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或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对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心肌血流灌注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开通心外膜血管,但冠脉微循环障碍仍可能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栓负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PTCA)预处理后冠脉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或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对心肌血流灌注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唐山市工人医院胸痛中心满足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02例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根据术中处理方式和溶栓药物选择不同分为A组(30例)、B组(40例)和C组(32例)。A组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后行PTCA术治疗,根据术中情况选择是否抽吸血栓;B组患者在A组的患者手术操作基础继续向梗死相关动脉注入重组人尿激酶原20mg溶栓治疗;C组的患者在A组患者手术处理基础上继续向梗死相关动脉注入瑞替普酶9mg溶栓治疗。三组患者若无禁忌术后均给予肝素抗凝48h、阿司匹林肠溶片、替格瑞洛双抗,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ACEI等药物抗心室重构,质子泵抑制剂药物保护胃黏膜等治疗,14d后行延迟支架植入。收集所有入选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三组患者急诊术后TIMI血流3级、TMPG3级比率、2h STR≥50%比例,心肌酶峰值,急诊术后1d和出院后1个月患者心脏彩超LVEF和LVEDD、急诊术后7d血清NT-pro BNP水平,延期支架置入数量,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等指标。所有数据应用SPSS2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selleck激酶抑制剂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符合条件的入选患者共102例,其中A组30例(29.4%),B组40例(39.2%),C组32例(31.4%)。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中冠心病危险因素、基础用药、入院血压和心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吸烟方面B组所占比例高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2.三组患者急诊术前TIMI血流、血栓负荷以及血栓抽吸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急诊术后TIMI血流3级比例B组和C组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C两组急诊术后TIMI血流3级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两组患者急诊术后TMG3级比例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B组较C组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急诊术后2h STR≥50%的比例B组和C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3.三组患者CK-MB峰值水平比较B组和C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B组和C组患者c Tn I峰值低于metabolic symbiosi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患者入院7天后血清NT-pro BNP水平B组和C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B组较C组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延期支架植入时支架置入数量B组和C组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急诊术后1天LVEF和LVEDD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院后1个月LVEF B组和C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VX-661研究购买,三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心脏重构指标LVEDD B、C两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三组患者在住院期间MACE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A组和B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1.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冠脉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或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均能明显提高心肌血流灌注,减少心肌损伤,减少延期支架置入数量,改善左室重构和心功能。2.冠状动脉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瑞替普酶两种药物溶栓疗效相当,重组人尿激酶原的安全性更高。

