更多干预药物和治疗靶点,这对提高AMI患者远期预后,降低AMI后MF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MF的主要特征为成纤维细胞积聚,引起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导致心室壁僵硬、组织顺应性降低和心脏舒缩功能不全。其主要来源于常驻成纤维细胞、骨髓源性纤维细胞、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和 内 皮 细 胞(Endothelial cells,ECs)间 质 转 分 化(Endo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ndMT)。其中内皮间质转分化是MF的重要来源之一,约占20至30%。传统中医学认为本病病机属本虚标实,以气虚为本,瘀血、痰浊为标。中医脉络学说提出AMI后心肌纤维化“气虚血瘀,络塞积成”病机特点和“益气活血,通络消积”治法。因此,本研究以“内皮间质转分化”为切入点,围绕神经调节蛋白-1(Neuregulin-1,NRG-1)介导的EndMT在AMI后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应用C57BL/6小鼠建立AMI致EndMT模型,采用注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方法对 NRG-1 过表达和敲低,观察 NRG-1及其下游通路介导EndMT在AMI后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结合治法,分别以益气通络之人参、活血化瘀之丹参、化瘀通络之水蛭及通络代表药物通心络作为干预药物,探讨通络药物调控NRG-1介导的EndMT在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佐证“气虚血瘀,络塞积成”病机假说,开辟通络药物阻抑AMI后心肌纤维化的有效治疗途径。第一部分 NRG-1调控内皮间质转分化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探索NRG-1在EndMT介导的AMI后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NRG-1 过表达组(NRG-1 OE)、NRG-1 敲低组(NRG-1 KD)、阴性对照组(NC)。结扎小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AMI模型,使用AAV原位注射方法对AMI小鼠心脏NRG-1基因进行过表达和敲低。4周后称量小鼠心脏重量和体重,计算心脏指数以评价心肌肥厚程度;使用小动物超声仪检测小鼠心功能;HE染色、Masson染色评估心肌细胞形态及心肌纤维化情况;免疫组化检测Collagen Ⅰ,CollagenⅢ以评估胶原蛋白表达情况;使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CD31、α-SMA以观察EndMT情况;蛋白印迹分析方法(Western blot)检测 CD31、VE-cadherin、α-SMA、FSP-1及NRG-1下游PI3K/AKT通路蛋白。探索NRG-1是否通过抑制EndMT改善AMI后MF。结果:1.AMI造模前后心电图改变及心脏形态变化造模前心电图为窦性心律,无ST段抬高。显微镜下观察小鼠心脏形态,心脏色泽鲜红,收缩舒张有力。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出现明显ST段弓背抬高及心律减慢。显微镜下观察,小鼠心脏色泽由鲜红变为苍白,收缩及舒张幅度均明显降低。2.各组小鼠心脏指数比较与Sham组比较,Model组小鼠心脏指数升高(P<0.01),提示心肌肥厚明显。与Model组比较,NRG-1敲低组心脏指数升高(P<0.01),提示心肌肥厚程度加重;NRG-1过表达组心脏指数降低(P<0.05),提示心肌肥厚程度减轻;N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各组小鼠心功能比较心脏超声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Model组和NC组小鼠均有心室壁变薄、室壁运动不协调等改变,射血分数显著降低(P<0.01)。与Model组比较,NRG-1 OE组射血分数降低(P<0.01),NRG-1 KD组射血分数降低(P<0.05),NC组无明显变化(P>0.05)。4.各组小鼠心肌纤维化情况Masson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心肌组织纤维排列紧密有序,无明显胶原纤维增生;与Sham组比较,Model组心肌纤维排列无序,胶原纤维面积显著增加(P<0.01)。与Model组比较,NRG-1 OE组后胶原纤维面积减少(P<0.01);NRG-1 KD组胶原纤维面积增大(P<0.01),同时伴有心肌细胞变形和减少;NC组无明显差异(P>0.05)。免疫组化检测Collagen Ⅰ,CollagenⅢ结果与 Masson 结果一致。5.各组小鼠AMI后EndMT相关蛋白CD31,α-SMA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检测CD31和α-SMA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Model组心脏微血管CD31表达减少(P<0.01),α-SMA表达增加(P<0.01)。