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1.总结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中药用药规律及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疗效,为临床中应用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理论依据;2.基于肠-肾轴理论,探讨益肾泄浊方加味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3-5期的疗效及安全性,为探索益肾泄浊方加味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机制提供基础。研究方法:1.通过数据库收集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文献,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提取中药、方剂信息、作者及篇名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7.0对数据库中的中Laduviglusib体外药名称、类别、性味、归经进行频数分析,对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探索其用药规selleckchem律。2.通过数据库收集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文献,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利用Meta分析研究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3.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收集患者的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病史资料、生化指标、中医四诊资料、症状等),予益肾泄浊方加味结肠透析,隔日1次,疗程共2周。观察患者肾功能(血清肌酐、血清尿素、血清尿酸、肾小球滤过率)、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综合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指标变化。研究结果:1.共检索出1502篇文章,106篇文献符合纳排标准,共76个药物,使用频次631次,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为大黄,共使用106次,占药物总频率的16.80%,药物频次≥20次的药物有8个,使用频率≥1.0%的高频中药共18味;其中寒性、苦味、肝经占比最多,按功效分类清热药占比最大;对频率≥1.00%(频次≥7次)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关联规则27条,3味中药药组关联规则45条,4味中药药组关联规则20条,药对关联规则中支持度最高的药对为大黄与牡蛎(88.68%);通过聚类分析,归纳较有意义的4类聚类组合;2.Meta分析共纳入8篇文献,共有627例患者被纳入,患者基线情况类似,结果显示中药结肠透析联合中药灌肠在降低患者血肌酐浓度、血尿素氮浓度,提高肾小球滤过率、有效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而在降低尿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plied microbiology3.本研究共纳入CKD患者25例,其中男性17例(68.00%),女性8例(32.00%)。平均年龄59.16±10.47岁,病程最长98月,最短3月余;治疗后主症食少纳呆、恶心呕吐、肢体困重、水肿、面色晦暗,次症口中粘腻、大便不畅积分,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总有效率为68%,肾功能指标方面,治疗前后UA、Ur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益肾泄浊方加味符合结肠透析中药用药及组方规律;2.中药结肠透析可以改善CKD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肾功能;3.益肾泄浊方加味能减轻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毒素水平、延缓肾功能进展,安全可靠。
Author: admin
基于NCOA4/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铁自噬探讨祛瘀解毒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子宫异位组织的影响
目的 从核受体共激活因子4/核因子κB (NCOA4/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铁自噬探讨祛瘀解毒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米非司酮组和祛瘀解毒方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仅行开腹后关腹操作,其余各组均采用自体移植的方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次日,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2 ml/d灌胃,米非司酮组予米非司酮悬浊液1.05 mg/(kg·d)灌胃,祛瘀解毒方低、高剂量组分别予祛瘀解毒方12.23、48.92 g/(kg·d)灌胃,各组均连续给药4周。4周后假手术组大鼠剪取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其余4组取大鼠摘取全部异位内膜组织。测量模型组、米非司酮组和祛瘀解毒方低、高剂量组大鼠异位病灶体积。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子宫内膜/异位内膜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检测子宫内膜/异位内膜组织NCOA4、铁蛋白重链(FTH1)、红杉(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β (LC3B)、核因数(P-NF-κB)蛋白表达及NCOA4、FTH1、LC3B、P62mRNA表达;检测子宫内膜/异位内膜组织NCOA4和LC3B的共定位情况、游离铁含量及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结果 假手术组未见异位病灶。