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活血化瘀方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对病人胸膜厚度及血清中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Papillomavirus infectionCP-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E-616452供应商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结核性胸膜炎病人1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及中医组,每组52例。常规组给予胸腔穿刺抽液术+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医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及胸膜厚度的变化,两组胸膜腔穿刺抽液次数、治疗总有效率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8周后,GSK1349572中医组总有效率(92.31%)高于常规组(76.92%);中医组胸膜腔穿刺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中医组不良反应率(69.2%)与常规组(7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血清中IP-10、MCP-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较治疗前下降,胸膜厚度较治疗前上升,中医组血清中IP-10、MCP-1、TGF-β1、TNF-α、IL-5、IL-10水平及胸膜厚度[(286.35±46.14)ng/L、(23.71±4.74)μg/L、(159.85±61.85)μg/L、(374.39±46.05)ng/L、(168.63±32.05)ng/L、(84.32±29.54)ng/L、(2.76±0.36)mm]低于常规组[(359.62±57.48)ng/L、(29.87±6.45)μg/L、(204.95±76.44)μg/L、(425.85±57.52)ng/L、(209.68±41.41)ng/L、(117.43±45.21)ng/L、(3.15±0.42)mm](均P<0.05)。结论 活血化瘀方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可调节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减轻胸膜增厚程度,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Author: admin
lncRNA ZNF385D-AS2、miR-155与肝细胞癌预后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锌指结构蛋白385D-AS2(ZNF385D-AS2)、微小核糖核酸-155(miR-155)对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156例进行研究,通过手术取肝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并检测lncRNA ZNF385D-AS2、miR-155表达水平,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Mobile genetic elementlncRNA ZNF385D-AS2与miR-155表达的相关性,并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记录患者术后24个月的生存情况,根据lncRNA ZNF385D-AS2、miR-155表达情况分成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利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lncRNA ZNF385D-AS2、miR-155表达患者的无瘤生存率、累积生存率。结果 肝细胞癌组织中lncRNA ZNF385D-AS2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P <0.001),miR-155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 <0.001)。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肝细胞癌组织中lncRNA ZNF385D-AS2与miR-155表达呈负相关(r=-0.711,P <0.001)。lncRNA ZNF385D-AS2低表达组静脉浸润、多发性肿瘤、低分化、临床分期Ⅲ期占比高于lncRNA ZNF385D-AS2高表达组(P <0.05),而miR-15Naporafenib体内实验剂量5高表达组静脉浸润、多发性肿瘤、低分化、临床分期Ⅲ期占比高于miR-155低表达组(P <0.05)。lncRNA ZNF385D-AS2高表达组无瘤生存率、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00%、92.50%,高于lncRNA ZNF385D-AS2低表达组的71.05%、76.32%(P <0.05); miR-155高表达组无瘤获悉更多生存率、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3.56%、77.01%,低于miR-155低表达组的89.86%、94.20%(P <0.05)。结论 肝细胞癌组织中lncRNA ZNF385D-AS2表达下降,而miR-155表达增高,二者异常表达可降低患者无瘤生存率与累积生存率,有望成为预后的预测指标。
外周血ctDNA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筛查研究
目的 探究外周血循环肿瘤DNA(ctDNA)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筛查研究价值。方法 对行根治性手术的97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前1 d、术后1个月的外周血癌胚抗原(CEA)水平及外周血ctDNA基因检测结果,收集患者手术中肿瘤组织标本免疫组化结果及基因的检测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外周血ctNDA与CEA对于检查结直肠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肿瘤组织S-P免疫组化检测MLH1/MSH2/MSH6/PMS2蛋白结果与肿瘤组织基因测序同样的基因位点结果一致,两者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为100%;外周血ctDNA基因检测的结果与肿瘤组织基因检测结果相同,灵敏度为88.5%,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89.7%;术前,结肠癌患者每2 mL外周血ctDNA含量为(17.95±8.40)ng,直肠癌患者每2 mL外周血ctDNA含量为(11.73±5.39)ng, 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外周血ctDNA诊断结直肠癌患者的灵敏度为76.3%、准确率为76点击此处.3%;前CEA检测灵敏度与准确率均显著低于术前外周血ctDNA诊断(P<0.05);术后外周血ctDNA预测结直肠癌复发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78.4%、准确率为80.4%;术后检测外周血CEA预测结直肠癌复发的灵敏度为Bioactivity of flavonoids33.3%、特异度为73.9%、准确率为76.3%。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采用ctDNA基因检测与肿瘤组织活检的结果一致,两种方式在临床可以依据患者个人情况灵活C59试剂使用;结肠癌患者外周血ctDNA含量高于直肠癌患者,更容易在ctDNA中检测到基因突变的发生;外周血ctDNA诊断结直肠癌灵敏度较高,能够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用于早期诊治与预后辅助诊断中。
