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骨骼减少症(Osteosarcopenia,OS)是一种多因素、多病因的退行性代谢综合征,其影响因素可能与衰老导致的机械、遗传、炎症因子、内分泌紊乱以及生活方式不规律相关。随着我国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肌肉骨骼减少症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健Docetaxel体外康问题,具有更高跌倒、骨折、活动障碍和死亡的风险。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肌肉骨骼减少症开展了大量的研究,biographical disruption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了解与肌肉骨骼减少症相关的信号通路对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和寻找治疗的新靶点具有重要意义。而运LY2835219化学结构动作为现有效果强、持续性好的非药物治疗方式,能够增强老年人肌肉质量、提高骨密度、改善生活质量等,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改善肌肉骨骼减少症的发生。本文主要就肌肉骨骼减少症的流行病学、诊断标准、共同参与调节肌细胞与骨骼细胞代谢过程的相关信号通路PI3K/Akt通路、Wnt/β-catenin通路、Notch通路、NF-kB通路以及不同运动方式对肌肉骨骼减少症的干预效果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肌肉骨骼减少症提供理论依据,提高老年疾病的预防能力。
Author: admin
揿针对眼压控制后青光眼视功能改善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揿针对眼压控制后青光眼患者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Berzosertib供应商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从各中心选取192例眼压控制后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揿针组及安慰针组,分别予以揿针、安慰针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后2月及4月BCVA、眼压、MD、MS、RNFL。结果更多 治疗前两组间BCVA、眼压、MD与MS、RNFL无差异(P>0.05)。治疗后2月及4月,安慰针组BCVA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揿针组BCVA却未下降(P>0.05)。治疗后2月及4月,两组眼压无变化(P>0.05)。治疗后4月,安慰针组MS、MD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揿针组却未下降(P>0.05)。治疗后4月,安慰针组RNFL较治疗前下forced medication降(P<0.05),而揿针组RNFL却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且揿针组RNFL明显高于安慰针组(P<0.05)。结论 揿针可延缓眼压控制后青光眼患者视力下降及视网膜纤维层变薄,以改善眼压控制后青光眼患者视功能。
积雪草酸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铁死亡减轻脂多糖诱导的肉鸡心肌损伤的研究
旨在探讨不同浓度积雪草酸(AA)对脂多糖(LPS)诱导肉鸡心肌氧化应激和铁死亡的影响。选取60只1日龄肉鸡适应性饲养至7日龄,并随即分为6组,即对照组(Control)、LPS组(LPS)、低剂量AA组(LPS + AA 15 mg·kg~(-1))、中剂量AA组(LPS + AA 30 mg·kg~(-1))、高剂量AA组(LPS + AA 60 mg·kg~(-1))和AA对照组(AA 60 mg·kg~(-1))。所有AA组用相应剂量的AA连续灌胃14 d。在16、18和20日龄时,所有LPS组肉鸡腹腔注射0.5 mg·kg~(-1) LPS以建立急性心肌损伤(AMI)模型并于21日龄时处死肉鸡并采集心肌样品。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使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试剂盒检测心肌组织氧化应激指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氧化应激和铁死亡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中Nrf2和SLC7A11的阳性表达率;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心肌组织中GPX4的阳性表达率。结果发现,AAselleck预处理可以减轻LPS诱导的心肌病理损伤,且高剂量AA并不会对心肌组织造成病理损伤;心肌中GSH-Px的活性显著升高(P<0.01)且MDA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此外,AA预处理降低了LPS诱导的心肌Keap1、HMGB1和PTGS2的mRNA表达(P<0.05),促进了Nrf2、HO1、NQO1、GCLC、GCLM、SLC7A11、FTH1和GPX4的mRNA表达(P<0.05),同时,也降低了Keap1、HMGB1的蛋白表达,促进了Nrf2、HO1、NQO1、SLC7A11、FTHCX-5461分子式1和GPX4的蛋白表达(P<0.05);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systemic biodistribution荧光结果表明,AA预处理可促进Nrf2(P<0.01)、SLC7A11(P<0.01)和GPX4(P<0.05)的表达。