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脉根胞质类受体激酶AMK8和AMK24在共生中的功能分析

豆科模式植物百脉根能和丛枝菌根真菌及根瘤菌形成共生。在低磷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在植物根皮层细胞形成丛枝结构来与植物进行营养交换。丛枝菌为植物提供磷等营养元素,作为回报丛枝菌能够获得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另一方面,百脉根能与根瘤菌共生,形成根瘤这一特殊器官,根瘤中含有大量的类菌体,类菌体内的固氮酶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成植物可利用的氨,植物同样能为根瘤菌提供碳源。因此,研究豆科植物与丛枝菌、根瘤菌共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对于增加作物产量,降低化肥施用具有重要意义。在菌根共生中,丛枝结构的动态发育过程受到宿主植物细胞的严格调控。菌根诱导表达几十种激酶(AM-induced kinases,AMKs),但目前这些激酶的功能未知。菌根共生必需基因KIN3编码SPARK类型的类受体激酶,本研究解析KIN3的互作蛋白胞质类受体激酶AMK8及其同源蛋白AMK24在菌根共生中调控丛枝发育的功能。通过分析AMK8和AMK24的菌根共生表型、表达模式及验证蛋白互作,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菌根共生表型分析:利用LORE1a转座子插入单突变体amk8-1、amk8-2、amk24-1、amk24-2以及双突变体kin3-1/amk8-3,分析其菌根共生表型。amk8和amk24单突变体相较野生型Gifu B-129丛枝菌定植率显著降低,表明AMK8和AMK24为菌根共生所必需。与野生型相比,kin3-1/amk8-3的菌根定植率和共生基因表达都显著降低,与亲本单突变体kin3-1菌根共生表型一致,表明KIN3与AMK8可能在同一条通路上调控菌根共生,KIN3相较AMK8可能具有遗传上位效应。在单突变体kMLN4924说明书in3-1中分别过表达AMK8或AMK24,其菌根定植率和共生相关基因表达与单突变体kin3-1一致,表明过表达AMK8或AMK24不能恢复单更多突变体kin3-1的菌根共生表型。(2)表达模式分析:通过构建AMK8或AMK24启动子驱动GUS报告基因,瞬时转化百脉根,在转基因根中观察到AMK8或AMK24在tibio-talar offset含丛枝的细胞和不同发育阶段的根瘤中均有表达。通过在烟草中过表达,观察到AMK8和AMK24定位在细胞膜上。通过分析AMK24在菌根中的亚细胞定位,观察到AMK24-YFP定位在围丛枝膜上。(3)验证KIN3与AMK8、AMK24互作:酵母双杂实验和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显示KIN3与AMK8、AMK24间存在蛋白互作。同时,AMK8和AMK24能形成异源二聚体。综上所述,百脉根胞质类受体激酶AMK8和AMK24为菌根共生所必需,可能与KIN3在同一条通路上通过形成受体复合物,将胞外信号传递到胞内,调控丛枝发育。

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及Kruppel样因子4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O-1)和Kruppel样因子4(Kruppel-like factor behavioral immune system4,KLF-4)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并符合筛选条件的冠心病患者119例,根据影像学结果将患者分为易损斑块组60例和稳定斑块组59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O-1和KLF-4水平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吸烟史比例、糖尿病史、LDL-C及FB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点击此处0.05)。易损斑块组患者血清HO-1水平和KLF-4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O-1、KLF-4水平与巨噬细胞浸润、脂质核心角度及纤维帽厚薄程度均密切相关(P <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LDL-C、血清HO-1和KLF-4水平升高是影响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O-1、KLF-4水平预测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8(0.717~0.978)、0.763(0.601~0.924)。