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胶蛋白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转胶蛋白(transgelin)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475例结肠癌患者的结肠癌组织及50例距病灶5 cm以外的癌旁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transgelin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随访时间16~51个月,记录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结肠癌组织中transgel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2.32%,明显低于癌旁组织的88.00%(P﹤0.0DS-32011)。浸润深度累及浆膜、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为C~D期结肠癌患者结肠癌组织中transgel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明显低于浸润深度未累及浆膜、无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为A~B期患者(P﹤0.01)。随访时间16~51个月,transgelin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平均PFS和平均OS分别为46.081个月、47.128个月,明显长于transgelin蛋白阴性表达患者的43.050个月、44.241个月(P﹤0.01)。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结肠癌患者年龄≥60岁、浸润深度累及浆膜、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为C~D期均为结直肠癌患者PFSsecondary pneumomediastinum、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ransgelin蛋白阳性表达均为结肠癌患者PFS、OS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transgelin蛋白表达与结肠癌患者BMS-907351作用临床特征、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可通过检测其表达水平来评估患者的病情及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左心房黏液瘤患者术后院内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左心房黏液瘤患者术后院内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危险因素,并评估其对患者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武汉市中心医院31例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52例共83例术前为窦性节律的左心房黏液瘤患者为研究SBE-β-CD分子式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房颤分为新发房颤组与无新发房颤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超声心动图数据和手术信息。并在出院后随访4~6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比较两组远期生存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年龄42~69岁,平均(54.8(龄组时间)岁,男38例,女45例。新发房颤组27例,术后新发房颤概率为32.5%。与无新发房颤组比较,新发房颤组年龄[(51.9颤组比较,新岁vs.(60.8,新发房颤岁]更高,新发房颤组左心房直径[33.0(27.0,40.0)mmvs.44.0(35.5,49.5)mm]更大,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29.6(27.3,43.5)minvs.40.5(37.2,56.1)min]和术后住院时间[9.8(9MRTX1133配制.0,10.5)dvs.12.5(11.5,12.8)d]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所有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96.3%,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左心房直径、主动脉阻断时间为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影响因素(P<infection-prevention measures0.05)。结论高龄、左心房直径增大、主动脉阻断时间延长是左心房黏液瘤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新发房颤并不增加远期死亡率。

益气解毒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方法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究益气解毒方的有效成分及其作GSKJ4纯度用于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阐明益气解毒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Uniport、Genecards、String等数据库,以及Cytoscape3.8.2软件得出药物、疾病最终靶点基因;通过DaBMS-907351作用vid数据库对药物-疾病共有基因做GO、KEGG富集分析;通过Pubcham、RCSB、Autoduck将药物有效成分与最终核心基因进行分子对接;通过细胞活力检测、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益气解毒方对于核心基因DHX9、HNRNPK、NCL、PABPC1表达的影响。结果 筛选得出8个最终核心基因:DDX5、HNRNPK、medical comorbiditiesPABPC1、DHX9、RPS3A、RPS3、RPL13、NCL。GO分析显示:主要生物过程为Ephrin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Movement of cell or subcellular component、Blood microparticle、Focal adhesion、Iron ion binding;KEGG分析显示:Ras信号通路的基因数最多。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药物有效成分与最终核心基因均可以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对接,其中PABPC1与Stigmasterol结合能最高。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显示,当含药血清浓度逐渐增大时,细胞活力逐渐受到抑制(P<0.01),HepG2中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P<0.05);HepG2中蛋白的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增高(P<0.05),HepG2+10%含药血清培育48 h对HepG2中DHX9、HNRNPK、NCL、PABPC1表达影响最明显(P<0.05)。结论 益气解毒方通过多种有效成分与DHX9、HNRNPK、NCL、PABPC1的结合,调节原发性肝癌的的病毒表达,从而治疗原发性肝癌。

双能量CT参数联合血清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和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鉴别诊断脊柱肺癌骨转移瘤和骨髓瘤的价值