本研究表明,AA可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和铁死亡缓解LPS诱导的AMI。AA有望成为未来预防LPS诱导肉鸡AMI的潜在食品添加剂。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α-硫辛酸对糖尿病足的疗效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α-硫辛酸对糖尿病足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89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α-硫辛酸治疗,观察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α-硫辛酸联合治NSC125066细胞培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经皮氧分压(TcPO_2)值、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和半径、血清指Intermediate aspiration catheter标变化、治疗后的溃疡面积、创面肉芽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获悉更多者的TcPO_2值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和足背动脉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增高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IL-6、基质金属蛋白(MMP)-2及MMP-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6、MMP-2、MMP-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溃疡面积、创面肉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糖尿病足患者低分子肝素钙与α-硫辛酸联合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肢端局部缺血,增加足部血液循环,促进创面愈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可供临床借鉴。
口服海曲泊帕与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用于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促进血小板植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手段,术后血小板植入延迟是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然而,目前并无标准方案来提高血小板植入率和预防血小板植入延迟。目的:对比分析口服海曲泊帕与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促进恶性血液病患者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植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0月进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6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2 d开始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患者共72例,归为Stem-cell biotechnology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组;+2 d开始口服海曲泊帕的患者共27例,归为海曲泊帕组;未应用海曲泊帕及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64例患者归为空白对照组。对3组植入情况、100 d内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1年生存率、1年复发率及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1)中位随访时间52(12-87)个月,空白对照组、重组人血Gefitinib生产商小板生成素组、海曲泊帕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分别为(12.95±3.88) d,(14.04±3.71) d,(13.89±2.74) 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52);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15.16±6.27) d,(17.67±6.52) d,(17.00±4.75) 