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共卫生护理干预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社区公共卫生护理干预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社区公共卫生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血糖、血脂、饮食依从性评分、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及自我感受负担评分。Dispensing Systems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饮食依从性评分、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显著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患点击此处者自我感受负担Caspase抑制剂评分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公共卫生护理干预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提高其饮食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减轻自我感受负担。

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累积暴露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累积暴露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首次参加2006年度或2008年度体检后至2probiotic Lactobacillus012年至少参加2次健康体检的85 665名开滦集团职工为研究对象,按累积TG/HDL-C四分位分为四组:第1四分位组(<2.59,n=21 416),第2四分位组(2.59~<3.78,n=21 416),第3四分位组(3.78~<5.86,n=21 417)组,第4四分位组(≥5.86,n=21 416)。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组ASCVD的累积发病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累积TG/HDL-C对ASCVD的影响。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0.65年,共8 411例(9.82%)研究对象发生ASCVD,6 901例(8.06%)研究对象死亡。在校正混杂因素后,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第1四分位组相比,第2、3、4四分位组ASCVD发病CP-456773体内实验剂量风险分别增加14%(HR=1.14,95%CI:1.06~1.22,P<0.001)、22%(HR=1.22,95%BMS-354825半抑制浓度CI:1.15~1.31,P<0.001)、37%(HR=1.37,95%CI:1.29~1.47,P<0.001),且风险呈逐渐增加趋势(P trend <0.001)。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累积TG/HDL-C处于高水平的人群中,年龄<60岁、非高血压、体重指数<24 kg/m2者的ASCVD发病风险分别高于年龄≥60岁、高血压、体重指数≥24 kg/m2者。结论 累积TG/HDL-C与ASCVD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长期暴露于高TG/HDL-C可能会增加ASCVD发生风险,在累积TG/HDL-C处于高水平时,年龄<60岁人群的ASCVD发病风险高于年龄≥60岁人群,非高血压人群的ASCVD发病风险高于高血压人群,体重指数<24 kg/m2人群的ASCVD发病风险高于体重指数≥24 kg/m2人群。

Tau与阿片类制剂诱发便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利用阿片类制剂诱发便秘(opioid induced constipation,OIC)大鼠模型,观察Tau在大鼠远段结肠肌层的分布及表达,探索Tau与OIC发生的相关性及可能的机制。方法经腹腔注射盐酸洛哌丁胺(5mg/kg)制备OIC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大鼠粪便性状和结肠推进速度等评价模型,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标记技术检测Tau、P-Ser396-Tau、P-Ser404-Tau、PKC、p38 MAPK、p-p38 MAPK(ZD1839核磁Thr180/Tyr182)和μ阿片受体(μopioid receptor,MOR)等在结肠肠Captisol MW肌丛的分布特点;运用全长转录组基因测序检测大鼠远段结肠肌层Tau亚型;通过Western Blot和ELISA等方法检测Tau、P-Ser396-Tau、P-Ser404-Tau、PKC、p38 MAPK、p-p38 MAPK和MOR在远段结肠肌层的表达。结果制备模型的第7天,大鼠粪便呈小块状,干而且硬;与对照组相比结肠推进速度明显减慢,尤其以远段结肠最为明显。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标记显示,在大鼠远段结肠肠肌丛内,有Tau、P-Ser396-Tau、P-Ser404-Tau、PKC、p38 MAPK、p-p38MAPK等阳性细胞分布,且均与MOR有共存。全长转录组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比较分析表明,在大鼠远段结肠肌Supplies & Consumables层内有2N4R、1N4R、0N4R三种Tau亚型表达。ELISA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OIC大鼠远段结肠肌层内P-Ser396-Tau、P-Ser404-Tau、PKC、p-p38 MAPK、MOR表达显著增加,但Tau、p38 MAPK无变化。体内施加药物干预后显示,施加p38MAPK阻滞剂SB203580干预后,OIC组大鼠粪便呈腊肠状,结肠推进速度显著增加;Western Blot和ELISA结果显示,施加SB203580后,OIC组大鼠远段结肠内Tau、p38MAPK无明显变化,但P-Ser396-Tau、P-Ser404-Tau、p-p38 MAPK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Tau在大鼠远段结肠肠肌丛有分布;Tau过度磷酸化表达与大鼠阿片类制剂诱发的便秘具有相关性。

