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性精神障碍SBE-β-CD小鼠,中医临床治疗抑郁症多采用疏肝解郁的方法。课题组提出抑郁症存在阳气不足、气机不畅的病机,与早年创伤造成神经心理变化关系密切,治疗需温补阳气、行气解郁,并拟定了温阳解郁方。该方由温阳的二仙汤和解郁的逍遥散合方而成,通过选择母婴分离抑郁小鼠模型模拟早年创伤,并与温阳的二仙汤、解郁的逍遥散对比,发现温阳解郁方能够显著提高小鼠的活动性和环境探测能力,减少强迫游泳和悬尾实验中的不动时间,缓解趋暗和场景恐惧行为,增强社会交互和社会认知能力,改变趋向与回避决择反应的偏向,改善抑郁样行为和决择行为模式;降低小鼠血清皮质醇水平,抑制地塞米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Dex/CRH)实验中皮质醇的高涨反应,上调海马区盐皮质激素受体(MR)和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2)表达,下调糖皮质激素受体(G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1(CRHR1)表达,降低GR exon1甲基化程度和甲基化转移酶1(DNMT1)表达,恢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和负反馈机制;上调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Tumor immunology)表达,增加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和突触素(Syn)蛋白的含量,降低细胞凋亡指数和B细胞淋巴瘤-2(Bcl-2)相关X蛋白(Bax)/Bcl-2,抑制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蛋白的表达,增强神经可塑性和抗凋亡能力。结合课题组研究成果及相关文献和临床经验,认为治疗抑郁症应以疏肝解郁药为基础,平肝药为核心,辅以健脾行气药调理购买Panobinostat气机,快速缓解抑郁症状;辅以温阳补肾药去除病源,预防复发;少佐风药通全身上下内外气机,提高解郁疗效。
Author: admin
异种脱细胞膀胱黏膜下层支架的制备
目的 neonatal infection构建一种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的脱细胞膀胱黏膜下层支架,探讨其作为生物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取健康猪膀胱依次置于不同浓度的叠氮钠溶液中selleck Imidazole ketone erastin。采用低渗处理、液氮反复冻融以及NaOH溶解等方法对猪膀胱进行脱细胞处理。通过组织学检测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确定脱细胞效率;细胞毒性试验、细胞黏附实验、以及皮下植入试验评价异种脱细胞膀胱黏膜下层支架的生物安全性。结果 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经脱细胞处理后支架内无细胞残留;与对照组比较,支架内残留的DNA含量显著降低。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支架浸提液对人膀胱平滑肌细胞的细胞活力无显著影响。细胞黏附实验结果显示,人膀胱平滑肌细胞能够在支架上贴附生长。皮下植入试验结果显示,支架植入后,炎症反应轻微MG132,术后4周未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经脱细胞处理获得的膀胱黏膜下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是一种安全的可植入材料。
乳源消化产物中耐受表位肽的鉴定及其在牛乳过敏中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
牛乳作为八大类过敏食物之一,其中已发现超过30多种过敏原蛋白具有潜在的致敏性。众所周知,牛乳发酵的酸奶不仅营养价值高风味良好且备受欢迎,同时在发酵过程中还可以改变过敏原结构从而降低其致敏性,是公认的致敏性低且可安全食用的乳制品。有研究表明,大多数Ig E介导的牛乳过敏患者都能耐受酸奶。此外,酸奶更易消化,且消化中的肽段是过敏反应的物质基础。目前,在牛乳过敏中诱导耐受的机制还没有被系统阐明,因此探索酸奶的消化特性和其诱导耐受的工作机制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为研发低致敏乳制品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本论文以酸奶为研究对象,瞄准主要过敏原蛋白的变化及其消化特性,探索过敏原的降解与特异性抗体结合能力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对其肽段及消化产物中残留肽段的序列、功能和致敏性进行表征,同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肽段中主要过敏原的表位信息包括T细胞表位和Ig E表位分析以筛选耐受T细胞表位;并通过致敏小鼠免疫细胞的体外实验进行耐受T细胞表位的鉴定;基于这些数据得到免疫耐受候选肽,同时结合牛乳过敏小鼠的耐受模型,对免疫耐受候选肽进行体内动物模型的验证,通过探讨体液和细胞免疫学变化等进行表征,并对其肠道微生物、代谢和分子机制进行深入探究。研究的主要方法、结果及结论如下:1.选取六种商业化酸奶(Gu Mi酸奶,JSD酸奶,HR酸奶,HN酸奶,JA酸奶,HS酸奶),对其主要过敏原的降解情况和致敏性的变化进行分析。利用SDS-PAGE电泳,RP-HPLC分析不同酸奶中主要过敏原蛋白的变化;Western Blot、ELISA鉴定主要过敏原蛋白Ig G和Ig E的结合能力;液相质谱鉴定酸奶中主要过敏原肽段,并对这些肽段的表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六种酸奶Ig G和Ig E的结合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Gu Mi酸奶在六种酸奶中Ig G和Ig E的结合能力最低。