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当前动物药材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IACS-10759使用方法据库(CBM)收录的2000年1月1日-2023年4月30日动物药材相关研究文献。采用NoteExpress3.6文件管理软件合并去重,采用CiteSpace6.1.R6软件绘制作者、机构、关键词知识图谱并进行解读。结果 共纳入1 169篇文献,该领域发文量整体呈平稳波动趋势;主要来源期刊有《时珍国医国药》《中国中药杂志》《中国现代中药》等;主要研究机构有中国中医科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等;涉及676位作者,发文较多的有张辉(22篇)、刘睿(15篇)、林喆和马双成(均为14篇)等;高频关键词有“鉴别”“中药资源”“临床应用”等。结论 动物药材资源调查、药用动物规范化养殖、珍稀药用动物资源替代品开发、动物药材质量标准体系构建为该领域研究热点;基于蛋白质组学、多肽组学、转录组学整合分析策略的动物药材药效物质基础点击此处研究,Polymer bioregeneration且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揭示动物药材的信号通路和作用靶点为该领域研究趋势。
中药干预肿瘤患者化疗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
目的 旨在评价现有文献中中药联合化疗药改善肿瘤患者化疗后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文献中是否存在多种偏倚因素,并对结局指标进行量化,为临床应用中药防治肿瘤患者化疗后心律失常提供可靠的证据支撑。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等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获得相关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3年5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研究质量评估。使用RevMan 5.4和Stata 17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6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1380例肿瘤化疗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11个中药处方(稳心颗粒、复方斑蝥、参麦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参松养心胶囊、丹红注射液、生脉散、通络宁心汤、通脉四逆汤、心脉隆注射液和益心补气方)。传统Meta分析显示,与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Verteporfin(Visudyne).html常规化疗药物相比,中药联合常规化疗药物可有效降低患者化疗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OR=0.31, 95%CI (0.24, 0.40), P<0.000 01],减少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发以及其他心律失常发生次数[OR=0.40, 95%CI (0.24, 0.68), P=0.000 8;OR=0.37, 95%CI (0.19, 0.71), P=0.003;OR=0.41, 95%CI (0.23, 0.75), P=0.004;OR=0.21, 95%CI (0.14, 0.31), P<0.000 01];可有效改善患者化疗后心功能,提高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Clinical immunoassay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值,改善患者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MB,CK-MB)[MD=3.22, 95%CI (0.92,5.52), P=0.000 6;MD=-0.03, 95%CI (-0.06,-0.00), P=0.03;MD=-0.16, 95%CI (-0.26,-0.06), P=0.002;MD=-5.10,95%CI (-8.06,-2.15), P=0.000 7]。中药联合常规化疗药治疗后减少肿瘤患者心律Emricasan失常发生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稳心颗粒+常规化疗[累积排序曲线下面积(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 area,SUCRA)=2.7%]<通络宁心汤+常规化疗(SUCRA=32.9%)<参芪扶正注射液+常规化疗(SUCRA=40.6%)<生脉散+常规化疗(SUCRA=41.4%)<参麦注射液+常规化疗(SUCRA=45.5%)<丹红注射液+常规化疗(SUCRA=49.7%)<益心补气方+常规化疗(SUCRA=52.2%)<参松养心胶囊+常规化疗(SUCRA=55.6%)<通脉四逆汤+常规化疗(SUCRA=85.5%)。结论 中药联合常规化疗可有效减少肿瘤患者化疗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改善患者心功能。而稳心颗粒联合常规化疗最有可能成为降低肿瘤患者化疗后新发心律失常的最佳干预措施。