目的分析双能量CT参数联合血清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ⅠNP)和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鉴别诊断脊柱肺癌骨转移瘤和骨髓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晋城市人民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54例脊柱肺癌骨转移瘤和50例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当天行双能量CT检查, 记录40~80 keV(能量间隔为10 keV)能量水平下的CT值;治疗前采用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血清PⅠNP和β-CTX水平。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双能量CT 40~80 keV能谱曲线CT值及血清PⅠNP和β-CTX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双能量CT 40~80 keV能谱曲线CT值、PⅠNP和β-CTX单独及联合对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脊柱肺癌骨转移瘤患者双能量CT 40~80 keV能谱曲线CT值和血清PⅠNP、β-CTx均明显高于骨髓瘤患者[79.86(61.20, 116.32)HU比58.29(46.92, 64.03)HU、64.48(50.27, 90.08)HU比45.78(38.59, 56.75)HU、57.35(43.31, 78.04)HU比43.62(36.91, 54.06)HU、selleck Baricitinib52.05(42.98, 75.79)HU比41.26(32.84, 51.76)HU、45.52(38.55, 63.59)HU比36.68(28.72, 49.83)HU、66.35(31.15, 81.97)μg/L比31.38(27.76, 34.50)μg/L和0.61(SCH772984使用方法0.48, 0.67)μg/L比0.49(0.47, 0.52)μ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 双能量CT 40~80 keV能谱曲线CT值联合对脊柱肺癌骨转移瘤与骨髓瘤鉴别诊断的灵敏度高于单个能谱曲线CT值(83.33%比59.26%、61.11%、62.96%、64.81%和66.67%), 曲线下面积(AUC)也高于单个能谱曲线CT值(0.882比0.798、0.811、0.817、0.801和0.77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血清PⅠNP联合β-CTX对脊柱肺癌骨转移瘤与骨髓瘤的鉴别诊断灵敏度高于单个血清指标(81.48%比57.41%和62.96%), AUC也高于单个血清指标(0.829比0.753和0.729), 差异有统计whole-cell biocatalysis学意义(P0.01或0.05);全部指标联合对脊柱肺癌骨转移瘤与骨髓瘤的鉴别诊断灵敏度高于单纯双能量CT 40~80 keV能谱曲线CT值联合和PⅠNP联合β-CTX(98.15%比83.33%和81.48%), AUC也高于单纯双能量CT 40~80 keV能谱曲线CT值联合和PⅠNP联合β-CTX(0.976比0.882和0.82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指标单独和联合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肺癌骨转移瘤相较于骨髓瘤双能量CT 40~80 keV能谱曲线CT值、血清PⅠNP和β-CTX水平均明显升高, 且上述指标联合对二者有理想的鉴别诊断价值。

