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基因突变与MIC分型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不同于目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青壮年患者能够精确分层,老年AML患者生物学特征的显著异质性造成了这一特殊群体的分层困难和临床疗效不佳。本文通过研究基因突变与形态学分型、免疫表型、染色体核型等生物学/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全面评估老年AML患者的生物学及临床特征,为该特殊群体的预后分层及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以2015年4月至2021年3月于我院初诊且行二代测序(NGS)检测基因突变的90例老年AML(非APL)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因突变、形态学分型、免疫表型、染色体核型、治疗方案、治疗后缓解情况等生物学/临床资料,随访后续生存状况。回顾性分析基因突变与生物学/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及这些关联性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基因突变频率及Navitoclax小鼠分布:90例患者中有82例患者发生不同数目和种类的基因突变,共检测出29种基因突变,突变频率超过5%的共有17种。(2)基因突变与生物学/临床特征的关系:DNMT3A,BCOR,U2AF1,BCORL1突变在不同FAB分型患者间分布不均(=0.007,0.048,0.039,0.014)。DNMT3A,IDH2,NGeneric medicinePM1,FLT3-ITD,ASXL1,IDH1,SRSF2,BCOR,NRAS,RUNX1,U2AF1,WT1突变在伴随不同免疫表型表达与否患者中分布不同(<0.05)。NPM1,FLT3-ITD突变在正常染色体核型患者中的突变频率高于异常染色体核型患者(<0.001,=0.005)。(3)单基因突变对预后的影响:整体90例患者中,DNMT3A或NRAS突变型患者的CR率明显低于野生型(=0.015,0.025);在63例中/低危组患者中,伴有DNMT3A或NRAS突变的患者CR率也明显低于未发生上述基因突变的患者(=0.023,0.019)。DNMT3A突变型对比野生型在90例老年AML患者(1年OS率:21.7%vs 47.8%,=0.029)和63例中/低危组患者(1年OS率:25%vs55.3%,=0.036)中都预示着较低的生存率。在90例老年AML患者中,TP53突变对比未突变患者1年OS率更低(1年OS率:10%vs 45%,=0.043),U2AF1突变也与较短OS相关(1年OS率:0 vs 44.6%,=0.039)。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DNMT3A,TP53,NRAS和U2AF1突变预测更短的OS(=0.013,=0.021,=0.002,<0.001);NPM1预测更长的RFS(=0.043);RUNX1,U2AF1,WT1和FLT3-TKD突变预测更短的RFS(=0.02,<0.001,=0.015,=0.012)。(4)部分基因突变间存在两两共存现象:TET2与RUNX1突变(=0.047),NPM1与IDH2(=0.039),NPM1与FLT-ITD突变(=0.006),CEBPA和WT1突变(=0.009),SRSF2与ASXL1(=0.025),SRSF2与IDH1突变(=0.025),FLT3-TKD与DNMT3A(=0.014),FLT3-TKD与RUNX1突变(=0.014)的发生显著相关。ASXL1与U2AF1共存突变预示更低的1年OS率(=0.047)和更短OS(=0.003)。(5)基因突变与生物学/临床特征的关联性对预后的影响:TET2突变时,CR率在不同FAB亚型间分布不同CP-456773半抑制浓度(M2:66.7%,M4:0,M5:12.5%;=0.043)。TET2突变时,CD123+vs CD123-(20%vs 64.3%,=0.047),CD11b+vs CD11b-(0vs 57.9%,=0.041)和CD34+vs CD34-(66.7%vs 11.1%,=0.013)患者的CR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IDH2突变时,CD34+vs CD34-患者的CR率有显著差异(75%vs 20%,=0.01)。在ASXL1突变患者中,CD38+患者1年OS率低于CD38-患者(0 vs 66.7%,=0.038)。当SRSF2在患者中发生突变时,CD123+比CD123-预测的1年OS率更高(1年OS率:80%vs 12.5%,=0.032)。(6)影响预后的多因素分析:TP53突变、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低于51×10~9/L、高白细胞白血病、基因突变种类数≥4、诱导化疗后non-CR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CD34+是R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老年AML患者中基因突变发生率高,突变种类多。(2)老年AML中,DNMT3A或NRAS单基因突变的出现预示患者诱导化疗后较低CR率;DNMT3A、TP53、NRAS、U2AF1单基因突变,ASXL1与U2AF1共存突变预测更短的OS;NPM1突变预测更长的RFS;RUNX1、U2AF1、WT1、FLT3-TKD单基因突变与更短的RFS相关;且其中TP53突变、基因突变种类数≥4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3)老年AML的基因突变与患者MIC分型(FAB形态学分型、免疫表型、染色体核型)之间具有相关性,且其中一些关联性影响患者预后。TET2突变时,CD123+、CD11b+、CD34-预示患者更低的CR率;ASXL1+CD38+患者的OS比ASXL1+CD38-更短;而SRSF2+CD123+比SRSF2+CD123-患者的OS更长。(4)初诊时检测老年AML患者的基因突变并与其它生物学/临床特征做关联性分析,有助于精准指导患者的预后分层和临床治疗。