沉默1型免疫缺陷病毒短转录诱导物连接因子-1对乳腺癌细胞多西他赛耐药性的逆转作用
目的 探讨沉默1型免疫缺陷病毒短转录诱导物连接因子-1(FBI-1)表达对乳腺癌细胞MCF-7多西他赛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 用梯度浓度递增法建立MCF-7多西他赛耐药(MCF-7/DR)细胞株,并设置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空白组不作任何转染处理;对照组转染空载体;实验组转染FBI-1特异性siRNA干扰序列载体。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细胞FBI-1和B细胞特异性moloney鼠白血病病毒插入位点1(Bmi-1) mRNA的表达水平,用噻PI3K抑制剂唑蓝法检测MCF-7/DR细胞对多西他赛的敏感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0 nmol·L~(-1)KD025价格多西他赛作用24 h后MCF-7/DR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mi-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多西他赛抑制空白组和实验组MCF-7/DR细胞增殖的耐药指数分别为33.08±2.33和5.24±0.35。干预24 h后,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8.97±5.96)%,(7.69±1.92)%和(5.25±1.78)%,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67.23±5.89)%,(58.97±5.24)%和(56.28±4.86)%,Bmi-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14±0.02,0.65±0.08和0.63±0.05,实验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和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euro genetics。结论 沉默FBI-1表达可引起MCF-7/DR细胞G1期阻滞,促使细胞凋亡,同时通过下调Bmi-1蛋白的表达,逆转MCF-7/DR细胞对多西他赛的耐药性。
LIPI评分系统对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患者预后预测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由乳酸脱氢酶(LDH)联合衍生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dNLR)组成的肺癌免疫治疗预后指标(LIPI)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治疗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与唐都医院收治的86例接受免疫治疗的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dNLR>3和LDH>250 IU/L 2个因素将患者分为3组,即良好LIPI组(含0个因素,n=31)、中等LIPI组(含1个因素,n=38)、不良LIPI组(含2个因素,n=17)。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疗效。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寻找影响免疫NSCLC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Kaplan-Meselleck NMRier生存曲线分析LIPI与NSCLC免疫治疗后PFS的关系。结果 各组患者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中位PFS为5.8个月。单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转移脏器数≥2个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明显高于转移脏器数<2个患者(危险比=2.16,95%可信区间1.17~4.01,P<0.05);中等LIPI疾病进展风险明显高于良好LIPI(危险比=1small bioactive molecules.45,95%可信区间1.21~2.77,P<0.05);不良LIPI疾病进展风险明显高于良好LIPI(危险比=2.96,95%可信区间1.41~5.91,P<0.05)。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LIPI是接受免疫PLX4032价格治疗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不良LIPI组、中等LIPI组PFS低于良好LIP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PI与NSCLC免疫治疗不良预后相关,通过LIPI可筛选出无法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患者,避免不必要的免疫毒性和经济负担。
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凝血功能指标及MRI增强特征研究
目的 探究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及MRI增强特征。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40例为观Telaglenastat小鼠察组,另取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化疗前、化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凝血功能[凝血因子活性(R值)、纤维蛋白原功能(K值)、血小板功能(Ma)及凝血综合指数(CI)]及乳腺癌患者MRI增强特征。结果 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R值、K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Ma值、CI值明显高hepatopancreaticobiliary surgery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R值、K值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dabrafenib-gsk2118436.html均明显降低(P<0.05),Ma值、CI值明显升高(P<0.05);40例乳腺癌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26例,导管原位癌10,乳腺粘液性癌4例。肿块强化28例,非肿块强化12例;肿块样强化中椭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分别5例、19例、4例;肿块强化内部强化特征均匀、不均匀及环形分别为3例、19例、6例;肿块边缘光滑、毛刺、不规则分别为3例、18例、7例;非肿块强化内部强化特征簇集样为5例,不均匀7例。结论 乳腺癌尤其是化疗后的患者,其形成静脉血栓的风险更高,MRI对评估乳腺癌患者的强化特征具有较好的敏感性。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氨氯地平治疗中青年高血压伴抑郁症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氨氯地平治疗中青年高血压伴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的高血压伴抑郁症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者分成对照组(50例)及观察组(50例)。