通过液相质谱检测发现Gu Mi酸奶中的主要过敏原有17个肽段被鉴定,预测发现6个肽段不具有潜在的致敏性。同时,在检测到的肽段中,水解破坏了BLG的6个Ig E表位和酪蛋白的14个Ig E表位。此外,这17个肽段中有13个肽段都位于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内部,推测这JAK抑制剂些肽段被包裹起来,从而被保留。2.牛乳过敏是由消化后的肽段来启动过敏反应的,因此消化后的残留表位才是致敏的关键物质基础。酸奶由于易消化吸收的特点,对其消化肽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本部分将酸奶和牛乳分别通过体外模拟婴幼儿胃肠道进行消化,利用Tricine-SDS-PAGE,RP-HPLC,间接ELISA探索在不同消化条件下,乳蛋白的消化稳定性和Ig E结合能力。并采用液相质谱鉴定酸奶消化产物中主要过敏原残留的肽段以及对Caco2细胞的转运吸收能力;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对肽段进行T细胞表位和Ig E表位等相关信息的分析。结果表明:与牛乳相比,酸奶更容易被消化,Ig E结合能力也显著降低了54.53%,同时成人消化能力明显高于婴幼儿。通过分析婴幼儿和成人消化产物共得到113条主要过敏原肽段,其中38条肽段存在于不同条件所有的消化产物中,说明这些肽段更耐消化。这38条肽段分别有9、3、26条来自于BLG、ALA、酪蛋白。此外,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11条肽段含有T细胞表位,而不含有Ig E表位且不能诱导IL4的产生,这些肽段可能会诱导牛乳过敏的免疫耐受,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3.本章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进行耐受性表位肽的鉴定。基于胃肠消化产物中检测的主要过敏原肽段,首先选取主要过敏原中含13-20个氨基酸的肽段(排除已报道的含Ig E表位和预测的B细胞表位的肽段)为候选肽段。然后,分离过敏小鼠肠道的肠系膜淋巴结(MLN)和脾脏组织,制成单细胞悬液,用候选肽段分别与脾脏细胞和MLN细胞进行共培养,培养上清进行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并鉴定细胞中DC表面标志物的变化和CD4~+T细胞亚群中Treg的分化,以得到耐受型T细胞表位。综合所有结果发现,肽段BLG AA71-83、BLG AA136-148和α_(s1)-酪蛋白AA120-132上调了Treg的水平,表明具有诱导免疫耐受的能力,为随后的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提供了基础。4.为探索肽段在诱导耐受方面的作用,基于小鼠牛乳过敏模型进行了耐受模型的构建。通过乳清和不同的乳清水解物来诱导耐受,并筛选出较佳的耐受模型。结果显示,干预组的过敏症状评分有显著性降低,且体温也恢复至正常小鼠水平。通过检测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和m MCP-1水平的变化,发现所有干预组的Ig E和m MCP-1水平都有显著性降低,同时仅乳清干预组Ig G、Ig G_1、Ig G_(2a)和Ig A抗体也有显著性降低,且保持在正常小鼠水平。对于细胞因子,干预组中小鼠脾细胞分泌的Th2型细胞因子IL4,IL5,IL13显著下降,且炎症相关细胞因子IL6也显著下降。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脾细胞中Th2,Th17细胞显著下调,Treg细胞显著上调。且肠系膜淋巴结(MLN)细胞中耐受型CD103~+DC在干预组有显著增加。相关耐受性指标在乳清和不同乳清水解物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了乳清和不同乳清水解物在牛乳过敏中都可以诱导耐受的发生。5.基于以上筛选的T细胞表位肽和构建的耐受模型方案,选择了BLG的四条肽段AA 2-14(IVTQTMKGLDIQK)、AA 71-83(IIAEKTKIPAVFK)、AA 84-101(IDALNENKVLVLDTDYKK)和AA 136-148(FDKALKALPMHIR)混合以用来诱导免疫耐受。本部分选用高低剂量的混合耐受表位肽对牛乳过敏小鼠Medicine analysis进行耐受诱导,基于小鼠过敏症状的评分、体温的监测和相关的免疫学指标验证其免疫耐受的能力。相比于过敏组,结果发现体温和症状都恢复至正常小鼠水平,Ig E水平在灌胃低浓度和高浓度肽组有显著降低,m MCP-1在灌胃低浓度和腹腔注射低浓度肽组有显著降低,这些说明了不同条件下肽段的干预会显著影响过敏相关的全身性指标,诱导了耐受的发生。通过检测脾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4发现在肽段干预组都有显著降低;同时脾细胞中Th2,Th17细胞也在肽段干预组有显著性降低,Treg细胞的分化也有显著增加。此外,MLN细胞中的Th2细胞水平也有显著性降低。这在细胞层面进一步说明了肽段的干预在牛乳过敏小鼠中诱导了耐受的发展。其中相关指标也会受到肽段浓度和干预方式的影响,具体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6.基于以上用耐受表位肽对牛乳过敏小鼠的耐受能力进行评估外,我们还进行了肠道菌群、CD4~+T细胞转录组学和血清代谢组学三方面的探索。结果表明,肽段主要通过调节特定的肠道菌属(Lachnospiraceae、Muribaculaceae、Enterorhabdus)来诱导牛乳过敏向耐受方向的发展。这些菌属与血清中的关键代谢物也存在显著相关性,如Lachnospiraceae与代谢物L-色氨酸(L-Tryptophan)呈显著负相关;Muribaculaceae与代谢物PI(18:0/20:4(5Z,8Z,11Z,14Z))呈显著负相关;Enterorhabdus与代谢物L-异亮氨酸(L-Isoleucine),苯丙氨酸(L-Phenylalanine)呈显著正相关。