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产妇剖宫产术的围产期管理策略和母婴结局分析

目的 本研究旨在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产妇的围产期管理策略和妊娠结局。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剖宫产术、孕前明确诊断SLE的产妇271例,通过查阅病历,提取围产期评估管理和不良结局信息。结果 纳入的271例患者中,除皮肤外,肾脏(33.9%)和血液系统(19.2%)受累比例最高,16.2%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23.6%出现孕期病情活动。羟氯喹是最常用的妊娠期控制病情的药点击此处物(94.8%),其次为糖皮质激素(76.Z-IETD-FMK0%)。最常用的麻醉方式是腰硬联合麻醉(50.9%),但全麻的比例也较高(29.5%)。妊娠结局方面,13.7%发生子痫或先兆子痫,34.3%出现早产,14.8%出现胎儿宫内窘迫,12.1%发生新生儿窒息。结论 SLE患者可能有多器官受累且妊娠期活动的风险大,妊娠不良结局风险较高;故需多学科的Serratia symbiotica规范全流程管理,剖宫产术前应做充分的评估和准备。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和卵巢早衰模型小鼠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目的 应用蛋白组学技术探究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ecrease ovarian reservselleck NMRe, DOR)和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及正常对照组之间的蛋白质差异,并对差异蛋白质进行分析进一步阐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和卵巢早衰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一次性腹腔注射环磷酰胺60 mg/kg联合白消安6 mg/kg制备DOR模型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20 mg/kg联合白消安12 mg/kg制备POF模型小鼠,药物注射后连续观察小鼠动情周期,以动情周期紊乱判定造模是否成功。成功后筛选差异蛋白,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将所鉴定的差异蛋白进行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分析其可能机制。结果 筛选出DOR中差异倍数在1.2倍以上的差异蛋白有148个Quantitative Assays,POF中有149个;富集结果显示,DOR组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了维生素B6代谢、磷酸吡哆醛合成、氧化应激等生物学过程,并在维生素B6代谢、α-亚麻酸代谢、PPAR信号等通路富集;POF组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了脂质代谢、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并在鞘糖脂生物合成、花生四PF-6463922浓度烯酸代谢、核糖体等通路富集。结论 DOR和POF的发病机制较复杂,都参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生物学过程;α-亚麻酸信号通路可能是参与DOR发生的一条重要通路,HIST1H1C、CA3、FABP4可能是其发生的重要靶点;花生四烯酸代谢信号通路可能是POF发生的一条重要通路,HIST1H1C、D2HGDH、CYP4F3可能是其发生的重要靶点。

闽浙边界地区上消化道症状者幽门螺杆菌耐药性及相关基因突变研究

目的 调查闽浙边界地区上消化道症状者幽门螺杆菌(Hp)耐药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探讨克拉霉素耐药菌株23S rRNA基因及左氧氟沙星耐药菌株gyrA基因的突变特性。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闽浙边界地区417例因上消化道症状于福建中医药大Erastin半抑制浓度学附属福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鼎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体组织检查者,行Hp菌株分离、培养和鉴定。使用6种抗菌药物对Hp菌株进行药物敏感度体外实验,分析单药、双重及三重耐药情况,selleck PCI-32765并探讨Hp耐药情况与患者年龄的关系。随机选取50株克拉霉素耐药菌株和50株左氧氟沙星耐药菌株,采用PCR法和Sanger测序法分析耐药相关基因23S rRNA和gyrA的突变情况。结果 247株Hp菌株的总体耐药率为98.8%,其中甲硝唑的耐药率(96.4%)最高,其次为左氧氟沙星(45.7%),克拉霉素的耐药率达40.9%,未发现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和四环素耐药菌株。Hp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对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的双重耐药率,以及对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和克拉霉素的三重耐药率均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P均<0.05)。50株克拉霉素耐药菌株均发生23S rRNA基因V区突变,共发现4种突变类型,其中A2143G的突变率为100%,T2182C的突变率为60%,A2302G的突变率为24%,G2864A的突变率为98%。50株左氧氟沙星耐药菌株均发生gyrA基因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突变位置是第87位和第91位氨基酸。结论 闽浙边界地区Hp菌株对克拉霉素耐药的主要原因可能是23S rRNA基因的A2143G突变和T2182C突变,而A2302G突变和G2864A突变可能与该地区克拉霉素高耐药率相关;该地区Hp菌株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的主要原因可能是gyrA基因第87位和第91位氨基酸突变。