对照组单纯氨氯地平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口服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BP)、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结果 治疗前2组24 h mSBP、24 h mDBP水平及HAMD评分、QO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24 h mSBP、24 h mDBP水平及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25±12)mmHg(1 mmHg=0.133 kPa)比(132±13)mmHg、(90±Elexacaftor说明书3)mmHg比(92±3)mmHg、(9±5)分比(13±8)分],2组患者QO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matrilysin nanobiosensors,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9.9±1.5)分比(7.9±2.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Mirdametinib配制.05)。结论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氨氯地平治疗中青年高血压伴抑郁症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压水平且对改善患者抑郁心理有积极作用,并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术前预后营养指数在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预后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 PNI)在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预后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普通外科因肝内胆管癌行根治性切除术的10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PNI与患selleckchem MDV3100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预测价值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术前低PNI组与高PNI组患者购买Liraglutide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显示:低PNI组患者中CEA>5.0 ng/mL、CA19-9>39.0 U/mL、Child-Pugh肝功分级呈B级、肿瘤大小>5 cm、T分期呈T_3及T_4期、N_1期比例明显高于高PNI组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NI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NI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时间依赖的ROC曲线显示:PNI在预测患者术后的1年、3年及5年总体生存期的AUC分别为67.93%、70.44%及68.32%。对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发现:CEA≤5.0 ng/mL、CA19-9≤39.0 U/mL、CA19-9>39.0 U/mL及N_0arbovirus infection患者中低PNI组和高PNI组总体生存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PNI是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患者预后预测。术前PNI对于CEA≤5.0 ng/mL、CA19-9≤39.0 U/mL、CA19-9>39.0 U/mL及N_0者具有更好的预后预测价值。
合并肠系膜上动、静脉同时受侵犯的胰腺癌外科治疗经验
胰腺癌恶性度高, 进展快,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胰腺癌患者改善预后和获得长期生存的必要条件, 手术切除后胰腺癌患者的预后明显优MRI-directed biopsy于不可切除患者[1], 但临床中能够接受根治性手术的病例仅15%~20%[2]。按照2021版NCCN 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3]和《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4]要求, 肠系膜上动脉受侵犯周径超过180°属于局部晚期, 不推荐进行手术切除。随着外科技术的提高及肿瘤治疗的前沿探索, 国外胰腺专科中心在有效新辅助治疗的前提下, 对于一部分同时侵犯肠系膜动、静脉的胰腺癌病例, 进行了联合动、静脉同时切除重建的尝试[5, 6, 7]。我中心自2021年7月以来, 尝试针对肠系膜上动、静脉同时受侵犯的病例施行”全胰腺联合肠系膜上动、静脉切除, 同种异体血管替代重建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端端吻合), 脾动脉原位翻转替代肠系膜上动脉重建术”。现将病例资料报告如下。NSC 125973生产商杨尹默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本文报告了3例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的资料, 患者均接受全胰腺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及肠系膜上KD025半抑制浓度动脉切除重建。作者详实报告了手术过程, 其中脾动脉原位翻转与肠系膜上动脉部分切除后远端重建颇具技术亮点。3例患者1例围手术期死亡, 另2例近期预后良好。
三种肿瘤标志物与尿液对羟基苯丙氨酸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三种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与尿液对羟基苯丙氨酸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国药葛洲坝中心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乳腺癌患者50例作为恶性组,另选取同期乳腺良性病变患者50例作为良性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组,对比3组血清CEA、CA125、CA199、尿液对羟基苯丙氨酸Pevonedistat核磁,分析各指标单独及联合诊断乳腺癌的价值。结果 血清CEA、CA125、CA199水平、尿液对羟基苯丙氨酸阳性表达率比较:恶性组>良性组>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9.735,274.436,345.114,P<0.05);血清CEA、CA125、CA199与尿液对羟基苯丙氨酸呈正相关(P<0.05);血清CEA、CA125、CA199、尿液对羟基苯丙氨酸联合诊断乳腺癌的AUC为0.902(95%CI:0.843~0.945),较各指标单独诊断明显提高;PDCD4 (programmed cell death4)血清CEA、CA125、CA199、尿液对羟基苯丙氨酸与肿购买VX-765瘤直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 血清CEA、CA125、CA199与尿液对羟基苯丙氨酸联合检测可作为临床诊断乳腺癌的重要途径,且与多种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有助于临床评估病情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