与Model组比较,NRG-1 OE组CD31表达增加(P<0.01),α-SMA表达减少(P<0.05);NRG-1 KD 组 CD31 表达减少(P<0.01),α-SMA 表达增加(P<0.01);NC组无明显变化(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组化结果一致。6.各组小鼠NRG-1及其下游PI3K/AKT通路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NRG-1及其下游PI3K/AKT通路蛋白。结果表明:与Sham组比较,AMI后NRG-1、PI3K和p-AKT的蛋白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 Model 组比较,NRG-1 OE 组NRG-1、PI3K 和 p-AKT 蛋白表达增加(P<0.05);NRG-1 KD组NRG-1、PI3K和p-AKT蛋白表达降低(P<0.05);NC组无明显差异(P>0.05)。小结:本研究表明EndMT参与AMI后MF形成,NRG-1通过激活下游PI3K/AKT通路抑制EndMT,从而改善AMI后MF,NRG-1是关键靶点。第二部分 益气活血通络药物在AMI后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揭示益气活血通络药物对AMI后MF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一:造模方法同第一部分,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TXL 组(TXL)、TXL+NRG-1 敲低组(TXL+NRG-1 KD)、阴性对照组(NC)。Sham组、Model组和阴性对照组以等量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4周后,称取心脏重量、记录并计算心脏指数;使用心脏超声评价心功能;Masson染色方法检测心肌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ollagen Ⅰ、CollagenⅢ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方法检测CD31、α-SMA;Western blot检测CD31、α-SMA及NRG-1下游PI3K/AKT通路蛋白。实验二:造模方法同第一部分,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人参皂苷Rg1组(RS)、丹参酮ⅡA组(DS)、水蛭素组(SZ)、人参皂苷Rg1+丹参酮ⅡA组(RS+DS)、人参皂苷Rg1+水蛭素组(RS+SZ)、TXL组(TXL)、贝那普利组(Benazepril)。灌胃药物浓度:人参皂苷Rg1 20mg/kg/d,丹参酮ⅡA 20mg/kg/d,水蛭素20mg/kg/d,TXL 0.75 g/kg/d,贝那普利 10mg/kg/d。灌胃给药 4 周后,称取心脏重量、体重,记录并计算心脏指数;使用心脏超声评价心功能;Masson染色方法检测心肌纤维化程度;免疫荧光方法检测CD31、α-SMA表达。通过以上方法评价益气、活血、通络药物对AMI后MF的作用。探索通络代表药物通心络是否通过抑制EndMT对AMI后MF及的作用及机制。结果:实验一;1.各组小鼠心脏指数比较与Sham组比较,Model组小鼠的心脏指数显著升高(P<0.01);与Model组比较,TXL组心脏指数显著降低(P<0.01);TXL+NRG-1 KD组无明显变化,NC组无明显差异(P>0.05)。2.各组小鼠心功能比较心脏超声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Model组射血分数显著降低(P<0.01);与Model组比较,TXL组射血分数有明显改善提高(P<0.01),TXL+NRG-1 KD组无明显变化,NC组无明显差异(P>0.05)。3.各组小鼠AMI后MF情况Masson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心肌组织无明显胶原纤维增生;与Sham组相比,Model组出现大量胶原纤维增生(P<0.01),以心尖部最为明显;与Model组比较,TXL组心肌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1);TXL+NRG-1 KD组无明显变化;NC组无明显差异(P>0.05)。免疫组化检测 Collagen Ⅰ、Collagen Ⅲ与 Masson 结果一致。4.各组小鼠AMI后EndMT相关蛋白CD31,α-SMA表达情况免疫荧光结果提示:在Sham组中,CD31在血管内皮中广泛表达,而α-SMA仅在血管壁中轻微表达。与Sham组比较,Model组CD31表达下调(P<0.01),α-SMA表达上调(P<0.01)。与模型组相比,NC组无明显差异;通心络组CD31表达上调(P<0.01),α-SMA表达下调(P<0.01);TXL+NRG-1 KD组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TXL能够抑制AMI后心肌纤维化小鼠EndMT进程,而通心络的保护作用被NRG-1敲低所减弱。Western blot检测CD31和α-SMA,与免疫荧光结果一致。