肽段干预受血清中关键代谢物PS-341小鼠DG(18:0/20:4(8Z,11Z,14Z,17Z)/0:0)、PW-C003586HMDB0007535、γ-谷氨酸-亮氨酸(Gamma-Glu-leu)、3-甲基吲哚(3-Methylindole)、5-羟基吲哚乙酸甘氨酸(5-Hydroxyindoleacetylglycine)、消旋甲硫氨酸(Racemetirosine)、磺基乙胆碱甘氨酸(Sulfolithocholylglycine)等调控,富集到过敏相关通路有Th1和Th2细胞分化,NF-κB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此外,转录基因组测定结果表明关键的差异基因Niban2,Mpzl2,Igkv6-13,Ighv7-3,Ighv4-1,Igkv8-19,Ighv4-2,Ighv7-4,Igkv4-74,Cpd,Mcam,等可以调控抗原处理和呈递,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调控免疫系统过程,信号转导,细胞增殖分化等通路;同时功能富集结果表明,肽段干预会显著改变免疫相关功能,包括细胞活化调节,B细胞信号通路,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免疫反应调节,免疫应答等。基于以上组学数据分析,揭示了耐受肽段通过关键的肠道菌群、代谢物和基因显著调控过敏相关信号通路和功能,在诱导牛乳过敏耐受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HIIT运动预处理对CUMS模型小鼠IKKβ/NF-κB炎症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抑郁症(Depression)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致残的头号原因,当前全世界大约有4亿人受抑郁症的困扰,被称为”21世纪的癌症”。近年来众多学者从多方面揭示了抑郁症潜在的发病机制,虽然目前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能够用来解释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但随着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认为炎性因素在抑郁症的致病机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并且研究表明:促炎细胞因子被发现与包括神经递质代谢、神经内分泌功能、突触可塑性和行为等多个方面在内的许多描述抑郁症的病理生理领域存在着相互作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pathologic Q wave-κB)是调控炎性损伤的核心环节,作为细胞转录因子介导一系列促炎细胞因子。在各种促炎因子与NF-κB产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可以诱导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β)等炎症因子的释放,并与NF-κB相互作用、相互协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炎症反应网络环路,不断发挥促炎作用。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对外周和中枢免疫系统各种炎症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的积极影响,其中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可selleck化学以使体内NF-κB蛋白表达下调,进而减少其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IL-1β等的释放,达到改善抑郁症的效果,但HIIT运动预处理能否通过调控IKKβ/NF-κB炎症信号通路而预防抑郁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尚鲜见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采用HIIT对正常小鼠进行运动预处理,模拟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并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性轻度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构建小鼠抑郁症模型,探讨HIIT运动预处理对CUMS小鼠的抗抑郁作用及iKKβ/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为日常生活中低成本、易实现、无负担的预防抑郁症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选用30只7周龄SPF级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20)和高强度间歇训练预处理组(HIIT组,n=10)。HIIT组采用跑台坡度0°,起始速度3m/min,5min的适应性运动,然后将速度调整至16m/min并持续3min,再调速到8m/min并持续3min,相互交替各5次,共耗时30min,总距离375m/天,每周5次,休息2天,持续4周。运动预处理后将空白组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组,n=10)和模型对照组(Mod组,n=10),并对Mod组和HIIT组小鼠给予为期4周的CUMS干预,干预结束后进行蔗糖饮水试验对小鼠是否出现快感缺失、兴趣丧失进行检测,进行旷场实验检测小鼠运动状态以及抑郁样行为是否发生改变、进行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小鼠在水中放弃挣扎的时间并采用LabmazeV3.0行为学分析系统进行记录。