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87);(2)空白对照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组、海曲泊帕组第60天血小板完全植入率分别为64.06%,90.28%,92.5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01);亚组分析显示,空白对照组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组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01),空白对照组与海曲泊帕组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4),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组与海曲泊帕组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35);(3)空白对照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组、海曲泊帕组100 d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分Berzosertib MW别为25.00%,30.56%,25.9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52);(4)巨细胞病毒血症、巨细胞病毒肺炎、肝功能损伤发生率在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5)随访期内,3组患者均未发生血栓事件;(6)结果表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海曲泊帕均可提高恶性血液病患者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的植入率,疗效相当且安全性良好。
乙肝病毒X基因突变的人肝癌细胞稳转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行为变化
目的 构建稳定表达乙肝病毒X基因(HBx)突变(C1653T、T1753C)的HepG2、Huh7细胞株,探讨突变点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以含HBx的pLVX-HBx-IRES-tdTomato质粒为模板,点突变合成pLVXHBx C1653T-IRES-tdTomato、pLVX-HBx T1753C-IRES-tdTomato慢病毒质粒。双酶切和Sanger测序的方法鉴定重组质粒的准确性。空白HepG2、Huh7细胞为对Plant cell biology照组,Adavosertib半抑制浓度pLVX-HBTalazoparib采购x-IRES-tdTomato、pLVX-HBx C1653T-IRES-tdTomato、pLVX-HBx T1753C-IRES-tdTomato慢病毒液感染HepG2、Huh7细胞,0.6μg/mL嘌呤霉素筛选单克隆细胞进行扩大培养。免疫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X蛋白(HBX)的表达鉴定稳转株的构建;CCK-8法测定细胞的增殖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EMT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情况。两组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双酶切和Sanger测序结果显示重组慢病毒质粒酶切后片段大小正确,点突变位置及碱基替换正确,成功构建pLVX-HBx-IRES-tdTomato、pLVXHBx C1653T-IRES-tdTomato、pLVX-HBx T1753C-IRES-tdTomato慢病毒质粒。免疫染色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HBx及突变型的HepG2、Huh7细胞均有HBX表达,空白对照组均无HBX表达,成功获得稳定表达HBx、HBx C1653T和HBx T1753C的HepG2、Huh7细胞稳转株。增殖实验表明HBx及突变型均较对照组明显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P<0.01),而HBx C1653T突变较HBx进一步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P<0.05)。同时HBx C1653T突变明显上调N-cadherin的表达、下调E-cadherin的表达,促进了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的发生。结论 成功获得稳定表达HBx、HBx C1653T和HBx T1753C的人肝癌细胞HepG2、Huh7细胞稳转株;HBx C1653T突变可导致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强及EMT发生。
肝素结合蛋白与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对儿童脓毒症早期诊断价值的比较
