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20年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河北保定市第一医院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流感染(BSI)患者的BSI类型、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2020年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BSI的2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对BSI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采用BACT/ACERT3D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血培PF-6463922体外养,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结果判读折点标准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执行标准(M100S)。结果 205例BSI患者中,原发性BSI 80例(39.0%),继发性BSI 125例(61.0%)。205例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23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82株(34.9%),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150株(63.8%),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真菌3株(1.3%),主要为热带假丝酵母菌。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头孢唑林耐药率达88.2%,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林耐药率达90.0%;二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较敏感,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性很低;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较敏感,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阿米卡星无耐药性。革兰阳性菌中,人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达100.0%,对苯唑西林耐药率分别达82.9%、Populus microbiome25.0%;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敏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感染性休克、白蛋白和血小板为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液GW-572016病伴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BSI病原菌分布广泛,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不同菌种耐药率差异较大,出现多重耐药菌,应根据BSI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积极控制预后影响因素,进而改善预后。

中医针灸治疗骨质增生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中医针灸治疗骨质增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由2名研究者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以及中国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2月25日。采用Cochrane 5.1.0版偏倚风险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文献质量的评估。通过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基本信息及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后,使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项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共144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针灸治疗可提高骨质增生患者的治疗效果[OR=4.91,95%CI(3.34,7.2biosourced materials2),P<0.00001],减轻患者的疼痛[MD=-1.57,95%CI(-2.13,-1.01),P<0.00001],降低功能障碍的程度[MD=4.63,95%CI(3.10,6.17),P<Tezacaftor半抑制浓度0.00001],提高活动能力[MD=-4.82,95%CI(-7.83,-1.81),P=0.002],提高硬骨素水平[MD=0.99,95%CI(0.63,1.35),P<0.00001],提高血清DZD1839抑制剂KK1水平[MD=0.75,95%CI(0.63,0.87),P<0.00001]。结论:中医针灸治疗可提高骨质增生患者治疗效果,缓解疼痛,增强机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血清硬骨素、DKKI水平,降低功能障碍程度,并且具备一定的安全性。

