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9年徐州市城市居民肺癌筛查结果及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2014-2019年徐州市城Liproxstatin-1体内实验剂量市居民肺癌筛查结果,并对肺癌筛查项目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为肺癌筛查策略oncolytic adenovirus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徐州市2014-2019年开展的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分析40~74岁城市居民肺癌高危率、依从率和病变检出率,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间率的差异。测算并比较直接和间接成本以及早期发现成本系数(EDCI)等卫生经济学评价指标。结果 共100 695人完成问卷调查,评估为肺癌高危人群18 508人,高危率为18.38%,男性高危率高于女性(χ~2=2 415.22,P<0.001),其中8 798人接受低剂量螺旋CT(LDCT)检查,依从率为47.54%,女性依从率高于男性(χ~2=262.06,P<0.001),共检出阳性结节470例,检出率为5.34%;疑似肺癌83例,检出率为0.94%。每检出1例阳性结节的费用为14 984.81元,每检出1例疑似肺癌的费用为84 853.75元,EDCI为1.22。结论 徐州市肺癌筛查高危率、筛查依从率、阳性病变检Barasertib出率尚有待提高,卫生经济学评价分析初步显示LDCT在检测早期肺癌中具有成本效用价值,但其是否适合大规模筛查,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证实。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同步加量与常规分割调强放疗的Ⅲ期随机对照研究中期分析

目的对比同步加量模式和常规分割模式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Biolistic delivery疗效、预后及不良反应, 为同步加量放射治疗技术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提供证据。方法更多通过开放标签的随机对照非劣Ⅲ期研究,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入组经细胞学或组织学证实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 随机分配至同步加量组(PGTV 60.2 Gy分28次, 2.15 Gy/次;PTV 50.4 Gy分28次, 1.8 Gy/次)和常规分割组(PTV 60 Gy分30次, 2 Gy/次)。主要终点为2年无进展生存(PFS), 次要终点为2年局部区域控制, 2年总生存(OS), 放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 2017年2月—2019年7月入组患者231例, 其中216例患者随访时间超过2年或已死亡, 常规分割组106例, 同步加量组110例。常规分割组对比同步加量组的2年PFS率为45.2%∶38.2%(HR=1.22, 95%CI为0.87~1.72, P=0.2), 2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FS)为68.7%∶69.9%(HR=0.98, 95%C更多I为0.62~1.56, P=1.0)。多因素分析显示, 2组患者中, 早放疗在PFS、OS、LRFS均显著优于晚放疗(HR=1.69, 95%CI为1.18~2.41, P=0.003;HR=1.72, 95%CI为1.09~2.70, P=0.018;HR=1.66, 95%CI为1.01~2.73, P=0.046)。肿瘤分期是OS的影响因素(Ⅲ期相比于Ⅰ-Ⅱ期, HR=3.64, 95%CI为1.15~11.57, P=0.028)。两组患者的3级以上不良反应无统计差异:放射性肺炎4.7%∶2.7%(P=0.44), 放射性食管炎3.8%∶1.8%(P=0.51), 骨髓抑制21.7%∶15.4%(P=0.83)。结论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接受同步加量放疗的疗效不劣于常规分割放疗, 其中早放疗可改善预后。两组的放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两者相似。

改良中心静脉导管在单孔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后引流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比较改良中心静脉导管与常规硅胶引流管胸腔闭式引流在单孔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后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入组的104例单孔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术患者将其按引流管留置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48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总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人均止痛药使用次数、住院日、住院费用、切口瘢痕形成、切口满意度、术后并发症等情况。采用视觉模DS-3201试剂拟评分法(VAS),分别于术后12、24、48 h及拔管时进行评分。结果 观察组术后总引流量小于对照组,胸引管留置时间、住院日短于对照组,人均止痛药使用次数少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body scan meditation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手术切口瘢痕形成率低于对照组,对切口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12、24、48 h及拔管时VAS评分Laduviglusib的组间、时间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术后48 h VAS评分低于术后24、12 h,术后24 h VAS评分低于术后12 h,拔管时VAS评分高于术后48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术后12、24、48 h及拔管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单孔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后使用改良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可以达到常规胸腔闭式引流管的临床效果且更具优势。

