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组织中CCDC12、FOXO3a、Twist、MMP-9的表达变化观察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卷曲螺旋结构域蛋白12(CCDC12)、转录因子叉头框蛋白O3a(FOXO3a)、Twist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变化,同时探讨上述四指标与结直肠癌患者病情之间的关系。方法 老年结直肠癌患者82例,取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CCDC12、FOXO3a、Twist、MMP-9蛋白,比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CDC12、FOXO3a、Twist、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不同临床病理参数的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CCDC12、FOXO3a、Twist、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采用KendaNavitoclaxll相关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CCDC12、FOXO3a、Twist与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CCDC12、FOXO3a、Twist、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61%、52.44%、63.41%、79.27%,癌旁组织中分别为19.51%、93.90%、17.07%、23.17%,与癌旁组织比较,结直肠癌组织中CCDC12、Twist、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高,FOXO3a蛋白阳性表达率低(P均<0.05)。分化程度高、TNM分期高、存在浆膜浸润、存在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CCDC12、FOXO3a、Twist、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高(P均<0.05)。结直肠癌组织中的CCDC12、Twist蛋白表达与MMP-9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368、0Panobinostat配制.353,P<0.01),FOXO3a蛋白ABT-199供应商与MMP-9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205,P<0.01)。结论 结直肠癌组织中的CCDC12、Twist、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升高,FOXO3a蛋白阳性表达率降低;CCDC12、FOXO3a、Twist、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结直肠癌患者病情有关。直肠癌组织中CCDC12、Twist与MMP-9蛋白表达有正相关关系,FOXO3a与MMP-9蛋白表达有负相关关系。

最大直径淋巴结中自然杀伤细胞的数量与Ⅱ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Ⅱ期结肠癌患者最大直径淋巴结(MDLN)中自然杀伤细胞(NK)数量与无复发生存率(RF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玉环市人民医院接受手Ipatasertib采购术治疗Selleck Alpelisib的152例Ⅱ期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每个患者选择一个最长径淋巴结定义为MDLN, 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CD3作为T细胞标记, CD20作为B细胞标记, CD56作为NK细胞标记, 分析CD56细胞数量与RFS的关系。结果检出淋巴结数与年龄、肿瘤位置、MDLN长径、CD56阳性细胞数有关(均P0.05), 与性别、病理T分期、组织学分型、淋巴结侵犯、静脉侵犯、CD3阳性面积比和CD20阳性面积比无关(均P0.05)。MDLN长径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检出淋巴结数、CD3阳性面积比、CD20阳性面积比和CD56阳性细胞数有关(均P0.05), 与病理T分期、组织学分型、淋巴结侵犯、静脉侵犯无关(均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病理T分期、CD56阳性Selleckchem PD0325901细胞数与RFS独立相关(均P0.05)。CD56阳性细胞数与检出淋巴结数、最大淋巴结长径、CD3阳性面积、CD20阳性面积相关(均P0.05), 与CD3阳性面积比、CD20阳性面积比不存在相关性(均P0.05)。结论Ⅱ期结肠癌患者NK细胞数量与检出淋巴结数量相关, 是RFS的独立预后因素, 最大淋巴结NK细胞的数量可能反映宿主免疫反应的肿瘤免疫。

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背景《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1》明确指出,需在卒中后3~6个月进行认知功能评估以最终确定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发生,但关于PSCI的影响因素研究尚存在争议,且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为PSCI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selleck激酶抑制剂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筛选关于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影响因素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采用RevMan 5.3软件完成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7篇文献,包含8 677例患者,其中PSCI患者4 322例,非PSCI患者4 35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0,95%CI(1.06,1.14),P<0.00001]、受教育程度[OR=0.82,95%CI(0.78,0.85),P<0.000 01]、高血压[OR=2.69,95%CI(1.90,3.81),P<0.000 01]、糖尿病[OR=1.95,95%CI(1.58,2.39),P<0.000 01]、心房颤动[OR=2.92,95%CI(1.92,4.45),P<0.000 01]、卒中史[OR=2.68,95%CI(1.95,3.68),P<0.000 01]、Fazakas评分[OR=1.86,95%CI(1.57,2.21),P<0.000 01]、入院时美Rapamycin小鼠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44,95%CI(1.17,1.77),P=0.000 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1.08,95%CI(1.02,1.14),P=0.006]、饮酒[OR=2.85,95%CI(2.00,4.04),P<0.00001]均是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结论 现有研究证据表明E7080临床试验年龄、受教育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卒中史、Fazakas评分、入院时NIHSS评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饮酒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个月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医务人员应根据上述影响因素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以减少PSCI的发生。