大豆倒伏相关基因的挖掘及验证

倒伏是获得高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改善其倒伏性及其组成性状可以减少产量损失,鉴定抗倒伏QTL及其后续用于品种改良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育种策略。本研究前期以丰收24与通交83-611作为定位群体,另外以黑河43的倒伏突变定位群体,构建极端表型混池并采用BSA-seq法,定位到两个关键区间,结合前期两项定位结果,于区间q LDG6-1与q LDG2-1中基因作为后续功能验证重点候选基因,通过基因编辑,单倍型驯化分析,Go注释和富集分析,基因家族鉴定,亚细胞定位,信号肽和跨膜结构预测,转录组和荧光定量数据分析,启动子分析,筛选与倒伏相关候选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结合大豆Soybase的RNA-seq数据库,实验室转录组数据,筛选q LDG2-1和q LDG6-1区间内候选基因,初步分析得到q LDG2-1中Glyma.02g162500和Glyma.02g163300表达量较高,并结合实时荧光定量方法,在亲本中突变体检测不到表达量而在野生型中可以检测到表达量的基因,综合得出Glyma.02g162500和Glyma.02g163300可能为倒伏相关关键候选基因。(2)查询q LDG6-1区间内候选基因CDS序列,设计荧光定量引物,种植丰收24和通交83-611于培养箱,在V1-R1时期于根茎叶茎尖处连续取样,结果显示V1期Glyma.06g249100在通交的茎和茎尖相较于丰收24存在显著性差异,Glyma.06g249200在通交的叶片中与丰收24存在显著性差异。推测Glyma.06g249100和Glyma.06g249200为控制倒伏与株高的关键基因。(3)Glyma.06g249200的序列分析得出基因全长1836bp,其中CDS区全长598bp,由5’UTR、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该基因的蛋白序列编码198个氨基酸,在亲本通交83-611中在第三外显子处包含一个长度为1169bp的开放阅读框。通过结构域预测分析CL13900化学结构,该蛋白序列含有DUF4283结构域,属于DUF蛋白家族,相关研究表明DUF蛋白家族相关基因具有调控细胞壁形成,纤维素和木聚糖合成的生物学功能,根据该基因的蛋白序列鉴定其他模式作物家族成员,未构成基因家族,未知功能结构域相对保守。经过亚细selleck ZD1839胞定位分析结果得到Glyma.06g249200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核中。(4)经查询q LDG-2-1位点内候选基因Glyma.02G163300在茎共表达网络中,属于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家族,在大豆中鉴定出7位家族成员,与拟南芥存在共线性,与大麦玉米小麦不存在共线性,种间不存在复制现象,大豆CAMK基因家族成员启动子元件与光响应显著相关。并分析其组织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在花,叶,根,豆荚中表达量较高。(5)对关键基因Glyma.06g249200进行单倍型分析,编码区变异位点主要分布在5’UTR,3’UTR和第二外显子处,主要有11种单倍型,单倍型数量最多的为Hap11,共有800份,可能为稀有变异位点。Hap10和Hap11组成结构相似表明Glyma.06predictive toxicologyg249200在此处没有受到选择。对关键基因Glyma.06g249200和Glyma.06g249100进行基因编辑,经过靶点检测得到2491-1,2491-2,2492-1,2492-2编辑效率为100%,将正确质粒转入EHA105中利用菌液对Jack进行遗传转化,目前已得到T0代种子,用于后续编辑类型鉴定及性状分析。

基于Nrf2通路姜黄素抑制卡介苗感染巨噬细胞氧化应激

目的:基于Nrf2通路探讨姜黄素对卡介苗(BCG)感染巨噬细胞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方法:以THP-1源性巨噬细胞建立感染模型,分为4组:对照组、BCG组、BAnaerobic membrane bioreactorCG+姜黄素组、BCG+姜黄素+ML385组。采用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ROS荧光强度;采用比色法检测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Western blot检测Nrf2及其下游靶基因NQO1、HO-1的蛋白表达;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结果:BCG感染显著增强ROS荧光强度,降低细获悉更多胞GSH含量(P<0.01),抑制Nrf2及其下游靶基因NQO1、HO-1的蛋白表达,抑制细胞增殖(P<0.01);而姜黄素可显著减弱ROS荧光强度,提高GSH水平(P<0.05),促ABT-199价格进Nrf2、NQO1、HO-1蛋白表达及细胞增殖(P<0.01);Nrf2抑制剂ML385则逆转了姜黄素的上述作用。结论:姜黄素可以通过增加Nrf2的表达,诱导下游抗氧化分子的转录从而减轻BCG诱导的巨噬细胞氧化应激。

基于RNA-seq技术揭示了硫酸化青钱柳多糖对H_2O_2诱导的IEC-6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

氧化应激的稳态对人体或动物正常细胞的生理行为至关重要,多糖作为与氧化应激有关的慢性疾病的潜在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H_2O_2诱导IEC-6细胞氧化损伤dental pathology模型,探讨硫酸化青钱柳多糖(SCP)氧化损伤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SCP能显著恢复细胞活力,提高抗氧化酶(SOD)的活性并减少丙二醛(MDA)和ROS的产生。通过RNA-seq分析,我们发现SCP主要表现出调节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影响PI3 K和MAPK信号通路。实验结果表明SCP能够改善线粒体膜电位(MMP),。此外Western blot分析证实,SCP通过VX-765生产商调控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HO-1和NQO1蛋白表达减轻H_2O_2诱导的氧化损伤。综上所述,SCP通过PI3 K/Akt和MAPJQ1临床试验K信号通路激活Nrf2抑制氧化损伤。这些发现为SCP作为减轻慢性疾病氧化损伤的功能食品提供了理论基础。