5.Biochemical alteration各组小鼠NRG-1及下游PI3K/AKT通路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Sham组比较,Model组NRG-1及其下游PI3K、p-AKT蛋白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Model组比较,TXL组NRG-1及其下游PI3K、p-AKT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TXL+NRG-1 KD组无明显变化(P>0.05);NC组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敲低NRG-1后可抵消通心络的保护作用。实验二:1.各组小鼠心脏指数比较与Sham组比较,Model组小鼠的心脏指数显著升高(P<0.01);与Model组比较,所有给药组心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与DS组比较,RS+DS两种单体联用、TXL组、Benazepril组对心脏指数降低更显著(P<0.05)三个单体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RS组比较,RS+DS、RS+SZ无明显差异(P>0.05);与SZ组比较,RS+DS、RS+SZ无明显差异(P>0.05);RS+SZ组、TXL组和Benazepril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各组小鼠心功能比较心脏超声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Model组和NC组小鼠均有心室壁变薄、室壁运动不协调等改变,射血分数显著降低(P<0.01)。与Model组比较,各给药组对射血分数均有明显升高(P<0.05);与单用单体组比较,联用组效果更好,RS+DS组优于RS组和DS组(P<0.05),RS+SZ组优于RS组和SZ组(P<0.05);三个单体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RS+DS 组、RS+SZ 组、TXL 组、Benazepril 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各组小鼠AMI后MF情况Masson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心肌细胞结构完整均匀,心肌组织纤维排列紧密有序,无明显胶原纤维增生。与Sham组相比,Model组心肌细胞数量略有减少并伴有心肌细胞形态改变,胶原纤维增多(P<0.01)。与Model组比较,各单体组、TXL组和Benazepril组均有改善(P<0.01),心肌结构趋于规则,胶原纤维增生范围减少;与RS、DS、SZ三个单体组相比,联用组RS+DS组、RS+SZ组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与RS+DS组比较,RS+SZ组、TXL组和Benazepril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4.各组小鼠AMI后EndMT相关蛋白CD31,α-SMA表达情况免疫荧光结果提示:Sham组CD31表达广泛,α-SMA仅在血管壁有少量表达;与Sham组相比,Model组CD31表达减少(P<0.01),α-SMA表达增多(P<0.01)。与Model组相比,各单体组、TXL组和Benazepril组CD31表达增加(P<0.05),α-SMA表达减少(P<0.01);与三个单体组相比,联用组的CD31表达增加(P<0.05),α-SMA表达减少(P<0.05)。与RS+DS组比较,RS+SZ组、TXL组和Benazepril组CD31表达增加(P<0.05),α-SMA 表达减少(P<0.05)。小结:以中医脉络学说为指导,提出AMI后MF的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络塞积成”,并确立“益气活血,通络消积”治法。益气活血通络代表方通心络可通过抑制EndMT改善AMI小鼠的心功能和心肌纤维化情况,机制可能与激活NRG-1及其下游PI3K/AKT通路有关。益气、活血、通络中药单体对AMI后心功能均有改善作用,但水蛭素干预MF的效果优于人参皂苷Rg1和丹参酮ⅡA,可能与水蛭素抑制EndMT的作用有关。单体联用优于MS-275生产商单体单用,而且益气通络组合优于益气活血组合。通心络优于益气活血单体组合,与益气通络单体组合作用相当。在本病治疗中益气通络发挥更有利的作用,揭示通络药物不同于一般活血化瘀药物,可深入络脉,达到通络消积的目的。本研究进一步佐证了“气虚血瘀,络塞积成”的病机假说,为脉络学说指导的“益气活血,通络消积”治法提供科学数据和佐证。而益气通络单体组合抑制EndMT具体作用机制是否与激活NRG-1及其下游通路蛋白有关,仍有待深入探讨。第三部分 益气通络中药单体组合在AMI后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揭示益气通络中药单体组合对AMI后MF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造模方法同前,造模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益气通络单体组合组(RS+SZ)、益气通络单体组合+NRG-1 敲低组(RS+SZ+NRG-1 KD)、对照组(NC)。RS+SZ 组和RS+SZ+NRG-1 KD组给药浓度为:人参皂苷Rg1 20mg/kg/d+水蛭素20mg/kg/d,Sham组、Model组、NC组予羧甲基纤维素钠等体积灌胃。4周后使用小动物超声仪评价心功能;称取心脏重量、记录并计算小鼠心脏指数;Masson染色方法检测小鼠心肌纤维化程度;免疫荧光方法检测CD31和α-SMA的蛋白表达情况,通过以上方法评价益气通络单体组合对AMI后MF的作用,揭示益气通络单体组合在AMI后MF中的作用机制。