结论:血清HO-1SAG和KLF-4水平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密切相关,对冠心病患者存在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枸橼酸坦度螺酮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伴焦虑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究枸橼酸坦度螺酮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伴焦虑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某院2021年2月~点击此处2023年1月纳入的78例抑郁症伴焦虑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39),其中对照组采用米氮平治疗Real-Time PCR Thermal Cyclers,观察组采用枸橼酸坦度螺酮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抑郁症状评分、焦虑症状评分、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及简易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中各个项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抑郁症状评分、焦虑症状评分、睡眠状态评分均呈下降趋势,观察组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8周的抑郁症状评分、焦虑症状评分、睡眠状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抑郁症伴焦虑患者采用枸橼酸坦度螺酮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睡眠状态及焦虑症状,提升Ferrostatin-1患者的生活质量。

运动和烟酰胺单核苷酸对急进高原环境下大鼠习服能力的作用研究

背景: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在上升到海拔2500米以上的环境后,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氧气分压随之降低,机体因不能适应低氧环境而产生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一系列急性高原病。高原习服是指人在进入高原后,机体各种组织器官会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以降低低氧环境对机体器官带来的危害。有效提高机体高原习服能力,对预防和治疗急性高原病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和炎症作用被认为是导致高原肺、脑水肿的两个主要途径。通过适应性运动的方式可以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进而促进高原习服。NMN具有抗氧化、减少氧化应激、改善疲劳状态、提高机体骨骼肌的氧利用能力等作用,在提升高原习服能力方面受到广泛关注。目的:本实验通过6周的运动干预、NMN干预、运动联合NMN干预,探讨有氧运动、NMN干预或两者联合干预对急进高原状态大鼠肺水肿和脑水肿的预防作用。方法:将50只雄性6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低氧对照组、低氧运动组、低氧NMN组、低氧运动+NMN组。空白对照组大鼠在常压环境下饲养6周。低氧对照组大鼠在常压环境下饲养6周后进行连续48h的低氧暴露。低氧运动组大鼠连续6周进行跑台运动干预后进行连续48h的低氧暴露。低氧NMN组大鼠连续6周进行NMN营养干预后进行连续48h的低氧暴露。低氧运动+NMN组连续6周既跑台运动又NMN营养干预后进行连续48h的低氧暴露。低氧处理结束后,麻醉处死各组大鼠,即刻取出各组大鼠的肺、脑组织。采用HE染色法制备肺、脑组织病理切片,干湿比重法检测肺、脑组织含水量,TBA法测定MDA水平、WST-1法测定SOD水平、钼酸铵法测定CAT水平,Elisa方法检测IL-1β、IL-6、TNF-α水平。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eri-prosthetic infection结果:1.运动和NMN对大鼠肺、脑部干湿比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氧对照组大鼠肺、脑部干湿比显著升高(P<0.001)。与低氧对照组相比,运动、补充NMN,运动联合补充NMN均能起到降低肺、脑部干湿比的作用(PElexacaftor<0.05、P<0.01)。运动联合NMN的干预方法对降低大鼠肺、脑组织干湿比的效果更优。2.运动和NMN对大鼠肺、脑部形态学变化的影响肺部组织HE观察发现,空白对照组肺组织结构正常,肺泡壁结构完整且壁薄,无明显病理改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氧对照组大鼠肺泡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增厚。与低氧对照组相比,低氧运动组、低氧NMN组、低氧运动+NMN组可观察到肺组织水肿程度减轻,毛细血管充血减轻,肺泡壁变薄。脑部组织HE观察发现,空白对照selleckchem MLN8237组脑组织结构正常,脑组织细胞排列整齐,无明显病理改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氧对照组大鼠脑组织细胞界限混乱,排列稀疏。与低氧对照组相比,低氧运动组、低氧NMN组、低氧运动+NMN组脑组织细胞界限较为清晰,排列较为整齐。3.运动和NMN对大鼠肺、脑部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氧对照组大鼠肺、脑组织MDA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与低氧对照组相比,运动、补充NMN、运动联合补充NMN可以显著降低大鼠肺、脑组织中MDA水平(P<0.05、P<0.01)。运动联合补充NMN组的MDA水平显著低于单一运动组和单一NMN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氧对照组大鼠肺、脑组织SOD水平显著降低(P<0.001)。