1990—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糖尿病疾病负担趋势研究

目的 了解1990—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居民糖尿病死亡特征和疾病负担情况,为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糖尿病相关政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内蒙古数据通过JoinpointRegressionProgram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计算1990—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居民EPZ6438糖尿病的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早死损失寿命年(YLL)率、伤残损失寿命年(YLD)率,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反映糖尿病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结果 1990—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糖尿病死亡率由3.LY283521958/10万增至8.03/10万,APC为2.8%;DALY率由2.90人年/千人增长至6.59人年/千人,APC为3.0%;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P<0.05),男性的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率均呈现上升趋势(P<0.05)。死亡人数Rapamycin体外、死亡率、疾病负担指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70岁及以上年龄组达到最高。结论 内蒙古自治区糖尿病疾病负担严重,男性人群疾病负担及伤残疾病负担较严重,卫生行政部门应该加强糖尿病防控工作,针对重点人群进行干预工作。

近六年中成药防治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证据图分析

该研究运ABT-199研究购买用证据图,系统检索并梳理近六年中成药防治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了解该领域证据分布情况。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NavitoclaxinoMeGDC-0068细胞培养d)、Pub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里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相关文献,检索日期为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采用图表结合文字的方式分析并呈现证据分布特征。最终纳入文献263篇,包括238篇干预性研究、17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8篇观察性研究。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共获得72种中成药,以松龄血脉康胶囊使用频次最高;国内对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关注不足,近年来发文量呈下降趋势,文献质量普遍较低;临床用药存在超说明书使用与未经辨证论治用药的情况;对于结局指标方面,未能体现中医特色,存在忽视终点结局指标的问题;系统评价/Meta分析整体质量较低,且大多数文献难以给出确定有效的结论。未来需进一步规范临床用药选择,提高RCTs研究质量,以便形成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中成药防治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提供的支持。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目的通过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DH)的危险因素,建立个体化预测发生DH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3 52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训练组(2646例,75%)与验证组(881例,25%),运用Lasso回归结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构建DH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由验证组评估DH风险预测模型的可行性。最后采用ABT-199试剂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鉴别能力、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结果年龄、糖尿病病程、低密度脂蛋白、体重指数、尿蛋白均为DH的独立风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5个变量纳入构建列线图模型,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预测进展为DH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5(95%可信区间:0.80~0.83)、0.809(95%可信区间:0.78~0.E7080 molecular weight84),校准曲线和DCA同样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结论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助于临床早Rapamycin抑制剂期甄别DH高危人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刮痧干预高血压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刮痧干预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自建库至2020年12月于Embase、PubMed、CINAHL、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Rapamycin molecular weightnoMed)发表的关于刮痧治疗高血压病的文献,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869例患者。与其他疗法比较,刮痧疗法能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即时收缩压[MD=-8.99,95%CI(-12.71,-5.28),P<0.00001]、1~2个月收缩压[MD=-15.09,95%CI(-19.41,-10.76),P<0ABT-199体外.00001]、3~4个月收缩压[MD=-8.07,95%CI(-11.38,-4.77),P<0.00001]、24 h平均收缩压[MD=-6.54,95%CI(-8.82,-4.25),P<0.00001]、日间平均收缩压[MD=-7.52,95%CI(-10.08,-4.95),P<0.00001]、夜间平均收缩压[MD=-5.83,95%CI(-8.63,-3.02),P<0.0001]、即时舒张压[MD=-3.76,95%CI(-6.81,-0.72),P=0.02]、1~2个月舒张压[MD=-6.34,95%CI(-7.65,-5.04),P<0.00001]、3~4个月舒张压[MD=-3.69,95%CI(-5.11,-2.27),P<0.00001]、中医症状积分[MD=-7.95,95%CI(-12.7Selleck E70809,-3.11),P=0.001]。结论:刮痧疗法或刮痧联合其他疗法可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值,改善临床症状。