血栓弹力图预测突发性聋预后及GSDME基因突变致聋机制研究

研究目的突发性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NHL)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之一,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预后往往不佳。SSNHL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血管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等均可引起SSNHL。因内耳血管多为终末支,且无侧支循环,因此血管血栓或出血都会导致耳蜗血流量减少,从而给耳蜗带来严重的损伤,故内耳微循环障碍与SSNHL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血液学指标可反映SSNHL患者预后。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是反映血液凝固动态变化的指标,可以更敏感地反映机体的凝血状态,可能在预测SSNHL预后方面具有指导意义,但目前鲜有研究明确TEG与SSNHL预后的关系。为了更好地评估SSNHL,本研究旨在探究TEG与SSNH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20年3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山东省耳鼻喉医院住院治疗的SSNHL患者,纳入及排除标准为:首次发病且病程≤2周;年龄18-70岁,无血液或免疫系统相关疾病;排除蜗后病变、中耳病变、听神经瘤、遗传因素及其他致病因素;无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非妊娠期妇女;入院前未接受治疗。收集患者的病史、听力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辅助检查结果和疗效。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和听性脑干反应。前庭功能检查包括双温试验、肌源性前庭诱发电位、头脉冲试验、前庭自旋转试验。辅助检查包括常规血液检查、TEG和内耳核磁共振检查。TEG有正常、高凝和低凝三种结果。高凝表现为反应时间(reactiontime,R)减少、凝固时间(kinetic time,K)减少、α角(α-angle)增大、G值和最大幅值(maximumamplitude,MA)增大。低凝表现为R值增大、K值增大、α角减小、G值和MA值减小。对于TEG为高凝或低凝的患者,需要额外收集一周后复查的TEG结果,两次结果的差异用ΔTEG表示。应用SPSS20.0软件分析TEG、TEG中各参数(R值、K值、α角、G值和MA值)、ΔTEG、ΔTEG中各参数(ΔR、ΔK、Δα、ΔG和ΔMA)与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33名患者被纳入研究。TEG与SSNHL患者预后(P=0.049)、听力下降程度(P=0.030)和听力下降类型(P=0.013)均存在相关性。R(P=0.002)与α角(P=0.010)和预后存在相关性,MA(P=0.022)和G(P=0.020)与听力下降程度存在相关性。R(P=0.033)与内耳磁共振存在相关性。ΔG(P=0.010)与纤维蛋白原存在相关性。ΔTEG(P=0.032)与异常TEG患者的疗效存在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EG与疗效(P=0.013)存在相关性,ΔTEG与疗效(P=0.013)和眩晕(P=0.016)存在相关性。研究结论总的来说,TEG是影响SSNH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值和α角的异常提示预后较差,而MA值和G值的异常则预示着更严重的听力损失。SSNHL患者预后同时与TEG变化情况存在相关性。因此,TEG可作为SSNHL的预后评估指标。研究目的GSDME(DFNA5)基因是已知的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耳聋相关基因,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GSDME是语后聋相关基因,携带该基因致聋突变的患者在10岁左右出现高频听力下降,而后逐渐累及全频。前期我们对收集的45个语后聋家系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进行基因诊断,发现4个家系可以明确为GSDME基因突变致聋。目前已报道的14个GSDME基因致聋突变,均位于8号外显子附近,其致聋机制还不清楚。GSDME是gasdermin家族(GSDMA,GSDMB,GSDMC,GSDMD,GSDME,PJVK)成员之一,除PJVK含有一个截短C末端结构域,其他蛋白都含有一个N末端细胞毒性结构域(成孔/诱导焦亡活性)和一个C末端抑制结构域(抑制N末端活性)。活化的caspase,颗粒酶B等蛋白酶切割Gasdermin蛋白释放具有穿孔活性的N端结构域,触发细胞焦亡。GSDME致聋突变位点会导致mRNA在8号外显子处跳跃性剪接,翻译产生截短蛋白,导致GSDME-C端结构域变短,对N端活性的抑制作用变弱。因此我们推测GSDME基因突变致聋机制可能与细胞焦亡相关。本研究在动物和细胞水平深入探究GSDME基因突变致聋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收集GSDME基因突变致聋家系的基本信息,并探究Gwww.selleck.cn/products/StaurosporineSDME基因突导致mRNA水平的变化。2.构建GSDME基因野生型(GSDME-WT)和缺失8号外显子的突变体(GSDME-Mut)pcDNA3.1 表达质粒。3.动物实验:(1)通过圆窗注射分别将in vivo-jetPEI包裹的GSDME-WT、GSDME-Mut、pcDNA3.1空载体递送至出生10天的C57BL/6小鼠耳蜗;(2)圆窗注射4周后通过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ABR)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ptoacoustic emission,DPOAE)检测小鼠的听力水平;(3)解剖检测完ABR和DPOAE小鼠的耳蜗基底膜,观察毛细胞数量。4.细胞实验:(1)利用 Lipo-3000 将 GSDME-WT、GSDME-Mut、pcDNA3.1空载体分别转染至293T细胞;(2)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检测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occult HCV infectionase,LDH)水平;(3)通过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检测GSDME蛋白及炎症因子IL-1β的表达水平;(4)利用免疫荧光、WB检测细胞凋亡水平(5)使用不同浓度的双硫仑(disulfiram,DIS)和富马酸二甲酯(dimethylfumarate,DMF)处理 293T 细胞,2h 后转染 GSDME-Mut,转染后 48 h通过细胞形态和WB实验分析药物对GSDME-Mut细胞毒性的缓解作用。研究结果1.45个语后聋家系中有4个家系是由GSDME基因突变导致的耳聋,其中3个家系均是GSDME基因c.991-15_991-13del突变致聋,另一个家系是由c.1183+4 CeralasertibA>G突变致聋。2.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圆窗注射GSDME-Mut后小鼠ABR阈值和DPOAE阈值明显升高,耳蜗基底膜底转和中转的毛细胞(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几乎全部丢失,顶转仅有少量内毛细胞存活。3.通过细胞实验发现,GSDME-Mut会引发细胞焦亡,主要伴随GSDME-N端蛋白水平升高,LDH水平升高及炎症因子IL-1β水平的升高等。4、通过免疫荧光发现GSDME突变体不仅定位到细胞膜,同时也分布于线粒体,而且GSDME-Mut组TUNEL染色阳性,通过WB进一步分析发现GSDME-Mut 组的细胞色素 C 和活化的 caspase3 表达上调,这些结果表明 GSDME-Mut 会导致细胞凋亡的发生。5、DIS和DMF能有效减轻细胞焦亡,缓解GSDME-Mut的细胞毒性。研究结论GSDME基因的致聋突变导致mRNA发生跳跃性剪接,产生的截短蛋白失去了C端对具有成孔效应N端的抑制作用,同时引发了细胞焦亡和细胞凋亡;使用DIS或DMF可以有效缓解GSDME基因突变体的细胞毒性。本研究初步揭示了 GSDME基因突变导致耳聋发生的分子机制,并对该基因导致的耳聋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细胞壁GPI锚定蛋白SsGsr1调控核盘菌致病性的功能研究