固定后进行脱水、透明、包埋、切片,进行Nissl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的神经元结构变化。qRT-PCR检测IL-1β、iKKβ、NF-κBp65和TNF-α的mRNA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海马组织匀浆液中IL-1β、iKKβ、NF-κBp65和TNF-α蛋白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使用SPSS26.0软件。结果:1.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与Mod组相比HIIT组小鼠蔗糖偏好率均有所改善,旷场实验中在中心区所处时间明显增长,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显著缩短。2.Nissl染色结果显示:HIIT组小鼠在接受4周CUMS后海马区尼氏小体损伤情况较Mod组均有所改善。3.Colforsin molecular weightqRT-PCR结果显示:与Con相比Mod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的IL-1β(p<0.001)、iKKβ(P<0.05)和NF-κBp65(p<0.01)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性升高;与Mod组相比HIIT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的IL-1β(p<0.001)、iKKβ(P<0.01)、NF-κBp65(p<0.001)和TNF-α(P<0.05)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性降低。4.ELISA实验结果显示:与Con相比Mod组小鼠海马组织IL-1β(p<0.001)、iKKβ(P<0.05)、NF-κBp65(P<0.05)和TNF-α(P<0.05)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与Mod组相比HIIT组小鼠海马组织IL-1β(p<0.001)、iKKβ(P<0.05)、NF-κBp65(P<0.05)和TNF-α(P<0.05)均显著降低。结论:1.HIIT运动预处理可预防由CUMS引起的小鼠的抑郁样行为。2.通过海马区的病理学观察,HIIT运动预处理可预防由CUMS引起的小鼠的海马区胞质内尼氏小体的变现和减少。3. HIIT运动预处理可预防CUMS引起的小鼠炎症的关键蛋白IL-1β、NF-κBp65、iKKβ和TNF-α的表达,缓解炎症反应,起到保护脑神经的作用。
二氢槲皮素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促进皮肤修复机制研究
皮肤是调节身体平衡的重要生理器官,被公认为人体防御感染的首要防线。伤口可以定义为破坏组织正常解剖关系的锐器损伤。一旦皮肤的结构或功能出现缺陷,机体就容易受到微生物入侵和伤口感染,从而延缓伤口愈合,甚至危及生命。伤口愈合通过作用于生物分子及细胞基质,将受损组织恢复原状。做好伤口管理,包括对微生物感染的控制、清理伤口环境、远离异物,同时选用适当伤口敷料。这都对处理伤口愈合时可能出现的多种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保持机体合适的伤口环境,促进皮肤伤口的愈合仍是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DHQ),又名紫杉叶素(Taxifolin,Tax)一种天然的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它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例如保护肝脏和肾脏以及抗炎,抑菌和抗糖尿病、调节酶活性、改善微循环、抗肿瘤作用以及治关节炎等。作为一种新食品原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及化妆品等行业。近年来,静电纺丝法制备的纳米纤维高分子材料因其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结构和功能可控等独特性能而备受关注。人们对于发展生物医学应用纳米纤维兴趣不断增加,这刺激了载药纳米纤维膜在组织修复及伤口敷料中的进一步开发。因此,本研究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开发一种有效且安全的壳聚糖/聚乙烯吡咯烷酮/二氢槲皮素复合纳米纤维膜(CPD),并评价CPD的创面愈合能力和治疗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二氢槲皮素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表征本课题利用壳聚糖(CS)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制备负载DHQ纳米纤维膜(CPD)应用于促进皮肤修复的研究。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稳定性、水接触角测试等手段表征了CPD复合纳米纤维膜的性能。以纳米纤维为载体的敷料更接近细胞外基质,能为创面提供一个潮湿的修复环境,加速创面愈合。CPD也显示了较好的网络结构,使药物递送在局部空间及时间上具有可控性,增加了药物生物利用度。此外,CPD复合板纳米纤维膜自由基清除活性得到提高。同时体外抗菌实验还表明CPD能较有效地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DHQ作为伤口敷料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二氢槲皮素复合纳米纤维膜保护UVA诱导Ha Ca T细胞光损伤作用研究紫外线UVA辐射可引起皮肤光损伤。在本文中,干预处理CPD能显著提高UVA致光损伤Ha Ca T细胞活力,减少细胞产生ROS、SOD、GSH-Px和HYP含量提高,MDA含量降低。