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静脉溶栓和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Global ocean microbiome18年10月至2020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溶栓和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7、IL-33]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9%BI 10773说明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和CHIR-99021血清IL-6、IL-17、IL-33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静脉溶栓和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NIHSS评分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效果优于单纯静脉溶栓和抗血小板治疗。
基于“土壅木郁”理论探讨益糖康调控FXR对T2DM大鼠肝糖原合成的影响
目的:基于“土壅木郁”理论观察益糖康对2型糖尿病ABT-199试剂(T2DM)大鼠FXR以及肝糖原合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96只Wistar大鼠,随机选取1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的80只采用高糖高脂饲料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构建T2DM大鼠胰岛素抵抗(IR)模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造模成功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益糖康高、中、低剂量组以及鹅去氧胆酸(CDCA)组,分别进行不同干预措施,连续8周。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第2、4、6、8周检测空腹血糖(FPG)值。对肝脏组织进行PAS染色,观察肝糖原合成情况,运用免疫荧光法检测FXR、GSK-3β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和RT-qPCR法检测FXR、IRS1、PI3K、AKT、GSK-3β、GS相关蛋白和基因表达情况。结果:80只Wistar大鼠的建模成功率为91.25%。干预第2、4、6、8周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益糖康高、中、低剂量组及CDCA组FBG均显著下降(P<0.05,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CDCA组及益糖康高、中、低剂量组PAS染色颜色均有不同程度变浅,其中CDCA组和益糖康高剂量组改变更加显著(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益糖康高、中剂量组及CDCA组FXR、IRS1、PI3K、AKT、GS蛋白和基因均显著升高(P<0.01,P<0.05),GSK-3β蛋白和基因显著降低(P<0.01);与益糖康低剂量组比较,益糖康高剂量组和CDCA组GSK-3β蛋白和基因水平显著下降(P<0.01),其余蛋白和基因均显著Fluoroquinolones antibiotics升高(P<0.01,P<0.05)。结论:“土壅木郁”为T2DM关键病机,益糖康能够降低T2DM大鼠血糖,促进肝糖原合成,其作用机制与上调FGefitinib纯度XR的表达以激活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GLUT1靶向型中药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肿瘤细胞在缺氧条件下利用糖酵解为其提供物质与能量,满足S63845体内快速生长和增殖的能量需求,即“Warburg效应”。即使在有氧条件下,肿瘤细胞也主要依靠糖酵解提供能量。因此,参与葡萄糖代谢过程中的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在肿瘤发生、发展以及耐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认为是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之一。近年来,肿瘤糖代谢方面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已有研究表明,多种因子参与对肿瘤能量代谢的调控,其中尤以GLUT1的作用最为关键。该文中笔者综oncolytic adenovirus述了GLUT1靶向型中药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揭示GLUT1靶向型中药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在化疗药物递送的可行性和有效性。GLUT1靶向型中药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可以克服传统靶向策略以及高渗透长滞留(EPR)效应的瓶颈。综上所述,笔者认为GLUT1靶向型中药PLX-4720浓度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并在肿瘤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究四联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虹膜周边切确认细节除术)治疗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2年1hepatic cirrhosis2月医院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原则上,按照系统盲选模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四联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实施四联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5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前两组患者眼压、视力水平和视野缺损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眼压、视力水平均有所改善,但实施四联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眼压水平低于对照组,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购买IACS-10759(P<0.05);而术后两组患者视野缺损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浅前房、前房炎症、角膜水肿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虹膜周边切除术应用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治疗中,临床效果较好,有助于降低患者眼压,改善视力,减少术后并发症。