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乳腺癌中不同程度HER2蛋白表达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HER2低表达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161例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初治行新辅助化疗的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不同程度HER2蛋白表达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差异,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161例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中HER2低表达者共108例,占67.1%;HER2低表达患者比HER2零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 0]患者有更高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P=0.048),更低的组织学分级(P=0.006),激素受体表达阳性者占比更高(P<0.001);pCR率在HER2 IHC 0、IHC 1+和IHC2+/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genetic obesityion,ISH)-三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在总体人群及Luminal型亚组人群中HER2低表达者的pCR率比HER2 VP-16体外IHC 0者的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三阴性乳腺癌亚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组织学分级和雌激素受体表达状态是HER2低表达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pCR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不同程度的HER2蛋白表达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HER2低表达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pCR率低于HER2零表达乳腺癌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和雌激素受体表达状态为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pCR率的独立影响因AZD9291抑制剂素。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患者外周血浆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患者69例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30例为asymptomatic COVID-19 infection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分析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可能的危险因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对象外周血ET-1和NO水平,比较两组间ET-1和NO水平的差异,根据诊断标准将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分为原发性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原发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4例,与30例正常对照组做对照,比较三组间ET-1和NO水平的差异。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个数分成无危险因素组、1~3个危险因素组、4~6个危险因素组,比较三组间ET-1和NO水平的差异。结果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及女性占比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T-1、NO水平比较,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组ET-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19.52±10.71)ng/L比(112.91±6.30)ng/L];NO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06.48±8.34)μmol/L比(204.49±9.68)μmol/L]。原发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原发性稳定型心绞痛组、正常对照组ET-1水平比较[(253.72±10.70)ng/L比(187.64±11.18)ng/L比(PLX3397112.91±6.30)ng/L,P<0.05];三组间NO水平比较[(106.48±8.34)μmol/L比(168.15±9.42)μmol/L比(241.91±10.16)μmol/L,P<0.05]。无危险因素组、1~3个危险因素组、4~6个危险因素组ET-1水平比较[(169.87±5.16)ng/L比(201.94±8.12)ng/L比(279.16±12.25)ng/L,P<0.05],三组间NO水平比较[(257.79±11.66)μmol/L比(188.35±8.42)μmol/L比(146.23±4.89)μmol/L,P<0.05]。结论 女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症可能是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外周selleck抑制剂血浆ET-1、NO水平高低可间接反应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患者病情,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阿美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其中85%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NVP-TNKS656溶解度ll-cell lungcancer,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治疗晚期NSCLC最重要的靶点之一。第一、二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一直是晚期EGFR突变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但获得性耐药几乎不可避免,主要耐药原因为T790M突变。阿美替尼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第三代EGFR-TKI,对包括L858R和selleck激酶抑制剂19号外显子缺失在内的EGFR敏感突变,以及T790M耐药突变均具有活性,同时保留野生型EGFR,克服了第一、二代EGFR-TKI的耐药性和选择性问题,其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均显示出良好的有效性与安全Immune Tolerance性,为我国NSCLC患者提供了新的用药选择。本综述对阿美替尼的结构、作用机制、临床前研究、药动学,在NSCLC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与其他第三代EGFR-TKI的比较进行了总结,为该药的临床使用及未来的探索研究提供参考。

盐酸埃克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

目的 研究盐酸埃克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方immediate delivery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在北京怀柔医院接受盐酸Torin 1使用方法埃克替尼治疗的63例ⅢB期至Ⅳ期晚期NSCLC患者,所有患者均仅接受盐酸埃克替尼治疗,观察63例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生存时间;分析近期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根据病理类型是否为腺癌将63例患者分为腺癌组(GNE-14051例)与非腺癌组(12例),比较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DCR)及生存曲线。结果 63例患者中,部分缓解(PR)12例,疾病稳定(SD)30例,疾病进展(PD)21例,客观缓解率(ORR)为19.0%,DCR为66.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7.41±3.75)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23例(36.5%),腹泻14例(22.2%),皮疹及腹泻的发生以Ⅰ度和Ⅱ度为主,经对症处理后可缓解。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是DCR的影响因素(P<0.05)。腺癌组6个月DCR高于非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组生存曲线优于非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埃克替尼治疗晚期NSCLC疗效肯定,尤其对腺癌患者疗效较好,且应用后不良反应发生轻微,值得使用。

肝脏移植术中复杂门静脉血栓受者的“多对一”吻合研究

目的 观察肝脏移植术中对复杂门静脉血栓受者进行“多对一”吻合术后的恢复和门静脉血流通畅情况,以确定该方法的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完成的肝脏移植术中门静脉“多对一”吻合重建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多对一”吻合门静脉重建是将受体的多支门静脉系统的静脉与供肝门静脉同时吻合,或者将受体门静脉系统的静脉和左肾Trichostatin A纯度或下腔静脉共同连接至供肝门静脉。结果 共收集到5例患者,其中1例Yerdel 3级血栓,4例Yerdel 4级血栓。有3例分别采用左肾静脉、下腔静脉、左肾静脉+胆总管旁静脉吻合重建,有2例分别采用门静脉主干和左肾静脉+胃冠状静脉吻合重建。随访时间162~865 d,有1例患者的曲张静脉吻合口存在血栓,但左肾静脉吻合口通畅,不影响其供肝功能。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门静脉高functional biology压的表现和Cobimetinib并发症。结论 “多对一”吻合建立了门静脉血流的多个来源,肝脏移植后门静脉血流分布重新进行了调整,从本研究中有限病例的结果看,该吻合方式可保持门静脉血供的稳定。

NNN-链接护理模式在肺癌部分切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NNN-链接护理模式在肺癌部分切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9月1hepatopancreaticobiliary surgery日~12月31日收治的100例肺癌部分切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围术期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NNN-链接护理RAD001溶解度模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GNE-140 NMR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FEV_1/FVC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肺癌生活质量测定量表(FACT-L)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NNN-链接护理模式应用于肺癌部分切除手术患者中,有助于肺癌部分切除手术患者术后肺功能恢复,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同时能对患者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阳闭阴开”的卵巢癌形成机制与温阳治法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是古今医家从中医“阳”的角度认识和治疗卵巢癌的高度概括,阳化气不足而阴成形太过,阴阳失衡,致瘀结生殖之所,是卵巢癌发生的深层病因病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卵巢癌形成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趋势和前沿PLX-4720纯度热点,其中,Wnt配体的开闭状态构成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卵巢癌中被激活的重要机制。通过对两者进行整合,提出在“阳化气”的生理状态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处于关闭状态,抑制了卵巢癌的形成;在“阴成形”的生理状态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被打开,从而有可能促使卵巢癌的形成。卵巢癌的形成是“阴成形”和“阳化气”在病理机制下相互作用的过程,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上则呈现为“阳闭阴开”www.selleck.cn/products/pf-06463922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温阳治法的作用机理,提出具有温煦肾阳功效的中药有效组分可以通过调节卵巢癌“阳effective medium approximation”和“阴”之间的相互作用,创造“阳化气”的生理环境,形成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生理机制,达到抑制卵巢癌发生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