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患者焦虑状态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探讨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患者焦虑状态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为临床非透析患者焦虑状态的早期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0月1日-2022年10月30日就诊于我院肾脏内科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119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病例。完成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50分为焦虑阳性,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化验指标,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是否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化验指标包括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绝对值、红细胞、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尿素氮、尿酸、血肌酐、血钙、血磷、血镁、血钾、甲状旁腺激素。根据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数/淋巴细胞计数,计算得到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SII);计算得到平均血小板体积/淋巴细胞比值(Mean platelet volume-to-lymphocyte ratio,MPVLR)。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以上数据,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入选的119例患者SAS评分分别为CKD3期(45.75±9.15)分、CKD4期(48.70±10.46)分、CKD5期(54.55±9.99)分,均高于国内正常人群水平。2.将119例患者根据有无焦虑分为两组(CKD合并焦虑组、单纯CKD组),其中CKD合并焦虑组59人(49.5%),单纯CKD组60人(50.4%)。根据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实验室指标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绝对值、红细胞、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尿酸、血钙、血镁、血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淋巴细胞绝对值、MPVLR、尿素氮、血肌酐、血磷、甲状旁腺激素、GF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KD合并焦虑组的MPVLR、血肌酐、尿素氮、血磷、甲状旁腺激素高于单纯CKD组,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GFR低于单纯CK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与焦虑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素Talazoparib溶解度氮(P<0.01)、血红蛋白(P<0.05)、肾小球滤过率(P<0.01)是CKD3-5期非透析患者合并焦虑发生的影响因素。其中,尿素氮为CKD合并焦虑的危险因素:尿素含量每增加一个单位,CKD合并焦虑的风险升高1.122倍;血红蛋白和肾小球滤过率为CKD合并焦虑的保护因素:随着血红蛋白的含量每增加一个单位,CKD合并焦虑的风险降低2.1%,肾小球滤过率每增加一个单位,CKD合并焦虑的风险降低5.4%。结论:⑴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患者SAS评分较正常人群高;⑵随着肾功能的下降,CKDPrecision oncology患者焦虑的发生率增高,严重程度加重;⑶尿素氮、血红蛋白和肾小球滤过率是CKD3-5期非透析患者合并焦虑的影响因素;⑷尿素氮对焦虑的发生产ICI 46474抑制剂生正向影响,血红蛋白和肾小球滤过率对焦虑的发生产生负向影响。

基于临床代谢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粉葛治疗轻度血脂异常的作用机制

研究粉葛临床上治疗轻度血脂异常潜在的代谢途径和作用靶点。采用UPLC-Q-TOF-MS和EASY-nLC-timsTOF-Pro2技术对轻度血脂异常患者在基线和服药12周后的血浆样品展开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Decitabine作用研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并对轻度血脂异常密切相关的代谢物和蛋白与临床血脂指标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合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分析和biotic stress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绘制粉葛治疗轻度血脂异常可能的作用途径和靶点。结果显示,粉葛治疗后患者血浆中共有56个差异代谢物和78个差异蛋白产生回调效应,包括脂质和糖代谢相关的蛋白或代谢物(ApoB-100、9,10-DHOME、GAPDH、PGK1、PGAM1、ENO1等)、炎症与氧化应Dibutyryl-cAMP使用方法激相关的蛋白或代谢物(氧化磷脂、PLA2G7、LTA4H等)。结果表明,粉葛治疗轻度血脂异常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ApoB-100的过表达、激活PPARα/γ、促进脂肪和甘油的分解、缓解LTB4与氧化磷脂介导的氧化应激密切相关。