模型组大鼠异位组织出现了明显的病理损伤,而各给药组大鼠异位组织病理损伤不同程度减轻。与模型组相比,米非司酮组及祛瘀解毒方高、低剂量组异位病灶体积均缩Hollow fiber bioreactors小,并且祛瘀解毒方高剂量组和米非司酮组大鼠异位病灶体积明显小于祛瘀解毒方低剂量组(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异位组织LC3BⅡ/LC3BⅠ值及NCOA4、P-NF-κB蛋白表达上调,P62、FTH1蛋白表达下调,游离铁含量及IL-6、TNF-α水平升高,NCOA4和LC3B共定位阳性率及共定位细胞密度增加(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祛瘀解毒方低、高剂量及米非司酮组异位内膜组织LC3BⅡ/LC3BⅠ值及NCOA4、P-NF-κB蛋白表达下调,NCOA4、LC3B共定位阳性率明显减少,游离铁含量及IBI 10773细胞培养L-6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与米非司酮组相比,祛瘀解毒方高剂量组P62上调更明显,TNF-α水平降低(P<0.05)。与祛瘀解毒方低剂量组比较,祛瘀解毒方高剂量组大鼠异位组织游离铁含量及IL-6、TNF-α水平降低(P<0.01)。结论 祛瘀解毒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机制可能与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组织NCOA4/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铁自噬确认细节,从而改善子宫内膜炎症有关。
ALKBH5调控GEFT的m6A修饰对胆管癌转移及EMT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究alkB同源蛋白5(ALKBH5)调控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T(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s T, GEFT)的m6A修饰对胆管癌转移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的影响。方法 将HuCCT1细胞按照转染类别分为Control组,NC-sh组、ALKBH5-sh组、NC-LV组、ALKBH5确认细节-LV组、ALKBH5-LV+NC-sh组和ALKBH5-LV+GEFT-sh组。Control组细胞不进行转染,使用Lipofectamine 2000对其他组细胞分别转染相应的慢病毒。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水平,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水平。采用RT-qPCR分析HuCCT1细胞中的ALKBH5,GEFT,Bax,Bcl-2,MMP2,MMP9,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的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分析HuCCT1细胞中的ALKBH5和GEFT蛋白水平。采用MeRIP-qPCR分析HuCCT1细胞中GEFT m6A甲基化水平。结果 与Control组和NC-sh组比较,ALKBH5-sh组ALKBH5和GEFT的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相对细胞活力降Secondary hepatic lymphoma低,细胞凋亡率和Bax mRNA水平升高,Bcl-2 mRNA水平降低,迁移和侵袭细确认细节胞数量降低,MMP2和MMP9 mRNA水平降低,E-cadherin mRNA水平升高,N-cadherin和Vimentin水平降低,GEFT m6A甲基化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3.347~1 995.868,均P<0.001)。与Control组和NC-LV组比较,ALKBH5-LV组ALKBH5和GEFT的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相对细胞活力升高,细胞凋亡率和Bax mRNA水平降低,Bcl-2 mRNA水平升高,迁移和侵袭细胞数量升高,MMP2和MMP9 mRNA水平升高,E-cadherin mRNA水平降低,N-cadherin和Vimentin水平升高,GEFT m6A甲基化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2.421~720.275,均P<0.001)。与ALKBH5-LV+NC-sh组比较,ALKBH5-LV+GEFT-sh组GEFT的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相对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凋亡率和Bax mRNA水平升高,Bcl-2 mRNA水平降低,迁移和侵袭细胞数量降低,MMP2和MMP9mRNA水平降低,E-cadherin mRNA水平升高,N-cadherin和Vimentin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175~77.872,均P<0.001)。结论 ALKBH5和GEFT均促进胆管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ALKBH5可能通过调控GEFT m6A甲基化修饰来影响胆管癌的转移及EMT。
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对侧肾脏慢性肾脏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