与低氧对照组相比,运动、补充NMN、运动联合补充NMN大鼠肺、脑组织中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P<0.01)。运动联合补充NMN组的SOD活性显著高于单一运动组和单一NMN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氧对照组大鼠肺、脑组织CAT活性显著降低(P<0.001)。与低氧对照组相比,运动、补充NMN、运动联合补充NMN大鼠肺、脑组织中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P<0.01)。运动联合补充NMN大鼠肺、脑组织中的CAT活性显著高于单一运动组和单一NMN组(P<0.05)。4.运动和NMN对大鼠肺、脑部炎性指标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氧对照组大鼠肺、脑组织IL-1β的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与低氧对照组相比,运动组、运动联合补充NMN组大鼠肺、脑组织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运动联合补充NMN对于降低大鼠肺、脑组织IL-1β水平的效果好于单一运动干预(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氧对照组大鼠肺、脑组织IL-6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与低氧对照组相比,运动组、运动联合补充NMN组大鼠肺、脑组织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运动联合NMN对于降低大鼠肺、脑组织IL-6的效果好于单一运动干预(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氧对照组肺、脑组织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与低氧对照组相比,运动组、运动联合补充NMN组大鼠肺、脑组织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运动联合NMN对于降低大鼠肺、脑组织TNF-α的效果优于单一运动干预(P<0.05)。结论:(1)高原低氧条件可以增加大鼠肺、脑组织干湿比,诱发肺、脑组织发生高原肺、脑水肿的病理改变。提示,成功建立大鼠低氧损伤模型。(2)研究表明,六周运动、补充NMN、运动联合补充NMN具有改善大鼠肺、脑水肿的作用,进而提升促高原习服的能力。且运动联合补充NMN优于单一运动及单一补充NMN。(3)运动、补充NMN、运动联合补充NMN提升大鼠促高原习服能力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低氧诱发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实现。

双重介导脑靶向脂质体增强荷载阿霉素的体外血-脑脊液屏障渗透率

目的 探讨双重介导脑靶向脂质体(RVGPR9-SSL)作为递送载体对阿霉素(doxorubicin, DOX)血-脑脊液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渗透率的影响selleck HPLC,为脑部药物递送提供新的策略。方法 利用前期构建的双重介导脑靶向脂质体(RVGPR9-SSL)作为载体包载DOX(DOX@RVGPR9-SSL)。培养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MVEC),在体外构建BBB模型,通过4h渗漏实验、跨膜电阻值(transmembrane resistance value, TEER)测量、扫描透射电镜(scanning transmissiopolymorphism geneticn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观察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等,鉴定体外BBB模型构建是否成功。在BBB模Compound C型构建成功后,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a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考察RVGPR9-SSL体跨越BBB后的完整性。通过对比分析脂质体给药前后,BBB的形态以及TEER值,考察RVGPR9-SSL跨越BBB后对BBB完整性的影响。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考察DOX@RVGPR9-SSL的BBB渗透率。结果 RVGPR9-SSL的包封率为97.25%。构建的BBB模型的TEER值均>200Ω·cm~2,并通过SEM观察到BMVEC细胞排列紧密,存在着明显的紧密连接,说明体外BBB模型成功建立,可用于考察BBB渗透率。DOX@RVGPR9-SSL4h累积BBB渗透率>10%,显著高于游离DOX的4h累积BBB渗透率。给药后BBB与DOX@RVGPR9-SSL均能保持较好的完整性。结论 RVGPR9-SSL可以显著提高所包载的DOX的BBB渗透率,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是非常有前景的脑部药物递送载体。

东北红豆杉根部及根际土壤抗病促生真菌的分离筛选、功能评价及其机制解析