与MUC1共同调控肿瘤化疗耐药的MUCIN家族成员的筛选

目的·在黏蛋白(MUCIN)家族成员中,筛选与黏蛋白1 (mucin1,MUC1)协同调控肿瘤细胞化学治疗(化疗耐药的蛋白。方法·利用2对细胞系(紫杉醇耐药细胞HeLa229/TR-CasCTL和MUC1敲除细胞HeLa229/TR-CasMUC1,母本细胞HeLa229/P和紫杉醇耐药细胞HeLa229/TR),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技术检测MUAlpelisibCIN家族成员的mRNA表达水平,分析其与MUC1表达的相关性;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筛选出的MUCIN家族成员的蛋白表达水平,以筛选出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与MUC1表达存在相关性的靶蛋白;通过短发卡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方法沉默靶基因,利用药物半抑制浓度(half-max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实验检测细胞耐药性的变化;进一步利用GEPIA数据库分析多种肿瘤组织中MUC1和MUC13的平均表达水平;采用R2数据库分析在宫颈癌、结肠癌和胰腺癌组织中MUC1与MUC13表达的线性相关性;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MUC1和MUC13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qPCR检测结果显示,在MUCIN家族成员中,与MUC1在mRNA水平存在相关性的有MUC13和MUC18;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在蛋白水平,只有MUC13随着MUC1的上调而上调,随着MUC1的敲除而下调;IC_(50)实验结果显示,随着MUC13的沉默,肿瘤细胞对紫杉醇的IC_(50)明显下降。进一步利用GEPIA数据库分析发现,在多种肿瘤组织中MUC1与MUC13存在同时高表达或低表达的特点;通过R2数据库分析发现,MUC1和MUC13的表达量在宫颈癌、结肠Navitoclax分子式癌和胰腺癌肿瘤组织中呈正相关;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发现,MUC1和MUC13的表达量与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呈负相关。结论·MUC1与MUC13在肿瘤细胞化疗耐药中存Panobinostat在协同作用,同时与肿瘤患者的生存预后密切相关;临床上联合抑制MUC1和MUC13在肿瘤细胞化疗耐药治疗上具有可行性。

江苏省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流行情况及其与肥胖的关联

目的 了解江苏省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流行状况,探讨超重、肥胖与MS的关联。方法 数据源于2015—2019年度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对56 575名纳入分析的60~75岁老年人群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检测资料进行分析,计算MS及其组分患病情况,分析超重、肥胖与MS的关联。结果 ≥60岁老年人群MS患病率为33.1%,超重、肥胖者的患病率分别为62.5%和35.9%。各组分中,高血压患病率最高,为82.1%,其次为高血糖(48.0%)、腹型肥胖(31.5%);各组分组合比例最高的为腹型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占22.4%。与体重正常者相比,超重和肥胖者发生MS风险的OR值分别为3.704(95%CI:3.521~3.8Alpelisib半抑制浓度97)和11.188(95%CI:10.546~11.869),男性肥胖者与MS的关联强度高于女性(16.231 vs. 8.448),Selleckchem Ipatasertib性别和肥胖的乘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LBH-589.html积项具有相乘交互作用(χ~2=136.214,P<0.001)。结论 超过60%的肥胖者患有MS,男性肥胖者MS患病风险高于女性。

老年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抑郁情绪关系

目的 通过对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25Rapamycin细胞培养-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的测定,探讨其与老年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 收集172例老年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情况、既往史、健康相关行为、25(OH)D、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运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依据HAMD-24项评分将受试者分成T2DM合并高血压及抑郁症组(A组)和单纯T2DM合并高血压组(B组),运用Pear_son相关分析评价抑郁症与血清25(OH)D水平及其他更多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抑郁情绪多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 172例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中25(OH)D严重缺乏者为28例(16.3%),缺乏者为84例(48.8%),不足者为40例(23.2%),充足者仅为20例(11.5%)。A组日光浴、体育锻炼、25(OH)D、HDL-C水平低于B组,HbA1水平高Panobinostat核磁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5(OH)D、日光浴、体育锻炼、HDL-C与抑郁情绪呈负相关(r_s=-0.532,r_s=-0.228,r_s=-0.315,r_s=-0.213,P <0.05);HbA1c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r_s=0.338,P <0.05)。结论 老年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体内的25(OH)D普遍缺乏;低25(OH)D、高HbA1c、体育锻炼时间少及减少日光浴是老年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易产生抑郁情绪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