目的 分析腹腔镜肾癌根治术(Laparoscopic radical nephrectomy, LRN)患者术后对侧肾脏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方法 122例肾细胞癌患者,均行LRN,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对侧肾脏CKD分为CKD组36例和非CKD组86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LRN患者术后对侧肾确认细节脏CKD发病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肾细胞癌患者LRN术后对侧肾脏CKD的预测效能。结果 CKD组和非CKD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术前健侧肾脏肾小球过滤(GFR)、术前总GFR、术后第1天血清肌酐上升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比较,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健侧GFR、术前总GFR、术后第1天血清肌酐上升值、NLR、LMR是肾细胞癌患者LRN术后对侧肾脏CK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术前健侧GFR、术前总GFR、术后第1天血清肌酐上升值、NLR、LMR单项及联合预测肾细胞癌患者LRN术后发生单侧肾CK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686、0.684、0.686、0.721、0.629、0.771,敏感度分别为61.1%、52.8%、67.7%、50.0%、66.7%、61,1%;特异度分别为70.9%、74.4%、72.1%、90.7%、54.7%、81.4%。结论 肾Anti-CD22 recombinant immunotoxin细胞癌患者LRN术后对侧肾脏CK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BMI、术前健侧GFR、术前总GFR、术后第1天血清肌酐上升值、NLwww.selleck.cn/products/epz-6438R及LMR。术前健侧GFR、术前总GFE、术后第1天血清肌酐上升值、NLR、LMR联合对肾细胞癌患者LRN术后发生对侧肾脏CKD的预测价值较高。
不同烤烟品种间碳氮代谢关键酶及其产物的差异
为探究不同品种间碳、氮代谢关键酶及其主要产物间的差异和内在联系,寻找碳氮代谢适宜的后备烤烟品种。进行4个品种(云烟87、云烟105、云烟116、云烟121)的田间试验,观测其团棵期、旺长期、现蕾期总糖、还原糖、总氮、烟碱含量及代谢关键酶[蔗糖合成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结果表明,碳代谢方面,云烟87总糖含量在旺长期达到最高;云烟105团棵期还原糖含量最高,旺长期SPSvaginal infection活性最高,云烟116现蕾期总糖含量最高,SS活性最高;云烟121现蕾期还原糖含量最高,团棵期和旺长期SS活性最高,现蕾期SPS活性最高。氮代谢方面,云烟87旺长期和现蕾期总氮含量最高,云烟105团棵期总氮含量最高,现蕾期烟碱含量最高,云烟116现蕾期总氮含量最高selleck Decitabine,团棵期NR和NiR活性最高,NiR活性旺长期活性最高,云烟121整个生长期GS活性均处较高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碳代谢方面,云烟105和云烟116的SS活性与总糖含量极显著相关,云烟87则是SPS活性与总糖含量极显著相关。氮代谢方面,除云烟87和云烟121外,其他品种NR和GSLXH254活性与烟碱含量均存在显著相关性,云烟121NiR活性与总氮和烟碱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综合以上因素,云烟116生长前期氮代谢旺盛,生长后期碳代谢旺盛,相比起云烟87有更优质的碳氮代谢机制,可作为威宁烤烟栽培的后备品种。
基于Nrf2/HO-1通路探讨二十五味鬼臼丸对宫颈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目的 研究藏药二十五味鬼臼丸对苯酚胶浆致宫颈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二十五味鬼臼丸低、中、高剂量(0.2、0.4、0.8 g·kg~(-1))组和抗宫炎片(0.47 g·PCI-32765半抑制浓度kg~(-1))组,每组8只。除对照组外,其余5组建立25%苯酚胶浆致宫颈炎大鼠模型,各药物组分别以相应药物ig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12 d后取材。观察大鼠外阴炎症程度评分、子宫指数、子宫解剖形态学改变;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子宫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selleck激酶抑制剂法检测子宫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子宫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NADPH氧化酶4(Nox4)的m 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外阴T 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3炎症评分、子宫指数、子宫组织中MDA水平、Nox4的m 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体质量、SOD活性、Nrf2、HO-1的m 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子宫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与模型组比较,二十五味鬼臼丸能明显降低外阴炎症评分、子宫指数、子宫组织中MDA水平、Nox4的m RNA和蛋白表达(P<0.05、0.01),升高体质量及子宫组织中SOD活性和Nrf2、HO-1的m RNA和蛋白表达(P<0.05、0.01),减轻子宫颈炎症损伤程度。结论 二十五味鬼臼丸可能通过抑制Nox4的表达,激活Nrf2/HO-1通路,发挥抗氧化作用,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抑制宫颈炎发展。
二苯硫醚类抗菌拟肽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