影响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自发性幕上脑出血(SSICH)患者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2月至2021年10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94例SS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神经内镜组(A组)、钻孔引流组(B组)和开颅血肿清除组(C组)。记录并分析3种手术疗效及主要并发症情况,并基于3D Slicer软件对血肿和水肿体积进行量化计算;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94例患者,其中A组126例、B组98例、C组70例。3组PF-02341066价格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出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其中A组血肿清除率、出院GCS评分最高,B组手术时间最短。术后主要并发症方面,3组术后再出血比例、第7天水肿带直径、置管准确率、引流管拔除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术后残余血肿体Z-IETD-FMK molecular weight积、术后水肿峰值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二者呈正相关(r=0.41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GCSOn-the-fly immunoassay评分、术前血肿体积、术前CT血肿形态不规则、发病至手术时间、术后血压控制不良、手术方式、出血部位、术后脑水肿及脑出血评分均是SSICH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神经内镜可以有效清除血肿,降低再出血及脑水肿,筛选影响SSICH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优化治疗,改善患者的整体预后。

麻芍平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探讨

目的:该研究旨在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麻芍平喘方对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Pubchem、Swiss targe寻找更多t prediction等数据库平台,检索、收集和筛选麻芍平喘方的有效活性成分和有效靶点基因。利用Genecards、Disgenet、OMIM数据库查询相关基因和麻芍平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交集靶点。接着,将活性成分和靶点构建成可视化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3.9.1软件进行相关分析。此外,使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Biofilter salt acclimatization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FG-4592供应商(KEGG)通路的富集分析。最后通过分子对接实验验证分析得到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成功筛选出了62种麻芍平喘方的活性成分和232个药物靶点,同时涉及了20210个疾病靶点和229个交集靶点。在对关键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互作(PPI)网络构建时,发现涉及了18个主要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共得到959个条目,其中包括754个生物过程条目、75个分子功能条目、以及130个细胞条目。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则揭示了178条信号通路。结论:麻芍平喘方的多种成分可以通过多条途径作用于多个靶点来治疗支气管哮喘。对分析得到的六种潜在功能化合物与支气管哮喘炎症通路关键靶点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进行分子对接实验发现它们均有着极强的结合能力。

孟鲁司特钠联合通窍鼻炎颗粒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分析孟鲁司特钠联合通窍鼻炎颗粒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6月北京京都儿童医院收治的87例过敏性鼻炎患儿,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43,采用孟鲁司特钠治疗),研究组(n=44,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通窍鼻炎颗粒治疗)。比较两组临床NSC 119875 NMR疗效、不良反应Comparative biology发生率、炎症因子水平、症状评分。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3%(43/44),高于对照组的83.72%(3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9,P<0.05)。治疗后,研究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水平、喷嚏评分、鼻痒评分、鼻塞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过敏性鼻炎采用孟鲁司特钠与通窍鼻炎颗粒联合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炎症因子水Erdafitinib分子量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血清HSP90、ADAM33、IL-lβ水平联合检测对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热休克蛋白90(HSP90)、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33(ADAM33)、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联合检测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儿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周口市中心医院177例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病情程度分为重度组(n=44)、中度组(n=selleckchem Q-VD-Oph61)、轻度组(n=72),另选取同期177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对比4组入院时血清HSP90、ADAM33、IL-lβ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儿治疗效果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并分析各指标水平联合检测对患儿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结果:4组入院时血清HSP90、ADAM33、IL-lβ水平比较,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P<0.05);入院时血清HSP90、ADAM33、IL-lβ水平均与患儿病情程度呈正相关(P<0.05);未有效控制患儿入院时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HSP90、ADAM33、IL-lβ均高于有效控制、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低于有效控制患儿(P<0.05);PaCO2、HSP90、ADAM33、IL-quinoline-degrading bioreactorlβ水平为哮喘患儿未有效控制的危险因素,PaO2为哮喘患儿未有效控制的保护因素(P<0.05);入院时血清HSP90、ADAM3c-Met抑制剂3、IL-lβ水平联合预测患儿未有效控制的效能为0.927,均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哮喘患儿血清HSP90、ADAM33、IL-lβ水平与病情程度有关,其联合检测可有效预测患儿治疗效果,为早期临床合理治疗提供参考。