东北红豆杉是珍贵的濒危药用植物,具有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随着致病菌的不断增多,开发新的微生物源的农药已经势在必行。并且随着研究不断的深入,发现植物内生真菌可以抑制病原菌和降低植物病害的严重程度。因此本研究第一篇以东北红豆杉根部为材料,以从根部分离出的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拮抗活性实验筛选出根部抗菌菌株;并且对根部抗菌菌株分泌的抗真菌代谢产物进行提取、纯化和鉴定,并对抗菌代谢产物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东北红豆杉根部为样本,经过消毒后在PDA培养基上进行分离纯化,共分离出409株根部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菌株种属,主要为:拟盾壳霉属(Paraconiothyrium sp.)、曲霉属(Aspergillus s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镰孢属(Fusarium sp.)、肉座菌属(Hypocrea sp.)、微壳色单隔孢属(Microdiplodia sp.)、拟茎点霉属(Phomopsis sp.)、土赤壳属(Ilyonectria sp.)、篮状菌属(Talaromyces sp.)和间座壳属(Diaporthe sp)。并发现土赤壳属、拟盾壳霉属和曲霉属是东北红豆杉根部真菌的优势种群。2、对分离获得的根部真菌进行拮抗活性检测,发现有3株真菌具有明显拮抗活性,其中根部菌株R3拮抗活性最强。并且对抗菌菌株的抗真菌的活性成分进行提取纯化和核磁鉴定,确定抗菌菌株的抗真菌活性成分为环匹阿尼酸(cyclopyazonic acid,CPA)。以CPA含量和生物量为指标,对抗病菌株菌株的培养条件进行单因素优化,最佳培养基含有马铃薯粉、3%的乳糖和1%的硫酸铵;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6 d,培养温度28℃,p H 6.0。同时,我们也对抗病菌株的培养条件进行响应面优化,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6 d,培养温度28℃,p H 6.4。3、对活性成分的抑菌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CPA具有抑制病原菌作用,对葡萄球菌、灰葡萄球菌、尖孢镰刀菌、交流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均在50%以上,立枯丝核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并且通过显微观察,发现CPA抑制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并影响其分生孢子的产生。我们也测定电解率和丙二醛含量,发现CPA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增加立枯丝核菌菌丝体电解质泄漏和提高立枯丝核菌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因此,CPA不仅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的产生,而且也通过破坏病原菌的细胞膜来共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本研究第一篇对东北红豆杉根部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拮抗活性筛选,获得优良根部抗病真菌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根部抗病真菌奠定基础,并对根部抗病真菌的抗菌活性成分进行提取、纯化和鉴定,同时研究了抑菌活性成分的作用机理,为后续微生物E-616452体内实验剂量源农药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发现东北红豆杉生长缓慢且紫杉醇含量极低,不能满足庞大的医疗市场。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有些真菌能促进和改善植物的生长发育,并能够促进植物中某些代谢产物的积累。本研究第二篇以东北红豆杉根际土壤分离获得的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根际促生真菌;并且将根际促生真菌应用在东北红豆杉幼苗上,测定了东北红豆杉生长指标;并系统研究对生理指标(抗氧化酶活性)和紫杉烷类代谢产物(紫杉醇、巴卡亭III、三尖杉宁碱、10-去乙酰基紫杉醇)含量影响,以及通过转录组测序来探究其对紫杉醇的生物合成途径影响。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4、以东北红豆杉根际土壤为样本,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在PDA培养基上进行分离纯化,共分离出649株根际土壤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菌株种属,主要为:肉座菌属(Hypocrea sp.),土赤壳属(Ilyonectria sp.),曲霉属(Aspergillus sp.),镰孢属(Fusarium s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拟茎点霉属(Phomopsis sp.),共头霉属(Syncephalastrum sp.),毛霉属(Actinomucor sp.),丛赤壳属(Nectria sp.),篮状菌属(Talaromyces sp.),间座壳属(Diaporthe sp.),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拟鬼伞属(Coprinopsis sp.)。并发现肉座菌属、曲霉属、拟茎点霉属和共头霉属是东北红豆杉根际土壤真菌的优势种群。