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平均ADC值、rADC值在浆细胞性乳腺炎及乳腺癌鉴别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相对表现扩散系数(rADC)值在浆细胞性乳腺炎(PCM)及乳腺癌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86例在保定selleckchem Decitabine市第一医院进行乳腺MRI检查的女性患者,患New medicine者入院后经病理学穿刺确诊PCM或乳腺癌,其中PCM组39例,乳腺癌组47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双乳MRI检查,比较同侧胸大肌、对侧正常乳腺腺体ADC值、rADC差异,在受试Microbiology抑制剂者工作特征(ROC)分析辅助下明确平均ADC值、rADC值诊断乳腺癌的价值,最后通过一致性分析平均ADC值、rADC值诊断乳腺癌的效能。结果两组同侧胸大肌ADC值、正常乳腺ADC值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PCM组病灶平均ADC值、rADC1、rADC2分别为(1.16±0.08)×10~(-3)、(0.78±0.07)×10~(-3)、(0.61±0.11)×10~(-3)mm2/s,显著高于正常体温组[(0.91±0.16)×10~(-3)、(0.57±0.15)×10~(-3)、(0.52±0.10)×10~(-3)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ROC分析证实,病灶平均ADC值、rADC1、rADC2均能用于乳腺癌的诊断,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6、0.889、0.833;联合诊断中以病灶平均ADC值≤1.078×10~(-3)mm2/s、rADC1≤0.721×10~(-3)mm2/s、rADC2≤0.609×10~(-3)mm2/s为阳性,任一指标为阳性则判定为乳腺癌。经一致性分析证实,联合诊断中阳性43例,敏感度为0.915,特异度为0.949,准确率为0.930,阳性预测值为0.956,阴性预测值为0.902,Kappa=0.860。结论 PCM与乳腺癌患者的病灶平均ADC值、rADC值存在明显差异,且通过ROC分析、一致性分析均证实ADC值、rADC值联合应用于PCM及乳腺癌鉴别具有更高的价值。

PACS辅助系统与CT工作站诊断周围型肺癌准确性研究

目的 研究图片存档和通信系统(PACS)工作站对周围型肺癌诊断水平提升的有效性。方法 对179例行肺癌筛查患者的计算机体层成像(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通过CT工作站和PACS辅助系统分析在平扫、肺四期(肺动脉期、支气管动脉期、平衡期和延时期)增强CT的CT值和CT净增值以及通过患者周围型肺癌强化模式来评估PACS辅助系统对肺癌强化评价的有效性,利用病理诊断结果bioactive components作为阳性标准,比较PACS辅助系统和常规CT工作站辅助增强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灵敏度、特确认细节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差异。结果CT工作站和PACS辅助系统增强扫描前后,两组平扫CT值[(39.93±9.71)HUvs (39.10±10.56)HU]、肺动脉期CT值[(45.97±11.02)HUvs(45.17±11.32)HU]、支气管动脉期CT值[(61.18±11.26)HUvs(61.60±10.57)HU]、平衡期CT值[(57.46±8.59)HUvs(59.02±10.69)HU]、延时期CT值[(60.55±16.51)HUvs(60.22±16.19)HU]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rizotinib临床试验P>0.05),两组肺动脉期CT净增值[(13.42±9.64)HUvs(13.75±9.68)HU]、支气管动脉期CT净增值[(23.92±12.92)HUvs(23.17±12.75)HU]、平衡期CT净增值[(20.67±11.76)HUvs(20.84±13.67)HU]、延时期CT净增值[(25.77±16.61)HUvs(23.25±15.69)HU]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2例患者在CT工作站以及PACS辅助系统观察到的强化模式相同,其中74例为均匀强化,12例为周边强化,6例为包膜样强化,32例为不均匀强化。PACS辅助系统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CT工作站(P<0.05)。结论 PACS辅助系统能显著提升周围型肺癌影响诊断准确性。

自我管理效能在乳腺癌术后病人疾病进展恐惧与创伤后应激障碍间的中介效应

目的:了解乳腺癌术后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水平的trained innate immunity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乳腺癌术后病人自我管理效能、疾病进展恐惧与PTSD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MK-1775分子式应激障碍问卷中文平民版(PCL-C)、中文版癌症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SUPPH)、疾病进展恐惧问卷简化版(Fo P-Q-SF)对203例乳腺癌术后病人进行调查。结果:乳腺癌术后病人PCL-C得分为(31.45±10.75)分,PTSD与自我管理效能呈负相关(P<0.001),与疾病进展恐惧呈正相关(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疾病进展恐惧、家庭经济月收入、自我管理效能、癌症分子分型是乳腺癌术后病人发生PTSD症状的主要影响因素。自我管理效能在selleck VE-822疾病进展恐惧与PTSD间起部分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79%)。结论:疾病进展恐惧对乳腺癌术后病人PTSD有直接预测作用,自我管理效能在疾病进展恐惧与PTSD起部分中介作用,可以通过干预病人疾病进展恐惧和自我管理效能以改善PTSD水平。