肥胖对肾脏代谢影响及药物干预的初步研究

肥胖的发病率逐年激增,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肥胖与许多慢性疾病高度相关,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CKD进展最终会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肥胖是CKD发生和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直接导致肥胖相关肾小球疾病(Obesity related glomerulopathy,ORG)。然而ORG的发病机制很复杂,目前仍未被完全阐明,且缺乏特异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探索早期预防和治疗ORG的干预靶点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是一种由L细胞分泌的肠道肽类激素,可影响食欲、胰岛素合成并减轻体重。司美格鲁肽是一种新近研发的GLP-1类似物,由于其在人体内的半衰期延长至165小时,因此可每周应用一次。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SGLT2)抑制剂是目前较新的一种降糖药,可通过阻断肾小管的钠-葡萄糖的共转运,并以不依赖胰岛素的方式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葡萄糖来维持血糖平衡。在恩格列净心血管结局事件的研究中,恩格列净还具有多效作用,可降低血压、减轻体重、降低肾小球高滤过及血清尿酸水平,从而导致心肾获益。目前尚无研究报道司美格鲁肽或恩格列净对肥胖相关肾损伤作用的具体机制。因此,明确药物干预靶点及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代谢组学分析是一种系统生物学方法,可以揭示生物样品的整体代谢信息和代谢物水平变化。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预测、诊断和疗效评价。相关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血或尿的代谢物可以预测糖尿病肾病的进展。然而,目前为止,尚无研究报道肥胖对肾脏代谢的具体影响、其内在机制及干预措施。本课题分别从临床及动物层面进行研究,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探讨肥胖对肾脏代谢的影响,揭示其机制并探寻防治措施,为肥胖相关肾脏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及新靶点。第一部分肥胖对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肾脏病理的影响目的:探讨肥胖对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参数的影响。方法: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至2021年河北省人民医院经肾活检证实为IMN的230例患者。根据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将患者分为两组,分析各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数据。病理数据包括免疫荧光染色、肾小球硬化(Glomerulosclerosis,GS,0-2)、系膜细胞增殖(Mesangial cell proliferation,MCP,0-1)、肾小管萎缩(Tubular atrophy,TA,0-1)、间质纤维化(Interstitial fibrosis,IF,0-1)、血管壁厚度(Vascular wall thickness,VWT,0-1)以及综合评分(GMTIV,0-5)。结果:1.肥胖组的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病率高于体重正常/超重组。2.肥胖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血尿酸、24h尿蛋白浓度(Urine proteinuria concentration,UP)、MCP、IF和GMTIV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免疫球蛋白A沉积评分较低。3.影响UP的危险因素包括淋巴细胞计更多数/白细胞计数、血清前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镜下血尿、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C3沉积。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MCP与BMI呈正相关。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GMTIV与BMI和C3沉积呈正相关。小结:1.BMI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MCP及GMTIV评分呈正相关。2.肥胖是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系膜增生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基于代谢组学研究司美格鲁肽对肥胖小鼠的肾脏保护作用目的:通过高脂饮食喂养建立肥胖小鼠模型,探讨肥胖小鼠肾脏代谢物的改变及司美格鲁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ormal fat diet,NFD)10只、高脂组(High fat diet,HFD)18只。对照组小鼠予以普通饲料喂养,高脂组小鼠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3周,从对照组、高脂组中各随机选择2只小鼠,进行肾脏病理检查,评估肥胖小鼠模型建立与否。高脂组小鼠随机分为高脂组(HFD)和司美格鲁肽干预组(HFDS)各8只。HFD组继续给予高脂饲料喂养,HFDS组小鼠在高脂饲料喂养基础上,腹腔内注射司美格鲁肽30nmol/Kg/d,每日1次,持续13周。每周记录小鼠体重。干预结束后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取小鼠尿液测定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e albumin/creatinine ratio,UACR)。处死动物后,留取血清及肾脏。计算Lee’s指数和腹部脂肪指数,测定小鼠血液生化指标:尿酸(Uric acid,Ua)、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G0)、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进行肾脏组织病理分析,包括HE、PAS、Masson、油红O染色及电镜分析,留取部分肾脏组织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1.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模型的建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FD组小鼠体重在第2周开始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造模结束后,HFD组小鼠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肾脏病理可见HFD组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基质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化。