5、对分离获得的根际土壤真菌进行体外促生筛选,发现有10株根际土壤真菌具有固氮潜力;有8株根际土壤真菌具有溶磷潜力;有6株根际土壤真菌可以分泌吲哚-3-乙酸;有12株根际土壤真菌分泌蛋白酶。研究发现有6株根际土壤真菌同时具有多种体外促生活性,其中根际土壤真菌GS16分泌吲哚-3-乙酸能力最强,同时具有固氮和溶磷的潜力。以三年生的东北红豆杉幼苗为实验材料,对根际土壤促生真菌进行体内促生活性的研究。研究发现,1×10~5cfu/m L GS16处理的东北红豆杉幼苗比对照组在株高和根长都有显著提高。与对照相比,1×10~5cfu/m L GS16处理的东北红豆杉幼苗侧根数量显著增加。这些结果都说明根际土壤真菌GS16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因此,根际土壤真菌GS16不仅具有体外促生活性,同时具有体内促生活性。6、为探究根际土壤促生真菌处理对东北红豆杉生理层面的影响,因而对其处理东北红豆杉幼苗中抗氧化酶(包括POD、SOD和CAT)活性进行检测。研究发现,1×10~5cfu/m L GS16和吲哚-3-乙酸(IAA)处理的东北红豆杉幼苗中抗氧化酶活性随着处理时间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1×10~5cfu/m L GS16处理抗氧化酶活性不仅高于其它GS16菌悬液处理抗氧化酶活性,也几乎都高于IAA处理抗氧化酶活性。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在1×10~5cfu/m L GS16处理东北红豆杉中抗氧化酶活性最高值主要集中出现在35 d。总体上,根际土壤促生真菌增加东北红豆杉幼苗中抗氧化酶的活性,为东北红豆杉的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重要指导意义。7、为探究根际土壤促生真菌对东北红豆杉中目标活性成分积累量的影响,因而对其处理东北红豆杉幼苗中紫杉烷成分含量进行检测。研究发现,1×10~5cfu/m L GS16和IAA处理的biogenic amine东北红豆杉幼苗中紫杉烷类成分积累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并且1×10~5cfu/m L GS16处理紫杉烷类成分积累量不仅高于其IAA处理紫杉烷类成分积累量,也高于其它GS16菌悬液处理紫杉烷类成分积累量。同时,研究发现在1×10~5cfu/m L GS16处理东北红豆杉中紫杉烷类成分积累量最高值主要集中在35 d时。8、为探究根际土壤促生真菌促进东北红豆杉中紫杉烷类积累对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基因的影响,因而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发现1×10~5cfu/m L GS16和IAA处理东北红豆杉中大部分注释差异表达基因分布在代谢过程和细胞过程。同时,研究结果表明IAA处理东北红豆杉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富集途径与1×10~5cfu/m L GS16处理东北红豆杉差异表达基因途径GO分类富集途径很相似,分析主要原因根际土壤促生真菌GS16能够自身分泌IAA与外源施加IAA很可能通过相似途径来调控东北红豆杉中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通过对根际土壤促生真菌处理的东北红豆杉的紫杉醇的合成途径的分析,研究发现合成途径中有多个关键酶基因显著变化。其中包括参与将紫杉醇的前体化合物3′-N-debenzoyl-2′-deoxytaxol转化为3′-N-benzoyl-2′-deoxytaxol的关键步骤3′-N-去苯甲酰基-2′-去氧紫杉醇N-苯甲酰转移酶显著上调,以及催化紫杉醇前体化合物10-脱乙酰基-10-羟基巴卡桑二烯酮(10-DAB III)转化为紫杉醇的前体化合物7-乙酰氧基-10-羟基巴卡桑二烯酮(10-DAB IIABT-263临床试验)的细胞色素P450酶CYP720B23显著上调和参与紫杉醇合成途径中主要参与关键中间体的转化与合成的细胞色素P450酶CYP750C28显著上调。本研究第二篇对东北红豆杉根际土壤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促生活性筛选,获得优良根际土壤促生真菌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根际土壤促生真菌奠定基础,并对根际土壤促生真菌进行体内促生实验,同时研究其对东北红豆杉的目标代谢产物含量、生理指标、次生代谢通路的关键基因/酶的影响,为后续东北红豆杉的定向增量培育、紫杉醇的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机制的解析和东北红豆杉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重要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

甘麦大枣汤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在治疗抑郁症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抑郁症使用甘麦大枣汤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Vorinostat采购院于2022年4月~2023年2月收治的86例被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甘麦大枣汤。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患者心理状态、神经递质水平、睡眠质量、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自主神经功能。