研究背景:一直以来治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主要方法是抗生素治疗。然而,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抗生素耐药性迅速增加。目前,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产生了耐药性,然而新一代抗生素研发却停滞不前,这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高效低毒、作用机制新颖并且能克服耐药性的抗生素。而抗菌肽(AMPs)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是宿主的第一道防线。相比于传统的抗菌药物,AMPs由于其两亲性结构,使得AMPs可靶向细菌细胞膜,具有杀菌快、抗菌谱广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但是,由于其价格昂贵、生物利用率低、不稳定等缺点,限制了AMPs的临床应用。小分子抗菌拟肽通过模拟AMPs的两亲性结构以及生物功能,不仅能保持AMPs本身具有的优点,而且有望克服AMPs的这些缺陷。本论文使用二苯硫醚为母核,设计合成出一系列两亲性二苯硫醚类小分子抗菌拟肽。所使用的二苯硫醚类化medium spiny neurons合物价格低廉,具有良好成药性且容易修饰改造,有望设计合成出能克服AMPs的缺陷,且能保留其优良特性的小分子抗菌化合物。研究目的:选择价格低廉、具有良好成药性且易于修饰改性的二苯硫醚类化合物为起始原料,通过模拟AMPs的两亲性结构和生物功能,设计合成一系列两亲性二苯硫醚类小分子抗菌拟肽,并对其进行各方面的生物活性评价,有望为开发新型有效的小分子抗菌剂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基于构建两亲Roxadustat性结构的理念,选择二苯硫醚类化合物(2,2′-硫代双(4-特辛基苯酚)、2,2’-二羟基-5,5’-二氯-二苯基硫醚和2,2’-硫代双(4-甲基-6-特丁基苯酚))为起始原料,通过引入不同的亲水阳离子基团,合成了一系列两亲性二苯硫醚类抗菌拟肽。然后,通过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1H NMR和~(13)C NMR)对所合成的二苯硫醚衍生物进行结构表征。(2)通过测定所合成的二苯硫醚衍生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和半数溶血值(HC_(50))来评价其体外抗菌和溶血活性,从而筛选出最优化合物T17。(3)对最优化合物T17进行深入的体内外生物活性评价,主要包括:时间杀菌曲线、盐离子稳定性、作用机制研究(SYTOX Green试验、LIVE/DEAD荧光染色试验、透射电镜成像试验、LTA置换试验)、耐药性发展趋势评估试验、细胞毒性测定试验(CCK-8)、小鼠角膜感染模型试验等。结果:所选择的起始原料本身具有亲脂疏水基团。通过在二苯硫醚骨架上引入不同的亲水阳离子基团(烷基胺和碱性氨基酸),共合成出23个终产物,进行构效关系研究。与烷基胺相比,引入的亲水性阳BI 10773小鼠离子基团为氨基酸特别是精氨酸(-OMe为C末端)时,表现出优异的生物活性。最终筛选得到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强抗菌活性(MICs=0.39-1.56μg/m L)、较低的溶血活性(HC_(50)>200μg/m L)以及低细胞毒性(CC_(50)>50μg/m L)的候选抗菌化合物T17。此外,其抗菌活性在盐离子存在下仍保持稳定。化合物T17可通过膜靶向抗菌作用于0.5 h内快速杀死革兰氏阳性菌,并且避免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更重要的是,化合物T17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的小鼠角膜感染模型中显示优异的抗菌功效(P<0.05,化合物T17与Control组的抗菌功效具有显著性差异),疗效与万古霉素相当。结论:通过对AMPs的两亲性结构和生物学功能进行模拟,合理设计和合成了一系列阳离子型两亲性二苯硫醚类小分子抗菌拟肽。化合物T17对革兰氏阳性菌显示优异的体内外抗菌活性,并且避免了耐药性的产生。经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发现,小分子抗菌拟肽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优势,例如稳定性较高、合成相对简单、生产成本低、毒性低以及不易产生耐药性等,有效克服了天然抗菌肽不稳定、制造成本高等缺点。总之,通过模拟AMPs策略进行抗菌剂的研发极具前景,本课题设计的二苯硫醚衍生物将为开发新型有效的抗耐药革兰氏阳性菌的小分子抗菌剂提供新的思路。
基于氧化应激基因构建肝细胞癌预后模型及潜在中药预测分析
目的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一种具有高侵袭性、诊断延迟和不良预后的肿瘤。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基于氧化应激基因的HCC预后模型,并探索与该模型相关的中药成分。方法 研究使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和基因表达集(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中的数据集,鉴定与氧化应激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通AG-221分子式过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以及Lasso回归分析,构建一个用于预测HCC患者预后的模型。利用Coremine Medicine数据COVID-19 infected mothers库预测模型基因潜在的相关中药成分,并进行归经和性味聚类以及分子对接分析。验证试验:采用MTT法检测预测中药马钱子和龙葵水提液对Hep3B细胞增殖的影响;使用Western blot检测马钱子和龙葵水提液对细胞中SCL7A11蛋白水平的调控。结果 在氧化应激相关基因中,EZH2和SLC7A11基因可用于构建预后模型。预测模型模型基因相关的中药主要归肝经、味苦和性寒。分子对接分析表明,龙葵中的5′-甲氧基松脂素和马钱子中的马钱子碱N-氧化物分别与SLC7A11的247号丙氨酸(Affinity=-11.0)和198号赖氨酸(Affinity=-10.2)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实验证实,马钱子和龙葵水提取物对Hep3B细胞增殖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作用,并减少了Hep3B细胞中SLC7A11蛋白的表达。结Epigenetics抑制剂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个基于氧化应激基因的个体化HCC预后模型,并预测了与模型基因相关的潜在中药成分。