结果:1.各组小鼠心脏指数比较与Sham组比较,AMI后心脏指数增大(P<0.01);与Model组比较,RS+SZ组心脏指数降低(P<0.05);RS+SZ+NRG-1 KD组、NC组无明显差别。2.各组小鼠心功能比较与Sham组比较,Model组和NC组均有心室壁变薄、室壁运动不协调等改变,小鼠的射血分数显著降低(P<0.01);与Model组比较,RS+SZ组射血分数显著升高(P<0.01);RS+SZ+NRG-1 KD组、NC组无明显差异(P>0.05)。3.各组小鼠AMI后MF情况Masson结果显示:Sham组心肌组织纤维排列紧密有序,无明显胶原纤维增生;与Sham组比较,Model组心肌纤维排列无序,胶原纤维显著增生(P<0.01);与Model组比较,NC组无明显差异;予单体组合后纤维增生程度减轻、面积减少(P<0.01);敲低NRG-1后抵消单体组合的作用(P>0.05)。胶原蛋白组化提示,Sham组collagen仅在血管壁有少量表达;与Sham组比较,Model组collagen表达上调(P<0.01);与Model组比较,单体组合组collagen表达下调(P<0.01);NC组无明显差异。敲低NRG-1可抵消单体组合的作用(P>0.05)。4.各组小鼠AMI后EndMT相关蛋白CD31,α-SMA表达情况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Sham组中,CD31在血管内皮中广泛表达,而α-SMA仅在血管壁中轻微表达。与Sham组比较,Model组CD31表达下调,α-SMA表达上调。与模型组相比,NC组无明显差异;单体组合组CD31 表达上调(P<0.01),α-SMA 表达下调(P<0.01);敲低 NRG-1后可抵消RS+SZ的作用(P>0.05)。小结:人参皂苷Rgl和水蛭素的中药单体组合可以改善AMI后小鼠MF,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RG-1及抑制EndMT有关。结论:1.本研究以中医脉络学说为指导,提出AMI后MF的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络塞积成”,并确立“益气活血,通络消积”治法。2.采用注射AAV的方式对AMI小鼠心脏NRG-1基因过表达和敲低,证实NRG-1通过激活下游PI3K/AKT通路参与抑制EndMT,减轻AMI后MF。3.通过应用益气活血通络代表方药通心络和“益气、活血、通络”药物单体进行干预,证实通心络可通过激活NRG-1及其下游PI3K/AKT通路,抑制EndMT,改善AMI小鼠MF和心功能。益气、活血、通络中药单体对AMI后心功能均有改善作用,但水蛭素通过抑制EndMT干预MF的效果优于人参皂苷Rgl和丹参酮ⅡA。单体联用抑制MF的作用优于单体单用,而且益气通络组合优于益气活血组合。通心络抑制MF的作用优于益气活血单体组合,而益气通络单体组合与通心络作用相当。在本病治疗中益气通络发挥主导作用,揭示通络药物是AMI后MF的有效治疗药物。4.益气通络单体组合通过激活NRG-1表达,抑制EndMT,从而改善AMI后小鼠MF,进一步佐证了“气虚血瘀,络塞积成”病机假说,揭示了通络药物干预EndMT发挥阻抑AMI后MF的作用和机制,为脉络学说指导的“益气活血,通络消积”治法提供科学数据,开辟通络药物干预AMI后MF的有效治疗途径。
大气细颗粒物PM_(2.5)短期暴露对人体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研究
目的:氧化应激被认为是暴露于PM_(2.5)可能导致不良健康影响的重要潜在机制。近年来不断有研究使用活性氧代谢衍生物(derivatives of reactive oxygen metabolites,d-ROMs)来反映疾病或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的氧化状态,而目前关于空气污染物暴露与d-ROMs的潜在关联罕见报道。同时,PM_(2.5)作为一种复杂的混合物,不同的化学成分或来源可能有不同的影响,而氧化潜势是表征PM_(2.5)相关成分和来源对人类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的指标。本研究旨在探究PM_(2.5)质量浓度及氧化潜势与人体血清中氧化应激标志物d-ROMs的关联。方法:本研究使用固定群组重复测量的方法,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8月在广东省广州市招募了30名大学生,分别在冬、夏两季采用PM_(2.5)个体采样器连续监测研究对象PM_(2.5)暴露情况,并重复采集研究对象指尖血液,离心后取上清液进行d-ROMs检测,同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二硫苏糖醇(DTT)分析法测量PM_(2.5)的氧化潜势。使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探寻不同滞后时间PM_(2.5)个体暴露浓度及氧化潜势与血清中氧化应激标志物d-ROMs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血清中d-ROMs水selleckchem Bemcentinib平的均值为333.71 U.CARR,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男女之间d-ROMs水平存在差异(P<0.05),表现为女性高于男性;冬季与夏季之间d-ROMs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研究期间不同滞后时间PM_(2.5)的日均浓度均值为36.34-41.22μg/m~3。