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引起的油菜菌核病(Rape sclerotinia stem rot)是世界范围内油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核盘菌的致病机理比较复杂,主要致病因子包括水解酶类、草酸毒素及分泌蛋白等。细胞壁是植物病原真菌重要的细胞结构,其主要由几丁质和β-葡聚糖组成,在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抵御各种胁迫,及识别并侵染寄主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大分子糖类外,许多蛋白被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修饰而锚定于细胞壁上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对于核盘菌细胞壁GPI锚定蛋白(GPI-anchored cell wall proteins,GPI-CWPs)的功能尚不清楚确认细节。本研究发现核盘菌SsGsr1蛋白N端具有一个典型的信号肽结构,且C端具有GPI锚定信Acute neuropathologies号,中间区域富含甘氨酸和丝氨酸,推测其为一个细胞壁GPI锚定蛋白,系统发育分析表明SsGsr1的同源蛋白主要分布在子囊菌中,且集中分布于核盘菌属、葡萄核盘菌属和链核盘菌属等。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其编码基因在核盘菌侵染烟草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发现其在侵染初期的表达量最高;进一步依据同源重组的原理对该基因进行了敲除。敲除转化子的菌丝形态以及菌株生长速率与野生型菌株相比无显著差异,但对本氏烟和油菜的致病力均显著低于野生型菌株,表明SsGsr1参与核盘菌的致病过程。本研究通过原生质体转化技术获得了表达HA-SsGsr1融合蛋白的菌株,将其细胞质蛋白与细胞壁蛋白分别提取,利用免疫印迹证实SsGsr1定位在核盘菌菌丝的细胞壁上;进一步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及刚果红染色观察SsGSR1基因敲除转化子菌丝,发现其细胞壁外层物质分布异常,且敲除转化子对细胞壁抑制剂更敏感,表明SsGsr1在维持核盘菌菌丝细胞壁完整性方面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技术对SsGsr1在本氏烟中进行了表达,发现其可诱导本氏烟叶片坏死,而缺失信号肽则不能诱导本氏烟叶片坏死,表明SsGsr1靶向质外体诱导植物细胞死亡。除本氏烟外,SsGsr1还可以诱导辣椒和番茄的叶片坏死,表明该蛋白诱导细胞死亡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广谱性。纯化的SsGsr1蛋白可以引起本氏烟胼胝质的积累、活性氧的迸发以及防御基因的上调表达,表明SsGsr1能够引发植物的PTI反应。SsGsr1中存在一个由10个高度相似的重复单www.selleck.cn/products/lxh254元组成的串联重复序列,通过截短突变分析表明其中第3-9个重复单元负责诱导植物细胞坏死。同源序列多重比对分析发现串联重复的拷贝数在SsGsr1同源蛋白中存在差异,其中灰葡萄孢Bc Gsr1和链核盘菌Mf Gsr1分别缺失了2个和4个重复单元,且均丧失了诱导坏死的能力。本研究还发现该串联重复序列在重庆田间油菜菌核病菌群体中存在多样性,部分菌株中的SsGsr1蛋白缺失了一个关键性的重复序列并丧失了诱导坏死的活性。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核盘菌细胞壁GPI锚定蛋白SsGsr1不仅是维持核盘菌细胞壁结构、完整性及致病力所必需的,还可以通过其中的串联重复序列诱导寄主植物细胞坏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揭示核盘菌的致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深入理解GPI锚定蛋白及串联重复序列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基于多数据集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核心基因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生发展机制,为筛选早期MDS辅助诊断指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来源于Gene Expressibeta-granule biogenesison Omnibus数据库的人类MDS基因芯片或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数据,利用R语言及相关包对数据集进行差异表达分析,采用STRING结合CytoHubba分析差异表达基因互作网络关系,并获取degree值前10的核心基因;利用GSEA对数据集进行通路富集,从而获取与显著富集通路相关的核心基因并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本研究以正常组为对照,对基因芯selleck片数据GSE58831和高通量测序数据GSE114922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共筛选74个共同差异基因,其中NFE2、GFT1B及KCNK5在MDS中上调,71个基因在MDS中表达下调;STRING结合CytoHubba共筛选出10个核心基因:IL6、IL7R、CD79A、CD19、RAG1、CXCR4、PAX5、RAG2、EBF1以及DNTT;GSEA分析显示原发性免疫缺陷基因集在MDS组为整体低表达,包含IL7R、CD79A、CD19、RAG1及RAG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CD79A、CD19、RAG1及RAG2均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结论 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初步揭示了原发性免疫缺陷可能是MDS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其中RACL 318952抑制剂G1、RAG2、CD19及CD79A等免疫相关指标具有潜在的辅助诊断价值。