NLR、PLR、LMR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化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与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105购买Barasertib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新辅助化疗疗效分为病理完全缓解(pCR)组(26例)和非pCR组(79例)。比较pCR组和非pCR组化疗前外周血NLR、PLR、LM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化疗前外周血NLR、PLR、LMR对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病理疗效预测价值。所有患者术后随访5年,根据ROC曲线确定的NLR、PLR、LMR最佳截断值分为高NLR、PLR、LMR组和低NLR、PLR、LMR组,采用K-M生存曲线分析不同NLR、PLR、LMR组5年无病生存期(DFS);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pCR组化疗前NLR、PLR均低于非pCR组(P<0.05),LMR高于非pCR组(P<0.05)。化疗前NLR、PLR、LMR三项联合预测hand infections新辅助化疗病理疗效的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K-M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化疗前高NLR、PLR组5年DFS分别低于低NLR、PLR组(P<0.05),高LMR组5年DFS高于低LMR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LR、PLR升高是乳腺癌预后的危险因素,LMR升高是保护因素(购买PUN30119P<0.05)。结论:pCR组化疗前NLR、PLR更低,LMR更高,高NLR、PLR和低LMR患者5年DFS更低。NLR、PLR、LMR对新辅助化疗病理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三项联合能为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评估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痔疮被覆鳞状上皮黏膜HPV感染及其致瘤性研究

目的 探讨痔疮被覆鳞状上皮黏膜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及其致瘤性。方法 选取中日友好医院痔疮标本6208例,筛选鳞状上皮黏膜中含有典型及不典型挖空细胞的痔疮样本135例,同期30例未见挖空样细胞的痔疮样本作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检测标本中Ρ16的表达,PCR杂交法检测HPV病毒并分型。结果 含挖空细胞病例占总送检痔疮病例的2.17%(135/6208)genetic reference population。实验组病例被覆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80例)、中度不典型增生(2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19例)、肛周鳞状细胞癌(15例),四组HPV感染阳性率分别BMS-907351浓度为77.50%(62/80)、71.43%(15/21)、42.11%(8/19)、73.33%(11/15),其中高危型HPV的感染率Apoptosis抑制剂分别为11.29%(7/62),33.33%(5/15),100%(8/8),90.91%(10/11)。检测出P16阳性率为51.85%(70/135),HPV分子亚型中56例单一低危型感染,23例单一高危型感染及17例混合亚型感染。结论 痔疮被覆鳞状上皮中HPV感染较低,组织学中的挖空细胞是重要提示,对于伴有挖空细胞的痔疮应进行HPV分子亚型与免疫组化P16的联合检测。

自噬及铁死亡相关靶点与慢性肾病肾功能损伤的进展: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实验验证