目的 研究血液中肝素结合蛋白immediate weightbearing(HBPBAY 73-4506)与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在儿童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5月在我院儿童重症监护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20例一般脓毒症患儿(一般脓毒症组)、16例严重脓毒症患儿(严重脓毒症组)及12例脓毒性休克患儿(脓毒性休克组)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在普通病房住院的局部感染非脓毒症患儿22例(局部感染对照组)和非感染性疾病患儿18例(非感染对照组)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患儿血液中HBP、PCT、CRP水平并进行比较,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比较各检测指标对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脓毒性休克组患儿血液中HBP、PCT明显高于严重、一般脓毒症组(P<0.05),严重、一般脓毒症组患儿血液中HBP、PCT明显高于局部感染、非感染对照组(P<0.05)。脓毒性休克组、严重脓毒症组、一般脓毒症组患儿之间血液中CRP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均显著高于非感染对照组(P<0.05)。HBP诊断儿童脓毒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AUC=0.9点击此处84),大于PCT(AUC=0.954)和CRP(AUC=0.897);当HBP取临界值28.225μg/L时,其诊断效能最佳,诊断的灵敏度为94.4%,特异度为96.9%。结论 HBP早期诊断儿童脓毒症的应用价值高于PCT和CRP,在临床分级方面的价值与PCT相同,可用于指导临床。
软坚散结法中医理论发展脉络及现代循证评价研究
1 研究背景:治法是中医独特思维方法与临床经验密切结合的产物,在理、法、方、药体系中有法上贯理、下统方药的作用,高度概括了中医治疗学的基本规律与原则。目前的中医理论、临床研究多以疾病作为切入点,而治法作为中医临床诊疗的重要环节,却常常被忽视,存在概念模糊、应用不规范、易用性低的问题,阻碍了其对处方用药的指导作用和规范的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软坚散结法是在中医辨证论治指导下临床治疗坚结类病证常用的重要治法之一。随着当今社会以结节、肿瘤、息肉、硬化等为病理特征的坚结类病证检出率日渐增高,软坚散结法越来越受临床医生和研究者的重视。但其作为一种抽象概念,对于多数临床医生存在“不会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其临床价值的实现,大有晦而不彰之虞,如何使.软坚散结法古为今用、落地于临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古籍研究是基础,软坚散结法的继承和发扬需要从临床实用角selleck HPLC度出发溯本求源,对历代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升华,但目前以软坚散结法为主题,对其源流与历代医家的认识、遣方用药规律进行整理与总结的研究较少,而对相关研究空白进行补充,可为软坚散结法理论的传承创新及其临床应用提供重要参考价.值。现代研究是重点,软坚散结法现代临床应用与实验机制研究虽多,但对软坚.散结法现代研究的发展动态、研究热点缺乏认知,从时间维度上对软坚散结法现代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分析,有利于统观软坚散结法现代临床应用、基础研究的演进及关注点,供未来研究者聚焦。与循证医学相结合是软坚散结法回答现代临床问题的必由之路,在“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软坚散结法在其优势病种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仍缺乏全面系统的证据整合与评价,而对软坚散结法具体干预措施以及疗效结局指标等临床证据概况进行整体描述可为软坚散结法的临床实践和循证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此外,软坚散结法目前尚没有具体的应用方案用以指导临床,而针对软坚散结法的应用制定清晰明确的用药方案,有助其临床应用与推广。因此,本研究聚焦软坚散结法古代和现代的中医理论发展脉络,以三种结节性疾病为例开展现代循证评价研究,并针对软坚散结法临床应用提出具体建议,不仅可使软坚散结法的理法方药体系更趋完整,还可为其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为提高软坚散结法的易用性、规范性提供借鉴。2研究目的:本研究欲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梳理古籍中软坚散结法的理论发展脉络,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基于古代医著挖掘古代医家对软坚散结法的认识,理清其理论源流,二是基于软坚散结方剂挖掘古代软坚散结法的主治病证范围以及遣方用药规律,三是基于软坚散结中药挖掘具有软坚散结功效的中药药性及功效特点。第二,探索软坚散结法现代研究的发展动态、研究热点及趋势,挖掘软坚散结法的优势病种,为软坚散结法循证研究提供线索。第三,以三种结节性疾病为例,采用概况性评价方法对软坚散结法的应用进行循证评价,探索软坚散结法在同一类疾病中的应用情况、疗效结局指标分布、疗效与安全性证据分布,从而呈现软坚散结法在该研究领域的证据现状及其局限性。第四,在前三部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文献回顾分析方法,对中医软坚散结法的临床应用从适用范围、类别及代表方药、分期与分部用药、结节性疾病的临证应用、治法鉴别、使用注意等方面提出临床应用建议。通过以上四部分研究,阐明软坚散结法中医理论发展脉络,描述软坚散结法治疗结节性疾病的临床证据现状,提出软坚散结法应用的具体建议。3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数据挖掘和归纳法,对软坚散结法中医理论脉络发展进行古籍梳理。①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理清软坚散结法的源流与历代医家的发挥。包括全面搜集、挖掘、整理历代文献中与软坚散结法有关的资料,选取代表性的著作,对软坚散结法的概念、理论渊源与发展进行全面调研。