基于类器官的胰腺癌药物敏感性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
背景胰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目前胰腺癌的药物治疗是以基于吉西他滨和氟尿嘧啶的广谱化疗方案为主,但是化疗耐药在胰腺癌患者中较为普遍,也是胰腺癌预后差的主要原因。既往关于胰腺癌耐药机制的研究多是基于2D培养条件下的细胞系模型,但细胞系模型基因表达与体内肿瘤差异大,且无法解释个体间药敏差异的机制。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模型对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以及化疗耐药等生物学行为进行研究。胰腺癌类器官可以保留体内肿瘤的形态学、基因组及转录组等特征,是研究胰腺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工具。本研究以胰腺癌类器官为模型,通过多组学数据分析与高通量药物敏感性检测等手段,研究了胰腺癌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的机制,同时对胰腺癌类器官药敏结果辅助患者临床治疗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索。第一部分 胰腺癌类器官样本库的建立及化疗药物敏感性机制的多组学数据分析目的:建立胰腺癌类器官生物样本库,研究分析胰腺癌的转录组分型以及原发性耐药的机制。方法:1、收集临床样本培养胰腺癌类器官;2、对胰腺癌类器官进行基因组、转录组以及化疗药物敏感性等检测;3、通过基因组数据分析胰腺癌的基因突变;用转录组数据对胰腺癌进行分子分型;4、根据药敏检测结果将类器官样本分为敏感组与耐药组,分析耐药样本的基因组及转录组变化。结果及结论:1、本研究构建了包含193例胰腺癌类器官的生物样本库;基因组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类器官样本具有较高的肿瘤纯度;2、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基因组信息证实了胰腺癌类器官保留了胰腺癌组织的形态及分子学特征;3、基因组数据的分析证实了KRAS相关信号通路在胰腺癌中的重要作用;4、通过转录组数据对胰腺癌进行了分子分型。转录组分型中更恶性的RNA-4型富集了Wnt、TGFβ、上皮间质转化Fulvestrant供应商、低氧应答等信号通路,与既往研究中Basal-like亚型类似;5、原发性耐药机制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细胞周期改变等转录组变化,以及SMAD4基因的低表达与胰腺癌的原发性耐药相关。第二部分 新辅助治疗前后胰腺癌类器官药物敏感性变化及应对策略目的:研究胰腺癌在治疗压力下的进化和耐药,寻找继发性耐药的应对策略。方法:1、建立新辅助治疗前后配对的胰腺癌类器官;2、对新辅助治疗前后配对的胰腺癌类器官进行基因组及转录组测序,分析新辅助治疗后类器官的分子学改变;3、对新辅助治疗前后配对的胰腺癌类器官进行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结合测序数据分析继发性耐药相关机制;4、通过高通量药物敏感性检测为继发性耐药的患者筛选敏感的治获悉更多疗药物。结果:1、通过对新辅助治疗前穿刺组织以及新辅助治疗后手术组织的培养,获得了4对新辅助治疗前后的胰腺癌类器官;2、相对于新辅助治疗前胰腺癌类器官,新Dynamic membrane bioreactor辅助治疗后类器官在基因组层面无明显改变;3例患者在转录组分型上无改变,只有1例肝转移患者发生了经典型向基底样型的转变;3、在化疗药物敏感性方面,新辅助治疗期间对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紫杉醇方案敏感的患者,其新辅助治疗后类器官出现了对紫杉醇单药以及吉西他滨+紫杉醇联合方案的耐药;4、在高通量药物敏感性检测中,发生继发性耐药的类器官显示出对EGFR抑制剂和MAPK通路抑制剂的敏感性;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这两例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出现了MAPK通路的活化。结论:新辅助治疗中对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紫杉醇方案敏感的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发生了对紫杉醇的耐药,术后需要避免紫杉醇类药物的治疗;在术后辅助治疗中加用EGFR抑制剂或MAPK通路抑制剂,有望改善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第三部分 探索类器官在胰腺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目的:评估胰腺癌类器官药敏检测指导患者临床治疗的可行性。方法:1、对20例胰腺癌类器官进行了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建了类器官化疗药物敏感性评分系统,与患者治疗结局进行比对;2、对38例胰腺癌类器官进行高通量药物敏感性检测,分析同一通路药物敏感性是否具有一致性;3、结合一例临床治疗病例,分析类器官在临床治疗中的价值。结果:1、本研究对20例胰腺癌类器官进行了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建了类器官化疗药物敏感性评分系统,通过该评分系统预测患者临床治疗反应的准确率达到85%;2、通过对38例胰腺癌类器官进行高通量药物敏感性检测,证实了类器官高通量药敏检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类器官也显示了突破靶点限制为患者筛选药物的能力,扩大了靶向药物的潜在获益人群;3、在临床病例DAC-108患者的治疗中,通过两次类器官药敏检测选取的治疗方案,使患者肿瘤生长得到了一定程度抑制,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结局。结论:胰腺癌类器官药敏检测结果与患者治疗反应高度一致;在临床治疗中,类器官可以为患者选择敏感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BnaC03.MYB56调控甘蓝型油菜种皮色素合成的功能研究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是食用油的重要来源。菜籽油的品质与油菜籽粒颜色密切相关,相对于黑籽油菜,黄籽油菜具有蛋白质含量高、种皮薄、油质清澈的特点,黄籽油菜是主要的育种目标。黄色籽粒的形成是由于种皮内皮层类黄酮物质原花青素合成受阻,种皮缺少色素而呈现种胚的颜色即黄色。