儿童慢性肾脏疾病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血清肌酐和蛋白尿作为慢性肾脏疾病(CKD)进展的生物标志物,其地位已毋庸置疑,但其不能涵盖一些其他类型的病变。最近的研究发现了反映CKD不同方面的生物标志物,这些标志物可以提供CKD进展风险和相关不良预后的信息。该综述重点介绍了儿童CKD早期诊断的一些生物标志物,包括血浆肾损伤分子-1、成骨细胞生长因子23、肿瘤坏死因子受BMN 673价格体-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2、可溶性尿激酶浆细胞激活剂受体和人软骨糖蛋白,以及尿液表皮生长因子、α-1微球蛋白、肾损伤分子-1和人软骨糖蛋白。研究发现,即使在调整了血清肌酐或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和蛋白尿后,这些血浆和尿液生CX-5461纯度物标志物在CKD患儿中的水平仍较高,也与CKD进展独立相关。这些新的生物标志物代表了肾小管损伤、肾小管功能障碍、炎症和肾小管健康的不同生物途径,可以作为液体活检来更好地描述儿童CKD的疾病特征。新型的血液和尿液生物标志物提高了临床医师对CKD进展的预后评估能力,并可能提高对CKD病理生理学的认识。但对于与CKD结局相关的临床前生物标志物,其在研究队列和设计之间存在相当Biocarbon materials大的异质性,限制了不同研究之间预后表现的比较。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确定这些生物标志物如何在临床中使用,以改善CKD的临床管理。

抵当陷胸汤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对糖尿病大鼠足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抵当陷胸汤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与对足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抵当University Pathologies陷胸汤改善糖尿病肾病的机制。方法:采用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STZ)55 mg·kg~(-1)的方法建立糖尿病模型,将模型复制成功的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抵当陷胸汤组(8.10 g·kg~(-1))、小陷胸汤组(4.05 g·kg~(-1))、抵当汤组(4.05 g·kg~(-1))、阿拉氯胺(ALT-711)组(3 mg·kg~(-1)),每组6只,另设6只空白组大鼠。连续给药8周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SCH727965临床试验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马松(Masson)染色观察胶原沉积程度;高碘酸-席夫(PAS)染色观察基底膜病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肾组织p-PI3K、p-Akt蛋白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大鼠足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大鼠肾组织PI3K、Akt mRNA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中PI3K、p-PI3K、Akt、p-Akt、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胱天蛋白酶-3(Caspase-3)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小球代偿性膨胀,系膜细胞增殖,系膜间质大量胶原沉积,基底膜增厚,PI3K、Akt mRNA表达减少,PI3K、Akt蛋白磷酸化受到抑制(P<0.01),SCH772984试剂凋亡信号增强,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降低(P<0.01),Bax、p-GSK-3β、Caspase-3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抵当陷胸汤组肾脏组织病理明显改善,PI3K、Akt mRNA表达升高(P<0.01),PI3K、Akt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回升(P<0.01),Bcl-2表达上调(P<0.01),Bax、p-GSK-3β、Caspase-3表达下调(P<0.01),足细胞凋亡信号减弱。结论:抵当陷胸汤可能通过促进PI3K/Akt信号通路活化,抑制足细胞凋亡,减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进程。

博落回叶提取物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目的】研究博落回叶提取物(Macleaya cordata leaf extract, MCLE)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保护作用,为博落回叶的资源利用和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6组,即对照组(CON)组、DSS模型组、美沙拉嗪(MES)阳性对照组(200 mg/kg)及MCLE高(MCLE-H,450 mg/kg)、中(MCLE-M,150 mg/kg)、低(MCLE-L,50 mg/kg)剂量组,试验期14 d。通过小鼠的一般症状、体重变化、疾病活动指数(DAI)、脾脏指数、结肠长度及组织病理学等指标评价MCLE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的治疗效果。使用ELISPathologic grade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血清和结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比色法测定结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和一氧化氮(NO)、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通过分析16S rRNA基因序列确定MCLE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结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SCFAs)的含量。【结果】MCLE处理组均极显著抑制了UC小鼠的体重降低和结肠长度Blebbistatin研究购买的缩短(P<0.01),并显著降低了小鼠DAI、脾脏指数及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P<0.05);MCLE显著下调了结肠和血清中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P<0.05),降低了结肠组织中MPO、NO和MDA的含量(P<0.05),增加了GSH-Px、SOD活性及CAT含量(P<0.05);与DSS组相比,拟杆菌属、另枝菌属、阿克曼氏菌属Mirdametinib体内实验剂量等有益菌属在MCLE给药组中丰度占比增加,病原菌如脱硫弧菌属等占比减少。此外,MCLE治疗还显著提高了UC小鼠肠内容物中SCFAs(乙酸、丙酸、丁酸)的水平(P<0.05)。【结论】MCLE可能是通过调节炎症因子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影响、维持肠道菌群稳态和恢复短链脂肪酸的产生发挥抗结肠炎作用。