HFD组小鼠Lee’s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成功建立肥胖小鼠模型。2.司美格鲁肽干预后各组小鼠身体成分及生化参数的变化与高脂组相比,司美格鲁肽干预后,HFDS组小鼠体重明显下降。HFD组小鼠的Lee’s指数、腹部脂肪指数和右肾重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给予司美格鲁肽干预后,上述指标均有所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FD组小鼠出现代谢失衡,表现为Ua、G0、TC、TG、LDL、HDL、UACR水平明显升高。司美格鲁肽可显著降低以上参数水平。各组小鼠间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HFD组相比,司美格鲁肽显著降低空腹胰岛素、HOMA-IR,并下调葡萄糖曲线下面积,改善胰岛素抵抗。3.司美格鲁肽干预后各组小鼠肾脏病理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光镜下可见HFD组的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扩张、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化。Masson染色未见明显肾间质纤维化。司美格鲁肽可显著减轻肥胖小鼠的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油红O染色可见HFD小鼠肾脏中脂质沉积明显,司美格鲁肽可显著改善肾脏组织中脂质沉积。电镜显示,HFD组的足细胞肿胀、线粒体及内质网受损,司美格鲁肽干预后显著改善肾组织的超微结构损伤。4.司美格鲁肽干预后各组小鼠肾脏代谢的变化通过代谢组学成功筛选出377种差异代谢物(P<0.05),如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ac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和腺苷等,在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嘌呤代谢、ABC转运蛋白、肾素分泌、Fox O信号通路、氨酰-t RNA生物合成和c GMP-PKG信号通路是肥胖小鼠中受到干扰的主要代谢通路。司美格鲁肽干预后涉及的相关富集途径包括磷脂和溶血磷脂代谢、嘌呤代谢、NAD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相关代谢。5.各组小鼠临床病理参数与肾脏代谢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UACR与腺苷、乙酰甲胆碱、NAD、腺苷3’-磷酸、鸟苷呈负相关。与11,1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Lyso PA(18:0/0:0)、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吲哚丙烯酸、Lyso PE(22:5(4Z,7Z,10Z,13Z,16Z)/0:0)、Lyso PE(0:0/20:4(5Z,8Z,11Z,14Z))、花生四烯酸牛磺酸、亚油酰牛磺酸、PC(22:5(4Z,7Z,10Z,13Z,16Z)/0:0),PC(O-16:0/0:0)、PC(P-18:0/0:0)、PE(P-16:0e/0:0)、PE(O-16:0/0:0)、PE(22:5(4Z,7Z,10Z,13Z,16Z)/0:0)、PE(20:5(5Z,8Z,11Z,14Z,17Z)/0:0)、PG(18:2(9Z,12Z)/0:0)、PI(20:4(5Z,8Z,11Z,14Z)/0:0)、PS(16:0/0:0)、四氢-2-甲基-3-呋喃醇和全反式庚二磷酸酯呈正相关。小结:1.司美格鲁肽可改善肥胖小鼠的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及肾脏病理损伤。2.司美格鲁肽可改善肥胖小鼠的肾脏组织代谢,上调NAD~+和腺苷水平,相关富集途径包括磷脂和溶血磷脂代谢、嘌呤代谢、NAD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相关代谢。第三部分基于代谢组学研究恩格列净对肥胖小鼠的肾脏保护作用目的:通过高脂喂养建立肥胖小鼠模型,探讨肥胖小鼠肾脏代谢物的改变及恩格列净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ormal control diet,NCD)10只、高脂组18只。喂养13周,从对照组、高脂组中各随机选择2只小鼠,进行肾脏病理检查,评估肥胖小鼠模型建立与否。高脂组小鼠随机分为高脂组(HFD)和恩格列净干预组(EMPA)各8只。HFD组继续给予高脂饲料喂养,EMPA组小鼠在高脂饲料喂养基础上,给予恩格列净10mg/kg/d灌胃,持续13周。每周记录小鼠体重。干预结束后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取小鼠尿液测定UACR。处死动物后,留取血清及肾脏。计算Lee’s指数和腹部脂肪指数,测定小鼠血液生化指标:Ua、G0、TC、TG、LDL、HDL、Scr,进行肾脏组织病理分析,包括HE、PAS、Masson、油红O染色及电镜分析,留取部分肾脏组织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1.肥胖模型评估HFD组小鼠的体重、Lee’s指数和肾小球直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在光镜下,HFD组小鼠的肾小球体积增加,系膜基质增多。均提示肥胖模型建立成功。2.恩格列净改善肥胖小鼠的糖脂代谢失衡HFD组小鼠的Ua、TG、TC、LDL、HDL和UACR水平均高于NCD组,说明肥胖小鼠出现明显的代谢紊乱。各组间的Scr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FD组小鼠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HOMA-IR指数均明显升高,提示存在胰岛素抵抗。恩格列净干预后可改善HFD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紊乱。3.恩格列净改善肥胖小鼠的肾脏病理损伤肥胖小鼠的Lee’s指数、腹部脂肪指数和右肾重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恩格列净干预后上述参数水平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光镜下,HFD组小鼠的肾小球体积增加、系膜扩张、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化,肾间质纤维化不明显。油红O染色提示HFD组小鼠的肾组织中脂质沉积显著。恩格列净可显著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电镜显示HFD组小鼠的足突、内质网和线粒体均出现受损,恩格列净改善了肥胖小鼠肾脏的超微结构损伤。4.恩格列净对肥胖小鼠肾脏代谢的影响通过代谢组学筛选出46种同时在三组小鼠中表达的肾脏代谢物。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肥胖小鼠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全反式庚烯基二磷酸、胆绿素、半乳二糖、半乳生物酰神经酰胺(d18:1/16:0)、肌苷、甲基异柠檬酸、尿酸、黄原菌素、O-戊二酰肉碱、PG(20:3(8Z,1Z,14Z)/0:0)、PG(20:4(5Z,8Z,11Z,14Z)/00:0)、PE(O-16:0/0:0)、PG(22:6(4Z,7Z,10Z,13Z,16Z,19Z)/0-0)以及较低水平的腺苷。恩格列净则以相反的方向调控这些代谢产物。