CPD可降低TNF-α荧光强度,抑制NF-κB蛋白表达,降低IKBα、TNF-α、IL-1β、COX-2和i NOS等蛋白生成,表明CPD在Ha Ca T细胞内对UVA辐射有显著抗炎作用。此外,CPD可降低Caspase-3荧光强度,对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以及Bax生成也有抑制作用,促进Bcl-2的表达,然后对UMedication reconciliationVA所致Ha Ca T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综上所述,CPD处理对Ha Cat细胞抵抗紫外线照射造成的光损伤有很好的保护作用。3、二氢槲皮素复合纳米纤维膜促进小鼠伤口皮肤修复作用研究构建小鼠急性皮肤损伤模型,采用CPD复合纳米纤维膜给予药物,测定对皮肤伤口保护效果及作selleckchem INCB018424用机理,用H&E和Masson切片检测愈合的部分观察小鼠皮肤形态的改变,采用免疫荧光的方法观察生长标志物的荧光强度,蛋白质印迹测定新生皮肤中自噬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CPD治疗使小鼠皮肤伤口愈合率增加。H&E和Masson染色显示,CPD可明显改善皮肤损伤所致病理学变化。同时,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泛角蛋白(Pan-Keratin)的表达升高。在蛋白质印迹的结果上,载药膜可以同时调控自噬相关蛋白PI3K和AKT、m TOR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调节LC3II/I、Atg5、Atg7和P62的表达,提示CPD可通过调节自噬水平来促进小鼠创面皮肤的修复。4、二氢槲皮素复合纳米纤维膜调节小鼠创面菌群促进伤口修复作用研究本文以皮肤创面菌群检测为手段,探讨CPD在创面菌群方面的调节作用。实验发现CPD不但能显著增加皮肤菌群Alpha多样性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s evenness指数,而PF-03084014说明书且能通过Beta多样性增加皮肤菌群多样性,能显著增加创面菌群厚壁菌门(Firmicutes)比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比,另外二氢槲皮素能通过减少嗜盐盐单胞属(Halomonas)菌群丰度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菌群丰度来促进皮肤创面修复,由此初步评价认为CPD对药物愈合系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不同温度清洗溶液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伤口疼痛及愈合轨迹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清洗溶液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伤口疼痛及愈合轨迹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用室温生理盐水清洗伤口,观察组用37℃的生理盐水清洗伤口。2组创面按照统一的方法选择敷料、包扎。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换药次数、时间、疗效、伤口疼痛评分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观察AZD6738采购组selleck激酶抑制剂换药次数、换药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4.00%)明显高于对照组(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VAS评分第2周[(1.46±1.03)分比(3.85±1.15)分]、第4周[(0.58±0.64)分比(2.74±1.40)分]、第6周[(0.08±0.14)分比(1.90±0.21)分]和第8周[(0.04±0.02)分比(1.45±0.65)分]均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干预后创面愈合率第2周[(49.22±8.52)%比(26.32±5.29)%]、第4周[(86.28±10.21)%比(49.76±9.38)%]、第6周[(94.02±8.29)%比(63.72±11.26)%]和第8周[(97.42±3.79)%比(71.83±3.90)%]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7℃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可减少换药次genetic lung disease数,降低每次换药时间和伤口愈合时间,减轻疼痛,促进创面愈合。
云南西部边境地区虫媒病毒调查及其分子特征研究
[背 景]虫媒病毒是指一类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复制并通过吸血过程将病毒传播给宿主动物的病毒。人类、家禽、家畜以及野生动物被昆虫叮咬后被感染,出现发热、出血、脑炎等症状和疾病。虫媒病毒对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是一个主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界,与缅甸、老挝、越南毗邻,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导致云南省不仅是境外输入虫媒病毒最多的省份,也是国内新发现虫媒病毒最多的省份之一。