糖尿病肾病系膜细胞源外泌体miRNA介导的足细胞焦亡机制及通络益肾方的干预研究

目的:观察通络益肾方对肾小球系膜细胞(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s,GMCs)源外泌体microRNA(miRNA)表达的影响,探索Nucleic Acid Electrophoresis该方通过调控GMCs源外泌体miRNA的表达而抑制足细胞焦亡的机制。方法:实验一高糖培养的GMCs源外泌体差异miRNA表达谱分析、靶标预测及功能富集1.大鼠GMCs随机分为两组,即正常组(NG,5.6 mmol/L葡萄糖)和高糖组(HG,30确认细节 mmol/L葡萄糖),培养24 h后,收集两组细胞上清液,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差异miRNA表达谱筛查和分析筛选。2.使用miRanda和RNAhybrid数据库对差异miRN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进行Gene Ontology(GO)及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探索差异miRNA主要的生物学功能和信号通路。3.测序获得的差异miRNA进行RT-PCR验证,最终得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miRNA。4.两组外泌体进行PKH67染色标记,并与足细胞共培养24 h,观察足细胞对外泌体的吞噬情况。实验二GMCs源外泌体对足细胞焦亡的影响及通络益肾方的干预研究1.大鼠GMCs随机分为:正常组:5.6 mmol/L葡萄糖+10%正常大鼠血清;高糖组:30 mmol/L葡萄糖+10%正常大鼠血清;外泌体抑制剂组:30 mmol/L葡萄糖+外泌体抑制剂(GW4869 10μM)+10%正常大鼠血清;通络益肾方组:30 mmol/L葡萄糖+10%通络益肾方含药血清;miR-363-3p inhibitor组:30 mmol/L葡萄糖+miR-363-3p inhibitor+10%正常大鼠血清;miR-200c-3p inhibitor组:30 mmol/L葡萄糖+miR-200c-3p inhibitor+10%正常大鼠血清,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超速离心法提取各组外泌体。2.每组外泌体按照50μg/ml浓度与足细胞共培养,将足细胞分为外泌体空白组(NO-EXO组):不加外泌体的足细胞;外泌体正常糖组(NG-GMCs-EXO组):5.6 mmol/L葡萄糖处理的GMCs源外泌体孵育的足细胞;外泌体高糖组(HG-GMCs-EXO组):高糖处理的GMCs源外泌体孵育的足细胞;外泌体抑制剂组(GW4869+HG-GMCs-EXO组):GW4869处理的高糖GMCs源外泌体孵育的足细胞;外泌体通络益肾方组(TLYSF+HG-GMCs-EXO组):通络益肾方处理的高糖GMCs源外泌体孵育的足细胞;外泌体miR-363-3p inhibitor组(miR-363-3p-inhibitor+HG-GMCs-EXO组):miR-363-3p-inhibitor处理的高糖GMCs源外泌体孵育的足细胞;外泌体miR-200c-3p inhibitor组(miR-200c-3p-inhibitor+HG-GMCs-EXO组):miR-200c-3p-inhibitor处理的高糖GMCs源外泌体孵育的足细胞,培养24 h后收集。3.Hoechst33342/PI荧光染色法观察足细胞膜完整性。4.透射电镜观察足细胞超微结构及焦亡情况。5.RT-PCR检测大鼠足细胞NLRP3、GSDMD、Caspase-1、IL-18、IL-1βmRNA的表达水平。6.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足细胞NLRP3、GSDMD、Caspase-1、IL-18、IL-1β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一1.测序共获得10条差异miRNA分子,均为上调。2.运用生物学信息分析,对差异miRNA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GO结果提示,可能富集在代谢、突触传递、细胞分化等过程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发病机制进行调控;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DN发病机制主要与组氨酸代谢、突触囊泡周期、细胞凋亡、II型糖尿病、NF-κB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相关。3.足细胞与PKH67标记的外泌体共培养结果显示,足细胞可成功摄取外泌体。实验二1.Hoechst33342/PI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NO-EXO组比,HG-GMCs-EXO组PI阳性细胞明显增多(P<0.01),提示焦亡细胞比例升高。与HG-GMCs-EXO组比,TLYSF+HG-GMCs-EXO组、NG-GMCs-EXO组、GW4869+HG-GMCs-EXO组、miR-363-3p-inhibitor+HG-GMCs-EXO组、miR-200c-3p-inhibitor+HG-GMCs-EXO组焦亡比例显著下调(P<0.01)。2.透射电镜结果显示,NO-EXO组细胞形态、结构完整,细胞膜光滑完整,细胞器结构基本正常,线粒体形态、结构正常,无空洞改变;HG-GMCs-EXO组表现为细胞膨大变形,细胞膜表面微绒毛脱落、膜完整性被破坏,伴有细胞内容物的流出,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空洞形成,为焦亡的典型形态学特征。与HG-GMCs-EXO组相比,TLYSF+HG-GMCs寻找更多-EXO组细胞结构正常,未发生肿胀、变形,细胞膜基本完整,线粒体损伤程度较轻;NG-GMCs-EXO组、GW4869+HG-GMCs-EXO组、miR-363-3p-inhibitor+HG-GMCs-EXO组、miR-200c-3p-inhibitor+HG-GMCs-EXO组足细胞损伤情况明显减轻。3.RT-PCR检测大鼠足细胞NLRP3、GSDMD、Caspase-1、IL-18、IL-1βmRNA的表达结果表示,与NO-EXO组相比,HG-GMCs-EXO组NLRP3、GSDMD、Caspase-1、IL-18、IL-1β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1)。与HG-GMCs-EXO组相比,TLYSF+HGGMCs-EXO组NLRP3、GSDMD、Caspase-1、IL-18、IL-1βmRNA表达下调(P<0.01);NG-GMCs-EXO组、GW4869+HG-GMCs-EXO组、miR-363-3p-inhibitor+HG-GMCs-EXO组和miR-200c-3p-inhibitor+HG-GMCs-EXO组NLRP3、GSDMD、Caspase-1、IL-18、IL-1β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4.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足细胞NLRP3、GSDMD、Caspase-1、IL-18、IL-1β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与NO-EXO组相比,HG-GMCs-EXO组NLRP3、GSDMD、Caspase-1、IL-18、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1)。与HG-GMCs-EXO组比较,TLYSF+HG-GMCs-EXO组NLRP3、GSDMD、Caspase-1、IL-18、IL-1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NG-GMCs-EXO组、GW4869+HG-GMCs-EXO组、miR-363-3p-inhibitor+HG-GMCs-EXO组和miR-200c-3p-inhibitor+HG-GMCs-EXO组的NLRP3、GSDMD、Caspase-1、IL-18、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结论:1.高糖环境下GMCs和足细胞存在串话,促进DN进展,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外泌体miR-363-3p和miR-200c-3p表达上调,促进足细胞焦亡。2.通络益肾方通过下调NLRP3、GSDMD、Caspase-1、IL-18、IL-1β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改善足细胞焦亡情况,改善DN肾脏损伤,保护肾功能。