基于多中心真实世界数据的结直肠癌联合免疫治疗的新辅助治疗安全性及其疗效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多中心、真实世界的大样本数据, 为联合免疫治疗的新辅助治疗对结直肠癌患获悉更多者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多中心、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55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9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3例)和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7例)共计94例患者联合新辅助免更多疫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资料, 其中男性48例, 女性46例;中位年龄58岁。直肠癌81例, 结肠癌13例(2例为结肠双原发癌);肿瘤TNM分期:Ⅱ期12例, Ⅲ期82例;肿瘤高分化46例, 中分化37例, 低分化11例。26例(27.7%)为错配修复缺陷(dMMR)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 行单纯免疫治疗, 主要为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68例(72.3%)为错配修复正常(pMMR)和微卫星稳定(MSS), 行免疫联合新辅助治疗, 主要为CapeOx(卡培他滨+奥沙利铂)联合PD-1+长程或短程放疗, 或PD-1联合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通用毒性标准3.0版分析评价新辅助联合免疫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了解手术情况并按照Clavien-Dindo分级标准评价手术并发症;联合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估包括以下指标:主要病理学缓解(MPR), 定义为新辅助治疗诱导的肿瘤消退在病理上残留肿瘤≤10%;病理完全缓解(pCR)定义为新辅助治疗诱导的肿瘤消退患者在病理上未见残留肿瘤;肿瘤评效为疾病控制率(DCR), 即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和疾病稳定(SD)患者在全组中所占的比例;客观缓解率(ORR), 为CR+PR。结果全组94例患者接受新辅助联合免疫治疗的中位周期数为4(1~10)个,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2%(35/94), 包括皮肤相关不良反应35例(37.2%)、甲状腺功能异常21例(22.3%)和免疫性肠炎8例(8.5%), 其中Ⅲ级不良反应占1.1%。末次新辅助联合免疫治疗至手术的中位时间为30(21~55) d, 直肠癌根治术81例, 结肠癌根治术11例, 结肠癌联合其他脏器切除2例;全部患者原发灶切除均达到R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2.3%(21/94), 主要为吻合口漏(4例)、盆腔感染(4例)、腹腔积液(3例)、吻合口狭窄(3例)和腹盆腔出血(2例);Ⅰ~Ⅱ级并发症13例(13.8%), Ⅲ级并发症8例(8.5%), 无Ⅳ级及以上并发症。全组患者中位随访32(1~46)个月, DCR为98.9%(93/94), ORR为88.3%(83/94), pCR率41.5%(39/94), MPR率Confirmatory targeted biopsy60.6%(57/94)。行单纯免疫治疗的26例dMMR和MSI-H患者pCR率为57.7%(15/26), MPR率为65.4%(17/26)。行联合免疫治疗的68例pMMR和MSS患者pCR率为35.3%(24/68), MPR率为58.8%(40/68)。结论对于初始可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 新辅助联合免疫治疗具有很好的肿瘤控制率和病理缓解率;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可以接受。

基于预见护理模式下布朗吻合联合毕Ⅱ式吻合在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目的 探讨基于预见护理模式下布朗吻合联合毕Ⅱ式吻合应用于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中的效果及对其营养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需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开展前瞻性研究。对照组患者(54例)采用毕Ⅱ式吻合术,观察组患者(5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布朗吻合术,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在循证理论下进行预见护理干预,并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3、6个月的营养指标水平,术前和术后3 d血清补体C3、CTrichostatin A半抑制浓度4、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住院、术后排气、进食流质饮食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后3个月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总蛋白下降、体质量下降水平均显著升高,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小于对照组;术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预后营养指数(PNI)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NI指数组selleck HPLC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IL-6、IL-10水平均显著升高,补体C3、C4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cardiac device infections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4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22%(P<0.05)。结论 基于预见护理模式下布朗吻合联合毕Ⅱ式吻合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应用有助于促进患者的恢复,改善营养指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较为理想的吻合方式。

microRNA-21在结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比较micImidazole ketone erastinroRNA-21在结肠癌患者及健康对照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从而评价其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60例结肠癌患者为结肠癌病例组和60名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扩增检测两组人群血清microRNA-21的表达水平,统计microRNA-21在两组人群的表达水平差异;分析microRNA-21与病理学指标之间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microRNA-21诊断结肠癌的价值。结果 结肠癌病例组患者血清中microRNA-21为3.48±1.9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14±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肿瘤分期T越晚,microRNA-21表达水平越高,T3期及T4期患者血清microRNA-21表达水平明Crizotinib显高于T1期和T2期患者,(4.02±2.13 vs. 2.97±1.54,P=0.035)。合并淋巴结转移的结肠患者血清microRNA-21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4.05±1.41 vs. 3.01±2.14,P=0.033)。microRNA-21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有无远处转移无关(P> 0.05)。microRNA-21诊断结肠癌的敏感度为71.7Broken intramedually nail%,特异度为70.0%,曲线下面积为0.714。结论 microRNA-21在结肠癌患者血清呈高表达,对结肠癌诊断有一定价值。