背景:自噬及铁死亡在慢性肾病的病程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对于慢性肾病肾组织自噬及铁死亡相关分子机制及基因靶点尚不清楚。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筛选慢性肾病相关数据集中差异表达基因,并探讨其中适合作为筛查慢性肾病患者肾功能进展的潜在关键生物标志物。方法:(1)从GEO数据库获取GSE137570数据集,通过Networkanalyst数据库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OMIM,GENECARD,FerrDb及HAMdb数据库分别获取铁死亡及自噬相关靶点,各数据取交集以获取慢性肾病自噬和铁死亡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并行富集分析。利用STRING网站构建差异表达基因蛋白互作网络,导入Cytoscape软件后利用MCODE及CytoHubba插件对蛋白互作网络进行功能模块分析,筛选潜在核心靶点,经富集分析以获取潜在核心靶点功能。(2)体外实验:将小鼠源肾小管上皮细胞分为2组,空白组不予任何干预,模型组加入5 ng/mL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24 h以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中活性氧含量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RT-PCR法检测细胞中铁死亡、自噬相关指标及潜在核心靶点mRNA表达。结果与结论:(1)GSE137570数据集筛选后共计获取480个差异基因,其中表达上调基因104个,表达下调基因376个(log2|(FC)|> 1,P <0.05);OMIM、GENECARD、FerrDb及HAMdb数据库获取铁死亡相关靶点562个,自噬相关靶点1 266个,将差异基因与铁死亡、自噬相关靶点取交集,分别获得铁死亡相关靶点15个,自噬相关靶点18个。(2)富集分析结果表明,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硫氨基酸代谢、中性粒细胞脱粒等生物学过程及铁死亡信号通路,自噬相关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血小板脱颗粒、细胞外基质降解等生物学过程及受体酪氨酸激酶的信号传导。(3)经MCODE及CytoHubba筛选蛋白互作网络中关键基因,分别为CD44,ALB,TIMP1,PLG,CCL2,DPP4。(4)免疫浸润分析结果显示B细胞、CD4+T细胞、NK细胞及单核细胞等免疫细胞在慢性肾病肾组织中表达具有显著差异,而核心靶点与此类免疫细胞同样存在显著相关性(P <0.05)。(5)ROC曲线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可通过CD44,ALB,TIMP1,PLG,CCL2,DPP4有效诊R428体内实验剂量断慢性肾病病理进展。(6)经单细胞测序结果显示Aortic pathology,除PLG外,各模型组小鼠肾组织靶点基因表达与该实验结果基本一致。(7)RT-PCR结果显示,对于自噬及铁死亡表型的验证,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LC3B,Nrf2,SLC7A1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 <0.05),P62 mRNA表达显著增高(P <0.05);潜在核心靶点验证方面,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ALB、PLG mRNA表达显著降低(P <0.05),TIMP1,CCL2 mRNA表达显著升高(P <0.05)。(8)寻找更多上述结果显示,经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实验验证,CD44,ALB,TIMP1,PLG,CCL2在慢性肾病患者肾组织中异常表达,与肾小球滤过率及肾间质纤维化密切相关,对慢性肾病进展或具有预测作用。

糖谱法分析灵芝子实体多糖特征及谱效关系研究

灵芝(Ganoderma spp.)是一种药用真菌,因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极低的毒性,已被大量应用于功能食品和中药产品中。多糖是其发挥免疫调节功能的主要成分,常作为灵芝类产品的质控指标。但由于灵芝来源多样、多糖结构复杂、缺失标志性活性多糖组分等问题,导致其质量控制体系还不成熟。本研究针对收集得到的100多份赤芝(Ganoderma lucidum)子实体水提粗多糖的分子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其主要由分子量为2.97×10~6~5.47×10~6 g/mol(GLP1)、2.15×10~6~5.73×10~6 g/mol(GLP2)和1.75×10~3~1.14×10~4 g/mol(GLP3)的三类多糖组分组成,其中GLP3为所有菌株的共有组分,而GLP1和GLP2在不同菌株中分布不同。对GLP1和GLP2进行了纯化和结构鉴定,明确GLP1是以β-(1→3)-连接为主链、以β-(1→6)-连接为支链的葡聚糖,而GLP2组分是以α-(1→4)-连接为主链、α-(1→6)-连接为支链的葡聚糖,GLP1组分与Dectin-1受体结合激活免疫的活性优于GLP2。不同菌株灵芝的低分子量组分(GLP3)MLN4924半抑制浓度是以葡萄糖为主并含有不同比例甘露糖和半乳糖的杂多糖,不同菌株GLP3组分诱导巨噬细胞释放NO、TNF-α和IL-6细胞因子的活性有差异。为了揭示GLP3组分特征selleck激酶抑制剂与活性的关系,明确活性多糖的特征识别峰,本研究建立了低分子量灵芝多糖的指纹图谱和谱效关系模型。通过分析多糖分子量分布、单糖组成以及部分酸水解产物与多糖活性的相关性,发现重均分子量在4.27×10~3~5.27×10~3g/mol和1×10~4~1.14×10~4g/mol之间的两个峰与多糖的免疫活性关联度更高;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多糖中的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摩尔百分比与该组分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量呈正相关性,而岩藻糖与之相反。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表明部分酸水解产物图谱中的P2、P3、P8、P10组分与多糖的免疫活性密切相关,是多糖发挥免疫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基于本研究中谱效关Bacterial cell biology系模型识别的特征峰可为灵芝多糖及其产品免疫活性的评价提供参考。