振腹法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性激素水平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的影响

目的 探讨振腹法对多囊卵巢综合征Others抑制剂(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大鼠血清性确认细节激素水平与炎症因子的影响,为振腹法的临床应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4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振腹组,采用来曲唑溶液灌胃制备PCOS大鼠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二甲双胍组给予二甲双胍溶于1%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服43 mg/(kg·d),连续给药15天;振腹组给予振腹法干预,15分钟/只,连续治疗15天。比较各组的大鼠卵巢形态结构的差异,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性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睾酮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 IL-6)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卵巢形态呈多囊样改变,性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睾酮水平变化显著(P<0.05),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表达均高于空白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二甲双胍组、振腹组大鼠卵巢形态结构改变具有明显差异,血清促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睾酮水平显著改变(P<0.05),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均降低(P<0.05);与二甲双胍组比较,振腹组大鼠卵巢形态结构、血清促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睾酮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振腹法可改善PCOS大鼠卵巢形态,良性调节PHepatitis E virusCOS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降低PCOS大鼠外周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这可能是振腹法治疗PCOS的机制之一。

安康欣胶囊联合GP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

目的 观察安康欣胶囊联合GP方案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近期疗效、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治疗方法选择。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8年1月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中晚期非小STM2457试剂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本次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INCB28060化学结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吉西他滨加顺铂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安康欣胶囊。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者免疫功能指标(IgG、IgA及IgM)变化、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变化Sentinel node biopsy、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BR及ORR为92.86%和88.10%,高于对照组的73.81%和59.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IgG、IgA及IgM,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及躯体功能评分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gG、IgA及Ig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社会功能、认知功能以及情绪功能、躯体功能各项评分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康欣胶囊联合GP方案可有效提高NSCLC的临床疗效,提升其免疫功能,降低化疗毒副反应,安全可靠。

胃癌No.11p后方淋巴结转移清扫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No.11p后方淋巴结转移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 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癌数据库中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行No.11p后方淋巴结清扫的胃癌病例。纳入标准:(1)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胃腺癌;(2)胃癌根治术并行No.11p后方淋巴结清扫;(3)患者手术均接受同一外科治疗团队完成;(4)术前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 未合并其他肿瘤。排除残胃癌、既往行胃部手术和接受过术前化疗以及临床病理资料缺失的患者。在本组患者的手术中, 要求助手向外翻转胰腺上缘, 显露胰腺上缘与脾血管区域, 脉络化脾动脉近段, 清扫该脾动脉前壁与上壁的淋巴脂肪组织, 完成No.11p淋巴结清扫。对于脾动脉后方与脾静脉间区域合并有增大淋巴结者, 术中予以游离合并清扫, 并予以钛夹标记, 标本离体后标记为No.11p后方淋巴结, 单独送病理检查。使用R软件, 分析No.11p后方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结局。结果共纳入127例行No.11p后方淋巴结清扫病例, 其中120例No.11p后方淋巴结未转移(No.11p后方淋巴结阴性组), 7例合并No.11p后方淋巴结转移(No.11p后方淋bioorthogonal catalysis巴结阳性组), 共检出8枚No.11p后方转移淋巴结, 其转移率与转移度分别为5.5%(7/127)与6.8%(8/117);在T3~4期肿瘤中, No.11p后方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分别为9.0%(7/78)与10.7%(8/75)。与No.11p后方淋巴结阴性组相比, No.11p后方淋巴结阳性组有更大的肿瘤最大径(P=0.0selleck LY215729902), BorrmannⅢ及Ⅳ型肿瘤比例更高(P=0.005), 转移淋巴结更多(P0.001), 肿瘤分期更晚(T分期:P=0BI 10773研究购买.043;N分期:P=0.004;TNM分期:P=0.015)。在生存分析中, 矫正肿瘤TNM分期后, No.11p后方淋巴结阳性组患者预后显著差于阴性组(HR=3.009, 95%CI:1.824~4.964, P0.001)。结论胃癌No.11p后方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更差。对于T3~4期进展期胃癌病例, 在胃癌手术过程中应重视No.11p后方淋巴结的清扫。