在健康大学生中,PM_(2.5)质量浓度增加与血清中氧化应激标志物d-ROMs升高有关,在单独滞后效应中,lag0时影响最大,为PM_(2.5)浓度每升高10μg/m~3,d-ROMs增加3.36%(95%CI:1.23%,5.54%,P<0.01)。对冬季与夏季分别进行分析发现,在lag0时PM_(2.5)开始对其产生正向影响,且在lag0时的影响最大,而后随着滞后时间的增多而呈下降趋势。双污染物模型结果显示,与单污染物模型相比,PM_(2.5)质量浓度对d-ROMs的效应略有增强。根据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在女性中,PM_(2.5)暴露与d-ROMs水平仍呈正相关关系,而在男性中未发现显著关联。根据锻炼频率进行分层分析,在锻炼频率为0-1次/周和2-4次/周时表现为个体PM_(2.5)暴露与血清中d-ROMs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其效应与总人群相比变化不大。PM_(2.5)质量浓度与OPICI 46474细胞培养~(DTTm)具有负相关性,而与OP~(DTTv)具有正相关性。将OP~(DTTv)按四分位数分组分析后发现,与第1四分位数组相比,第4四分位数组血清d-ROMs水平升高4.99%(95%CI:0.04%,10.19%,P<0.05);而未发现OP~(Dhepatic T lymphocytesTTm)与血清d-ROMs的变化存在显著性关联。进一步对冬季与夏季分别分析,结果显示,在冬季,将OP~(DTTm)按四分位数分组分析后发现,与第1四分位数组相比,第3四分位数组血清d-ROMs水平升高7.98%(95%CI:0.33%,16.21%,P=0.04),将OP~(DTTv)按四分位数分组分析,与第1四分位数组相比,第3四分位数组血清d-ROMs水平升高8.45%(95%CI:1.18%,16.24%,P=0.02);在夏季,将OP~(DTTv)按四分位数分组分析后发现,与第1四分位数组相比,第4四分位数组血清d-ROMs水平升高9.59%(95%CI:3.38%,16.18%,P=0.003),而未发现OP~(DTTm)与血清d-ROMs的变化存在显著性关联。根据性别分层分析,未发现OP~(DTTm)和OP~(DTTv)与血清d-ROMs的变化存在显著性关联。结论:1.PM_(2.5)短期暴露可引起广州健康大学生血清中氧化应激标志物d-ROMs升高,且具有即时和滞后效应。2.PM_(2.5)质量浓度与OP~(DTTm)具有负相关性,而与OP~(DTTv)具有正相关性。3.OP~(DTTv)也是反映暴露于环境中PM_(2.5)致人体氧化应激效应的健康指标。
经尿道绿激光汽化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症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经尿道绿激光汽化术(PVP)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上饶市人民医院2020年3月—2022年4月收治的90例高危BP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观察组行经尿道PVP。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的相关GSKJ4化学结构指标,包括最大尿流率(Q_(max))、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国际勃起功能指数评分问卷表-5(IIEF-5)分值和应激反应,以及治疗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selleck NMR手术时长、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的Qmax及IIEF-5分值均高于对照组,QOL评分及IP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及空腹血糖(FBG)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PVP能够有效治疗高危BPBiotoxicity reductionH患者,其不仅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且术后恢复快。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基因突变与MIC分型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不同于目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青壮年患者能够精确分层,老年AML患者生物学特征的显著异质性造成了这一特殊群体的分层困难和临床疗效不佳。本文通过研究基因突变与形态学分型、免疫表型、染色体核型等生物学/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全面评估老年AML患者的生物学及临床特征,为该特殊群体的预后分层及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以2015年4月至2021年3月于我院初诊且行二代测序(NGS)检测基因突变的90例老年AML(非APL)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因突变、形态学分型、免疫表型、染色体核型、治疗方案、治疗后缓解情况等生物学/临床资料,随访后续生存状况。