两个鸭茅品种根系响应淹水胁迫的比较代谢组学分析

鸭茅是世界著名温带冷季型牧草。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涝害频发,严重影响饲草作物生产。为探究淹水胁迫下鸭茅根系的响应机制,以耐涝型鸭茅“滇北”(DB)和涝敏型鸭茅“安巴”(AB)为材料,设置2个淹水处理(时长8和24 h),以不淹水处理为对照(0 h),观察形态并对0、8和24 h 3个时间点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kpt-330.html的幼苗根系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淹水胁迫处理后,2个品种的鸭茅根系长势均变弱,根系变黑,且DB在处理24 h后产生了不定根。在DB_(8h) vs DB_(0h)组筛选出了120个差异代谢物;DB_(24h) vs DB_(0h)组筛选出155个差异代谢物;AB_(8h) vs AB_(0h)组筛选出93个差异代谢物;AB_(24h) vs AB_(0h)组筛选出118个差异代谢物;DB_(0h) vs AB_(0h)组筛选出了80个差异代谢物;DB_(8h) vs AB_(8h)组筛选出125个差异代谢物;DB_(24h) vs AB_(24h)组筛选出48个显著差异代谢物。在耐涝型鸭茅DB中发现了6个黄酮类化合物,即:橙皮素、甘草素、芹黄素、新橙皮苷、柚皮素和柚皮苷,参与的代谢途径是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而在涝敏型鸭茅中发现4个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分别是:O-磷酸-L-丝氨酸、L-谷氨酸、L-酪氨酸和色氨酸,参与的代谢途径是氨酰-tRNA生物合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硫代葡萄糖苷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以及色氨酸代谢途径。通过比对相同淹水胁迫时长下DB和AB的差异代谢物发现,DB中存在的差异代谢物主要是蔗糖、异麦芽糖、6-磷酸海藻糖、autochthonous hepatitis eL-鸟氨酸、L-组氨酸、D-鸟氨酸和芹菜素,参与的代谢途径分别是ABC转运因子、淀粉和蔗糖代谢、β-丙氨酸代谢、类黄酮生物合Rapamycin体内实验剂量成以及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这些差异代谢物可能是2个品种耐涝性存在差异的原因。该结果为解析鸭茅响应淹水胁迫过程中的差异代谢物质和代谢途径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研究鸭茅对淹水胁迫调控的分子机理提供参考。