因此,在云南省西部边境开展系统的虫媒病毒调查,有助于为当地虫媒病毒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目 的]在云南省西部边境地区开展媒介昆虫(蚊虫和蠓虫)及其携带病毒调查,了解该地区传播媒介及携带病毒的种类和分布;对新分离病毒进行分子鉴定,明确新分离病毒的分类地位;在此基础上,对一株新分离西藏环状病毒进行全基因测序和序列分析,从全基因组水平上明确新分离代表毒株的分子特征和遗传进化关系。同时,在当地开展动物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新分离病毒在家养动物中的感染和流行情况,为该地区虫媒病毒传染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 法]1.2018年7月在云南省芒市、盈江、泸水、腾冲的采集蚊虫和蠓虫样本,采用形态学分类的方法对采集的媒介昆虫进行分类鉴定。2.将采集到媒介昆虫样本进行研磨,分别接种在BHK-21和C6/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从阳性分离物上清中提取核酸,分别使用虫媒病毒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阳性产物送生工生物公司进行测序。使用Clustal X、DNAStar、Mega-X等生物软件进行序列分析。3.采用双链RNA病毒全长cDNA扩增技术(FLAC)对新分离TIBOV MS18C217-16株进行全基因组扩增,使用生物信息软件对其基因组结构与特征进行分析。同时观察不同血清型TIBOV MS 18C217-16株与DH13C120株在BHK-21、C6/36Biocomputational method、VERO、PK15、HELA、MDBK等细胞中的增殖情况,绘制增殖曲线,比较不同血清型两株TIBOV生物学特征差异。4.选取2018年以来在云南省4个地区采集的680份动物血清,采用微量中和实验的方法检测这些动物血清中新分离TIBOVMS18C217-16株中和抗体。同时采用微量中和试验比较动物血清中不同血清型TIBOV(MS18C217-16株和DH13C120株)中和抗体滴度。对新分离病毒MS18C217-16采用不同血清型TIBOV病毒株DH13C120、SZ18、JCC637-2制备的特异性免疫腹水进行免疫中和试验。[结 果]1.2018年在芒市、盈江、泸水、腾冲累计采集库蚊、按蚊、阿蚊、伊蚊4个属的8种蚊虫共计8581只。三带喙库蚊是芒市和盈江地区的优势蚊种,中华按蚊是泸水和腾冲地区的优势蚊种。采集蠓虫共计18296只,其中在芒市共采集到19种库蠓7396selleck化学只,条带库蠓为优势蠓,构成比为59.79%;在泸水共采集到15种库蠓4602只,荒川库蠓为优势蠓,构成比为48.11%。2.蚊虫分为170个批次,蠓虫分为203个批次进行病毒分离,获得112株阳性病毒分离物,49株分离自蚊虫,63株分离自蠓虫。蚊虫和蠓虫病毒分离的批阳性率分别为28.82%和31.03%。四个地区病毒分离的批阳性率依次为芒市(51.45%)、泸水(22.73%)、盈江(7.41%)、腾冲(5.61%)。3.经过分子生物学鉴定,112批阳性分离物分别隶属于8科9属的10种病毒,包括 33 株 YUOV、83 株 TIBOV,6 株 BAV,5 株 NDiV,1 株 AKAV,53 株 MAV,2 株 CxFV,4 株 CppDNV,1 株 CuTLV,1 株 ArIFV。4.TIBOV分离株MS18C217-16的PAGE显示该病毒是10节段的dsRNA病毒,片段迁移模式为3-3-3-1。病毒基因组有19247 nt核苷酸序列,编码6616个氨基酸,其T3和OC1蛋白和与7株TIBOV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在93.9%~97.7%,27.7%~58%,提示MS18C217-16株可能是一株新型TIBOV。病毒的生物学特征研究提示 MS18C217-16 和 DH13C120 都能在 BHK-21、VERO、PK15、HELA、MDBK和C6/36等6种细胞中增殖,其中能在BHK-21、VERO、PK15细胞中产生病毒噬斑。5.动物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勐腊和芒市的牛血清、山羊血清和猪血清,景洪和江城的猪血清中都检测到了 MS18C217-16毒株的中和抗体。四个地区的抗体阳性率依次为勐腊(23.86%)、景洪(12.73%)、芒市(8.11%)、江城(7.41%)。三种动物血清的抗体阳性率依次为山羊血清(38.46%)、猪血清(12.86%)、牛血清(3.72%)。MS 18C217-16株与DH13C120株抗体滴度的比较提示,20份MS18C217-16株抗体阳性血清中有19份血确认细节清DH13C120株抗体也阳性,1份勐腊山羊血清(ML19)DH13C120株抗体阴性。相比MS18C217-16株,DH13C120株的抗体滴度在4份血清中表现出了 4倍升高,1份血清表现出2倍升高,4份血清表现出2倍降低,5份血清表现出4倍降低,有5份血清二者的抗体滴度相同。将 MS18C217-16 株制备的抗原片与 TIBOVDH13C120 株、SZ18 株、JCC637-2 株制备的特异性免疫腹水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三者都表现出阳性,抗体滴度分别为 1:80、1:40、1:40。[结论]本研究调查结果提示在云南西部边境地区存在多种蚊虫(8种)和蠓虫(29种)、蚊虫和蠓虫密度高。从这些媒介昆虫分离获得8个科9个属的10种病毒,病毒分离的批阳性率为30%,提示云南西部边境地区虫媒病毒种类多,媒介带毒率较高。对一株新分离TIBOV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和血清交叉中和试验结果提示该株病毒可能为新血清型TIBOV。该病毒不仅能在猪、牛、猴、人、鼠等多种哺乳动物细胞中增殖,还能在云南省多个地区的牛羊猪等动物血清中检测到较高滴度中和抗体,提示该病毒能够感染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可能是多种动物潜在的病原体。
3-酰胺-β-咔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AChE、BuChE抑制活性研究