运动上调FGF21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小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细胞铁死亡

研究目的:长期以来,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一直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冠心病是其中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上对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常会引发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降低预后治疗效果。在心肌I/R过程中,产生的过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炎性因子不仅会损害心脏本身,也会诱导远隔器官发生损伤。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位于第三脑室上端两侧,是重要的心血管调节中枢。有研究发现,心肌I/R损伤会诱发下丘脑PVN区产生氧化应激、炎症和细胞死亡等病理现象,导致心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进一步损害心功能。运动可诱导机体分泌多种有益运动因子,是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手段。近年来研究发现,运动可减缓PVN内的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减少神经元损伤。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是FGF家族成员,其受体FGFR1及β-Klotho在PVN区表达丰富。FGF21作为一种运动因子,运动可促进FGF21表达和分泌,并通过循环至远隔器官发挥保护作用。然而,运动可否上调下丘脑PVN区FGF21表达,保护心肌I/R诱导的PVN损伤,目前尚缺乏文献报道。铁死亡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细胞死亡方式,与心血管疾病、I/R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病变等多种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然而,有关PVN区细胞铁死亡的相关研究目前尚缺乏。研究发现,运动同样是抑制细胞铁死亡的有效手段。运动能否抑制心肌I/R诱导的PVN区神经细胞铁死亡?FGF21是否参与了运动保护效应?目前尚缺乏相关研究。本研究拟通过对小鼠进行7周运动干预后,制备心肌I/R模型,探讨FGF21介导运动减轻心肌I/R小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细胞铁死亡及其可能机制。研究方法:(1)动物分组:3月龄雄性野生型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运动+假手术组(ES)、心肌I/R 2h组(C+I/R 2h),运动+心肌I/R 2h组(E+I/R 2h),心肌I/R 24h组(C+I/R 24h)、运动+心肌I/R 24h组(E+I/R 24h)、心肌I/R 3 wk组(C+I/R3W)、运动+心肌I/R 3 wk组(E+I/R 3w),共8组,每组8只。(2)运动干预方案和心肌I/R模型制备:小鼠进行7 wk有氧跑台运动干预。第1 wk进行适应性训练,第一天运动负荷为6m/min×10min,每天递增10min,第5d递增至6m/min×50min,5d×1wk。第2-7wk为正式训练,跑速为16m/min×60min,5d×6wk,跑台坡度为0°。正式训练设置适应性休息,在结束前10min将速度缓慢下降。7wk有氧运动结束后次日,在异氟烷气体麻醉条件下,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活扣结扎法,30min后移除结扎线,制备心肌I/R模型,其中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3)取材和测试指标:再灌注2 h-3 wk后,麻醉条件下采用心动超声评定心功能,眼眶取血后,断头处死,取脑组织和心脏备用。