回顾性分析基因突变与生物学/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及这些关联性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基因突变频率及Navitoclax小鼠分布:90例患者中有82例患者发生不同数目和种类的基因突变,共检测出29种基因突变,突变频率超过5%的共有17种。(2)基因突变与生物学/临床特征的关系:DNMT3A,BCOR,U2AF1,BCORL1突变在不同FAB分型患者间分布不均(=0.007,0.048,0.039,0.014)。DNMT3A,IDH2,NGeneric medicinePM1,FLT3-ITD,ASXL1,IDH1,SRSF2,BCOR,NRAS,RUNX1,U2AF1,WT1突变在伴随不同免疫表型表达与否患者中分布不同(<0.05)。NPM1,FLT3-ITD突变在正常染色体核型患者中的突变频率高于异常染色体核型患者(<0.001,=0.005)。(3)单基因突变对预后的影响:整体90例患者中,DNMT3A或NRAS突变型患者的CR率明显低于野生型(=0.015,0.025);在63例中/低危组患者中,伴有DNMT3A或NRAS突变的患者CR率也明显低于未发生上述基因突变的患者(=0.023,0.019)。DNMT3A突变型对比野生型在90例老年AML患者(1年OS率:21.7%vs 47.8%,=0.029)和63例中/低危组患者(1年OS率:25%vs55.3%,=0.036)中都预示着较低的生存率。在90例老年AML患者中,TP53突变对比未突变患者1年OS率更低(1年OS率:10%vs 45%,=0.043),U2AF1突变也与较短OS相关(1年OS率:0 vs 44.6%,=0.039)。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DNMT3A,TP53,NRAS和U2AF1突变预测更短的OS(=0.013,=0.021,=0.002,<0.001);NPM1预测更长的RFS(=0.043);RUNX1,U2AF1,WT1和FLT3-TKD突变预测更短的RFS(=0.02,<0.001,=0.015,=0.012)。(4)部分基因突变间存在两两共存现象:TET2与RUNX1突变(=0.047),NPM1与IDH2(=0.039),NPM1与FLT-ITD突变(=0.006),CEBPA和WT1突变(=0.009),SRSF2与ASXL1(=0.025),SRSF2与IDH1突变(=0.025),FLT3-TKD与DNMT3A(=0.014),FLT3-TKD与RUNX1突变(=0.014)的发生显著相关。ASXL1与U2AF1共存突变预示更低的1年OS率(=0.047)和更短OS(=0.003)。(5)基因突变与生物学/临床特征的关联性对预后的影响:TET2突变时,CR率在不同FAB亚型间分布不同CP-456773半抑制浓度(M2:66.7%,M4:0,M5:12.5%;=0.043)。TET2突变时,CD123+vs CD123-(20%vs 64.3%,=0.047),CD11b+vs CD11b-(0vs 57.9%,=0.041)和CD34+vs CD34-(66.7%vs 11.1%,=0.013)患者的CR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IDH2突变时,CD34+vs CD34-患者的CR率有显著差异(75%vs 20%,=0.01)。在ASXL1突变患者中,CD38+患者1年OS率低于CD38-患者(0 vs 66.7%,=0.038)。当SRSF2在患者中发生突变时,CD123+比CD123-预测的1年OS率更高(1年OS率:80%vs 12.5%,=0.032)。(6)影响预后的多因素分析:TP53突变、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低于51×10~9/L、高白细胞白血病、基因突变种类数≥4、诱导化疗后non-CR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CD34+是R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老年AML患者中基因突变发生率高,突变种类多。(2)老年AML中,DNMT3A或NRAS单基因突变的出现预示患者诱导化疗后较低CR率;DNMT3A、TP53、NRAS、U2AF1单基因突变,ASXL1与U2AF1共存突变预测更短的OS;NPM1突变预测更长的RFS;RUNX1、U2AF1、WT1、FLT3-TKD单基因突变与更短的RFS相关;且其中TP53突变、基因突变种类数≥4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3)老年AML的基因突变与患者MIC分型(FAB形态学分型、免疫表型、染色体核型)之间具有相关性,且其中一些关联性影响患者预后。TET2突变时,CD123+、CD11b+、CD34-预示患者更低的CR率;ASXL1+CD38+患者的OS比ASXL1+CD38-更短;而SRSF2+CD123+比SRSF2+CD123-患者的OS更长。(4)初诊时检测老年AML患者的基因突变并与其它生物学/临床特征做关联性分析,有助于精准指导患者的预后分层和临床治疗。