②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和归纳法,总结古代软坚散结法遣方用药规律,分别从方剂和中药两方面进行。方剂研究方面,全面检索《中华医典》(第5版)中的古代软坚散结方剂,建立软坚散结法方剂研究数据库,提取方剂名称、出处、朝代、主治疾病、主治证候、主治证素、主治症状、方药组成、剂型、服用方法、特殊煎法、特殊服法、服药时间等信息。对病名、证候、证素、症状、中药名称、中药分类进行数据清洗,采用频次分析统计各朝代软坚散结方、主治病证、使用中药、角药及药类、剂型、用法,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挖掘软坚散结方剂中的核心药对、疾病-证素、疾病/证素/症状-中药的的对应关系,采用聚类分析挖掘软坚散结法的核心药物组。中药研究方面,全面检索《中华医典》(第5版)的本草学著作中中国古代含有软坚散结功效的中药,建立软坚散结中药研究数据库,分别提取纳入中药的中药名称、出处、功效主治条文等条目,并参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华本草》提取所纳入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毒性等信息。对中药名称、性味进行数据清洗后,采用频次分析方法统计软坚散结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毒性,采用归纳法分别根据《中药学》教材的分类规则以及软坚散结法的作用途径对软坚散结中药进行分类,再根据中药条文描述,对软坚散结治疗要药依辨病、辨证、辨部位进行定性分类整理。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软坚散结法现代研究的知识脉络、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进行分析。全面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SinoMed数据库,检索期限为自建库起至2022年8月28日。纳入所有以软坚散结法为主题的研究型文献,采用NoteExpress V3.7软件对发文机构名称、作者、关键词进行数据预处理,使用Excel表格提取文献中题目、发表年份、地区、期刊、学位论文机构等信息。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年度发文量、发文地区、发文期刊分布与学位论文机构分布进行分析,使用VOSviewer软件对机构、作者进行共现聚类分析,对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分析以及叠加时间视图分析,使用CiteSpace6.1.R3软件对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采用循证医学概况性评价的方法,以三种结节性疾病为例,对软坚散结法的应用情况、疗效证据与安全性证据进行描述与呈现。全面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SinoMed 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期限为自建库起至2022年10月15日。纳入软坚散结法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肺结节的临床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半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系列研究)、系统评价、Meta分析、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从所有研究中提取第一作者、发表年份、文献题目、发文地区、研究类型、研究疾病等基本信息,从临床原始研究中提取中医证型、样本量、试验组干预措施、方药类型(汤药、中成药、医疗机构制剂)、方药名称及组成、对照组干预措施、疗程、结局指标以及研究结果等信息,从系统评价/Meta分析中提取纳入原始研究的数量及总样本量、干预措施、对照措施、结局指标、基金资助、利益冲突等信息。采用AMSTAR2量表对所纳入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采用图表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分析与展示。在前三部分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回顾分析的方法,对软坚散结法临床应用提出建议。包括软坚散结法适用范围、类别及代表方药、分期及分部位用药、在三种结节性疾病中的临证应用、治法鉴别、使用注意等方面。结果:1 软坚散结法中医理论脉络发展的古籍梳理1.1 软坚散结法肇始于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首次提出了“坚、结”的治疗原则,“坚者耍之”“结者散之”成为软坚散结法最早的理论依据。《伤寒杂病论》中已认识到“坚结”病机的复杂性,拓充了《内经》中的应用原则,形成了兼顾邪正、多法兼用的思想,创立多首经典方剂,为后世软坚散结方剂的立法组方提供了重要参考。唐宋金元明时期,各家学说不断兴起,各医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学说、流行疾病的影响下,从温阳、补正、化痰祛瘀等多角度理解和阐述软坚散结法,充实了软坚散结法思想的具体应用,并丰富了软坚散结法的治疗手法,除方剂外,增加了灸法、贴敷法等,使软坚散结法理论日渐丰满与完善。清代《石室秘录》《医学心悟》“软治法”“解治法”“散治法”“消法”的提出,标志着软坚散结法的发展走向成熟。1.2 软坚散结方剂研究共纳入368首内服方,其主治病证、遣方用药以及剂型、用法存在一定规律。