甘蓝型油菜在自然种质中无黄籽资源,且遗传背景复杂,得到稳定遗传的甘蓝型黄籽油菜十分困难。目前甘蓝型油菜关于粒色的研究,大部分是以拟南芥类黄酮途径为基础,在油菜中找到其同源基因并进行验证。但甘蓝型油菜是异源四倍体,存在大量同源基因,与拟南芥相比,粒色调控机制更为复杂。前期已经通过QTL定位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找到一些重要QTL位点与相关候选基因,但候选基因功能并未进行验证,油菜粒色调控网络仍然需要完善。因此,挖掘调控油菜粒色的关键基因,解析甘蓝型油菜粒色的分子调控机制对育成高品质油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甘蓝型油菜中双11不同发育时期的种皮进行转录组共表达分析,发现了一个hub基因BnaC03.MYB56,可能参与苯丙烷合成途径、花青素与原花青素合成途径,目前BnaC03.MYB56在甘蓝型油菜中是否参与类黄酮途径物质合成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围绕BnaC03.MYB56在甘蓝型油菜种皮色素合成中的生物学功能进行初步探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中双11不同时期组织器官转录组数据和定量PCR结果进行分析,甘蓝型油菜中MYB56的六个同源基因,BnaC03.MYB56与BnaA03.MYB56两个基因在花后20-30天的种皮中高水平表达,且BnaC03.MYB56基因表达水平最高,此外在花、根中仅有少量表达。将BnaC03.MYB56基因启动子与带有GUS标签的表达载体融合并转化野生型拟南芥,对纯合转基因拟南芥进行GUS染色,在早期的种子、苗期的根、毛状体和花序中检测到较强GUS信号,与定量结果基本一致。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BnaC03.MYB56定位于细胞核中,转录活性分析显示BnaC03.MYB56具有较高的转录抑制活性。(2)我们构建BnaC03.MYB56超表达载体转化野生型拟南芥,观察其表型。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突变体拟南芥未发现显著表型差异,但超表达拟南芥种子颜色偏黄,种皮色素积累减少;利用香草醛进行种子染色,发现超表达种子染色更浅;进一步利用UPLC-HESI-MS/MS对超表达种子进行次生代谢物分析,结果发现表儿茶素与原花青素的三种复合体含量显著减少。此外,超表达植株整体长势较弱,叶片小且卷曲,根系短,侧根发育异常,表明BnaC03.MYB56能影响拟南芥生长发育。(3)通过遗传转化和组织培养获得BnaC03.MYB56超表达油菜,表型分析发现超表达油菜花后25天的种子经过香草醛染色后,比对照的染色更浅。进一步对其进行UPLC-HESI-MS/MS检测,所检测selleck激酶抑制剂到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类黄酮类物质,其中表儿茶素与原花青素的五种复合体均显著减少,此外以山奈酚与芥子酸为标量的相关物质含量同样减少,而以槲皮素为标量的物质含量增加,但并不显著,结果表明BnaC03.MYB56影响油菜种子类黄酮物质和原花青素合成。(4)构建BnaC03.MYB56及其同源基因的敲除载体,通过遗传转化与组织培养获得了25棵植株,经靶点序列检测得到一株敲除成功的油菜以待后续研究。(5)我们对对照和超表达油菜种子进行转录组测序,KEGG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苯丙烷合成途径、淀粉蔗糖代谢途径和类黄酮合成途径。我们筛选出BnaC03.MYB56下游调控的候选靶基因BAN2、CHIL2、4CL、LDOX、FLS2与DFR1,启动子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均具有MYB结合位点。q RT-PCR表明,相较于对照,所有候选靶基Entinostat体外因在超表达油菜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我们对对照和超表达拟南芥类黄酮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q RT-PCR检测,发现At PAL、At C4H、At4CL、At CHI、At BAN、At LDOX、At DFR、At TTG1和At TT8均下调表达,表明BnaC03.MYB56通过负调控类黄酮途径相关基因表达减少原花青素及其衍生物的合成。通过Y2H和Bi FC实验发现BnaC03.MYB56与类黄酮调节因子BnaMYB61、根系发育蛋白BnaMYB77、木质素相关蛋白BnaMYB54以及功能未知蛋白Bnab HLH96相互作用。综上所述,BnaC03.MYB56能负调控类黄酮途径关键基因的转录水平,从而减少类黄酮和原花青素等物质的含量使种皮色素积累减少。BnaC03.MYB56在甘蓝型油菜粒色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其分Cometabolic biodegradation子作用机制还需继续探究。
富含血小板凝胶联合生肌玉红膏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富含血小板凝胶联合生肌玉红膏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平顶山市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糖尿病足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治疗组给予富含血小板凝胶联合生肌玉红膏外用治疗,对照组给予生肌玉红膏外用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14 d为一个疗程)。统计分析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血清中炎性指标[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immunocompetence handicapP)]、创面愈合有效率、创面面积变化及创PD-0332991研究购买面各症状体征积分变化等。结果:对照组中创面愈合总有效率为90.00%(27/30),治疗组中创面愈合总有效率为96.67%(29/30),治疗组创面愈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两组糖尿病足患PF-07321332研究购买者创面面积均下降,治疗组创面面积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血清中炎性指标(WBC、CRP)均降低,治疗组炎性指标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创面各症状体征积分均下降(P <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富含血小板凝胶联合生肌玉红膏治疗糖尿病足创面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创面感染情况,减少创面的渗出,增加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提高创面愈合率,减轻患者及患者家属的经济及心理负担。