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多因素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认知障碍,根据胆碱能假说,其与神经元胆碱能损失和胆碱能神经传递水平降低有关。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自2001年石蒜科生物碱加兰他敏(galanthamine)作为AD治疗药物问世以来,生物碱一直是寻找抗AD新药最有吸引力的一类化合物。而β-咔啉作为一类具有丰富结构和广谱活性的生物碱,在近几年的报道中,发现其对在AD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和丁酰胆碱酯酶(Butyrylcholinesterase,BuChE)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因此,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在β-咔啉的合成及其活性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在β-咔啉母核结构的C-1位引diABZI STING agonist研究购买入吲哚等芳香基团,在C-3位通过酰胺键链接一系列脂肪胺和芳香胺,然后通过对AChE和BuChE的体外抑制活性实验,筛选出活性高的β-咔啉类化合物,并根据活性总结其构效关系。之后通过计算机辅助模拟初步探究其作用机制。相关结果如下:1.通过Pictet-Spengler反应构建C-1位芳香取代的β-咔啉母核,之后经历氧化脱氢、酯水解、酰胺缩合步骤合成3-酰胺-β-咔啉类衍生物30个,其结构通过ABT-263浓度~1H NMR、~(13)C NMR确证,均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2.以他克林作为阳性对照,通过Ellman比色法测试了30个衍生物对AChE、BuChE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在8μM浓度下,所有化合物均对受试酶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S1、S12对BuChE的抑制率在80%以上,其IC_(50)分别为1824.33±188.65 n M、232.86±12.68 n M。3.通过比较所Micro biological survey合成衍生物的结构特征与BuChE抑制活性的关系,表明β-咔啉类化合物的C-1位引入吲哚取代基能提高化合物的抑制活性;当C-1位是吲哚时,位脂肪酰胺链越短越好;当C-3位是芳香酰胺时,则无取代基优于供电子取代基,供电子取代基优于吸电子取代基。4.通过Auto Dock Vina对两个高活性分子S1、S12与BuChE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S1、S12可能通过竞争性结合丁酰胆碱酯酶来发挥抑制丁酰胆碱水解的作用。其中,S1、S12与丁酰胆碱酯酶的结合能(-11.0、11.5 kcal/mol)远高于丁酰胆碱与丁酰胆碱酯酶的结合能(-4.8 kcal/mol),同时,S1、S12和丁酰胆碱在关键作用位点HIS438(催化三联体的残基)、TRP82(催化阴离子位点的残基)都有着强烈的相互作用。除此之外,S1、S12还具有比较理想的的理化参数。总之,本文通过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AChE、BuChE抑制活性的β-咔啉化合物30个,丰富了3-酰胺-β-咔啉的结构多样性,分子对接表明高活性β-咔啉化合物可能通过竞争性结合丁酰胆碱酯酶来发挥BuChE抑制活性。研究结果可为BuChE抑制剂的开发提供候选分子,同时可为β-咔啉在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方面的设计合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小分子氨基酸聚集体的制备及药物增溶剂型的探究
天然氨基酸作为组成Infection génitale蛋白质的基本单元,通过灌胃,可以穿过消化屏障,直接参加人体的生命活动。天然氨基酸自身就带有极高的生物相容性,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氨基酸的此种Liraglutide特性,深入挖掘小分子氨基酸的潜在功能,本文从小分子氨基酸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出发,对小分子氨基酸聚集体的制备条件、实际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惰性氛围中,将氨基酸进行“熔融-淬火”处理,将小分子氨基酸粉末加Colforsin体外热至玻璃化转变温度,通过对加热和冷却速率的精确控制,在达到氨基酸晶体的分解温度之前,熔化为过冷液体,可实现高温粘连和低温固化的特点,利用其粘性制成生物粘合剂。形成的氨基酸小分子玻璃态在空间排布上呈现短程有序、长程无序的特点,宏观上表现出高粘性的胶合状态。由于小分子氨基酸固有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尝试将其用作生物胶。克服了以往合成高分子胶粘剂需添加固化剂、以及需要施加固化压力,较长固化时间等缺点,可更多的应用不同场景。天然抗氧化剂的疏水性以及口服利用率低仍然是广泛利用面临的重大挑战。将小分子氨基酸、疏水性药物与水混合加热,利用氨基酸分子与水分子间的氢键作用以及氨基酸侧链与药物间的疏水作用,将氨基酸聚集体转变为药物载体,利用分子间作用力构筑氨基酸-药物-水共组装口服剂型。该药物载体可以大幅增溶疏水药物,并保留其安全、无生物毒副作用、生物相容性好等众多优点,提高疏水药物的生物利用率,为疏水药物口服给药的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初步开拓了小分子氨基酸聚集体的生物应用领域。
马齿苋多糖脂质体制备工艺优化及其免疫增强活性初步评价