miR-133a-5p下调血清外泌体FN1的表达抑制胃贲门腺癌细胞增殖和黏附并促进M1型巨噬细胞极化

目的:探究miR-133a-5p调控血清外泌体源性纤连蛋白1(fibronectin1,FN1)的表达对胃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细胞增殖、黏附和M1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借助GEO数据库分析GCA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采用qPCR检测FN1在GCA组织、血清、血清外泌体和细胞中的表达。向GCA患者血清外泌体中转染FN1的过表达载体及其对照质粒,向HGC-27细胞中转染miR-133a-3p模拟物及其对照,将转染后的HGC-27细胞和外泌体共培养,再将此细胞与THP-1细胞共培养。采用CCK-8和细胞黏附实验分别检测各组HGC-27细胞的增殖和黏附情况,WB法、ELISA分别检测细胞中CD86、iNOS的水平以及对巨噬细胞分泌IL-6、IL-1β的影响。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FN1 mRNA和miR-133a-3p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与健康人对照组相比,GCA组织、血清、血清外泌体和细胞中的FN1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均P<0.05),FN1高表达的血清外泌体与GCA患者的TNM分期(P=0.0329)和淋巴结转移有关联(P=0.0127)。富含FN1的血清外泌体GW4869半抑制浓度能够被GCA细胞内化,与IgE-mediated allergic inflammation过表达FN1的外泌体共培养能够提高HGC-27细胞的增殖和黏附能力,抑制THP-1细胞中IL-6、IL-1β、CD86和iNOS的表达,抑制M1型巨噬细胞极化(均P<0.05)。miR-133a-3p在GCA组织和细胞中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可负调控FN1的表达,过表达miR-133a-3p能够通过降低GCA细胞增殖和黏附能力,促进IL-6、IL-1β、CD86和iNOS的表达,部分逆转FN1对GCA细胞恶性行为的促进作用(均P<0.05)。结论:miR-133a-3p可通过抑制血清外泌体分泌FN1对GCA细FUT-175 IC50胞的恶性行为起抑制作用,对M1型巨噬细胞极化起促进作用。

Bcl3基因敲除对小鼠脾脏免疫细胞组成及抗肿瘤能力的影响

目的观寻找更多察Bcl3基因敲除对小鼠脾脏免疫细胞的组成及抗肿瘤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D-Lin-MC3-DMA分子量辑技术建立Bcl3基因敲除小鼠(Bcl3-/-), 血常规检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Bcl3-/-小鼠的免疫细胞组成;建立B16F10黑色素瘤肺转移小鼠模型, 记录肺部肿瘤结节数和小鼠生存时间, 对比野生型(wild type, WT)小鼠和Bcl3-/-小鼠的抗肿瘤能力。结果 Bcl3-/-小鼠成功繁育成品系, 子代基因敲除纯合小鼠无胚胎致死现象, 且生长正常, 与WT小鼠相比外观、生长发育、繁育性能未见明显差异;主要脏器无明显异常, 但脾脏肿大且脾脏免疫细胞总数明显增加(P0.05);血小板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均显著低于WT小鼠;CD19+B细胞比例无明显改变, CD3+T细胞比例显著增加, 同时T细胞亚群(CD4+、CD8+、Treg)比例均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固有免organismal biology疫细胞中NK细胞(NK1.1+)和中性粒细胞(Gr1+)比例下降(P0.05), DC(CD11b+)比例无明显变化;Bcl3-/-荷瘤小鼠的肺部可见大量由黑色素瘤细胞形成的肿瘤结节, 且生存时间急剧缩短。结论 Bcl3基因敲除影响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和功能, 继而影响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同步调强放疗联合紫杉醇与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治疗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评价

目的 探究同步调强放疗(IMRT)联合紫杉醇、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治疗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65例老年局部晚期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紫杉醇、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进行化疗,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3)。对照组实施常规适形放疗,观察组实施IMselleck合成RT放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癌胚抗原(CEA)、1年及2年生存率、不Erdafitinib分子式良反应严重程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79%,高于对照组的53.13%(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VEGF、CE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不良反应程度均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 IMRT放射治疗联合紫杉醇、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具有协同作用,能增强抗肿瘤效果,治疗老年局部晚期NSLCL患者效果确切,可提高生存率,改善预medical autonomy后,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