采用尼氏染色判定PVN区神经元损伤;普鲁士蓝染色检测PVN细胞内铁沉积;DHE染色检测PVN区活性氧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VN区神经细胞铁死亡;试剂盒检测PVN区铁离子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PVN区FGF21通路(FGF21、FGFR1、P-PI3K/PI3K、PAKT/AKT)、铁死亡(GPX4、Nrf2、X-CT、P53、)、炎症(IL-1β、IL-6、Arg1、iNOS、CD206)、氧化应激(SOD1、SOD2)相关蛋白表达。研究结果:(1)有氧运动显著抑制心肌I/R诱导的下丘脑PVN区P53表达上调,促进Nrf2、XCT、GPX4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S组比较,C+I/R 2h组和C+I/R 3W组P5CSF biomarkers3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P<0.05),C+I/R 24h组P53蛋白表达有升高趋势;与C+I/R 2h组相比,E+I/R 2h组P5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E+I/R 24h组和E+I/R 3W组P53蛋白水平与其对照组相比有均下降趋势。与S组比较,ES组Nrf2、XCT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GPX4蛋白表达有升高趋势;与S组比较,C+I/R 2h组、C+I/R 24h组和C+I/R 3W组Nrf2、XCT、GPX4蛋白表达水平均在术后代偿性升高(P<0.05),而有氧运动可进一步升高Nrf2、XCT、GPX4的蛋白水平。(2)有氧运动激活心肌I/R小鼠下丘脑PVN区FGF21/FGFR1/PI3K信号通路。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S组比较,ES组FGF21、FGFR1和磷酸化PI3K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与S组比较,C+I/R 2h组和C+I/R 24h组FGF21、FGFR1和磷酸化PI3K蛋白水平均代偿性升高(P<0.05);与C+I/R 2h组和C+I/R 24h组比较,E+I/R 2h组和E+I/R 24h组运动组FGF21、FGFR1和磷酸化PI3K蛋白表达进一步升高(P<0.05)。(3)有氧运动改善心肌I/R小鼠PVN区神经元损伤。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与S组相比较,C+I/R24h组出现神经元丢失,细胞核固缩,细胞结构不清晰;与C+I/R24h组相比,E+I/R24h组神经元数量增加,细胞结构较为清晰和完整。c-fos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S组相比较,C+I/R 24h组c-fos阳性细胞增多;与C+I/R24h组相比,E+I/R 24h组c-fos阳性细胞减少。(4)有氧运动改善心肌I/R小鼠下丘脑PVN区氧化应激反应。DHE染色结果显示,与S组相比较,小鼠心肌I/R损伤后PVN内ROS水平升高;与C+I/R24h组相比,E+I/R 24h组ROS水平降低。(5)有氧运动升高心肌I/R小鼠PVN区抗炎细胞因子表达。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S组比较,GNE-140浓度C+I/R 2h组和C+I/R 24h组Arg1蛋白表达有代偿性升高趋势,而各运动组Arg1蛋白表达与其对照组比较均进一步显著性升高(P<0.01)。(6)有氧运动降低心肌I/R小鼠PVN周围铁含量。普鲁士蓝染色结果显示,S组与ES组PVN周围未见明显铁沉积;与S组相比较,C+I/R 24h组可见明显铁沉积;与C+I/R 24h组相比,E+I/R 24h组铁沉积减少。(7)有氧运动改善心肌I/R小鼠心功能。心动超声结果显示,与S组比较,C+I/R 2h组、C+I/R 24h组和C+I/R 3W组的EF%和FS%均显著降低(P<0.01,P<0.05),LVIDd和LVIDs均显著性升高(P<0.01);与C+I/R 2h组、C+I/R 24h组和C+I/R 3W组比较,E+I/R 2h组、E+I/R 24h组和E+I/R 3W组EF%和FS%显著性升高(P<0.01),LVIDd和LVIDs显著性降低(P<0.01)。研究结论:(1)有氧运动显著抑制心肌I/R小鼠PVN区促铁死亡因子P53的蛋白表达,促进抑铁死亡因子Nrf2、XCT、GPX点击此处4蛋白表达,减少PVN周围铁沉积,改善心肌I/R诱导的PVN区神经细胞铁死亡。(2)有氧运动激活心肌I/R小鼠PVN区FGF21/FGFR1/PI3K信号通路,减轻心肌I/R诱导的PVN区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缓解心肌I/R诱导的PVN区神经元损伤,改善心功能。