基于VEGF/VEGFR2/PI3K/Akt信号通路研究健脾活骨方对AONFH血管损伤的修复作用机制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健脾活骨方(JPHGF)对实验性酒精性股骨头坏死(AONFH)血管损伤的修复作用,并基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MG132临床试验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采用46% vol红星二锅头10 mL·(kg·d)~(-1)灌胃建立AONFH大鼠模型,观察JPHGF不同剂量组(5.8、11.6、23.3 g·kg~(-1))的干预作用,选择健骨生丸(JGS,1.53 g· kg~(-1))为阳性对照;给药8周后,Micro-CT扫描分析股骨头骨计量学,墨汁灌注观察股骨头骨髓内微血管面积,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病理学改变程度,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Brain Delivery and Biodistributionlot)法检测股骨头中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D31)、VEGF、VEGFR2、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抑癌基因(PTE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股骨头骨小梁断裂变细,空骨陷窝增多,脂肪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和直径明显变大(P<0.001),Micro-CT影像学结果显示BMD(骨密度)、BV/TV(骨体积分数)、Tb.Th(骨小梁厚度)、Tb.N(骨小梁数量)均明显降低(P<0.05,P<0.01或P<0.001),BS/BV(骨表面积体积比)和Tb.Sp(骨小梁分离度)均明显升高(P<0.01,P<0.001),墨汁灌注结果表明股骨头髓腔内微血管面积明显减少(P<0.001);与模型组比较,JPHGF作用后能降低AONFH大鼠股骨头的空骨陷窝率、脂肪细胞Liproxstatin-1说明书面积和直径,Micro-CT影像学结果显示JPHGF低剂量组BV/TV、Tb.Th、Tb.N均明显升高(P<0.05,P<0.01),BS/BV明显降低(P<0.01),BMD呈升高趋势,Tb.Sp呈下降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JPHGF中和高剂量组的BMD、BV/TV、Tb.Th、Tb.N均明显升高(P<0.05,P<0.001),BS/BV、Tb.Sp明显降低(P<0.05,P<0.001),并明显升高股骨头髓腔内微血管面积(P<0.05,P<0.01或P<0.001),扩大股骨头髓腔内微血管面积;模型组大鼠较正常组均明显下调CD31、VEGF、VEGFR2、PI3K、p-Akt和PTEN的表达含量(P<0.001),JPHGF作用后中、高剂量组明显升高大鼠股骨头CD31、PI3K、p-Akt表达含量(P<0.01,P<0.001),降低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P<0.01,P<0.001),同时JPHGF作用后上调中VEGF、VEGFR2表达含量(P<0.05,P<0.01或P<0.001)。结论:JPHGF对AONFH股骨头血管损伤具有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VEGF/VEGFR2/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相关研究结果将为JPHGF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和参考。
消风祛湿汤治疗慢性荨麻疹风热夹湿证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消风祛湿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通过对血清总IgE、白介素4、干扰素γ治疗前后水平的变化,从微观角度探讨方药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诊治慢性荨麻疹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66例中医辨证为风热夹湿证慢性荨麻疹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试验组口服消风祛湿汤,对照组口服盐酸奥洛他定片。两组点击此处患者均以治疗4周为1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复发情况、不良Biomass sugar syrups反应及其治疗前后血清总Ig E、白介素4、干扰素γ水平的变化。使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受试66例患者,共收集有效病例62例,其中试验组纳入31例,对照组纳入31例。观察前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积分、血清总IgE、IL-4、IFN-γ等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疗程结束后,愈显率试验组为54.83%,对照组为29.03%,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6.77%,对照组为93.5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各项临床症状比较,在风团持续时间、瘙痒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4.疗程结束后,中医症候评分试验组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疗程结束后,DLQ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MC3作用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疗程结束后,血清总Ig E水平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疗程结束后,血清IL-4水平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疗程结束后,血清IFN-γ水平组内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9.疗程结束后,不良反应比较,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4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81%,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0.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试验组复发率为5.88%,对照组复发率为44.44%,试验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风祛湿汤治疗风热夹湿证慢性荨麻疹与盐酸奥洛他定片相比,愈显率及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在改善临床症状积分、中医症候评分、提升血清IFN-γ水平方面更具优势。