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selleck合成1月至2024年8月该院收治的98例急性脑梗Genetic database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予以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水平、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selleck BLZ945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m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阻力指数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6、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降低NIHSS、mRS评分和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血栓通注射液治疗。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电图QTc间期、 QRS时限值与疾病严重程度及临床转归的关系研究

目的 分析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心电图QTc间期、 QRS时限值与疾病严重程度及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2024年10月31日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CHD患者98例,依据Gensini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n=30, Gensini评分0~24分)、中度组(n=40, Gensini评分25~49分)、重度组(n=28, Gensini评分≥50分);依据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分MACE组(n=29)和非MACE组(n=69)。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QTc间期、 QRS时限值与老年CHD疾病严重程度及临床转归的关系,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treacle ribosome biogenesis factor 1C)检验QTc间期、 QRS时限值评估老年CHD疾病严重程度、病情转归的价值。结果 中、重度组QTc间期、 QRS时限值较轻度组更长(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QTc间期、 QRS时限值上升为老年CHD病情加重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selleck抑制剂 ROC曲线显示,QTc间期、 QRS时限值联合评估老年CHD疾病严重程度的AUC为0.888(P<0.05); QTcAntineoplastic and I抑制剂间期、 QRS时限值MACE组较非MACE组更长(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QTc间期、 QRS时限值上升为老年CHD临床不良转归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 ROC曲线显示,QTc间期、 QRS时限值联合评估老年CHD临床转归的AUC为0.880(P<0.05)。结论 心电图QTc间期、 QRS时限值变化与老年CHD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临床转归密切相关,可依据这些指标评估老年CHD病情进展及转归情况,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乳腺癌术后肩关节活动度分析

目的 观察乳腺癌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放疗前手术侧肩关节活动度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女性单侧乳腺癌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化疗患者185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量角器评估手术侧肩关节活动度,采用水体积置换方法评估手术侧淋巴水肿程度,采用疼痛强度简易描述量表(VRS)评定手术侧上肢疼痛。结果 手Bucladesine小鼠术侧肩关节前屈和外展角度分别为(158.90±17.17)°和(147.70±24.59)°。不同年龄、有无淋巴水肿患者间,手术侧肩关节前屈、外展角度存在显著性差异(t> 2.925, P <0.05)。线性多因素回归Hepatocyte-specific genes结果显示,年龄≥55岁(β=-7.766, 95%CI-13.161~-2.360, P=0.005)、有淋巴水肿(β=-10.991, 95%CI-19.063~-2.925, P=0.008)患者手术侧肩关节前屈角度较小;术后时间增加(β=0.463, 95%CI 0.012~0.924, P=0.049)、BMI24~27.9 kg/m2 (β=6.211, 95%CI 0.660~11.761, P=0.030)(与BMI <24 kg/m2比较)患者手术侧肩关节前屈角度较大。年龄≥55岁(β=-10.047, 95%CI-17.358~-2.747, P=0.008)、有淋巴水肿(β=-14.171, 95%CI-25.191~-3.150, selleckP=0.013)患者手术侧肩关节外展角度较小。结论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早期患者手术侧肩关节前屈、外展活动度减小,与年龄和淋巴水肿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