跑台运动抑制铁死亡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研究

研究目的:Ⅱ型糖尿病是一种由胰腺β细胞功能障碍和外周器官胰岛素抵抗联合引起的与年龄和生活方式相关代谢疾病,影响身体多器官和组织(如心脏、血管、肝和肌肉等)。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最常见的糖尿病肝损伤,其病理特征是肝脏脂质过度积累,进而导致肝细胞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肝纤维化和肝细胞肝癌。NAFLD的病因复杂,通常认为脂肪变性、胰岛素抵抗、铁超载、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其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铁死亡在NAFL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铁死亡是一种铁离子依赖性、氧化型的非编程性细胞死亡,其主要特征包括脂质活性氧积累、铁离子积累和脂质过氧化。由于肝脏易发生氧化损伤,铁超载是多种肝脏重大疾病的一项病理特征。有研究证实铁死亡可能触发脂肪肝变性的炎症反应,导致NASH的发生与发展,并且在NAFLD动物模型中观察到肝细胞铁死亡的发生早于细胞凋亡,而铁螯合剂可以改善NAFLD动物模型中肝细胞的死亡、炎症及纤维化,减少脂滴的蓄积,减轻了肝脏损伤。我们团队前期研究发现,跑台运动训练可降低糖尿病小鼠NAFLD和肝纤维化。文献报道,运动可以通过减轻铁死亡改善心脑疾病,但是运动能否通过p38MAPK通路减轻肝脏铁死亡以改善NAFLD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铁死亡在有氧运动改善Ⅱ型糖尿病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为临床上运动训练治疗糖尿病NAFLD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于常州卡文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购入10只8周龄m/m雄性小鼠和40只db/db小鼠,以普通饲料饲养。喂养期间自由进食进水,光照比为12h:12h。小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将m/m小鼠作为阴性对照组(n=10)Software for Bioimaging,30只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0),跑台运动组(n=10)和跑台运动联合p38MAPK抑制剂组(n=10)。分组后正式开始干预,运动组和跑台运动联合p38抑制剂组进行跑台运动干预,运动方案为:每天训练40min,每次先以5m/min的速度适应性运动5min,再以10m/miTalazoparib化学结构n的速度运动30min,最后以5m/min的速度运动5min后停止训练,跑台坡度为0°,每周干预5天,持续运动8周,训练期间可适当驱赶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跑台运动联合p38MAPK抑制剂组腹腔注射p38MAPK抑制剂SB203580,注射剂量按小鼠计算,浓度为5mg/kg,每周干预5天,持续干预8周,跑台运动联合p38MAPK抑制剂组在腹腔注射2h后进行跑台运动干预。8周干预结束后禁食测空腹血糖及体重,次日取材,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备用,摘取肝脏后称重计算肝/体比值;肝脏石蜡切片做HE染色、油红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试剂盒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的含量;试剂盒测定肝组织中铁死亡相关蛋白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和金属离子Fe2+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脏纤维化相关蛋白CollagenⅠ及α-SMA、脂肪变性相关蛋白ACC1和SREBF1的表达水平;所有数据均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用Prism Graphpad 9.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进行组间比较,组间显著水平为P<0.05、P<0.01、P<0.001、P<0.000 1、P<0.000 01。研究结果:1.油红染色及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组相比,模型组肝细胞内可见数量较多、体积较大的红染的脂滴,肝细胞存在肿胀和脂肪变性,运动干预使肝内脂滴数量明显减少、体积缩小,脂肪变性细胞减少。2. 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组相比,模型组肝脏内有明显的纤维化和胶原沉积,而运动干预明显减少细胞内胶原沉积;与运动干预组相比,运动干预联合抑制剂组脂滴及纤维化细胞数量增多。3.肝脏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与对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dabrafenib-gsk2118436.html照组相比,模型组血糖、肝体比值、血清中TG、TC、LDL、ALT及AST含量显著增加(P<0.05),提示模型组小鼠肝脏受损严重,而运动干预显著降低db/db小鼠血糖、肝体比值、血清中TG、TC、LDL、ALT及AST含量(P<0.01),改善NAFLD肝损伤。4.铁死亡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GSH表达显著降低(P<0.001),MDA及Fe2+表达显著增高(P<0.01),提示模型组肝脏中发生铁死亡;而运动干预显著增加肝脏GSH表达量(P<0.001),降低MDA及Fe2+含量(P<0.000 1);与运动干预组相比,运动干预联合p38抑制剂组的MDA及Fe2+表达进一步增高(P<0.0001),提示抑制p38信号逆转了运动减轻肝脏铁死亡的效果。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运动干预组CollagenⅠ、α-SMA、ACC1和SREBF1表达显著下降(P<0.05);而运动干预联合p38抑制剂增加CollagenⅠ、α-SMA、ACC1和SREBF1表达水平(P<0.05),提示运动干预能够改善NAFLD的肝纤维化和脂肪变性,而使用p38抑制剂逆转了运动对肝纤维化和脂肪变性的有益效应。研究结论:8周跑台运动可抑制糖尿病小鼠肝细胞铁死亡并改善NAFLD,抑制p38信号会逆转运动改善糖尿病小鼠肝脏铁死亡及肝细胞损伤的效应。8周跑台运动可有效缓解II型糖尿病小鼠NAFLD,其机制可能与跑台运动通过p38MAPK依赖途径抑制铁死亡、降低肝脏纤维化有关。