NAC1通过调节RAS-ERK1/2信号通路诱导乳腺癌化疗耐药的机制研究
目的:伏隔核相关蛋白1(NAC1)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并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本研究旨在探索NAC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特征并进行验证,同时对NAC1高表达对乳腺癌细胞表型及耐药的影响进行研究,进一步预测并验证NAC1导致化疗耐药的下游通路机制。方法:通过挖掘TCGA数据库中的表达数据,分析NAC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特征并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进行验证,同时通过cox回归分析NAC1表达与乳腺癌预后及化疗耐药的关系。选择NAC1表达较高的MDA-MB-468及MDA-MB-453细胞系进行下一步实验。通过si RNA对NAC1进行敲除并通过q RT-PCR进行验证,转录组测序预测NAC1的下游通路机制。随后通过划痕实验检测NAC1表达BMS-907351供应商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通过耐药实验检测NAC1及ERK1/2对乳腺癌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Annexin V 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并通过western blot验证NAC1对ERK1/2磷酸化的调控作用。结果:1、根据数据库挖掘结果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验证,NAC1在乳腺癌中显著高表达(P<0.001),对乳腺癌患者预后分析表明NAC1高表达可能导致化疗耐药;2、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提示NAC1相关通路富集于ERK1/2磷酸化,表明NAC1可能调控ERK1/2的磷酸化;3、对细胞增殖及迁移的测定表明NAC1高表达促进了乳腺癌的增殖及迁移(P<0.05),通过耐药及凋亡检测发现NAC1高表达及ERK1/2磷酸化均可导致乳腺癌细胞耐药及凋亡抑制(P<0.001);4、Western blot检测证明NAC1高表达通过上调RAS进一步促进了ERK1/2的磷酸化(P<0.05),这表明NAC1-RAS-ERK1/2通路参与了non-invasive biomarkersNAC1所介selleck Wnt-C59导的耐药过程。结论:1、NAC1在乳腺癌中存在显著的高表达现象,并导致乳腺癌化疗耐药;2、NAC1高表达促进了乳腺癌的增殖及迁移;3、NAC1通过RAS-ERK1/2通路对乳腺癌细胞凋亡产生抑制并导致多药化疗耐药。
肝素溶液持续湿敷对头颈部创口Ⅰ期愈合及初期瘢痕形成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肝素溶液持续湿敷对头颈部创口Ⅰ期愈合及初期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20年8月—2022年2月在海南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接受头颈部手术的患者共60例。由于我科在2021年8月以前未开展头颈部术后肝素湿敷治疗,因此在此时间节点之前的患者均纳入对照组(n=30),而在此之后收治skin biopsy的患者均接受了术后肝素湿敷治疗,被纳入干预组(n=30)。对照组每日常规换药,干预组予Compound C研究购买以肝素溶液持续湿敷。观察并记录Ⅰ期愈合率、术区感染情况、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温哥华瘢痕量表(VSS)、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初步评价术后肝素溶液持续湿敷对创口Ⅰ期愈合及初期瘢痕形成的影响。结果 较常规术后换药,肝素溶液持续湿敷能促进创口Ⅰ期愈合、降低感染风险,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疗效好,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selleck NMR组POSAS、V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术后换药,肝素溶液持续湿敷能促进创口I期愈合,减轻创口炎症反应、降低创口感染风险、干预创口初期瘢痕形成,此操作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经济、副作用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肝素溶液持续湿敷对头颈部创口Ⅰ期愈合及初期瘢痕形成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肝素溶液持续湿敷对头颈部创口Ⅰ期愈合及初期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20年8月—2022年2月在海南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接受头颈部手术的患者共60例。由于我科在2021年8月以前未开展头颈部术后肝素湿敷治疗,因此在此时间节点之前的患者均纳入对照组(n=30),而在此之后收治skin biopsy的患者均接受了术后肝素湿敷治疗,被纳入干预组(n=30)。对照组每日常规换药,干预组予Compound C研究购买以肝素溶液持续湿敷。