正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治疗后组间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07%,且观察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显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均高于对照组,睡眠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肤交感反应(SWnt-C59使用方法SR)起始波潜伏期较对照组显著更短,波幅较对照组显著更大(P<0.05)。结论 患有抑郁症的患者使用甘麦大枣汤、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治疗后,临床效果提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临床生理指标,改善其睡眠质量、认知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先兆流产患者血清HMGB1、NLRP3水平及与阴道微生态指标相关性

目的:探究先兆流产患者阴道微生态与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祥受体蛋白3(NLRP3)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先兆流产患者96例为流产组,产前检查健康孕妇90例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MGBPD-0332991体内1、NLRP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Pearson法分析血清HMGB1、NLRP3水平与阴道微生态指标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流产组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普氏菌属、加德纳菌相对丰度升高,梭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TNF-α、IL-2水平升高,IL-4Nucleic Acid Electrophoresis Gels水平降低,流产组HMGB1(MCC950临床试验23.51±2.56μmol/L)、NLRP3(132.35±20.12 pg/ml)均高于对照组(18.24±2.16μmol/L、105.86±19.23 pg/ml)(均P<0.05)。相关性分析,流产组血清HMGB1与NLRP3水平呈正相关(r=0.581),HMGB1、NLRP3水平与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普氏菌属、加德纳菌属相对丰度呈正相关,与梭杆菌门相对丰度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先兆流产患者血清HMGB1和NLRP3水平异常升高,且与阴道微生态指标相关。

基于scATAC-seq对胆囊癌微环境及其异质性分析

研究背景及目的: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GBC)是一种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Tumor heterogeneity)的肿瘤,且治疗效果及预后极差。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癌症患者的治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给癌症患者的治疗及科研工作者带来了希望。目前有不少临床试验针对胆囊癌的免疫治疗,使患者可以获得临床缓解,但是能获益的患者仅占少部分。胆囊癌肿瘤微环境中细胞类型、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等都影响着免疫治疗的效果。因此解析胆囊癌肿瘤微环境,在深刻地了解肿瘤的同时,有望探索出胆囊癌潜在的治疗方向和治疗靶点。肿瘤微环境中每个细胞亚群都具有不同功能,CD8~+T细胞可以在识别新抗原后直接识别并杀死癌细胞,CD4~+T细胞也可以协调各种免疫反应,增强或抑制对癌细胞的免疫。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通过呈递肿瘤抗原、分泌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来启动和调节针对肿瘤的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巨噬细胞可以通过刺激血管生成、促进炎症和抑制抗肿瘤免疫来促进癌症的发生、进展甚至转移。内皮细胞可以促进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从而促进肿瘤远处转移。此外,这些免疫细胞间还存在着频繁的、诸如配体-受体等互作关系,达到免疫抑制或者增强免疫作用。目前相关研究进展揭示,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普遍具有耗竭性现象,而效应CD8~+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也可转变为耗竭性CD8~+T细胞;CD4~+T细胞中的大多数亚型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巨噬细胞的主要作用是免疫抑制和促进肿瘤生长。近年来多项研究通过解析肿瘤微环境中不同免疫细胞的作用,已陆续发现新的、潜在的肿瘤治疗靶点。