NLR、PLR、LMR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化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与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105购买Barasertib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新辅助化疗疗效分为病理完全缓解(pCR)组(26例)和非pCR组(79例)。比较pCR组和非pCR组化疗前外周血NLR、PLR、LM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化疗前外周血NLR、PLR、LMR对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病理疗效预测价值。所有患者术后随访5年,根据ROC曲线确定的NLR、PLR、LMR最佳截断值分为高NLR、PLR、LMR组和低NLR、PLR、LMR组,采用K-M生存曲线分析不同NLR、PLR、LMR组5年无病生存期(DFS);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pCR组化疗前NLR、PLR均低于非pCR组(P<0.05),LMR高于非pCR组(P<0.05)。化疗前NLR、PLR、LMR三项联合预测hand infections新辅助化疗病理疗效的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K-M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化疗前高NLR、PLR组5年DFS分别低于低NLR、PLR组(P<0.05),高LMR组5年DFS高于低LMR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LR、PLR升高是乳腺癌预后的危险因素,LMR升高是保护因素(购买PUN30119P<0.05)。结论:pCR组化疗前NLR、PLR更低,LMR更高,高NLR、PLR和低LMR患者5年DFS更低。NLR、PLR、LMR对新辅助化疗病理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三项联合能为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评估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痔疮被覆鳞状上皮黏膜HPV感染及其致瘤性研究
目的 探讨痔疮被覆鳞状上皮黏膜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及其致瘤性。方法 选取中日友好医院痔疮标本6208例,筛选鳞状上皮黏膜中含有典型及不典型挖空细胞的痔疮样本135例,同期30例未见挖空样细胞的痔疮样本作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检测标本中Ρ16的表达,PCR杂交法检测HPV病毒并分型。结果 含挖空细胞病例占总送检痔疮病例的2.17%(135/6208)genetic reference population。实验组病例被覆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80例)、中度不典型增生(2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19例)、肛周鳞状细胞癌(15例),四组HPV感染阳性率分别BMS-907351浓度为77.50%(62/80)、71.43%(15/21)、42.11%(8/19)、73.33%(11/15),其中高危型HPV的感染率Apoptosis抑制剂分别为11.29%(7/62),33.33%(5/15),100%(8/8),90.91%(10/11)。检测出P16阳性率为51.85%(70/135),HPV分子亚型中56例单一低危型感染,23例单一高危型感染及17例混合亚型感染。结论 痔疮被覆鳞状上皮中HPV感染较低,组织学中的挖空细胞是重要提示,对于伴有挖空细胞的痔疮应进行HPV分子亚型与免疫组化P16的联合检测。
自噬及铁死亡相关靶点与慢性肾病肾功能损伤的进展: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实验验证
背景:自噬及铁死亡在慢性肾病的病程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对于慢性肾病肾组织自噬及铁死亡相关分子机制及基因靶点尚不清楚。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筛选慢性肾病相关数据集中差异表达基因,并探讨其中适合作为筛查慢性肾病患者肾功能进展的潜在关键生物标志物。方法:(1)从GEO数据库获取GSE137570数据集,通过Networkanalyst数据库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OMIM,GENECARD,FerrDb及HAMdb数据库分别获取铁死亡及自噬相关靶点,各数据取交集以获取慢性肾病自噬和铁死亡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并行富集分析。利用STRING网站构建差异表达基因蛋白互作网络,导入Cytoscape软件后利用MCODE及CytoHubba插件对蛋白互作网络进行功能模块分析,筛选潜在核心靶点,经富集分析以获取潜在核心靶点功能。(2)体外实验:将小鼠源肾小管上皮细胞分为2组,空白组不予任何干预,模型组加入5 ng/mL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24 h以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中活性氧含量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RT-PCR法检测细胞中铁死亡、自噬相关指标及潜在核心靶点mRNA表达。