利用碱基编辑创制水稻光温敏位点

基因编辑技术是利用特异性核酸酶在靶点产生DNA双链断裂,在DNA自我修复过程中引入突变。CRISPR/Cas9系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基因编辑技术,碱基编辑技术是在CRISPR/Cas9的基础上开发的高效率碱基替换技术,其中胞嘧啶碱基编辑器(CBEs)能够实现C/G到T/A的碱基变化,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BEs)能够实现A/T到G/C的碱基变化。利用CBEs与ABEs可以实现定点的碱基突变。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提高水稻产量就是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杂交水稻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方法,目前我国杂交育种方法主要分为以细胞质雄性不育为代表的“三系法”和以光温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为代表的“两系法”。与三系法相比两系法的配组范围更大、简化育种过程。但目前两系法所用的光温敏位点单一,光温敏机制还需继续深入研究。所以继续寻找和创制新的光温敏位点对于两系杂交水稻的发展以及温敏机制的解析至关重要。本实验室之前的研究发现同一基因的不同位置突变可能会造成不同的育性变化,光温敏基因通常是单个碱基变化的弱等位突变,而利用Shared medical appointment碱基编辑器可以创造单个碱基变化的弱突变就有可能创造出新的光温敏突变位点。ostms15是我们实验室发现的一个光温敏位点,其突变发生在保守的LRR区的TIR区段,这个区寻找更多段是其与TDL1A的的互作区端,可能存在其他的光温敏位点。由此我们选择了TMS15的TIR区作为靶区,使用碱基编辑器进行了饱和突变设计,获得了一系列的碱基突变植株,并对纯合编辑植株进行了高低温验证。有10个编辑株系在高低温下有明显的育性变化,其中tms15-C11的表型最为明显,在高温下结实率仅为4.89%,低温下结实率恢复到38.72%。扫描电镜发现高温下tms15-C11的花药表面变得光滑、大部分花粉塌陷。酵母双杂交发现高温下_(C11)TIR与TDL1A~(110-226)的互作低于TIR与TDL1A~(110-226),低温互作强度与TIR与TDL1A~(110-226)相似,这可能是其育性转变的原因。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碱基编辑器成功创制了一系列光温敏突变体,为光温敏位点的发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和思Belumosudil IC50路。