药用植物罗汉果活性成分的抗运动性疲劳作用

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 (Swingle)]是一种主要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多年生草本藤本植物,罗汉果醇(mogrol, MO)是罗汉果甜苷的生物代谢物。为了探讨药用植物罗汉果活性成分罗汉果醇(mogrol, MO)的抗运动性疲劳作用及机制,本研究通过负重力竭游泳实验建立疲劳大鼠模型,使用相应的试剂盒检测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血清指标水平和骨骼肌中抗氧化指标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骨骼肌中磷酸化-AMP依赖的蛋白激酶α (p-AMPKα)、AMPK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共激活因子α (PGC-1α)和线粒体转录因子A (TFAM)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selleck化学示,罗汉果醇延长了疲劳大鼠的力竭游泳时间(P<0.05),升高了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P<0.05),降低了血清乳酸(LA)、尿素氮(BUN)、immunological ageing肌酸激酶(CK)、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P<0.05)。罗汉果醇升高了疲劳大鼠骨骼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降低了丙二醛(MDA)水平(P<0.05)。罗汉果醇升高了疲劳大鼠骨骼肌中p-AMPKα/AMPKα、PGC-1α和TFCHIR-99021AM的蛋白相对表达量(P<0.05)。本研究表明罗汉果醇可能通过增加糖原储备、提高抗氧化活性、激活AMPK信号通路发挥抗疲劳作用。

地屈孕酮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先兆流产患者的临床效果

目的 分析地屈孕酮联合硝苯地平对先兆流产患者卵泡刺激素(FSH)、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黄体功能不全先兆流产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硝苯地平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地屈孕酮联合硝苯地平治疗,直至症状完全消失为止。对比两组患者腰酸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及止血时间,对比两组患者β-hselleck GW-572016CG、FSH、雌二醇(E_2)及孕酮(P)指标水平,孕激素诱导的阻断因子(PIBF)、黄体生成素(LH)水平,对比两组患者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β-hCG、FSH、E_2、P及PI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β-hCG、FSH、E_2、P、PIBF水平高于治疗前,LH、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研究组β-hCG、FSH、E_2、P及PIBF高于对照Cometabolic biodegradation组,LH、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研究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selleckchem Emricasan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屈孕酮联合硝苯地平治疗缩短了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生殖激素水平升高,并使保胎成功率提高,临床效果良好。