基于circRNA的m~(6)A修饰对肿瘤及免疫的调控作用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类由反向剪切形成的单链共价闭合RNA分子,可通过吸附微RNA(microRNA,miRNA),结合RNA结合蛋白(RNA-binding protein,RBP),以及调控基因表达调控多种生命活动。circRNA还能进immune evasion行翻译活动,并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生物标志物。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为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且最为常见的RNA修饰方式,通过m~(6)A甲基转移酶(writers)、m~(6)A去甲基化酶(erasers)和m~(6)A识别蛋白(readers)3类调控因子发挥功能。近期的研究发现,m~(6)A除了能在mRNA中发挥的作用外,对circRNA也具有调控作用。m~(6)A修饰可调控circRNA的表达、稳定性、胞质转移、翻译及逃避非特异性免疫,已经被报道可以在直结肠癌、肝癌、非小细胞肺癌、宫颈癌、乳腺癌、骨肉瘤、下咽鳞状细胞癌、胰腺导管腺癌、胃癌等肿瘤中发挥作用。此外,m~(6)A修饰还可以调控免CX-5461价格疫反应。本文梳理了基于cselleckircRNA的m~(6)A修饰的调控机制,阐述了m~(6)A修饰circRNA在多种肿瘤及免疫反应中的调控作用,讨论了m~(6)A修饰circRNA对免疫反应的影响,以及m~(6)A修饰可能通过多种方式增强circRNA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并且为将来临床基于circRNA的m~(6)A修饰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出了新视角。

盆腔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CT与MRI表现和诊断

目的:分析盆腔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M)的CT与MRI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其在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2000-2021年经我院病理证实的11例AAM,男性1例,女性10例,年龄12~47岁,中位年龄32.7岁。回顾性分析其CT、MRI影像学表现。结果:11例均为单发,病灶直径约6~28cm,平均约14cmPD-0332991分子式,球形、哑铃状2例,5例病灶形态不规则,沿盆腔及会阴区脂肪间隙生长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类似长柱形4例。其中7例肿瘤上下径明显大于左右径及前后径。CT平扫肿块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多表现为轻度强化,3例(38%)可见分层状强化;MRI T1WI上,AAM以稍低信号为主,T2WI均呈不均匀高信号,4例(50%)可见分层状表现;7例增强MRI检查,肿块均呈持续性、明显强化,其中4例VX-661浓度(57%)可见分层状强化。DWI及ADC图像均显示为高信号。结论:AAM在CT平扫多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轻度强化,MRIT2WI及DWI、ADC均表现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持续性、明显强化。“分层漩涡征”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70岁及以上临床晚期胃癌患者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目的:本研究hepatic insufficiency拟在≥70岁临床晚期胃癌患者中探索化疗相关毒性(chemotherapy related toxicities,CRT)相关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CRT的风险。方法:选取2003年7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70岁临床晚期胃癌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与CRT相关的危险因素,随后构建列线图模型来预测CRT发生的概率,通过自举重采Berzosertib作用样技术验证模型,采用校准曲线检验模型的一致性。结果:纳入研究的178例患者中CRT的发生率为41%。其中女性、ECOG≥1分、体质量减轻、化疗前血白蛋白<30 g/L、化疗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and lymphocyte ratio,NLR)<4和化疗前血小板是CRT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6个潜在危险因素构建了列线图模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能力[曲线下面积(AUC)=0.716,95%CI:0.677~0.755]和良Baricitinib抑制剂好的校准和拟合能力。结论:本研究中构建了一个列线图模型预测≥70岁临床晚期胃癌患者CRT发生的概率。该模型可作为一种无创的、方便的模型早期预测这些患者CRT的发生。

消化系统多种癌变组织中3种蛋白质的表达谱

在口腔、食管和结直肠癌病灶中,TATA序列结合蛋白相关因子1(TATA-box binding protein associated factor 1 like,TAF1L)、stomatin家族蛋白1(stomatin-like protein 1,STOML1)和stomatin家族蛋白2(stomatin-like protein 2,STOML2)存在异常表达.为探究它们在消化系统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利用6种消化道肿瘤(食道、胃、结肠、直肠、肝脏和胰腺)及癌旁组织的微陈列芯片,通过多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对分析TAF1L、STOML1和STOML2这3种蛋白质在癌与癌旁组织的差异表达及与癌变的关联.结果发现,STOML2在食道、胃确认细节、结肠、直肠、肝脏和胰腺这6种消化系统癌AY-22989溶解度组织中均呈显著性高表达(P <0.001),而同一家族成员STOML1则仅在食管癌和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P <0.005).另外,除胰腺癌灶外,Medical hydrologyTAF1L在其余5种消化系统癌组织中也呈现高表达(P <0.005).同时,TAF1L、STOML1和STOML2这3种蛋白质均与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关键蛋白质MMP9有共定位现象.由此表明,3种蛋白质TAF1L、STOML1和STOML2在多种癌组织中可能具有广泛的促癌作用.由于3种蛋白质在多种癌组织的表达水平不同,说明它们各自存在着组织特异性,且具有不同的功能使命,需进一步研究TAF1L、STOML1和STOML2这3种蛋白质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各自的分子病理学潜能,如能将它们打造成用于精准诊疗和预后判断的新型分子标志物,此研究结果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