主治病证范围方面,软坚散结法的主要病种包括瘰疬、瘿类病、癥瘕、积聚、瘤类病等,常见主治证素有气滞、痰、火(热)、血瘀、毒、肝等,肿块类症状、疼痛类症状以及硬满类症状是软坚散结法的主症,且软坚散结法主治病、证、症之间呈现良好的趋同性。用药思路,以理气化痰、活血化瘀、清热散结药为主,同时配伍养阴、益气、健脾、温阳等补虚之品,通过统计分析获得了高频中药53味、核心药对21组、高频角药29组以及核心药物组5组,且不同的疾病、证素、症状有对应的治疗主药。在方剂剂型和用法方面,软坚散结方剂的主要剂型为丸剂、汤剂、散剂,煎药方法以水煎和加酒煎为主,服药方法主要包括口服、酒送下、温水送下、米饮送下,服药时间以空心服和食后服频次最高。对历代软坚散结方所主治疾病、证素及使用中药进行统计发现,疾病种类、证素种类、中药味数随年代发展均呈现相似的扩充趋势,至明清时期各种类均达到顶峰。1.3软坚散结中药研究共纳入中药228味,其性味归经等具有偏向和特殊性,中药性味多为辛、苦、咸,归经多为肝经Safe biomedical applications、肺经、胃经和脾经。且不同药物可从理气、活血、化痰、清热、散寒、补虚等多途径、多环节使胶着难化之坚结渐消缓散。软坚散结中药的功效特性存在个性差异,对于不同表现、病机、部位的坚结有其应用专药,通过定性整理,总结出辨病应用的专药43味、辨证及辨部位使用的要药50味。2软坚散结法现代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检索软坚散结法现代研究的文献共获得56042篇,最终纳入9425篇。软坚散结法研究的年度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发文地区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沿海及中部地区,发文期刊分布和学位论文机构分布总体符合布拉德福定律。共有5245家机构参与中医软坚散结法的研究,对发文量≥12篇的85家机构进行共现聚类分析获得了机构合作网络,多以中医药大学为主干、以其附属医院为支点而构成。纳入文献共包含17348位作者,对发文量≥8篇的176位作者进行共现聚类分确认细节析获得了10个核心团队。总关键词数为14663个,对出现频次≥15次的227个高频关键词进行归纳后可将其分为研究类型及方法、研究疾病、中医证型、临床症状及体征、中医治疗方法、中医用药、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实验研究方法及内容、其他等9类。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分析,结合文献查阅,获得软坚散结法优势病种五大类,包括结节性疾病、癥瘕类疾病、积聚及肿瘤类疾病、结石类疾病、微型癥积类疾病。通过对关键词进行共现时间线分析和突现分析发现软坚散结法的研究热点与趋势主要如下:①研究对象由宏观层面的癥瘕、积聚、结节、肿瘤等拓宽至微观层面的微型癥瘕积聚,疾病谱不断扩充;②临床用药方面,软坚散结古方新用和中成药的应用是该领域学者关注较多的内容,经验方成果转化应用到临床可能是新的研究趋势;③机制研究方面,软坚散结法通过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抗炎等治疗恶性肿瘤的机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3软坚散结法在三种结节性疾病中的应用评价——概况性评价检索软坚散结法治疗三种结节性疾病的文献共获得12157篇,最终共纳入263篇中、英文文献。其中临床原始研究243篇(随机对照试验189篇,半/非随机对照试验17篇,病例系列研究37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16篇,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4篇。包含甲状腺结节131篇,乳腺增生125篇,肺结节7篇。临床原始研究中,涉及证型21种,排名前三分别为痰瘀互结证、气滞痰凝证、肝郁痰凝证。研究样本量主要集中在60-100例(n=88,36.21%),软坚散结法干预措施多样化,其中提及中成药的文献有85篇,涉及15种软坚散结中成药;提及医疗机构制剂的文献有22篇,涉及16种医疗机构制剂;提及汤药的文献有140篇,涉及136首方剂。共有232项原始研究明确提及治疗疗程,集中在60-90天(n=119,51.29%)。本研究重点针对有对照的206篇文献进行结局指标分析和疗效证据分析,其中包括甲状腺结节112篇,乳腺增生88篇,肺结节6篇。研究共涉及26个疗效结局指标,现有临床研究证据多数表明软坚散结法有利于改善结节性疾病的临床结局,包括临床有效率、中医证候/症状疗效、结节/肿块直径或直径缩小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纳入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中有7篇为甲状腺结节,9篇为乳腺增生,大多数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结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软坚散结法治疗甲状腺结节和乳腺增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其中4项方法学质量等级为“低”,12项为“极低”。4软坚散结法临床应用建议本研究基于上述研究结果,针对软坚散结法的临床应用提出了以下建议:①明确软坚散结法的概念和应用范围。软坚散结法适用范围广泛,不仅包括宏观的以结节、息肉、肿瘤为表现的“坚结”,更包括经现代医学仪器检测所见的微型癥积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引起的微血管并发症等。②掌握病机对软坚散结法的应用至关重要。“坚结”是正气亏虚,无形之邪与有形之物相互依附、结聚、胶着粘结而形成的复合结果,“坚结”的形成又可进一步耗伤正气。