目的: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POL),是国内分布广泛的一种药食同源性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调节免疫等作用。近年来,本课题组从马齿苋中提取、分离和纯化得到马齿苋多糖(POL-Polysaccharide,POL-P)。前期研究表明,POL-P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体内毒素,同时也发现,POL-P的免疫增强作用存在生物利用度低,且结合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相对薄弱等问题,致使POL-P的应用受到局限。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包裹形成的水相核心微囊泡,作为一种优良的药物载体,具有提高生物利用度并降低毒副作用等特性。本研究综合考虑POL-P具有免疫增强的作用以及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良好特性,建立马齿苋多糖脂质体(POL-P Liposome,POL-PL)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其免疫增强活性进行初步评价,通过二者的共同作用,解决POL-P的应用局限且进一步提高其免疫增强活性。方法:首先,采用单因素实验-响应面优化的方法得到POL-PL的最佳制备工艺。利用逆相蒸发-微孔滤膜挤压法制备POL-PL,在六因素五水平的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择影响包封率最大的三个单因素条件,即旋蒸温度、载药比、膜材比3个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其他因素选用最优条件。利用响应面法进行工艺优化后得到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可行性调整后进行验证,最终得到最佳的POL-PL制备工艺。其次,对最优工艺制备的POL-PL进行形态学及理化性质分析。通过形态学、透射电镜观察,粒径分布、多分散系数(Polydispersity,PDI)及电势的测定,红外吸收光谱分析以及缓释性、储存稳定性实验等方法,明确POL-PL的形态及理化性质。再次,初步评价POL-PL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免疫增强活性。利用CCK-8法探究POL-P、空白脂质体、POL-PL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最大安全浓度,并选择最适浓度检测POL-PL对小鼠脾淋巴B、T细胞增殖、B淋巴细胞IgG分泌及T淋巴细胞亚群分化的影响,确定POL-PL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免疫增强活性的初步评价。最后,初步评价POL-PL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免疫增强活性。利用CCK-8法确定POL-PL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最大安全浓度,并选择最适浓度检测POL-PL对Raw264.7细胞增殖、吞噬活性、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selleck抑制剂kin 6,IL-6)、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水平影响,确定POL-PL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免疫增强活性的初步评价。结果:1、POL-PL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磷脂浓度为5 mg·m L~(-1);超声时间为5 min;卵磷脂与吐温80质量比为15:1;膜材比为5:1;旋蒸温度40℃;脂药比为27:1。验证实验测定其包封率为37.83±1.49%,符合模型预测。2、POL-PL外观透明清亮并呈淡蓝色乳光,透射电镜下呈球形或椭圆形的囊泡,平均粒径和PDI分别为100.037±1.990 nm、0.232±0.003(n=3),Zeta电位为(-23.033±1.686)m V(n=3)。红外结果表明,POL-PL形成过程中没有形成新的化学键,是通过静电力作用结合形成;POL-PL的缓释性良好,4℃储存一个月包封率下降5%。3、POL-PL对小鼠淋巴细胞最大安全浓度为62.5μg·m L~(-1),最佳培养时间为24 h。与POL-P、BL、BC组相比,POL-PL可显著促进小鼠脾淋巴B、T细胞增殖(P<0.05),最佳剂量为16μg·m L~(-1)。POL-PL对小鼠脾淋巴B细胞IgG分泌量显著增加(P<0.05);流式细胞术测定POL-PL对小鼠脾淋巴T细胞亚群CD4~+/CD8~+的比值最显著(P<0.05)。4、POL-PL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最大安全浓度为62.5μg·m L~(-1),最佳培养时间为24 h。与POL-P、BL、BC组相比,POL-PL可以显著促进Raw264.7细胞增殖和吞噬活性(P<0.05),最佳剂量为16μg·m L~(-1)。POL-PL可显著上调Raw264.7细胞分泌的TNF-α、IL-1β、IL-6及NO水平(P<0.05)。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逆相蒸发-微孔滤膜挤压法制备POL-PL,单因素-响应面法优化其最佳制备工艺。按照最佳制备工艺制备Cell CountersPOL-PL进行形态学及理化性质分析并进一步进行体外实验,明确了POL-P经过脂质体包被后增加了缓释性,并验证了其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Raw264.7的免LEE011 NMR疫增强活性。该实验结果为提高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提供思路,且为研发多糖类免疫增强剂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