进一步使用KEGG数据库分析相关代谢途径,涉及嘌呤代谢、磷脂代谢和胆绿素代谢。5.各组小鼠临床病理参数与肾脏代谢物的相关性分析UACR与腺苷呈负相关,与胆绿素、半乳糖、尿酸、黄原菌素、PE(O-16:0/0:0)、PG(20:3(8Z,1Z,14Z)/0:0)、PG(20:4(5Z,8Z,11Z,14Z)/00:0)等呈正相关。这些代谢产物可以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小结:1.恩格列净可改善肥胖小鼠的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及肾脏病理损伤。2.恩格列净可改善肥胖小鼠的肾脏组织代谢,上调腺苷并降低尿酸水平,相关富集途径包括磷脂代谢、嘌呤代谢和胆绿素代谢。第四部分司美格鲁肽及恩格列净改善肥胖小鼠肾脏损伤的分子机制目的:观察司美格鲁肽及恩格列净对肥胖相关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具体分子机制。方法:在先前动物实验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组间差异代谢物主要是腺苷、NAD、尿酸等。这些代谢物大多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有关。故根据上部分实验中差异代谢物的生理效应及上游信获悉更多号通路,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液中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参数,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提取肾脏组织的RNA,反转录,PCR扩增,提取肾组织总蛋白,测定蛋白浓度,分别通过RT-PCR、Western blot测定炎症信号通路相关蛋白IL-1β、TNF-α、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及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核转录因子相关因子-2(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related factor-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在转录及蛋白翻译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1.各组小鼠血液炎症及氧化应激因子水平的比较HFD组的小鼠表现出SOD活性降低及MDA水平升高,说明肥胖小鼠出现过度的氧化应激。司美格鲁肽、恩格列净均能显著增强SOD活性并降低肾脏MDA水平,维持氧化-抗氧化平衡。HFD组小鼠的TNF-α、IL6和IL-1β显著升高。司美格鲁肽、恩格列净干预后,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2.各组小鼠炎症及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 RNA水平的比较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FD组小鼠肾脏的IL-1β、TNF-α及NF-κB 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经司美格鲁肽、恩格列净干预后,上述m RNA水平较HFD组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FD组小鼠肾脏的Nrf2、HO-1m 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而经司美格鲁肽、恩格列净干预后,上述m RNA水平较HFD组均有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各组小鼠炎症及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水平表达的比较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FD组小鼠肾脏的IL-1β、TNF-α及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经司美格鲁肽、恩格列净干预后,上述蛋白表达水平较HFD组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FD组小鼠肾脏的Nrf2、HO-1蛋白翻译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经司美格鲁肽、恩格列净干预后,上述蛋白表达水平较HFD组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小结:1.司美格鲁肽、恩格列净均可通过抑制NF-κB/IL-1β/TNF-α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小鼠的炎症反应。2.司美格鲁肽、恩格列净均可通过调控Nrf2/HO-1信号通路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小鼠的氧化应激。结论:1.肥胖是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系膜增生的危险因素。2.司美格鲁肽可改善肥胖小鼠的肾脏组织代谢,上调NAHeart-specific molecular biomarkersD~+和腺苷水平,相关富集途径包括磷脂和溶血磷脂代谢、嘌呤代谢、NAD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相关代谢。3.恩格列净可改善肥胖小鼠的肾脏组织代谢,上调腺苷并降低尿酸水平,相关富集途径包括磷脂代谢、嘌呤代谢和胆绿素代谢。4.司美格鲁肽、恩格列净均可通过抑制NF-κB、IL-1β、TNF-α并调控Nrf2/HO-1信号通路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缺血性脑卒中程序性细胞死亡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目的:探讨国内近10年缺血性脑卒中与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研究进展、热点及前沿。方法: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使用CiteSpace 6.1.R3对2012年1月—2022年8月10日有Crizotinib体内关程序性细胞死亡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文献进行作者、机构、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1 604篇核心期刊文献;年度发文量最高为Lorlatinib219篇,整体呈曲折上升趋势。发文量排名居前6位的核心作者为徐恩、周晓红、高维娟、王静、祝美珍、靳晓飞。核心机构及科研合作主要分布在北京及Nucleic Acid Electrophoresis其他省会城市。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有“细胞凋亡”“脑缺血”“脑梗死”“大鼠”“脑卒中”。结论:目前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程序性细胞死亡2015年之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细胞凋亡,2015—2022年对坏死性凋亡、自噬、细胞焦亡、铁死亡等其他程序性细胞死亡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多,且主要集中在细胞和动物实验,临床研究需进一步完善。