甲氨蝶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有效递送及其精准治疗的机制研究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AIDs)是由于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机体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反应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的总称,可导致细胞和组织损伤。大约有80到100种疾病已被明确定义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类风湿关节炎和银屑病是两种最常见和最广为人知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自身免疫异常的因素十分复杂,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并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其主要的治疗策略是缓解疾病的症状,调节自身免疫功能。目前,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包括传统的免疫抑制剂、抗风湿药物(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和新兴的生物疗法。尽管生物制剂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由于一些患者或疾病对生物制剂可能存在的无响应性或长期治疗的耐药性,且生物制剂费用较高,使用过程中可能诱发感染等因素,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推广使用。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是一种叶酸类似物,可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碍二氢叶酸转化为四氢叶酸,从而抑制了DNA的合成和有丝分裂。MTX自1947年开发以来一直作为抗癌药使用,其抗炎治疗始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自1980Erastin分子式年以来)和银屑病(自1960年以来)。甲氨蝶呤用于抗炎治疗的机制主要是在不杀死正常细胞的情况下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细胞。所以为了不对正常细胞产生毒性,MTX抗炎应用中的剂量要比抗肿瘤低很多。MTX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银屑病的传统一线用药,虽能有效抑制免疫细胞的激活和成纤维样滑膜细胞或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增殖,但目前在临床使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水溶性差,不良反应较多且严重,全身给药后病灶部位药物浓度不足,经皮渗透能力差等。因此,为了提高病灶部位的局部药物浓度,并减少或避免系统不良反应,我们选取了两种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银屑病作为例子开展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实现了MTX在上述两种疾病中的精准有效递送,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实验研究一: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研究中,我们以GSH为模板合成了一种水溶性良好的Au_(25)纳米团簇。在体外实验中,Au_(25)纳米团簇可以逆转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通过抑制p65的磷酸化显著降低巨噬细胞中炎症因子的分泌。在TNF-?激活的成纤维样滑膜细胞模型中,Au_(25)纳米团簇具有类似单价金类化合物的药理学性质,可以有效抑制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hioredoxin reductase,Trx R)和STAT3的磷酸化,诱导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蓄积,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VX-765.html促进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凋亡。在体内实验中,为了改善了MTX的水溶性,我们将MTX与Au_(25)纳米团簇通过非共价疏水作用偶联,随后建立佐剂诱导的关节炎大鼠(Adjuvant-induced arthritis,AA)模型,进一步验证了Au_(25)+MTX可以有效缓解AA大鼠的足爪肿胀和软骨侵蚀,且没有明显的全身毒性作用。实验研究二:在银屑病的治疗研究中,由于局部外用给药是皮肤疾病临床治疗的首选,所以我们开发了一种可喷涂的近红外光响应的复合水凝胶,该水凝胶具有良好的光热响应性和溶胶-凝胶可逆相变特性,可用于MTX在银屑病表皮的有效递送。合成的PDLLA-PEG-PDLLA(PLEL)三嵌段共聚物可以直接与MTX自组装形成外层亲水内层疏水的球形胶束,不仅改善了MTX的水溶性,也提高了角质形成细胞对MTX的摄取能力。在体外实验中,PGel Doc SystemsLEL@GNR+MTX复合水凝胶的光热作用联合光控释放的MTX,显著促进了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在体内实验中,以PLEL@GNR+MTX温敏水凝胶为基础的药物递送系统尤其适合用于角质增厚的银屑病治疗,因为它们的双相可逆切换特性,可以促进药物的经皮穿透和延长局部停留时间。同时,通过建立咪喹莫特(Imiquimod,IMQ)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炎,我们验证了PLEL@GNR+MTX复合水凝胶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IMQ诱导的银屑病皮炎,并达到了和市售的倍他米松卡泊三醇软膏相似的疗效,且没有明显的皮肤刺激性和生物毒性。