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混合痔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混合痔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5月安庆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94例老年BPH合并混合痔患者。根据患者外剥内扎术术后是否发生尿潴留分为尿潴留组(n=72)和非尿潴留组(n=122)。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术后24 h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析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影响因素,构建术后尿潴留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对模型的效能进行验Infection and disease risk assessment证。结果 与非尿潴留组比较,尿潴留组便秘者和镇痛泵使用者较多,术前空腹血糖(FBG)更多水平较高,手术时间较长,静脉补液量较大,术后24 h VAS和SAS评分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便秘、术前FBG升高、手术时间长、静脉补液量大、术后使用镇痛泵、术后24 h VAS和术后24 h SAS评分升高均为老年BPH合并混合痔患者术后尿潴留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区分度良好,该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33(95%CI:0.663~0.804,P<0.001);灵敏度为83.33%(60/72),特异度为85Liproxstatin-1小鼠.25%(104/122)。结论 便秘、术前FBG升高、手术时间长、静脉补液量大、术后使用镇痛泵、术后24 h VAS和术后24 h SAS评分升高可能是老年BPH合并混合痔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影响因素。
32例儿童人工耳蜗再植入的术中问题及应对措施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再植入患儿的临床特点,总结术中的各种问题和应对措施,为人工耳蜗再植入手术以及为避免出现相关问题而在初次植入中应注意的事项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2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行人工耳蜗再植入术的32例患儿资料,再植入距离初次植入的时间为1~8年。术后4周重新开机,评估人工耳蜗工作情况及患儿听觉情况。结果:术中特殊情况包括不同程度及部位的骨质增生(其中2例耳蜗造孔骨质增生明显,1例导线骨槽骨质增生明显)32例、重PCI-32765体内要骨性结构(包括骨性外耳道后壁、面神经乳突段骨管、接收-刺激器骨床等)缺损5例、胆脂瘤形成1例、术腔其他病变或异物4例、耳蜗内电极位置异常(部分脱出或电极背向蜗轴)4例等。均顺利完成再植入手术,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及开机均顺利。结论:在初次人工耳蜗植入时Lorlatinib分子量应注意尽量保留残余听力、充分考虑术后骨质增生可能、避免大量应用不可吸收粘合材料、避免面神经管及外耳道后壁等重要结构损伤、植入电极时注意深度及朝向等。在人工耳蜗再植入术中应充分考ITI immune tolerance induction虑上述“隐性损伤”的可能性,避免发生新的损伤或并发症。
积雪草酸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积雪草酸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450 mg·kg~(-1))及积雪草酸低、高剂量组(3、30 mg·kg~(-1)),每组6只。小鼠自由饮用2.5%DSS溶液诱导建立UC模型,采用小鼠体质量变化及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来评价造模效果。采用苏木素-伊红(HE)、过碘酸雪夫染色(PAS)法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β水平;RT-qPCGenetic selectionR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黏蛋白2(MUC2)、claudin-1、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1(ZO-1)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MUC2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claudin-1、occludin、ZO-1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DAI评分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小鼠的结肠隐窝结构严重丧失,杯状细胞结构破坏严重;血浆TNF-α、IL-6、IINCB018424化学结构L-1β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MUC2蛋白表达及MUC2、claudin-1、occludin、ZO-1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1);结肠组织中claudin-1、occludin、ZO-1阳性细胞表达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积雪草酸低、高剂量组小鼠的体质量显著增长(P<0.01),DAI评分显著下降(P<0.01);结肠隐窝结构恢复,炎性浸润减轻,杯状细胞结构和数量明显恢复;血浆TNF-α、IL-6、IL-1β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结肠组织MUC2蛋白表达及MUC2、claudin-1、occludin、ZO-1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P<0.01);结肠组织claudin-1、occludin、ZO-1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 积雪草酸对DSS诱导的UC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可能与其上调MUC2selleckchem PF-07321332及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保护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