近年来,单细胞测序技术为我们在解析肿瘤微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可获得单个细胞及其组合的CHIR-99021临床试验表观基因组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特征等多层信息,从而充分了解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细胞类型、免疫细胞的各种亚型、不同细胞的差异基因、细胞之间相关作用及转化等。进而不断找出新的基因靶点,以及基于基因层面的生物标记物。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发展,单细胞转录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和单细胞染色质转座酶可及性测序(single-cell Assay for Transposase-Accessible Chromatin with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sc ATAC-seq)受到广大关注。scRNA-seq可以提供单细胞转录组学的信息,了解单个细胞的基因表达状态、即细胞的转录状态。而sc ATAC-seq可以揭示细胞转录相关调控的基因景观。将scRNA-seq与sc ATAC-seq联合分析能够将基因表达与调控元件的可及性联系起来,能够更准确地重建细胞生理学基础的分子过程。本课题组前期通过scRNA-seq对胆囊癌进行研究,解析了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异质性和相互作用,发现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普遍具有免疫抑制,但基于sc ATAC-seq、关于胆囊癌细胞转录相关调控基因景观的研究尚存在空白,因此采用sc ATAC-seq和scRNA-seq联合分析方案,将为全面揭示胆囊癌微环境和异质性、以及发Puromycin价格现新型精准治疗靶点,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从入组的胆囊腺癌患者获取胆囊原发肿瘤及肿瘤旁组织进行分析。测序方法选择10X Genomics公司提供的Tn5转座酶测序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然后使用Harmony、Signac、Seurat、Monocle、Cicero、Cellchat等算法对胆囊癌微环境进行分群、功能富集,探索细胞间转化关系及不同细胞亚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1、通过scRNA-seq获得了40129个细胞,通过sc ATAC-seq获得了13844个细胞,从中鉴定出8个细胞群,包括上皮细胞、T&NK细胞、B细胞、髓系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周细胞和肥大细胞。2、T&NK细胞鉴定出12个亚群,其中CXCL13~+CD4~+T细胞、FOXP3~+CD4~+T细胞和GZMB~+CD8~+T细胞在胆囊癌组织中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其高表达的免疫抑制基因(HAVCR2、LAG3、PDCD1、TIGIT)可能是胆囊癌潜在的治疗靶点;此外,细胞毒性GZMK~+CD8~+T细胞在胆囊癌中可转变为GZMB~+CD8~+T细胞,体现出胆囊癌中T细胞普遍存在免疫抑制表现。髓系细胞鉴定出11个亚群,巨噬细胞在胆囊癌中主要进行M2极化且M2型巨噬细胞占大多数,提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胆囊癌中的免疫抑制和促癌作用;LAMP3~+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具有多种功能。内皮细胞鉴定出2个亚群,主要参与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在促进胆囊癌远处转移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上皮细胞鉴定出4个亚群,发现Epi_C4作为肿瘤中特异性的细胞,高表达MHC I类和MHC II类分子,且在多方面的功能上具有重要作用。3、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与众多细胞之间存在广泛的细胞通信,其中与肿瘤上皮细胞间的交流尤为活跃;此外,成纤维细胞与肿瘤上皮细胞、巨噬细胞与T细胞、及肿瘤上皮细胞与T细胞之间,通过配体-受体结合形成了密切的互作关系。结论:本研究鉴定出胆囊癌中存在8个特征细胞群及其亚群,阐明了微环境各类型细胞间存在的相互作Airborne microbiome用关系,相关研究结果为靶向或免疫治疗胆囊癌提供了潜在的干预靶点。

玉米籽粒发育相关基因Dek570-1的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