黄芩苷通过调节自噬在炎症牙髓中发挥抗炎及促进成牙/骨向分化作用的研究初探

目的:初步探讨黄芩苷(BA)在炎症牙髓中发挥抗炎及促进成牙/骨分化作用机制。方法:用酶消化法分离提取牙髓干细胞(DPSCs),CCK-8检测不同浓度BA对DPSCs与单核-巨噬细胞(THP-1)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及染色筛选BA促进DPSCs表达ALP活性的最佳浓度;用脂多糖(LPS)构建体外炎性微环境,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BA对DPSCs成牙/骨向分化相关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olt检测细胞自噬相关蛋白泛素结合蛋白(p62)和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ⅠMicroscopes and Cell Imaging Systems(LC3Ⅱ/Ⅰ)的表达水平。诱导THP-1成炎症状态的M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A对其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VX-445小鼠NF-α)及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结果:当浓度≤30μmol/LCrizotinib试剂时,BA对DPSCs的增殖无明显抑制(P>0.05),0~100μmol/L浓度的BA对THP-1细胞增殖无影响(P>0.05)。经10μmol/L BA处理LPS刺激后的DPSCs,其ALP活性增加最明显(P<0.01),牙本质涎蛋白(DSP)、Ⅰ型胶原(COL-Ⅰ)、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X、骨钙素(OCN)蛋白和基因的表达均上调(P<0.05),自噬相关蛋白p62下调,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Ⅰ(LC3Ⅱ/Ⅰ)表达上调(P<0.01)。LPS可增加THP-1中IL-1β、TNF-α、iNOS的表达(P<0.01),而10μmol/L BA处理后上述指标均下调(P<0.05)。结论:BA可能通过调节细胞自噬在炎症牙髓细胞中发挥抗炎作用,并促进其成牙/骨向分化。

瑞马唑仑复合芬太尼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瑞马唑仑复合芬太尼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有效性及最佳剂量。方法 选取拟行无痛胃镜检查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R1组(0.05 mg芬太尼复合瑞马唑仑0.20 mg/kg组)、R2组(0.05 mg芬太尼复合瑞马唑仑0.30 mg/kg组)、R3组(0.05 mg芬太尼复合瑞马唑仑0.40 mBemcentinib分子量g/kg组)和C组(0.05 mg芬太尼复合丙泊酚2.00 mg/kg,对照组),每组50例。比较4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检查前(T_0)、进镜时(T_1)、进镜后2 min(T_2)、进镜后4 min(T_3)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镇静成功率以及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离院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4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R1组镇静成功率降低,检查时间延长,苏醒时间缩短,体动及呛咳的发生率增加Adezmapimod体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1组、R2组、R3组低血压、低氧血症与注射痛发生率均下降,R3组呃逆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1组比较,R2组、R3组镇静成功率升高,体动与呛咳的发生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3组比较,R2组苏醒时间、离院时Medical geography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R1组、R2组、R3组在T_1时的HR、MAP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1组比较,R2、R3组在T_1时的HR、MA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时,R1组T_1时的MAP、HR高于其他时点,C组T_1时的MAP低于其他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30 mg/kg瑞马唑仑复合0.05 mg芬太尼镇静成功率高,对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影响小,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