控制营养状况、预后营养指数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控制营养状况、预后营养指数(PNI)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预后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1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Killer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算出观察指标的最佳cut-off值,CONUT评分、PNI分别以4、36.75分界值进行分组,分析各组年龄、性别、血细胞计数、IPSS分组等临床特征及通过单因素和多selleck合成因素分析其对MDS预后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小板计数、骨髓原始细胞计数、IPSS评分、CONUT评分是影响MDS患者OS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骨髓原始细胞数(HR=1.06,95%CI:1.01~1.12,P=0.028)、CONUT评分(HR=0.606,95%CI:0.39~0.95,P=0.028)是影响MDS患者的OS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elleck KD025初诊MDS患者CONUT评分高提示预后不良,是影响MD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PNI不是MD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条件约束下视杯与视盘联合分割及在青光眼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病,指眼内压升高导致视网膜和视盘组织损伤,进而可能导致视力减退甚至失明。由于青光眼引起的视力丧失无法逆转,进行Vascular biology青光眼的早期筛查对于早期治疗以保持视力和维持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在青光眼的诊断中,杯盘比起着重要辅助诊断作用,而准确地分割眼底图像中视盘和视杯是计算杯盘比的基本任务。因此,研究高效率、高鲁棒性和高精度的视盘和视杯分割算法在青光眼辅助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针对眼底图像视盘和视杯分割中错分割及误分割等问题、多中心和多站点存在数据异质问题和杯盘比在青光眼筛查中的应用等问题,本文开展了基于深度学习、域适应及应用平台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创新性工作和具体研究内容阐述如下:(1)针对眼底图像数据集质量不稳定及视杯视盘界限模糊导R428 IC50致错分割和误分割等问题,提出一种位置先验约束的视盘视杯层次联合分割方法。该方法结合位置先验约束和多路聚合网络构建一个从粗到精的分割框架,实现准确鲁棒的视盘和视杯联合分割。粗分割阶段,通过多路聚合网络单独分割获取视杯和视盘初步分割结果而得到位置约束信息;精分割阶段,利用粗分割结果提取自动上下文特征构建位置约束信息进行视杯视盘联合分割,提高分割精度。在三个公共数据集上,通过对比实验和消融实验,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及在视盘视杯分割任务中的良好表现。(2)为了拓展算法的应用性及解决不同站点获得的眼底图像数据之间存在的域偏移问题,提出一种嵌套U-Net结合域对抗网络的无监督视盘视杯联合分割方法。该方法利用对抗思想结合目标selleck Talazoparib数据先验特征信息生成与目标数据集相似的数据,使模型能够适应不同站点数据的特征。该框架包含生成器模块、判别器模块和分割模块,以U-Net结构捕捉图像的上下文信息,使用嵌套网络来提高分割精度。通过对比实验和消融实验,证明了该方法能有效降低域偏移的影响,并在不同数据集之间的偏移实验中都取得了比较好的分割性能。(3)为了探究提出方法在青光眼筛查中的应用性和可靠性,通过计算杯盘比(CDR)进行青光眼筛查的验证和测试,并设计和开发了青光眼在线筛查平台。该平台使用前后端分离架构,用户在前端上传眼底图像后,后端利用训练好的模型进行视盘和视杯的自动分割,得到分割结果并计算CDR,通过CDR完成青光眼筛查。验证和测试结果表明提出的两种方法在青光眼筛查应用中的优势。

基于Notch1信号通路的中医药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消化道疑难疾病之一,近年来患病率不断上Dorsomorphin化学结构升,已严重威胁到全球人类的生活健康,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有研究证明包括肠干细胞分泌谱系改变、黏液层破坏、细胞间连接紊乱、免疫功能亢进、肠道菌群失衡在内的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是UC的重要发病因素和分子基础。Notch信号通路是真核生物种系进化中高度保守的信号通路,通过相邻细胞的细胞连接传递信号,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发育Pollutant remediation、迁移、凋亡等一系列过程。因此,Notch信号通路可调节肠干细胞、CD4~(+)T细胞、先天淋巴样细胞(innatVP-16使用方法e lymphoid cells, ILCs)、巨噬细胞(macrophages, M?)、肠道微生态等,进而影响肠道黏膜化学、物理、免疫、生物黏膜屏障。其作用广泛且独特,区别于那些作用集中于抗炎、抗氧化应激的信号通路,可以从不同角度阐释中医药的治疗效应。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Notch1信号通路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中医药靶向Notch1信号通路防治UC的相关文献,意在为进一步研究UC的有效防治提供新靶标及理论支持。

不同生物保鲜剂处理对番茄采后贮藏品质及生理变化的影响

为探究此网站?-聚赖氨酸(?-polNaporafenib分子量ylysine, ?-PL)和纳他霉素(natamycchronic infectionin, NT)两种生物保鲜剂对番茄采后贮藏品质和生理变化的影响,该研究以番茄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质量浓度为1.0 g/L的?-PL处理、质量浓度为0.8g/L的NT处理,以不进行任何处理作为对照,处理后PE膜包装并于4 ℃冷库进行贮藏,每7 d从冷库中拿出并测定感官品质、营养指标、生理指标、衰老指标及生理变化相关酶活性。结果表明,采后进行?-PL和NT处理均可以有效地维持番茄贮藏期间的品质,均可有效地维持番茄采后贮藏期间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可滴定酸及黄酮含量,提高APX、PAL和几丁质酶活性。其中,NT处理可以显著地维持番茄采后贮藏期间的感官品质、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番茄红素含量;抑制番茄采后贮藏期间呼吸速率和乙烯生成速率的提高;抑制MDA的积累,维持总酚含量,提高了POD、CAT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该实验结果可以为番茄采后低温贮藏保鲜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并为番茄采后冷链物流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