观察并记录Ⅰ期愈合率、术区感染情况、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温哥华瘢痕量表(VSS)、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初步评价术后肝素溶液持续湿敷对创口Ⅰ期愈合及初期瘢痕形成的影响。结果 较常规术后换药,肝素溶液持续湿敷能促进创口Ⅰ期愈合、降低感染风险,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疗效好,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selleck NMR组POSAS、V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术后换药,肝素溶液持续湿敷能促进创口I期愈合,减轻创口炎症反应、降低创口感染风险、干预创口初期瘢痕形成,此操作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经济、副作用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果生刺盘孢致病关键转录因子CfCrzA的功能
由果生刺盘孢Colletotrichumfructicola引起的苹果炭疽叶枯病是我国苹果上的一种新病害。前期通过组学分析发现一个在侵染早期表达的转录因子CfCrzA,本研究拟明确其在果生刺盘孢生长发育和致病中的作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fCrzA为刺盘孢属保守基因。采用同源重组方法获得2个敲除Biomass-based flocculant突变体。表型分析显示,突变体ΔCfCrzA与野生型WT生长速率无明显差别;致病性测定显示,ΔCfCrzA对苹MDV3100浓度果叶片和果实致病力显著下降。玻璃纸接种试验显示ΔCfCrzA孢子萌发率降低26%±3%,附着胞形成率降低43%±1%;叶片组织学观察发现ΔCfCrzA附着胞形成率降低60%±1%,但侵染泡囊和初生菌丝形成不受影响。培养发现ΔCfCrzA对细胞壁胁迫相关SDS的敏感性显著提升。这些结果表明转录因子CfCrzA为果生刺盘孢的关键致病因子,主要通过影响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Smoothened Agonist研究购买等影响其致病力。
血清Klotho、SDF-1在POAG患者中的水平及意义
目的 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血清Klotho、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点击此处F-1)水平与炎症Serum-free media因子的相关性及其对POAG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POAG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视神经损伤程度分为轻度组(39例)、中度组(37例)和重度组(34例);另选择该院同期收治的白内障患者34例作为白内障组,以及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Klotho、SDF-1、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分析Klotho、SDF-1水平与IL-2、IL-6、IL-18、TNF-α水平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Klotho、SDF-1对POAG的诊断价值。结果 血清Klotho水平为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白内障组<对照组,且任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DF-2、IL-2、IL-6、IL-18、TNF-α水平为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白内障组>对照组,且任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OALBH589供应商G患者治疗前血清Klotho水平与IL-2、IL-6、IL-18、TNF-α水平呈负相关(P<0.05),而血清SDF-1水平与IL-2、IL-6、IL-18、TNF-α水平呈正相关(P<0.05)。血清Klotho、SDF-1单独及联合诊断POAG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9、0.875、0.938。结论 POAG患者血清Klotho、SDF-1水平与IL-2、IL-6、IL-18、TNF-α水平与视神经损伤有关,并参与了POAG患者病理进展过程,血清Klotho、SDF-1联合检测对POAG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肝素涂层插管生物相容性评价
对肝素涂层插管和未涂层插管设计了抗凝血、血栓形成观察以及溶血、细胞毒性、炎性和免疫反应等多种试验,从多角度综合对肝素涂层插管材料进行mediastinal cyst生物相容性评价。通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活化因子、纤维蛋白吸附等试验,测定样品的体外抗凝血性,然后通过半体内血栓形成试验,模拟插管在动物体内的使用环境和过程,观察样品引起血栓形成的状况。同时,通过溶血试验和细胞毒性试验以及炎症反应、补体激活、免疫球蛋白等检测,进一步对样品进行血液相容性评价。结果显示,肝素涂层实验组APTT和TT得到有效延长,而其他体外抗凝指标未见显著变化;在动物半体内模型试验和检测中,肝素涂层实验组6 h血栓形成的各项指标均低于未涂层对照组,表明肝素涂层通过抑制内源性凝血途径达到了预期的抗凝效果;而溶血率、细胞毒性、炎症反应、补体激MG132化学结构活、免疫Telaglenastat球蛋白等方面的试验结果与未涂层对照组无差异,表明肝素涂层对材料的血液相容性无不良影响。结果表明,肝素涂层显著提高了动静脉插管的体内外抗凝血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提高临床应用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