玉米(Zea Mays)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经济兼用作物,在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玉米籽粒发育情况是决定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重点领域。利用种子发育突变体,一些籽粒发育相关基因被相继克隆,对玉米籽粒发育的遗传调控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玉米种子发育是一个多基因协同调控的复杂过程,目前其遗传调控网络还相当不完善。筛选新的籽粒发育突变体,开展重要功能基因的挖掘和作用机制研究,将促进籽粒发育遗传调控网络的解析,为玉米产量和品质性状分子设计改良提供候选基因和理论依据。前期,实验室利用EMS诱变筛选获得了一个种子发育突变体dek570-1,该突变体的种子明显变小,利用dek570-1与自交系W64A构建了 F2定位群体。本论文图位克隆了目的基因Dek570-1,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功能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突变体dek5 70-1的形态学鉴定突变体dek570-1籽粒较野生型籽粒显著减小,中部纵切观察发现突变体的胚乳和胚的面积比野生型的均明显变小,但胚的形态结构似乎正常。萌发实验显示,绝大多数突变体籽粒能够萌发,突变体植株矮小、叶片发黄,但仍可生长和繁殖后代。上述结果表明,Dek570-1突变使玉米籽粒及植株的生长发育能力明显弱化。2、突变体dek570-1的遗传学分析W64A × dek5 70-1F2分离果穗上,正常籽粒与突变籽粒的分离比大约为3:1,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突变体dek5 70-1的小种子表型是由单个核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3、Dek570-1的图位克隆与验证以W64A×dek570-1 F2分离果穗上突变籽粒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筛选Indel标记将突变基因定位至Chr1上641.21 kb的物理区间内,该区间内含有16个预测基因。测序比对发现,与野生型相比只有Zm00001d02842SB431542半抑制浓度2基因在突变体dek570-1中起始密码子ATG下游的第966个碱基发生了 G-A的替换,导致蛋白翻译提前终止,并通过等位测试验证了目的基因的正确性。目前正在通过CRISPR/Cas9技术敲除Dek570-1,以进一步明确Dek570-1的功能。4、Dek570-1的表达模式和亚细胞定位qRT-PCR分析表明,Dek570-1在检测的玉米各组织中均表达,其中在雌穗中表达强度最高,在籽粒早期发育阶段也具有较高水平的表达,随着籽粒发育进程其表达水平逐渐下降,表明Dek570-1可能在雌穗及籽粒早期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Zheng58中的Dek570-1蛋白既定位于线粒体,也定位于叶绿体。5、不同遗传背景下,Dek570-1突变对玉米籽粒发育的影响授粉16天籽粒的石蜡切片显示,突变体dek570-1(Zheng58遗传背景)和等位突变体emp17(W22遗传背景)的胚乳和胚的面积比来源亲本(野生型)的明显更小,胚乳储藏物质累积减少,胚的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值得注意的是,dek5 70-1STM2457的胚虽然比野生型的明显更小,但形态结构似乎完整,而emp17籽粒未发育出完整形态结构的胚,这与授粉24天的dek570-1的胚能够萌发,而emp17胚致死的结果一致。上述结果预示着Dek5 70-Superior tibiofibular joint1在玉米籽粒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既具有保守性,也存在一定的遗传背景差异。6、Dek570-1编码一个PPR蛋白,参与线粒体和叶绿体C-to-U的编辑Dek570-1编码一个DYW型的PPR蛋白,Zheng58和W22遗传背景下,Dek570-1在线粒体ccmFC-799和nad2-677位点的C-to-U编辑是保守的,但也存在一些其它的差异编辑位点。另外,在Zheng58遗传背景下Dek570-1也参与叶绿体rpl20-308位点的C-to-U编辑,而在W22背景下Dek570-1被报道仅定位于线粒体。上述结果表明Dek570-1可能通过参与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编辑调节细胞器功能,进而影响玉米籽粒发育,但在不同玉米遗传背景下也存在一定的功能差异。7、Dek570-1突变导致植株光合能力减弱由于Zheng58遗传背景下Dek570-1也定位于叶绿体,并且参与叶绿体基因的编辑,我们测定了突变体dek570-1的光合作用相关指标。与野生型相比,dek5-0-1的叶绿素含量显著减少,光合效率明显降低,表明Dek570-1突变严重影响了叶绿体的功能,这可能与dek570-1植株和籽粒发育能力减弱,叶片变黄相关。8、Dek570-1突变引起了 ROS含量的显著增加NBT和DAB染色显示,突变体dek570-1叶片和根中的ROS含量较野生型Zheng58明显升高,说明Dek570-1突变影响了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的编辑,扰乱了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正常功能,引起了 ROS水平的大幅度升高,这可能与籽粒及植株生长发育缺陷密切相关。综上所述,突变体dek570-1籽粒和植株的生长发育能力严重弱化,实验图位克隆并验证确认了目的基因Dek570-1;Dek570-1在雌穗及籽粒早期发育表达较高,其编码一个线粒体和叶绿体双定位的PPR蛋白,参与细胞器C-to-U的编辑;Dek570-1功能缺失的植株光合能力减弱,ROS含量的显著增加,可能导致籽粒及植株生长发育缺陷:同时Dek570-1在玉米籽粒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既具有保守性,也存在一定的遗传背景差异。本论文明确了Dek570-1在玉米籽粒发育中重要的作用,初步研究了Dek570-1调控玉米种子发育的相关机制,上述结果将促进我们对玉米种子发育调控的认识,为玉米高产育种和品质改良提供可供选择的基因资源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