基于内生热毒探讨泻火解毒养阴方防治糖尿病肾脏疾病微炎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基于“内生热毒”理论,关注微炎症状态在糖尿病肾脏疾病疾病进程中的影响,观察泻火解毒养阴方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以“内生热毒”理论为指导的糖尿病肾脏疾病微炎症中医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从而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热毒伤阴型”糖尿病肾脏疾病(G1-3a A2期)微炎症临床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泻火解毒养阴方中药治疗,两组观察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 UTP)、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e GFR)、血红白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等实验室指标,记录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以及临床疗效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客观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对照组完成30例,试验组完成30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基本情况、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确认细节。(2)两组患者治疗后24h UTP、hs-CRP、PCT指标均有改善(P均<0.05),试验组e GFR升高,两组组间比较在24h UTP、hs-CRP、PCT以及e GFR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ALB虽升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下降,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有效率为56.67%,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Z-VAD-FMK价格)。(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均有改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泻Immunohistochemistry火解毒养阴方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在治疗热毒伤阴型DKD(G1-3a A2期)微炎症方面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肝功方面均无明显异常。治疗开始第二天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恶心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但不良反应轻微,未予特殊处理,症状自行缓解;治疗开始试验组1例患者于服药第一天出现轻微腹泻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3.33%,由于不良反应轻微,未经特殊处理,症状自行缓解,后期治疗过程中未有不良反应发生,表明试验组安全性优于对照组。结论:经泻火解毒养阴方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G1-3a A2期)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炎性因子水平降低,微炎症状态有所缓解,整体病情缓解程度明显优于未经中药治疗组。因此,泻火解毒养阴方可能是通过抑制患者微炎症状态发挥保护肾功能作用从而延缓DKD(G1-3a A2期)进展。“内生热毒”理论应用于临床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G1-3a A2期)具有有效性与安全性。
生姜两种提取物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目的:通过对比生姜水提和绞汁两种提取物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的差异,从而研究生姜的药效物质基础以及为指导生姜临床上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酵母致热的大鼠模型,比较生姜水提和绞汁两种提取物的解热作用差异;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比较Cell wall biosynthesis生姜水提和绞汁两种提取物的抗炎作用差异;通过对比生姜水提和绞汁两种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大小,从而比较其抗氧化作用的差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姜水提和绞汁两种提取物中6-姜酚、8-姜酚和10-姜酚的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生姜水提和绞汁两种提取物中总多糖的含量;采用BCA蛋白浓度检测法法(bicinchoninic acid),测定生姜水提和绞汁两种提取物中总蛋白的含量。结果:生姜水提物对酵母致热的大鼠模型改善作用不明显(P>0.05),而生姜绞汁提取物能显著改善酵母致热的大鼠模型(P<0.05);生姜水提物对二甲苯导致小鼠耳肿胀的模型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P<0.05),而生姜绞汁提取物的改善作用不明显(P>0.05);阳性对照药物维生素C、生姜水提物和生姜绞汁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Adavosertib浓度除率分别为79.68%、78.36%和76.52%;生姜水提物中的6-姜酚、8-姜酚和10-姜酚含量分别为0.2596mg/g,0.02718mg/g和0.02679mg/g,生姜绞汁中的6-姜酚、8-姜酚和10-姜酚的含量分别为0.1613mg/g、0.02082mg/g和0.03499mg/g;生姜水提物和生姜绞汁提取物中总多糖含量分别为1.790 mg/g 和1.390mg/g;生姜水提物和生姜绞汁提取物中总蛋白含量分别为9.90 mg/g和7.840 mg/g。结论:生姜水提物的解热作用不及生姜绞汁提取物,但生姜水提物的抗炎作用要明显优于生姜绞汁提取物,生姜水提物和生姜绞汁提取物均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因此,生姜临床应用时,发挥其解热作用时应选用其绞汁提取物,发挥其抗炎作用是可选用其水提物,发挥其抗氧化作用时,两种提取物均可。生姜水提物中6-姜酚、8-姜酚、总多糖和总蛋白的含量比生姜绞汁提取物相对较多,而10-姜酚的含量比生姜绞汁提取物相对较少,两种提Ferrostatin-1细胞培养取物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是其不同临床应用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