由于“坚结”病机的复杂性,软坚散结法可配伍祛瘀、消痰、理气、清热、散寒、通下、消石形成7种祛邪软坚散结法,或配伍益气、养血、养阴、温阳形成4种扶正软坚散结法,从多角度、多层次发挥综合效应,以达到软散坚结的目的。③根据疾病阶段和部位应用不同的软坚散结法。软坚散结法的应用常贯穿“坚结”治疗的始终,但早期重“祛邪”,中期需消补兼施,晚期偏“扶正”,并可依据病证的不同病机、生理阶段、部位等灵活用药。④注意软坚散结法用药力度与药物偏性。病程较长的“坚结”用药宜味多而量轻,顽固“坚结”用药量较重,病情危重或不稳定者多用汤剂以求速效,慢性、虚弱性患者多用丸剂以图缓攻,辛咸药味的选择上也注意不能过用。此外,以三种结节性疾病为例,提出了软坚散结法在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肺结节应用中的用药方案,作为应用软坚散结法的具体参考。结论:1.软坚散结法滥觞于秦汉时期,其理论发展随着医疗实践逐渐完善,主治病证范围与用药谱不断扩充,至清代走向成熟,对软坚散结法的遣方用药规律、软坚散结中药药性及功效特点形成了基本认识。发展到现代,已形成5类优势病种,软坚散结法在微型癥积类疾病的应用是近年的研究热点。2.软坚散结法在三种结节性疾病的应用上积累了一定的临床证据,主要集中在甲状腺结节和乳腺增生上,肺结节的研究相对较少。软坚散结法干预方案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且现有临床研究证据多数表明软坚散结法有利于改善三种结节性疾病的临床有效率、中医证候/症状疗效、结节/肿块直径或直径缩小率等临床结局,提示软坚散结法是治疗三种结节性疾病的有益策略。但由于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有待提高,加之概况性评价研究旨在提供证据概况的描述,因此本研究仅可为该领域的临床实践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者应持客观谨慎的态度看待结论。3.提出了软坚散结法临床应用建议:软坚散结法的适用范围不仅包括宏观的以结节、息肉、肿瘤为表现的“坚结”,更包括经现代医学仪器检测所见的微型癥积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引起的微血管并发症等。根据“坚结”的复杂病机,软坚散结法可配伍其他祛邪或扶正之法。应用软坚散结法时可根据疾病阶段和病位不同灵活选药,且用药时应注意用药缓峻与药性偏性。
术前低分子肝素抗凝对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安全性及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术前低分子肝素抗凝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安全性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 819例,根据术前是否规律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分为抗凝组(2 046例)和未抗凝组(1 773例),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持续时间、输血风Dinaciclib险、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监护比例及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3 819例患者中,男1 131例,女2 688例,年龄65~102岁,中位年龄81.0(74.0, 85.0)岁。抗凝组住院时间、电解质紊乱比例低于未抗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输血比例,ICU监护比例,围术期急性冠脉事件、酮症、低PF-6463922细胞培养血糖、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Spatholobi Caulis等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可以减少住院时间,降低电解质紊乱发生率。
阿苯达唑—葡聚糖纳米颗粒体外抗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的效果评价
目的 通过观察Receiving medical therapy阿苯达唑-葡聚糖纳米颗粒(ABZ-GPs)和阿苯达唑(ABZ)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的杀伤作用,评价ABZ-GPs对多房棘球蚴病的疗效,为葡聚糖颗粒作为抗包虫病药物载体奠定基础。方法 设置ABZ、葡聚糖纳米颗粒(GPs)组、ABZ-GPs组和对照组,各用药组以终浓度50μg/mL加入原头节培养VX-661说明书基,每天用0.4%的台盼蓝染液染色以评价原头节存活情况,并使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原头节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了ABZ-GPs,原头节与ABZ-GPs和ABZ共培养后,外翻型原头节明显增加,体表失去正常结构。培养第7 d开始至第10 d, ABZ-GPs组原头节存活率一直低于AB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1,P<0.05)。超微结构显示对照组和GPs组原头节吸盘清晰可见,体表微绒毛蓬松,角质层细胞形态均匀饱满;ABZ组原头节褶皱,吸盘变形,小钩排列紊乱,角质层见絮状空洞的分裂区域;ABZ-GPs组原头节明显褶皱,微绒毛消失,吸盘破坏,顶突小钩脱落,角质层广泛损伤,呈条状残留。结论 ABZ-PLX4032细胞培养GPs在体外对多房棘球蚴的杀伤作用优于ABZ原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