丁香酚基复合涂层阻燃疏水棉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

为解决棉织物使用过程中易燃易污的问题,采用简单的两步浸渍法对棉织物进行阻燃疏水整理。首先,用丁香酚和二氯化磷酸苯酯合成生物基阻燃剂二丁香基磷酸苯酯(DEP),并用其对棉织物进行阻燃整理。随后,利用甲基三甲氧基硅烷改性锆基金属有机框架(UiO-66)www.selleck.cn/products/r428颗粒制备疏水剂,并将其用于阻燃棉织物的疏水整理。最后对所得阻燃疏水棉织物的结selleckchem构、热稳定性、阻燃性、疏水性和耐污性能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原棉织物,整理后棉织物的热稳定性能提高,燃烧后成炭明显,表明该复合涂层具有良好的阻燃效果;整理后的棉织物还表现出较好的疏水性能,疏水角为139°,并可耐多种常见污渍。该阻燃疏水复合涂层采用生物质为原料,绿色环Personal medical resources保,且操作简便,在制备功能性纺织品方面具备较大的应用潜力。

常见慢性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检出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常见慢性消化道疾病HDAC抑制剂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检出情况,并对分离的Hp菌株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为当地临床防治Hp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空军第九八六医院确诊的常见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胃黏膜组织进行Hp分离培养和鉴定,并利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检测Hp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结果 603例慢性消化道疾病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检出Hp感染421例,感染率为69.82%。其中男性348例,女性255例;年龄18~83岁,平均年龄(54.6±8.1)岁。浅表性胃炎25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04例,消化性溃疡196例,胃癌患者52例。不同年龄、疾病类型的患者Hp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421株Hp菌株对Urban biometeorology6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甲硝唑(77.67%,327/421)、克拉霉素(30.40%,128/421)、左氧氟沙星(21.62%,91/421)、阿莫西林购买LGK-974(8.08%,34/421)、四环素(3.09%,13/421)和呋喃唑酮(2.61%,11/421)。Hp菌株对单一药物的耐药率为56.29%(237/421),双重耐药率为24.47%(103/421),多重耐药率为11.64%(49/421),对6种抗菌药物均敏感的Hp菌株为32例,占7.60%。不同疾病类型的慢性消化道疾病患者分离的Hp菌株对6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常见慢性消化道疾病患者的Hp感染率较高,且与年龄、疾病类型关系密切,而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对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存在差异,临床应针对药敏结果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