结果与结论:(1)GSE137570数据集筛选后共计获取480个差异基因,其中表达上调基因104个,表达下调基因376个(log2|(FC)|> 1,P <0.05);OMIM、GENECARD、FerrDb及HAMdb数据库获取铁死亡相关靶点562个,自噬相关靶点1 266个,将差异基因与铁死亡、自噬相关靶点取交集,分别获得铁死亡相关靶点15个,自噬相关靶点18个。(2)富集分析结果表明,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硫氨基酸代谢、中性粒细胞脱粒等生物学过程及铁死亡信号通路,自噬相关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血小板脱颗粒、细胞外基质降解等生物学过程及受体酪氨酸激酶的信号传导。(3)经MCODE及CytoHubba筛选蛋白互作网络中关键基因,分别为CD44,ALB,TIMP1,PLG,CCL2,DPP4。(4)免疫浸润分析结果显示B细胞、CD4+T细胞、NK细胞及单核细胞等免疫细胞在慢性肾病肾组织中表达具有显著差异,而核心靶点与此类免疫细胞同样存在显著相关性(P <0.05)。(5)ROC曲线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可通过CD44,ALB,TIMP1,PLG,CCL2,DPP4有效诊R428体内实验剂量断慢性肾病病理进展。(6)经单细胞测序结果显示Aortic pathology,除PLG外,各模型组小鼠肾组织靶点基因表达与该实验结果基本一致。(7)RT-PCR结果显示,对于自噬及铁死亡表型的验证,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LC3B,Nrf2,SLC7A1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 <0.05),P62 mRNA表达显著增高(P <0.05);潜在核心靶点验证方面,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ALB、PLG mRNA表达显著降低(P <0.05),TIMP1,CCL2 mRNA表达显著升高(P <0.05)。(8)寻找更多上述结果显示,经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实验验证,CD44,ALB,TIMP1,PLG,CCL2在慢性肾病患者肾组织中异常表达,与肾小球滤过率及肾间质纤维化密切相关,对慢性肾病进展或具有预测作用。
糖谱法分析灵芝子实体多糖特征及谱效关系研究
灵芝(Ganoderma spp.)是一种药用真菌,因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极低的毒性,已被大量应用于功能食品和中药产品中。多糖是其发挥免疫调节功能的主要成分,常作为灵芝类产品的质控指标。但由于灵芝来源多样、多糖结构复杂、缺失标志性活性多糖组分等问题,导致其质量控制体系还不成熟。本研究针对收集得到的100多份赤芝(Ganoderma lucidum)子实体水提粗多糖的分子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其主要由分子量为2.97×10~6~5.47×10~6 g/mol(GLP1)、2.15×10~6~5.73×10~6 g/mol(GLP2)和1.75×10~3~1.14×10~4 g/mol(GLP3)的三类多糖组分组成,其中GLP3为所有菌株的共有组分,而GLP1和GLP2在不同菌株中分布不同。对GLP1和GLP2进行了纯化和结构鉴定,明确GLP1是以β-(1→3)-连接为主链、以β-(1→6)-连接为支链的葡聚糖,而GLP2组分是以α-(1→4)-连接为主链、α-(1→6)-连接为支链的葡聚糖,GLP1组分与Dectin-1受体结合激活免疫的活性优于GLP2。不同菌株灵芝的低分子量组分(GLP3)MLN4924半抑制浓度是以葡萄糖为主并含有不同比例甘露糖和半乳糖的杂多糖,不同菌株GLP3组分诱导巨噬细胞释放NO、TNF-α和IL-6细胞因子的活性有差异。为了揭示GLP3组分特征selleck激酶抑制剂与活性的关系,明确活性多糖的特征识别峰,本研究建立了低分子量灵芝多糖的指纹图谱和谱效关系模型。通过分析多糖分子量分布、单糖组成以及部分酸水解产物与多糖活性的相关性,发现重均分子量在4.27×10~3~5.27×10~3g/mol和1×10~4~1.14×10~4g/mol之间的两个峰与多糖的免疫活性关联度更高;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多糖中的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摩尔百分比与该组分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量呈正相关性,而岩藻糖与之相反。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表明部分酸水解产物图谱中的P2、P3、P8、P10组分与多糖的免疫活性密切相关,是多糖发挥免疫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基于本研究中谱效关Bacterial cell biology系模型识别的特征峰可为灵芝多糖及其产品免疫活性的评价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